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研究实习报告

通过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的参观,提出了苗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苗族的服饰的主要构成要件;苗族的服饰凸显出了什么民族文化特色;苗族服饰中有什么富有寓意的含义等问题,并结合实际的参观对问题进行了解答。最终提出了本次参观活动的局限性和展望。

  一、序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辖1个县级市15个县,州府凯里市,黔湘桂交界。这里也是个民族集中地,在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总人口40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其中苗族人口占42.0%,侗族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最多、苗侗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名扬海内外,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通过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的参观,提出了苗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苗族的服饰的主要构成要件;苗族的服饰凸显出了什么民族文化特色;苗族服饰中有什么富有寓意的含义等问题,并结合实际的参观对问题进行了解答。最终提出了本次参观活动的局限性和展望。

  二、问题提出

  苗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苗族的服饰的主要构成要件;苗族的服饰凸显出了什么民族文化特色;苗族服饰中有什么富有寓意的含义。

  三、研究方法

  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特别是非介入性的调查方法,它主要是观察者单方面的观察活动,一般不依赖语言交流,不与被观察者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它有利于对本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有利于排除语言交流或人际交往中可能发生的中中误会和干扰。实地观察、特别是参与观察,有利于直接与被观察者接触,有利于在与被观察群体的共同活动中与观察者建立感情、增进信任和友谊,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观察者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最后,实地观察法简便易行,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可随时随地进行,观察人员可多可少,观察时间可长可短,只要到达现场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因此,它是一种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调查方法。

  四、调研过程

  为了更好地对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参观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一共有四个馆,分别为:概貌馆、风情馆、服饰馆和龙州馆。我们主要参观了服饰馆。
  苗族的服饰银饰是苗族典型的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物质的载体记录和体现着最具苗族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内涵,服饰上的每一片绣片,银饰上的每一个构件都可以构成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苗族服饰银饰的最主要地特征之一,如图1、图2、图3所示。
苗族的服饰研究实习报告
  台江县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堪称“最华丽的苗装”!这里的姑娘,全身披挂银饰,她们同时戴数个链式银项圈和片饰项圈,胸前戴重大银锁,手腕戴着几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
  服饰黔东南苗族的每一种苗族服饰是每一个苗族亚族群或次亚族群的标志。苗族服饰基本的特征是男装简朴女装豪华,女装丰富多彩、灿烂夺目,以裙装为特色。在黔东南苗族女装中,除三穗寨头苗族着大统裤裤装外,其余都着裙装。苗族的百褶裙是苗族服饰的风格基点,以百褶裙为基点配饰各种款式不一的服装和造型优美的饰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服饰造型,代表不同的亚族群或次亚族群。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以裙子的长度可分为长裙系服饰、中裙系服饰、短裙系服饰三大系十一亚系三十多次亚系,各次亚系下又分无数款式服饰。
  长裙系裙长至踝关节处为准,主要分布在以的巴拉河一带以及都柳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以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相邻地区巴拉河周围一线为主要分布区,人口约35万左右,包括西江亚系、施洞亚系、凯堂亚系,都柳江流域也有部分款式属于长裙类。
  中裙系裙长在小腿以上膝关节以下,这一类型的服饰分布地区较广,黔东南三大河流域地区均有分布,包括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雷山、台江、剑河、榕江、从江、黎平等县市,人口最多,约130万,主要有舟溪、谷陇、柳川、久仰、摆贝、滚仲、芭沙等亚系。
  短裙类裙长至膝盖以上为特点,最短的裙长仅15厘米。着这一类型的苗族服饰的人口约15万人,主要分布在较边远的雷公山、月亮山山区,一般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坡居住,雷山的大塘、桃江、达地,丹寨的排调、雅灰,榕江的兴华、八开、两汪,剑河的久仰,台江的方召、南宫乡等乡镇,主要有桃江、两汪、久敢等亚系。
  苗族服饰是苗族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美学特征的集中表现,最能表现民族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具象的符号,是苗族信仰的形象展现,是苗族审美情感的宣泄。
  苗族一个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世界性民族,由于战争的失败,历经了数千年的大规模的向南向西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忙于逃难,失去了可以记录自己民族历史的文字,传承历史的方式完全靠《苗族古歌》的传唱和靠服饰的记录。为了记载自己的历史和记录经历的苦难,苗族用形象化的符号记录在服饰和银饰上,形成了苗族服饰装束的鲜明的历史特征。巴拉河地区苗族的银头箍上的核心图案就是武士骑马的图形,都柳江地区苗族银吊饰上的兵器等等都是苗族历史上征战和迁徙的印记。
  苗族服饰是苗族亚族群和次亚族群的重要标志,是亚族群和次亚族群的族徽,是苗族的文化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苗族是一个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于一身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神灵并把把这种朴素的自然宗教的观念毫不隐讳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苗族服饰中使用得最多的图案是蝴蝶,无论是哪一个亚族群或次亚族群,在服饰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蝴蝶,这是苗族对人类和万物始祖“蝴蝶妈妈”的“朦胧的记忆”,如图5所示。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是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物,水牛也成为苗族刺绣工艺品造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这也是苗族图腾崇拜具体反映。苗族服饰还有着界定苗族群体中各社会角色的文化特征。舟溪亚系服饰中,末成年女子头上必围一个绣花头围;谷陇亚系服饰中,青年和中老年服饰的区别在于色彩和图案上,青年女子上衣的色彩红艳,几乎全部为刺绣,中年女子色彩相对暗淡些,老年妇女基本无艳红的色彩。
苗族的服饰研究实习报告
  苗族服饰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称与均衡美、对比与协调美、节奏与韵律美、统一与变化美、立体与平面美等方面。
  银饰苗族的银饰是苗族历史特点的产物。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素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在苗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时间的、大跨度的和频繁的迁徙,迫使苗族只有将自己创造的财富制作成代表自己族徽标志的、可以随时带走的银首饰,这就是苗族银饰特别多的历史根源。苗族银饰种类繁多,有男饰和女饰两大类。男饰较简单,有银锁、手箍、手镯、戒指、烟盒、项链、项圈等单件饰品;女饰以成套为主,种类较多,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手饰和衣饰等几大类。头饰有银花、银角、银簪、银梳、插针等;耳饰有耳环、耳柱、耳坠等;胸饰有压领、项圈、项链等;手饰有手钏、手镯、手链、戒指等;衣饰有银片、银缀、银泡、银铃、腰链、披肩等。银饰工艺有锻打、压模、錾刻、浮雕、镂刻、扭结、焊接等。苗族的银饰在结构上以对称、均衡、放射为主要结构。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上,多以蝴蝶、牛角、锦鸡、花草为主要内容,蝴蝶是苗族的徽章,银角是苗族图腾的标志,锦鸡是“嘎闹”的族徽,花草是不同支系生活坏境的印记。苗族银饰造型以蝶形、鱼形为主,在苗族观念中,蝴蝶是“蝴蝶妈妈”的象征,鱼是企盼民族人丁兴旺的向往。
  侗族服饰可分为妇女服饰、男子服装、童装。其中妇女服饰又分生活便装和节日盛装,部分地区男子也有生活便装和节日古装之分。
  女装侗族妇女服饰大致可分为裤装、裙装两种类型,包括衣、裙、裤、鞋、发式、头巾和银首饰等。而不同的类型中又有若干不同的款式。
  镇远报京,剑河小广等地的女子服装多为右衽大襟裤装式。上装为右衽无领或矮领大襟衣,托肩、袖腰、袖口、襟边(从领口至衣摆)都镶以布滚或加花边,束腰带,下穿长裤,挽发盘顶或挽发偏髻、盘辫刘海、脑后绾髻等,脚穿无跟草鞋或是圆头花布鞋或勾头绣花鞋。

  五、建议或意见

  发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本民族的历史进程同步进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多民族文化遗产,是被遗忘和埋没的。而在这些遗产中,埋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发掘、整理、弘扬这些民族文化遗产。
  服饰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人们穿戴衣服,总是以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为根据,于是创造了衣裳的各部位的结构和衣裳的各种样式,世代相承创新,发展至今。纷繁各异的侗族服饰因各地文化和经济的发达、交通便利等不同的原因而出现了差异,有些差异还跟侗族人民的历史来源和迁徙有一定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也是经过漫长的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区域,形成不同款式的侗族服饰。

  六、局限性、展望、致谢

  本次参观活动的局限性在于,容易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参观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对文化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的理解误差,而且结果往往取决于参观者的主观状况。
  任何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本民族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因此,集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群体,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形成,户籍制度的改革,全国出现了人口的大流动。在这种潮流中,少数民族传统集居地区的人群,也通过就学、劳务输出、经商等各种途径,离开家乡,走遍全国,甚至走遍全世界。从而,少数民族集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急速减少。人口的大流动,对人口少的少数民族冲击更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从大变小。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由XX包揽一切。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种管理办法已经过时了。在机构改革和转变XX管理职能的实践中,新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发达国家里,广泛的社会发展事业领域里,各色各样的各种法人资格的民间社会团体,自我组织人力、自力更生筹集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事业,既减轻国家负担,又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在社会文化事业中,XX主要是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导向,重点扶持那些至关重要的重要项目。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238.html,

Like (3)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30日
Next 2021年5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