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与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研究

谣言是社会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谣言都可以见到。当今社会中,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BBS、论坛、社区、OICQ、Email 等网络通讯工具都成为促成谣言新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新形式的谣言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谣言是社会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谣言都可以见到。当今社会中,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BBS、论坛、社区、OICQ、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都成为促成谣言新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新形式的谣言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它受到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匿名性以及群体性等特征的影响具有了比以往更加迅猛和任意的传播的特点。据CNNIC第27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网络法制仍不健全的时候,同时由于网民们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具有隐蔽性,因此便有相当多的别有用心之人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企图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而对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极坏的影响。
  前些时候,网络大V秦火火落网事件,让广大的群众意识到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大V已经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主要散布者,成为了网络大谣,对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极大的破坏。所谓的网络大V指的是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贵宾账户,一般被认定为网络大V的人其粉丝数量不得少于50万。V就是VIP的指称,也就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指称。在近些年网络上最热的事件莫过于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事件、司马南孔庆东事件、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罗援事件、戴旭事件等等,在这些一连串的网络舆论事件中,“秦火火”所编造的谣言,无一例外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每一次秦火火制造的谣言,都得到网络公知、大v们的鼎力转发和评论,他们主观上主动地帮助秦火火传播其谣言,使这些谣言迅速传遍整个互联网,成为当时社会舆论聚焦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到网络大V在网络谣言的生成和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网络大v与谣言的生成与传播,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社会网络形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相关部门对当前网络法制不健全的反思。

  2、研究问题

  在该论文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有:(1)网络大V和网络谣言的相关概念介绍;(2)网络大V在网络谣言生成和传播中的表现;(3)网络大V造谣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原因
  ;(4)网络大V对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5)网络谣言的治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有关谣言研究在国外是较为盛行的,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弗朗索瓦丝·勒莫曾经说过“人们可以说像不存在没有神祗的社会一样,也不存在没有谣言的社会”。英文中对于谣言(rumor)的解释方面,牛津字典称其为“存疑的言论或道听途说”,相似的词有“gossip”(闲言闲语)、“whisper”(私密或具阴谋性的谈话)等。从这些字面上看,谣言多被赋予了“私密”、“闲话”等方面的意义。但是在学者的研究之中,谣言多是被当做一种具有中性的词语。
  谣言和传闻、流言是有着区别的,并不是同等的意思。为此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提到“谣言的传播过程是连贯的,具有一种迅速蔓延的气势,而且幅度很大,其结果是所有人声汇集起来形成了可以听得见的音响,人们可以循声追踪:谣言在流窜”;“传闻的传播过程则是间断的,它匍匐而行,游移不定,涉及面有限:如果它不够清晰的话,人们听不见它亦是正常的。“这不过是一些传闻”,这句话意味着这个声音仅仅勉强听见而已,因此这个信息根本不是真的,人们甚至不曾听说。传闻毫无意义”;“流言是指对某人流传的种种低俗故事,近乎诽谤中伤。这种故事并不能为传播者带来荣耀,相反将其贬入禽兽不如的行列”。由此将谣言和传闻与流言区别开来。
  除了谣言和传闻与流言的区别之外,有关谣言的产生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罗斯诺(1974)认为,谣言产生的动机分自然的和蓄意的,后者常充斥于商业界或政治界,前者则多是关于天然灾害的预言,或是人为的灾祸等。
  随着网络发展的更为普及,有关网络犯罪和网络谣言也成为了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网络法制建设方面的努力,类似于我国这样由网络大V造成的网络谣言并未产生,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有所欠缺。

  2、国内研究综述

  左玮娜在《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为网络谣言下了一个定义,即“网络谣言是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话题相关,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依附于网络的保密性也迅猛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上一种主要现象,同时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有关网络谣言的研究主要有:
  黄爱萍(2003)发表的《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是国内学者研究网络谣言的开端"她通过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的分析,解释了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并提供应对谣言的基本策略。
  南京大学的巢乃鹏&黄娴(2004)《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文从网络谣言的控制这一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在研究中整合了谣言研究的大量论著和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网络谣言的特性!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最终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网络谣言的控制方法上"他们提出,以时间为依据,网络谣言的控制可以分为预前控制过程中控制和滞后控制三种。以控制手段来分,他们又将网络谣言的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两种。
  张丽丽(2006)《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应对之策》开辟了网络谣言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即网络谣言背后的心理动机"张丽丽指出,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形成蝴蝶效应,一方面与网络本身的特殊性质有关,同时还有赖于谣言在网络中所呈现的特殊的传播逻辑"此外,还与大部分人群的心理认同相关"他们认同了这宗司空见惯的传播生态视角,即便这种视角有着固定的角色偏见和问题偏见"网络谣言的反复传播也反映了人们焦虑不安的心态,因为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但仍然未解决的问题。

  (三)参考文献

  [1]Folkes,V.S.Consumer reactions to product failures:An attributional Approa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J],1984
  [2]Herr,P.M.,Kardes,F.R.and Kim.Effects of word of mouth and product 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persuasion:An accessibility Diagnosticit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
  [3]Folkes Valerie S.Customer reactions to product failure:an attributional approa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4
  [4]Herr Paul,Frank R Kardes,John Kim.Effects of Word-of-Mouth and Product-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Persuasion:An Accessibility-Diagnosticity Perspectiv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
  [5]Herr,P.M,Kardes,F.R,Kim.Effects of word of mouth and product 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persuasion:Anaccessibility Diagnosticity perspectiv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6]Peterson W,Gist N.Rumor and Public Opin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1
  [7]http://oldepaper.dahe.cn/docroot2/20010211/document/45012.htm.
  [8]http://oldepaper.dahe.cn/docroot2/20010211/document/45012.htm.
  [9]http://wenwen.soso.com/z/q83381578.htm.
  [10]http://liuagfpz.ycool.com/post.3944727.htm.
  [11]Karen a.Kroeger.AIDS rumors,imaginary enemies,and the body politic in Indonesia.American Ethnologist.2003
  [12]Prashant,Nicholas,Cassandra.Source Characteristics in Denying Rumors of Organizational Closure: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Journal of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
  [13]http://bbs.news.163.com/bbs/photo/102534307.htm.
  [14]Bordia,P.,DiFonzo,N.,Haines,R.,Chaseling,L.‘Rumor Denials as Persuasive Messages:Effects of Personal Rele-vance,Source,and Message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5
  [15]Feldman-Savelsberg,P.,Ndonko,F.,Schmidt-Ehry,B.Sterilizing vaccines or the politics of the womb:Retrospective study of a rumor in Cameroon.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2000
  [16]McCombs Maxwell E,Shaw Donald 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
  [17]Schachter,S.,Burdick,H.A field experiment on rumor transmission and distortion.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5
  [18]Rosnow,R.L.Rumor as communication:A contextualist approa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8
  [19]Berenson B.Rumor and Reflection..1952
  [20]Shibutani,T.Improvised New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1966
  [21]DIFONZO N,BORDIA P.Rumor Psychology: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2007
  [22]Kapferer,Jean-Noel.Rumors:uses,interpretations,and images..1990
  [23]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1998
  [24]Feldman-Savelsberg,P.,Ndonko,F.,Schmidt-Ehry,B.Sterilizing vaccines or the politics of the womb:Retrospective study of a rumor in Cameroon.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2000
  [25]BORDIA P,DIFONZO N,SCHULZ C A.Source Characteristics in Denying Rumors of Organizational Closure:Honesty is theBest Policy.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
  [26]Bordia,P.,DiFonzo,N.,Haines,R.,Chaseling,L.‘Rumor Denials as Persuasive Messages:Effects of Personal Rele-vance,Source,and Message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5
  [27]Karen a.Kroeger.AIDS rumors,imaginary enemies,and the body politic in Indonesia.American Ethnologist.2003
  [28]peterson w,gist n.Rumor and Public Opin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1
  [29]BORDIA P,ROSNOW R L.Rumor rest stop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Transmissionpatterns in a computer-mediated rumor chai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8
  [30]Kimmel,A.J.,R.Keefer."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of rumors about AID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1
  [1]王雅菲.主流网络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2]洪磊.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丁鹤.群体性事件的谣言信息传播及对XX网络舆论引导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刘成文.微时代的反权力[D].西南大学2012
  [5]范升建.网络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6]赖玲.网络传播中“谣言”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王侃.微博中的谣言现象探析[D].西南大学2012
  [8]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暨南大学2012
  [9]景熹.日本核辐射危机事件中的谣言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10]史尚静.微博谣言传播与辟谣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谢能武.网络谣言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2]崔恩慧.网络谣言的扩散与消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3]田惠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4]赖玲.网络传播中“谣言”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5]王雅菲.主流网络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6]梁涛.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三个新问题的辩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2
  [17]范升建.网络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18]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暨南大学2012
  [19]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肖迪.危机报道中媒体与XX关系的实证分析[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5)
  [21]陈勇,王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09(03)
  [22]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04)
  [23]吴瑛.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影响与控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4]王丹晖.汶川地震中的网络谣言浅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2)
  [25]赵良英.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机制建设[J].新闻前哨.2008(10)
  [26]李希光,孙静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会变成危机——突发事件与危机发布(二)[J].新闻与写作.2008(10)
  [27]刘建秋.突发事件中的媒体传播分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09)
  [28]杨晓峰.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J].发展.2008(09)
  [29]周文蓉.试析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8(16)
  [30]梁涛.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三个新问题的辩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2
网络大V与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研究

  二、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网络谣言相对于传统的谣言来说形成和传播的周期短、速度快。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BBS、论坛、社区、OICQ、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都成为促成谣言新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匿名性以及群体性等特征的影响网络谣言具有了比以往更加迅猛和任意的传播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一些由网络大V造成的网络谣言的具体的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力图分析出网络谣言在网络大V造谣和传播的流程中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传播原因之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应对"因此,对于传播流程的分析和探讨在实践中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从网络大V造谣和传播谣言的角度进行网络谣言的分析不但丰富了网络谣言研究的理论而且在具体事件的分析中也锻炼了作者动手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

  研究目标:运用所搜集到的资料从网络大V的角度来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全面的解析。

  框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内容、难点和重点
  二、网络大V和网络谣言的相关概念
  (一)网络大V的概述
  1、网络大V的概念
  2、网络大V的特点
  (二)网络谣言的概述
  1、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现状
  2、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分析
  2、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
  三、网络大V和网络谣言传播
  (一)部分网络大V在网络谣言生成和传播中的表现
  1、秦火火事件
  2、傅学胜造谣
  3、立二拆四
  (二)网络大V传播谣言的原因
  1、利益的趋势
  2、激进媒体的促进
  3、网民的容易被驱动性特点
  (三)网络大V所传播的谣言的特点
  1、从谣言传播者看
  2、从谣言传播内容看
  3、从网络传播特性看
  4、从谣言传播效果看
  (四)试用二级传播理论分析网络大V传播谣言
  1、二级传播理论的定义、提出背景和意义
  2、媒介到网络大V
  3、受众到媒介
  四、网络大V传播谣言的防范和治理
  (一)针对网络大V传播谣言完善网络法制和法规
  (二)加强网络大V的自我传播约束能力
  (三)提高网络大V对信心的认知能力
  (四)施行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网络大V的监管
  (五)提高XX网站和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结论

  重点和难点:由于网络大V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因此解析网络大V和网络谣言的关系便只能从当前网上的新闻报道中搜集,这是本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题。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用到的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目的,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收集资料,形成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3、对搜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实施阶段
  1、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统计和分析相关数字和现象,对本论文课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总结阶段
  1、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3、撰写论文。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5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9日
Next 2021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