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之下,技术赋权,门槛降低。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特点,而且较难对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进行追踪,再加上人们错误的理解了所谓网络言论自由的含义,因此网络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给事件的当事学生以及校园环境的稳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尤其是针对于这些三观还没有成型的小学生而言更是危害极大。本文针对于此类校园暴力的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对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暴力;小学生
前言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仅需经过5分钟相应就会有一个小孩即将死于暴力行为。这种现象的发生值得我们深思熟虑。当前情况下针对于小学生校园暴力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以传统形式的三要素着手考虑,也就是所谓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层面。最近几年,国内相关学者对校园暴力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相应的细化。但是一些相对刻板的印象,还是不能有效避免。以互联网+的视角进行出发,对校园暴力展开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当今社会,像这种手机平板等形式的移动设备,已经是相当广泛了。在此过程中网络暴力,即将成为校园暴力的新的区域。本人基于互联网+对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对当前形势下的暴力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切实有效下降,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一、关于校园暴力方面的相关概述
(一)校园暴力的解释
所谓的校园暴力,具体是指未成年学生之间因矛盾产生的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以及相关性侵行为。虽然这类的词语已经广泛出现在校园内以及上学下学的途中,甚至出现在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延伸性的相关行为,比如言语谩骂,以及相关器械肢体力量相关滥用,等层面对在校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生理或者是名誉等方面的侵权行为都属于校园暴力行为。
(二)关于国内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展现状
相比西方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小学校园暴力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此前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但是并没有结合实证以及相关理论要素,进行有效探索。针对此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依据当前的发展背景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关于校园暴力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的认知还不够透彻。如果不对,其采取相关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未来的时期内,该项问题还会进一步恶化。甚至还会产生急剧演化的形态。在此过程中,校园稳定性方面,以及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还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倘若现在开始采取相关切实有效的举措,这种现象便可以得到妥善预防和下降。
如果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可能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特别是校园网络群体事件的出现。结合网络发展不断壮大,甚至小学生都离不开网络的陪伴,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和网络融为一体,成为生活琐事当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人们进行一味的全力追求,甚至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网络舆论的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产生一定的冲击,多元化发展势头严重,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角出发,对避免校园群体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
二、关于校园暴力相关成因的分析
(一)导致其产生的内部形式的因素
虽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层面是对校园暴力产生的不可控因素的组合。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因素仅仅为校园暴力的爆发,带来了一些外在的契机。相关主体本身的行为倾向,才是重要的源头。
因此可以推断出,主题本身,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相关素质。从根本上可以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形式的不良诱惑。倘若小学生在心理以及生理这些层面具有以下特征,便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倾向产生。
1、对好奇心以及相关模仿的渴望极为剧烈,从而导致独立评价能力的缺失。
对此方面的危害,小学生产生的认知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为低下。对社会当中的各种不良诱惑极易产生依赖。与此同时,在法律意识以及相关道德层面,也是相对匮乏的。在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事物是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评价。这便会导致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比如说,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将一些影视当中的暴力行为倾向看做是英雄所为对此并进行肆意模仿。
2、情绪喜怒无常,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相应的情感情绪变化极为剧烈。在面对突如其来,没有预知的事情时,很容易导致情绪激动。所谓的讲哥们义气,感情用事,很容易在受到相关刺激情况下,实施相应的暴力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后在平静下来以后,会对自己仅图一时之快的相关举动感到懊悔。
3、年轻气盛,好胜的心理急剧强烈
在初步迎来青春期的阶段,精力是十分旺盛的,在此过程中非常喜欢追求所谓的刺激。除此之外钻牛角尖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因此一旦遇见一定的小摩擦小冲突,就不计一切后果,采取暴力倾向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导致其产生外部形势的因素
1、学校
虽然在很久以前,我国就开始着重考虑,进行素质方面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并不是在一念之间就可以完成落实的。其实在我国的校园内部大多数还是采取传统形式仅限于知识层面的教育。所谓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代表着学生以及相关老师未来发展的命运。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首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压力,从而产生相对较为激动的情绪,最终诱发暴力行为的产生。其次,就是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学校当中一般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可,这就会导致其存在自卑的心里以及相应的挫败感。基于心理层面挫败理论来分析,当挫败感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攻击倾向,而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暴力倾向就是这种空基行为的主要执行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基本对违法犯罪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知,动不动就一味用武力去解决现实当中的矛盾与摩擦。针对于受害的相关学生,基本都是坐以待毙,根本不懂得如何寻求保护自己权益的方法。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形式的师生关系在进行良好交流与互动当中,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边在无形之中,为师生之间的相关暴力冲突,埋下了定时炸弹。而一些学生的嚣张跋扈同时又助长了其暴力的气焰,与此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抑制双方暴力倾向的产生。
2、家庭
家庭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第一个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不难得出结论,一般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与家庭环境因素是脱不了干系的。导致学生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原因,具体包括,家庭内部教育的不完善以及家庭结构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家庭内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人格魅力,性格趋势,都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性格的产生具有重大功效。在此方面相关学者还对父母教育子女的形式,归为以下几类。也就是所谓的,放任溺爱,专制,以及民主形式。不难得出结论,前三个方面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失败的不够完善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取向遭到扭曲。
家庭内部实行放任教育态度时,通常情况下在此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相对较低,或者是有更高的需求,但是子女根本无法达到。从而在家长的心目中丧失了管教的信心。这样一来,子女便形成了随波逐流的成长环境。从而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产生自暴自弃等现象。最终导致使其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攻击性。除此之外父母也会存在一定的暴力倾向,这样无形之中使孩子的暴力倾向更为强大。
家庭内部实行专制形式的教育态度时,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对孩子进行棍棒式教育,实行不打不成才的观念。这便会导致孩子产生极为暴力的倾向,遇事就想用武力去解决矛盾与冲突。
再有就是家庭内部存在一定的缺陷。通常情况下所谓的缺陷特指血缘关系不完善,比如离异,丧偶,父母双亡等现象。在这种严重失衡的环境当中,往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较为低下的,与此同时,双方之间的矛盾也是相互促进逐步激烈的。
综上所述,这些家庭环境,子女通常情况下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从而导致同情心甚少情绪焦急暴躁,具有反社会反人格的暴力倾向。
3、社会
当前情况下,我国社会形势急剧变动相对不稳定,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校园暴力的行为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日益冲击效果严重。自古以来形成的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不约被分散开来。与此同时,各种拜金效应比比皆是,享乐主义横行霸道。这些不良现象都对纯洁的幼小心灵造成一定的侵蚀,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暴力案件的产生,以及腥风血雨的场面不断扩大。导致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不断发生扭曲变形,这便是小学生校园暴力倾向产生的客观原因。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小学生的校园暴力产生的相关影响
(一)关于网络直播平台对校园暴力的相关影响
1、网络直播当前的发展状况
在各种新媒体涌动的思潮下,网络娱乐平台,可以进行唱歌直播以及游戏操作等。并且能够与观众实现面对面的形式互动,近些年来,网络直播的热度被炒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不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隐患。在直播过程当中的市场环境,也是愈演愈烈,不免有很多主播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变得厚颜无耻,没有道德底线。这些被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关的小学生,因为其没有相应的判断能力。他们一方面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再有就是相关的自制力相对比较薄弱。一些过于庸俗媚俗的直播内容,会使其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于这些低俗甚至涉黄,违法犯罪的直播行为,我国相关部门对此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在17年当中,国家网信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持续不断的对网络直播行为进行有效合理规范。
2、网络直播平台对校园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网络直播诞生,到目前为止,其相应的发展速度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网络直播不断的面向大众化,这就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各种形式的问题,因此,对小学生造成极为深刻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那些直播尺度相对较大的内容,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依然存在一些低俗,媚俗甚至色情的直播平台。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公共道德底线。譬如一些性骚扰,自残等形式的直播内容比比皆是。再有就是一些女性不能洁身自好,以卖肉的形式谋取相关的收入。这种不同程度的精神污染,会使小学生对此不良行为倾向进行沉迷不能自拔,最终误入歧途。
直播间当中的主播互动方式基本是依靠弹幕来完成的。在完成有效互动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播后台的管控对弹幕方面,还有待完善。基于对粉丝的沉迷与热爱,会形成流派形式的语言攻击。在进行弹幕的同时,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的找存在感。正是由于这些弹幕,小学生的心灵深处会在此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并借此鼓舞,盲目从众对自己的言行不假思索。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相关弹幕加以强烈的管制,那么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将会严重受阻。
社会当中不免会存在一些推崇暴力文化的相关人员。这些人都是以暴力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以及矛盾冲突的唯一方式。这种极为不合理的观念,在未接触社会的小学生眼中呈现是极为严重的。根据调查显示,参与校园暴力的相关群体,都是一系列的小学生。而且大部分校园暴力行为,都是在网络直播的诱导下造成的。由于他们的好奇心极为强烈,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尝试相应的极端行为。一些相对不正当的价值观念,会将小学生的价值观打造的杂乱无章,一味的去效仿他人的行为,最终可能注成大错,成为一生后悔难堪的后果。
(二)关于网络游戏对小学生校园暴力的相关影响
1、对于网络游戏平台的界定
相关领域专家赵晓燕曾经指出现存的电子游戏都是通过一些暴力刺激的手段,让体验者参与到其中并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相应的放纵与放松心态。在此摊牌对暴力游戏的类型进行归类,具体涵盖了非武器形式的单人攻击以及相关群体攻击,再有就是,使用相关武器的单人或团体攻击。
2、关于网络游戏,对小学生校园暴力产生的相应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大约有92%的未成年人曾经接触过互联网应用,在此过程中进行娱乐网络游戏,正是他们上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部分人群当中,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在10岁以下就开始触及互联网。这种势头还在不断持续上升,这样就会导致小学生接触这方面数据信息的机会相对增大。因此互联网对此行为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在进行网络游戏的小学生当中,大多数还是对网络道德没有相应认知的。据此可以基于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进行有效分析,关于道德认知的改变是基于他律向自律的逐步转化。低年级的小学生一般处于他律阶段,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相应的判断水平,是相应有所上升的。但是针对于这些网络暴力形象的游戏,他们就会对判断能力几乎完全丧失。
网络游戏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充满了一定的挑战性,以及相应的趣味性。单纯的寻求所谓的刺激这种倾向的小学生,占的比例很重。小学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自律性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吸引。当前形势下相关媒介的传播形式是快之又广,不论何种形式的信息都能成功抵达小学的校园当中。在他们的业余生活当中,已经远离了操场,远离了运动。不同层次的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他们主要娱乐的一部分。比如某某战场某某荣耀。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虚拟的游戏行为不会对校园暴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对其如果过多的接触,会产生相应的暴力倾向,以及暴躁情绪。
尤其是游戏被中途切断或者网络异常的时候,他们都会产生焦急,暴怒的情绪。在完成游戏体验之后,往往会觉得非常兴奋。其实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游戏上网时间的长短对青少年儿童的情绪方面的相关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上网时间越长,他们越会用语言进行攻击对方。当双方产生正面冲突的同时,就会相应生成一定的报复心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小学生不会在现实当中模仿网络游戏行为。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一旦网络游戏玩得过多,在现实中与其他人发生正面冲突或者摩擦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三)关于网络视频对小学生校园暴力的相关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壮大,相关的自媒体平台,也不断的日新月异,比如各种形式的微博日志朋友圈,以及抖音快手等。当前的发展形势是多元化自媒体形式高度融合,这种传播方式是极为迅速的。在网络生活当中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也可以说每一位网民都是网络生活中的导演。在生活过程当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进行相应传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拓宽了网络新闻渠道。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有超过9成以上的小学生在网络上遇到过各式各样的不良诱惑。在这些人当中,大约有2/3的人,遇到过相应的广告推销。还有将近一半儿的人出现过性骚扰经历。像这些污秽语言,黄色动画以及各种病毒信息,更是比比皆是。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协会研究表明,归纳出与网络不良信息相关的青少年儿童犯罪人数高达8成以上。
当前情况下的生活节奏是你追我赶。众多形式的不良信息,非法媒体横行霸道。在进行自媒体传播违法犯罪的中小学生树木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比如,非法进行转载构成侵权,对未成年人进行进行诱导并进行强奸的。在某种程度上依托于自媒体建立网络社团,形成共犯团伙。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精力分配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它们相应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初步形成。对于自媒体,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是极为容易感染的。一些低俗媚俗以及充满相关诱惑的信息,可以让其相应的判断力完全丧失。这样会导致大多数小学生,对现实当中的模范榜样的崇拜感丢失,不惜浪费一切时间去关注相应的网红,譬如像抖音快手这种形式的短视频APP更是收到了大部分小学生的青睐,对相关网红更是不择手段的进行模仿钦佩,甚至做出一些违反道德法律的相关行为。
四、针对于网络对小学生造成的暴力倾向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的校园暴力,其本质还是价值观层面出现的问题。对小学生的相关影响可以归咎于:小学生根本没有完善的价值观念格局,任何形式的诱惑都可以对其进行洗脑。在此过程中会使其对暴力倾向,持有相对认同的态度。在遇到实际冲突与摩擦的时候,会采取相应的暴力手段进行解决,最终导致相应的价值观念发生强烈扭曲。
学校则必须承担起积极诱导小学生价值观念的使命与责任。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其价值观念进行拨正。确保在此过程中能够形成绝对性的优势,使小学生在年幼时期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对于相关价值观念的引导,可以建立在现有形式的思想教育形式之上。并实现高频次引导以及拓宽引导方向形成多样化全面系统的引导策略。
所谓的高频引导形式,便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加相关思想教育课程的数量,使小学生时刻都能把自己的思想防线绷得老老实实,根本不给相关媒介对其进行腐化的机会。开辟更多形式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稳步提升。可以逐步开展,关于反暴行动为主题的班会。在对其他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在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当中也可以进行加强引导。确保进行相关教育的途径多样化以及相关场所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从理论的视角来出发,也可以基于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的多角度出发,可以使小学生更为容易的接受与吸收消化。学校所进行的相关教育,只不过是对学生价值观的相应引导,从而使其思想防线不断持续稳固,最终实现能够自我抵御校园暴力行为。
(二)培养相关媒介素养
当今正处于全球化的媒体时代,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相应的媒介素养,才能让小学生有效对暴力行为进行相对感性的认知。在此过程当中,也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而对媒介传播的内容切实有效做到不造谣,不转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学生对这方面信息的触碰,从而不断提高相应的自律意识。
学校有必要出台一些关于相关媒介活动的具体规定,比如说禁止小学生在校内浏览相应的网站。也可以在学校内开发一些专业性的课程,以及举办一些相对专门化的实践活动,从此,提高小学生对该方面媒介传播的相关认知,并将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融入到生活习惯当中并进行切实有效渗透。通过这些所建立起的媒介要素对小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三)增加文化活动
人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有物质方面的困扰,然而却经常忽视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学校体制环境下,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忽视了对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所以才会使媒介趁虚而入。
校方能利用以下两种途径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一,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举办享用的活动,例如不同主题的演讲竞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和运动会等,有资源的学校还能组织服装展示、音乐鉴赏会、手工比赛等,是小学生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和拓展视野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的独特优势,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让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第二,帮助小学生正确分配自己的精神生活。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形成正确的精神世界,学校应加之指导。基于此,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增加指导的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精神活动,使小学生可以积极、正确的对待其精神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精神追求。当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被满足时,那么日常xxxx变得多姿多彩,丰富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对待媒介的暴力。
(四)减少媒介暴力污染
当新闻报道或广告来来回回出现的时候,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模仿媒介暴力的行为,会导致小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不利影响;若是是小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作用,那么可以降低模仿时间的出现几率,减少其对小学生的不利影响。所以,就学校而言,首先得强化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然后在日常教育中要指引小学生正确认识媒介,使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媒介,避免出现暴力行为。通常来看,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使小学生正确对待媒介:
1、与家庭一起共同加强媒介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地限制媒介出现的频率来减少小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然而从减少媒介的暴力来看,这种方式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参与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让小学生所在的关键区域和活动时间都受到约束。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可以和家庭一同防止媒介出现在小学生的视野中,约束小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也可以提前与家长沟通,使其掌握管理方法,另外要把学生使用媒介的情况作为一项检查指标。不管以何种途径,其终极目标为营造一种学校和家庭一起有效管理媒介的健康氛围,降低小学生使用媒介的机会。
2、推荐媒体资源
媒介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让小学生一点都没机会与媒介接触是不可能存在的,另外媒介也有其有利的一面,能提供很多学习知识,小学生也能通过它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更多的知识。
基于媒介的优势,学校不能完全否定媒介的作用,而应该通过正确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媒介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校方要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选择和确定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收集和整理,同时将资料进行归类,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小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
五、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是历史上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一次变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经济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运用网络的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速度较快、便于对信息的相互交流、易于消除隔阂,从很多方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而且此种途径的使用规模还会逐渐增加,截止到目前我们还没发现存在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因素存在,另外它也在对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产生着不利影响。
网络增加了小学生出现犯罪行为的几率,存在不利的报道使得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不良视频不断降低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以打架斗殴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游戏是小学生不务正业,逃避学习,网络形成的不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生活变得不易区分,使其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念,使目前小学生的犯罪率不断提高,经常出现小学生因为沉溺网络而不受家庭和学校管教的现象出现。
目前对网络的谴责力量不断壮大,网吧成为主要被抨击的地点。然而网络却是学者获取更多知识力量和寻找工作的人的主要途径,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和机会,不用花费更多的金钱就能获取很多不同类型的知识,还能不受位置约束,将业务拓展到各个地方,小学生对网络的不正确的认识即为网络的错误吗?不是这样的。小学生犯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因素还有个人认知的因素。
网络存在并不是错误的,主要是看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它。
参考文献:
[1]李立红.超九成未成年人遇到不良信息侵扰[N].中国青年报,2016(1).
[2]王彦.别让一些“直播间”乱象毁了一代人[N].文汇报,2016-07-15:001.
[3]胡兵,郑重.移动式网络直播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68-71.
[4]毛竹.大众传播中的暴力信息对小学生犯罪的影响[J].传播与版权,2014(1):133~134.
[5]张磊.花衣魔笛手:媒介暴力对小学生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4,(4):79-80.
[6]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16):29-32.
[7]杨嵩.网络直播趋势及对未来信息传播的影响.记者摇篮[J].2016(10):34-35.
[8]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西部学刊[J].2016(8):29-31.
[9]郭金金.微博传播伦理危机及其化解途径.新闻世界[J].2016(1):61-64.
[10]彭锦.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J].电视研究,2016(9):50-52.
[11]易爱东.网络直播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风险规避[J].新媒体研究,2017(6):86-87.
[12]葛双龙.媒介暴力对小学生暴力犯罪的影响及其控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4(6):25~27.
[13]刘烨.当代社会道德冲突的教育反思与德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9):15-17.
[14]网络直播“野蛮生长”暗藏漩涡.网易新闻[EB/OL].[2017-02-14].http://www.so.com/link?url.
[15]王玲宁.媒介暴力对小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吴静.暴力游戏对小学生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7]兰飞.网络暴力信息第三人称效果的验证及其启示-以江西省部分高校学生为例[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刘艳.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2~49.
[1]Zillmarnn,D.Cognition-excitationinterdependencieSinaggressivebehavior[D].AggressiveBehavior,1983(14):51~64.
[2]AndersonCA&BushmanBJ(2001).Effectsofviolentvideogamesonaggressivebehaviour,aggressivecognition,aggressiveaffect,physiologicalarousal,andprosocialbehaviour:ametaanalyticreviewofthescientificliterature[D].AmericanPsychologicalSociety,2001(5):353~359.
[3]AndersonCA,BerkowitzL,DonnersteinE.Theinfluenceofmediaviolenceonyouth[D].PsychologicalScienceinthePublicInternet,2003(4):81~110.[5]WHOGlobalConsultationonViolenceandHealth.Violence:apublichealthpriority.Geneva,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