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提供新视角。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20名安徽中医药大学、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UCLA孤独感量表问卷调查,采用的研究工具为SPSS21.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旨在探究医学院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关系。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自我和谐
1文献综述
1.1孤独感
1.1.1孤独感的概念
“孤独感”一般被用来描述个体一种心理上的不满足,感觉自己与他人隔离、被孤立、无人理解、无人关注、无人关心,缺乏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联系。这些体验可能会引发消极情绪、不安和抑郁等,还有可能威胁到一个人的健康和社交生活。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对于孤独的体验总是比较主观和复杂。研究人员还对寂寞感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孤独感是指个人在现实中交际能力与心理预期水平之间所感觉到差异后的主观体验,是一种情感感受。在成年人中,孤独感往往与他们的性格与心智特征有关,而并非人际关系量的多寡。研究还表明,自我和谐得分的高低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在医学院校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交往活动水平较低,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过度孤独感。如果孤独感过强,还可能导致心理闭塞和情感问题,这会导致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出现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孤独感,提高其自我和谐水平,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1.1.2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表明,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经验,其定义因人而异。然而,普遍的定义是:孤独感是一种消极主观的痛苦和流失感,表现为对与他人互动的渴望和对人际交往的缺失感。1973年,Robert在研究中提出孤独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此后Peplau在不断尝试中,开始系统性研究孤独感,提出了在当时经典的孤独研究理论,补充了心理学研究的空缺,并开始汇编了至今为止仍旧广泛使用的UCLA孤独量表,被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研究。[1]虽然西方学者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孤独感,并且创建了多种孤独感量表,但是,在解释和准确预测个体的孤独感体验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甚至有些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由于孤独感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研究解释。[2]
1.2自我和谐
1.2.1自我和谐的概念
自我和谐这一概念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发展而来。自我和谐指的是个体内在和外在经验、理念、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状态。自我和谐同时包括了对自我认知、自我接受、自我成长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自我与和谐说明自我和谐是个体内外多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这种协调和统一能够促进个体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发展。研究真实的自我依然是一个相对复杂和难以准确阐释的问题,需要基于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深入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1951年提出,自我和谐指的是当个体的主观认识与现实经验不一致时,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内外一致。
由此可见,当主观认识与客观经验不一致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等。因此,自我调节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王登峰则把自我和谐具体定义为当个体的主观自我、客观自我、他人和世界出现冲突时,个体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达到主客观和谐的状态。综上所述,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在面对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太一致的经验时,通过自我调适实现内在平衡和外部适应。
1.2.2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许多学者发现了自我和谐与不良情绪的关系。研究表明,王晶(2006)发现的“自我和经验的不一致”以及“自我的灵活性”与抑郁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预测关系。杨洪猛(2020)提出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对自身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体验和表现之间的水平平衡和良好协调。研究发现,具有自我和谐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如果一个人拥有自我和谐,他或她通常表现出稳定、自信和积极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此外,研究也反映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他们自身的自我和谐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即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和谐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这项研究强调了自我和谐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3]李婧姝(2022)综合以上研究发现,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由个体自身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4]自我和谐程度较高的个体在能够采用积极地应对方式处理个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良好的生活状态的保持。
1.3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
国外的Cacioppo和Patrick将孤独感定义为社会联系的期望水平与环境提供的水平之间的不匹配引起的消极情绪困扰,而Lee et al更是认为孤独感是大学生抑郁和自杀行为的一个风险因素。[5]另一方面Li和Nie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拥有更高的自我和谐水平。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与积极的心理结果有关,如较少的焦虑和抑郁,较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所有这些都被发现与自我和谐正相关。[6]此外,通过实证研究,一些再研究者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而关于孤独感这一消极情绪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还没有被深入探讨。
在国内,张平和郭梅英等人(2010)指出孤独感与人际疲劳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二者互相影响,因此,大学新生在应对孤独感和疲劳感方面,需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自我和谐水平,积极寻求交流、沟通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轻孤独感和疲劳感的压力。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孤独感和疲劳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应对,比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寻求心理咨询、改善生活方式等等。而且提出自我和谐与孤独感是显著相关的,自我和谐在大学生研究中能帮助我们预测孤独感。[7]王东宇和张晓戍(2011)则通过研究发现孤独感的形成与发展中是离不开自我和谐这一因素的参与的,并且再次提出并且验证了自我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当一个师范大学生感到孤独时,他们的自我和谐水平会降低。自我和谐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自我评价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因此,这项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减轻师范大学生的孤独感,他们的自我和谐水平有望提高,从而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8]李小玲和唐海波等(2014)经过长期的研究大学生在应对自我时,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关系时发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对大学生人格而言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他们可能会更难以应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压力,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自我和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项研究建议大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孤独感,并寻找达到自我和谐的途径如果孤独感过强或自我和谐水平过低,会导致心理闭塞和情感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这表明,孤独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不同方面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到自我和谐的多个维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孤独感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9]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需要面对全新且独立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新事物的诱惑。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性的情感需求所需要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孤独感是大学生健康甚至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影响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自我和谐为影响因子,探讨孤独感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当今快餐式社会,医学院校大学生往往面临孤独和焦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本研究即试图通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从而丰富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这一领域的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和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共选取23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星共发放问卷230份﹐该方式可以有效提示被试的参与度,提醒被试是否完成。最终回收回收有效问卷220份,问卷回收率为95.6%。有效信息如表所示。
2.2研究工具
2.2.1UCLA孤独感量表
孤独感量表(UCLA,1980,第二版)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心理学调查问卷,用于评估个体感受孤独的程度。该量表包含18个问题,主要涵盖个体对孤独的感受和行为特征,如“我觉得自己很孤单”、“我觉得需要更多的朋友”、“我觉得与他人的联系很少”等。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一个4点量表,从“几乎没有”到“几乎总是”不等。最终得分是所有问题回答的总和,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感受到的孤独感越强。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SPSS 21.0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计算了该问卷的Cronbach’sα信度为0.92。
2.2.2自我和谐量表(SCCS)
自我和谐量表(SCCS)是在原有的自我和谐量表基础上编制出的35个测验项目,由中国心理学家王登峰于2009年根据研究发现作了一些改进而形成的一种量表。与原有SCCS相比,每个分量表由4个项目组成。这一版本的SCCS采用了五级评分制评分,总分计算采用了多加权观点的方法,即自我经验不和谐与自我刻板性相加,并减去反向计分的自我灵活性的得分,得分越低则表示个体感受到的自我和谐感越强。同时,该量表的内在结构和信度、效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该量表具有较可靠的信度,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同质性相关系数为0.85,自我的灵活性同质性相关系数为0.81,自我的刻板性同质性相关系数为0.64。
2.3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1.0、Excel等软件进行分析来探究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数据的收集方式在此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而研究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整理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有描述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1.1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据表2可知,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如男生的孤独感得分(31.486)虽然比女生得分(31.330)要略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3.1.2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据表3可知,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如大一(30.000)和大三(30.672)在“孤独感”上的得分虽然要比大二(32.648)和大四(32.009)要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3.1.3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据表4可知,本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如城镇学生的“孤独感”得分(31.113)要比农村学生的在“孤独感”的得分(32.053)低,即城镇学生的孤独感要比农村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3.1.4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据表5可知,本研究发现在“孤独感”总分方面,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如理工科学生(31.791)要普遍低于文史(32.944)和医学生(30.755),而文史生得分(32.944)又要低于医学生(30.755),但差异不显著(P>0.05)。
3.1.5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据表6可知,独生与否的学生在“孤独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6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孤独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据表7可知,本研究发现,在孤独感方面,虽然学生干部的得分(31.196)要低于非学生干部(31.553),但差异不显著(P>0.05)。
3.2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3.2.1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据表8可知,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如男生的自我和谐维度得分虽然比女生得分要略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3.2.2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年级差异
将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按年级划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9:
据表9可知,本研究发现,虽然如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及以上学生的各自的自我和谐维度得分不尽相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
3.2.3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生源地差异
将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按生源地划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0:
(注:*p<0.05,**p<0.01,***p<0.001)
据表10可知,本研究发现,据表10可知,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自我和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城镇学生的自我和谐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显著(P<0.001)。
3.2.4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
将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按专业划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1:
据表11可知,本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的医学院校学生如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如理工科学生(79.674)要普遍高于文史(77.473)和医学生(77.644),但差异不显著(P>0.05)。
3.2.5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差异
将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按独生与否划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2:
据表12可知,本研究发现,独生与否的学生在自我和谐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6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的自我和谐差异
将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按学生干部与否划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3:
据表13可知,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在自我和谐维度有差异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是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和谐能力都要高于非学生干部,但总的来说双方并未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干部与否可能不是影响自我和谐维度的因素。
3.3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与自我和谐得分正相关(r=0.569,p<0.01),因为自我和谐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即两者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孤独感得分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得分正相关(r=0.636,p<0.01),即两者为正相关关系,孤独感越强,自我与经验就越不和谐;此外,孤独感得分与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负相关(r=-0.392,p<0.01),即两者为负相关关系,因为自我灵活性得分在计算时需要反向计分;最后,孤独感与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正相关(r=0.277,p<0.01),即两者为正相关关系。具体分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参看表14.
4分析与讨论
4.1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4.1.1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生源地差异分析与讨论
在差异比较中,来自城镇学生自我和谐方面得分是低于农村学生的。可以看出来自城镇的学生似乎比农村学生更容易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这可能与城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似乎更倾向于坚持传统和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可能与他们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传统性有关。而这与胡琳丽对高校生自我和谐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10]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的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相较于农村更好,学生能够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思考自己的问题,灵活的处理问题,说明外在的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一定的的影响。
4.1.2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分析与讨论
在本调查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自我和谐维度上相比较而言差异较小,而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如王登峰等人在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中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11]。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在自我和谐维度上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说明社会上虽然有一定的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印象对于以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并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男女生在个性特征上有差异,如男生具有探险精神和冒险心理,更愿意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主动性和独立性强、更具有竞争和主导精神、更坚韧不拔、独立性强、处事果断、理性思维等特点;女生具有社交能力强、情感稳定、偏向于他人认同、更具有直觉思维等特点。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正在得到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职场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越来越多的男性则扮演更积极的家务角色。因此,虽然性别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可能会看到这些差异不断缩小,直到最终消失。现代社会的男女在教育方面获得了更平等的机会。女性现在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普通女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男性相同,在大学里平均学习期限、专业和选修课程方面也已经实现了平等。
4.1.3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专业差异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虽然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的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我和谐的总分维度上,医学院校医学生得分高于文史学生的得分,且文学生得分又要高于理工科学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王军,2007)雷同。这表明,医学院校文史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品味和人文素养有关。因此,这种差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专业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其中医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要优于理工科与文史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史科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更多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而这些领域的研究注重探索人类感受、情感的共情效应,以及人的主观经验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这可能更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和谐的能力。同时文史科学生通常需要在课堂和社交场合下展现表达和沟通技能,这对于发展自我和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科学生相对于理科学生更注重人文、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知识和思维,因此在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和谐方面表现较强。另外,文科学科也更多地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文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和谐能力。相对而言,理科学生更注重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思维,这可能相对弱化了个体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培养,因此他们在个体内在和外在的和谐方面表现相对较弱,他们通常普遍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或个人研究中,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和沟通技巧上的缺失。又因为更注重理性思考与科学方法,相对更容易忽略情感、情绪以及心理需求,这样就有可能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出现谈不上和谐的情况,常常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通常具有很高的难度和复杂度,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而从长远来看,长时间处于心理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如情绪焦虑和抑郁等。医学科学生善于培养逆向,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医学专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的得与失,以及对患者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和情况。他们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医学生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对于自我和谐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要求和期望,这些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自我和谐能力。因此,医学院校的理科的大学生其自我和谐程度不及文科生与医学生。
4.1.4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年级差异分析与讨论
从表9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维度在年级差异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与黄知荣(2007)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2]研究者发现在自我和谐维度方面,不同年级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符,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普遍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不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学长,他们都能够快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也说明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自我和谐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取得平衡,维持心理健康和稳定的状态。此项研究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医学院校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4.1.5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差异分析与讨论
从表12结果来看可以看出,根据研究结果,不论是否为独生子女,医学院校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这表明在大学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们都能够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和朋辈关系,增强个体的社交情感和能力,进而提升了自我和谐方面的表现。事实上,大学为学生的交际和互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学生可以加入不同的社团,组建兴趣小组,利用集体力量共同实现个人的目标。此外,大学还会举办各种文艺、体育、社会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高了个体的自我和谐的能力。因此,大学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平台,有助于提升他们在自我和谐上的表现。
4.1.6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干部的自我和谐差异分析与讨论
从表13可以看出,学生干部的学生自我和谐能力虽然都要高于非学生干部,但总的来说双方并未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在组织管理经验、社交能力等方面表现优异,但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自身问题,所以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自我和谐能力总体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可能面临的人际交往和应对压力的情境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和谐能力的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表现出学生干部的自我和谐能力要优于非学生干部。
4.2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4.2.1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表明,孤独感纬度在不同生源地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上并没有出现差异性。但是研究孤独感维度问卷在施测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后的农村学生分数明确显著得比城镇学生得分要低,这与常若松等人对孤独感的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13]由于城市学生普遍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家庭氛围和家庭互动较为和谐。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他们的家庭氛围可能不太和谐,这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其次城市学生在大学里面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常常有更多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这可能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相比之下,农村学生可能更少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可能更难以结交新朋友,这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个人性格也可能是决定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学生的性格可能更加活泼外向,更擅长与别人交往,而农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内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和情感交往,从而增加他们的孤独感。
4.2.2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骆光林、李传银(1999)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研究结论,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方面与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他们的调查认为孤独感在性别维度上并不显著。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对于男性和女性学生们来说,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自主的能力明显提高,因为他们不再受高中教育制度的约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发展职业规划。同时,大学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和资源,这意味着在解决社交支持方面可能会更加容易,且都够根据自己在社交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自由调整自己的自我承受能力。
4.2.3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在专业维度上,与蒋艳菊(2005)的研究中研究结果一致,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文史、理工、医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同时孙晋(2002)的调查也发现学科孤独感之间没有显著性关系。医学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交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社交机会和资源,比如课程、活动、组织、社交媒体等等。学生都可以选择参与其中,并且都会面临类似的社交压力和社交支持需求。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让同样爱好的的学生聚集起来组成兴趣小组,大家有相似的群体认同和交流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互相理解和支持。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课业负担、社交机会等因素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但总体上这些差异是小于个体之间的差异的。
4.2.4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骆光林、李传银(1999)的研究还发现,在对大学生的调查当中,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维度上在孤独感上的得分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年级差异较小可能是因为在大学阶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社交关系,增加自身的社交能力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年级并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不同年级的课程、活动、组织等社交活动中,所以不同年级之间的社交差异相对要小。其次,医学院校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交资源和机会,包括课程、社团、志愿者活动、社交媒体等。这意味着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年级的人接触,并且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社交关系。同时在大学期间,医学院校学生的文化背景逐渐转向于了解医学背景和医学知识,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背景是共通的,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的年年级差异较小。
4.2.5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差异分析与讨论
在医学院校这样一个具有社交性质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以及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减轻孤独感。因此,相对于他们在家庭环境中的状态,学生可能更容易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独生子女身份在医学院校这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下相对普遍,形成的共同经验和随之而来的团体认同感可能会有所增强,从而减少了孤独感的发生并降低了孤独感的差异。所有学生都会经历相似的挑战和压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可能没有很大的情感和心理的差异,因此两者的孤独感差异较小。
4.2.6医学院校大学生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孤独感差异分析与讨论
王东宇(2012)的研究也证实了孤独感与是否为学生干部没有显著差异。虽然学生干部通常具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活动,同时也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可以利用,从而能够与同伴建立更多的联系,并发展更好的社交支持网络。相比之下,非学生干部可能没有这种机会或资源,然而,这个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非学生干部也可能会利用其他的社交机会或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可能更有自我价值感,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校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参与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群体做出贡献,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和格局。相比之下,非学生干部可能没有这种机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非学生干部可能会利用其他方面来提高自我价值感,从而减轻孤独感。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干部的孤独感比非学生干部要低,体现了学生干部在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更加自信,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4.3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4所示。
该研究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能够解释40.2%的孤独感变异量,而“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则分别能够解释3%和2.6%的孤独感变异量。整体而言,“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这个因子的解释力最强,三个因素相加能够解释孤独感变异量的46.6%。这意味着如果个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个体会更容易感到孤独。
4.4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而自我和谐指的是个体内在和外在经验、理念、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状态。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我和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维度得分高,孤独感得分比较低,但是总的来说是要优于大学生常模水平。这说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被试的孤独感正在降低,自我灵活性程度要有所增加。自我和谐水平较高的人,通常表现出情感稳定而积极、自我认知清晰、自信乐观的一面,他们能够在生活中保持较为稳定的情感状态,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满足和幸福等。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比较明确和准确,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优缺点等方面的信息。且通常具有自信心和乐观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并且对未来也有一定的信心和期待;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能够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适当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控制。
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学院校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别人、拯救生命等,这种自我成就的人生意义感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减少孤独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从孤独感中恢复过来。同时,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也更有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交和支持系统,以解决孤独感问题。况且在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渐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与科普,加入对心理活动的物质支持与后备支援,这有利于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与心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的休闲活动,放松心情,在社交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我们发现,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也在逐年增高,这是因为医学院校逐渐完善和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和心理支持,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学校和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们往往在学习压力和挑战中快速成长和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完整和成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模式,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能力。
在研究中发现,生源地差异较大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和孤独感也相较而言比较大,这与胡琳丽、常若松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现在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不断增加,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巨大,基础设施依旧比较落后,农村学生在一些课外活动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上大学后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交活动中,自我和谐程度较低,容易产生孤独感;城市学生接受教育水平高,且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因此自我和谐程度较高,孤独感较低。不同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差异显著,理工科学生大多思维倾向于演算缜密,课程任务较重,医科学生善于逆向思维,系统性分析,虽然课程任务较重,但是能够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文史科学生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不会钻牛角尖,灵活思维。
分析表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反映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到位,容易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不合理期望值,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认知逐渐错位,他们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从而逃避真实的自我,在社交中封闭自己不愿面对现实,因此逐渐回避社交,孤独感也就随之而来。[14]而自我与经验和谐的学生,更能够客观看待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对生活的把握和成功的期望都会高一些。“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把握,个体能够更好的悦纳自己,及时根据环境做好相应的调整。自我的灵活性较低也反映出医学院校大学生思考问题不够客观,不能全面的分析问题,容易在社交活动中产生人际紧张,引发人际孤独感,而自我灵活性高的学生更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自我的刻板性是个体对某一类事物的固有的看法,反映的是个体偏执的认识与行为模式,自我刻板性高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处理问题较为僵化,性格偏执容易走极端,在人际社交中容易遭遇挫折,产生孤独感。这些因素既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已有经验和外部经验的和谐,力求更好地适应环境。[15]同时,他们还需要认识到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如社会文化、家庭、朋友等,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正面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发展中坚持寻求自我和外部经验的和谐,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
5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
(1)相较于大学生常模,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此次研究当中的自我和谐水平更高,而他们孤独感得分更低。
(2)研究还发现,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刻板性也与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正相关,而自我灵活性则与医学院校大学生孤独感呈负相关。
(3)此外,两者都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4)研究发现,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能够解释40.2%的孤独感变异量,而自我的灵活性和刻板性则分别解释了3%和2.6%的孤独感变异量。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在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个体的个性特征也对孤独感的发生产生影响。
6不足与启示
6.1不足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对自我刻板性定义的限制:自我的刻板性维度在研究中的使用仍在不断地探索中,不仅同质性相较而言较低,而且与偏执这一概念有显著相关。所以本研究对自我的刻板性与生源地的显著差异解释仍需要相关研究的进一步的探索与解释。其次是样本数量、来源有限: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对象仅为某些医学院校在读生,因此可能并不完全代表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群体。最后是问卷星发放的问卷为自评量表,不排除有故意夸大事实的数据产生干扰实验结果。
6.2启示
根据研究可知,医学院校大学生需要面对严峻的学业压力和高度的专业要求,往往会感到孤独和焦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那么培养这种自我和谐能力就会有利于缓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以下是一些培养自我和谐能力的建议:
(1)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大人际关系,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学校中可以参加学生组织、社团、学生会等活动,外面可以参加志愿活动、参观展览等。
(2)参加健身运动,有助身心健康。运动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同时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人的自信心。学校里可以去健身房,参加体育竞赛,外面也可以选择慢跑、游泳、骑行等运动方式。
(3)加强自我提升,促进自我和谐。开展自我提升活动,例如学习新技能、阅读好书、听课参加公开课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4)寻求社会支持,缓解自我孤独。如果感到孤独,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情感和问题,倾听他们的建议并采取行动。
总之,缓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和提高自我和谐能力需要全面的思考和行动,首先医学院校大学生要注重社交、健身、自我提升、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并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自我和谐的培养,建立良好的情感认知和控制能力,适应学业和生活压力,并且积极寻求交流、互动和支持,从而减少孤独感的发生。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身心健康服务和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其次社会上也应当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温馨和关爱的社交环境和教育环境,以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和谐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时,要避免与自我价值相悖。因为当目标与自我价值相悖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降低其自我和谐的程度和学习动机。相反,当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时,其行动力也越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通过引导他们制定合理恰当的目标,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动力。[16]
参考文献
[1]郭锋.湖南省某重点高校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3]杨洪猛.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1):30-33.
[4]李婧姝.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河北大学,2021.
[5]So C,Fiori K.Attachment anxiety and loneliness during the first-year of college: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s mediator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2,187:111405-.
[6]Yu Luo,Xiangcai He,Jiarong Zhou,Yu Zhang,Xinxin Ma,Weixing Zou.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esteem[J].Current Psychology,2021(prepublish).
[7]张平,郭梅英,任丽敏.大学新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自我和谐及疲劳感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88-189.
[8]王东宇,张晓戍.师范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48-50.
[9]李小玲,唐海波,明庆森,张花.大学生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3):530-532.
[10]胡琳丽,胡基贤.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165-166.
[11]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2]黄知荣,李朝霞,李哲.大学生自我和谐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9):95-98.
[13]常若松,王瑜,熊亚刚.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57-59.
[14]杨颖.大学生自我和谐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J].高教学刊,2020(32):65-68.
[15]李慧.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01):107-110.
[16]周玲燕,朱园园.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希望感的关系[J].校园心理,2022,20(02):140-14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