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的男性形象

  摘要:

《围城》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著作,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丰富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风格,都体现出钱老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围城》中的各个男性形象的特点,文本中男性形象大部分都是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包括:留学生、教授或副教授、诗人。而本文就是将这些人物分为三种类型,揭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一种类型是方鸿渐、赵辛楣,他们是小说中少有的比较真诚的知识分子,但是在日常的谈话中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显示出虚荣心来。第二种类型就是以李梅亭、高松年和韩学愈等为首的虚伪知识分子,他们无不虚荣、庸俗。第三种类型是以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为代表的封建遗老形象,他所代表的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老知识分子,迂腐又陈旧。本文在主要分析这三类男性形象的基础上,分析了钱钟书先生塑造男性形象的手法,塑造男性形象的原因与塑造的男性形象的文学价值。这也是本文的最终意义所在。

  关键词:围城男性形象知识分子虚荣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关于对《围城》的研究分析,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著作中,都是从女性形象入手,除了唐晓芙之外,文中其他女性都被批判、讽刺了个遍[1],如鲍小姐的庸俗、苏文纨的虚荣,以及孙柔嘉的心机,而唐晓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方鸿渐的初恋情人、是床前的那抹白月光、更是方鸿渐的理想对象。在对男性形象的研究中,小说以方鸿渐为主线,是通过他所经历的事情经历来贯穿全篇,因此,以方鸿渐为研究对象的种种研究也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但是与此同时,《围城》这部恢弘庞大的著作,仅仅研究方鸿渐无法充分让广大读者感受到它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而本文便打算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围城》中其他男性形象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个人物身上[2]。这就使研究视角的覆盖面扩大,研究范围从方鸿渐的正直善良却又怯懦苟且,到赵辛楣的执着傻气、爱恨坦荡,再到李梅亭的自私自利、蝇营狗苟,顾尔谦的谄媚逢迎,高松年的伪善世故,诸慎明的假正经,韩学愈的厚黑狠毒,方遯翁的迂腐封建等等。这些多面的男性形象实际上见证了整本书的爱恨纠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1.2研究意义

本书虽然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3],但作者是把他们作为整个人类的象征来写的,他要揭示的是人类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也就是说,他是要通过这部作品来揭示人性的某些方面。小说中的人物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外貌形象、性格特征,作者均用不同的词汇描绘出来,无一雷同。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刻画实为叫绝,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分析。读过《围城》之人,无不对充满丑恶的男性社会充满憎恶。所以,从男性形象这个视角解读《围城》,无疑会增加我们对作品讽刺意义的认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的现状

就钱钟书《围城》的分析研究来看,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不到十年,刊载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达三百多篇,研究角度多种多样[4]。

澳门大学中文系的龚刚[5]重新解释了以往对钱钟书学术思想的评价,史料和视角均为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中第一次出现;厦门大学中文系贺昌盛、孙玲玲[6]的论文《钱锺书早期的“异国形象”研究》中,利用钱钟书英国读书时期的学位论文,对钱钟书早期“异国形象”研究进行了评价;杨宁[7]在结合欧洲学位制度的演变及在中国的传播,从教育传播史角度解读了钱钟书对学位制度的态度;诸如此类等等角度,但是本文是从一个鲜少研究的男性角度着手,进一步对文本作研究,深入对作品讽刺意味的认识。

1.2.2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八十年代,《围城》在海外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同时有许多人为其除了不少烟酒和推崇性质的文章以及专著,最早的是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极力推崇《围城》[8],这一次还局限在文学界这个小圈子里,第二次则由于《围城》被搬上电视荧幕,其影响几乎扩及全社会,形成名副其实的“围城热”。从海外汉学研究圈逐渐步入大众文化市场,《围城》在英X家的成功译介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输出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9]。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围城》英文本的相关研究仍然局限在语言操作层面之上,而较少有人真正从文化译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现在,《围城》的探索仍然在继续。

  1.3创新之处

由于对《围城》的研究大多是从女性形象、讽刺艺术等方面展开,而相比较而言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与研究较少,本文便是以主人公方鸿渐为首,将书中男性形象分为几种类型,进行深入分析,集中笔墨,写出深度,体现出《围城》中男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二、《围城》中男性形象群画像与人物形象分析

  2.1较为真诚的知识分子——方鸿渐、赵辛楣等

2.1.1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围城》的主人公,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辛楣虽晚于方鸿渐出场,但是他从出场开始就伴随了方鸿渐人生的大起大落,与方鸿渐成为真正的朋友。从这儿可以看出方鸿渐和赵辛楣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善良真诚的人。但是方鸿渐在学业、爱情、事业、家庭中无疑是一个Loser,正如赵辛楣所说“全无用处”[10]。赵辛楣家世显赫,为人豪爽大气,又不失精明,情失苏文纨后,同方鸿渐一起去了三闾大学做了政治系主任,在三闾大学因情迷汪太太败走麦城,到了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意气风发,难以让人轻视的。

对于其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学业上的失败者

因为深得岳父周经理的欣赏,方鸿渐获得了一笔巨款作为他大学毕业出国深造的学费。但是“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反而在四年里换了三个学校,随便听课,兴趣虽广却都不精通,以致于四年下来收获全无。

但是他还可以算是一个良心没有完全泯灭的人。在周经理和父亲的两面夹击之下,他终于意识到留学文凭的重要性,“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于是,他就买了一个莫须有的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周经理与父亲的施压,他根本不会去买假文凭,因为他在买假文凭时也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回国途中起一直到三闾大学,他一直为这个事情感到不安,羞耻与罪恶一直伴随着他。在回国后,面对苏文纨和唐晓芙,他决口不提文凭之事;看到报纸上登有自己的照片也并未感到光荣,而是异常羞耻;方鸿渐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在应聘三闾大学的履历上并没有把学位公开,正因为良心未泯而没有为之,所以高松年才把原来答应的教授头衔换成了副教授。所以说“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的兼备了。”这句话真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2、感情上的失败者

方鸿渐的感情线是小说《围城》的主线,方鸿渐的性格特征在感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1]。在情场上,方鸿渐首先与鲍小姐搞出了一些名堂(虽然这些名堂在后来已经不成名堂);后来又与才女苏文纨有一段感情纠葛,方鸿渐的假文凭被苏文纨知道了,苏文纨也仍然倾心于他,由此可见可见方鸿渐还是有着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在与苏文纨纠缠的过程中,方鸿渐遇上了他的真爱——唐晓芙。

鲍小姐走时,方鸿渐才知道与他相似的那个所谓的未婚夫是一个秃头,原来自己只不过是由她摆布玩弄了,“除掉那句古老得长白胡子、陈腐得发霉的话:‘女人是最可怕的!’”但是这段感情并没有给方鸿渐带来多大伤害;出于“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的心理,加之苏文纨船上的暗示,方鸿渐才选择与苏文纨产生纠葛,实际上他自己对苏文纨并没有什么男女之情,因此当他将想法正式告知苏文纨时,只是对她感觉到些许内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解脱以及对即将与唐晓芙在一起的愉悦和憧憬。“女人是最可怕的!”这句话的实质他显然没有意识到,他拒绝苏文纨后,苏文纨在他和唐晓芙之间使出了离间计,唐晓芙被告知了假文凭一事,在阴差阳错间成功导致方鸿渐与唐晓芙感情的破裂。方鸿渐才真正感受到痛苦,“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的个人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甚至对爱情失去信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这既是方鸿渐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如果没有失去唐小姐,方鸿渐就不会感受到失恋的痛苦,也许今后的婚姻会幸福很多;但是由于他有了失恋的痛苦,因此他对世界的看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来和孙柔嘉的不愉快也显得不是很重要。最后一段感情是在他和孙柔嘉之间,赵辛楣再三向方鸿渐说出了孙柔嘉的“假天真”,其实这并不是方鸿渐真的不明白,但是他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陷阱却还往下跳,其中有他逞英雄保护弱女子的成分,也有他神志不清的成分。在与苏文纨、唐晓芙的接触时,正是人生的高潮期,春风得意,所以即使苏小姐真心喜欢他,处处维护他,他也并不动心,但是在与唐晓芙分开后,他的人生走呈直线的下坡路,因此遇到了孙柔嘉这样的“温柔陷阱”,反而认为是找到了人生伴侣,显然是太不明智了。

3、事业上的失败者

方鸿渐的不明智不单体现在感情上,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事业上的失败。自从与唐晓芙分开以后,不仅他的感情观就发生了变化,而且人生也开始走下坡路[12]。首先,周经理将他从点金银行辞退;其次,由于他未完全泯灭的知耻之心,在给三闾大学开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只是一个“游学生”,因而校长高松年便将原本许诺的教授职位降为副教授;和同事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学生也瞧不起他,他开始所拥有的一切都消失,以至于他的脑子也变得迟钝。从韩学愈一事,就可以看出他的天真,成了小人斗争中的棋子也毫无察觉,还以为和刘统一了战线,和他妹妹相亲失败还惹人嫌,可以看出他把韩学愈之事全盘托出并没有占到半点好处,他其实完全可以不戳破真相或者威胁韩学愈,说不定还能彼此相扶相持,也不至于一事无成。诸多日常的琐碎,加之背上的精神压力以及各种不得不去打交道的周旋已经让方鸿渐彻底的失去了先前的潇洒。更加准确的说,如果方鸿渐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他应该是迷人的,他的优柔寡断可能被看做是公子般的温文尔雅,而这时他的玩世不恭恰恰能够为他营造一种典型成功人士的形象,但是在三闾大学这样一个封闭狭隘的环境之下,方鸿渐他没有办法,只能向环境屈服。

4、家庭上的失败者

方鸿渐在被孙柔嘉捕获后,更是陷入了需要算计各种琐碎关系的“生活陷阱”之中,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为谋生计而四处奔波的小职员,环境已经将他炼就成一个谋生者,仅仅是过日子就不容易了。首先,以前爱慕方鸿渐的苏文纨,就变着花样贬低了孙柔嘉一通;其次,孙柔嘉的妯娌们,也没有一个是好相处的,而陆太太就为孙柔嘉如何管教丈夫出谋划策的“幕僚”;最后还有一个多管闲事的仆人李妈。使得方鸿渐一个活生生的人,受制于多个斤斤计较且有着浓厚的市侩之气的女人,最终将他碾成一个可有可无,说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的“小人物”。

2.1.2赵辛楣的人物形象分析

赵辛楣外形儒雅,有贵族风范。书中是这么说他的:“这时候进来一个近三十岁,身材高大、神气轩昂的人”、“他父亲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岁时带他去见一个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赞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说南方贵宦之相,将来名位非凡,远在老子之上”[13]。虽然这“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的组合看起来似乎并不帅气,但是“身材高大、神气轩昂”却给别人一表人才的感官印象。他国外学的是政治,很有政治家的风范和眼光。赵辛楣家与苏文纨家是世交,他们的父亲从前就是同僚,由这里可以看出,他也出身于富贵人家。据说,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从赵辛楣的谈吐,学识等方面,可以看出来他家应该是一户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因此,他没有像暴发户那样浅陋,也没有商人的精于算计,在书中对他的富、贵也从来没有刻意交待过,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财富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多言的。或者说,赵辛楣有“贵族风范”[14]。

对于其人物分析如下:

1、事业上的能力者

在参加完苏文纨的婚礼后,他与方鸿渐一起去了湖南的三闾大学。为了在三闾大学教书,一开始赵辛楣虽然不像李梅亭一样有旅行便携的中国文学精华片,但是他也准备了十几本参考书,教学工作不慌不忙。而方鸿渐不曾询问校长具体情况,也不清楚自己究竟上的什么课,以为是教文学史学,带的都是这一类的书。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被赶鸭子上架教伦理学,他并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导致他很快被学生看不起。校长高松年为教师划分问题困扰时,他出面帮忙劝说李梅亭。从工作的角度来说,领导都喜欢这种帮忙分忧的员工,于是乎,赵辛楣在三闾大学很快站稳了脚跟,深得领导的器重。即使是他与汪太太的暧昧被识破,请辞离开,高松年仍然舍不得放他走,并找到方鸿渐希望能够帮忙挽留赵辛楣。再者,由于赵辛楣与汪厚处太太的感情而败走,去了内地重庆,但是很快他就翻了身,进了重庆国防委员会,仕途上意气风发,他的能力是无法小觑的。

2感情上的失败者

小说把赵辛楣描写得身材高大,神气轩昂。他的性格明朗,爱的执着、恨的坦荡,他对爱情痴心不悔,与方鸿渐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书中描写赵辛楣的家世、才情、学问来看,都不会缺少爱慕者。他从小就喜欢苏文纨,一恋就花了二十年,他终于等到苏文纨留学回国,打算和苏文纨重新寻找儿时的友谊并打算向她求婚,却没有想到苏文纨只是将他当作一个刺激方鸿渐的催化剂。但是,最后苏文纨既没有和他在一起,也没有和方鸿渐在一起,而是大跌眼镜的与新派诗人曹元朗在一起。即使是这样,他也去参加了苏文纨的婚礼,送别曾经的爱人。在和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他还时不时问方鸿渐,苏文纨会不会想起他。后来到了三闾大学遇到了神情与苏文纨相似的汪太太,书里面也没有说她与苏文纨到底有多像,只是那个喜欢大笑的赵辛楣忽然敏感起来:“你不觉得她有点像文纨?”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明知道她是有妇之夫,却依旧敢跨越雷池,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爱了二十年的苏文纨就是他未做完的梦,不曾实现的理想。为了追梦,他不顾世俗眼光,向汪太太表白。他在追逐苏文纨时,多少带有一些世家公子的习气,反而让人忍不住去同情方鸿渐;而他对汪太太那种电光火石之间的爱,更显得掏心掏肺,带有一些绝望、理想的动人色彩。爱情中的人是盲目的。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如此精明的赵辛楣也逃脱不了爱情,性格的弱点在爱情中全部暴露出来。在对待汪太太的感情这件事上,他竟然像方鸿渐一样优柔寡断,游移不定,而无法给这个段感情一个准确的定位。这种犹豫,使他的一生都成为苏文纨的玩物。最后,他娶了一位女大学生,想来能得到他所爱的女子必定都与苏文纨或多或少的有相似之处。用孙柔嘉的话来说:“我不看见也想的出。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苏小姐,我全瞻仰过了。想来也是那一派。”方鸿渐是苏文纨这辈子唯一爱过的人,但是她享受着赵辛楣的追捧,希望永远有一个人在等她。而赵辛楣在感情上有着和方鸿渐一样的懦弱,这种懦弱使他也没有得到爱情[15]。

3有才华的新青年

赵辛楣聪明、有才华、有本事。当他把方鸿渐当作情敌时,为了争取到苏文纨,他在方鸿渐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做了手脚,把方鸿渐支派到内地;方鸿渐在赵辛楣请客吃饭时被捉弄得无处可逃;在李梅亭炫耀自己的英文名字时,他立刻联想到“mating”(臀部),也是让人叫绝;而在孙柔嘉铺设天罗地网,想要设下“温柔陷阱”捕获方鸿渐时,他一边洞若观火,最后他一句话惊醒了方鸿渐这个梦中人。赵辛楣为人豪爽豁达,处事周到,对待朋友也很讲义气[16]。在与方鸿渐成为朋友后,两次帮助方鸿渐找工作;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时,考虑到他们出门在外并且结婚,肯定资金紧张,以礼金的形式给了一大笔钱,既解决了方鸿渐夫妇的燃眉之急,也给足了方鸿渐面子。

综上所述,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有情义、有情趣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混乱扭曲,使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留学生和方鸿渐、苏文纨一样,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或一事无成,得不到一个好结局。

2.1.3方鸿渐与赵辛楣形象比较分析

1.方鸿渐与赵辛楣的爱情观

方鸿渐与赵辛楣,在《围城》这部小说中都有各自的情感线。通过分析他们的情感经历,我们能更加了解到两者在爱情“围城”中的妥协与坚持。方鸿渐钟情唐晓芙,是因为唐晓芙符合他的爱情理想,纯真美好。可是他却禁不起苏文纨的挑拨离间,连一个完整的解释都没有,就破罐子破摔地痛失至爱。从此不相信世间爱情,也再无心追求其他女子,最后对现实妥协,与孙柔嘉结成连理。他对爱情虽然有着美好的憧憬,却扛不住现实的挑战,最后还是把自己困在了自己建立起来的婚姻“围城”里。

反观之赵辛楣,爱慕苏文纨三十年,这点已是非常不易。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苏文纨倾心于方鸿渐,心生妒忌,但仍然积极争取,不肯放弃追求苏文纨的机会。而后苏文纨下嫁曹元朗,赵辛楣惊讶不解之余,仍然为她送上祝福。这份潇洒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对方还是自己痴恋三十年的女人。虽然难过却不颓丧,依然积极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后来虽与汪太太有一段插曲,却仍然是因为汪有一点像苏文纨,痴情让人动容。他没有像方鸿渐一样屈于现实,内心深处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情感。所以挣脱了爱情“围城”的束缚,也让自己有了更广阔的天空。

2.方鸿渐与赵辛楣的事业观

除了小说中的情感线,《围城》还花了不少篇章在小说人物的职场遭遇上。方鸿渐的职场遭遇经历了三次变更,分别是:小银行职员—学校教授—报社职员,其中后两次的工作都有赵辛楣的帮忙。小说结尾方鸿渐最终选择“出走”,他还是打算去投靠在重庆的赵辛楣。小说第五章写的是方鸿渐赵辛楣一行人同赴三闾大学的路途诸事,在到校前夕,赵辛楣说只有一起经过长期苦旅行的人,还能够互相不讨厌,才能够结交为朋友[17]。方鸿渐便问赵辛楣觉得他讨厌不讨厌。赵辛楣回了一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尽了方鸿渐这个“多余人”的尴尬。而赵辛楣呢,小说中对于他个人情感部分的描述虽然不多,可是却花了很多笔墨在刻画他的职场经历上。小说中女相士说他有南方贵宦之相,将来一定会名位显赫。这其实就是对赵辛楣事业成功的一个伏笔。的确,在这一点上,赵辛楣做得十分优秀。不管在什么时候,赵辛楣给人的感觉都是意气风发、诸事通达,就算是偶有挫折,也能够迅速找到新的出路。存在感极强,在哪里都受人待见,与处处受气的方鸿渐可谓天壤之别。

3.比较方鸿渐与赵辛楣的现实意义

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人类始终是在社会这个大圈子中不断打磨、成长。就算经历时代变迁,周围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始终没变,人类作为“无毛两足动物”[18]的基本根性也始终还在。《围城》中所描述的生存困境,不只是发生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方鸿渐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典型代表,从头至尾都背负着一个接一个的“围城”枷锁。也正是因为这个中心人物的人生际遇,大家往往忽视《围城》中一些积极的因素存在。方鸿渐和赵辛楣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其实他们身上都反映了作者自身的遭遇与想法。两种精神状态的刻画,两段不一样的人生走向,说的就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下的双面状态和双面人生。

  2.2庸俗虚伪的知识分子——李梅亭、高松年和韩学愈

2.2.1李梅亭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相对反派的男性形象中,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他可以说得上是《围城》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之所以说他典型并不因为他是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大的作为,而是钱老从各个方面都把他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栩栩如生。正所谓“典型环境出典型人物”,而李梅亭就是那个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李梅亭首次登场,就表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小说中讲到,那时候正是夏历六月中旬,但李梅亭还是穿着黑呢西装外套,死活不肯都不愿脱下来,身旁的人都不禁替他捏了一把汗。但是他俨然一副正经八儿的样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的身份,显示他的与众不同。中国文学系主任李梅亭是高松年的老同事,四十来岁,因为受到高松年的聘请,打算去了刚成立的三闾大学担任文学系的主任一职,所以他就与方渐鸿、赵辛楣、孙柔嘉和顾尔谦四人同路结伴前往三闾大学。老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路上的同行,使得李梅亭的性格中的种种缺点都暴露出来了。

首先,他是一个极爱邀功的人,如果一旦事情没有成功,便急于推卸责任。在他们刚出发准备前往三闾大学时,因为李梅亭行李的问题,导致他没赶上第一艘船,而跟顾尔谦坐了第二艘船,他所在坐的船在行进途中正好遇上了空袭,幸好命大没什么事儿,但是,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会合时说的话“俨然方才船上遭遇空袭的恐怖是代替赵辛楣等受的”,并说自己的命有多大,运气是有多好,跟着他的人都受到了他带来的福泽。再加上顾尔谦也不是一个好东西,喜欢在他耳旁煽风点火,他就更加得意了,好像要是没了他,其他人都到不了湖南。方渐鸿他们也只是看透不说透,笑笑而已。

其次,他还是个好色之徒。在旅途中多次向孙柔嘉问长问短,说了许多不着调的疯话。用方渐鸿的话来说,就是看他的眼睛,“白多黑少,是个淫邪之相”,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一次,在旅途中遇到一位风尘女子,为了与她搭讪,美其名曰:为了打听买票的事情。并且他还要求与王美玉见面的一些费用需要大家共同支付,幸好后来买车票的事失败了,他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立马从一个沾沾自喜的大功臣变得低声下气。而后,还有一次在车上与一个寡妇搭讪,后来又因为吃寡妇仆人的醋,而与她的仆人闹翻了,气了他半天。

再则,在面对自身利益时,他不仅自私,小气,而且长于算计。一行人刚出发没多久遇上了下大雨,其他人纷纷拿出雨衣来避雨,而梅亭却因为爱惜自己的新雨衣舍不得穿,还找借口说,放在箱底里很难拿。最后,还是孙柔嘉把她的太阳伞借给了他挡雨。反观有一次,孙柔嘉发烧感冒,赵辛楣便想去找他讨一些仁丹,这些药是李梅亭打算带到学校高价去卖的,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他就把自己之前偷偷开封了的,已经掉了价的鱼肝油给了孙小姐,鱼肝油浓烈的鱼腥味儿让孙小姐呕吐。这些都足以见得他的小气。他还大发不义之财,他的箱底都是打算高价拿去学校卖的药,有一次被同伴们发现而撒谎说是怕学校没有药,图方便。他也是个很有心计、自私的人,在去三闾大学途中,因为当时经费紧张,大家都纷纷把各自的旅费上交充作公款时,他自己却偷偷保留了一部分,并且背着大家买烟抽,买山薯吃。他还像个女人一样喜欢斤斤计较,有一次投宿一家客栈,因不满自己睡门板,便和伙计吵起来,最后搞得到家都不愉快。

黑格尔曾经说过,“性格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按照这么说,那么对于李梅亭而言,他的性格中主要起到统治作用的就是自私,爱显摆,心机。但我们也不能剔除他的次要性格,比如顾家,他去三闾大学时,没有把全部的旅费带走,而留了很大一部分给家里用。再比如,他还有有点在课堂上赢得哄堂大笑的能力。

纵观李梅亭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想象的出生活在那个战争暴乱的时代,人的自我意识是多么强烈,当然《围城》中所要表达的重点不是在这,不过由于在读这篇著作时,李梅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2.2高松年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松年出场时的描述并没有很地道。钱老用的是冷眼观察的白描手段来嘲讽这个方鸿渐曾经的领导。不过仔细分析一下描述的言辞,我们似乎会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高松年的开场出现在第六章的开头,描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老科学家”,说话很是俏皮利索;目的就是想说明高的学问大概是过时了。紧接着就是他对学生的态度,当然,主要说的也是对于漂亮女学生的态度。最后,看起来更像是牢骚,一个不得抽烟的文科生发自内心的牢骚——当然这似乎也是中国文人未达阶段的一个普遍状态。这三个主题,分析起来却都不是什么关键性的问题,学术难免过时,第一条对于一个校长来说未免苛刻。第二条涉及私德,捕风捉影则君子不言;第三条之前所述,钱老的身世之感而已。

围城后面的对于高的描写,我记得的也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个是“细胞之于有机体”的教授大学论,涉及高的办学宗旨;一是适者生存的学问多面通,涉及高的个人手段;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高松年对于方鸿渐的手段,对于韩学愈、刘东方之间的平衡,对于小人李梅亭的信任使用和对于汪太太的撩骚;等等一大堆的林林总总人际关系。

对于高松年的人际关系,先不说以上的那些手段是不是合理。但是我觉得赵辛楣评价高松年的时候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以前他做我先生的时候头脑很好,但现在似乎地位高了却变糊涂了。方鸿渐接上的那个比喻更是妥帖的让人不得不笑: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臂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高松年对方鸿渐的手段,钱老的文笔有如金庸写的高手过招;不仅描述的招法华丽美观,当事者的反应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不谙江湖世俗的方鸿渐,高松年狮子搏兔的手段体现的淋漓尽致。先扬后抑,察言观色;反客为主、旁敲侧击。一个老于交涉平衡的世故人物仿佛就在眼前。而方鸿渐在这样的人物手里吞下谎言被揭穿和老实人被欺负这两种相反的痛苦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处理韩学愈与刘东方、汪处厚与李梅亭之间的矛盾纠缠;高松年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实映射到现实生活里,多少领导的处理方式也未见得比高松年高明到哪里去。汪处厚与李梅亭,高松年的策略是让当事人直接挤破脓包,最后找到李梅亭的马斯洛需求,满足后委以重任。

综合以上的分析,高松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混迹于学术教育界的学棍。并不以学问为荣,却能油滑的处理很多平衡协调的事务。该板脸交涉修理年轻人时拉的下面皮,该调和内部矛盾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甚至环境要求谑浪笑傲的时候也可以插科打诨的来几段荤段子。这样的领导放在一般的单位里都还算是不错的老大。而这样的人物在书呆子颇多的大学里应该也还是很有些意义的。

2.2.3韩学愈的人物形象分析

韩学愈的名字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高尔础一样,让人一目了然地觉出他的本来面目。钱钟书在围城中的名字设定少有这么开门见山的。其实从高松年对于这些系主任的分级来说,韩学愈似乎应该和汪处厚是同等级别的最高者。汪处厚因为深厚的背景;而韩学愈却似乎大半是因为他的克莱登博士文凭,小半是因为他的外国老婆。这两大因素导致韩学愈比高校长自己的嫡系赵辛楣的薪水都高。

方鸿渐这样的尖酸刻薄人物都差点儿在韩学愈的木讷诚朴前缴械。说话结巴加上木讷诚朴,又有着足够傲人的外国博士招牌和外国老婆。韩学愈在三闾大学的地位确实相当稳固。就算是汪太太这样的狠角色也只敢在自家的宴会上指桑骂槐的说两句。韩学愈在发现方鸿渐的可能发现他的假学历时,施展出来的辣手却也让人不得不佩服这教历史的玩起阴谋来确实相当有水准。笔者认为,韩学愈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像方鸿渐这样的游学生,只是他有足够的厚黑本事。把克莱登大学的博士作为金字招牌死打到底,把自己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说的斩钉截铁让人不得不信。这脸皮厚的确实是达到了系主任的水准。而一旦发现异己方鸿渐,便下狠手,施展连环计置之死地;这黑心确实也还是相当了得。如此的厚黑人物,估计高松年这样八面玲珑的主也降服不住。

  2.3封建遗老形象——方遯翁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人物——方遯翁,也就是方鸿渐的父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有镜头意识。即使是教育儿子、或者给儿子写一封家书,也会认真思考日记里应该怎么去写。日记嘛,他也没有当作什么隐私读物,而是打算在将来出版发行的。因此,他非常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他的日记,表面上是私密记载,实际上是“官样文章”。所谓“官样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无限把自己的义务夸大,压根不提或者很少提及自己尽义务时,应该获得的权利。比如:这个迂腐的老乡绅逃难到上海避难时,即使在穷愁潦倒的蜗居生活里,却念念不忘附庸风雅,追慕文名,以编造的方式,用发酸的古文涵希望为后人发现的教子日记,“特別是儿子受苦时,他有许多临别赠言吩咐儿子记着,成双成对地很好听,什么“咬紧牙关,站定脚跟”,‘可长日思家,而不可一日恋家”,等等,而方鸿渐知道这些话虽然是对自己说,但是最主要是方老先生记载在日记和回忆录里,让天下后世知道他老先生怎样地教子有方”。方老先生可说是个行将就木的遗老,但其实又不失可爱,在那样的环境中,也算得乐观了。同时他也有着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下的陋习,在方鸿渐写信给他,表达想要与周小姐解除婚约的苗头时,将他大骂一顿,当收到方鸿渐的回信时,又为自己威严远及千里之外而暗喜,得意。当然他也有可敬的一面,家乡沦陷时,有人想利用他的乡望身份推举他主持维持会,这种邀约相当于将来要为汪伪XX效力,此时方遯翁宁可居家逃亡,也不当亲日的走狗,相当可敬。这种气节,从后文看,也一定影响了他的儿子方鸿渐,尽管可能很淡。

  三、《围城》中塑造男性形象的方法

  3.1外貌、语言的塑造方法

我们常说,以貌取人是不妥当的,但是实际上在《围城》中,通过每个人的外貌、语言来塑造形象也是很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形容男主的外貌,是清秀的,是当时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常常戴着眼镜,外表斯文,语言有礼的谦谦君子,而方鸿渐在三闾大学里认识的几十个知识分子,他们钩心斗角、相互倾轧,那里有满脸油腻,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市侩校长高松年;有外表木讷、内心狡诈的假洋博士韩学愈;有在政界失足落水,混迹学校的旧官僚汪处厚;有贼眉鼠眼专事吹牛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陆子潇。实际上很多人的人物定位与人物形象,都可以通过外表和语言的描写来初见端倪。外表帅气俊逸的往往都是正义之士,而举止油腻,外表令人嫌恶的可能也大概率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决心。当然这样的判断方法并非完全妥当,还需要结合每个人的心理、行为来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3.2心理、行为的塑造方法

在《围城》中,通过每个人的心理、行为来塑造形象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在钱钟书先生笔下,几乎所有的男士都是博爱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体。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感受到他们富有责任感、幽默感及民主意识[19]。在第一类男性所共有的品质特点,如相信科学、喜爱知识、受到相对良好的不同于传统贵族教育的现代教育,并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等都是被当时社会所尊崇的。因此在男性主角的魅力下,大家会发现钱老先生的笔触是详实的,他们常常“带着微笑”、“举手投足都很绅士”。而在第二类人物中包括李梅亭、高松年等人,他们是虚伪的,是无知的,这种蒙昧在行为上面的体现就是粗俗不堪,没有教养,他们常常会“撸起袖子”、“眯着眼笑出声”,而在第三类人,封建遗老形象中的方遯翁,他表面上爱打官样文章,一举一动都仿佛事先设计好的一样刻意而不自然,他会“装模作样地吹胡子”、会“抱着本书看”,这样的种种行为实际上赋予了他们人性化的东西,这饱含了作者本身所倡导的对当时社会的谅解情怀,也传导给读者一种多重层次的情绪。

  四、《围城》塑造男性形象的原因分析

  4.1客观原因

在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那个年代,事实上整个现代社会已失去了理性和信仰。方鸿渐作为第一男主人公,既是书中主角,也是作者的代言人和发言人: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人,方鸿渐对一时代疾患感到迷茫。这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当方鸿渐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理性和信仰的世界上时,整个存在和整个人生在他眼中就显得荒诞而不可理解,空虚而毫无意义了,一切行为都失去了根据和动力,命运也就纯属盲目与偶然了。这正是方鸿渐怯于行动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也是《围城》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塑造形象的客观原因,社会的压迫带给钱钟书先生的早已不是少年时期的风花雪月,而是深入社会内部的焦虑,是一种对全新体制的思考和冷眼旁观,作为时代的先驱,他也曾经迷茫和动摇,体现在笔下,就是方鸿渐在行动上的一无所成,但是这种一无所成的背后,是钱钟书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存在体验——其中充满着根本的焦虑,与终极的虚无——却相当丰富而深刻[20]。

  4.2主观原因

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的男性形象的深层意蕴实际上有很多详细的解读,而其中如何形成这样的男性形象实际上就是借读的重点。在客观的社会现实意外,实际上还有钱钟书先生自己的主观原因在发挥作用。有人认为《围城》揭示了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荒诞,实际上这与钱钟书先生坎坷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方鸿渐曾经自称自己是“道义上的懦夫”[21],又说自己对一切都缺乏“信念”。对于这样的言论,专门研究《围城》的解志熙先生认为,方鸿渐的表白实际上也是钱钟书先生的自我剖析与认定。我认为解先生的分析是相当有道理的。在我所看到的关于《围城》的研究文字中也只有解先生从经历主义这个角度阐释作品分析男性形象,不仅视角独特,就是得出的结论也让人信服。钱钟书先生表面上写的是小说,实际上微言大义,从形象和话语以及理论来向大家展现其人生价值与意义,我想,这应该也是男性形象被塑造成如书里一样特殊的原因之一。

  五、《围城》中男性形象的独特价值

  5.1继承价值

长篇小说《围城》,在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上对知识者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批判。小说在《文艺复兴》一经刊载,就风行一时,此后,《围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走出国门[22]。20世纪90年代被拍成电视剧之后,更是家喻户晓。可以说,这是钱钟书影响最大,最优秀、也最重要的作品。因此,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它“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一小说以“围城”为题,颇有意味。用小说中人物的话说,人的婚姻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因此,“围城”不仅是j种婚姻中人的心理情节,更是一对心理矛盾。婚姻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作者之所以以“围城”命名也就隐含着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23]的绝境。人就是常常在“围城”中体会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消蚀着自己的人生岁月。其难以名状的感受,让人感受着人生的可笑、荒诞和虚无。作者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等男性形象为中心,集中描写了一批归国留学生、教授在生活、婚姻、工作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卑琐灵魂和众生相。反映了抗战初期知识者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站小说中的轮船、洋场、学校、家庭都可以看做是一座座“围城”,作家正是将不同的人放置在这不同的人生场景中描写他们各自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围城》这部小说实际上具有很高的继承价值[24]。

  5.2发扬价值

小说《围城》正是一部形象的哲学[25]。小说以方鸿渐这个人物为主线,以李梅亭等人代表的庸俗虚伪的知识分子为副线,间杂以封建遗老形象的创作,这样的对于男性形象的创作实际上集中反映了抗战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其中有喜剧也有悲剧,有可笑也有可悲。既让你看透人生的世相,也让你体味人生的滋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男性形象是之前的小说都没有出现过的,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男性形象在文学史上登上了历史舞台,实际上也是《围城》在男性形象方面的发扬与拓进。

  六、结语

《围城》因为悟到人生的一切追求不过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悟到生命无意义、生命碎屑平庸的一面,而显得特别深刻,独具现代主义思想特质,但是这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却是与文本中对女性的偏见、与作品中的男性中心意识交织在一起[26]。

钱钟书的《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真实,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反映了当代众人的实际状态,批判了人性和文化。书中通过对方鸿渐、孙柔嘉、苏文纨、赵辛楣等众人物的描写,反应了人性的弱点,人们的媚俗不堪,以及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围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创作,钱钟书如同是在建筑一个华美的文学宫殿,以内容和架构为基础,而那美丽的,让人惊叹的正是他那幽默而讽刺的文字风格,是他那尖锐刺骨,直逼人心的描写,更是他善于把玩的形式丰富的修辞手法[27]。他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发掘。就像是我们,生活在一座围城之中,面对着爱情,职业,婚姻等一切一切的折磨和挑战。实际上,钱钟书并不是简单地向我们解释婚姻。展望更大的人生境界,生活其实就是一座城。无论你置于何处,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底线。让我们继续带着时代的目光走进《围城》,走进钱钟书,继续阅读,不断学习,有所洞察,从中获得一些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玲.《围城》的男性偏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12.

[2]解志熙.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论《围城》的现代性[J].文学评论,1989(5):74-78.

[3]杨建武.再探《围城》中方鸿渐之存在困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8-31.

[4]许丽青.钱钟书小说中的现代“知识人”形象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8-35.

[5]周晓晨.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浅析《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意蕴[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4-25.

[6]王连琴.从《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谈方鸿渐性格的多面性[J].南都学刊,2012(3):132-133.

[7]胡尹强.方鸿渐论[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6(4):219-232.

[8]熊菊香.简论《围城》中赵辛楣形象的建构作用[J].鄂州大学学报,2007(4):43-45.

[9]辛丹怡.《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探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8(1):63-67.

[10]刘旭.试析《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J].殷都学刊,2010(1):92-98.

[11]王超,王文斌.泥淖中的挣扎与沉沦——论《围城》中的方鸿渐[J].电影评介,2013(8):99-101.

[12]熊秋菊.《围城》知识分子人格论[D].厦门:华侨大学,2006.

[13]高俊林.男性中心主义与围城意识——钱钟书小说的重新解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7-121.

[14]徐雅娜.《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特征、成因价值再思考[J].名作欣赏,2012(35):32-34.

[15]田建民.《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9-121.

[16]张渊.《围城》:婚姻中男性是唯一的受害者[J].青年文学家,2018(33):49.

[17]张智慧.《围城》中的男性困境[J].职大学报,2018(04):31-36.

[18]叶颖.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解读方鸿渐形象[J].新丝路(下旬),2016(03):134+132.

[19]冷敏.困在《围城》中知识分子的性格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13-15.

[20]胡迪辉.中国知识分子无奈人生的内心独白[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1]翟学伟.《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142-147.

[22]郭桃芬.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1):93-96.

[21]李玲.《围城》的男性偏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8-12.

[22]黄振强.试论《围城》中的恶女形象[J].文学教育(上),2007(12):80-81.

[23]何冰冰.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残缺——论钱钟书《围城》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9):104-107.

[24]郝琴.女性视角下的《围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5]苟爽.在性别视域下阐述《围城》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7(27).

[26]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7]姚萍.论《围城》中苏文纨的人物形象[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28]张存孝.基于女权主义理论角度审视《围城》人物形象[J].作家,2015(2):51-52.

[29]何文斌.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意蕴[J].考试周刊,2012(66):16-16.

[30]俞莹.论《围城》中男性权威的衰微[J].青年文学家,2012(24):54-5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70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4月20日
Next 2022年4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