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致谢是一种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常见并且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对致谢言语行为的反复研究,将从致谢言语行为构成要素出发,对致谢言语行为交际主体双方、引发致谢的行为(即致谢原因)、致谢内容和致谢言语行为话语形式的结构分析四个角度进行探究,希望能加深人们对致谢类言语行为的认识,以及增强致谢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致谢言语行为 交际双方 致谢原因 致谢内容
现代语言学认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行为,称为言语行为。[1]人类行为往往都是有动机的,说话作为言语行为也不例外,例如人们为了达到致谢的目的,在说话时使用特定的话语形式实现“表达感谢”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致谢言语行为过程。[2]本文主要对致谢类言语行为进行研究,但要想真正全面的理解致谢言语行为,我们首先要理解其构成要素,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必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致谢言语行为的交际主体分别是?他的致谢原因是什么?致谢内容又是什么?由此,我们拟就致谢言语行为构成要素作以下研究分析。
言语过程就是言语行为的过程,研究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1]也就是说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必须在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之间进行,即致谢言语行为是由致谢者和受谢者两个主体参与的。其次,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一定存在其必须表达感谢的原因,即引发致谢的行为。第三,引发致谢的行为即引起致谢的原因,同时也是致谢的内容。更为明显的是,致谢言语行为的表达经常伴有标志性致谢词语,诸如“谢谢”、“感谢”、“感激”等等。简单来说,致谢言语行为过程就是受谢者因为实施某种行为,使得致谢者受益,继而致谢者选择致谢的话语形式向受谢者表达感谢的交际过程。
一、致谢言语行为话语形式的结构分析
致谢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是说话人选用恰当的话语形式对对方表达感谢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用语言的方式来向对方致谢,或者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感谢,例如送礼物、送锦旗、鞠躬、握手、下跪、眼神示意等等。但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感谢。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话语形式层面,致谢言语行为通常由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致谢内容四个因素组成。[2]请看例句:
我代表全体同学感谢老师们三年来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上面的例子中,致谢者是以“我”为代表的“全体同学”;受谢者为“老师们”;二者是致谢言语行为的主体。致谢标志为“感谢”;致谢内容是“老师们三年来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致谢话语的四个构成元素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一个语句当中,可能只出现致谢标志一个元素,也可能是致谢标记+受谢者、致谢者+致谢标记、致谢标记+致谢内容的两个元素组合形式,或者是致谢标记+受谢者+致谢内容、致谢标记+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致谢者+致谢内容三个元素的组合形式,亦或是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致谢内容四个元素全部出现。总之,根据说话人的习惯或者使用语境的不同,他们所说致谢话语的构成元素不尽相同。据此我们可以把致谢言语行为元素组合形式分为以下几个小类,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一个元素的组合形式
就是指整个致谢话语由致谢标志这一元素构成。例如:
①(办公室)
甲:请问陈老师在吗?
乙:老师有事情外出了哦。
甲:好的,谢谢。
②(教室)
甲:同学,你的笔掉了(并且给你捡起来了)。
乙:谢谢!
由上面的例子可看出,致谢标记可单独使用。例子①中,客观上甲并没有什么行为帮助到乙,但乙出自礼貌或者是对甲助而未成的举动还是表示感谢,例子②,甲同学帮乙同学捡起了笔,乙同学对此行为向甲同学致谢。因此,我们可看出单独使用致谢标记一个元素,它所表达的致谢程度相对较轻,适用于一些受益程度较小的行为。
(二)两个元素的组合形式
就是指在致谢话语形式上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并且都带有致谢标记这一元素。组合形式分别有致谢标记+受谢者、致谢者+致谢标记、致谢标记+致谢内容这三种,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①谢谢您!
②谢谢孔老师!
③谢谢大家!
④我非常感激!
⑤谢谢信任。
⑥谢谢光临。
上面的例子中,例子①②③是致谢标记+受谢者的组合形式,说话人是有致谢对象的,受谢者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宽泛的;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例子④是致谢者+致谢标记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实际语用中是不常单独使用的,这种组合形式的出现语句前后通常会进行相关解释说明。例子⑤⑥是致谢标记+致谢内容的组合形式。“谢谢”是致谢标记,“信任”、“光临”是致谢内容。
(三)三个元素的组合形式
就是指在致谢话语形式上由三个元素构成的,并且都带有致谢标记这一元素。组合形式分别有致谢标记+受谢者+致谢内容、致谢标记+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致谢者+致谢内容这三种,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①谢谢您的支持。
②谢谢你送的礼物。
③我非常感激您。
④那么忙还过来参加我的派对,我非常感谢。
上面的例子中,例子①②是致谢标记+受谢者+致谢内容的组合形式,例子③是致谢标记+致谢者+受谢者的组合形式,如果出现这种组合形式,语句的前后通常会有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致谢者想要致谢的内容。例子④是致谢标记+致谢者+致谢内容的组合形式。
(四)四个元素的组合形式
话语形式上,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和致谢内容这四个元素全部出现。[3]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①谢谢您对我的信任与支持。
②谢谢你每天晚上送我回家。
③这我要谢谢您。
④我非常感激您对我的栽培。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致谢者、受谢者、致谢标记、致谢内容四个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个语句中。例子①中“我”是致谢者,“您”是受谢者,“谢谢”是致谢标记,“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是致谢内容。其他例子的分析同理,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致谢言语行为的交际主体
致谢言语行为的过程,就是研究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致谢言语的过程。[1]主体双方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发生了致谢事件,双方在致谢事件充当的的角色、参与的情况不一样,其中必然存在实施引发致谢行为的一方以及受益于行为的另一方,即某行为存在实施者和受益者。这时,我们将行为的受益者称为致谢者,而行为的发出者称为受谢者。其次,也可以根据在致谢言语行为中,说话者一般是致谢者,而受话者一般是受谢者,以此作为判断标准,因为一般情况下,致谢者受益后会主动向受谢者表达感谢,如果致谢者没有主动向受谢者致谢的意向,就不会有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
(一)致谢言语行为结构中的致谢者
1.致谢者的双重角色
致谢者是致谢言语行为交际主体的一方,是致谢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同时也是某种行为的受益者。[4]由此可得,致谢者和受谢者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由于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因而致谢者这一交际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致谢者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交际活动是搭起交际主体双方利益关系的桥梁。所以,致谢者这一属性也意味着其会与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利益关系,因为进行社会交际对于社会人来说是日常且非常重要的。当然不同人之间产生的利益关系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很明显这种利益关系不一定是利己的,有可能是利于他人的,但是只要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利益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有可能存在受益行为。致谢者只有在有利己的利益关系时对对方发出的致谢才是有意义的致谢言语行为。所以说利己的利益关系是引发致谢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引发致谢的原因,就没有“致谢”这一说。如果其他社会人做出对致谢者有益行为,那么致谢者可以依据利益关系的大小做出相对应的致谢言语行为。从致谢言语行为实现的过程来看,致谢者首先应该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是一个会进行社会交际的社会人,同时在致谢事件中,致谢者的角色是暂时的,是被致谢事件中临时赋予的角色。简单来说,致谢者对于社会来说,他的角色是持久的,而对于致谢事件中的交际主体来说,他的角色是暂时的。
2.致谢者具备情感表达能力
致谢言语行为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致谢者选择特定的话语形式实现“表达感谢”的过程。[2]由此可得,致谢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不一定非常善于表达情感,但应该是能够表达情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不同的事、物或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或喜欢、亦或是厌恶等等。当然,每种情感的背后都有其引发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喜好,也可能是道德衡量标准,也可能是背后利益的得失。然而种种情感的表达首要条件是表达者具备表达情感的能力,其实,每一个社会人都具备情感表达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擅长程度不一样,有的人特别擅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出门前会给父母的一个拥抱,睡前会互道一句“爱你,晚安”等等,看似很日常的行为,但如果你不是一个善于并敢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这真的很难做到。但致谢言语行为过程就是致谢者向受谢者表达感谢的过程,致谢话语形式或许不同,但都需要发话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致谢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
3.致谢者具备辨别判断能力
致谢者应具备辨别“好”与“坏”、“是”或“非”的能力,是能够对别人发出的行为能否真正使自己受益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致谢者如果是个辨别、判断能力强或者是具备辨别、判断能力的人,那他往往能对他人做出的某种行为准确辨别出是否使自己受益,反之,如果致谢者不具备辨别或判断能力,那他通常不能辨别出他人做出的行为是否使自己受益,有时甚至会被一些表面利己行为所蒙蔽。例如,在朋友交往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这种情况,朋友间的互相分享“小秘密”,一天,朋友A跟你说:“我听别人说朋友C说了你的不是。”这时,如果你和朋友C只是泛泛之交,并不了解他的为人,那么你就及其容易轻信朋友A的话,不会深究其中的来龙去脉,反而会觉得朋友A的做法很讲义气,非常感谢他让你看到了朋友C的“真面目”。而实际上,朋友A的做法直接影响了你和朋友C的友谊,其次朋友A的也只是道听途说,朋友C是否在背后说坏话是缺乏真凭实据的,是存在疑问的。因此,像这种只是表面有益于自己却缺乏真实性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引发致谢的行为。所以说,致谢者应该具备辨别和判断引发致谢的行为是“好”与“坏”的能力。
4.致谢者是行为的受益方
致谢事件是在社会交际中产生的,交际主体在致谢事件中充当的角色是以引发致谢的行为做出的划分标准,行为的受益方我们称之为致谢者,行为的实施方则称之为受谢者。
(二)致谢言语行为结构中的受谢者
1.受谢者具有双重身份
受谢者是致谢言语行为交际主体的另一方,是致谢言语行为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引发致谢的行为的发出者。[4]受谢者作为致谢者表达感谢的对象,首先要有接受感谢的理由,而这理由就是引发致谢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受谢者首先要对致谢者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并使致谢者受益,然后致谢者因为受益,而选用特定话语形式向行为的发出者表达自己的感谢。所以说,作为受谢者应具备两重身份,第一个身份是受谢者表达感谢的对象,第二个身份是引发致谢的行为的发出者。
受谢者应该同时具备以上的双重身份,这也是受谢者的判断依据。原因是:如果受谢者不是致谢者要表达感谢的对象,那么致谢者就没有了表达感谢的对象;如果受谢者没有对致谢者做出使其受益的行为,那么致谢者就没有了表达感谢的理由。所以说受谢者的双重身份必须同时兼备,缺一不可。
2.受谢者具备行事能力
受谢者作为引发致谢的行为的发出者,应当具备行事能力。受谢者作为致谢者表达感谢的对象,一定是作出了某种行为并且使致谢者受益,致谢者才会有理由向受谢者表达感谢。受谢者做出引发致谢的行为是致谢的首要条件,是基础。如果没有受谢者做出引发致谢的行为,就没有致谢的理由,那就谈不上“感谢”了。所以说受谢者一定是能够对致谢者发出引发致谢的行为的,也就是说只有具备行事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受谢者。
3.受谢者具备情感感知能力
受谢者作为接受致谢者表达感谢的对象,应当具备一定的情感感知能力,清楚致谢言语行为的内涵及说话者表达时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因为有些语句虽然带有明确的致谢言语标记,但其表达的却不是感谢之意。例如:“我谢谢您嘞,没有您,我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种境地。”这句话有着明确的致谢标记即“谢谢”,但表达的却全然不是感谢,其中暗含了对听话者的一种怨恨,是一种极其讽刺的表达。所以,受谢者不能单纯凭借致谢标记理解致谢语句的表面意思,应该去判断语句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因此,受谢者应该具备情感感知和判断能力,因为只有交际双方都具备情感判断能力,二者间的致谢言语行为才会被理解,致谢言语行为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4.受谢者具备判断能力
同样的,受谢者也应具备判断“好”与“坏”、“是”或“非”的能力,是能够对自己发出的行为能否真正使他人受益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因为作为致谢者表达感谢的对象,同时也是引发致谢的行为的发出者,当受谢者做出某种行为时,应当对这行为产生的后果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如果缺乏对自己实施的行为的后果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发生损人不利己的情况。当行为的接受者没有从中获得利益,就没有引发致谢的理由了。所以说,受谢者对自己实施的的行为的后果应该有一定的预判能力,清楚实施什么样的行为会使接受者受益。有了引发致谢的行为,有了表达感谢的理由,才能保证致谢言语行为的顺利开展。
5.受谢者的行为具有目的性
致谢者和受谢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受谢者这一交际主体同样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社会人。人处在社会当中,通过与其他社会人不断的接触和交往,这过程中极其容易产生各种利益关系。但人类行为往往都是有动机的,对某一事件、某一个人做出的某种行为往往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受谢者也不例外。受谢者在实施行为时,往往也有其目的,因为当受谢者做出某一行为时,其心里一定对此行为的后果作出了预判,知道此行为会获得怎样的结果。如一名志愿者奋力抢救火灾被困群众,这样的行为目的在于“抢救被困人员的生命”,该行为可能会带来荣誉,被被救者感谢、被社会视为学习的模范;但获得的同时也在失去,受谢者可能会失去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但是好的、使人受益的行为常常是每个人主动发出的,因为这是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三、引起致谢的原因
(一)致谢原因的类别
通过对引起致谢原因对致谢进行分类,下面我将主要对受到帮助引发的致谢、出于礼貌的致谢、受到祝贺、赞扬等其他行为引发的致谢三小类进行分析:
1.受助引发的致谢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不同的人进行接触与交往。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别人可能会在你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因而你从他人身上获得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帮助,这种帮助程度不一,可能是为你提供了便利,也可能是帮你解决了大难题,总之,你是这一行为的受益方。而在获得帮助之后,我们理应对这一行为的发出者表示感谢,这种致谢被归纳为因受助而引发的致谢。
出于礼貌的致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因受助而引发的致谢外,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客观上没有帮助行为而引发致谢的情况。例如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通常结尾处都会说“我的回答完毕,谢谢。”,这样子的表达客观上仅有表达致谢的形式而并无实际致谢功能。又或是当你去办公室找领导时,助理说“领导今天请假。”,你回“谢谢。”。实际上你并没有达到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当然,助理主观上是想要帮助你的,但客观上对你并没有帮助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对行为的发出者表示礼貌的致谢。这种礼节性行为的致谢被归纳为出于礼貌的致谢。
3.受到祝贺、赞扬等其他行为引发的致谢
在人生的进程中,我们通过努力、奋斗会取到不同的进步或者成就。当取得进步或者成就时,会接收到来自身边或社会的祝贺、赞扬,当我们在接受祝贺或赞扬时,我们往往会对对方说声“谢谢”。这种在祝贺、赞扬场合中引发的致谢被归纳为受到祝贺、赞扬等其他行为引发的感谢。
致谢原因的判断标准引发致谢的行为就是引起致谢的原因。引发致谢的行为是受谢者发出的。[3]毫无疑问,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具有其目的的,有的是求得他人回报,有的单纯是助人为乐。不同人、不同行为,其目的不尽相同,但都有其目的性。基于此,我通过归纳分析,认为致谢原因的判断标准需要从致谢者、受谢者两个角度展开。下面,分别讨论:
1.致谢者角度
首先,应该从致谢者的角度进行判断。致谢言语行为的实现,前提是受谢者在过去做过一件事情,过去的某一行为使致谢者受益。[]例如:
①多谢你的救命之恩,要不是你我可能就活不成了。
例子①中“我”感谢的是“你”救命的行为,这个行为是过去发生的,“我”在事件中因为“你的救命”得以生存。“我”受了“你”救命的恩情,“我”理应向“你”表达“我”的感谢。所以,致谢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受谢者过去的某行为使致谢者受益,只有满足这一标准才会有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反之如下:
②我真得好好感谢你,要不是你我还不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例子②受谢者所做的行为非但没有使致谢者受益,反观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产生了对致谢者不利的影响,致谢者的致谢言语行为显然是言不由衷,对于帮倒忙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讽刺。因此看出,判断引发致谢的行为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致谢者受益。
2.受谢者角度
从受谢者角度出发,根据受谢者实施的引发致谢的行为所损耗的情况进行判断。根据致谢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首先受谢者实施了引发致谢的行为在前,受谢者在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时,对自身会有所损耗。损耗的可能是时间、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生命。下面举例说明:
③谢谢你请我吃饭。
④要不是消防官兵舍身相救,我可能就逃不出火场了,非常感谢你们。
上面的例子中,致谢者都不存在受损情况,是行为的受益方,而受谢者都存在损耗情况,例子③损耗了金钱,例子④重则损耗生命,当致谢者受益而受谢者受损时,一定会有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因此得出,引发致谢的行为要根据受谢方的损耗情况进行判定。
引发致谢的行为(原因)作为致谢言语行为的构成要素之一,想要更好的理解其真正的含蕴,我们不妨把其原因的分类、判断标准作为切入点。
四、致谢言语行为的内容
引发致谢的行为是引起致谢的原因,同时也是致谢的内容。致谢的内容作为致谢言语行为构成要素之一,本文段主要从致谢言语行为内容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
致谢言语行为内容的性质1.致谢言语行为具有后发性
致谢言语行为实现的前提是受谢者过去做的行为使致谢者受益。[5]根据致谢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受谢者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在前,而致谢者致谢的行为在后,因此可见,致谢言语行为具有后发性。受谢者在做出使致谢者受益的行为后,致谢者在已受益的前提下,理应对行为的发出者表示感谢,或者在行为发出后,即使并没有立即使自己受益,但是可预见这行为会使自己受益的情况下,这时也可对对方致谢。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时间顺序都不会发生改变,一定是受谢者实施了引发致谢的行为在前,而致谢者致谢的行为在后,因此,致谢言语行为仍是具有后发性。
虽然致谢言语行为具有后发性,但是要仍要注重致谢言语行为的时效性。致谢要及时,在受谢者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后,该行为使致谢者受益的情况下,应马上向对方表达感谢。因为致谢致谢言语行为一旦失去时效性,容易打击受谢者做好事的积极性,增强对致谢者产生不满情绪的可能性。其次,致谢者要提高致谢的主动性。当受谢者的某行为使致谢者受益时,致谢者不仅要及时致谢,更要主动去致谢,如果说致谢者不打算主动去表达感谢的话,致谢言语行为就无从说起。试想,当一个人在获取他人帮助之后,并不主动去联系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致谢言语行为一说从何而来?所以说,致谢者应该提高致谢的主动性,在该行为使自身受益时,主动联系受谢者,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致谢言语行为不仅是对受谢者的行为的尊重,也是致谢者为人处事的体现。
2.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预测性
前面说到致谢言语行为具有后发性。除了后发性之外,致谢言语行为还具有预测性。就是说受谢者在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后,致谢者和受谢者双方对该行为的后果都会有一个心理上的预估。对于致谢者来说,会预测该行为是否使自己受益;对于受谢者来说,会期望致谢者致谢言语行为的发生。由于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预测性的性质,主体双方心里都有一个预估,一旦没能实现所预估的,心里就会形成落差。落差处理不好,对主体双方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说,主体双方应做出合理的心理预测,而当不能顺应预测时,也应及时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自我疏解。
3.致谢言语行为具有补偿性
致谢言语行为具有补偿性,就是说是在物质或者精神上给损耗方进行补偿,一般损耗方是指受谢者,因为受谢者在实施某行为时,一定会有所损耗,可能是时间、金钱,也可能是生命等等,当然这种损耗不一定是损失。当受谢者在致谢事件有损耗的情况下,致谢者应该给予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言语上的一声“谢谢”,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是金钱等物质的补偿。总之,致谢言语行为可以补偿受谢者的损耗,有利于缓解受谢者因损耗造成的心理失衡。
4.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鼓励性
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鼓励性。受谢者实施引发致谢的行为,其目的各有不同,但受谢者不管出自什么目的,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和鼓励。事实上每个人做了事情都需要得到鼓励,因为有鼓励,我们做事情会变得更有动力,致谢也是如此。致谢言语行为近似表扬行为,都有对对方的行为表示认可的共性。因为如果自身的某种行为一旦被认可,在将来会更加愿意去做出类似的行为。因此,可以说致谢言语行为具有鼓励性。
(二)致谢言语行为内容的功能
1.弥补受谢者的损耗
根据上面文段提及的致谢言语行为具有损耗性这一性质,可以反推出致谢言语行为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弥补受谢者的损耗。我们发现,判断是否致谢要依据受谢者和致谢者双方的受益情况和损耗情况的占比情况。一般来说,在致谢者受益,受谢者有所损耗的情况下,是一定会发生致谢言语行为的。那么,在受谢者有所损耗的情况下,致谢者应当对此有所表示,因为这能弥补受谢者的损耗。当然致谢者做出的弥补跟受谢者损耗的可以不一样,例如受谢者在致谢事件中损耗的是金钱,你不一定用金钱去做出弥补,可以是精神上的慰藉,也可以是言语的感谢,总之,要给到受谢者一个最起码的慰藉,让受谢者可以从言语或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慰藉,以弥补在致谢事件中产生的心理失衡。
2.使交际双方地位趋于平衡
在致谢事件中,致谢者和受谢者的地位相对是失衡的。从受益情况和损耗情况来看,致谢者基本上是不存在损耗的,而受谢者是有所损耗的。因为一旦致谢者的损耗占比多于受谢者,也就不会产生致谢言语行为了。从这看来,他们双方本身的地位是不平衡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来平衡这种关系。那就是在致谢者在致谢事件受益后,致谢者心存感激并主动向受谢者表达谢意。这种做法既弥补了受谢者的心理失衡,同时让受谢者感受到致谢者的尊重和认可,让受谢者从心里感觉到自己的被需要程度,从而降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慢慢趋于平衡关系。
3.促进双方交际
不难发现,致谢言语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受谢者过去的行为使致谢者受益。基于此理论,致谢事件是主体双方在进行社会交际过程中发生的。致谢者因在致谢事件中受益而向受谢者表示感谢,而受谢者因为对致谢者实施了引发致谢的行为接受对方的感谢。这一致谢的过程,为受谢者和致谢者双方提供了认识的机会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所以说,致谢言语行为具有促进双方交际的功能。
五、结语
生活中,乘坐公交车时,我们看到老人小孩或者孕妇会给他们让座,然后他们会说“谢谢”表达他们对你让座行为的感谢。这句“谢谢”就是一种致谢言语行为。本文鉴于致谢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常用性,对致谢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从构成要素角度对致谢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对其交际主体、致谢原因、致谢内容及致谢言语行为话语形式结构进行分析,加深人们对其的理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致谢言语行为,增强致谢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4-158.
[2]张玉珠.致谢类言语交际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徐梅.汉语致谢言语行为的教学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董振邦.致谢类言语交际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易欣.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