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热敏电阻数字温度计设计

 摘要

此次试验主要是通过研究单片机和转化器工作原理,根据有关的数据处理方式和科学技术的方式,根据单片机的电流表来实时的信息传送。此类机械设备的优势是精确度高、可扩展性强、很强的抗干扰性,与PC同时还可以开展实时通信。因而我们在本次实验步骤中,针对系统硬件的掌控这方面,使用了单片机为中心的控制板,收集温度元器件大家使用了热敏电阻器。与此同时大家也用了ad转换器,将测得的温度和信息进行量化处理后输送到核心业务系统中然后进行转换,所得到的电压值根据外置的数码显示管来显示出最后的温度。这种操作可以使大家更加直观的见到有关温度的表明,与此同时所测得的对应数据信息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关键词:数字温度计;温度检测;AT89C51;TLC548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对温度的控制和感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根本。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何实现对环境中的温度检测与控制,已成为人类科技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之前,人类只能感受到一个大概的温度,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度,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度。在工业制造中,控制好产品的温度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钢铁行业,比如电子技术行业。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植物的种子的形成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快速的生长。在工业生产中,钢水的熔炼和锻造都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下进行,一旦温度达不到要求,产品的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冷冻的时候,必须要控制好低温,只有如此,那些冷冻仓库、冰柜里面的食物才会被储存得更久。所以,我们对温度的显示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1]。

此外,我们对温度的检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各类工业信息化数据和息抽取技术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对生活在其中的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对其进行自动测量和控制,就成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温控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温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其最高限度可以延伸至工业生产,最低限度可以延伸至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冷藏室。所有的信息,都会及时地反映出系统所处的环境,以及系统所需的技术指标。同时对于温度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步骤以及硬件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进[2]。在恒温控制中,将智能技术与智能设计相结合,是当前恒温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从可操作性方面来说,具有温控系统的安装的便捷性和经济适用性,具有耐磨损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易于维护等等方面我们也需要进行着重的考量。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从未放弃对温度和水分进行数字化测量的研究。重点在于更低的功耗,更远的通讯距离,更高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广度,当前,在温度显示、温度测量、温度控制、远程控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实时气温可用常数与华氏度两种方式表达[3]。在节能上,运用较高的技术手段,对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控制也有较大的优越性。

在欧美、X、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由于其工业化程度的持续提升,测温技术也有了相当成熟的发展。而且,我们的体温测量系统,无处不在,与之有关的电子器件,也越来越精密。过程及可控。同时在温控方面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和外国比起来。经过技术上的比较,当前国内的控温与数码测温仪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弱势很明显[4]。其最大的特征是还处于比较粗糙的温控与数码显示阶段,而对温控与测温方式比较落后。在高端的温度控制和自主的温控系统上,我国的技术存在着显著的不足,没有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聚集效应。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XX的支持,随着有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公司和研究人员也对温度控制装置进行了改进和改进。成立了相应的科技研究所、科研机构,促进了温控系统、电子测温技术的发展。

我们称为温差电偶温度计,它是一种在生产和工业中应用非常普遍的测温仪表,它是按照不同的温差现象的产生,将其连接到测量表的两端,当工作环境中的温度与户外的温度出现差异时,就会构成电路,从而传导到度测量上面。根据相应的模型和算法,我们可以从一头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然后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5]。这种温控器在很多时候都会被应用到一些行业中,它所测量到的高温与低温之间的差别,有时候可以达到4000摄氏度左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它还可以测量到绝对的零度。就高温温度计来说,它的应用范围是在500℃以上的环境中,与之有关的技术包括:测温比色、辐射温等,进行有关的数据的统计、传递和研究。与之相应的是,由于使用了较多的仪器和装置,所以在测定较低的温度时,通常不会使用。

从历史角度来看,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被发现的温度表。第一种类型的体温计是用玻璃管和气泡来计量的。我们把一个玻璃试管放在一个液态的地方,当一头的温度上升时,另外一头的试管里的水也会发生改变,并且我们可以用这种改变的数量来判断出温度的改变。由于受实验对象的热胀冷缩以及大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方式的测温精度不高,但它还是为我们的测温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和测试手段。之后,各国著名的科技人员不断对其进行改良,采用了封口技术、气密技术等,使得测温更加精确,数据更加精确。近年来,在智能化和遥控器的作用下,测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温技术与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测温技术比较滞后,研究开发也相对滞后。其最大的特征是启动时间短,准确率低。但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及产业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正在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政策和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并获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将计算技术应用到了对温度的测量上。而在这个过程中,MCU技术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的阶段,逐渐走向应用的阶段。尽管在温度控制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在设备配套能力、工业化密集程度、环境控制水平、软硬件资源共享等方面,已开始迎头赶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尤其是21世纪初,经过有关部门的不懈的工作,我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与精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7]。

 1.3本设计的主要要求及思路

该试验的目的是对单片机和转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利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模式和科技的手段,利用单片机的电压表来实现对信息的实时传递。这种机器具有精度高,可扩展性强,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并能够与PC机同步实现实时通讯。所以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在控制系统硬件的时候,使用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我们使用了热敏电阻来采集温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ad转换器,将测量到的温度及数据经过定量后,传输到核心系统中,再将其变换成相应的电压,再由外部的数字管将其显示出来[8]。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对有关的温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而测量得到的有关数据也可以应用在其它方面。同时,还会对温度和温度进行预警,当温度超出设置的临界点时,就会响起警报声。

1.4单片机的发展史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同步,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X英特公司于一九七一年十一月,设计了一种名为英特4004的4位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具有两千个晶体管,并配备了RAM、ROM、移位寄存器等元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MCS-4微电脑。然后是英特尔8008,8位的微型处理器。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片机,但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

第二个时期:1974到1978,也就是最初的单片机时期,它的典型代表是Intel公司的MCS-48,在此时期,它是在AT89S51单片机试验开发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部整合了8位CPU、平行IO端口、8位定时/计算器,它的寻址范围不超过4 K,并且没有串行口。

第三个时期:从1978到1983,是高性能的MCU时期。与前阶段比较,这一阶段的单片机除了具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和寻址范围,而且中断源、并行IO口和定时/计数器个数都有了增加,还集成了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在命令体系上,一般增加了乘数、减数、对比等命令。MCS-51系列以其优异的性价比一直占据着市场的主导位置。

第四个时期:从1983到现在,是MCU快速发展的时期。16位MCS-96系列是这个时期开发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16位MCS-96系列。16位MCU工艺先进,集成度高,内部功能强大,并可为客户提供一种特殊的工控程序。16位单片微型计算机问世之后,各大厂商相继开发了32位单片微型计算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先进的计算机。32位MCU的集成度很高,它的内部使用了一种新型的RISC(精简指令系统)架构,CPU可以和其它的微处理器相匹配,它的主要工作频率可以达到33 MHz,它的命令系统得到了更多的优化,它的计算速率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变化,它不需要任何的高级语言编译器,它拥有一个非常好的中断控制系统、定时/事件控制系统和同/异步通讯控制系统。这种类型的微处理器在汽车,航空航天,高端机器人,军用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一个高科技的发展阶段[10]。

 第二章单片机热敏电阻数字温度计的系统设计

  2.1热敏电阻的概述

从物理角度来看,热敏电阻器是一种非常灵敏的热敏电阻器,它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电阻器,因此,我们把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的,一种是负的,这两种类型的电阻器都是一种传感器件。由于该热敏电阻器在较高的温度下,其阻值将随著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负的温度系数和正的温度系数是反向的,当温度较高时,所产生的电阻会较低。从性质上来说,这两个部件都是半导体中的一种。

在材料上,热敏电阻器是由半导体的陶瓷物质组成的。在使用于半导体物质时,大多数是负值,正如上面所说,富含的温度系数的电阻与温度改变成负值。它具有开发时间早,生产类型广泛,发展比较成熟的特征。此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它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例如,它的线性度很低,受到生产工艺和生产水平的限制,它对温度的灵敏度比较高,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特殊的温度下,它会出现误判的可能[11]。此外,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积小。现在,热敏电阻器的电阻器的规格化,将会影响到对温度的判定与控制。

bd466a0c72419faac05728a416304c45

综上所述,本次设计采用NTC热敏电阻,规格如下:

表2-1 NTC热敏电阻规格明细

a2d9e7613147ff681947a3db18a3d3e1

 2.2系统设计思路

它具有价格便宜,适用性强,安装灵活,工作稳定等优点。以MCU为中心。对气温的测定,包含了四个主要的环节。第一部分采用热敏电阻器获取电阻器的电压,然后将该电阻器的电压变换为相应的定量值。第三部分是利用MCU对获得的电压值进行数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处理。第四部分为外部的显示器,对所测得的体温进行显示。图2-1显示了检测体系的流程图和设计图。

图2-1系统方框图

180a89d2bba9aa1b2b2879fdb59f84e1  框图各部分说明如下:

该系统以89C51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管脚作用;一个由12 MHz构成的时钟振荡回路和一个人工重置回路构成的最少系统;该热敏器选用了NTC型热敏器,并通过分压实现了对该温度的测量,并选用了模数变换器TLC548作为模数变换器;由4比特的共阴极数字管来进行动态的显示,由一个外接的中断来设置高、低温度的设置,由一个NPN三极管来驱动一个蜂鸣器来构成一个警报回路。

在测试方面,可以使用热敏电阻器、温差电偶式和温度变送器。在不需要很高的准确度的情况下,本文利用热敏电阻器来完成测温,并根据选题的需要来选用。在信号放中,为了让信号不失真,就必须要确保电路具有对称性,因此,我们使用了一种单端输入二端输出的差分放大电路,来对信号进行转换,与此同时,还使用了一种高精度,低漂移的运放来取代晶体三极管[12]。

A/D变换部件CPU8051经由PO端口PO.0-P0.2将所述模拟的位址编码信息传送给所述A/D,并且经由位址线P2.0及写入控制线路对所述位址编码信号进行锁存。选择对应的类比输入信道,并开始A/D变换。在完成了变换之后,A/D通过EOC发送一个标记信号,并将其反转,然后被送到8051,并对8051进行一个中断要求,在8051对该要求做出反应时,A/D的OE端子经由P2.0的读取控制端子变成一个高电平,这样,变换器的三个状态的数据输出被控制,并且该锁是经由PO端口PO.O-P0.7被输出到8051的。

本系统采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单元,采用74LS164作为温度表数字显示的驱动器。此外,我们使用一个PNP型的三极管来对数码管的电源进行控制,这是由于164没有数据锁存端,所以在传输的过程中,数据对输出端是透明的。因此,在传输的过程中,数码管上会出现闪动现象,而且驱动的比特数越多,闪动现象就会变得更显著。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传输资料时,先将三极管关掉,让数字管断掉,然后再将三极管关掉,让数字管断开,然后再将三极管断开,从而达到锁定的目的[13]。

 第三章系统硬件设计

  3.1单片机AT89C51简介及最小系统设计

1.AT89C51单片机概述

AT89C51的核心采用了MCS-51,由于AT89C51的命令体系与MCS-51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所以选择了AT89C51。由两个16位的定时器和中断源、功能字节、RAM、EPROM和可编程的端口构成了一个实验用的单片机装置。从对其进行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该单片机具有很好的满足实验需要的操作性[14]。

图3-1 AT89C51单片机

428e6a2bb774005bf0a5f1f08dbff8fe  2.AT89C51管脚说明

a02ec802db83e977d3e7f1eefdb9befb

7756af17f0c28b60f155660bc177c794

本设计最小系统如下图3-2所示。

f5ce5d2620ccbf86d9bb8fc1b348ed08  图3-2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3.2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通常我们使用的器件是将电力转换成光能,通常称为LED。类似于一般的二极管,两面均由一种结构构成,并且都是一种单向导电。把电力转换成光能它的原理是,在LED中,当一个正向电压被输入到LED中时,PN结的周围的空穴与N区域的空穴发生了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辐射性质的荧光效应。当然,由于受到了半导体材质的限制,所能发挥出来的电能也是各不一样。随着功率的增加,相应的光线就会变得更短,我们常用的二极管就会发射出红色,绿色,黄色的光线。与此同时,发光二极管也拥有着一定的优点:需要的工作电压很小,需要的工作电流很小,抗震性能很强,使用寿命长,不易磨损,可以进行调整,所以,发光的二极管除了在某些控制设备中用作光源。也被用在多种电子器件中,以显示该信号。由于连接方式的差异,共阴与共阳是LED数码管的有关分类。同时,电子管种类繁多,电子管的程序设计也是千差万别。把全部LED的阴极相连的称为同阴型,把全部LED的阳极相连的称为同阳型。

按照LED的接法,LED数码管可以被分成两种,一种是共阴,另一种是共阳,而一种是共阴,另一种是共阳。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数码管,在其硬件电路上,除此之外,其编程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把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起来称为同阴连接,把多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起来称为同阳连接。

LED在显示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ED技术的优点是:使用LED制作的显示器亮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不易磨损,便于维修。这一次,我们将重点放在了七节显示管上。在图3-3中可以看到。

图3-3 LED数码管

1cd9218f2beb5a9e5f4c256d5d4b7f3a  高低电平决定LED灯的显示亮度的开关。从高电平被管脚输出时,LED被点亮。当低电平被输出时LED灯不亮。

c3990409fb29fbbce934de76f4517d09

如下图3-4所示为数码管的原理

图3-4本设计显示电路

c56f8ddecb67dda6751cf5f92f7b0c12  3.3 AD转换电路与热敏电阻采集电路的设计

德州仪器,美利坚合众国,德克萨斯州,制造的adc变换器的晶片,TLC548,具有与微处理机及控制器互相共用及串行介面之特性。最高吸引素的准则是大约50,000次/秒,这可以被用来取样更小的信号。

TLC548的极限参数:6.5 V是其电源电压的极限范围,输入电压为0.3 V~VCC+0.3 V,输出电压为0.3 V~VCC+0.3 V,电流的范围在±10 mA和±30 mA之间,工作场合的温度和设备的温度控制在TLC548C:0℃~70℃TLC548I:-40℃~85℃。

下面的图3-5中给出了该方案中的AD变换和温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f15f20df9f23621d6849e1b73fc6e379  图3-5 AD转换及热敏电阻电路原理图

 3.4无线收发模块电路设计

无线收发模块的电路接线如图3-6所示。

图3-6无线收发模块

ff84241e514f4739768abb2311c2baad  3.5键盘操作模块电路设计

在这个设计中,有4个按钮,它们可以被用来进行温度计的工作方式:“输入温度键”、“温度确认键”、“上限设置键”,和“下限设置键”的选择。按打字机的方式,在图3-7中显示了打字机的输入电路。

图3-7键盘输入电路

5100411150917f02b533057365ed7f35  第四章系统的软件设计

  4.1主函数模块流程介绍

1.主程序流程图

在以单片机为中心的模组,与热敏电阻器相配合,实现了对温度的检测。利用分压电路的方式来检测在电阻上所经过的电压,然后将信号转换后,将数据传送到单片机。核心芯片将这些数据经转换后,再由外部显示屏将其显示出来。

图4-1主程序流程图

bb856898a34c87c74039530b10a1b0ef  4.2 TLC548转换的子程序

TLC548转换器是将电压值模拟量量化为二进制数字量的器件,将二进制数字量送入单片机,转换函数如下:

void ReadValue(void)//TLC548的转换函数

{uchar Temp,i;

uchar ArrayMap[]={128,64,32,16,8,4,2,1};

SCLK=0;

CS0=0;

CS0=0;

Value=0;

for(i=0;i<8;i++)

{

Temp=P1&0x01;

SCLK=1;

SCLK=0;

if(Temp==1)

Value=Value+ArrayMap<i>;

}

CS0=1;

}

4.3数码管显示子程序

(1)元件需求以及选型

这一次的试验,我们需要八个数字管。PNP三极管我们要8台。进入到数字管的内部。还有发光的二极管,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八字,用它们来代表0~9,a到f的字母。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采取了供给和供给两种方法,把这八个二极管进行一项连接,这样就可以提高驱动。电阻器限制电流。1 K电阻的选取。推荐的是1 k。

(2)程序原理

对于这一类的MCU,我们增加了两种方法,即:外在的钟表工作模式和内在的总是工作模式。在重置的时候,我们会设置两种选项,一种是自动重置,一种是人工重置。藉由对电荷之灵敏度之研究,再配合电荷之感测结果,以达到本研究之精确度与正确性。根据加高的时间长短,可以精确地实现对MCU的系统重置。与整个的按键系统和按键设施相比,该类型的单片机具有准确和可靠的参数需求,因此我们进行了。

void display(uchar a,uchar b,uchar c,uchar d)//数码管显示函数

{

P0=duan[a];

P2=wei[0];

delay(6);

P0=0x00;

P0=duan<b>;

P2=wei[1];

delay(6);

P0=0x00;

P0=duan[c]|0x80;//|0x80:显示小数点|0x80

P2=wei[2];

delay(6);

P0=0x00;

P0=duan[d];

P2=wei[3];

delay(6);

P0=0x00;

}

速率决定

4个模拟输入可编程为单端型或差分输入

8-bit逐次逼近A/D转换器

通过1路模拟输出实现DAC增益

EXT:内部、外部时钟选择线,使用内部时钟时EXT接地。

AGND:模拟信号地。

AOUT:D/A转换输出端。

VREF:基准电源端。

 第五章系统调试

  5.1系统测试

硬件调试:首先是目测,在印好电路板以后,首先要对印刷线进行检测,看有没有断线、有没有毛刺、有没有与其它线或焊盘粘连、焊盘有没有脱落、过孔有没有未金属化现象。而在视觉检查时,我们注意到其中一根印刷导线断裂了,所以我们就用焊接将断裂的导线重新连接起来。第二个步骤是使用一个千分表来进行测定。在视觉测试结束后,用万用表对导线和接头进行测试,以确认其开关情况与设计一致。然后又检查了一下不同的电力线路与地线,看了看,无论是线路、接点,都是按照图纸上的要求来的,电力线路与地线,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故障。第三个步骤就是通电试验。在对印刷板通电的过程中,设备的供电端子达到了+5伏,而地端子的电压是0。第四个步骤就是在线检验。将该系统与单片机开发的系统与模拟的电缆相连接,通过在线检测后,发现上述的连接都是正确的,顺畅的,可靠的。

软件调试:首先,利用总成程序与客户机联机,为调试做好准备。第二个步骤是一个简单的步骤。第三个步骤为“系统联调”,也就是实现软硬件的联调。经过测试,该系统能正常工作。

当相关的试验元件及试验原稿都已经准备好后,我们开始了试验的调试工作。特定的参考准则。为了保证准确,他需要在十分钟内,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测试。有对应的记载。我们把它做成一个测温计来表示。把表格写在5-1上。

95a86f6a1a24a6d5b3671533c483808d

温度测量趋于稳定,电路板焊接成功。

设定上下限的温度,上限30℃,下限-30℃,输入-40℃~40℃,查看蜂鸣器有无警报。

结论:超过设定的温度上限和下限,会发出警报声。热敏警报器焊得很好。

调整滑动变阻器的值为10 K,对比热敏电阻的阻值表,此时的温度为25℃,模拟试验的结果为24.8℃。偏差0.2度。

错误分析:

(1)在测试时,因为TLC548的基准电压不是5 V的标准值,所以基准电压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测试结果的准确度会受到基准电压的影响,使用计算机的USB电源接口作为电源,测试USB电源接口的电源电压是5.12 V,所以测试结果的温度存在一定的偏差。

(2)由于所用的热敏电阻器具有5%的偏差,所以当进行电阻的测定时,会出现偏差。

图5-1系统仿真图

04d56c0b6469c1aafcab81758b565415

首先对显示电路进行了调试,按照硬件要求编写了一份显示代码,并将其写进了MCU中。将硬体装好,通电,显示器一切如常,符合要求。证实显示器线路是正确的。当您按下重置按钮时,发光二极管没有任何反应,当您放开它时,发光二极管就会恢复,说明该恢复电路是正确的。

再经试验获得了一个温度程序,将一个初始化程序,一个热敏电阻是否工作,一个热敏电阻是否工作的写程序,一个热敏电阻是否读程序,得出一个温度子程序、一个温度变换子程序和一个数字变换子程序,一个显示子程序被安排在一个MCU中,一个输入电源,一个不能显示的程序。再读一遍源码,经过分析,问题出在热敏电阻的初始化程式中,对初始化程式进行了修正,然后再编写,再写到MCU中。打开电源后,现在的温度就会出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测温系统的热敏元件工作良好,各个单元的软件也都能正常工作。

最终,要进行的就是对按键子程序及报警子程序的调试,在对按键、报警子程序及以上程序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之后,再将它们写到了单片机中。在上电之后,每一个部件都能正常工作,在测量到了目前的温度超过了设置的上下限之后,就会有一种蜂鸣器响起了警报的声音,说明调试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但是,随后,人们发现,按键要在按下1 S后,才会有反应。再一次研究该程序,结果就是,按键程序采取了一种扫描的模式,即,程序每执行一遍,才会扫描键盘一次。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中断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热敏电阻的正常工作是有时间约束的,不然就不会工作,如果出现了中断,很有可能会对热敏电阻的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干扰。经过多次试验,并使用了断续模式,但均以失败告终。经过详细的调查,他们才知道,键盘的响应速度慢,是因为显示程序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于是,他们对显示程序进行了修改,同时在主程序和按键子程序中,加大对显示程序的呼叫次数,最终,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到目前为止,该系统已经完成了调试。该设计的一切函数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第六章总结

此次实验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对于温控的把握。该试验的目的是对单片机和转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利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模式和科技的手段,利用单片机的电压表来实现对信息的实时传递。这种机器具有精度高,可扩展性强,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并能够与PC机同步实现实时通讯。所以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在控制系统硬件的时候,使用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器,我们使用了热敏电阻来采集温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ad转换器,将测量到的温度及数据经过定量后,传输到核心系统中,再将其变换成相应的电压,再由外部的数字管将其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对有关的温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而测量得到的有关数据也可以应用在其它方面。同时,还会对温度和温度进行预警,当温度超出设置的临界点时,会有蜂鸣器发出预警。

在此次的实验研究中,在本次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单片机可以完全的实现我们的实验目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一类型的单片机的稳定性好,输出结果准确。每一台机器都连接的很好。

  谢辞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其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本论文是在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向继文,刘昕,陈善荣.基于DS18B20的数字温度计设计与仿真[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9,27(01):47-50.DOI:10.19414/j.cnki.1005-1228.2019.01.013.

[2]程晓芳.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J].数码世界,2018(10):207-208.

[3]张秋艳.一种低功耗多功能数字温度计设计[J].信息技术,2018(04):125-128+140.DOI:10.13274/j.cnki.hdzj.2018.04.028.

[4]刘强,李宏宁.人体数字温度计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03):161-162.DOI:10.19695/j.cnki.cn12-1369.2018.03.79.

[5]孙伟峰,李文龙.基于51单片机控制的TC72数字温度计设计[J].科技风,2017(15):61.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5052.

[6]王庆春,何晓燕.基于FPGA的数字温度计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7,36(04):94-98.DOI:10.19652/j.cnki.femt.2017.04.023.

[7]陈晓雷.基于DS18B20的数字温度计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17,15(08):117+119.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08.117.

[8]薛秋实.基于单片机的热敏电阻数字温度计设计[J].数码世界,2017(02):25-26.

[9]张勇.基于AT89S51的数字温度计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0(01):20-22.

[10]王月爱,王勃.基于matlab和multisim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1):44-46.DOI:10.14016/j.cnki.1001-9227.2017.01.044.

[11]孙宏健,李文军,高猛,李佳琪,郑永军.一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和校准[J].中国计量大学学报,2016,27(04):400-405.

[12]王林胜.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的电路设计[J].通讯世界,2016(21):223-224.

[13]徐震震,张开兴.一体式精密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分析[J].计量技术,2016(09):27-30.

[14]单体良.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J].数码世界,2016(09):24-26.

基于单片机的热敏电阻数字温度计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热敏电阻数字温度计设计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2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599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3月25日
Next 2024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