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站式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业相比,他们注重的是游客,对景点中的感觉感悟与享受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写着到此一游的结果。在这种体验式的旅游中,游客心理的感知都得到了理解,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这个旅游过程中的细节,体会到当地景点独特的魅力获得舒适的感受。
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旅游产品越来越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生了文化创意产业。当下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慢生活,禅文化旅游作为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体验已经受到人们的喜欢。本文以拈花湾景区为例,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这一较早于理论的旅游新产品进行界定。本文从“一站式体验”的视角,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发展的主流模式。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展示;旅游园区;禅意;一站式体验
引言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具有创意文化,同时创意产业也在不断的兴起,两者的交融产生了文化创意产业。本文以无锡市灵山拈花湾景区为例,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这一较早于理论的旅游新产品进行研究阐述。本文从“一站式体验”的视角,总结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发展的主流模式。针对旅游旅游景点的建设,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对策。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文化展示的全球化越来越严重,而一个旅游景点,具有它独特的形象,才能使旅客在旅游景点停留和重游。在我国有许多旅游景点它们的形象比较模糊,这会很容易导致展开恶性竞争和发展水平提高不了。这不利于把我国的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舒适和满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旅游景点的形象,难以与当地的生活文化相合,不能形成独立而典型的形象。
我国相当多的旅游景点是以各种渠道,比如电视广告来宣告他们的口号和标志来吸引游客,但是他们的展示出来的文化与游客的期待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是根据旅游计划开发的产品,这是与当地的文化割裂的,是与宣传不符的,导致游客的希望与实际体验相符,导致游客的不满进而带来很大的风险。大部分景点负责企业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形象是动态的,会变化的,他们缺少企业的形象管理计划,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他们的形象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他们的品牌管理也是需要持续性实践的。这样看来,他们一定也会缺少关于他们形象变化的文化展示战略,这很不利于他们的形象塑造。为了提高旅游景点的管理的有效性,我国的旅游业,以旅游景点的文化展示为主角的一站式旅游进程,需要形象塑造与文化展示相融合来,提高景点的价值意义。
我国在七届五中全会里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xxxx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旅游景点在文化的作用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化产业消费的良好氛围,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表现出旅游行业的文化气息,促进文化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9年12月,xxxx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要求通过文化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是要主动与宣传、文化、建设、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第二,要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各环节要提升文化内涵,并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整个旅游业发展过程。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能以破坏遗产为代价。同时应该强化对历史留存文化的保护并深入寻找其文化内涵,并且进行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推出具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旅游餐饮产品,在旅游经营服务中要有丰富的人文气息。第三,充分发挥我国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场馆设施,推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突出的节庆、演艺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旅游活动。第四,大力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景点进行文化展示,走文化竞争之路,完美呈现了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合乎旅游景点的科学健康发展,引领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1.1研究目的
旅游景点的文化展示体系是一个涉及到了自然社会,美学人类心理经济学大学多功能的景观系统,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对本地的文化特点进行系统的架构分析研究,通过心理学了解游客的感知,旅游景点形象演变的机制,建立的文化展的活动模式可以通过改变景点的文化展示形象来实现对景点的管理。实现景点地区的整体的文化展示,以形成十分吸引人的有独特魅力的形象,促进本地的文化与旅游业的交融与长远发展。
1.1.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这一次的研究内容,无论是在方法视觉和过程上都是非常积极的,包括其中的文化展示领域和旅游景点形象研究领域。此时,文化展示的内容变得极为丰富,把文化展示的研究扩展到了对旅游景点的研究的层次,在景点的角度上来研究文化的变化,。首先,我们知道,旅游景点是一个整体的复杂的开着系统,只有展现出出这个景点的完整性才能让游客感觉到这个旅游的独特魅力,让游客觉得不虚此行,不负他们的期待。第二,旅游景点的形象研究,从简单的定位和形象到了动态管理的层面,极大的扩充了我们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景点形象的动态形象。第三,本地特产文化与景点的形象融合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极大地深化了这个研究的意义。为了解决旅游景点的各种问题,我们采取了交叉学科研究法案,案例研究法还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我们的研究结论准确,更加的科学。我们运用了各种经典理论,其中包括文化理论,心理学理论形象定位理论旅游者行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结构方程原理,这样使我们研究的旅游景点的文化展示与形象管理更加合理。因此本次研究的成果在理论上,对于实现各种规划的目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上来说,此次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旅游地点文化展示的方向,控制文化展示的结构,调整文化展示的空间。这种可持续性变化形象管理,能够发挥本地文化的优势作用,解决无重点展示盲目展示等不良现象,可以有效地避免本地文化和形象的混乱,可以形成独特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完整的一个形象来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表现。可以协调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对其进行互动与融合,使游客来观赏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景点具有浓郁的地方感,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从而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以上,所以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研究内容
2.1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1)探讨旅游景点文化展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旅游景点形象的研究分析,发现旅游园区形象与本地文化合作的问题。
(2)认真的探讨本地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是文化旅游园区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到本地文化的特点,才能实现与当地景点的交融,结合起来实现用旅游点来展现文化。
(3)通过心理学理论来研究游客的心理和他们的行为规律,从而建立起旅游景点的文化展示与旅游景点本身的景观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些关联才能构建文化与现象的互动。
(4)引入生态位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这个旅游景点,长久的持续下去。
(5)探讨拈花湾佛教遗产的现状及变化,深入的了解到当地的佛教文化,将这些文化展示景观以及城市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体系,树立一个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整体形象,并且使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影响,才能使这个旅游景点快速健康的发展起来。
2.2旅游文化主要概念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3)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4)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魏小安,1987)。
(5)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喻学才,1996)。
(6)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马波,1998)。
(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王德刚,1999)。
(8)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体系(张国洪,1999)。
2.3禅意文化旅游园区的概念
禅意文化旅游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托佛教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和已有旅游产品品牌优势,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构建良好旅游发展环境,再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旅游战略投资商,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资源集约利用,旅游产品集聚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旅游景点。
2.4禅意文化旅游园区的类型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此类园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
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因而对其的分类很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区位依附、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进行划分。
2.5禅意文化旅游园区的兴起
无锡市灵山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占地面积约30公顷,由小灵山、祥符禅寺、灵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佛教文化博览馆、万佛殿等景点组成。集湖光山色、园林广场、佛教文化、历史知识于一体,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无锡市灵山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佛光普照景区,最美中国·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20个最受欢迎的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独特的景观,使得旅游业高潮迭起。
“让每年将近三百万的游客,不要只在我们的灵山大佛待四个小时,要留下住一晚,两晚,来了还想来,这是拈花湾最早的初心。”参与了拈花湾项目的谢翅在一次演讲时表示。
灵山是由于佛教文化兴起的,从佛教文化中找到一个字——“禅”,把禅演变成简单、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对当下中产阶级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需要释放的心灵,找准了这个定位、痛点,让大家到灵山来慢下来、静下来、留下来、住下来、乐起来,不是身体的乐,关心身心一起乐起来。打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照搬其他地方的目的地的旅游产品。
2.6“拈花湾一站式体验”的禅意文化旅游园区的发展现状(市场细分、产品及特点)
2.6.1现状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核心城市圈内的重要城市,有灵山大佛、荡口古镇、南禅寺等优秀的旅游景点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皆宜旅游每年有上百万的游客流量。
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是灵山集团历时5年,继灵山梵宫之后又一精品力作,于2015年11月14日开放。这里向来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生态秀美,环境优越。而拈花湾靠山面湖,更与驰名中外的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可以说是得尽天地人文灵气。“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拈花一笑,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神奇山水。建筑参考日本奈良的建筑风格,并融入中国江南小镇特有的水系格局,形成一种独有的特色韵味。
拈花湾在2018年年底时就有将近200万的游客量。能做到开业三年逼近200万游客量的文化旅游园区,在国内凤毛麟角。
2.6.2策略
1重视创意、创新、创造。在拈花湾之前,从来没有过拈花湾,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讲一片荒芜之地改造成有名的文化旅游园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好的创意策划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而拈花湾的建设从策划、设计到施工完成历经5年之久。
2探寻文化精髓,如何呈现出充满禅意的环境是整个计划的重点。在主入口设置“云门谷”景点,意思是过了云门谷,便从尘世进入了禅境。把生活方式和休闲度假结合起来,禅的生活方式就是简单、快乐、健康,让游客到这里来了以后真正体会到放松、自在、欢喜、赞叹。
3追求精细,精美,拈花湾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挑选的结果,拈花湾本身有一道风景就是到那里的所有人都在照相,这是因为拈花湾本身就处处是景,每一片瓦、一堵墙、一排竹栏栅、一丛苔藓都是通过精益求精的结果。精美的竹篱笆是请了两位70多岁日本竹篱笆师傅做成的,在全国各产地挑选最上乘的毛竹,再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进行测试和加工,才能形成一种融合的具有韵律的禅意;苔藓也是搜集于像武夷山、天目山等生态环境极好的大山里,请农学专家们培植生长,毕竟无锡并不适宜青苔的生存,最终在这种匠人精神下成功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呈现出这种具有禅意的美景。
2.6.2拈花湾的未来
无锡地处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古便是佛教昌盛之地。灵山集团在考虑输出管理方法,提出做“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运营商”的目标,采取轻资产经营模式。拈花湾的未来仍然需要创新,吴国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现在感觉到拈花湾很热,变成了网红,我们自己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哪一天停止思考、停止创新,拈花湾就完蛋了。”
第三章综述(围绕拈花湾)
3.1主题定位要明确
一站式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业相比,他们注重的是游客,对景点中的感觉感悟与享受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写着到此一游的结果。在这种体验式的旅游中,游客心理的感知都得到了理解,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这个旅游过程中的细节,体会到当地景点独特的魅力获得舒适的感受。
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中国进入了休闲时代,并且休闲时代到来的速度和猛烈程度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网上有一句话叫做“为了一张床选择一座城”,出去首先在网站上找到哪个地方最适合自己住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代造就了拈花湾,也就是从观光旅游时代向度假旅游时代转换的历史潮流,让拈花湾应运而生。
3.2“拈花湾”进行的创新途径
(一)旅游产品的升级
1.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更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亲身经历性是一种十分个性化的,有特点的旅行方式,而不是只想着“到此一游”,匆匆忙忙。游客通过体验式旅游,可以亲身的经历各种活动,可以从中感悟出快乐。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曾经流行过城市里的人,到农村住、吃农饭、干农活的活动,这大概就是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了。游客们亲身体验景点的各种活动,感受每一个细节,可以体会到这些旅游产品的内涵。体验式旅游就是给人带来一种不同于原来生活的体验。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受到现实纷扰,想要。寻找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重新发现生活的快乐。而拈花湾的禅意文化旅游体验,给旅客们提供了一种极其宁静平和的氛围,使他们轻松愉快的享受假期。通过抄经、打坐、托钵、经行等禅意丰富的活动,让人们暂时放下对生活的压力,远离红尘的纷扰,获得宁静的感受,体会到禅的美好。拈花湾小镇的香月花街两旁分布着诸多禅修活动场所,如欢喜抄经、兰若听经、云水坐忘、溪山经行、农禅出坡、托钵化缘、扫心地、传灯祈福、短期出家等,还开设有十几家不同主题的禅意客栈。
2.夜间旅游产品繁多。夜间旅游是旅游日间延长到了夜晚。我们这一代人逐渐长大,并且成为了旅游的关键人群。从我们自身来讲,上午睡觉、晚上疯玩已经是常态了。而旅游区只有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认真建设夜间旅游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夜间旅游的另一层涵义是要游客住下来,住下来就会带动大量的消费,带动衣食住行玩等各方面的经济发展。
拈花湾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所谓日游灵山,夜宿拈花。拈花湾的夜间旅游是重点设计过的,给游客带来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使他们得到全面的放送。毕竟这是一个度假休闲旅游园区。
(二)佛教文化恰到好处
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园区,拈花湾的文化主题是“禅”。“禅”是佛教文化、东方精神的典型代表。就如僧人那句朦胧而富于诗意的语句:“两岸的芦花,仿佛千堆白雪;澄碧的江中,尽显一天秋色。”而拈花湾通过自己的理解,讲佛乡与俗世连接在了一起,让游客感受到了佛乡的宁静与安心。进入小镇的时候,忽然神清气爽,仿佛从尘世进入了禅境。整体设计无论是建筑、步道、树草、池塘、小桥流水等,都呈现出质朴、精致的禅意。并且景观十分具有代入感,这是其他地方做不到的。让游客在静美之间感受禅意、在自然之上找到心源本初,体验到一段度假休闲的旅途、一段至真的生活禅、一段栖息于自然的美妙记忆。让游客们在山水和禅境之间放松身心,感悟度假生活的美好,卸下疲惫的身躯,让心灵去度个假。
(三)产业配置合理
成功的旅游园区应该具有合理的产业链,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方面。
而文化旅游园区更是承担着传播文化、游览体验的重要作用,它们的店铺本身就可以作为文化景观存在。
拈花湾的禅意处理契合佛禅主题氛围外,更是具地有方特色及体验感的业态,如引入了江南特产、知名手工艺品和非遗等文化传承类业态。比如拈花湾的香月花街大部分都是联营商户,这些联营商户大多是经营团队通过本地走访,挖掘出的特色老店和手工艺人。通过扶植及包装升级,并且以联营的方式风险共担,这些老店和手工艺人即成为了极具特色的商家。在经营成熟后,这些商户还可成为拈花湾向其它文化旅游项目提供的景点,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3体验式文化旅游国外研究成果介绍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园区的研宄,核心思想为,促进城乡协调、分析旅游居民与游客的行为心理特征,研宄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如何能够保证文化的原真性。
在兰德尔阿伦特的《国外乡村设计》一书中,介绍了X一些创新型乡村规划的设计方法,还提出了传统城镇存在的问题。罗伯特马德里加尔在旅游小镇的探索研究中,以实例的比较来探索本地区的居民生活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XX所扮演的角色。JohnSAkama和DamiannahKieti认为将旅游业当做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应从当地居民受益的角度去制定旅游行业的标准。克莱尔墨菲和博伊尔通过对前工业化城镇的研宄,使用地方文脉特色,以建构文化旅游园区的模型,提出文化产品创新是建设文化旅游园区的有利因素。梅拉妮凯史密斯以英国传统:将海滨度假小镇的复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旅游、文化、休闲和零售融合的概念,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经济。
国外对旅游园区的探索主要是在实践中出发的,在重视景观原地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现实实行中联系理论,将自然资源作为园区的一部分,合理配置,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结论
在世界各地对旅游业的要求都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文化旅游园区需要一个完整的的循环体系,除了作为主题的文化展示和旅游行业,还需要他们与当地的经济生态和谐的融合起来。而无锡市的拈花湾,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禅意文化旅游园区,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住宿购物,休假还能在精神上缓解游客平时工作的紧张,是他们体验到佛教的禅意,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能在精神层面上展现出当地的文化魅力。
致谢
论文写作的过程不是很轻松,伴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工作压力不断变大,而本次论题较为复杂,它是在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下完成的。我第一次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精力,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真的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对我而言,这份经历真的十分宝贵。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修改完成的。在此,我要向他们的亲善帮助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他们工作中的兢兢业业,生活中的平易近人。此外,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非常感谢大家在我的毕业设计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使我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并耐心的帮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给我解决了一些专业性问题。
再次感谢多年来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更要感谢那些对我学习上支持和鼓励的人。同时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同学、老师和学校。总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以加倍的努力对给予我帮助的学校、老师及同学们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窦石.旅游文化初探[J].旅游之友,1986,(1).[2]
[2]林永匡,王熹.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N].中国文化报,1989-02-19.
[3]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3):19-26.
[4]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J].清华大学学
报,2002,(5):13-17.
[5]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东南大学学报[J].2004,(1):63-70.
[6]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5-17.
[7]Juanita C.Liu,TurgutVar.ResidentattitudestowardtourismimpactsinHawaii[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6,13(2):193—214.
[8]陈兴.基于人类学视角对“旅游体验”的新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37—41.
[9]黄鹤著.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1):34-39.
[11]Wood,R.EthnicTourism,TheStateandCulturalChangeinSoutheastA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353-374.
[12]LuceroMoralesCano.Culturaltourism,thestate,anddayofthedea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4):879-898.
[13]张晓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98-101.
[14]姜艳,陈超.景观设计的“四维”价值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87-91.
[15]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L生态学报,1997,17(5):325-332.
[16]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6):1047-105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