摘要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之一,在历史上他使用武力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北方,并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曹魏XXX的实际建立者。历史上对他的争议很大,从他所处的时代到如今,他的形象可以说是起伏不定。他的历史形象比较正面,总是以一个匡扶天子,统一北方的英明之主的形象出现。而在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却“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他直接作为了反派登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汉自立,狡诈多疑的小人。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中既有时代发展的问题,也随着儒家正统思想的深入人心,统治阶层以及平民百姓对曹操的看法也发生着改变。同时还有作者的立场的问题,因为文学著作的出现都会在不同的时代服务于不同的阶层。接下来,我们便来分析一下曹操这个历史风云人物,为何会在历史作品与文学作品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关键词:曹操,文学形象,历史形象;
一、引言
曹操,字孟德,他出生于公元155年,去世公元220年,他有一个小名吉利,而他的小字则叫阿瞒。他是东汉末年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诗人。同时他也是汉末三国中曹魏XXX的实际奠基者,后来他的长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谥自己的父亲魏武王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也因为这一点,后世逐渐地给他扣上了代汉自立的帽子。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曾这样描述:“说三国是不可能不说曹操的,三国便是魏蜀吴嘛,而曹魏的建立者实际是曹操。曹操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称帝,他死后长子曹丕才称帝,魏武帝是追认的,但他实际上是曹魏的开创者。”历史上的曹操不仅仅精通兵法,政治才能卓越,还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抱负。他不乏反映当时人民困苦生活,国家破败不堪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同时期文人的作品一齐开创了“建安风骨”并繁荣了当时的建安文学。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为中国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死后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却逐渐走向了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主要体现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发展到后世不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史学点评中,人们通常习惯把曹操放在一个非黑即白的位置,喜欢他的人说他是英雄,模糊化他的缺点,甚至为他的一些负面形象进行洗白。不喜欢他的人无限放大他的缺点,全盘否定他的正面形象和历史贡献。这种非黑即白的描写方法容易使一个历史人物产生割裂感,也不利于后人进行客观的历史研究。
二、曹操的历史形象
曹操的历史形象在很多朝代的历史类书籍都有记载,其中最具权威性与可性的当属西晋陈寿先生所著的《三国志》。在《三国志》中,曹操所属的曹魏XXX是具有正统地位的,因为作者本人就是沿袭曹魏XXX的西晋官员。而作为曹魏XXX的“太祖”,曹操自然是《三国志》中正面和值得歌颂的人之一。所以本文曹操的历史形象,将以陈寿先生的《三国志》为主。
(一)政治方面
历史上的曹操在政治方面是拥有很大建树的。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早期的曹操是通过举孝廉进入的官场,被朝廷任命为郎官,也就是宫廷侍卫。这使得曹操得以接触到中央官员并接收最直接的政治熏陶。
经过努力,升为了洛阳北部尉,在职期间绝不徇私枉法,甚至秉公执法打死了十常侍蹇硕的叔叔,由此名声大震,以至于后来不论官职如何调度,当地的土豪恶霸都文风遁逃。所以在为官上,曹操不仅合格,而且是登峰造极。
其次在从政上,曹操深知虽然到了东汉末年,但汉朝的正统思想依然深入大部分儒学大家的内心,所以他顺应当时的形势,将流亡的汉献帝迎请到自己的治所许昌,提出了“奉天子以讨不臣”。虽然他的这个做法被对手解读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平心而论,他的手段是非常正确的,这让他的政治举措和军事行动都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理由。
到了晚年,虽然他的官职一步步得以高升,甚至到了后期被封为魏王,可以建立自己的宗庙社稷,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但他最终并没有称帝。这使得一直攻击他篡汉的对手们在他死后也无法把他的所谓罪名给坐实。这一方面体现了曹操对名份的淡然,也表现出他对时势看得很透彻。
(二)、经济方面
曹操历史上对汉末的经济从战乱中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末由于桓帝,灵帝的无作为,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乱政等战争动乱,导致帝国经济大崩溃并导致人口凋零,粮食短缺。而不论是在治国安邦还是军队供应,都需要大量的粮食。
当时传统军阀都采用了剥削和抢掠的方法获得军队供应。而曹操则采用了有建设性和传承性的供应方式。他在北方征战期间采用了屯田法,并兴修水利,使当时北方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战争中,人口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东汉末年由于多年动乱,人口凋敝,而东汉末年沉重的人头税使很多百姓逃避户籍登记。于是曹操采取了新创立的户调制,这个政策针对各种土地所有者,包括普通的自耕农和豪强地主,收取田租每亩四升,每户缴纳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大大降低了生产者和土地拥有者的压力。也使国家财政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起到表率的作用,曹操也在自身和身边的人进行了财产和消费上的约束。他在世时在自己所统治的区域取消了厚葬的陋习,使国家财政不至于因为厚葬而浪费。在他弥留之际,也命令国家戍边的将领和士卒不准离开自己的岗位,并叮嘱自己的妻女学习女工,把对国家的财政浪费和支出削弱到最少和最小。
(三)、军事方面
在一个战乱年代,如果一方诸侯没有一定程度的军事才能,那么他不论有多么富庶的土地,多么厚的家底,败光并走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而曹操能够存活下来,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自幼研习兵法,还亲自撰写了属于自己的军事著作《兵书接要》,年轻时,还为《孙子兵法》做过注释,让这部在当时已经是年代久远的兵书得以在所处的时代推广。
曹操治军主张严肃军纪,他曾经下令士兵所到之处,凡经过农田一律不得踩踏,违令者斩,而他自己的马因为受惊而践踏农田,由于自己是统帅不能斩首,于是用髡刑(割去头发,在汉朝严重程度相当于斩首)代替斩首,以显示官兵平等。
曹操擅长使用声东击西,奇袭敌军后勤的方法应对不利的占据,比如官渡之战就是靠断敌粮草的方法以弱胜强的。
(四)、文化方面
曹操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饱读史书的文学家,对国家,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针对汉朝以来以举孝廉为选拔基础的选官制度,曹操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和优化。曹操主张“唯才是举”,选官并不执着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哪怕是私德有亏,依然委以重任,这里面就有他早期的大谋士郭嘉。同时曹操在思想上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又特别重视法治,赏罚从来都是礼法并用,在某些场合这种方法能体现出他对治人的刚正不阿,也在救人和自救方面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圆滑。比如在一次通过一片麦田时他的马匹踩塌了农田,按律当斩,然而因为他是统帅,古法有法不加于尊之说,于是他只割了自己一缕头发代替斩首,既给了现场监督者一个说法,同时也留了自己一命。
由于汉末战乱,很多文化典籍遭到破坏或者遗失。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设置掌管典籍的官吏,广受天下古书典籍,使已经遗失的文学典籍不至于失传。他还重金从匈奴手中赎回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并让她背出了大量的蔡邕以及古代的重要典籍文书,使已经失传的典籍得以重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曹操的文学形象
曹操的文学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在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和戏曲剧本立,其中最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当属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是元末明初人,到了他的时代,曹操以及他的魏XXX早已失去了《三国志》时期的“正统地位”。“正统”的宝座已经由曹魏易主到了蜀汉,而作为蜀汉的最大死对头,曹操则扛起了《三国演义》的“反派担当”。本文着重从《三国演义》分析曹操的文学形象。
(一)、凶残的杀人凶手
既然要坏的有理有据,那么我们就应该看看,在文学作品中,他做了哪些坏事儿,这些坏事儿是不是真的坏事儿?
首先声明,虽然《三国演义》曹操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负面的,但罗贯中老先生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并没有犯历史虚无主义,抹杀曹操早期的功绩,甚至还虚构了“诛国贼孟德献刀”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事迹显示出早期的曹操心向汉室,不畏献身的牺牲精神。但是他从洛阳逃出之后,“劣迹”便慢慢显现。
曹操在陈宫的辖地被陈宫逮捕,陈宫得知他刺杀董卓的壮举,便辞去县衙的官职,追随曹操回乡共聚大事。
逃亡途中迫不得已投宿父亲的旧时吕伯奢的家,受到吕伯奢家的盛情款待,却因在半夜听到磨刀声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知道杀错人之后,仓皇出逃,半路碰见了回家的吕伯奢,曹操为了避免吕伯奢带追兵追击,又在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吕伯奢,陈宫质问他原因的时候曹操还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理直气壮地话。这方面小说想显示出曹操的多疑和自私,为一己之私不惜迫害他人。而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却描述为吕伯奢一家看中了曹操带的随身财物动了杀心,曹操为了自卫杀了吕伯奢全家,属于正当防卫或者说防卫过当,区别是历史上曹操被判过失杀人,小说中石锤曹操是故意杀人。
(二)、挟天子令诸侯的叛贼
其次就是谋逆篡汉,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曹操都是时代接受汉朝的俸禄,食汉朝的粮食,所谓世受汉恩。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对汉室皇帝及皇族的行为几乎可以说是与他曾经谋诛的对象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说中汉天子蒙难,逃亡中被曹操由洛阳迎接到许昌,然而曹操并没有做好一个人臣应该做的事儿,先是架空了皇帝的一切权力,不让皇帝亲自理政,只是作为一个摆设放在自己的阵营中。相当于软禁了皇帝。其次仗着自己手中有皇帝这个金字招牌,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天子的命令随意讨伐天下不听话的诸侯。使自己的任何军事行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师出有名”。
(三)、铲除异己,僭越皇权的小人
不仅仅在权力争夺上,曹操还利用自己掌握着兵权,大肆迫害汉室官员和皇族。曹操阵营中曾爆发了“太医吉平刺杀案”,由此引发了“衣带诏”事件。曹操借机大肆屠杀满朝汉室宗亲以及外戚,先是杀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后来在做到丞相高位时还不满足,胁迫天子封自己为魏公,进而晋升为魏王,就差直接废掉皇帝自立了。不论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汉朝还是作者所处的明朝来看,曹操世受汉恩,天下不论多么腐朽,刘氏皇帝在皇帝这个位置上都是合理合法的,他的权威不容置疑,不容侵犯,正所谓君权神授,上天赋予皇帝的权力如果被剥夺或者代理,那始作俑者便是不忠和大逆不道。
(四)、兴不义之兵,攻“正义”之师
《三国演义》之中描述曹操自从把献帝接到许昌之后,便借皇帝的圣旨对各地的诸侯进行讨伐。既然《三国演义》的宗旨是“尊刘贬曹”,那么曹操发动这些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他的对手们的“正当性”便是作者重点的照顾对象。
罗贯中老先生是个伟大的小说作者,他并没有通过篡改历史结局来改变曹操打的那些胜仗。比如官渡之战他花了大篇幅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用人之术上,但在战后清算那些和对手袁绍暗通款曲的人员信件是,他下令全部焚毁,这是政治上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在小说里这是“乱世奸雄”收买人心的一种“奸”的手段。
而曹操所发动的南下统一战争中,不论是灭荆州击刘备,曹操的军队所到之处几乎都是哀鸿遍野,作者在尊重史实事件的基础上夸大了火烧博望坡的重要性。在后期的赤壁之战中把曹操败于东风的原因归纳为天意,败走华容道向关羽乞怜的嘴脸也是为了展示他表面君子之下藏着一颗贪生怕死的心。
这些在历史上虽然都有迹可循,但在罗贯中老先生的妙笔之下,后世记住的都是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最坏的一面。
四、从“英雄”到“奸雄”演变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就能做成的事情,也没有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形象。曹操在起初的历史书籍中整体呈正面形象,就算在往后的历史书籍中有一定程度地揭露他的缺点,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这些史籍的整体来看,它都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而到了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话本,戏剧还是小说演义,他们的作者都在传递这一个信息,那就是曹操是个坏蛋,他的缺点是无法被优点遮盖的,瑕不掩瑜这个词不适合他,他很厉害,但心肠很坏,是个不折不扣的奸雄。
结合前文可以看出,不论是史书还是文学小说,曹操的形象几乎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有很多。
(一)、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虽然曹操在世是仍然是“汉臣”,并没有称帝,但是逼迫汉献帝禅让的曹丕毕竟是曹操的儿子,他的基础也是曹操打下的,而且曹操在世期间挟天子令诸侯,封魏公,进魏王,礼乐仪仗与皇帝一样,所以这“欺君罔上”的罪名曹操自然逃脱不开。儒家思想讲究的是忠君爱国,而曹操的加官进爵之路明显给人一种功高盖主的感觉,而“奉天子以讨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空统治者的做法更加“坐实”了他“篡汉”的污名。
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统一时间较少,特别是到了南宋,因为靖康之变之后宋XXX丢失故土,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为奴,传统汉族地区被北方少数民族占据,汉人的XXX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为了在民间舆论上维持自己的正统性,同时也为了体现南宋XXX在当时天下地位存在的正当性,在三国这段历史上自然要把同样是割据XXX的刘备蜀汉XXX塑造成继承前朝正统的正义一方。而把曹操这个统一了北方的“魏”说成是篡逆方,这也同时影射了同时代同样统一北方的金朝是靠暴力夺取了宋XXX的故地,是不正当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百姓认可宋正统的思想。
在南宋理宗朝之后,由于理学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资治通鉴纲目》也成为封建王朝编撰史书的典范。朱熹的“伪魏正蜀论”渗透进了社会精英阶层和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精英阶层如果要得到晋升,百姓如果想要入仕为官,自然要遵从中央XX的这要“核心价值观”。这也属于文化上的潜移默化。
(二)、时代发展的产物
《三国演义》的立场是“尊刘贬曹”,那么显然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以及正面人物就得是蜀汉XXX的君主和武将们。正派的角色定了,那么与正派们对立的反派的角色自然就落到与汉室势不两立的曹操身上。所以说他必须坏,因为这是一本已经选定正派角色的前提。
曹操的“坏”也是这本小说所处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三国演义》所处的元末明初,儒家正统思想已经随着理学的发展深入到统治阶层和黎明百姓的内心。曹操在思想上主张依法治国,偏向法家,偏向务实,自然就会干出架空君权,唯才是举的举动。这在儒家思想中这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因为儒家思想主张皇权神授不论君主多么昏庸,他都是君主。一个人不论多么有才能,道德不到位,他就不应该进入中央机构为国家服务。所以虽然曹操的做法在他本人所处的乱世时代是正确的,也必须的,但是在千百年后的元末明初,儒家思想已经成熟的时代,这种做法确实是被当时的文人所不齿的。所以在历史局限性的角度下,既然他不能像汉室宗亲刘备那样做到一个忠君的良臣,那他必须是一个坏人。
而且元末明初是一个朝代交接的时期,明室,或者说汉室的江山尚未稳固。而老百姓由于常年受元朝少数民族XXX的压迫,急切需要在身心等各方面巩固自己对汉室的认同感,《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意义,也在于为作者所处年代的百姓们树立民族自信心。
(三)、作者的立场因素
我们知道,在《三国志》中,作为曹魏XXX的“太祖”,曹操本人的人生经历基本可以用“英雄”二字概括,而这就引申出一个话题,任何文学著作不论是历史还是小说都是带有主观意识性的,为何在陈寿笔下曹操就是一个“英雄”呢?
首先,陈寿所处的年代是西晋,西晋是直接继承了三国中曹魏的所有政治遗产的,所以为了给西晋的地位制造舆论的合理性,自然要歌颂曹魏的正统性。如果对自己所认可的正统XXX大肆地贬损和揭露缺点,也会连带着降低西晋地形象,因为两个XXX是继承关系,不是革命关系。
其次,西晋的建立是通过曹魏皇帝禅让的方法进行“和平演变”,而不是武装夺权,如果曹魏XXX劣迹斑斑,西晋却只是和平的接过这个XXX而不是消灭他,那西晋的价值观也会与当时的主流统治阶级相抵触,合法性也不会得到后世朝代和史官的认可。
最后,作为一个以曹魏为正统的西晋官员,陈寿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即使是他本人想要揭露曹魏XXX的负面,更好的还原史实,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三国志》等以曹魏为正统的文学著作里,曹魏的形象必须正面,而建立者曹孟德则更要正面。
而到了元末明初,且不说江山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就算是历史著作,“正统”天平也慢慢倾向了蜀汉而不是曹魏XXX,这其中就包括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
首先他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元朝正是被以复兴汉家威仪为目标的明朝所推翻的。幽云十六州落入胡虏整整四百年之久,如今大明天子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重建汉室威仪,所以歌颂汉室成为了当时在民族问题上的主流。
曹魏在百姓们的眼中属于篡夺汉权,孙吴则为江南的割据蛮族,只有蜀汉的刘氏为汉代正统。而罗贯中身处元末明初,受尽元朝凌虐的明初人民,对于天下归汉,回归正统的欣喜必然比较称颂,加上刘备的仁德也满足了人民对于仁政的期望,故作品中近乎夸张的拥刘贬曹情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一部有立场的作品不能让两个阵营同时都是正面人物,这会破坏角色个性,同时没有对比性也可能使得作品无法显得跌宕起伏,读者没有倾向性,自然不会读这篇作品。
《三国演义》要成为传世的佳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和统治阶级的立场,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为大众所熟知,并代代传颂。
五、结语
千百年来,曹操一直活跃在历史文献与文学小说之中,在历史上,他曾被歌颂为“英雄”,在文学上,他也被多次地设置为“奸贼”。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他有他正确的,积极的一面。他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的发展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首先作为一个“人”,他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不足甚至“不可原谅”的缺点。作为后来人,我们不应该因为他的缺点而去否认他的优点,也不应因为他的优点而去选择性的无视他的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我们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有的精神,也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曹操的一生,鼓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前行,而他走过的弯路做过的错事,也成为当代的我们的一种警示。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安振民.《正品三国》.[M]北京出版社,2007
[3]吕思勉.《三国史话》,[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4]郭沫若,《替曹操翻案》[J],1959
[5].罗贯中.《三国演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裴松之 注/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1
[7].陈立琛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J]西部学刊(知网),2019
[8].牛晓旭; 孙军凯. 一桩历史公案——对曹操妖魔化形象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知网),2018
致谢
我是本文的作者林瑶璋,在此,我将向对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完成做出过帮助和贡献的人和单位进行感谢。
首先感谢的是是我的讲师,老师在我立题之初,便对我的选题予以肯定和赞赏,在正式立题之前,与我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使得我的选题得以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在论文完成期间,不辞辛苦地为我解答这论文创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使我得以妥善地解决。
其次,请允许我对我的论文完成过程中产生过帮助的以及参考作用的,XXX以及XXX先生予以感谢,他们的作品使得我的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并给予了我很大的解疑作用。
最后,我想向《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以及《三国志》的作者XXX先生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谢谢老先生为汉末三国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谢谢罗贯中老先生对历史演义进行了成功的传播。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