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儿童视角下的叙事——重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可谓是回忆性散文的经典名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的记录,还原了平凡而真实的鲁迅。作者运用女性的叙事视角,如实再现了作为普通人鲁迅的生活状态。本文分析萧红如何用女性的视角把鲁迅刻画得平凡普通,同时注意到同为女性的萧红对

  引言

  1936年10月19日,一个巨人倒下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过去,一个属于鲁迅的文学世界的逝去。彼时,文坛一片哗然,很多的文学大家纷纷写下对鲁迅先生的沉痛哀悼,其中不乏郁达夫、巴金这样举足轻重的文学家。xxx也曾高度评价他,在鲁迅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民族文化进入了新的轨道。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女子却发表了一篇与当时氛围格格不入的文章,它另辟蹊径,甚至与世叛逆,不被人看好。这位便是文坛奇女子萧红,她的文题是《回忆鲁迅先生》。
  1934年逃难到上海的萧红萧军二人与鲁迅一见如故,鲁迅给他们漂泊的灵魂指引方向。《回忆鲁迅先生》里记录的便是那时萧红与鲁迅一家的相处日常。此文于1939年在报刊连载,距离鲁迅先生逝世已过去三年多了,但是萧红对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毫无减退。文章别出心裁,用朴素的语言和女性与儿童的叙述角度塑造了一位和蔼可亲又身负大义的鲁迅先生。鲁迅与萧红之间的情谊被传为佳话,经过时间的洗涤,被许许多多人们传诵,让人耳目一新,甚至称誉为回忆散文中的典范。本篇论文重读这篇回忆散文,试从女性、儿童的视角欣赏它独特的回忆叙事,分析萧红选择两种视角叙事的原因。

  一、女性视角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拥有着比男性更为缜密的心思和细腻的情感,她更擅于把握细节,用女性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女性特有的温柔与体贴为文章增添几分柔情。这是这篇与其他回忆文章不同的特点之一。

  (一)女性化的细节描写

  不像男性作家如冯雪峰、张承志等富有思想深度地论述了鲁迅革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回忆鲁迅先生》的语言十分朴素简单,素材取自普通的生活场景和细碎的小事。文章聚焦鲁迅先生展开十分细致的描写,譬如,动作细节上,他的走路是轻快,迅速而又敏捷,刚抓起帽子腿就已经跨出去了;他的宽袖口迎着风,夹着包袱就往书店走。遇到下雨天,鲁迅还会提着伞,一进门挂起伞,便与早已等候的客人聊天;看完电影出来,与家人一块儿等车的他还不忘坐在石墩上抽一支烟。萧红把这些别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或者根本不屑于写的小事看在眼里,并悉数写下。而关于鲁迅先生的习惯、穿着的回忆,萧红更是如数家珍。比如鲁迅先生爱吃北方的菜,对油炸或者硬的食物也是十分喜爱;胃不大好的他饭后必须得服用一两粒药丸;他不爱在公园游览,哪怕离家很近的公园;不爱戴手套,不围围巾;他爱喝清茶,也爱喝点小酒,但从不喝别的饮料,寻常休憩时便是翻一翻书……这些都是萧红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观察中得出,若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表现力又怎么能够描写得如此细致?
  文章里还有不少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家中的陈设和物品的摆放:鲁迅先生的卧室里床顶挂着白色帷帐,左手是八仙桌,还有立柜书桌、装饰台等等,写字桌上铺的蓝色油漆布。藏书室里的装饰,依次放着笔架、茶杯、烟灰缸。家中都是木椅,客厅的灯还有后花园的植物。还有家中平常的菜品,简单的豌豆苗、笋炒咸菜和黄花鱼。甚至还写到当时弄堂里人们的生活,小吃茶店门面只有一间,设座不多,老板是外国人还不大会讲中国话。我们惊叹萧红对鲁迅一家的人和事如此之熟悉,她用大段的篇幅来详细地描述这些琐事,哪怕是时隔多年,她回想起来都恍若昨日。我们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到的鲁迅先生与教科书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那位是截然不同的。
  之前绝大多数回忆文章,都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呈现鲁迅的伟岸不凡,而这往往也有意无意地把鲁迅“拔高”,把他框在一个固定的人设之中,反而让鲁迅形象变得陌生化、单一化。萧红很聪明,她没有写他那些伟大的功绩,没有歌颂或神化他,而是采用平视的眼光,从女性的角度把鲁迅展现在人们面前。她以眼睛为摄相机,把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让鲁迅形象随着凡常生活一并呈现。这样的鲁迅形象血肉丰满、平凡而具体,亲切而有烟火气,一位喝着清茶抽着香烟穿着帆布胶底鞋的普通人便跃然纸上了。

  (二)萧红特有的“越轨的笔致”

  “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生死场(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是鲁迅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意指萧红作品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萧红的写作自由、随性,如同她本人一样思维跳跃,洒脱自在,她喜欢用情感而非逻辑来串联文章,如这篇《回忆鲁迅先生》,就像记“流水账”一般,写了四十五个片段,有些片段之间甚至没有连贯,节奏也十分跳跃。譬如写鲁迅先生的笑,有时候会笑得烟卷都握不住,接着写他的走路轻捷,而到了下一段直接写鲁迅与“我”关于衣服穿搭的讨论,中间没有过渡,十分突然。初读时令人不明所以,让人怀疑萧红只是简单地把素材拼接起来,没有框架与结构。而她的确是如此,她所追求的是把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冗杂多余的话。比如关于鲁迅先生陪同客人从下午两三点到五点,吃过饭又陪同喝茶,接着又会来一波客人,就这样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本可以几句话写完的场景,萧红却费了很多笔墨。再譬如包饺子的场景,先写了海婴的闹,写了“我们”包的速度慢,写了许先生的求学经历,最后绕了一圈才写到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这些细节的碎片被萧红一个不落地全部写进来了,而这就是她所追求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她写下的是生活的日常,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这样使得读者有种融入其中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也让读者的情感共鸣更加强烈。萧红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真实地反映表达。与鲁迅交谈到深夜时,“我”想要退出来好让他早点休息,被送到门口时疑问鲁迅先生是否有必要执意相送。得知鲁迅先生从不戴围巾时,担心他被风一吹就会伤风。这些情感一定是当时萧红最真实的想法,都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没有艺术加工,情感也并非刻意,而是当时的情绪波动,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抒发。萧红用独特的越轨的笔致描绘的画卷,引领我们直观地走进鲁迅的生活,感受鲁迅的日常。这样组织文章,可以理解为当时萧红写作时处在极度悲伤的状态,对于恩师的离去情绪十分激动,所以在回忆时是断断续续的一个个碎片化的记忆。
  这样的创作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的,因为这难以被大众认可。端木蕻良看完之后就质疑,认为这些并没有什么好写的。这就是男性的叙述对女性叙述写法的否定,萧红与他们走的截然不同的道路。她的文章大都自由洒脱,她突破传统写作的架构、叙事手法,用一种不加修饰,纯自然的方法,写出如鲁迅先生说的那种与只玩技巧不同的作品。而换个角度思考,也正是萧红诗意的随心而作的写法,才突出了她在文坛上独一无二的风格。

  (三)女性的叙事声音

  当叙述者在叙述故事时,把自己的情感倾向体现出来,这便是他的叙事声音。
  《回忆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让人有一种恍若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似乎是作为见证者而存在,记录着鲁迅的生活起居,见证着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连日与鲁迅一家朝夕相处,所以才会对鲁迅先生的习惯爱好了如指掌。文中有不少片段都描写了“我”与鲁迅先生的相处。而在与鲁迅先生的相处中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和自己的态度,这就是作为内视角的一种叙事声音,抒发的是萧红作为女性的情感倾向。
  这样的情感抒发在文章里比比皆是。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的时候,全楼寂静无声,他坐着,等街上有了人声的时候他还是坐着。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在写作,在战斗,在为民族觉醒的事业奋斗。萧红写鲁迅先生的背影,写他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是灰黑色的”。此处无声胜有声,她用侧面烘托手法,表达了原来鲁迅先生如此辛苦地工作,他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坚持以笔为武器战斗在文学的第一线。萧红虽没有直接写出,但是字里行间无不凸显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些有意无意的情感流露反倒是有直戳人心的作用。不像巴金《怀念鲁迅先生》中连用好几个感叹号加深情感,也不像郁达夫的《怀鲁迅》里带着悲悯和苍凉。这篇文章里,没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华丽的修饰,所有的语言都是简单的。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弥留之际,文中这样写道:“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的时候,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工作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本该是情绪最为激动最为悲痛的时候,作者反而是平静得可怕,但就算是这样简单的表述,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颤抖。她在拼命地克制自己,忍住眼泪说完最后的一句话,作者就像在同读者讲故事一般,直到最后她的情感都是这样的克制,仿佛含着泪伴着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轻抿一口茶,在雾气氤氲里,她的泪终究还是落下了。最质朴的语言也最动人,因为作为女性的萧红特别感性,对鲁迅饱含情谊,所以在回忆时才会令人动容,这是其他所有文章都比不了的。
  另一方面,萧红作为女性的叙事声音还表现在环境的描绘上。在鲁迅先生休息后,她写太阳的光照进了花园,把花园里的夹竹桃照得亮亮的,用明亮的光来衬托鲁迅在枕边睡着了,既有心疼也有对他的敬仰。萧红以女性的叙事角度刻画鲁迅的一家,包含着她浓浓的情感的叙事声音。直到文章的最后,当鲁迅先生的病情严重时,她写到了黄昏,许先生低着的头加上鲁迅的咳嗽声。营造的是一种凝重的氛围,流露的是一种悲伤和难过的情感,是满满的忧愁和担心,萧红用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出来。

  (四)对女性的关注

  这篇文章里不仅有关于鲁迅的回忆,还有很多描写许先生的片段。尤其是在鲁迅重病之后,萧红大多的目光都集中在许先生的身上。人们往往都是称赞鲁迅先生是如何如何的伟大,鲜少有人会注意他身后的女人。但在女性的视角下,许先生勤劳能干、生活简朴、心思细腻又顽强执着的品格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家庭,在丈夫病重后,她每日服侍在他左右,按时给他吃药、量体温、填体温表,为他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还要同时照顾年幼的孩子,为他缝制衣物。而她总是忽略自己,穿的衣服是旧的,棉鞋都是自己做的,一穿就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换,袍子的料本来是送给海婴做被子的。为了给丈夫印书和画,自己永远是节衣缩食的。鲁迅先生每次寄信都是她帮着去邮局或者信筒,而且风雨无阻。即便是鲁迅先生病入膏肓,自己的支柱快要坍塌时,她也没有自怨自艾,反倒更加忙碌地操持着家务,对外招呼着客人,热情地款待,对内也不会在丈夫面前显露自己的悲伤。这样一个弱女子,虽然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但依旧乐观积极地对待,难道不值得佩服和尊敬吗?
  作为女人的萧红很自然地对女性产生更多的关注。女性之间本身的话题就很多,在包饺子时,两个人会聊起许先生的求学经历。发生了海婴的“鱼丸”事件后,俩人会私下谈论交流鲁迅先生的为人。讲鲁迅先生年轻时动作如何的灵敏,但近几年却越发迟钝了些。萧红看到卧室的墙上用铁丝笼挂着的风干的荸荠,许先生便大方地让她尝一下。两个女人之间的友谊或许就在一天天的相处中愈加深厚了起来。所以在许先生处于艰难的时刻,萧红总能察觉到她细微的神态变化:脸色红润,眼睛变得大了,讲话时语气平静,神色也十分淡然,还有精心挑选的菜端到鲁迅先生面前时那无比虔诚的目光,都被萧红敏锐地铺捉到。这便是女作家对女性描写对象特有的同情与关爱。
女性、儿童视角下的叙事——重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二、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是萧红文章常见的叙述视角,比如《呼兰河传》里,完全是用孩子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使得文章有着孩子一般的干净纯粹。这篇回忆散文里同样存在这种叙述方式。

  (一)海婴的视角

  文中唯一的孩童就是海婴,作者同样花了不少笔墨来写他。而我们通过海婴的视角,能从他与鲁迅的相处细节中,看到鲁迅身为父亲的一面。如在众人都误以为海婴闹脾气觉得鱼丸不新鲜的时候,只有鲁迅站在孩子的角度,亲自尝了尝儿子碗中的鱼丸,还了海婴“清白”。试问在教育如此先进开明的今天,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鲁迅这般聆听孩子的想法,思考孩子的话呢?难怪在事后许先生也要感慨一句:“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在这个片段里,不仅塑造了一位尊重孩子,懂得教育的父亲,还给后世的教育以启发:不可一昧地否定或抹杀孩子的想法。
  在和鲁迅的互动中,他们俩之间浓浓的父子情谊也同样感人至深。重病期间,鲁迅先生和海婴依旧用“明朝会”进行着联系,哪怕自己已经被痰卡得说不出来话,声音也无论怎样都没办法放大,鲁迅还是挣扎着回应“明朝会”,他不想让孩子失望,而海婴的嘴里还是念叨着“爸爸是个聋人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笔者看到这里已然泪目,这样的双箭头的爱藏在字里行间,感动着每一位读者。“明朝会”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孩子表示尊重的礼仪,而是只属于他们父子两个的暗号。这样的互动中显露的默契与亲情,让鲁迅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看完电影之后,和海婴等电车,鲁迅先生悠然地抽着烟,身边海婴在来回乱跑,这样的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是如此温馨,萧红忍不住说: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这些都是以海婴来衬托鲁迅的形象。
  当然,文中还有单独描写海婴的画面,譬如包饺子时出来调皮捣蛋,把面饼拿去做小船、小鸡,在大人面前炫耀;在花园里种一排小玉米,挖掘泥沙培植各种稀奇的植物;还装作小工程师修楼房,楼房的屋瓦都是他自己用废旧的材料做成,虽然简陋,但他在自我鼓励中完成了这个玩具。海婴是个活泼可爱,淘气又颇有自己主意的孩子。有了海婴的存在,连空旷寂寞的屋子都变得热闹有趣了起来,这也是作者想要体现的自由率真,文章因此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二)萧红的儿童视角

  萧红擅长表现儿童的感知和语气,带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既突出萧红的天真与稚气,又使作品有着儿童般的简单纯净。如在文章的开头“我”穿着新的红上衣,展示给鲁迅先生,还问他这衣服漂不漂亮。这里的萧红就像一个得了新的玩具便迫不及待拿给家长炫耀的小孩。而得到了否定的她依旧不依不饶地“埋怨”鲁迅为何不早一点指出。这里完完全全是孩子的举动和语言,让人觉得场面真实又自然,没有矫情,也让整个作品充满着童趣。下文里还有一段对话,是萧红对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全面的关于穿搭的知识的好奇:“买的书吗?”“看了有趣吗?”“看这书做什么?”[[[]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一连串的疑问和刨根问底,甚至让鲁迅都哑口无言。如此唐突和尴尬,偏偏萧红写出来不让人反感,反倒是令人眼前一亮。读多了对鲁迅的追捧和赞扬的文字,这个小丫头竟然把鲁迅都问得无话可回,实在是有趣至极。所以萧红给人感觉就像个小女孩,这段孩子气的对话,是只有在长辈面前才会出现的一幕,由此也可见萧红早已把鲁迅先生视为值得信任的亲人。还有在梅雨季节少有的晴天里,“我”会兴奋地跑到先生家,边跑边喘着气打招呼。鲁迅先生问:“有什么事吗?”我愉快地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简单的对话可见“我”和鲁迅先生晚辈与长辈的相处模式,鲁迅先生是亲切和蔼的,而“我”又是稚气活泼的,话语间体现着我的兴奋和高兴,鲁迅先生的宠溺和慈爱,仿佛就是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一段温馨的对话。
  许先生和我在挑选布条时,故意把鲜艳的桃红色放在头上等着周先生来评价时,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叫“规矩又顽皮”,正是萧红对待鲁迅的态度,规矩当然是作为后辈对前辈的尊敬,对这位文坛大师的敬重,而“顽皮”呢,则是萧红的天性,她本就是古灵精怪、天真活泼的。就像鲁迅曾经评价的“不改孩子气”,当被鲁迅先生严肃地说“不要那样”时,萧红又活像做错事的孩子,不敢再调皮,安静了下来。萧红就是如此的单纯有孩子气的人。
  而她的这种性格也体现在文章的其他地方。比如,鲁迅先生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经介绍是个商人,但他又了解很多书还有地方的习俗,让萧红起了好奇,“怎么商人专走地方不做买卖?”这完全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会产生的问题。连鲁迅先生也忍不住逗她:你看他到底是个商人吗?而她认真回答:是的。别人听鲁迅先生讲鬼都只当是个故事听,当萧红却认真地想着要是鬼真的被鲁迅先生踢一脚就好了,可以有当人的机会。如许的萧红活泼可爱天真无邪,让人忍俊不禁。就是海婴有时也会拉着她的头发或者衣裳,认为他俩是同类人。文章充满着童真与童趣,让人越读越有兴趣。

  三、萧红女性、儿童视角的由来

  前面我们深入分析了女性与儿童视角,那么萧红她为什么会运用这两种角度来写《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呢?在和鲁迅相处的短短两年时间又为何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笔者试图从萧红身世、写作风格、与鲁迅的关系这三方面来分析原因。

  (一)萧红的悲惨身世

  萧红出生于哈尔滨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虽然早期家庭条件还算优越,但是封建迷信的家人一直视萧红为小祸根,他们重男轻女偏爱弟弟而忽视她,特别是她的父亲,打她、骂她,最后和萧红脱离父女关系。后妈和奶奶也是如此,最终萧红被逐出族谱。直到她病逝,除了和弟弟联系以外,萧红几乎断绝了和家人的往来。缺乏家人亲情的她是可怜不幸的。而幸运的是,家里还有一位唯一视她为珍宝的人——慈爱的祖父。他们一起在后花园种花种蔬菜,和蝴蝶、蜜蜂打交道。后院是他们祖孙二人的失乐园,萧红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萧红:《呼兰河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页。]]祖父的爱支撑着萧红,给与她温暖。而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因为不满家人安排的婚事,她和表哥逃到北平,就在她和家人负隅顽抗的时候,祖父死了。这世上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的死深深刺激到了萧红的心。她被抛弃了,回不到任何一个家庭。萧军和鲁迅的出现使她再次相信爱情和亲情,她视情感为最宝贵的东西,她渴望亲情,渴望爱情,所以她倍加珍惜他人的情感。她擅于捕捉那些被人忽视的细节,把它们放大,用自己感性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文章的表达更是自由洒脱不拘泥于格式,自由挥洒,无拘无束,形成她独特的文体——“萧红体”。

  (二)萧红的文章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就是“萧红体”的又一次展示。文章的结构是碎片化的,完全是由作者的情感情绪来决定文章的结构,淡化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结构的自由化还存在于她的很多作品之中。如《小城三月》对童年的回忆,叙述的顺序是跳跃的,时间与空间交错混杂,一会儿写翠姨和我逛街买鞋,一会儿写翠姨订婚,一会儿又写翠姨吹笛,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在的事什么是过去的事。萧红总是想到哪里就写哪里,文章不像散文也不像小说。《呼兰河传》也是如此,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是按照章节写,没有关联又息息相关,倒是和谐统一浑融一起。
  儿童视角是萧红一向喜欢使用的视角,以儿童的口气诉说故事,用儿童的目光端详世界。这可能源自童年时期祖父对她的深刻影响。因为儿童时期是最为单纯最为纯粹的,他们天真无邪,所以看到的事物最表面也最客观。对萧红来说,儿童的表述最能直接地表达情感,透过表面来看本质是萧红运用儿童视角的目的。用儿童的情感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呼兰河传》里,对祖父的撒娇和对话,是萧红对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思念。《小城三月》里,翠姨的孤独在小孩看来是奇怪的,但是却表现了萧红对她的同情和可怜。小孩的单纯简单无法参透人物的心理,只能简单地展示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萧红留给后人来揣摩思考的。儿童的视角还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当海婴向朋友们展示一大堆的小药瓶,还骄傲地炫耀这东西只有他有别人不能有时,我们能从中知道,原来鲁迅先生每日要打这么多的药针,吃这么多的药,暗示他的病情严重。而孩子是天真不懂事的,他只知道爸爸每天要吃这么多药,别人都没办法做到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样写的好处是让原本紧张阴郁的气氛缓和下来,孩子的吵闹和楼上楼下的寂静形成对比,作者试图让整个氛围放松下来。
  萧红用儿童的视角来反观世界,表明她的情感和价值观,以“我”的单纯来反映鲁迅一家的质朴和善良。“我”感动于鲁迅先生一家的和善,也对鲁迅先生的病重感到焦急,可是她却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用小孩的眼光来表达,委婉又含蓄。
  另一个方面便是萧红对女性的关注。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成为女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她坎坷的一生或许就是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她的经历就是当时的万千女性的缩影,在战火连天的国家和支离破碎的家庭里流浪,无所归依。因此她把创作的目光都投向了女性,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女性,如《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呼兰河传》里的月英、胡家婆婆、大孙子媳妇、小团圆媳妇……有的甚至都没有名字,只是用一个姓为代号,而她们大多生活凄苦、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萧红用女性的笔触来刻画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人物,用女性的感受来表达对她们的怜悯与同情。

  (三)萧红与鲁迅的关系

  在萧红和鲁迅的关系上,文坛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认为鲁迅和萧红关系暧昧不清。但是细读《回忆鲁迅先生》之后,笔者认为,萧红一直视鲁迅为父亲,从小缺失的父爱在鲁迅那里得到了补偿。文中多次提到了鲁迅先生的笑,爽朗的笑、笑而不语、明朗的笑……可见二人是熟知的关系,在萧红的眼里,鲁迅先生就是一位可亲的长辈。在鲁迅先生和“我”的对话里,也可见关系的亲密。鲁迅让萧红多吃一点,她却反驳说多吃了就胖了。文中不乏如许温馨的对话。多日的梅雨季终于放晴了,萧红会兴奋地跑到鲁迅家中告诉他,而鲁迅夫妇则相视一笑。偶尔鲁迅还会逗弄一下萧红,对天天见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在鲁迅那里,萧红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亲情的温暖,虽然她做的韭菜盒子和荷叶饼不好,但先生一直捧场,还要多吃几个。不止是鲁迅,包括许先生和海婴,萧红早已把他们视为家人,所以才会日日到鲁迅家中,为了方便走动甚至搬到了离他们更近的地方。
  文学上,鲁迅更是萧红的精神导师,为黑夜中的她照亮了前方的路。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萧红的文学作品有时显得肤浅,略带稚气。但到上海后受到鲁迅的影响,萧红文章里有了国民性,有了悲悯的情怀,文章也有了思想深度。在鲁迅的引荐下,萧红、萧军还结识了茅盾、叶紫等有进步思想的左翼作家,这对萧红的思想和写作技巧上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萧红的第一部小说《生死场》的出版也多亏了鲁迅的帮忙,除了联系策划《奴隶丛书》出版,他还亲自为萧红萧军的作品写序。萧红的作品既是鲁迅精神的传承也有创新,自此萧红的特有的写作风格逐渐形成。对萧红而言,鲁迅亦师亦父,情感上更对他有极大地依赖。当和萧军情感出现问题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鲁迅家,就坐在那里什么也不说,在她心里早已把那个地方当成了避风港。虽短短两年,却感觉与他们一家深交多年。是以,在得悉鲁迅病逝的消息时,萧红的哀痛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那时的萧红远在日本,消息甚至是在一周后才得到的,她颤抖着看着报纸上赫然印刷的中文字,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萧红悔恨不已,后悔自己没能在鲁迅身边照顾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她强忍着悲痛拿起笔,文中断断续续的回忆其实是情感的不能自已,一回忆起鲁迅,情绪便无法控制,思绪当然无法用逻辑来整理清楚,但其中的情感是真切的、浓烈的,也是最让人动容的。一想到再也无法听到那爽朗的笑声,眼泪就如决堤,这种亲人的离世如锥扎心,久久难以平复。直到几年后,这篇《回忆鲁迅先生》才最终面世。

  结语

  《回忆鲁迅先生》在一众回忆性散文中脱颖而出,是有它独特的理由的。萧红用她女性思维和最饱满的情感回忆了在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文字组成精彩的片段,搭建起一座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桥梁,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走近鲁迅,还原他的生活日常。同时也展示了萧红自己孩子气的一面。她自由、洒脱的风格,有别于其他男性的文章,对于后世散文的创作起到楷模的作用,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在短短三十余年里所创作的作品,值得更加细致的研究与思考,细细聆听她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微弱的呼喊。

  参考文献

  [1]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王观泉.怀念萧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丁秋秋.解读《回忆鲁迅先生》中怀念之情的曲折表达[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1).
  [4]周书伟.非典型和典型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
  [5]孙延林.萧红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6]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林贤治.萧红传记[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8.
  [8]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9]季红真.鲁迅对萧红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2017(4).
  [10]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11]贾妍.从儿童视角分析《呼兰河传》[J].安徽文学,2007(8).
  [12]鲁迅.生死场(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8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4日
Next 2021年9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