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4G分布系统是4G室内覆盖的主要方式和4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
首先,4G分布系统是保证网络覆盖的需要。根据我国IMT(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国际移动通信)频率规划方案,用于4G的频段有三段,分别是:1880MHz-1900MHz的F频段、2320MHz-2370MHz的E频段、2500MHz-2690MHz的D频段[2-4]。三个频段频率都比较高,如果采取室外宏站覆盖室内的方式,室内的信号强度与质量都会比较差,对于具备纵深结构的建筑如商场、车站、机场等更是如此。
其次,4G分布系统是满足网络容量的需要。4G用于承载数据业务,在业务密集区如商业区,交通枢纽周边,宏蜂窝小区将吸收大量的业务,一方面导致业务拥塞,小区配置过大,另一方面导致系统内干扰提升[5-6]。需要通过分布系统来吸收室内的业务量,对宏蜂窝小区进行业务分担。
再次,4G分布系统是提升传输速率的需要。传输速率受信号强度与背景噪声的影响明显,对于单用户需要较高传输速率的区域,如写字楼、会议中心等,建设分布系统是对高速率有效的保障。另外,在居民小区等传统宏蜂窝基站无法建设的区域,分布系统也是保障覆盖质量的重要手段[7]。
1.2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4G是继第三代移动通信之后国际上主流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标准[5],是时分双工模式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是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与标准。2008年,在国家TD-SCDMA创新战略成功的背景下,国内企业依靠积累的TDD优势,将自主技术融入到LTE标准中[8-11]。在国内外相关通信企业的共同合作下,2009年到2015年,4G先后发布了Release8、9、10、11版本,技术成熟度大大增加。由于4G在频谱利用率上的优势,也吸引了国内外多家运营商的眼光。
截止2015年8月,全球范围内共有15家运营商正式启动4G商用服务,32家运营商明确了4G商用计划,65个试验网正在运行。在中国移动的主导下,国内多家设备提供商在广州、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北京等城市开展了4G扩大规模试验网的建设和优化测试工作[12]。取得了4G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技术经验。
分布系统[13-15]作为蜂窝移动通信的一种覆盖手段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使用时间。国内运营商在2G网络时代就开始部署分布系统,主要用于解决室内密闭空间,如地下车库,电梯的信号覆盖问题。这些分布系统的规模很小,一般采用微蜂窝设备或无线直放站作为信源,通过功分器和馈线与天线相连[16]。对于一些覆盖范围较大的分布系统,如覆盖一整栋办公大楼,由于信号在馈线中传输的线路较长,就必须考虑馈线内的信号衰减。通常,在这一类的分布系统的线路设计中会区分主干和支线[17-19]。主干是指跨楼层覆盖的线路,或覆盖距离超过50米的线路,多采用7/8馈线。支线是指从主干分出到各楼层天线的线路,出于成本和施工便利性考虑,多采用1/2馈线。为保证天线输出功率,在分布系统的主干馈线上,还合路了大量干线放大器(以下简称干放)作为信号的中继放大器。由于工作原理和成本限制,干放的工艺和隔离度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干放与干放之间的多级级联会造成严重的干扰问题,限制了分布系统的发展。
随着4G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基站密度不断增加,频率规划的难度越来越高,采用无线直放站作为信源的分布系统的信号质量难以保障,不仅难以为客户提供理想的信号质量,还影响施主基站的信号质量。分布系统中作为信源的无线直放站逐渐被光纤直放站所代替[20-21]。
光纤直放站由光纤直放站近端、远端和连接光缆组成。光纤直放站近端将基站输出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连接光纤送至远端,远端将光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通过天馈系统发射出去。由于采用光纤传输,远端可以放置在距离近端20千米以内的地点,组网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了。但光纤直放站仍然使用射频放大的方式,使得系统内的干扰难以消除[22-23]。
受到选址和施工条件的限制,业务量密集的居民小区仍然是覆盖的难点。使用五类线和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的分布系统成为了新的解决手段。但这种分布系统需要建设另外一套收发系统,性价比不高,因此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24]。
2008年国内3G牌照发放之后,各厂家的3G基站设备基本釆用分布式基站的方式。即基带处理和射频处理相分离的组网结构,基带部分称为BBlK Base 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25-27],处理基带信号,射频部分称为RRU(Remote Radio Unit远端射频单元)[28],处理射频信号,基带处理与射频处理之间采用光纤相连[29]。这种与光纤直放站类似的组网方式大大增强了基站覆盖的灵活性,由于传输的是基带信号,末端由RRU进行射频发射,减少了信号转换的环节,信号质量有很大的提升。
自2008年以来,4G分布系统在理论研究、设计、建设、优化方面都有一定完善。4G分布系统规模化建设即将展开。办公大楼的4G分布系统的设计、建设、优化是4G在室内覆盖工程方面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验证了4G分布系统的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和产品成熟度符合预期,探究了设计、建设和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经验。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是国内4G技术自提出、发展、成熟后,4G网络大规模建设前期,在中南地区湖北省襄阳市进行的首个商业化建设优化工程,为襄阳市后续进行规模化4G分布系统商业化建设优化,探索技术改造的方案和模式奠定基础。本论文通过对4G技术和分布系统技术特点的掌握,根据某办公大楼的通信网络特点,在既定的技术参数指标条件下,提出某办公大楼的4G分布系统建设方案,并实施和优化,使得最终的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主要从4G与分布系统的原理入手,展开研究4G分布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单双路分布系统选型标准,单双路分布系统与速率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某办公大楼的4G分布系统的实际情况,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设计准则,给以后4G分布系统的建设和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1]。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介绍了4G分布系统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介绍了4G室内覆盖相关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MIMO、智能天线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三章介绍了某办公大楼4G分布系统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某办公大楼原有分布系统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本项目设计要求紧接着制作了4G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从原分布系统信息收集、信源的选择、天馈线设计、容量估计、参数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介绍了方案实施以后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案。主要是从下面三方面开展:分布系统单双路改造优化、天线输出功率的优化、天线布放点位的优化。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系统测试工作,包括了系统测试的定义和原则,以及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最后详细介绍了测试过程。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1.4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阐述了通信分布系统发展的背景,并分析了开展该系统优化工作的意义所在。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这篇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细分了需要开展的工作流程。
第二章4G室内覆盖相关技术
分布系统作为蜂窝移动通信的一种覆盖手段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使用时间。国内运营商在2G网络时代就开始部署分布系统,主要用于解决室内密闭空间,如地下车库,电梯的信号覆盖问题。这些分布系统的规模很小,一般采用微蜂窝设备或无线直放站作为信源,通过功分器和馈线与天线相连[32]。
2.1正交频分复用OFDM
OFDM是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一种核心技术,它属于多载波调制,以OFDM实现多载波调制的基本思想是把高速串行的数据流通过串并变化转换成并行的低速数据流,平行的子数据流各自调制不同载波并叠加发送,各子载波上的信号相互正交,这对于频谱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具有较强抗窄带干扰能力,能够有效对抗多径信道的时延扩展。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小于划分信道的相干带宽,带宽足够小,每个子信道近似经历平衰落,大大减少了符号间干扰。
而且通过采用循环前缀能解决了子载波间干扰问题[33]。OFDM的优点非常适合4G的高速数据业务需求,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为了避免码间干扰采用的相关技术,造成了对频率偏移和相位噪声的敏感;由于多个子载波叠加,当多个信号的相位一致时,叠加信号的峰值功率远大于平均功率,使得系统对于放大器的非线性敏感。[34]。
2.2 MIMO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即多输入多输出是一种利用多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实现空间分集的技术[20],它能有效提高4G系统的容量。其原理示意图如图:

4G LTE中的MIMO技术按照天线部署方式,主要包括发射分集、波束赋形和空间复用三种实现方式发射分集,是利用了天线之间的非相关性实现,同一个信息通过多个信道发送不同版本,在接收端可以获得多个经过不同衰落的信号,从而在频域上获得分集增益以此克服信道衰落、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该方法适用于大间距的天线阵,能更好保证接收正确性。
波束赋形亦称智能天线,已经在3G TD-SCDMA中有应用,是一种利用小间距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理技术[35]。其具体实现原理是利用空间信道的强相关性,通过多个天线阵元的波干涉,产生指定方向的波束来获得赋形增益,从而提高信噪比、增加覆盖范围以此改善小区覆盖。对于4G LTE,波束赋形仅支持专业导频,但是不适用于室内覆盖场景。
空分复用是利用空间信道的弱相关性,通过非相关的天线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信道上,并行发射和接收多个内容不同的数据流,从而获得复用增益,提高数据。该技术适用于单用户峰值速率要求较高的场景,适用于室内覆盖。4G LTE系统采用双极化天线实现2发2收或8发2收。
2.3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是一种以智能算法为核心,通过固定天线单元判定信号的方向性,同时获取信号源位置特性的天线阵列[36]。其实现原理是通过准准确导向无线电信号,产生固定方向的空间波束,使其主波束指向用户信号到达方向,而让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的方向。其优点是对移动用户信号能够高效利用,并且对于干扰信号能有效删除或抑制[37]。其性能效益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抗多径衰落、支持高数据速率、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频谱效率等.
2.4本章小结
对于已有室分系统的楼体,有较大容量需求、具备建设条件的场景应优先建设双路系统,对于点位受限场景可适当考虑应用双极化天线;对于其他场景,应按照思路方式考虑,后续若有进一步的容量需求,可通过空分复用、小区分裂等方式扩容。对于新建场景,由于单、双路建设难度基本相当,应优先考虑双路系统的容量优势,建议以双路室分系统建设为主,提升容量[38]。
第三章某办公大楼4G分布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通过对4G室内覆盖相关技术进行了解。本章会根据某办公大楼4G分布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设计出适合该大楼的方案。
3.1某办公大楼原有分布系统的现状
某办公大楼位于中南地区某省会城市核心商务区,由一栋8层楼的机楼和一栋19层的主塔楼组成,建筑总面积约84000平方米,有两层地下停车场。机楼的1层为业务演示厅,2层到8层为设备用房,共有3部电梯。主塔楼1层为大堂,2层到19层为办公室,共有5部电梯。大楼内有大量办公室、会议室、展示厅等设施,语音和数据业务需求十分旺盛,符合4G分布系统的选点要求[[]]。
某办公大楼分布系统建成于2011年,已融合了GSM、TD-SCDMA、WLAN三种制式。其中GSM使用900MHz频段覆盖机楼的B2F-9F以及1-3号电梯,主塔楼的B2F-8F以及4-8号电梯的8F以下部分;使用1800MHz频段覆盖主塔楼的9F-19F以及4-8号电梯的9F到19F部分;TD-SCDMA使用A频段覆盖机楼、主塔楼、电梯和地下室;WLAN使用2.4G频段覆盖机楼和主塔楼各楼层。所有覆盖均为室内覆盖。
随着企业办公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办公走向移动化的趋势,很多企业正在逐渐改善提升以往的有线连网方式,开始建设更加方便、便捷、移动性强的无线接入网络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办公职员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在办公区内随时地接入企业内部网络和internet,来完成各种业务工作的处理,另外WLAN网络解决以往的有线端口接入限制、硬件维护工作繁琐、线路多、可移动性弱等问题,对企业网络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实质性的变革。
为了研究适合该办公大楼的方案,我们先看看该大楼已有的覆盖方式,再根据已有的来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该大楼的覆盖方式。
(1)已有TD-SCDMA覆盖方案
TD-SCDMA采用整体覆盖的方式,按照楼层划分成3个覆盖小区,其中1小区覆盖机楼和机楼1~3号电梯,2小区覆盖主塔楼上层及4~8号电梯上部,3小区覆盖主塔楼下层及4~8号电梯下部。
采用室内分布系统方式进行建设,主设备选用分布式基站或GRRU类型,即采用“室内分布系统+GRRU”或“室内分布系统+分布式基站”的解决方案。将RRU拉远到远端可以缩短馈线的损耗。
此种场景主设备的供电可以按照《近期RRU、分布系统和WLAN供电指导意见》的通知执行,采用的是直流方式对设备供电。
(2)已有GSM覆盖方案
信号源为宏蜂窝BTS,分别用不同扇区引出信号覆盖多个建筑物,进入楼层方式与微蜂窝相同,宏蜂窝与远地建筑物之间采用光纤传输方式。
(3)已有WLAN覆盖方案
WLAN采用末端合路的方式覆盖了楼层。电梯和地下室没有WLAN的业务需求未作覆盖。
原有分布系统中,GSM和TD-SCDMA网络用于语音业务的承载,TD-SCDMA和WLAN网络用于数据业务的承载,分布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工艺能够较好地满足某办公大楼内的语音和数据业务需求。
3.1.1制式简要区别介绍
已有的无线覆盖方案中接入单元从基站端耦合2G和3G信号,采用数字传输方式,通过光纤传输到扩展单元,在扩展单元与WLAN(或宽带)信号合路,然后通过千兆网口传输给多个远端,远端机对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后,GSM信号和TD-SCDMA信号通过天线实现覆盖,WLAN(或宽带)信号通过百兆网口实现宽带网络覆盖。
据统计,WLAN业务90%产生于室内,而采用传统的覆盖方式入户难度大,深度覆盖严重不足,导致用户体验效果差,上网速度慢,下载速率低。传统的WLAN室内分布系统建网模式一般是在走廊、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布放AP或天线,由于墙体的衰减损耗,信号传输到房间内部已经难以达到覆盖的指标要求。
传统WLAN方案设计由于考虑馈线、接头、无源器件等传输损耗,需逐级做链路计算,费时费力;在现场施工时由于业主或其它因素影响,往往不能按实际方案实施,偏离设计效果。
3.2本项目设计要求
3.2.1设计要求
本次4G分布系统工程范围包括某办公大楼主塔楼1到19层、机楼1到8层、两层地下室和8部电梯等室内主要的业务需求区域。
3.2.2技术指标
4G分布系统技术指标包括网络覆盖指标、业务性能指标和设备性能指标三大类。这是因为要保证末端天线的输出功率,必须对信源输出的功率、天馈系统传输介质的信号衰减情况,以及天线和无源器件在系统中起到的信号衰减作用进行测量和估算,便于计算末端天线的输出功率[39]。
1、网络覆盖指标
分布外泄信号强度应满足,室外10米接收到室内小区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110dBm,或室外主覆盖小区的RSRP比室内小区的高10dB。天线口输出功率为10dBm~15dBm。
2、业务性能指标
(1)4G双通路
下载峰值速率〉60Mbps,下载平均速率>30Mbps;上行峰值速率>15Mbps,上行平均速率>8Mbps。
(2)4G单通路
下行峰值速率〉40Mbps,下行平均速率〉20Mbps;上行峰值速率>15Mbps,上行平均速率>8Mbps。
(3)、设备性能指标
RRU每通道输出功率大于20W,无设备告警、各通路的驻波比<1.5[40]。合路器和耦合器均应支持E频段,且前三级无源器件的三阶互调指标低于-120dBc[[]]。
3.2.3设计流程
某办公大楼分布系统设计包括原有分布系统的信息收集、容量估计、参数设计、设备和器件选型、方案实施、验证测试等方面

信息收集:通过对本办公大楼的楼样信息采集,当前的覆盖方式,大楼综合的布局,包括电梯、车库、大厅以及房间等等,为下面的实施和选择如何制定分布系统做好基础的工作。
容量估计:通过对大楼的房间、电梯、车库、大厅等等区域进行评测,先给一个大概的容量范围,日前大楼平均的吞吐量,上下行速率,覆盖率等等进行检测。
参数设计:综合现在的目前的各项指标参数来制定将要制作的系统做出参数的评估,制定出模拟数据,要使得模拟数据符合我们测试的数据。
设备和器件选型:覆盖方式、天馈系统、信号源以及通道的选择,设计出最适合本楼的覆盖方式以及器件的选择。
方案实施:根据设计要求来对本大楼进行方案实施,通过设备和器件的选择来进行实施工作。使得本系统的方案得到实现。
验证测试:通过制定的指标与我们的需求进行验证测试,在本大楼,主要是对上下行的速率,语音通话质量,覆盖率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要达到我们的制定指标。
3.2.4需求分析
(l)覆盖需求
要求大楼内从1楼到19楼,机楼1到8层、两层地下室和8部电梯等都能有良好信号覆盖,房间内信号覆盖均匀,电梯、走廊等死角有信号覆盖。写字楼的功能分区比较明显,由低层到高层一般可分为:为地下车库区,裙楼综合商业区、塔楼办公区和电梯等四种场景,每一类场景都有不同的覆盖需求[41]。
A.地下车库区
写字楼的地下车库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阔,有小面积的隔断用于区域分割。但隔断一般为承重墙,材质较厚,对信号的衰减十分明显,因此,各隔断区域必须布放天线进行信号覆盖。光纤或馈线一般釆用沿墙布放或安装专门的槽道用于走线。地下车库处于地下封闭环境,信号封闭,基本不会出现泄露。此区域主要为语音业务需求,数据业务的需求较小。
B.裙楼综合商业区
裙楼综合商业区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高较高,同层内建筑隔断较少,内部空间较空矿,楼层间穿透损耗较大。综合商业区室内走线必须隐蔽,不得影响美观,破坏装修。该区域为语音和数据业务热点区域,应重点保证。
C.塔楼办公区
塔楼办公区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加玻璃幕墙,平层内部建筑隔断较多,穿透损耗情况复杂,楼层间穿透损耗也较大。塔楼办公区建筑物中高层受周边基站的频率干扰较大,无线环境复杂。该区域也为语音和数据业务热点区域,应重点保证[2[
D.电梯
电梯井为竖直封闭或半封闭区域,对信号屏蔽的较强。而电梯轿厢本身是全金属或半金属结构,对信号隔绝性能较好。覆盖的重点是保证电梯在整个运行区域中,轿厢内的信号覆盖。由于电梯井的纵深较长,信号屏蔽明显,为减少馈线过长造成的线路损耗。
观光电梯一般为180度玻璃隔断面向室外,低层的观光电梯一般无需覆盖,高层的观光电梯,电梯区域主要为语音业务需求,数据业务需求较小。
(2)容量需求
通过对大楼内的业务总量和各种类型的业务量进行估算,结合业务模型、用户模型和时隙、频点的配置,来估算总容量。并计算出所需大楼数目。
该大楼内的典型业务包括IP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如应用软件、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视频业务、移动电子商务等。
小区数目=每用户吞吐量*用户数/单站平均吞吐量。从国内TD-LTE 20MHz带宽的实测数据看,其平均吞吐量约为20Mbit/s,能够支持的调度用户数最多约为80个。实际调度用户数定在10-20之间较为适合。
在“功率覆盖”模式下,当信噪比提高到一定指标后,网络的容量就无法继续提升了。按此模式来建设4G网络,无法充分发挥4G的技术优势,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4G网络的容量只能达到3G网络的水平。实际上4G不同场景对于网络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运营商需要以“容量覆盖”的思路来细分场景,按需进行网络覆盖。
3.2.4制定指标
根据大楼用户需求TD-LTE移频系统技术规范书制定以下指标:
(1)覆盖能力指标:中国移动4G TD-LTE要求室内信号接收强度小于-50dbm。
通过链路预算方法可以评估和测算室内覆盖系统覆盖能力,估算出各种业务条件下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并在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中取最小值作为室分系统的最大路径损耗,进而估算出覆盖区域需要的站数。
(2)容量指标:室内覆盖站要求在20MHz带宽、10用户同时接入,小区边缘用户速率约1 Mbit/s3072kbit/s(上行/下行)。
(3)监控指标:通过网络对室内分布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远程监控,遵守中国移动监控协议。延时不能超过30ms,丢包率小于3%。
(4)多网共存:2G,3G.4G以及有线电视CATV四网共存,各系统间干扰量要遵守移动标准。
3.3 4G室内分布系统的方案设计
本次所研究的写字楼定位高端,内部结构相对复杂,故分布系统的建设需要采用精细方式进行全楼覆盖,由于写字楼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离公路比较近,且多有玻璃幕墙或大面积玻璃窗结构,容易造成分布信号泄露,应在满足站点覆盖和容量需求的基础上,控制信号泄露,减少对室外信号的影响。
大楼在建设分布系统时,通常对整栋楼覆盖,一般釆用分布式基站和电缆的方式进行建设。室内部分釆用吸顶天线,为避免信号泄露,需要严格控制天线的数量和输出功率。电梯或地下车库出入口往往釆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有的写字楼在裙楼或楼顶上增加了室外覆盖的天线,用于覆盖写字楼周边的区域。
地下车库区一般选用全向吸顶天线沿着车道布放馈线,两个天线的间隔约为25-30rn。出入口安装全向吸顶天线或定向天线以实现与室外宏基站信号的协同覆盖。
综合商业区室内空矿区域一般采用全向吸顶天线进行覆盖,覆盖半径在15rn以内;室内狭长区域,可以选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覆盖距离在35m以内。
分布系统布线一般釆用隐蔽工程,避免影响美观。塔楼办公区平层的天线一般安装在走廊内,采用全向吸顶天线。对于办公区内级深超过4米的办公室,天线需要放置在办公室门口,或者放入办公室内才能进行有效覆盖。
信源设备一般安装在楼顶电梯机房或者地下室的电梯间附近。电梯井内多采用定向窄波束天线进行覆盖,为保证覆盖效果,一般每4层安装一幅天线,如采用泄漏电缆进行覆盖,应注意缆线末端稱合的信号能否满足覆盖要求。
观光电梯只需在部分高楼层的电梯厅口布放全向吸顶天线即可。切换区域建议设置在电梯厅,避免设置在电梯中而产生切换掉话。
总结与展望
建设4G通信分布系统对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运营商的形象和增加通话收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改善移动通信室内覆盖问题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扩大信号覆盖面,减少,盲区,增加业务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接通率、切换成功率;再者可以提高电信企业形象,提高网络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完美随时随地的通信服务。但同时由于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达到效果好、造价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本文从4G网络的室内分布系统概述及产生背景,存在问题入手,介绍了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必要性、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了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和传输方案;通过对室内分布系统实施环境的工程勘测,结合典型参数的工程以及室内分布系统设备的特点,探讨了室内分布系统的具体性能。
室内覆盖既可以延伸网络的覆盖区域,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提高运营商的信誉,,也能增加运营商的收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必须强调的是,室内覆盖,尤其是无线方式的室内覆盖,是一个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进行室内覆盖时,应从全网的角度进行考虑,不能因为某个室内覆盖影响了全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雷连莎.高层建筑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郑姗姗.移动通信中多系统合路平台(POI)及监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3]马俊.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辅助平台设计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王世宇.大庆联通WCDMA网络规划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5.
[5]白彪玉.临夏市LTE TDD无线网络规划及优化[D].兰州交通大学,2015.
[6]叶琳.LTE中的频率规划及干扰问题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5.
[7]胡静坤.城市移动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8]杨任.电信室内分布系统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9]李文佳.基于协作通信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0]赵洋.利用GSM短消息的直放站监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4.
[11]刘靖.TD-LTE室内覆盖建设方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2]孙月兰.WLAN网络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3]修克伟.QD联通室内覆盖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4]Ahmed H.Osman,Mohamed S.Hassan,Mohamad Sulaiman.Communication-based Adaptive Protection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Penetrated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ors[J].Electric Power Components and Systems,2015,435:.
[15]Anonymous.www.StockHunter.us:Stock Hunter Presents!!WZE,ACLS,ALTR,ALVR,ALXA,ARGN::Sign Up Today!![J].M2 Presswire,2010,:.
[16]Li,Lihong,Yan,Shaohong,Lian,Hongjun,Wang,Huarui.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of Repeaters on the Basis of Honeycomb Communic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2013,54:.
[17]王阳洋.TD-LTE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及优化算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
[18]付春琳.4G移动通信室内覆盖MIMO移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9]翁慧,钟正泉,严德志.基站技术在小区覆盖中的应用研究[J].移动通信,2016,06:5-8+12.
[20]王强盛.TDD+FDD融合组网解决方案[J].邮电设计技术,2016,05:52-55.
[21]王硕然,林华乐,陈爽.利用MR数据进行全网覆盖收集和地理化呈现[J].中国新通信,2016,10:147-148.
[22]陈杨,毛定军,余扬尧.FDD-LTE室内外切换重选参数的研究[J].移动通信,2016,13:75-80.
[23]Katja Lottermoser,Rainer Düsing,Peter Ervens,Brigitte Koch,Thomas Brüning,Agapios Sachinidis,Hans Vetter,Yon Ko.Th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 4G/5G poly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longevity:a study in octogenarians[J].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2001,795-6:.
[24]Loukianos S.Rallidis,Argyri Gialeraki,Efrosyni Merkouri,George Liakos,Nikolaos Dagres,Dimitrios Sionis,Anthi Travlou,John Lekakis,Dimitrios T.Kremastinos.Reduced carriership of 4G allele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4G/5G polymorphism in very young survivo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2010,294:.
[25]Mariano Molina-Garcia,Jaime Calle-Sanchez,Alfonso Fernandez-Duran,J.I.Alonso.Realistic Long Term Evolution Performance for Massive HeNB Residential Deployments[J].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14,752:.
[26]Leandro D'Orazio,Claudio Sacchi,Massimo Donelli,Jérôme Louveaux(EURASIP Member),Luc Vandendorpe.A Near-Optimum Multiuser Receiver for STBC MC-CDMA Systems Based on Minimum Conditional BER Criter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Assisted Channel Estimation[J].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2011,20111:.
[27]Shin Youseung,Chen Weiming,Habel Jeff,Duckett Derek,Ling Yuan Yuan,Koenig Marcel,He Yuanjun,Vojkovsky Tomas,LoGrasso Philip,Kamenecka Theodore M.Synthesis and SAR of piperazine amides as novel c-jun N-terminal kinase(JNK)inhibitors.[J].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09,1912:.
[28]Jolly Parikh,Anuradha Basu.LTE Advanced:The 4G Mobile Broadband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0,135:.
[29]吴端坡.GSM-R多普勒效应与切换掉话分析及车载分析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0]万琳琳.WCDMA无线网络弱覆盖解决方案[D].吉林大学,2013.
[31]杨成山.高层建筑物内的WCDMA信号覆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2]薛富国.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干扰与容量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33]伍岳.一体化小基站在4G深度覆盖中的应用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07:63-66.
[34]王成.LTE网络中小区间干扰抑制方案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
[35]Vamseedhar R.Reddyvari,Aditya K.Jagannatham,Mei-Ling Shyu.Optimal H.264 Scalable Video Scheduling Policies for 3G/4G Wireless Cellular and Video Sensor Networks[J].Advances in Multimedia,2012,2012:.
[36]Xiangming Xu,Han Yu,Jingfeng Huang,Chun Wang,Wei Ji,Zhengliang Zhou,Ying Cai,Yong Wang,Pingliang Li,Peng-Fei Wang,David Wei Zhang,Rui Zhang.Design of a Novel W-Sinker RF LDMOS[J].Advanc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2015,2015:.
[37]Imad El Fachtali,Rachid Saadane,Mohammed ElKoutbi,Shlomi Arnon.Vertical Handover Decision Algorithm Using Ants’Colonies for 4G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J].Journal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2016,2016:.
[38]Hind Hassani Idrissi,Wiam Hmimech,Brehima Diakite,Farah Korchi,Dalila Baghdadi,Rachida Habbal,Sellama Nadifi.Association of G894T eNOS,4G/5G PAI and T1131C APOA5 polymorphism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orocco[J].Meta Gene,2016,:.
[39]Vikas Kaul,Bhushan Nemade,Vinayak Bharadi,S.K.Narayan khedkar.Next Generation Encryption Using Security Enhancement Algorithms for End to End Data Transmission in 3G/4G Network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6,79:.
[40]Yogita Ganage,Vikas Kaul.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Encryption Algorithm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3G/4G Network[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6,79:.
[41]Mohammad Reza Salehi,Sina Keyvan,Ebrahim Abiri,Leila Noori.Compact Microstrip Diplexer Using New Design of Triangular Open Loop Resonator for 4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J].AE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2016,:.
[42]李广伦,李凤花,臧军.POI共建LTE双路室分系统建设成本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15,01:45-49.
[43]李新,王四海,杨光,刘建华.LTE微站应用以及宏微协同组网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5,09:18-21.
[44]孙小兵.LampSite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5,09:26-30.
[45]杨丽娜.三门峡移动GSM网络规划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46]赵小龙.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47]孔令宏.基于天津本地无线城市建设方案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致谢
研究生学习之路在老师和家人朋友的陪伴下,走得非常充实。在这即将毕业之际,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再从写稿到反复修改,这期间经历了烦躁、纠结、坚持等不同的心境。在此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我不是一个狂热崇拜偶像的人,可是我现在只是想把我的感谢带给我亲爱的导师。您的学风严谨、知识渊博、幽默风趣,不仅教会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还教会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地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XXX导师在我的论文写作到论文定稿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在我对论文的写作一片迷茫之际,他及时给与我帮助,并时时关心和督促我,手把手教导我怎样设定主题、怎样筛选资料,对于我的疑问他也耐心解答,可以说是他让我的论文由构想变作现实。感谢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如今,这篇论文最终完成,这些复杂的心情也都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留下的感悟与体会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这里,我还要牢记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在这里还要感谢XX老师、XX老师以及所有教授过我们课程的老师,还要衷心的感谢我的辅导员,各位不吝赐教的同学,正是你们的帮助才让我一步步走下来,论文的写作是对自己人生中最宝贵时光的一个总结,是对自己几年研究生生活的总结,研究生所学知识的总结,还包含着人生感悟的总结。没有你们,我的生活不完整;没有你们我的生活无乐趣;没有你们我的学业不能完成;没有你们我的天空不会是五彩缤纷。在这即将结束的时刻,再让我对各位老师、同学说一声:谢谢你们。
研究生四年的学习既有泪水又有欢笑,既有艰辛又有收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没有你们四年里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愿未来我们能让你们以我们为荣。
最后,谢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爸爸,他在我四年中对我物力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并且作为我论文的第一位读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我的妈妈,给予她的孩子支持,做最忠诚的倾听者。他们二十几年来的辛劳付出,孩子永远铭记于心、没齿难忘,在这里我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