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摘要:经过时间和多数国家自身的检验,利率市场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通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纵观国内外利率发展改革的历史过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而言必将是一个长期发展及曲折的道路。

通过对国外改革历程中的研究和经验,发现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方式。基于我国在这几十年历程中研究取得的成就。阐述我国几十年来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和历程,以及对当前新局势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局面进行分析。以我国2012年至2015年最后利率基准回调时期为数据研究基础并结合商业银行年报数据,对其在研究周期的时间内暴露出的利率风险程度进行度量和实证分析。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形势下,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改革趋势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措施

第1章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分析

利率是金融要素的核心变量,利率市场化是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前提。随着20世界8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开始了利率自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促进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经济资金利用率。作为“双刃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不仅受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更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作为我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核心的商业银行,势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关键。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严重受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对利率市场化的适应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2019年的8月央行公布新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建立了市场利率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市场传导驱动,以此进一步解决利率双轨制的问题。新政策的利率市场化变革过程中,更多可变因素必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其生存发展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如何从容应对当前的新局势,增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帮助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平稳运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管理的重心。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进程中,利率调节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必要走向。自提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思想,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多方面取得大幅度提升,但存贷款利率依旧是改革中一大难题。最新LPR机制的提出进一步解决了利率双轨的问题,然而这对我国金融体系必定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商业银行时刻跟随着发展的脚步,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机构,从根本上促进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发布最新LPR机制后,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受到怎样的挑战,而又该如何面对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变革,是国家眼前需要及时解决的障碍。

随着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经济改革历程中不断的深化,商业银行为顺应时代,其经营模式、业务管理和盈利方式都受到巨大的转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艰苦局面。如若不能提高应对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将陷入不利的困境。本文以此前提下,以国外基本理论经验和解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基础上,尝试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性提出商业银行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应对战略。以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黄金老(2001)着重分析了利率风险,即风险持续时间分类中的持续性风险,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另一个则是阶段性风险,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提出了市场应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例如西方设立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目标并确定商业银行所能承受的利率风险的限度。商业银行需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例如表外业务控制法和开展利率衍生品业务。金融监管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也具备对利率风险的监控和便利的责任。

易纲(2009)在《中国改革开放三是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阐述了存贷款市场化实现的历程,国家XX如何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体系,总结了货币当局调控利率的过程。进一步提出培育SHIBOR是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所有制多元化和硬预算约束等是更深层次的必要条件。

周小川(2011)提出了应在以下几点中进一步推进改革。金融市场应建立健全的自我调节竞争秩序,而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严格的财务约束,以便在机构之间建立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金融机构对金融商品的定价应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样客户可以做到“货比三家”,使得客户可以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并且使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于具有角色转换过程的XX而言,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必然趋势。

王辉(2019)研究了贷款基础利率LPR在银行内部定价模型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设立和银行外部的贷款产品开发以及定价能力应用方面。虽然引用LPR机制被人们认为可以为银行机构的经营业务带来很大的效益,但国家认为只有在利率市场的改革中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并且对资金的异常供给情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1.2.2 国外研究

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发达国家发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推动了发展中国家走上改革之路。利率市场化理论是由西方最原始的经济学说所奠定的基础,包括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纳德·I·麦金农、爱德华·S·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托马斯·赫尔曼、马西森和弗赖等。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里,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提出了利率水平与资本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序幕由此拉开。肖和麦金农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系统的反驳。因为在各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金融抑制理论”的提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现象在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金融自由化被肖和麦金农认为是摆脱金融抑制必经之路,以此刺激经济的增长。

由于一些国家失败的案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托马斯·赫尔曼等人通过改善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提倡“金融约束理论”,这是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道路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过渡性金融政策,是金融自由化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改变,金融自由化的探讨历经了漫长的过程。随着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深入和探索,方案不断地被修正和改善,金融自由化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理论与现实结合研究法,分析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现状,结合理论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中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基础进行基础研究,并对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查阅领域内的相关的研究、资料等,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的基本信息以及在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等。

实证分析法,是在分析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商业银行所受的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测量及实证分析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利率风险,从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商业银行自身该如何针对目前的形势及未来走势下管理和防范利率风险。

1.3.2 研究内容

本论文被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介绍,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利率市场化概述及基本理论。以介绍利率市场化定义为基础,阐述影响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外理论成就,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及对现状进行分析。

第三章: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及挑战,对其进行汇总阐述。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度量及防范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为使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研究的数据基础,实证分析利率市场改革对当前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利率风险,从中阐述问题和总结管理策略。

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多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策略选择。

备注:1.每章另起一页。

第2章 利率市场化概述及基本理论

2.1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也称为利率自由化,是指逐渐脱离XX主观制定的利率,其决定权被交付于金融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由市场资金供求共同决定,间接调节利率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本质不是改变利率,而是决定利率的过程,这也称为利率放松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决定的市场化。货币当局不再是资金价格的单一决定者,而是通过金融市场和运行价值规律机制,将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交由市场自己决定和取舍。作为金融机构主体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要素,调节自身银行利率政策。使得利率水平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的发挥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货币当局作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放下以往的硬性管理直接伸出“干预的手”,通过调控自身的资源配置,掌握对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利率的货币调控手段,干预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方式,调节基准利率水平。

2.2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2.2.1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这两位文学人物开启了世界利率自由化潮流的大门。基于他们不断深入各发展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研究,从此过程中发现都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局面,以此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揭示了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实际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中国家XX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过多干预市场,将实际利率抑制在低水平和高估本币汇率,甚至降低国内外储蓄水平。金融体系的运转滞后,金融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信贷分配的措施进行抑制,将有限的资金引导进XX计划优先配置的企业和组织,也就是货币当局管制的官方市场。因资金流向不均衡的现象使金融市场被分割成的另一个市场是自由市场。后者在缺少XX利率管制的状态下,利率水平远远高于前者。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肖和麦金农认为金融自由化是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认为将利率和汇率脱离XX的直接管控,通过“看不见的手”由市场供求的反映进行调节,能够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证实了肖和麦金农的理论,发展经济市场的唯一道路就是利率自由化。

  2.2.2金融约束理论

尽管金融自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但实际上并不完美,麦金农和肖过于强调金融抑制的弊端和金融自由化的作用,而忽略了市场利率化改革的现实环境。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在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上做出改善,认为XX应适当的通过系列金融政策将市场利率降低至正值范围,控制存贷款利率形成利差创造租金机会。但当宏观经济不够稳定,信息不对称等金融市场环境下,金融约束过程中稍有不慎或不合理的运行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约束理论实质上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利率自由化过程中的过渡性金融政策,是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提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构思,但实际正式开启改革的大门是在1996年XX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正式开放。一直到200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稳步推进的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银行业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取得巨大的发展;XX连续三次扩增贷款利率浮动的空间;对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的改革政策。在加速阶段和完全市场化阶段,我国完成了对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全年开放和自由化。但至今,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是目前唯一没有完全被放权的,导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受到阻碍。

2018年XX提出我国利率尚处于双规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完成。 2019年8月,货币当局公布形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的直接目的不是促进利率要素的市场化,而是为了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两轨并一轨”是必然趋势。因此LPR的推动是存贷款利率并轨的关键一步。

第3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1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率不无法预测的变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即便利率已脱离XX的直接掌管,但货币当局依旧能够通过调整相关政策等手段调节利率水平,因此被称为利率政策风险。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后,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存贷款趋于减小,商业银行根据市场来决定存贷款利率。而在新推出的货币传导机制LPR的形式下,贷款利率下调,以至于出现非对称的降息,改变了存贷款利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银行所遭受的利率风险日益增强。

3.1.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就是在利率水平变动期间, 由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新定价期限和到期时间的不匹配,导致银行内在价值和利差的变动。当“重新定价缺口”不为零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是因市场利率的变动所产生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其遭受的重新定价风险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的失衡。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的期限结构呈短期的发展趋势,贷款的期限结构逐渐成为中长期,这导致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在我商业银行经营中日益凸显。当然,表外业务也可能会受到利率风险导致银行减少收益。

图 12012至2019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占比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3.1.2基准风险

在同一期限下,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方向不用试时,就会基准风险使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在改革的前期,基准利率的调整由中央银行所掌控,因此,基差风险的存在并未受到最高强度重视。但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全改革的最后阶段,央行发布贷款利率以LPR为基本定价,存款基准利率不变。但存贷款的基准利差调整幅度不同步,就产生了非对称性降息,导致存在缩小银行利差的风险,产生基准风险的可能性相应递增。当利率水平的变动使得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价格波动不同步,基准风险所造成的影响随之加剧。

3.1.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当基准利率曲线相同时,两种债券利率期限的不匹配,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并不是平行的,导致这样的原因是斜率和形态产生了变动,使得银行盈利或内在价值造成损失的结果,因此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

大多数的情况下,长期收益率的值大于短期收益率,相当于收益曲线的斜率均大于0。在市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XX会通过 “看不见的手”将短期利收益率提升至高于长期收益率的行为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以至于收益曲线的斜率呈现为负值的状态。 我国收益率曲线风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期限结构的变化,从发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可以发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利率的调控不断变动的情况下,长短期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也在逐渐降低,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

3.1.4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是客户所持有的金融工具中隐含的期权,而非义务。随着利率变化,存在银行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并且具有支付不对称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市场期权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当利率下降时,客户会截取新的低息资金来偿还旧的高息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客户将提前支取存款,然后以新的高利率处理存款。有了这些潜在选择,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风险。投资者对防范利率风险的意识在随着经济的进步而逐渐加强,并且我国对管理提前还款等违约行为的法规并不完善,因此期权风险的影响在一天天的显现。

3.2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主体,长期以来其核心收益来自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中利差盈利,利率市场化对资金价格的调控改革从根本上影响着以资金为营的商业银行。在当时以存款为主,消费能力弱的中国经济环境下,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居民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都是较弱的。另外,货币当局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实施利率控制,银行依赖于此,这导致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利差缩小,吸收资金成本增加,激励了商业银行扩大和发展中间业务。但介于不断发展及提高完善风险把控的基金、信贷等其他金融机构,这无疑是增强了商业银行对新型业务拓展的压力。

而银行为争夺资源易导致恶性竞争的现象,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投向于大型企业,地区性的银行的盲目扩张和提升利率水平无疑是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进行,商业银行顺应着中国特色化的经济发展道路,银行为转换思路,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信誉及前景发展良好但存在融资问题的中小企业,顺应着当代智能化科技道路,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3.3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信贷风险

在脱离央行直接的掌控后,一直受到管控的市场利率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到达一定程度时“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就会不断涌出。作为私人合同的贷款合同并非是公开性的,企业很难做到“货比三家”,而且银行利用在市场中的优势对企业实行非完整信息公开,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样银行本身就处于高信用风险之中。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银行不再是低风险的企业融资选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银行必须做出“逆向选择”,并向高风险企业项目投资资金。这其中存在较高的违约率,这会加剧声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进行“逆向鼓励”,鼓励借贷者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以谋取高收益来偿还高息借款成本。

3.4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在资金价格的定价权归于市场供给后,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的金融产品定价,其价值已成为同业竞争的关键。银行金融产品的收益是非保本并且浮动的,直接影响着其销量和经营收益。所以产品定价的浮动范围以定期利率为上限,贷款利率为下限,而定价必须具有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定价方式和产品具体收益率上,由于产品具有的风险不同,并且投资者的组合偏好不同,所以银行必须以不同的收益来吸引融资者。当LPR推出后,导致的不对称降息更是对商业银行定价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是毋容置疑的,并且设立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度量及防范的实证分析

4.1风险度量模型的确定

商业银行必要运行就是对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在各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利率的波动更加难以预测,商业银行应预先对利率风险有效的测量并采取防范措施。当前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和压力测试。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主要使用“重新定价缺口”的值来分析利率风险,并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对资产负债进行调整的结果,使商业银行可以实现稳定的利息收入。该模型的数据要求较低,能够方便快捷的判断市场利率未来趋势并实行相应的管理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是较适用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主要衡量利率风险手段

持续期缺口模型的假设基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并且我国现阶段的数据基础无法满足使用该模型的条件基础。VaR 模型相较于在多方面都更具优势,但我国VaR模型的应用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压力测试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方式,该模型结合历史情景及现实情况,通过模拟预测未来风险状况,银行对其进行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很大,根据以上分析和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本文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测量潜在的利率风险和总结分析,尽管该模型在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4.2研究对象及数据选取和处理

根据性质的不同,选取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8家具有代表性银行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包括:

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

样本数据是按照各银行官方发布的2012年至2015年年报中整理所得。数据区间的选取原因在于:这段时期是我国对基准利率最后调整时期,也是回调期。并且我国现实行的LPR机制使贷款利率未来呈下降趋势,与12年-15年的利率变动走势较相符。按照重新定价的期限分为两个时期:一年内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并计算出相应时间期内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绝对缺口和相对缺口,对商业银行在12年至15年期间,对利率风险测量及结果进行阐述。

4.3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4.3.1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用于利率风险度量的基本方法,存贷款业务作为我国银行发展的主营业务,其收入在总体上占大头,所以此次实证以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及之间的利差变动作为分析对象,以确保可以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小。

绝对缺口绝对缺口是指同一定价期限内的利率敏感资产(简称:RSL)与利率敏感负债(简称:RSA)之间的差值,被为利率敏感性缺口(简称:GAP)。以公式表示:

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或 GAP=RSA-RSL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将在以下三种情况出现:正值、负值与零值。当资产大于负债时,GAP为正值,则是正缺口,也称为资产敏感性,此时净利息收入和利率水平朝同一方向变化;反之则是负缺口,也称为负债敏感性。在极少的情况下,资产等于负债,就称为零缺口,净利息收入不受利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只要利率敏感性缺口不为零,就有利率风险的存在。

相对缺口相对缺口也是利率敏感性比率,指的是在特定的利率敏感性周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的比率。主要用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之间的横向比较,其计算公式为:

利率敏感性比率 = 利率敏感性资产 / 利率敏感性负债

=RSA/RSL

利率敏感性比例越接近于1,利率风险就越小。因此在降息周期中,利率敏感性比率应小于1并呈下降趋势;而在利率上升周期内应大于1并呈现上升趋势。

表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变动及净利息收入关系

利率名感性缺口 利率敏感性性比率 利率变动 净利息收入
正缺口 >1 上升 增加
正缺口 >1 下降 减少
负缺口 <1 上升 减少
负缺口 <1 下降 增加
零缺口 =1 上升 不变
零缺口 =1 下降 不变

4.3.22007~2015我国商业银行利率调整分析

表22007~2015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利差变化

单位:%

调整日期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存贷利差(%)
2007.03.18 2.79 6.39 3.60
2007.05.19 3.06 6.57 3.51
2007.07.21 3.33 6.84 3.51
2007.08.22 3.60 7.02 3.42
2007.09.15 3.87 7.29 3.42
2007.12.21 4.14 7.47 3.33
2008.10.09 3.87 6.93 3.06
2008.10.30 3.60 6.66 3.06
2008.11.27 2.52 5.58 3.06
2008.12.23 2.25 5.31 3.06
2010.10.20 2.50 5.56 3.06
2010.12.26 2.75 5.81 3.06
2011.02.09 3.00 6.06 3.06
2011.04.06 3.25 6.31 3.06
2011.07.07 3.50 6.56 3.06
2012.06.08 3.25 6.31 3.06
2012.07.06 3.00 6.00 3.00
2014.11.22 2.75 5.60 2.85
2015.03.01 2.50 5.35 2.85
2015.05.11 2.25 5.10 2.85
2015.06.28 2.00 4.85 2.85
2015.08.26 1.75 4.60 2.85
2015.10.24 1.50 4.35 2.8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XX为了一直当时的资本泡沫的出现,2007年进行了连续6次的加息。XX是为了减少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利率调整一直持谨慎态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存贷款利率都处于回调状态。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任何经济时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差距都在不断缩小。

4.3.3实证分析

通过8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计算出了2012至2015年各家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的表格,如下表所示:

表3代表性商业银行2012-2015利率敏感性缺口及利率敏感性比率

单位:百万元

类型 银行 年份 一年内到期 一年以上到期
缺口

(百万元)

比率缺口

(百万元)

比率
国 有 商 业 银 行中国银行2012年2884231.0323291876621.162246
2013年3597381.037001247601.017995
2014年4093821.039149724511.044464
2015年4795251.0433863383501.175601
交通银行2012年375,2221.092911-173420.974024
2013年280,5511.059980829181.126934
2014年332,6531.071374963751.109185
2015年-697880.987345428521.689338
建设银行2012年-720230.993648056621.66413
2013年-2666280.97849611864481.953273
2014年-479010.99632211872941.741487
2015年-1695160.98807814842611.843469
工商银行2012年-23995190.82678911252511.632443
2013年-3517050.97627415655741.823813
2014年-28995310.81532813834531.606416
2015年1070361.00633315192051.644037
股 份 制 商 业 银 行浦发银行2012年1188441.04485573081.218868
2013年-220940.9928932309211.785665
2014年-85310.9975712649031.781118
2015年-2498350.9428414908462.823473
民生银行2012年2593461.09811-1263760.537631
2013年1187081.046803401991.127229
2014年474441.0144961199831.415291
2015年-224180.9938922366281.744371
招商银行2012年354801.0129891297541.524553
2013年-618920.9802592873411.893023
2014年-1568230.9575034193862.070425
2015年-1389920.9679024469132.090077
中信银行2012年1994231.084295-94000.958195
2013年2279241.080076-8560.99755
2014年810491.0248841622791.44011
2015年-2330000.9418384993152.06606

2012年至2015年,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一直处于回调阶段。如果商业银行要保持净利息收入增加的趋势,其利率敏感性缺口应保持为负,且利率敏感性比率的值应小于1,并呈下降趋势。

根据一年内到期的期限数据来看,这八家商业银行中,只有建设银行在2012至2015期间一直保持其负债敏感性,且利率敏感型比率小于1,并呈下降趋势,使得其在降息期间具有短期净利率收益,也表明建设银行不断重视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虽然只有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2012年出现负缺口,其他银行与之相反,说明2012年依旧受到利率的时滞效应。中国银行后期几年依旧呈正缺口,缺口的绝对值甚至不断增大,暴露出极大的利率风险,使其净利率收入减少,因此有待加强对短期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虽然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在2013-2014年的缺口方向与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这三家银行的相反,利率敏感性比率也分别在1的上下区间,但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5家银行逐渐重视资产负债的管理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每年的净利息收入相对自身而言也是在逐渐增加的。

而在一年以上到期的期限数据中,2012年中仅有三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这三家银行分别为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这与利率下调期缺口方向保持一致,使得净利息收入增加。随着利率持续下调,2013年里只有中信银行依旧保持着负债敏感性。到了2014和2015所有银行都保持着资产敏感性,利率敏感性比率都大于1,并且缺口绝对值和敏感性比率整体上都是在波动上升,这不仅使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增大,必会减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无论是传统的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缺乏对一年以上到期的资产负债的管理。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增强其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在研究管理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需改进。从中长期来看,资产和负债配置仍然存在缺陷,中长期利率面临的风险更大,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资历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较大,利率水平调节的同时其对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灵活性欠缺。从一年内到期的数据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更敏锐的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对利率变化做出更快的反应,并更好的抵御利率风险。

第5章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

5.1设立和推行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及外部管理机制

5.1.1利率风险内控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加快和深入下,利率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巨大的。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战略之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做好责任分工控制,各司其职。介于我国商业银行缺少历史数据的研究背景下,建立自主的数据管理和定价系统,能够为产品利率定价体系和风险的监管能力提供丰富的数据基础。

然后,提升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上缺乏多样性,模型使用的精准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虽然引进先进风险管理手段:VaR模型和压力测试法等,但我国研究人员对这些技术掌握尚处于初级阶段,使用也还不够娴熟。因此,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组合模型来度量组合风险,或是拓展出更加精准并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度量方式,对先进方法的计量和管理应更加细化。

最后,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快设立健全的利率风险预测、检验、控制相结合的风险量化技术,明确风险防范部门内分工与职责,推进多层次风控平台的建设工作,为银行内部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提供保障。

5.1.2利率风险外部管理体系

相较于西方国家,即便我国近些年来发展速度迅猛,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依旧存在差距。所以必须加大金融市场完善的步伐,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基础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应加大市场运行效率,丰富市场主体融资方式。着重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入拓展,保持科学发展金融创新并提高杠杆率,有效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和金融衍生品来转移和对冲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的风险监管部门是远远不足以完全避免利率风险的,因此建立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是必然的。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促进监管的完善。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下,确保监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并定期给予风险提示,及时防范利率风险。虽然利率的变动是由市场供给决定,但依旧需要XX充分发挥其的宏观调控作用,增强利率决策的透明度,间接管理利率。

XX除了伸出“看不见的手”外,还需与时俱进,不断健全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介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落后,特别是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正处于探索阶段,更是缺乏统一管理细则。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监管混乱,无法提高银行发展的效率。所以必须坚实金融主体的法律保障,为其提供制度规范,进一步避免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5.2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产品使用力度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XX调整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逐步收窄了利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受到重大影响,收入空间逐渐减少。LPR机制的实施改变了贷款的利率基准,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待加强。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未达20%,而发展水平高国家的商业银行则为50%。在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中间业务得发展可以有效避免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中间业务也称为代理业务,代理手续费为其收入代表,因此市场利率的波动与收入没无关,所以中间业务的收入是较稳定的。随着世界的发展,银行应该转换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通过对我国特色经济政策体系的研究,积极改善银行收入结构。银行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拓不受利率变动影响的非利差业务,例如: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等,实行多元化业务综合经营模式,使资产多样化。

当下存贷款利率的开放,为风险管理产品的创新和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衍生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对冲风险并获取收益,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可以适当的关注发达国家发展动态,进行探究与学习。因此,银行需要吸纳和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强化其风险管控意识,开拓非利差业务,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和创新能力。

5.3建立自主定价管理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将资产价格的定价权交由金融市场的主体掌管的历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产品定价的价值也在逐渐凸显。对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国而言,金融市场严重缺乏产品定价经验,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利率定价模型的建立并完善产品定价机制。银行应根据自身规模及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控制成本,确定产品价格定位。此外银行还需考虑各风险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市场的发展形式,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例如,积极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可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而且可以使银行获得重定价权。

为了实现改革最后阶段的完成:利率的“两轨并轨”,我国于 2019年8月启动了全面的LPR形成机制,这表明LPR作为基准贷款利率与MLF利率相关联,并且改革中推出了5年期的金融产品报价,但我国并没有5年期的MLF作为参考。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的独立定价和资产负债分配能力,这样才能充分面对此次利率市场化变革的新机制,因此商业银行积极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必然措施。商业银行需建立符合其特点的利率定价系统,实行自律管理。根据客户主体信息,利率定价应具有差异化和精细化,避免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格致出版社,2015

[2]罗纳德·I·麦金农,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4]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01)

[5]王国刚.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调控政策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彭兴韵.LPR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9(17)

[7]纪晓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金融经济,2019(16)

[8]王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及贷款基础利率LPR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7)

[9]吴遵杰.日本金融体系大变革[M].社会科学恩县出版社,2006

[10]严青,张科.中国利率市场化提速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03(11)

[11]宋思宇,吴云勇.新形势下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及对银行的影响[J].中国商论,2020(02)

[12]陈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2).

[13]买逸帆.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分析[D].郑州大学,2016.

[14]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02)

[15]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margins and their effect on bank diversification: Evidence from Asian banks[J].Jane-Raung Lin,Huimin Chung,Ming-Hsiang Hsieh,Soushan Wu.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 2011 (2)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我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也感谢这四年学习生涯中各位老师的指导。感谢这么些年来家长在背后的默默支持,远离家乡后朋友的陪伴。纵使有万分不舍,新生活的开始亦让人向往。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111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2月5日
Next 2023年2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