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德文化

摘要

玉德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当玉和普通的石头分化以后,玉被人格化,蒙上了浓重的道德色彩。作为美德的载体,玉的特质对于国人来说,有着审美气质和精神内涵的深度契合,甚至与人们的集体潜意识灵犀相通。作为一个中国人拥有一块玉、一件玉饰或一件玉雕作品为精神上的满足。

本文从玉德文化的发展概况、内容及其意义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玉德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玉 德 玉德文化 儒家思想 文化意义

一.引言

玉德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精髓,流传千年,沉淀着博大的精神内涵。玉,集山川之精华。玉有玉德,既禀赋天地之灵,又为德行操守之师,是古代君子约束自我的规范,包含着古人对美和道德等意识的追求,影响并规范着市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直到今日,仍有很多人为“君子如玉”品行而动容。

二.玉德文化的发展

从古至今,玉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中华文化中世代流传,它以自然流畅并含蓄深刻的方式记录着每个继往开来的历史阶段。孔子云:“天生德于予,自命为天之德,天德秉赋于人,是为人德。”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是上天赋予的,以玉石借物象形,把玉石和天德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煞是天衣无缝。

(一)西周时期

西周最早赋予玉以道德的内涵,将玉器纳入了礼治的范畴,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开创了系统的礼仪制度。在重礼思想的影响下,玉制礼器迅速发展。玉除了代表强大的王权,佩戴玉器也代表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道德修养。《礼记》里面记载的“古之君子必佩玉”这里讲的“古”和孔子的“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中的“昔”都是指西周时期。因此可以知道,那个时候佩戴玉石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德行。

周礼倡导的是一种道德教化之治。内在修养的“德“,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构成了人格的内外统一。为了完成礼治,必须强调道德修养,把德政放在重要地位,这样的统治才能令人心服,以获民心。因而礼制在促进了道德深化的同时又有助于实现礼治。

《仪礼·士相见礼》有“凡执币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举前曳踵。”[]凡是执帛币的人在面见国君时,不应快走,仪容应当越来越显得恭敬诚实;若执玉见国君,则须安步徐行,迈步的姿势是先举起前脚掌再带动后脚跟,恭敬行事。这不仅是出自对王权的敬畏,对等级观念的遵守,还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道德演出,旨在宣谕人与玉的生命联系。

西周是中国礼制化发展的高峰时代。这一时期,个人的生活和整个社会都被整合到一个严格监管的系统中。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礼仪的框架下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它的礼制被孔子誉为典范,并被用作建立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作为一个礼治社会,人们的用玉观念是非常强烈的,此时的玉器,成了为统治者等级制度服务的工具,被抽象为道德观念载体的物证。西周玉文化的这种发展,为以后实现“君子比德于玉”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局面,原来的社会伦理规范完全被破坏。诸侯僭越礼制之事屡屡发生。在这个动乱纷争的时代,儒家对玉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认识到重振礼制的重要性。为了巩固统治,美化自己,各诸侯国提出了“君子佩玉”的概念。将玉和人格等同起来,形成了佩戴玉器的风潮。孔子秉承周人重礼重德的余风,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到玉在礼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起的作用,赋予玉人格化的美德,要求君子立志高远,确实把握德行修养,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同时对礼、乐、射、书、数等六艺熟稔于心,再反过来要求佩戴玉的人要有玉的品质,使两者相得益彰。玉本有质而无所谓德,但是由于它的来源珍贵、观感温润,人们自然会将它与美好的人或事联系起来,进而又将它与美好的品德联系起来。

君子佩玉不仅仅是为了装扮自己外在的仪容,更多的是规范自己内在的言行操守。人在行走时玉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提醒人们的行为要有序、举止要优雅。因为只有步伐在不疾不徐、节奏适中时,玉石的碰撞发出和谐的声音。自然人们走路不急不躁,来去坦坦荡荡,也成为君子的标志之一。这种以玉喻君子的信条,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驱动人们佩玉于身。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作为君子,要学会克制收敛、又能勇于承担,在过与不及间把握平衡。

《国风·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3]先有自我完善的个性,后有润泽他人的奉献精神,在给予人们温暖的同时,又不忘严厉地打磨自己。对于人的锤炼,自然也少不了要经历切磋琢磨这些过程。德行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久的浸润和对生活的用心体验。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由此演变而成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玉永不服输、坚贞不屈的性格。君子也是一样,只有经过艰辛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玉不再是自然物,而是君子灵魂的凝聚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气息。

(三)战国之后

西汉时期,礼仪玉饰开始衰落,装饰玉饰比重不断增大。“宁可食无肉,不可身无玉”可以充分反映当时的情况。这一时期,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执玉于身。这与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密切相关。儒家学说成为当时最为主流的一种文化,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识形态。而玉作为一个物质载体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在推动儒家思想茁壮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玉德文化能够长盛不衰。抽绎玉的属性,赋予它道德化的哲学思想;比较玉的尺度,赋予它政治化的等级差别,这便是当时的伦理思想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此时赋予玉深刻的道德美、伦理美,影响着人们精神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汉许慎“五德说”对之前的各种“玉德说”做了简洁的归纳和总结。《说文解字》中讲:“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4]即“仁、义、智、勇、洁”。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五德”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金科玉律,传诵至今。“所谓五德,就是指玉的五个特性,即润泽而又温和的光泽;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纹理;舒扬而清亮的声音;绝不弯曲,宁肯折断的韧性;锋利而不伤人的质地。”[5]与汉代将玉器人格化不同,唐朝是中国玉文化的分界线。在这个时期人们对玉器已不感到神秘,大部分玉器变成上层贵族的私家藏品。当时的玉制品呈现了陈设和赏玩的局面,突破了仅贵族有权佩戴的限制,佩玉之风在整个社会逐渐得到普及。贵玉心理也得以在整个中华文化中长久保持。随着城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制品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时的人们更注重的是玉器本身的审美和使用功能,“玉德”观念逐渐淡化,玉器开始走向了世俗化的道路。

三.玉德文化的内容

国人对玉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既为天下至美之物,又承载着美好的德行教化,代表着内敛、含蓄的文人品味。儒家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习惯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和自然界。本没有道德情感的玉在孔子眼里具有了“君子之德”,符合儒家道德标准。这对君子美德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具有了广泛吸引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美感,让君子的形象更加形象、具体、可感、可触。

(一)玉,石之美者

“玉”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钟鼎文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源的丰富,先民们认为美丽的石头,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不受邪恶的侵扰,还是一种美化自己的饰物。体现了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美的原始认识。蕴涵了文明时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实践,包含着古人对美和道德等意识以及他们的追求和理想,影响并规范着市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最早出现的信仰之一,玉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发生着作用。放眼全国,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乡村,人们口中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玉的传说。玉如何养眼养颜养心,如何避邪护身,这些传说虽无从考据,但玉在这广袤国土上受到人们的喜爱确是不争的事实。

玉与书画、铜器不太一样。一是它本身易于保存可以流传后世。二是玉可以代表身份地位和财富。三是玉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玉是美德的载体。同时,玉在古代人把它看成吉祥的物品,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对玉喜欢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知道玉的珍贵,是不是说玉“只可远观”呢?其实不然,玉与人在长期接触后,会越发的亲近,似活物正和着你的思绪在共鸣,我想玉的灵性便在于此。“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是对玉最好的赞美。玉所具备的天然特质,是玉德文化形成的前提。而玉质之美主要集中三点。

首要的,当属质地之美。在我看来,玉最讨喜的便是那自然天成的细腻柔润质地。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在汉之前质地美就得到了极大的追崇。孔子等人提出的关于玉德美的说法多数都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借物寓意的思维结果。他们在玉的自然品质中找出了与人的伦理道德的相似性,在比照中美与善相互转化,融为一体。古称:“美玉无瑕,白璧无瑕”,玉的质地缜密、细致而无杂质,表面温润、纯净而无暇。正因为它的质地之美负载着超越自身的自然品质的意义,才会与普通石头区别开来,成为我们心中高贵、美好的象征。除了对质地的推崇,颜色之美也逐渐被人重视起来。

其次,为玉的形式之美。汉代之前人们都认为玉是“首德次符”,重德不重符,就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符放在第二位。“德”说的是玉质,“符”指的是玉的外观美或形式美也就是色彩。到了汉代之后人们品玉时,人们不禁“好色”起来,对颜色的要求有所提高。渐渐将“玉符”挂在嘴边 。从首德次符到德符并举,这个观念是如何演变的呢?刘向在《说苑·杂言》里面讲玉有“六美”,已经把玉的外观美跟玉的质地基本上摆在同等的地位。到了东汉许慎讲了关于玉的定义,就进一步明确什么叫玉。说玉有两种必要的条件,一个就是石之美就是玉的外观美,第二个条件就是有德行。因此到了东汉的时候,玉的外观美更加受重视了。

第三,为玉的雕琢之美。德符并重的结果是玉开启了色彩斑斓的形式美。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6]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玉石与破旧瓦砾乱石又有何区别。玉的雕琢之美,将天然美与造型美相结合。让玉的材质美和颜色美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天地之灵的玉,也是经过技艺精湛的工匠雕琢出来的作品,以显示其灵气与美,这不正对应了,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7]人和玉一样,想要成为圣贤唯有不断学习。

玉的本质美是大自然的赋予,而后,玉的“人格化”又给玉增添了新的内容——玉德。

(二)玉,人之美者

国人说玉,言必称孔子,这位先贤有许多话都说到玉,其中最著名的“君子比德于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中国人特别强调玉的内美,君子佩玉,玉也是放在里面,一个人,外面可以穿着粗布衣服,但是怀抱着玉,被褐以怀玉,就是外在不显山不露水,内在却大有乾坤。强调内美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既强调社会性的知识的磨炼,也强调人内在的自信自由独立,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人格。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其代表性论述在《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8]珍视玉与轻视像玉一样的石头,不在于数量的多与少,更多的是由于玉凝聚了上天赋予它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与君子美好的品德是相符合的。

孔子儒家治国一整套的体系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君子的形象打造,他总结了玉的十一个美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此十一德。在中国玉文化当中包括人格塑造当中,影响非常大。

儒家哲学像玉,喜欢玉。为什么中国传统思想喜欢玉?

一是“仁”。玉石润泽,触手生温,玉器温润而散发光泽,这是它的仁德。所谓温温恭人,在《礼记·经解》中也就是“温柔敦厚,《诗》 教也。”[8]儒家哲学就讲仁义、仁厚,这种温润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儒家提倡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谋而合,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

二是“义”。 玉清澈而细腻的纹理,是玉最真实的、最自然的反应,也是它的忠义的表现。一个人的外观、仪态可以具有欺骗性,但唯独内在涵养骗不了人。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透过玉石的纹理,就能自外而知内,这种不加掩饰、表里如一的行为方式正是它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中国文人中间所追求的雅致是非常相契合的。

三是“智”。玉质坚硬细腻,故击之声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声音清脆悠远,纯净而不杂乱,听起来清越和谐,这是它的智慧。犹如聪慧的君子,做事沉稳而不焦躁、思虑周全而不偏执,将自己的思绪与谋略传达给周围的人。

四是“勇”。玉宁折断而不弯曲,这是它知难而上、坚贞不屈的信念。玉的硬度不高,但韧性很好。做事果敢、有勇有谋,在做到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时方可行动。行动起来自然游刃有余可做到置身虎穴而毫不怯懦。如《北齐书》中“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句,说尽了中国人对此信念的执着。

五是“洁”。 玉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不由会联想起《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是外表的光鲜亮丽,是心灵的干净纯洁。是对人对事的忠贞,也是对自我的审视。有断口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并不伤害他人。

总的来说,中国儒家哲学是一种成人之学,强调对人的要求,使人能够获得成长,一个粗鄙的人成为一个非常有教养的人。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强调知识和理性,即“认识你自己”。中国哲学的核心是把人的修养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即“提升你自己”。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并不强调对外在知识的把握,而返归内心,强调人的内心的一种自觉。在这个意义上讲,玉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物。正是这样,玉有内美,不是外在的声张的美。

四.玉德文化的意义

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对玉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自然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会把它的财富、权力、荣誉、优雅和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玉比德”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它能被后世广为传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中“一天人”、“同真善”哲学思想的追寻,是强调君子人格美在自然审美或自然美的建构。

(一)历史意义

玉德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取向。不管时间怎么变化,我们都不应将它遗忘和抛弃。

为什么“玉”和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

第一,是等级的象征。在封建王朝等级深严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场景。由帝王到各级官吏到最后处于塔底的普通百姓,自上而下的分配着社会的财产和权力。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和等级关系,提出了“三纲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中,又以忠君、孝亲核心。这一教化通过玉的天然品性来进行宣扬和传播。作为要求人们维护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的典范。道德一经形成,就不是消极和中立的,它既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也能对其起积极的反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玉文化中道德楷模的内容。

《礼记·曲礼下》说:“立则磐折垂佩。主佩依,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8]从站立、弯腰到鞠躬,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当先人们佩戴这些玉饰时,他们的举止更加庄重和恭敬。“每个动作都要遵守礼仪规则,姿势不能太夸张,走路的速度也不能过快或过缓。 最适宜的状态是将玉敲击成清晰有节奏的声音,这样既能净化心灵,又能传达礼仪的最高内涵。”[9]社会规范就是这种节奏中,朝向和谐与秩序发展。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儒家提倡的尊卑殊等,时刻告诫人们遵守与其自身地位的高低相适应的气度、动作和表情,下级对上级始终要极尽恭谨。

第二,是德行的象征。中国人重视玉,和它的追求光明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胸襟坦荡,没有私心。在一件玉器上,而一件玉器华美的色彩和上面的光泽相互映衬,却又互不侵犯,这是它的宽容。在古人心中,玉是一种精神内涵,是德行的体现。“玉”是一种非实用性的,代表着人思维精神的一种文化因素。那么“德”又是什么呢?“德”最早见于西周,周代《尚书·盘庚上》中提出“施实德于民。”[10]可见,“德”是道德教化。在善的伦理层面,把人的本性提升到人性的高度。

君子以玉来象征德行,君子并不仅仅指君王将相等位高权重之人,而是与小人截然不同的正面的、有教养的人,包括失意的官员和市庶的知识分子。他们虽同属君子的行列,但身份不同的人,佩玉也是有差别的。如君主佩白玉;公侯佩黑玉;大夫佩水苍色的玉;世子佩美玉;士佩瓀玟。人们赋予玉这个功能,为等级制度服务。一切都有章可循,不得有丝毫的越轨之举。

第三,世俗化的审美。大致是从汉武帝以后,爱玉的侧重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修德演变为玩赏,这是玉德文化一个下滑的过程。从形容人的内在品质,如金声玉色、冰清玉洁到对玉树临风、玉容玉音的外在赞扬,这是观念由内在向表象变化的结果。玉德文化被世俗地、人为地将其承载功能萎缩下降,更多的集中在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对玉德文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儒家的德玉修身体系均朝着世俗化、庸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有丰富的玉石资源,有适合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它在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壮大。这不仅使中国玉德文化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也使其表现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玉作为一种物质,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精神,它存在于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中。在现实中,它可以被出售,在人们的心中,它永远是无价的。它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的生存价值。

(二)社会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礼仪之邦。无论是从人们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礼仪装饰、还是艺术等方面来说,它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而不弃。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它早已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礼俗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玉能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呢?

是温润精神。说起玉,总离不开“温润”二字,这个词一看到就感到舒服、温暖,让人有想靠近的感觉,犹如人的情怀。在观感上,精光内蕴,温和而不夺目。在触感上,细腻光滑,带着亲近感。今天,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既具有外在的形象之美,又具有内在的气度和修养时,仍会用到“温润如玉”这个词语。在漫长的岁月中,玉的思想分布在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卫风•终南》中“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在现实生活中,“玉”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而所有与“玉”字相关的词语无不是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形容人的品格可以用为“温润如玉”,赞美人的容颜是“花容玉貌”,赞赏人的风度为“玉树临风”。除此之外,居住的地方称为“玉宇琼楼”,连日常饮食中也被冠上“玉食”的称号,等等。是纯洁精神。纯粹清白,没有污点,没有私心。在经历了人生的洗礼之后不是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是心灵的干净整洁。一路行来,是玉壶冰心,虽然经历世事,仍不染风尘。生而为人,品德和气节不可失,不少人仍用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达自己对坚贞的赞赏和对谤议的蔑视。时至今日,接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仍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块温暖的碧玉,它不代表身份和地位,也没有礼仪的束缚,寄寓其中的,或许是一种纯净而美好的愿望,或许是对悠远玉德文化的怀念。第三,是坚韧精神。玉经过大自然的锤炼,留下的是坚韧。人也是如此,是要经过人生的历练,要经过挫折、磨难和痛苦等过程才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玉可以碎不可以亵,一身傲骨却无半点傲气,不为世俗苟且,这种知难而上,无怨无悔的气节,正是中国人强调的外柔内刚个性的体现。玉德文化的延续发展,离不开玉的这些特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记起玉的品性,不再有寻玉的美德,而是讲技艺的繁杂,雕工的细致,曲意表现雕的技巧和工艺的铺陈。虽常有人将孔子“君子比德于玉焉”作为噱头,挂在嘴边,却不能掩饰玉德文化在变得愈来愈淡薄的事实。

重新认识儒家思想,将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完美结合,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继承我们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延续文化价值的核心,才能使玉德文化源远流长。

五.结语

一个儒雅谦恭的君子,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很体面很风光且值得人敬重和效仿的对象。有人说,佩玉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但也不失为得意。向往高贵优雅而不是混迹于低俗,那是一件好的事情。这与金钱地位无关,也与职业、年龄无关。玉本是世间雅物,绝不仅仅是人们手中把玩儿的物件,与人一样,都是有活的灵性的。常常有人,为了一件玉器的真赝优劣,弄得脸红脖子粗而不欢而散,就感到非常不解。品玉论玉本是将心爱之物相互传递,切磋品鉴,不违心,不敷衍,亦无贵贱高低之分,何乐而不为呢?若是为了一件玉器的是非优劣而败了兴,本身就很愚蠢。

玉之所以有德,谦逊必不可少,本无生命,却在把玩间折射出你的方寸,绝不能等闲视之。雅量更是不能缺,孤芳自赏,听不得半点不是,得不偿失。凡事宠辱不惊方能彰显自己的气度。君子为人,在不失矜贵中适应社会,在不失主张中弥合矛盾;君子为事,在不纵恶俗中与人为善,在不失威仪中亲和对方。愿有着崇玉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都能如玉一般,容貌秀丽、服饰美丽、礼仪端庄、德才兼备。培养内心的沉着冷静、善良正直,修习外在的礼貌礼节、行止风度,迈向“君子如玉”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施德顺.汪之昌经学成就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2):70-7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81;72

[3]盛广智.诗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59

[4]张凡.玉与“五德”[J].中学生,2004(09):46-46

[5]褚潇.器以载到-试论清代玉器与清代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6]骈宇骞.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1.36;

[7]陈丽.清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子”[J].现代装饰(理论),2015.(7):161

[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800;1033; 43;

[9]马倩.探析“君子比德以玉”观的文化内涵[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2):41-44

[10]陈才俊.尚书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94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深远。从选题到完成,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导师对我的论文写作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和详细的修改。使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学到了扎实、宽广的知识。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专业老师、辅导员和同学,在我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些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教导和帮助。最后,向审阅我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候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感谢你们对论文不当之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

论玉德文化

论玉德文化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378.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