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在促进幼龄儿童的社会性得以发展方面分享行为有着极其紧要的意义。通过在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我们发觉部分幼儿存在着拒绝分享以及独享等行为。我们采用查找文献、全面观察以及实地访谈等方式,把研讨的对象聚焦为西安市某幼儿园中班的幼龄儿童,进过观察研究我们得知中班幼儿目前的认知和分享行为不完全相同;研究中的分享物主要是实物;分享行为以均分为主等现象。在分析中班幼儿做出的分享行为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幼儿对分享的认识,给予幼儿丰富的分享的积极体验,有效运用强化作用,家园合作等,以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需要培养幼儿乐于交往的性格,培养他们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互助精神,具备一定的同情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教育部,2001.]。而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就社会领域里年龄为四到五岁之间的幼儿的明确目标是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有趣或者高兴事、面对其他人均喜欢的事物会分享以及轮流。

现如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习惯一个人吃和玩,他们的“玩伴”多为父母,爷爷奶奶,或机构的老师,缺乏分享机会及技能。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研究幼儿的分享行为,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研究幼儿的行为特点。希望可以为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添砖加瓦,和促进其得以提升的策略等有关理论更加丰富。

2实践意义

我们将对目前中班幼儿实施分享行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找到这里面有着的问题,同时对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建议进行研讨,使得教师以及家长提高幼儿分享行为的关注度,同时为搭建科学分享观给出具体的建议。

  (三)文献综述及分析

我们从万方数据库以及知网等知名网站查找获得相关文献,并且系统的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最后简要总结目前有关国内外文献。

1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几位学者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在分享中的行为表现与被分享的物以及需要分享的人数有关[郭忠玲.对3.5-5.5岁的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究,1996,(5):36-37.

]。本文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于中班幼儿做出的分享行为的动机以及具体的分享物数量等。

(2)有关幼儿分享行为基本特征的研究

罗丽(2012)通过研究幼儿的分享行为,认为该行为的最主要特点是: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而言其层次是偏中等的,并且对于幼儿而言更难做到的为心理上的关于情感的分享;当幼儿年龄逐渐增加,其分享行为也会发展的愈发明显;然而其发展主要为非匀速的,通常是在四岁到5岁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

(3)有关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

Bryan有分析表明,幼儿会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会有愈发多的利他行为呈现出来,榜样示范的成效远远大于口头上的说教。

2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年龄原因:RalphMEdgar和OttoZinser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在四至六岁之间的幼儿实施分享行为是没有明显的区别的。并且和这个研究类似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Ugurel-Semin曾研究分析了四到十六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和观念,结果表明:在四到六岁期间儿童的“吝啬”行为正处于最高峰,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吝啬”行为逐渐减轻;而“慷慨”行为在五到六岁的时候发生跳跃,一直到八岁都在增加[任虹霏.3-6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埃瑞克森在其心理发展理论研究里表明,四到六岁期间是幼儿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及家长可能在这个重要时期为内建立幼的儿分享观,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此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获得愈发有利的发展。

(2)有关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

Rushton通过研究发现幼儿会对分享行为榜样进行模仿的时候,会有愈发多的分享行为发生。并且幼儿的分享行为会和这个榜样个人魅力及其影响力存在着重要关联,如果榜样是其熟悉并且敬爱的人,同时可以形成稳定的关系,如此便能够促使幼儿更加乐意与同伴分享更多的事物。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分享行为

彻德沃尔森博士作为知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提出:分享的实质体现在个人没有明确得到自身利益的时候,选择将部分利益或者是所得物与其他人一起享受[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140.

]。我国学者曲苒、李明军、陈卿提出,对于分享行为而言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一同享受的行为,这种属于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将幼儿的分享行为定义为:幼儿自发把属于自己的事物、玩具等于其他人共同分享的行为。

2中班幼儿

本文所指的中班幼儿主要指的是四到五岁这个年龄期间的入园幼儿。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西安市地区的某幼儿园,选择该幼儿园中班年龄为4-5岁的中班幼儿,共101人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我们借助于查找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访谈等多种方式就目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际情况、会影响到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原因和如何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培养的建议等进行研究分析,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更加良好。

2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分析当前该幼儿园101名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促进中班幼儿分享分为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我们从万方数据库、知网等知名网站和有关书籍中查找获得有关资料,知悉国内以及国外有关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作为我们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

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中班幼儿,所以进行问卷的填写和内容复杂程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对幼儿进行口头访谈询问幼儿易于回答和理解的问题并进行整理。

3观察法

笔者对101名中班幼儿进行自然观察,记录幼儿在不同分享行为的表现,及分享的原因,并记录幼儿在教师介入后的分享行为是否发生变化。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现状问题阐述

我们就中班共一百零一名幼儿观察了共4个月,具体的分析内容以及研讨成果为:

  (一)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结合表4-1,当问“为什么愿意分享?”,62名幼儿中,有6名幼儿说“我自己愿意分享,因为可以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了”,30名幼儿说“因为老师说过,要学会分享”,26名幼儿说“因为爸爸妈妈说,分享才是好孩子”。观察到幼儿因为同伴不分享来告状的行为,当同伴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多次主动提出分享。

数据表明,幼儿的分享多是被动分享的,为获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夸赞,或者为获得自己想要的玩具。

1中班幼儿在分享意愿与分享行为上存在脱节现象

为了研究中班幼儿的分享认知与行为到底是不是相符合的,笔者将101名幼儿的访谈结果以及观察结果情况整理如下

表4-1中班幼儿对分享的认知及实际情况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从表4-1中笔者发现,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分享的比例为4.95%,拒绝分享比例为77.23%,在访谈中,知道分享的幼儿比例为71.28%,说自己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的幼儿比例为66.36%。笔者观察到老师在的时候有分享行为发生,但是当老师不在时,分享行为会很少,或因为抢夺玩具发生争吵。

数据表明,中班幼儿的主动分享行为很少,大多数幼儿知道分享,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是不分享的。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物品时,他们第一反应是进行占有,而不是分享,但是在教师介入后,他们同意进行分享。

3中班幼儿分享物以实物为主

当问“什么是分享?”65名幼儿中,59名幼儿说分享就是把好吃的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对于分享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对实物的分享,如玩具,零食等。

4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以均分为主

在幼儿园,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幼儿分享的品质,让幼儿从家中拿小物品来进行奖励,笔者观察到大多数幼儿会进行均分,当物品数量等同于人数时,幼儿会选择均分,当物品数量超过人数时,幼儿在均分之后,会把剩余物品交给老师,当物品数量少于人数时,幼儿拿着物品,不知道该给谁分享,会求助于教师。班级里分发玩具和食品时,幼儿也会给每个人都发,且数量一致,但是当人数与物品数量不一致,他们都会选择求助老师。

此现象说明,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以均分为主,他们缺乏分享技能,在面对分享时,不知道如何去分享,该和谁去分享。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的原因分析

1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的知行不统一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初步具有分享意识,但是分享意识先于分享行为。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也没有体验到分享的精神愉悦,所以在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内心较为抵触分享,所以他们会选择霸占,而不是分享。

3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父母为了培养幼儿分享的品质,有时会出现强制要求幼儿进行分享,为了鼓励幼儿分享做出奖励,诱导幼儿进行分享,用“好孩子”的标准来让幼儿进行分享。

有的父母溺爱幼儿,幼儿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幼儿习惯一个人拥有所有的物品,没有分享的机会,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没有要和他人分享的意识。

2教师的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

第一,就分享教育而言,老师关于幼儿分享教育的具体内容相对单一,多为口头上的告知或命令,幼儿缺少体验的感受幼儿不能充分理解分享的意义。其次,幼儿教师为了加强幼儿的分享行为,会对幼儿进行奖励,如贴纸,口头表扬等,但并不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分享观。认为只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老师会喜欢我,或是奖励贴纸等。老师的工作繁杂,有时无法完全观察到幼儿的全部情况,所以会频繁使用外部奖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发生,这样的行为简单有效。

  五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我们认为就幼儿而言分享有着极其紧要的意义,而幼儿的分享意识基本上是由内及外的,即为内心理解了再外部呈现出来,老师需要在日常生活里逐渐渗透进分享教育,不断提升幼儿的分享情感的体验,给予更多分享的机会,促进其分享行为增强。老师需要与家长多交流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一)提升幼儿对分享行为的认知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分享行为,告诉幼儿分享不是失去,是大家共同拥有,如一起玩玩具,一起吃蛋糕,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心情,感情等。分享会让自己感到快乐,收获友谊等。分享不局限于玩具,可以是食物,玩具,信息,心情,感情等。如果感受到同伴需要时,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进而产生分享行为。

  (二)给予幼儿丰富的分享体验

组织各种活动,如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学习,教师可以组织有关分享的绘本阅读活动,让幼儿感受故事情节中被分享人的开心之情,以及分享者的愉悦之情。故事里的情节和角色也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可以让幼儿在故事中进行讨论如何分享以及分享带来的好处,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理解需要被分享者的感受。

教师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首先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去分享活动中的材料的使用,其次,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可以体会到角色的需要,考虑的他人的感受。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商量规则,分配角色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进行协商。

组织“玩具分享日”、“玩具漂流”、“讲讲我的小心情”等活动,给幼儿的分享提供机会,营造互相信任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分享。

应该多举办关于分享的亲子活动,并且请家长参加相关活动。协助幼儿促进其分享体验不断增强,使得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好处,让幼儿从内心去认同分享,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三)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强化

一当幼儿发生分享行为的时候,老师应该做出相应行为对其进行强化,比如微笑,拥抱,点头,口头夸奖,物质奖励等,多给予具体,针对性的肯定。幼儿经过老师的鼓励,分享行为也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合理运用奖励手段,使得奖励更加高效,具有价值,避免幼儿单纯为了奖励而违背内心意愿去分享。

  (四)家园共育

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协力,多交流,多沟通,当幼儿在幼儿园分享时,家长可同步进行强化。家长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有问题时可以求助于教师,确保教师和家长步调一致,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分享,如吃饭前,可以引导幼儿先询问家里人吃不吃,避免出现,幼儿在幼儿园愿意分享,但是回到家中,恃宠而骄,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家长尊重幼儿,树立正确的分享观,不强制要求幼儿分享,也不溺爱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也可组织关于分享的亲子活动,组织关于分享的讲座等。

  六结语

本文从梳理有关文献的研究理论,并通过在幼儿园进行实习观察,记录并整理幼儿具体分享实况至最后文章完成,一直都秉承态度认真、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然而本文理论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第一,经过研究表明幼儿进行分享的动机多数原因是外部因素,而没有相应的分享技能,需要家长,教师及幼儿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分享观,更加纯粹的去分享,不因外部功利的因素。

第二,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仅为西安市某幼儿园,不具有代表性,观察时间也不够长,对于幼儿的家庭情况没有深入了解,所以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本文理论层次较浅,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里加深研究内容,确保研究的全面、严谨和科学。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发展指南》[S].教育部,2012.9.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教育部,2001.

[3]任虹霏.3-6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4]王文江.3-5岁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及家庭培养[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5]郭忠玲.对3.5-5.5岁的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究,1996,(5):36-37.

[6]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6岁儿童对”偶的物品”和”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7]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1).

[8]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

[9]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25-38.

[11]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140.

[12]曲苒,李明军,陈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16-378.

[13]邢雯吉.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36-40

[14]张树俊.论幼儿分享局限与分享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93-95

[15]高畅,单宝顺.中班幼儿分享认知与分享行为研究[J].江苏幼儿教育,2015:49-53.

[16]刘如平,甄丽娜.学前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61-175.

[17]易超.5-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研究[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3.

[18]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274-281.

[19]梁丹.不同分享物、不同情境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6.

[20]丁婕,李家萍.从“分苹果”现象谈幼儿分享与谦让品质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J].1999,(5).

[21]张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2]刘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3]黄芳.浅谈幼儿分享行为养成中环境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

[24]郑永.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04):80-81.

[25]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致谢

时光荏苒,光阴流逝。转眼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回首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心中对老师们充满感激、对同窗好友充满依恋、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了万般不舍。

论文已接近尾声了,在这样的时候总是感慨良多。大学四年以来,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让我得以迅速成长。感谢陈晓燕老师,在您的悉心教导下,我不仅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渊博的学识和语重心长的教诲,每时每刻都在帮助我成长。对此学生都满怀感恩,这些经历将是我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更是会陪伴我一直走下去。本文从选题、研究、撰写、修改到定稿,每一步都是在您的帮助下进行的,谢谢您这段时间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培养,我一定会不断进步取得新成绩的。也感谢我的辅导员陈璐老师对我这四年来的指教和帮助,让我做事更有能力,做人更具分寸。日后我若为人师,必定以各位师长为榜样,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感谢室友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与照顾,一同的进步与成长,我都犹记于心。毕业不代表结束,它意味着全新的开始,未来的路我们继续昂首向前。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17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4月16日
Next 2022年4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