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列举与介绍国内外对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与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进度以及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由此分析了脂质体药物载体的发展方向。国内的研究着重在新型脂质体和制备方式上寻求突破以达更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而国外更倾向于通过研究脂质体药物载体的运输方式,使其更精准有效迅速地到达病灶部位。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1前言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裹在其脂质双分子层中运输的囊体。磷脂等脂质分散在水相时,疏水性的部分朝内而亲水的极性头部分朝外形成了脂质双分子层中间疏水部分围成的空囊以及内层极性头围成的空囊两部分可以包裹药物的区域。水溶性药物(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可以包裹在内层极性头围成的空囊,而脂溶性物质,将药物增溶在脂质双分子层中间疏水部分围成的空囊。脂质体通常使用的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因此对机体无毒性和免疫原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降解时通过吸附、融合、脂交换、内吞等方式就可以被细胞摄取。由于脂质体是靠极性大小产生的吸引力聚集在一起的微型泡囊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容易产生一定的弹性和变形性,比相同粒径的其他类型的纳米粒容易进入病灶组织。对于一些因口服剂量会产生许多副作用的药物,可由皮肤渗透进去产生作用,避免了药物导致的胃紊乱。由于脂质体拥有如此多的优势,必然少不了科学家们的争先研究,因此新型脂质体也层出不穷。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包括:(1)脂质体膜:磷脂双分子层包裹在脂质双层内。
(2)磷脂与胆固醇为主要成分。
(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减少包封过程中药物的流失,提高生物利用度。
(4)药物:当药物与磷脂混合时,可起到增溶或缓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1.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为了针对各式各样的病原体,满足各种制剂的要求,科学家们对脂质体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针对脂质体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问题研制了长循环脂质体以及针对靶向性提升研制的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热敏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靶向脂质体等多种脂质体。
长循环脂质体
大多数普通脂质体在进入人体后会被动靶向至肝、脾网状内皮系统处被网状的内皮细胞摄取,然后迅速地在血液中清除,大量药物急需清除时容易对肝、脾等组织和器官造成过量负荷甚至产生毒性。为了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就需要对脂质体的组成或粒径等进行调整,从而使脂质体特异性地靶向非网状的内皮系统,通过分流的形式降低对组织和器官的压力,降低毒性产生的可能性。对脂质体的改造和修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减小粒径。粒径大小与脂质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在技术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减小脂质体粒径就能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长;
②用饱和磷脂代替不饱和磷脂。饱和磷脂一般可在不饱和磷脂的基础上通过氢化作用得到,其水解速率通常比相应不饱和磷脂的要小,即稳定性更强。
③化学修饰。在细胞摄取的过程中,脂质体表面增加亲水性强的基团能够减缓被巨噬细胞清除的效率,吴琼认为亲水性聚合物修饰过的脂质体循环性能会有显著提升,也就是说亲水性大基团增大了脂质体的空间结构,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血浆蛋白的结合受阻。通常可以用来修饰长循环脂质体的有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酮、神经苷脂(GM1)等。这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已有例子,阿霉素脂质体就是经过聚乙二醇的修饰后,延长了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突破了原来稳
1.1.2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科学家主要针对目前脂质体药物载体包封和递送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微流体
微流体系统是集成微传感器、微泵、微阀、微通道、微计量器等元器件,用于实现微量流体压力控制、流量控制及组分分析等功能的高度集成系统。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由其大小决定的,因此控制粒径和多分散性(PDI)是其制造中的关键问题,并且是产品规格中的关键参数。为了生产受控尺寸范围内的脂质体,通常通过挤出或均化来缩小尺寸。Nikolay Dimov等人还证明了SHM可以直接与TFF偶联,并且能够连续生成和纯化脂质体而没有任何损失进入渗透物。如此所得的过滤系统便可以用于多种脂质体产品的多级纯化。
葡萄柚纳米颗粒衍生的脂质(GNV)
Qilong Wang等人从可食用的水果葡萄柚组织中鉴定出纳米颗粒,且通过实验证明,GNV可以有效递送多种治疗剂,包括化疗药物、DNA表达载体、siRNA和抗体等蛋白质。不仅如此,GNV来源于可食用植物组织,由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组成,可包封多种的药物和药物类型,能够靶向吸附特定的细胞类型,保护治疗剂免于降解并且提供治疗剂代理直接到疾病的部位,而不会引起细胞毒作用。还能通过改变通过高压均化器的分散度来进一步操纵尺寸,从而改变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1.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自1968年Gerald Weissmann第一次报导“liposomes”一词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相关技术也日渐成熟。但目前仍存在些许不足,归纳为以下几点:
1.稳定性差,易氧化和泄露;
2.存在潜在细胞毒性,且在运输过程中携带病菌的风险;
3.个别种类的脂质体需求外来因素刺激释放药物,如热敏脂质体需要通过改变温度使脂质体膜变性从而释放药物,但局部的高温加热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而且其生产工艺、粒径大小、类型材料等都会对其热敏性产生影响,难以控制;
4.生产工艺繁琐且材料昂贵,大规模生产较为困难,因此实际应用也比较少,难以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
2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纳米级的囊泡,其结构和性质与蛋白质相似。根据脂质体的形成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化学法是以脂质作为膜材,通过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两性离子、非离子和乳化剂等,使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将脂质体在高压下均质制备成膜。物理法则是以磷脂与水形成的双分子层作为囊材,将药物包裹其中,如超声、乳化、超声-冷冻干燥等方法。不同的脂质体包封率有差异。物理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所用的原料多为水溶性物质且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而化学法中则涉及到各种类型的原料和试剂,如磷脂、胆固醇、硫醇、胆固醇酯等。各种脂质体包封率及粒径大小不同。另外在制备过程中,脂质体中的药物会发生降解和聚集等现象。因此对脂质体的性质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2.1高压均质法
高压均质法是将磷脂和胆固醇加入到水中,通过高压均质机使脂质双分子层在高压下产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膜结构,然后加入表面活性剂,经离心除去表面活性剂,再经冷冻干燥形成脂质体。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能耗低、对材料无要求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其制备的脂质体粒径较大,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形成絮状物。因此该法适合于制备粒径较小、粒径分布窄的脂质体。Dong等[5]将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改为高压均质法。该方法是通过高压均质机产生的压力作用于脂质双分子层,使其形成稳定的双层结构,然后利用离心分离除去表面活性剂,再加入表面活性剂,经离心除去表面活性剂后形成脂质体。该方法粒径较小、稳定性好且制备工艺简单。
2.2其他方法
其他制备方法包括超速离心法、高压均质法、自乳化法、复凝聚法、冷冻干燥法、低温超速离心法、超滤技术、高压均质法等。超速离心法制备脂质体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其工艺简单,可对脂质体的粒径和包封率进行控制,且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该方法容易产生假性包封,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修饰,因此不适于制备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高压均质法操作简单,可以同时实现药物的制备和脂质体的形成。但是该方法也会产生假性包封,使药物在体外稳定性较差。复乳化技术可实现不同类型脂质体的制备,如水化液包合物和油包水溶液包合物。复凝聚法也可制备出粒径均匀的脂质体,但是其会产生假性包封。
3处方设计
脂质体的处方设计包括药物与脂质的选择、药脂比、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处方设计是影响脂质体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制备出具有预期性质的脂质体的关键。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药脂比与包封率成正比,而表面活性剂与包封率则成反比,所以根据这一规律,在药物与脂质的选择中应尽量使两者以一定比例结合。
目前常用的药脂比是1:1或1:2等。根据药物性质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抗癌药应选用饱和脂肪酸为多层膜材料,而抗菌药应选用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为多层膜材料,因此可以根据药脂比和药物性质来选择药脂比。同样,对于水溶性小的药物,如维生素E、抗凝剂等,则应选用饱和脂肪酸为多层膜材料。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脂质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和体内药效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应用最广泛且较成熟的方法是利用多种方法合成脂质体。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磷脂、胆固醇、糖类等都可作为药物与脂质之间反应的介质以提高其稳定性。
由于合成脂质体所用到的材料和工艺都不同,所以对所用材料和工艺应加以控制和优化。例如,选择磷脂种类时,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型或十六烷酸型磷脂;选择磷脂比例时应考虑药物与脂质比例、包封率等因素;选择表面活性剂种类时则应考虑其稳定性与体内代谢情况等。
3.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脂质体药物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脂质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讲,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越小,则形成的脂质体稳定性越好;反之,则稳定性较差。另外,低表面活性剂易受pH值变化、离子强度变化等影响,从而使脂质体的稳定性变差。所以在选择表面活性剂时应考虑其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除了根据药物性质和理化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外,还应注意表面活性剂用量及浓度等。由于一般药物在血液中半衰期短,不利于在体内发挥药效。而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又会造成脂质体溶解度低、药物释放速度慢、易发生药物聚集等不良现象。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脂质体作为一种纳米技术产品,其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与传统脂质体不同。
3.2磷脂
磷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三个与生物膜中水结合的脂肪分子,分别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磷脂的特性包括极性、亲水性、化学惰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其中磷脂的亲水性对脂质体性质影响最大,磷脂亲水能力越强,脂质体的稳定性越好。与其他亲水物质相比,磷脂在水溶液中更容易形成大分子膜结构,也更容易被生物大分子所吸附。
磷脂可以与不同种类药物形成稳定的脂质体,这取决于其化学结构以及药物与脂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应用最多的磷脂是正丙醇-卵磷脂型(Propanediacal-Liposome,P-L)。以P-L为多层膜材料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且在药物的运载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优势。有研究发现,P-L可有效地促进药物向靶细胞内运输,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和毒性。但P-L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水,且制备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
4制备工艺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乳化凝聚法:该方法是将脂质体微粒分散于水或油中,采用高压均质机或乳化仪,使油和水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再与水混合,经过高速搅拌,形成稳定的薄膜,最后将薄膜高压均质机压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使薄膜破裂成球形的脂质体。
(2)溶剂蒸发法:该方法是将药物与磷脂等共混于溶剂中形成均一的溶液,然后通过超声等方法使之浓缩。该方法需要考虑药物性质、温度等因素对制备脂质体的影响。而加入的药物和磷脂都应是脂溶性物质。
该方法所制备出的脂质体通常是球形结构。
5脂质体包封率及其影响因素
脂质体的包封率是指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的量,包括包封率和有效包封率。有效包封率是指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的量,包括药物在脂质体内的溶解度、药物在脂质体内的溶解度和药物在脂质体内的分布程度。有效包封率与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1、结构:影响有效包封率的因素包括磷脂酰胆碱的含量、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的比例等。
2、性质:一般认为,温度对有效包封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有效包封率越低。
3、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两类,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且能增加药物溶解度和降低药物在脂质体内的溶解度。
5.1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胆碱(PC)是脂质体中重要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与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相比具有较高的亲水性。通过提高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可以有效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
Liu等对以三苯基磷为基本骨架,添加少量胆固醇构建的脂质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三苯基磷与胆固醇比例的增加会明显提高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的比例,从而有效提高磷脂酰胆碱的包封率。随着胆固醇含量从0增加到40,包封率也随之升高,而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却显著下降。这是因为三苯基磷在脂质体内的降解产物会促进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比例的增加,从而导致有效包封率下降。
5.2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是组成脂质体的两个主要成分,在脂质体的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两者比例对脂质体的性质和稳定性都有影响。随着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降低,有效包封率降低。此外,磷脂酰肌醇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使得磷脂酰肌醇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表面活性剂。在各种类型脂质体中,PI含量最高,有效包封率也最高。PI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医学等领域。PI和磷脂酰胆碱均能使脂质体稳定、无变形地包封药物。磷脂酰肌醇作为一种多羧酸化合物,也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因此对药物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5.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能抑制脂质体的聚集,从而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但其对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而与制备方法和制剂结构有关。
a、制备方法:影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脂质体的因素较多,包括溶液浓度、pH值、温度等。
一般认为,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脂质体已基本稳定。由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本身也是亲水物质,所以当其加入到脂质体中时会形成水包油的乳状液。因此,可通过调节溶液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来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b、制剂结构:不同结构的脂质体包封率不同。
c、温度对脂质体稳定有重要影响。
6粒径和粒度分布的测定
脂质体的粒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等对药物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因而药物载体的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脂质体药物载体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较低的透膜能力,故其粒径在纳米级时,药物无法进入脂质体内部,同时脂质体的稳定性也会降低。因此,用透射电镜对脂质体膜进行观察是研究脂质体微观结构及粒径分布的主要方法。随着仪器技术的发展,近红外显微镜(fNIRMS)、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脂质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其粒径和粒度分布都比较大,因此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非常困难。Wang等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3种不同的脂质体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脂质体膜平均粒径在600 nm左右。Liu等也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种不同结构类型脂质体膜的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磷脂双层膜的粒度在30~250 nm范围内分布均匀,而颗粒较大的脂质体平均粒径较小。
6.1激光粒度仪
激光粒度仪是利用激光散射原理来测量粒径大小和分布的,是目前研究脂质体粒度分布的主要手段。刘建清等以平均粒径为105.8 nm的磷脂双层脂质体为模型,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磷脂双层脂质体的粒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100~250 nm范围内,磷脂双层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大小与磷脂含量有明显关系,且脂质体的粒径随磷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Zhou等将200μm厚的脂质体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纳米颗粒,使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在300 nm以下,且分布均匀。另外,Zhou等还利用激光粒度仪对50~250 nm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磷脂双层脂质体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脂双层脂质体粒度较大。
6.2透射电镜
透射电镜是最常用的观察方法,其优点是能清楚地观察脂质体的各种形态和结构,但其缺点是需要昂贵的透射电镜仪器。目前,有学者用TEM对不同类型脂质体膜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颗粒的脂质体在TEM下呈现圆整的圆形,而小颗粒的脂质体在TEM下呈现不规则的圆形。Baker等用TEM对小颗粒、大颗粒和不同结构类型脂质体膜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不同结构类型脂质体膜的平均粒径在250 nm~400 nm之间。
6.3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得脂质体膜的粒度和分布能够被直接观察。由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高,且可以对样品进行实时成像,故该技术在研究脂质体膜的粒径大小和分布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目前常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仪器有XNicolet公司生产的iSeq系列仪器和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Zetasizer系列仪器。其扫描速度为1 000次/min,放大倍数为6 000倍。利用该仪器可以对脂质体进行实时成像,并可测量出脂质体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和不同密度大小的粒径分布。Giri等用该技术对LBX脂质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47.2 nm,主要分布在60~150 nm范围内,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平均粒径逐渐降低。
7稳定性研究
脂质体的稳定性是影响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脂质体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等,不同制备方法及条件下的脂质体其稳定性也有所不同。临床常用的脂质体材料主要包括:聚甘油磷脂、胆固醇、磷脂酰乙醇胺以及壳聚糖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乙醇、丙二醇等可以作为脂质体材料,但是当它们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会使脂质体的粒径增大,形成较大的囊泡,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另外,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亲水性药物的稳定剂,而亲水性药物与水形成氢键等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的释放。因此,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不作为脂质体材料使用。生物素修饰后的磷脂可以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稳定药物。同时生物素修饰也可以提高磷脂和药物之间的亲和力,从而降低脂质体的粒径。
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蒸发法、薄膜分散法、反相微乳法、乳化溶剂挥发法以及喷雾干燥法等。其中喷雾干燥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其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由于喷雾干燥法需要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所以对制剂的稳定性有一定要求。
脂质体药物载体稳定性主要是指脂质体在保存期间其形状和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外观、粒径分布均没有发生改变;体外释放试验中无明显释药行为,药物释放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生物相容性良好,毒性低;体内分布广泛且迅速,靶向性强;没有明显的药物蓄积作用等。其稳定性主要与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影响脂质体药物载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1)环境条件;(2)制备方法;(3)制备过程;(4)药物与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5)药物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6)药物和磷脂之间的相互作用。
7.1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如温度、pH、光、氧等,都会对脂质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稳定性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如将脂质体药物载体暴露在30℃以下,可以有效延长药物的有效时间。对于亲水性脂质体来说,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药物表面蛋白变性,从而使脂质体与蛋白的结合力降低,脂质体的稳定性。而对于亲水性药物来说,温度过高会使药物发生降解,从而导致药物制剂的失效。因此对于亲水性脂质体来说,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温度。
研究表明,脂质体粒径和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当粒径较小时,会促进水化作用和形成大囊泡等过程;当粒径较大时,则会影响囊泡的形成和大小。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亲水性药物来说,其稳定性也是不同的。对于亲水性药物来说,温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差;对于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温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好。因此对于亲水性药物来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制备方法和环境条件。
7.2制备方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溶剂蒸发法:通过在密闭的容器中使溶剂蒸发的方式来制备脂质体。优点是工艺简单,但是其制备的脂质体粒径较大,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溶剂污染,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
②薄膜分散法:采用薄膜分散技术,在密闭环境中将脂质体材料均匀混合,然后用一层薄膜隔开,然后进行超声处理,使药物以纳米级方式均匀分散在脂质体内。该方法操作简单,工艺参数易于控制。但是由于采用了薄膜分散技术,脂质体表面会残留一层薄膜,从而造成包封率下降。
③反相微乳法:利用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的方法。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药物包封率高。但是由于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较差。
④乳化溶剂挥发法:在密闭条件下用油相溶剂挥发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需要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操作,对设备要求较高,因而其工艺参数不易控制。
7.3制备过程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制备过程包括脂质制备和脂质体药物载体制备两个部分。脂质的制备过程对脂质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不同的制备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稳定性。例如,溶剂蒸发法是将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溶液,然后在水相中进行超声乳化,利用水相分散磷脂使胆固醇在油相中析出。因此,要想提高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应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另外,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脂质体时,需要将含有药物的水溶液通过高压均质器加入到乳浊液中进行均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表面活性剂或其他药物则会增加药物与水的亲和力,从而降低脂质体的粒径。因此,对于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脂质体药物载体时,应注意药物与水相结合的比例。
7.4药物与磷脂的相互作用
磷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可以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以及疏水性相互作用等与脂质体药物载体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包封率高、载药量大且可长期保存的脂质体药物载体。由于磷脂的亲水性、疏水性以及水溶性,因此当药物和磷脂共同存在时,会发生如下几种相互作用:
(1)磷脂与药物之间的氢键作用。在脂质体药物载体中,磷脂与药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氢键或疏水缔合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脂质体的粒径,同时增加了其包封率。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的比例来控制包封率。
(2)疏水相互作用。由于磷脂含有大量亲水基团,可以和脂质体表面产生疏水相互作用,从而降低脂质体粒径。
(3)水解反应。在脂质体药物载体中可以通过水解反应使脂质体结构发生改变。水解反应对于脂质体药物载体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当生物素加入到聚甘油磷脂中时,可以使磷脂和生物素之间发生水解反应,从而降低了脂质体粒径。
通常情况下,两相的比例会随着药物与磷脂比例的改变而变化。当两相比例改变时,两相之间可能会发生相分离现象。另外在制备过程中,两相之间可以形成一定比例的油相和水相混合物。
8结论
脂质体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药物缓释、靶向、稳定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稳定性差、体内循环时间短、体内分布不均匀等。因此,制备更稳定的脂质体是今后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重点。另外,不同类型的脂质体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例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保护药物免于被酶降解;而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共同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减少包封过程中药物的流失;同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脂质体的形成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
脂质体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随着科技水平和研究人员水平的提高,脂质体药物载体必将为人类医学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谷文睿,杨雅,马欢,夏培元.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2023,34(04):508-512.
[2]郭文娣,彭玉帅,许卉,陈华.脂质体制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23,43(01):61-69.
[3]丁芷瑄,杨钰凤,舒薇.脂质体肺部给药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23,35(01):107-110.
[4]李亚男,田琳,罗文基,徐月红.多西他赛他莫昔芬复方脂质体逆转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研究[J].海峡药学,2022,34(11):1-5.
[5]祝琴,李远平,赵雪云,黄亮,董鹏.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双靶向药物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22,31(21):95-98.
[6]刘书含.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疗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22.
[7]陈敏,孙萍,宿洁,康悦,李新朋,张波.蛋白多肽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5):1232-1240.
[8]杨旭,邹灵辉,丁文雅,张忠斌,陈金清,李佶朗,奉虹丽,李雨洋,唐灵,奉建芳.跨血脑屏障脂质体与纳米胶束靶向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22):5965-5977.
[9]周伟成,岳鹏飞,雷方方,陈颖翀,杨明.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技术及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2,53(07):943-952.
[10]高习清.光敏ROS脂质体包载二聚化小分子药物远程激活CAR-T细胞免疫应答[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22.
[11]马贺.补氧型脂质体纳米药物协同治疗肿瘤及脂质体穿膜过程初探[D].青岛大学,2022.
[12]倪利锋.伊立替康脂质体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抗肿瘤药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22.
[13]崔桂林.藤黄酸和阿霉素共载靶向脂质体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22.
[14]Ye Hui,Chu Xiaoying,Cao Zhensheng,Hu Xuanxuan,Wang Zihan,Li Meiqi,Wan Leyu,Li Yongping,Cao Yongge,Diao Zhanqiu,Peng Fengting,Liu Jinsong,Xu Lihua.A Novel Targeted Therapy System for Cervical Cancer:Co-Delivery System of Antisense LncRNA of MDC1 and Oxaliplatin Magnetic Thermosensitive Cationic Liposome Drug Carri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21,16.
[15]Krajišnik Danina,MilićJela,SavićSnežana.Challenges of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nonbiological complex drugs:Example of parenteral preparations with liposomal drug carriers[J].Arhiv za farmaciju,2019,69(4).
致谢
首先非常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在对同学们的论文工作中非常认真以及细心负责,再者,我的论文导师还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处处对我的问题和方向进一步指导,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解答了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疑点和难点。正因为如此,我才能顺利地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由此,我想对我的论文导师给予最真挚的谢意、表达最诚恳的敬意。
最后,感谢论文评阅老师们的辛苦工作,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才会有更多学生的优秀作品。
年月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