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整个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都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的现状,而且家庭式养老和机构式养老都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连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应运而生。天津市作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实行“居家养老补贴”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来不断的完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指出天津市关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特点,调研影响天津市市民对于社区和居民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因素,并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对于天津市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XX
1 引言
截止到2019年,我国拥有超过2.5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 18.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77亿,占我国总人口比重的12.7%。“十二五”时期,我国XX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前提、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为补充的多重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多样化、独特化的养老需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结合了居家式养老和机构化养老,它考虑到了老年人想要在家养老的需求,并把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当作基础,通过社区的服务这个载体,使每个老年人的养老不离开自己的家庭,不离开自己的子女,也不离开自己的社区。截至目前,天津市年龄在69岁及以上的、具有本市户籍老年人已经超过了246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的23.4%;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具有本市户籍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56.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比重的14.92%,天津市已经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的阶段,面临着极为严重的养老负担。[1]继上海之后,天津市作为第二个实行“居家养老补贴”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建设和推广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研究天津市出台的相关养老服务政策,找出这些政策的特点,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哪些因素影响了天津市市民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并借鉴国内外促进这一模式发展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提出天津市完善这一模式的相关建议,这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而且也能为其他地区建设和推广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2 文献综述
段春颖(2013)提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涉及到个人、每个家庭、街道和社区、XX相关部门、国家等相关主体,它把老年人家庭式养老的需求作为基础和前提,把社区化的养老服务作为补充,把国家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作为外部保障,使家庭式养老和社区化养老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养老服务模式。[2]
我国学者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所体现出来的作用的分析。祁峰[3](2011)提出,这一养老服务模式能够缓解每个家庭的养老负担;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是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一种完善和优化。段春颖(2013)指出,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能更加节省经济上的费用,而且还可以缓解子女在养老这一过程中的精神成本,因而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其次是对于该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杨春华(2009)提出,该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着建立难的问题、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评估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提出要打造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样本来发挥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领导效应、宣传效应、规模效应以及评估效应的建议。[4]赵然等人(2015)指出,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存在服务种类少、服务内容少;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服务需求相脱节;缺乏相应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老年人对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养老存在困惑的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立城市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中XX的主导作用;认真做好街道、社区的落实工作;合理调动社区的养老资源;改变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最后是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提出如何完善这一养老服务模式。[5]张祥云(2013)将X、芬兰、瑞典、日本的相关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提出我国为了推动该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XX财政等其他各个方面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建设;将老年人的养老和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综合利用各种不同的养老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6]张国平(2011)把苏州沧浪建设的“虚拟养老院”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指出我国在发展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中需要克服的一些本土化的问题:老年人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认识度不高的问题;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如何丰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地位、权责关系的问题。[7]国外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被叫作“老年照护”,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在国外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出现得更早、程度更深,因此,国外学者对于养老服务的相关问题的关注更早,相关的养老制度相对于我国来说更为健全,尤其是在 20世纪 80 年代90年代之后,在对于老年人的福利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一项完善的重要的内容,不断地促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通过整合各种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以适应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的探索,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相关养老服务的政策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以及阶段划分,并对于各个阶段展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对每个阶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韩艳(2015)着重分析了1949年以后我国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是怎样发展的,并提出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的养老体系中的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观点。[9]二是着重分析某个时间段内的我国养老政策的相关文本:孙兰英等人(2018)对于1949年以来我国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进行了定量分析。最近几年,居家养老在各种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相关的服务种类还不健全,因此,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相关社区的各种服务能力还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三是以某些特殊视角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进行研究[11]。刘晓静(2014)将我国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的变迁作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不仅是由于我国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养老负担的国情,更是我国的相关国家制度发展的结果。在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我国的国家权力经历了膨胀、弱化再到一定程度的加强的历程,养老责任的承担主体也历经了“家庭—社会—XX”的转变[12]。国外对于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相关的养老政策的研究少之又少,在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于XX作用问题的研究。Ap Pation(2010)通过相关的分析提出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分成两个类别:一是正式的服务,主要是是XX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二是非正式的服务,也就是非XX主体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主要主体包括老人的亲人、朋友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等。
关于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天津市养老方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段春颖(2013)指出,自 1949 年以来,市民选择的养老模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家庭式养老成为主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很少;第二阶段:社会集中的养老方式,养老公寓数量迅速增加,市民接受社会化的集中养老方式;第三阶段:新型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逐渐发展,新型化的养老模式受到欢迎。其次是对于天津市选择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原因以及目前发展现状的研究:段春颖(2013)指出,天津市目前面临着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赡养比急速上升、高龄化比例急速增加的现状,社会的养老负担极其严重,在此背景下,自 2007 年开始天津市XX大大加强了对于相关养老机构的软件、硬件的建设,并且将和平区作为试点推行该模式的试点,并将和平区的建设经验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与推广。第三方面是关于目前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形式的研究:肖童(2012)指出,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主要通过社区以及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自2005年起民政部提倡推进养老服务活动社会化以来,天津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天津市各个区县的实践中,根据具有不同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提出的诉求,天津市摸索出了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与方法,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六种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方式:XX购买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市场有偿服务、互助服务、协议服务、志愿者服务[13]。第四方面是研究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行模式:段春颖(2013)指出,目前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还处在不断摸索与尝试的阶段,目前现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依托载体,有偿服务模式;依托邻里,互帮互助模式;依托企业,街企共建模式。第五方面是对于目前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措施的研究。段春颖(2013)指出,目前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着资金缺乏、服务内容有限、相关工作人员与服务人员缺乏、评估指标难以界定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XX与其他养老服务主体加强合作,扩大资金来源;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界定评估指标等方式来进一步优化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最后是关于影响老年人对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接受度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肖童(2012)指出,老年人退休后的退休金的多少、老年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年龄以及老年人是否能够自理等因素对于其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总结,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研究内容大多是集中在上述总结的几个部分,对于一些问题还未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将国内外学者们从未研究过的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作为研究重点,总结出天津市这一养老模式的相关政策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在数据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意见。
3 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特点
天津市作为采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典型城市,运用了很多措施促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推广。通过阅读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可以归纳出天津市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相关的养老政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3.1政策覆盖多方面,但服务种类有限
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天津市关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政策包含助餐服务、XX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结合、相关主体所要遵循的质量规范、日间照料等方面。《关于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意见》中规定了老年人助餐服务的实现目标、建设方式、设立要求、工作任务、资格审核、财政支持等内容;《关于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虚拟养老院)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XX相关部门对于老年人虚拟养老院的建设与推广,应该提供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关于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提出加快居家以及社区中的医养结合的进程的规定;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养老负担极为沉重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以及市民的满意度;《关于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为社区内需要这方面服务的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并对其设立、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条件。目前相关政策中只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助餐服务、养老院延伸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对于天津市目前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所提供的其他服务几乎没有涉及,例如紧急呼叫服务、志愿者服务等。以志愿者服务来说,天津市XX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内容、时长、地点、奖励等内容,以避免出现目前志愿者在一个地方服务时长短、导致老人出现志愿者在“走过场”的状况。
3.2对特殊老人群体给予特殊照顾,但覆盖范围有限
通过阅读相关文件,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照顾。《关于做好我市8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XX补贴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于“具有本市户籍、城市户口、年龄在8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市级劳动模范、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老年人,按照评估后的照料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150元、200元居家养老服务XX补贴”;在《关于开展农村困难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护理)XX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在农村中生活存在困难的一些老年人也可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XX补贴。但是补贴所包含的老年人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使得一些老年人被排除在享受该种养老服务的范围之外。政策中对于可以享受到补贴的人群的规定如前所述,不难看出其覆盖的范围还是很小的,例如80岁以下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生活极为困难的外来人口、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都无法享受到补贴,很可能他们就无法享受到这一服务。
3.3XX财政支持力度大,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关于做好我市80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XX补贴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市级和区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涵盖实行这一补贴的全部费用;《关于大力发展我市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意见》中规定对于老年人助餐中心的设立,XX财政要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不征收其的营业税,这些都体现了XX财政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关注。然而,目前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XX财政和税收,几乎很少通过企业资助、个人捐助、慈善活动等其他渠道。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需要调动起相关主体的能动性与最大的力量,XX政策也应对于以上这些资金来源渠道的投入方式等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定。
3.4 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其中,但相关法律、政策缺失
《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重点、机构养老为保障、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多方面的养老体系”;《关于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中规定要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根据每个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提供一定的康复指导、相关的中医药治疗以及远程的健康监测等服务,从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出发并采取每个老年人不同的个性化服务。在天津市的相关养老服务政策中,只是提出了一些个性化服务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这些个性化服务需求量的多少、如何提供、怎样监督与评估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例如上述提到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只是提出了服务的方式,但是对于怎样实施、实施效果、实施过程等内容缺乏相关法律、政策规定。
3.5XX主导、社会参与,但社会参与的力度不够
《关于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意见》中明确了社区老年人食堂的建设要考虑到每个社区不同的情况与现状,要不断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与管理企业化、运作经营企业化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XX要发挥主导作用并给予包括财政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支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了XX必须要发挥指挥作用,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各个主体的活力,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引导社会化资本进入其中,提升老年人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欢迎度;《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3年)》中提出XX相关部门要不断协调,并结合社会各界力量和一定的市场资源,能够尽快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目标,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只有整合好XX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和市场资源,才能最大程度上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养老合力,以实现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相关政策只是提出了相关主体可以参与到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中,但是对于这些主体的参与方式、参与力度、地位以及权责关系、监督与评估等内容没有进行相关规定,使得相关主体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与推广中参与的力度很小。
3.6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实现难度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科技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智能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天津市所提供得养老服务的一大亮点,探索制定相关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与规范,推广老年人相关服务预约、身心健康咨询、疾病救治等服务,开发更加多样化、精准化的老年人私人订制的养老服务。并且街道和社区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总结,街道和社区要为智能居家养老的进驻建设绿色通道,并积极引进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中提出各个社区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网络、监控等各种途径,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目前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有着很少的盈利,而且相关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培养等主要依靠XX财政,XX财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引进与采用都会十分谨慎。除此之外,不同老年人对于不同种类的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统计起来难度大,实现起来难度更大。
4 影响市民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因素调查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无法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来收集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本部分的数据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获得。根据论文的内容,本次论文收集的数据将影响天津市市民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的因素为重点,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优化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意见。本次数据分析将天津市市民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有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这五个选项,影响这一变量的因素一共有16个,分别为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老年人是否拥有自理能力、退休之前单位性质、收入水平、居住状况、子女的探望频率、社区内是否有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否有老年人食堂、社区内是否有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相关主体对于养老服务政策的落实程度、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高低、从事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从事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XX的居家养老补贴的多少,并选择有序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这些相关的因素对于市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结果如下:
表1 有序 logistic 回归结果
95%置信区间 | |||||
变量 | 系数 | 标准误 | 概率值 | 下限值 | 上限值 |
X1 | 0.172 | 0.257 | 0.952 | 0.488 | 0.519 |
X2 | 0.054 | 0.128 | 0.374 | 0.736 | 0.930 |
X3 | – 0.168 | 0.203 | 0.045 | 0.786 | 1.035 |
X4 | 0.163 | 0.265 | 0.061 | 0.598 | 0.932 |
X5 | 0.008 | 0.136 | 0.302 | 0.924 | 1.143 |
X6 | 0.106 | 0.144 | 0.539 | 0.909 | 1.481 |
X7 | 0.131 | 0.106 | 0.791 | 0.732 | 0.971 |
X8 | 0.409 | 0.284 | 0.172 | 0.472 | 0.540 |
X9 | 0.235 | 0.294 | 0.057 | 0.602 | 0.845 |
X10 | 0.474 | 0.258 | 0.075 | 0.822 | 1.031 |
X11 | 0.034 | 0.205 | 0.103 | 0.683 | 1.002 |
X12 | 0.672 | 0.220 | 0.001 | 1.209 | 1.656 |
X13 | 0.712 | 0.236 | 0.001 | 0.961 | 1.104 |
X14 | 1.194 | 0.201 | 0.000 | 0.896 | 1.417 |
X15 | 0.930 | 0.147 | 0.000 | 0.719 | 0.922 |
X16 | 1.200 | 0.148 | 0.000 | 0.813 | 1.001 |
资料来源:孟永志.居家养老服务中的XX职能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天津大学,2014(34).
通过上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1%的置信水平上,相关主体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落实程度、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从事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从事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XX补贴对与市民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上,文化教育程度对市民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在10%的置信水平上,老年人是否可以自理、社区内是否有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内是否有老年人的食堂对市民的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年龄、性别、退休前的单位性质、收入水平、社区内是否有老年人活动场所对市民对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优化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可以在各个方面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的支持,加大XX的财政投入,根据市民的需求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等。
5 国内外先进经验
建设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很多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来说更早,经验更加丰富,因此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这些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我国对于这一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上来。上海市作为我国建设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先行者,也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上海市的先进经验,对于天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完善也能提供一定的灵感。
5.1 X: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起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主要责任
X现行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分别为每天都呆在那里的“自然退休社区”、以每天为单位的日间“托老中心”、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养老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上门服务。其中 “自然退休”社区,即老年人每天24小时生活在社区里,社区内提供全面的服务,如日常生活照料、就餐、医疗服务、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等;除此之外,社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完备,包括图书馆、洗衣房、老年人的活动中心、紧急医疗系统等等。日间“托老服务中心”也就是老年人白天来到这里、晚上回到自己家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和“自然退休社区”一样,该中心里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周到,不仅提供了基本的就餐、医疗等服务,还通过开展各种老年人活动以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让老年人安心愉快地度过晚年。互助服务是指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之间相互结对,互助养老。上门服务是指依靠XX的财政支持,通过家庭医生为有这方面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这类老年人主要包括长期患有老年病的老年人。除此之外,X依靠 “居家养老院”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机构,拥有最为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来提供养老服务。在X,养老服务的提供要听从社区的指挥,居民适当地参与其中,并有规模庞大的义工参与其中,XX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规范作用。调动多方力量,主要主体包括每个社区、社区的居民、相关的非营利机构、志愿者、各个家庭等,要充分发挥各个相关主体的能动性,使这一模式的发展能够真正的实现社会化,这是天津市完善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可学习的地方。
5.2 日本:法律、政策先行提供外部保障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为了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XX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保驾护航。1963年,日本XX出台了《老年人福利法》,关注到不同的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具有不同的要求,并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截止到目前,该部法律法已经修改了很多次,目标在于建立一种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并关注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而且XX财政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包括资金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支持。1982 年,日本XX颁布了《老人保健法》,关注到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而且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相关的管理人员开展了十分系统、专业的培训。1989 年,日本XX颁布了《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活动室等都建立起来。2000年,日本XX正式实施了《护理保险法》,该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和老年人的保障医疗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并规定由XX财政承担护理保险金的50%。同时,日本XX也十分注重培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有些学校专门设立相应的学科以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等,为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保驾护航,这也是天津市完善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学习的地方。
5.3 上海:项目化管理促进XX职能转变
自2000年开始,上海市将六个区作为试点开始了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首先进行日间照料的相关探索,上海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上海市XX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进行项目化管理,对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并通过项目的定标、发标、招标、实施、检查、监督、反馈等环节,促进XX职能转变。在各个环节中,XX通过各方力量加强监督、评估和反馈。根据老人不同的诉求,创新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并积极地调动各方力量加强监督、反馈,是天津市进一步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值得借鉴的地方。
6 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以及借鉴国内外建设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先进经验,笔者为进一步优化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6.1 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相关政策及强制力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系统化的政策是进一步优化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相关部门和天津市XX可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XX部门的职责范围;细化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机构的市场准入、运营及退出机制;XX对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各方面的投入;对于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机构的监督、评估机制等等。与此同时,在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在横向角度上立法机关、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在纵向角度上XX部门与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各个相关机构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总而言之,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强制力的这个过程中,立法部门和XX进行统筹规划,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提供各种支持,以避免出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落地难”的问题。
6.2 对于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给予各种支持
专业化的人才是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智力支持,建立一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正确的服务理念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首先要对提供相关养老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资质检查,包括身体检查、心理检查、资格证检查等各个方面,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来确保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质量;其次,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在这些接受培训的人员中培养相关的管理人员,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切实提高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的质量,以弥补现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的缺乏、质量不高的问题;最后,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各种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完善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以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
6.3 加大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出
目前天津市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补贴主要针对于80岁以上的困难老年人、患有某些疾病的老年人群体以及对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从接受补贴人群来说,相对而言,财政补贴的覆盖面较小,使得有些同样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无法享受到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因此,天津市XX应该决定每年从XX财政收入中划拨多少比例的资金用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并且不断提高这个比例,不断提高这一补贴所包含的老年人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就XX对于其建设的支持来说,大多是一次性补贴,但是就我国目前与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XX继续加大对于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并对于财政补贴中多大比例补贴老年人群、多大比例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规定。
6.4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
天津市今后在进一步优化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时,应该充分了解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根据这个结果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丰富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扩大这一模式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为此,XX部门、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相关的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根据每个老年人独特的需求,积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形成互补、互助、互动的关系。积极利用云计算、“互联网 +”等途径,XX主持建立与相关服务相关的信息库等,如建设对于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质共享平台,使老年人以及老年人的家属对于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相关资质进行了解并对相关服务进行评价与投诉,不仅能加强老年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信任,也能通过对于工作人员的相关服务的评价与投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6.5 加强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与评估
关于监督主要包括:各级XX、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机构、社区等是否将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态度恶劣、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相关主体是否存在违法等行为。天津市XX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各方力量,如XX相关部门、老年人、社区、社区居民以及第三方机构对以上行为进行监督,并注意反馈,以此来进一步优化这一养老服务模式。关于评估主要包括:对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基础设施、财力、运营状况等进行评估;对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职业资格、身心健康等进行评估;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老年人的需求等内容进行评估。天津市XX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估,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安心快乐度过晚年。
6.6 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
天津市XX不仅要通过XX为社区和居家养老模式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如土地资源、税收优惠等,而且还要结合各个相关主体的不同力量,以达到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社会化的目标。鼓励相关主体参与到提供养老服务中,如非营利组织、义工、市场等,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天津市XX要拓宽资金来源,财政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可以建立包括社会捐助、福利基金、慈善基金等在内的多元投资渠道。最后,天津市XX应该加强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社会化进行宣传,以缓解部分居民出现的“邻避”心理,以进一步优化这一养老服务模式。
总结
随着天津市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天津市XX为进一步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做了很多尝试。通过文献分析,天津市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政策具有覆盖多方面,但服务种类有限;对特殊老人群体给予特殊照顾,但覆盖范围有限;XX财政支持力度大,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其中,但相关法律、政策缺失;XX主导、社会参与,但社会参与的力度不够;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实现难度大的特点。通过文献调查影响天津市市民对这一养老服务模式满意度的因素,并通过借鉴X、日本和上海的先进经验,提出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相关政策及强制力建设;对于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给予各种支持;加大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创新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加强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与评估;进行资源整合,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的发展建议。
由于笔者在学术调查方面的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加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无法进行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论文里的数据通过文献研究所得,数据较为陈旧,导致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可能会存在误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对于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对于相关内容不断完善,期待研究得更充分、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志永.居家养老服务中的XX职能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天津大学,14.
[2]陈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以天津市A区为例.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8.
[3]张孝廷,旭升.居家养老服务的结构困境及破解之道.浙江社会科学,2012(8):81-86.
[4]xxx,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3.
[5]天津市人民XX办公厅,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
[6]天津市人民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2011.
[7]天津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2011.
[8]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45.
[9]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人口与经济,1999(2):58-65.
[10]祁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城市问题,2009(11):74-76.
[11]孙璐.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化解的着力点——以扬州市的两个社区为例.城市问题,2012(8):91-96.
[12]严晓萍.X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社会保障研究,2009(4):19-25.
[13]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11,5:56-62.
[14]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城市管理,2004(6):22-24.
[15]梁海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13):3320-3325.
[16]宋尚函.城市社会养老模式问题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7.
[17]段春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3.
[18]xxx,“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
[19]全国人大常委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
[20]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创新推行“4+4”模式 提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效能.北京:中国民政,2015:56.
[21]楼妍,许虹.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11.
[22]张祥云.国外居家养老方式的经验与启示——以X、芬兰、瑞典、日本为例.国际经济观察,2013(10):49-50.
[23]段喜枚.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研究.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6:12-28.
[24]邓丽华.老龄化背景下XX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探索——以南宁市为例.广西:广西大学,2017:1-41.
[25]程春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我国椒江区、田家庵为例.浙江:浙江大学,2012:32-36.
[26]张瑜.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湖南大学,2010.
[27]尹鸾.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以瑞丰路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为例.湖南:湘潭大学,2014.
[28]肖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究——以A市A区为例.江西:南昌大学,2012.
[29]唐婧.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4.
[30]赵凤伟.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6.
[31]邵凌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25-30.
[32]孟磊,李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65-166.
[33]刘芳,王乐芝.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19(23):32.
[34]全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2008.
[35]苏畅.天津市城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天津:天津大学,2007.
[36]王长健.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0.
[37]戈丽娜.调查:七大原因影响天津居家养老覆盖.全国老龄办,2010.
[38]施晓露.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及其主体的角色定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6-61.
[39]梁永郭,段春颖.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行政管理问题探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8):180-185.
[40]肖童.天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现状与需求研究.广西大学学报,2013(1):130-133.
[41]Doty,P.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terly,2009,64(3):34-74.
[42]杨成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发展研究——基于1982-2018年国家政策文本的分析.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4-112.
[43]陆杰华,周婧仪.基于需求侧视角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其对策,河北学刊,2019(4):166-171+184.
[44]马岚.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政策演进和发展趋势.重庆社会科学,2018(12):16-26.
[45]王莉莉.中国居家养老政策发展历程研究.西北人口,2013(2):66-72.
[46]于建明.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相关政策发展脉络.中国民政,2018(21):12-14.
[47]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1-82.
[48]刘晓静.论中国养老服务的政策取向——基于养老政策变迁的视角.河北学刊,2014(5):106-109.
[49]吴宾,刘雯雯.中国养老服务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1994-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2017(4):20-26.
[50]孙兰英,苏长好,侯光辉.政策工具视域下中国养老政策分析与思考.天津大学学报,2018(4):289-295.
致谢
大学四年的光阴转瞬而逝,感谢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对于我给予帮助、给予呵护的每一个人,正是有了你们在我的身边,不断教导、陪伴我,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很幸福以及学习到了很多。感谢十分耐心的xxx老师在论文写作的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让在这一过程中都十分地轻松愉悦。马上就要步入工作岗位,我会记住老师、家人、同学的教导,认真踏实地工作,争取在工作中实现更好地发展。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