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迁西滦水湾公园的再设计

 摘要

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地域文化在各个区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开始有了向西方国家倾斜的倾向,其中存在着一些盲目模仿,只追求审美,而忽视了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但导致了风景园林设计趋向于“趋同化”,同时也使厚重的地域文化意蕴逐渐消失。这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中,它的设计理念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如出一辙”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了了大多数的公园景观设计不能更好地突出和宣传自己的地域文化,从而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丧失了人们对它的归属感。城市公园是突显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载体,它既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底蕴,又反映了城市的地方特色。同时,地域文化又是塑造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传播城市文化价值的必要因素。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以其传承深厚的人文底蕴,将成为园林设计的一种必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城市公园的园林景观更加完美,体现和传承区域文化,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论文以迁西县滦水湾公园为例,以地域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对迁西县的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把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公园设计中,从而为现代风景园林探索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设计道路,为现代风景园林提供借鉴。设计以原有的公园设计为基础,进行了改造,对公园的功能分区进行再次设计,结合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将公园分为八大活动区域,中间插入诸多园林景观,满足各类人员的活动需要。并融入迁西县特色地域文化,在保证公园功能性的同时,对地域文化进行弘扬与宣传,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林景观;特色设计;公园再设计;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地域文化是一种可以体现出地区特色和地域性的重要标志,它更是人们在地域中生存的情感支柱,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可以使区域景观变得更加细腻、灵活。地域文化是在时空和情感中沉淀下来的,没有感情,文化是无法传承的,而地域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和感知的城市意象。从长期来看,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文化”,因为文化才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由于时代的发展,新老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开始加大力度对城市景观进行修建,经过建设与改造,城市的确产生了新的变化,开始焕然一新[1]。然而,因为设计者们对所改造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因素的认识和挖掘不足,过分追求表层的形式,导致城市景观缺少了自己的地域性和美学差异性,从而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独有的魅力。面对出现设计趋于同质化的问题,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名片的城市景观,不但要追求合理搭配,更要体现出比较鲜明的地域文化,让游览者能够在城市景观中感受到城市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如何更好地把区域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中,使其更好地体现出来,是本论文的重点。

1.2地域文化相关概念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是特指某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文风俗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区域性文化[2]。在历史学意义上,地域文化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片区,这种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条件影响逐渐导致的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它包含了某个地区内人们的风土人情、社会劳动与文化生活等,是该区域历史发展的结晶,是该区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民间传统等的凝结。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意义。我国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形成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基础,其文化形式表现多样,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乡土植物等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建筑古迹等的历史人文因素,以及地方语言、民风民俗的地方民俗因素,此种独特的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了分辨各个地区不同环境与民俗的深刻典型。

 1.3选题意义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地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为形势、政策的变化和人口的流动等原因,地域文化在各个阶段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可以将其概括为地域性、广泛性、长期性与发展性四大特点。地域文化一般可分为自然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三大类,如扬州市的运河文化、盐商文化、园林文化等,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树立品牌形象,展示城市魅力都有很大的作用[3]。滦水湾公园依滦河而建,是迁西县最大的园林景观工程。作为迁西县最大的公园活动区和标志性区域,滦水湾公园每日的游玩人数之多,类别之广,是宣传迁西地域文化的有利区域之一。其设计应该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多融入有关地域文化的一系列有关因素。在从迁西县的地域文化中,发掘、提炼出其独特的历史文脉、经济、社会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地域文化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家乡,从而提高城市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建立新的城市公园,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这也对提高居民的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是在建筑学中对地域文化进行科学研究的。肯尼斯·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其作品中正式提出了“地域性”[4]这一概念,即强调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气候、色彩和材质,并强调其对与地域性有关的事物的处理方法,提倡以批判的态度来突出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性。有关地域主义的思想正在逐步向建筑领域扩散,表示希望从规划场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和文化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考虑如何使建筑更加具有地方感和归属感[5]。这种思想不但在建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原始的自然景观,另一个就是利用当地的植物。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地方精神、文脉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以及生态学的理论,都被逐步运用到了景观的区域文化表现中,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的科学化和合理化。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在《世界遗产建筑》中对区域文化进行了科学研究。威廉·H·蒂什勒(William H.Tichler)于1982年指出,风景园林是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建筑。他说:“景观能够有效地承载区域的文化,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区域的文化[6]。”70年代早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1992年,“文化景观”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承认[7],从此,“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X著名地理学者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JB Jackson)曾经说过:“地域风景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没有XX干涉的风景形态。这样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保证了新秩序的美好[8]。”并在2004年,为繁忙的芝加哥市区和周围地区建造了X的“千年公园”。其中,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著称于世的露天音乐厅、云门、皇冠喷泉等,是区域文化与园林设计结合的典范。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国外,关于区域文化的研究大都有一个特定的演变历程,其中就有关于文化景观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论述。在景观设计的文化性方面,它更倾向于成熟,更多地将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对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而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结论,通常都是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征。在设计方面,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注重的是功能性,之后他们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们从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开始,慢慢地向人的需求转变。再之后,随着对文化景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生态的层次上,各个领域的学者们都从自己的视角着手,对地域文化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将其提升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理念融合。

 1.4.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一直秉承着注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理念。在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公园数目急剧增长,现代风景园林也逐步开始对西方园林的造园系统和设计框架进行探讨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产生了一些对外国风格的盲目模仿,从而造成了中国本土的区域文化表现。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注意,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国内景观的地域性特点,以地域特征和自然元素为设计方向,以地域特征为主线,逐步探索出了适用于国内景观的地域文化设计思想,同时也将其纳入到了城市公园之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一九八五年由XXXX签署,其中一份文件就是关于文化的。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通过《北京宪章》,明确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利与弊并存的,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区域文化带来了一些影响,因此,应从多个方面来研究区域文化,并呼吁大家关注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9]。国内学者积极地进行了对地域文化景观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步关注了地域文化与城市文脉。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园林绿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指出,要发挥不同地区的特色,发掘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并指出,要想继承和发展区域文化,就必须将城市景观和区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北京林业大学的朱建宁教授指出,景观设计永远都会有地域性的特征,而人文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之一[10]。“景观记忆”是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所提出的一种“景观记忆”,它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历史进行传承,并将其以一种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一种区域文化和城市文脉的延续。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是我们人民的精神支柱,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在我们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并强调要大力推动地域文化建设[11]。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于2021年发布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彰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经久不衰,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强大魅力,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对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阶段,园林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要凸显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把当地的民间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继承并保护好优秀的地域文化。

总而言之,在国内,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进行了较多的有益的探索,也创造出了较多的关于地域文化与公园园林景观结合的相对较为成功的案例。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的景观设计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化现象,这对于后期的园林景观改造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地域文化与公园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契合度和可行性,并不断改进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案。

第2章案例分析

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选取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滦州市中山公园和梅州市琴江老河湿地文化公园三个典型公园为例,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区域文化在设计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彰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1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2.1.1项目概况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是一个占地10.7平方公里的城市,坐落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古老、至今仍在运转的水利水电工程[12](如图2-1)。水文化广场基地位于市区中部,是一条河流的分水岭。该基地目前的状况很糟糕,整体呈扇形,市区主要道路贯穿基地,广场被粗略分割成三个区域,交通流线错综复杂,模糊不清。通过对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进行景观改造,有效解决了场地分割、交通混乱和居民需求混乱的难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突出了地域人文特色,成为了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5183a234fccb9a06d235c7d070c029eb

 2.1.2地域文化提取

都江堰广场的改建设计形态与空间语言,以都江堰市的水文学为中心,将都江堰的石头、植物、建筑等文化融入到场地的改建中,以水文化、石头文化、植物文化、植物文化等为主要元素,以传承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1.2.1水文化

都江堰是一座以水为媒的城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神话传说,有祭祀文化,有山水景观,有历代文人墨客所留的诗篇。在此,我们只说都江堰的“开水节”,这个节日开始是对水神的祭祀,后改为祭祀“李冰”。这一古老的节庆民间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都江堰独特的传统节庆。

76dfeaa69e4cad587cb413d487973bb3

 2.1.2.2石文化

古蜀人对大石和崖石有一种原始的信仰观念。石犀和石马是一种很有地域特色的神兽,蜀人相信犀牛可以打败水神,并且蕴含着一种“阴阳”的意思,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石为土,土胜水,所以石神有镇水之意。

4d25b8cd3778d09c7af63f966523c85e

 2.1.2.3种植文化

随着都江堰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成都平原变成了一片世人皆知的“世外桃源”,沟渠纵横,阡陌交错,地无旷土,已到了“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四川百里图”的佳境。汉化后的耕作文化,将耕作和养作融为一体,稻、鱼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13]。

fabd30497701829547f8e16a5208d306

 2.1.3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此次设计汲取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通过雕塑、铺装、喷泉、景墙等方式,来体现地方特色,并在园林小品的一些细节上,尽量表现出地方特色的石头纹理,整体设计融合了地域文化,成为宣传都江堰的一张文化名片。

fde48f94230126925b8d3d90a84e2f60

 2.2滦州市中山公园

  2.2.1项目概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滦州市中山公园,是依据滦州市龙山公园进行改造的,占地约为60hm²(见图2-8)。龙山原为滦州市城郊的一座荒山,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被纳入了城市更新计划[14]。以原有的山势、天然的泉水、植被等为基础,将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个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都市郊区生态公园。

d8949bc29a42c68c339216f89464dd94

2.1.2地域文化提取

公园以辛亥革命为主题,为孙中山先生设计了一座雕像,既是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是为了给滦州市的红色文化活动提供一个中心场所。建立了滦州起义英烈祠,并建设了纪念祠、纪念碑、纪事碑、牌楼等景观纪念革命先驱,提升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52a537b13c4e34fd18b306675bc79997

 2.2.3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以实地为基础,挖湖填土,巧借地形,构建出一个立体、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还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让地方的文化基因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记忆点,让公园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在改造过程中,以原有的泉眼为基础,扩展出一条贯穿整个园林的水系,并在水边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提高景观的层次,创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河岸在峰顶设计了一条人造的瀑布,与喷泉融为一体,形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感受。

3f53d737707cd97e6496d624edc19b2b

 2.3梅州市琴江老河道湿地文化公园

  2.3.1项目概况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江主河道的琴江老河道湿地文化公园,占地面积约为27.22hm²(见图2-9)。公园是由于五华县的防洪建设填埋河道的土地形成的内河道,这段宽的河道就成了后来的五华县人民公园[15]。梅州市五华县县城中有许多明朝和清朝时期传承下来的围龙屋布局的屋子,公园位于五华县市中心,有较为聚集的开发绿地,是县城中百姓闲暇游乐之地[7]。

0cc106fc98f8a160fc6707ceb52a9044

 2.3.2地域文化提取

该工程通过滨河景观设计与河道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内城景观的更新、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的增值、城市的土地活力的提升。将河流的生态修复和城市景观相融合,形成自然的游憩与聚居之地,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城市湿地、人文记忆与城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它不但改善了琴江水域的水质,起到了蓄水蓄雨的作用,而且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一处很受欢迎的游憩场所。河滨开放性空间的建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城市活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74027ecd52649ceca9cb6d079343c782.2.3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

梅州市琴江老河湿地文化公园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当地的客家文化与石工文化,在规划上,保留了原明清围龙屋的格局,在园内的石柱与雕像上,尽量利用本地的石头,发挥石工文化,营造出五华县自然的地域文化观景台,达到生态修复与地域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既能提高五华县市民的生活品质,又能在规划中保留部分地域文化景观,为营造地域文化氛围打下基础,同时,对推动五华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d30a0c2b92633cc60ec31455b85c3084第3章选题概况

  3.1地理位置

本文此次选取区域位于河北省东部,在唐山市北部的迁西县(如图3-1)。北依长城,位于燕山南麓。文化底蕴深厚,农业特色明显,以迁西板栗而著称。县城总面积14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5万人。迁西县滦水湾公园作为迁西县市民的重要游憩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公园占地13亩,四周环绕着滦河,在公园内修建了步行桥,五彩喷泉,中心草坪,荷香苑等多个节点景观建筑。

fe39c0c7d76515ed3645b512c49b4428  图3-1公园位置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45ac1403dacc9079a19f1ff72f79765  图3-2现状总平面图(图片来源:网络)

 3.2气候特征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迁西县,是一片由西北到东南的坡地,海拔不超过900米的山区。该地区为温暖的大陆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四季如春。年平均温度为10.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817 mm,年日照时间2709个小时,全年无霜期超过180个。

 3.3生境特征

该地块具有良好的土壤品质和丰富的水资源,可满足大多数景观植物的生长。然而,因为它属于一个休闲娱乐区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宣传迁西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将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景观特点考虑进去,更多的则是要将其在地域文化宣传方面的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做到设计合理、简洁美观、方便游玩、特色突出等良好的氛围,所以,在对园林景观植物的选择上,还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考量。

 3.4历史人文概况

  3.4.1历史相关文化

迁西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是“燕赵文化”和“滦河文化”的诞生地,有世界上最早的洋壳遗迹,有距今三十六亿年前的岩石之祖,有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文化西寨遗迹,有保存最为完整的明长城砖窑和保存最为完好的榆木岭长城[16]。李广北破匈奴,曹操东征乌桓均曾在此,戚继光曾于此镇守蓟镇边疆16年。在抗战时期,宋哲元,张自忠等著名的军事将领,都曾在喜峰口与日军进行过生死搏杀,作曲家麦新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冀东抗日暴动的第一枪也是由李运昌,李中权等前辈在此处打响。古岩文化,抗战文化,蓟镇文化,长城文化[8],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3.4.2特色文化

迁西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板栗之乡。迁西板栗是河北省的一种传统特产,种植时间长达2000余年,有大量的典籍和文献记载。迁西板栗形体精巧,皮色棕红,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蜡质,色泽鲜亮,有光泽;其果实为米白色,外皮易于剥落,肉质细嫩,有糯、香、味、味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7]。“迁西板栗”是中国著名品牌,是我国首个在板栗领域享有盛名的地理标志品牌。

 第4章滦水湾公园的改造设计

  4.1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设计目标

本文以滦水湾公园为依托,选取几个区域,将人文历史、民俗文化、景观生态、现代文化等元素相结合,把发展休闲旅游作为导向,对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繁荣现代文化,将其改造成为一座集健身娱乐、休闲旅游、植物科普、文化展示、生态绿化于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文化公园,由此,打造出迁西县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园区和城市名片,既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周边居民及旅游者的使用需要,传承城市特色,弘扬地域文化,从而推动迁西旅游业的发展。

 4.1.2设计原则

  4.1.2.1因地制宜

在对地域文化公园进行改造时,应结合区域的地域文化、使用需求、景观现状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突出公园的地域文化特色,并结合地方的实际进行改造。在改造地域文化公园时,应深入调研场地的现状,综合分析场地的地形地貌、建筑、水体、植物及小品等,识别出需要保留、改造、恢复、转型升级的部分,并结合城市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场地的具体状况,合理规划景观的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重构景观的空间顺序,以最少的改变创造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4.1.2.2地域性

地域文化公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改造时,要尊重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貌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在对景观进行改造时,应该与地域文化环境保持一致,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与自然条件结合起来,打造出一座地域文化公园。在进行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应采用大量的本地植物,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材料,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将其打造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园区。

  4.1.2.3文化延续性

在地域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应尊重地区的特点,继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将地区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在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比如历史文化、民俗活动、革命文化、人文成就、宗教文化、自然文化等进行调查与研究,从中提炼出文化要素,运用保留、引用、转化、创新等地域文化表达手法,对场地景观进行改造,并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改造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打造出一个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连续且完整的地域文化公园,让城市文化可以继续存在,城市历史可以得到传承。

4.1.2.4场地整体性

该场地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其改造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整体上或部分上,对它进行改造,转型和提升。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园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景观空间顺序与场地间的关联性,统筹规划新园区的功能空间与景观顺序,使公园的总体氛围和谐,各区域间相互关联,具有明显的特色。在植物的种类、色彩以及生长状态之间,要做到合理的过渡,要有统一的建筑风格,还要与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融合,在对地域文化的选择、运用以及表达手法上,要做到协调统一,让地域文化公园的整体风貌能够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城市的肌理产生共鸣[18]。

 4.1.2.5以人为本

地域文化园林的改建,其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所以,以人为中心是城市园林改建的基本原则。在对公园进行改造时,应充分尊重住户的需要,公园的功能设置、服务内容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周边住户及游人的使用需要。在改造的设计中,要注重参与性与安全性,对于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域,应将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的行走距离都加以考虑,将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以及体育活动区设计为步行较为方便的区域。公园内的道路应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对游憩线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将其打造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景观空间,以增强公园内的趣味性,提升市民及游客对公园内的游憩兴趣。公园的服务设施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居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要安置较多的公共座椅,以减轻游客的疲劳,提高参观的体验。加强公园内的设施安全,确保游乐设备的稳定,确保市民及游客的安全是第一要务。

 4.2总体改造

根据改造目标与改造原则,立足于原来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结合群众需求,再结合迁西县独特的区域文化,对该区域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再梳理和整合,形成了“一心、两轴八区多景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一心”:中心广场区。立足于原有地形形态,进行梳理、改造,形成供人游玩的广场休闲区,中间竖立迁西板栗特有雕塑,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将迁西特色地域文化进行宣传。

“两轴”:两条景观视线轴。设置两条景观轴,连通文化长廊和中心广场区,引导游客视线,并在道路两侧设置有关迁西燕赵文化、滦河文化相关展牌,展示迁西文化演变。

“八区”:八个功能分区。根据场地现状和功能需求,将园区改造成为八大功能区,分别为老年活动休闲区、儿童游乐休闲区、公园绿植欣赏区、人员社交交流区、历史文化观赏区、板栗树木观赏区、石板路面休息区、静态小湖游玩区。

“多景点”:根据场地现状和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内进行多项人文景观的设计,以提高园林的文化气息,传承区域文化,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daf9d4a903ce399077a1d00ef56f3ba5

 4.2.1功能分区布局

040fa82fe7819b48cd8fb15adc992967  4.2.1.1老年活动休闲区

在公园的西北侧专门为老年人设置一片区域,场地较为宽阔,方便老年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且区域较为独立,不会对其他游客的观赏产生影响。铺设防滑路面,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达到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要求。

图4-4老年活动休闲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bdee7bda6e6e2c423ac32ea4b97cb716  4.2.1.2儿童游乐休闲区

儿童休闲娱乐区位于公园的西南角,内设篮球场等多种游乐设施,可以让孩童享受到游玩的快乐。其区域设置离老年活动休闲区较近,也方便带娃老人的看护与娱乐。

图4-5儿童游乐休闲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fab3846b0033532ec0aaa6f2de6337c  4.2.1.3公园绿植欣赏区

运用大面积区域进行绿植种植,种类较为丰富,四季景观变化明显,主要是为了给游客提供休闲打卡区域,以随季节变化的景观植物吸引游客,增加公园的游客游览量,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图4-6公园绿植欣赏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bef6853da0fd2b70430f88b7dfdf950  4.2.1.4人员社交交流区

区域主要安放石桌与假山等景观。石桌可以供人员进行棋牌等活动,增进人员感情。假山景观可以供人员拍照,适合宝妈进行娱乐游玩。

图4-7人员社交交流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cdd109259249ee33bfda5d7d9db7e37  4.2.1.5历史文化观赏区

主要设置文化长廊与中心广场。文化长廊两侧为迁西县历史文化的展板,方便人员游玩的同时,对迁西县历史脉络进行了解。中心广场作为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广场中间设有迁西特色文化——迁西板栗的特有形象雕塑,彰显迁西地域文化。在板栗成熟季节,也可将板栗树木观赏区的成熟果实放到广场进行试吃与售卖,一举两得。

图4-8历史文化观赏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850b174d640ec16dd0bb0409776e474b  4.2.1.6板栗树木观赏区

公园的东北角主要进行板栗树木的种植,意在使游客了解迁西板栗生长的各个阶段,也可在成熟季节,让游客体验板栗收获的过程,体会一颗小小的果实所承载的农民的辛勤劳作,领会板栗甘甜来之不易。

图4-9板栗树木观赏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706ab0bd5e43e379f9b6c50ac97778b  4.2.1.7石板路面休息区

此区域路面为石板路面,设置多处公共座椅,方便人员进行休息。中间还有一个小型许愿水池,也是作为吸引游客的一个小景观。

图4-10历史文化观赏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cc09d68f7df03b95e3a9b415b0fd12a3  4.2.1.8静态小湖游玩区

此在板栗种植区域的旁边设置了一个静态小湖,为人员提供娱乐场所的同时,也可为板栗生长提供水汽,对板栗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湖心岛的四周为滦河,所以取水较为方便,不会造成多余的费用。

图4-11静态小湖游玩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31add8f0e60eaf169f8d740b883d160  4.2.2道路分析图

图4-4道路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69bd3cd0dfaa070f89494e724f26302  公园道路以步行路为主,采用分级制,改造为两个道路层次。设置两个出入口,便体育爱好者和园务管理的需求。

主要道路:主要路宽5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是贯穿整个公园的主干道,它主要起着消防通道、公园管理、文化宣传和串联各大景点的作用。其入口处的文化长廊为主要改造区域,承载着宣传迁西县地域文化与历史脉络的重要作用。

次要道路:次要路宽2m,以鹅卵石、混凝土为路面,构成一条以游人观景为主,连接次级景点的环道。通过次级道路,将整个公园的景观区域连接起来,使游客课可以欣赏到公园的整体设计。

 4.2.3植物配置

老年活动休闲区:为了方便老年人的活动,该区域的绿植主要以大型乔木为主,意在为老年人提供夏季乘凉区域。选用银杏、国槐。

fc74cf2a2ba02e77a92090565e8fee4c

公园绿植欣赏区:此区域为公园主要绿植观赏区,植被在不同的季节会凸显出不同的效果,意在打造美丽风景区。该区域的绿植选用黄连木、五角枫(春季叶类)、银杏、白蜡树(秋季叶类)、红枫、紫叶小檗(终年红色)、银白杨、胡颓子(双色叶类)等。

d5275582a31e52b142d5e263dee39d15

续4-2公园绿植欣赏区植物配置表

5505a083d53f295fdad36b2a42793d44

人员社交交流区:植物配置主要以乔木为主,选用西府海棠、悬铃木。

表4-3人员社交交流区植物配置表

e14d253c8db2fb754a80b062eecdebdf

板栗树木观赏区:此区域主要是为了彰显迁西特色植株——板栗的生长过程,所以只选用板栗进行规则排布。

3a51efea8a6d69be9518ac5cdce9cd85

石板路面休息区:此区域主要是供游客休息,主要是以灌木与乔木相结合。选用女贞、小叶黄杨。

cb668f79cbf10bb9f3ebca1573308de1

静态小湖游玩区:作为公园里唯一一处湖水区域,此区域的植株以水生植物为主。选用菖蒲、睡莲、芦苇、灯心草。

表4-6静态小湖游玩区植物配置表

38f0a71220d404b9666bc733c93694fc

fa4d6ff431d91690b4481c2718ab28a9

 4.2.4园林小品设置

园林景观小品是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在园林景观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使用得合理,还可以起到点睛之妙!现代的人们生活节奏很快,不经意的园林小品可以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可以展现出园林景观的活力、美感和个性。

在此次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各类人员的分区安置,所以小品主要以迁西地域特色和游玩休闲设施为主。设置有迁西历史文化长廊、供孩童游玩的游乐设施、供游客休息的公共长椅、供游客打卡的假山雕塑、供游客活动的棋牌桌椅等。

 第5章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区域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对区域文化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园林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对园林改造中融入与地域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套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园林改造方案。通过对园区的改造,可以更好地宣传区域文化。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所改造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境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区域文化的融合程度不高,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2)对园林景观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将其与地域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一心、两轴、八区、多景点”的空间布局,将整个公园划分为八大功能区,在与地域文化公园结构更好结合的同时,对公园的功能进行了完善。

(3)此次改造的重心在于把迁西县地方文化和公园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更好地表现出来,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弘扬历史文化,推动迁西县经济的发展。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结合规划目标、规划依据、规划原则,对园区进行合理的定位;重新规划了公园的功能区,以文化长廊,板栗种植区域等方式,展现了迁西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地形特点,改变植被的景观格局;在确保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增强园林景观的可观性,保存都市记忆,增强居民对园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杨,唐蒲霞,王省委,许子贤,孔德政,张凌.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表达[J].林业调查规划,2022,47(04):195-200.

[2]张千千.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22.DOI:10.27752/d.cnki.gsjzj.2022.000504.

[3]许芸萱.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7):56-58.

[4]Thomas McQuillan.On the Grounds of Modern Architecture:An Interview with Kenneth Frampton[J].Architectural Histories,2016,4(1).

[5]Shim Eunju.Characteristics of Kenneth Frampton’s Critical Regionalism shown in Jeju Island Museums[J].Archives of Design Research,2017,30(2).

[6]Sheila Klos.THE REVIEW SECTION: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ERS AND PLACES.(Building Watchers Series).William H.Tishler[J].Art Documentation:Journal of the Art Libraries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1989,8(3).

[7]薛圣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与当地陶瓷文化景观设计的关系探究[J].景德镇陶瓷,2021(03):14-17.

[8]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Geography and ordinary landscapes[J].Espace géographique(English Edition),2016,45(3).

[9]吴良镛.北京宪章[J].时代建筑,1999(03):88-91.

[10]朱建宁.“立象以尽意,重画以尽情”——试论意境理论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方法[J].中国园林,2016,32(05):86-91.

[11]刘士林.人民城市: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0(08):66-72.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0.08.009.

[12]熊元元.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D].成都大学,2020.DOI:10.27917/d.cnki.gcxdy.2020.000047.

[13]冯妮.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渭河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DOI:10.27409/d.cnki.gxbnu.2021.001437.

[14]宁静.基于地域文化的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设计[D].河北农业大学,2019.DOI:10.27109/d.cnki.ghbnu.2019.000076.

[15]张曦文.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2.DOI:10.27347/d.cnki.gssdu.2022.000292.

[16]李嘉硕.“最美中国旅游县”迁西城文旅市场开发模式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22.DOI:10.27367/d.cnki.gtyyy.2022.000064.

[17]王钰君.河北迁西板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2.DOI:10.27662/d.cnki.gznlc.2022.000025.

[18]胡家钒.基于城市记忆的洞庭南路旧城改造设计[D].湖南理工学院,2021.DOI:10.27906/d.cnki.gnghy.2021.000223.

 致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大学的四年学习与生活转眼即逝,我也迎来了大学的最后一项工作——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我对在校期间的园林相关知识进行了巩固与提高,理论结合实践,也使得我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升。经过对毕业设计的不断撰写和完善,我查阅了许多地域文化与公园设计的相关文献和书籍,积累了许多在校期间没有学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和眼界。

在本次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由于自己对于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熟练,导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幸好得到了张俊谈老师的帮助,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指点,才使得我顺利完成本次毕业设计。

与此同时我也十分感谢感谢一直陪在我身边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才使得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欢乐与温馨,才使得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最后,感谢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教导,谢谢您辅助我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让我学习和收获了许多知识和公园设计的经验。感谢大学的各位老师,谢谢您们的教授,使得我得以学到专业知识,受益一生!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谨记老师们的教导,同学们的鼓励,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去应对每一份工作。最后由衷的感谢各位参与论文评阅的专家和老师,感谢你们的批评与指正。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迁西滦水湾公园的再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迁西滦水湾公园的再设计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512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13日
Next 2023年12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