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坐落于陕西渭北高原的唐十八陵,其中有四座是“堆土为陵,”其余的十四座是“依山为陵,”这两种帝陵形制不但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对宋、明、清的帝陵形制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搜集和整理文献时,重点把各个皇帝放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环境下,从而找出各个皇帝陵墓修建成不同形制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得出结论:唐朝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帝陵形制,这与每位皇帝的在位时间、个人性格、彼此消长的权利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唐代;堆土为陵;依山为陵;原因;影响
前言
婚丧嫁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礼仪式。而作为葬礼的一种表现形式——坟墓,在中国葬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我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其从人类产生就开始存在,从原始社会的野葬,到夏商周时期的不封不树,再到秦汉以后的高坟大冢,无不体现着我国丧葬制度的演变。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中国人一直都有视死如生的观念,所以人们将自己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尤为重视,故也可以这样说,研究我国的丧葬制度就是研究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史。
一、概述“堆土为陵”和“依山为陵”
唐十八陵基本上都分布于唐长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黄土高原和北山各岛伏山岭的主峰上,之所以这样分布的原因是因为长安城以北的咸阳塬早已经成为秦汉两朝的皇陵分布区,所以唐代的皇陵不得不继续向北发展,从而选择龙脉较好的北部地区修建陵园。[1]从秦以后,每个朝代陵墓的形制基本已成定式,但是在唐时却有两种不同的形制,即“堆土为陵”和“依山为陵”。
(一)“依山为陵”
“依山为陵”就是选择一个自然,巍峨,陡峭的山峦,从天然山峰的主峰的南侧的山腰地带开凿一个石洞为墓道,绕山筑城。然后将墓道一直打入到山里面,并在山里面修建寝宫,用来安放皇帝的棺椁和随葬用品[2]。依山为陵这种制度在西汉时已兴起于诸侯王的陵墓,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堆土为陵是西汉时期徐州的楚王刘交的陵墓,这座陵墓营建于公元前179年,它比汉文帝刘恒“因其山,不起坟”[3]的霸陵早了近二十多年,所以说这种陵墓形制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这种陵墓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是十分流行,但这种丧葬制度成为特定的形制则是在唐太宗时期,这是因为渭北地区山峦起伏,平原较少,地势起伏较大,可以用来采用“依山为陵”这种形制修建皇陵的地方很多,而采用“堆土为陵”这种形制形制修建帝陵的地方较少,所以这就为“依山为陵”这种陵墓形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依山为陵”这种帝陵形制巍峨高大,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那种气势,所以唐代的帝王都喜欢“依山为陵”这种帝陵形制。[4]但是在唐朝以后的封建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帝陵制度就不是十分流行了。
(二)“堆土为陵”
“堆土为陵”则是唐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堆土为陵是由统治者选择海拔500到800米的高埠之地,这里高原土厚,便于深凿墓室,即所谓的“高坟厚垄,珍物必备。”[5]最早的堆土为陵是出现于战国中期的赵、楚、秦等国[6],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是赵肃侯十五年(公元335年)的“起寿陵。”[7]这种陵墓形制在秦汉时期是典型的墓葬形制,例如秦始皇的陵冢和坐落于咸阳、西安的汉十一帝都是堆土为陵,虽然这种陵墓形制在唐朝时不被重视,但是在唐朝以后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们基本都采用这种形制作为自己死后的寿陵。
二、唐代的陵墓形制——依山为陵
(一)主体形制,依山为陵
唐十八陵成120度角的扇形分布于长安城以北的渭北高原地区,除了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外,其他的帝陵形制都是“依山为陵。”“依山为陵”是唐时期主要的帝陵建造形制,这也是唐帝陵的一个大的特征。[8]“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分界点,“安史之乱”之前,经历了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开疆破土,从而达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中间的“武周之治”是一个过渡时期,再到玄宗皇帝的“开元盛世,”达到极盛的时期,杜甫在《忆昔》这首诗里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形象的描写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此时的李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故统治者们有能力也有精力修建气势磅礴,高大宏伟的陵寝。正所谓盛极必衰,当玄宗还沉浸在自己所创立的大好河山的美梦中时,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一场叛变,打破了他的美梦,促使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直至最后灭亡。
李唐王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导致了此后的帝陵修建与“安史之乱”以前修建的帝陵也是不同的。“安史之乱”以前修建的帝陵分别是献陵、昭陵、乾陵、定陵和桥陵,“安史之乱”以后修建的有泰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十八座唐陵中,这其中除了献、庄、端、靖四座是“堆土为陵”外,其他的十四座都是“依山为陵,”下面我将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来叙述十四座“依山为陵”的成因。
(二)“安史之乱”以前的唐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长孙皇后的合葬墓,它位于礼泉县的九嵕山的主峰上。
对于太宗皇帝将寿陵最终定在这里,并以“依山为陵”这种形制修陵,我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得出了以下几种结论:
一种原因是长孙皇后的遗言,长孙皇后因为其贤良淑德的性格,深得太宗皇帝的喜欢。她在临终前,害怕太宗皇帝大肆铺张浪费,故留下遗言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简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无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需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9]由长孙皇后的这段遗言可以看出,当时因山为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想要薄葬。
但是有的学者却又有另一种看法,即:长孙皇后与太宗生活了这么多年,蕙质兰心的她早已明白太宗皇帝的用意,有时候太宗皇帝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她都明白太宗皇帝想要的是什么。太宗皇帝早年时就已经对九嵕山情有独钟,是因为在他年轻时征战时时常经过此地,并且狩猎时也经常来此地狩猎,对此地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再加上九嵕山山高万仞,孤峰独立,左面的五座山峰,右面的嵯峨山和后面的黄土高原对其成相拥之势,南面临着渭河,与太白山,终南山的各个山峰遥遥相对,并且泾河的水也在后面围绕着九嵕山,渭水映带在前,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显得九嵕山十分的雄伟。所以太宗皇帝对此地特别的情有独钟,一直想让此地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所在地。并且在贞观十年前后太宗皇帝曾经对自己的侍臣说:“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工。我深以此为是。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10]而长孙皇后作为妻子与太宗皇帝生活了多年,再加上她的聪明,早已经明白了太宗皇帝的用心,所以她在去世前能将太宗皇帝心中所想说出来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另一种原因则是为了防盗。为此,太宗皇帝曾经在长孙皇后死后营建昭陵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即:“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人,须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11]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太宗皇帝选择九嵕山凿山为陵就是他本人的想法,而选择“依山为陵”这种形制的一个原因则是为了凸显他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另一种原因则是为了防盗。
从“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这句话可以看出,太宗皇帝颁布这个诏令以后,自己觉得“依山为陵”这种形制挺好的,并且希望以后的李唐子孙也要采用这种形制。而他的子孙们也挺听他老人家的话,此后埋在关中平原北部的唐十八陵,除了四座不是“依山为陵”外,其他的都是,并且李唐王朝皇帝百年之后的陵寝形制也由他确立了起来。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它位于乾县的梁山之上,是唐十八陵中最西边的一座帝陵。乾陵修建的时候唐王朝处于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所以此时修建的乾陵气势极为宏伟,所以乾陵又被称为“关中唐陵之冠。”[12]
高宗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驾崩于东都洛阳的贞观殿,他在临终前说道:“希望天地间的神灵如果能够让他多活两个月而回到长安,然后他就死而无憾了。”[13]由此可见,他在死前就希望能够回到长安,将自己埋在关中地区。并且留下遗诏说:“陵园制度,务从俭约。”[14]
高宗死后,武则天遵循他的心愿,力排众议,将他的灵柩运回长安,并开始着手修陵。由于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陵墓都是经过占卜而确定的,所以武则天也依照惯例,命令卜陵使为高宗的陵寝所在地进行堪舆,经过一系列的寻找之后,最终选定了梁山为高宗修陵。武则天决定将梁山作为坟头,并且将陵墓命名为乾陵。准备工作做好后,便开始修墓了,前后大约发动了十万人,历经半年,乾陵最终建成。在文明元年(684)五月,高宗被埋入了乾陵。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将她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埋入了乾陵。
纵观乾陵的建陵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种,一是遵从高宗皇帝的遗诏;二是遵从太宗皇帝遗诏中的那句“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的这句话;三是因为经过卜陵使的堪舆,认为梁山的地势好,适合在此地修陵;四是因为当时处于盛唐时期,统治者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豪华的墓葬群。
乾陵以后中宗的定陵和睿宗的桥陵,因为修陵时间也处于盛唐时期,所以其修建帝陵也采取“依山为陵”的建陵原因大致与乾陵相同,因此就不在此一一举例说明。
(三)“安史之乱”以后的唐陵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它位于蒲城县的金粟山上,是唐关中十八陵最东边的一座皇帝陵。
泰陵的陵址是玄宗皇帝生前就已经选定好了的。根据文献记载,在开元十七年的十一月,玄宗皇帝在拜谒他父亲的桥陵时“见金粟山冈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15]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金粟山的自然地形很好,玄宗皇帝在生前就希望这里能够成为自己死后的归宿地。
玄宗皇帝临时时,还处于“安史之乱”的后期,叛乱并未完全平息,所以他留下遗诏说:“以日易月,固有所闻,人子之念,皆所未忍,而艰难之际,万国事殷,其送葬之仪,尤须俭省,特宜改裁,无守常规。”[16]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要求肃宗皇帝将他的葬礼一切从俭,尽早的将他埋掉,所以泰陵的陵园大体与乾陵相同,但它却没有乾陵规模大。
纵观玄宗皇帝的一生,将泰陵修建成“依山为陵”的这种帝陵形制,无非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他在生前看见金粟山风景优美且山势雄伟,在此处修建陵墓能显示出自己的皇威;二是因为他发现这里距离他父亲的陵园比较近,想自己百年之后也埋在这里,在地下继续为自己的父亲尽孝;三是因为玄宗皇帝生前留下的遗诏,代宗皇帝只是后来遵从他的遗诏罢了;四是因为此时处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时期,中央XXX尚不稳定,所以他就命令从俭修陵;五则是为了遵循太宗皇帝“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的这句话,所以他选择了开山凿陵的这种陵墓形制,将整座山头都作为自己的坟包。
泰陵修建由于刚刚经过“安史之乱”,但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大唐国力还是很强盛的,这次叛乱仅仅给李唐王朝的统治者有一个警示的作用,并没有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镇压叛乱,所以泰陵的修建还是比较奢华的。
但是泰陵之后的几座帝陵,由于大唐国势由盛转衰再加上统治者荒废政事,所以后的修陵规模都不如从前,但以后的皇帝陵还修建的是“依山为陵,”其原因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种:一是皇帝在生前留下遗诏在哪里修陵,后面的皇帝遵循其遗诏,为其修陵;二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李唐王朝国势日渐衰落,国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奢华的陵墓群,所以修陵一切从俭;三是因为遵循太宗皇帝立下的遗诏,即进行依山修陵,将整座山作为自己的陵寝,从而显示自己的皇威,所以就采用“依山为陵”的这种建陵方式。
唐代的陵墓形制——堆土为陵
(一)几个特例——“堆土为陵”
坐落在渭北高原的十八座唐陵中,绝大部分是依山为陵,建造在关中平原北部的山岭中。但是,有四座皇陵却是平地起冢,封土为陵,他们分别是高祖李渊的献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僖宗李儇的靖陵它们地处于海拔500米到1000米之间的平原高台之上,就地取材,将黄土堆在平原之上,形成山陵。这种陵墓形势在汉代十分的流行,比如说坐落在咸阳、西安的汉十一陵,除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外,其他的汉陵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而唐十八陵中,只有这四座唐陵继承了堆土为陵的这种陵墓形制。
(二)高祖李渊及献陵
李渊的献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约20公里处的徐木原上原上,是唐太宗李世民按照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的规格为他的父亲修建的。
纵观高祖皇帝的一生,从七岁开始承袭唐国公的位置,随后在北周,隋两个朝代先后任潐,陇,岐三州刺史。再后来于大业十三年领导农民起义,直到最后继位皇帝,从此开辟了长达290余年的李唐王朝。
贞观九年(635)五月,李渊患上了风疾,在病危的时候,留下诏书说:“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陵园制度,务从俭约。”[17]从他下诏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两条信息,一是遵从汉朝的制度,第二个便是要求简单。这就为他以后的陵墓形制奠定了为基础。
关于高祖皇帝的陵园制度和营建规格,高祖皇帝也留下了遗诏。“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18]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陵园制度务必遵守节俭节约的原则,并且也要参考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陵制度,以他们的皇陵为规矩进行建造。既然高祖皇帝在临死的时候已经为自己死后的寿陵做了规划,那么太宗皇帝在高祖皇帝驾崩后,便开始为高祖皇帝修陵。
虽然高祖皇帝留下修陵的遗诏,但他却没有留具体的修陵措施。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就让大臣们为此事进行讨论,斟酌执行。在经过秘书监虞世南、谏议大夫刘向、张释、中书侍郎岑文本、司空房玄龄等一系列的讨论之后,最终采纳了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认为:“(西汉)高祖长陵高九丈,(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汉文魏文并不封不树,因山为陵。窃以为长陵制度,过为宏侈。二丈立规,又伤矫俗。光武中兴明主,多依典故。遵为成式。实谓攸宜。伏愿仰遵顾命,俯顺礼经。”[19]这才使得高祖皇帝陵墓的规格被敲定了下来,太宗皇帝最终以光武帝刘秀原陵的形制为高祖皇帝修陵。
由以上他们的讨论可以看出,之所以高祖皇帝的陵墓形制没有像后来那样形成特定的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为了从俭修陵,防止盗墓;另一种原因则是为了沿袭汉制。因为此时的李唐王朝刚刚建立,许多制度还没有形成特定的制式,故在对高祖皇帝献陵的营建上没有一点预案,他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并且从献陵的石刻来看,石刻的线条,模式等都吸取了前代的经验。献陵与其他的唐代帝陵相比较来看,也许会让人有一些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在我看来,高祖皇帝的献陵只是李唐王朝在陵墓营建过程中的一个试验品。所以,我认为,李唐王朝之所以有大唐盛世的美誉与其统治者不默守陈规,吸收借鉴,改革创新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就为以后的唐陵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奠定了基础。[20]
高祖皇帝的献陵,是关中唐十八陵的第一座,它的营建规格,神道排列的石像布局和所设置的“功臣密戚”的陪葬制度,为以后的唐代帝王陵园的风格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后代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僖宗李儇的靖陵,受它的影响较深,所以说高祖皇帝的献陵是唐初时唐陵堆土为陵的代表。
(三)敬宗李湛及庄陵
敬宗李湛的庄陵位于距西安约80公里的三原县城北的荆原上。它是中唐时期最后的一座帝王陵。
唐敬宗李湛,是唐穆宗李恒的长子。由于穆宗去世的时候十分的年轻,仅30岁,所以作为太子的敬宗在只有16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由于年龄很小,所以对朝政无所作为,整日只顾着自己贪图享乐,再加上此时的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转衰。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敬宗李湛,中间先后经历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等六位皇帝,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的李唐王朝已深受潘镇割据和宦官干政的危害。
根据文献里记载,在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敬宗“打夜狐”回宫,在庆祝打猎胜利时,被身边的太监和力士杀死,就这样坐了两年皇位的敬宗便死在了身边人的手中。[21]史书中说道“敬宗不君,”就是说他不像个皇帝,没有一点皇帝的样子,丧失了一个人作为皇帝应该有的本性,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也是事实。
敬宗死后,葬在了三原县的荆原上,这里之所以叫荆原,据说是因为古时候这座原上长满了荆棘,其实现在这座原上除了平原上是种地外,其他的地方还有大片的荆棘,他的帝陵是文宗李昂任命当时的宰相所修建的.
敬宗的陵墓之所以是堆土为陵的原因,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他在位时间短,并没有为自己死后的寿陵做规划;二是因为他是被别人刺杀而死的,并不是自然的死亡,所以他来不及为自己的寿陵做规划;三是因为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整日沉迷于游戏娱乐之中,也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寿陵做准备。因为自秦汉以来,各个皇帝基本在登基以来就开始为自己规划死后的居所了,比如说,汉武帝在他登基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并且他每年还要拿出国库的三分之一用来修建茂陵;而唐朝更有“卜陵”一说,即根据风水龙脉来选择陵墓所在地,唐朝时还设置了专门“卜陵”的官吏。[22]敬宗皇帝在位时间只有两年,究竟他是没时间规划还是没来得及规划,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唐敬宗的庄陵是唐十八陵中第二座“堆土为陵”的皇帝陵,它也是中唐时期的最后一座唐陵,其陵地“封城周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23]陵冢所在地海拔约500米,处在塬畔之上,气势浩然,虽然庄陵没有“依山为陵”那样的气势宏伟,但它也不输凿山为陵的气势。庄陵是中唐时期“堆土为陵”的一个代表,由于唐朝传至敬宗,其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大不如从前,再加上他是被人杀死的,死的比较突然,所以在修陵上,一切从简。尽管比起之前那些辉煌的皇家帝陵,庄陵看起来貌似毫无看点,但它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好,所以它的气势也不输以前那些皇陵。
(四)武宗李炎及端陵
武宗李炎的端陵位于三原县徐木原上,距东边高祖李渊的献陵约五公里左右,距西边的庄陵约六公里左右。
武宗皇帝自继位时就知道当时李唐王朝的危机大致有三个,一是朝廷和地方藩镇割据的矛盾;二是宦官对于朝廷政务的干涉;三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面对李唐王朝的危机,武宗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新振兴国家,为了维护他的皇权,他让各个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制约,并且他让宦官来领导藩镇;为了增加XX收入,扩大国家的税源,他采取了毁灭佛寺的手段,打击佛教寺院的经济实力,这成为了他在位六年的主要政绩之一。他大力灭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本来国库就很空虚,需要大量的钱财来充实国库,然而大量的佛寺,寺庙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这就为他灭佛找到了一个借口;二是“坏法害人,”[24]僧众们为了逃避赋税,而进入到了寺庙里,他们不耕田但是却有饭吃,不织布但却有衣服穿,寺庙诱惑人们不事生产,从而导致经济凋零等等;三是武宗皇帝本来就不喜欢佛教,他崇尚的是道教。
武宗皇帝他虽然崇尚道教,但是他最终也因为道教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在抑制佛教的同时,崇尚道教,立志要做一个道士,和秦始皇一样,奢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永为皇帝。但是,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他让道士为自己炼“金丹”,每次吃了以后,精神振奋,纵情声色。吃了一段时间以后,“金丹”的副作用便被显现了出来。根据文献里记载,在他焚毁佛寺半年之后,即会昌六年,他便因吃“金丹”过度而不治身亡。[25]
武宗皇帝死后,被埋在了端陵。端陵是唐十八陵中第三座堆土为陵的唐陵,因为端陵地处徐木原的西边,此地海拔约540米,陵南1500米处为断崖,落差约140米。端陵虽然也是堆土为陵,但它的皇陵气势与其他的唐陵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对于武宗皇帝放弃凿山为陵,而选择堆土为陵的做法,李建超在《关中汉唐帝王陵》一文中提到:“除高祖献陵外,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和僖宗靖陵是堆土为陵的原因是他们几个皇帝在位的时间短。”[26]由此可见,武宗皇帝在位时间短这是端陵成为“堆土为陵”的一个原因,这仅仅只是一个原因,并不能佐证武宗皇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这样的帝陵形制。
在我看来,端陵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帝陵形制,除了因为武宗皇帝在位时间短之外,大致还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便是武宗的个人喜好。因为武宗皇帝十分崇尚道教,故而也喜欢道家文化,而道士们则喜欢低调清修,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武宗抛弃了辉煌高大的能显示皇家气势的因山为陵,而选择了较为低调的堆土为陵;其二便是他的政策。他为了扩充国库,增加国家收入,就想着要“开源节流,”大力焚毁佛寺就是为了能够充盈国库,而修建高大的山陵,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三是因为继承武宗皇帝皇位的唐宣宗是他的叔父,为自己的侄子修建陵墓,估计他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大兴土木,所以他便草草的为武宗皇帝修建了陵墓;其四是因为武宗皇帝当时喜食金丹,他幻想自己会长生不老,并未觉得自己会早早的驾崩,并且在他吃金丹的后期,由于吃的太多了,导致金丹引起的食物中毒,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开口说话,所以他也是没有时间为自己死后的居所做规划。
(五)僖宗李儇及靖陵
僖宗的靖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东北部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之上。靖陵的陵园在海拔811米到830米之间,西隔豹峪沟与乾陵隔沟相望,北对佛教圣地清凉山,东临白乌沟,南部与隋恭帝杨侑的陵地接壤,靖陵所在的地理条件堪称十分的优越。
李儇继位,成为李唐王朝年纪最小的皇帝。他视朝政如儿戏,所以朝政被宦官把持,朝政在田令孜的操控之下,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此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再加上当时关东,河南等地发了大水,关中地区则出现了旱灾和饥荒,使得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但是,统治阶级放佛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苦难,依然我行我素,整日大肆挥霍进行享受,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在高压政策的影响下,农民们纷纷揭竿而起,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以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壮大。
黄巢起义期间,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僖宗南逃,在四川成都呆了五年等到黄巢退军才回长安。但此时的李唐王朝的首都已经不是他走的时候的那个样子了,长安城内一片狼藉,重返长安的僖宗皇帝看到这样的帝都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并且此时的XX还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因为虽然这江山还是姓李,但是在农民起义军和藩镇割据的影响下,此时的江山已经如同暮年的老人,支撑不了几年了。在李儇入住长安半年之后,又遭到了王重荣和李克用等的叛乱,李儇再次西逃,等到他两年后再次回到长安,此时的僖宗已经身患重病,不久,身心憔悴,郁郁寡欢的僖宗便驾崩了,享年27岁。[27]
根据《唐会要诸陵杂录》里记载,文德元年僖宗皇帝在长安驾崩,左仆射平章事孔伟充为山陵使,韦昭度为摄冢宰为僖宗皇帝负责山陵的营建工程。[28]由于僖宗皇帝在位期间昏庸无能,致使大权旁落,让皇权落于宦官手中,再加上持续十年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和各个藩王之间的兼并战争,导致国家财政相当匮乏。比较幸运的是,一心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僖宗皇帝由于在黄巢起义期间出逃四川,不仅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自己也尝到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他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诏说:“现在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十分疾苦,我死了以后,皇帝陵的规格制度不必奢侈,只需要按原来帝陵的十之减六七的标准来就行了。”[29]尽管靖陵的规模和形制在比起前面的帝陵来看有所缩减,但是将靖陵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情况下来看,其陵墓还是颇为奢侈的。
纵观僖宗皇帝的一生,其陵墓修成堆土为陵的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由于僖宗皇帝在位期间爆发了长达十年的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致使国家财政空虚,国家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建高坟大冢;二是因为僖宗南逃至成都,由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民间疾苦,换位思考了一下,觉得人民生活不容易,也很困苦,所以修陵从俭;三是因为僖宗皇帝死后,统一的李唐王朝已经结束,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在经历了长达近三百年的统一时期后,开始了长达几百年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留给修陵者的时间太少,僖宗从驾崩到埋入皇陵,仅仅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由时间长短可以看出,修建靖陵的仓促。李建超在《关中汉唐帝王陵》一文中提到:“黄巢农民起义军曾占领过首都长安,唐王朝已面临土崩瓦解,或许是时间和金钱促使他们没有因山为陵。”[30]这些种种的原因促使了当时的修陵者将靖陵修成了这种规制。
而僖宗靖陵由于盗墓等被破坏的十分严重,所以陕西省考古所便对靖陵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故靖陵是唯一一座开发了的唐陵,也是为唯一一座开发了的陕西帝王陵,令人感到吃惊的是,靖陵的棺床竟然是由乾陵陪葬者的墓碑做成的,[31]靖陵的营建者竟然能够如此的就地取材,说明了此时的李唐王朝真的是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了。
四、唐代陵墓形制对宋、明、清陵墓形制的影响
纵观我国的历史,帝王的陵墓则是这一帝王统治时期综合国力的一个表现,夏商之前,由于其社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帝王的陵墓修建的也比较简略。商周时期,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修陵的技术也有一定的提高,商周时期出现了“亚”字、“中”字、“甲”字等形状的墓室类型,并且还伴有丰厚的陪葬,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厚葬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此时厚葬又开始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修建高坟大冢;秦历经二世而亡,汉承秦制,所以汉朝帝王的陵寝也是高坟大冢,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厚葬的第二个高峰期。
唐代则是我国的第三个厚葬时期,此时的帝陵形制不仅受秦汉时期的影响较大,还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统治者们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帝陵建造中去从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帝陵形制。李唐王朝的陵墓形制,不得不说,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别的不说,就拿唐代以后的四个统一时期来说吧,除了元朝时沿用蒙古人的秘葬之外,对宋明清的影响是很大的,就连今天的我们也深受这两种陵墓形制的影响。
唐朝以后,就迎来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即五代十国时期,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后来的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沿袭了唐朝时期的陵寝的制度,不同的是宋朝的皇陵是在平地上修建陵台的,并且还改变了唐朝时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
北宋的皇陵位于河南的北邙山的山脚,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宋朝的陵墓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美称。宋陵在皇帝驾崩后才开始营建,并且全部的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故宋陵也有“七月葬期”[32]说法。因此,宋朝的皇陵陵寝规格基本都小于唐朝的皇陵陵寝规格,试想一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的皇陵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并且,宋陵也不想唐陵那样分布的比较广,七帝八陵分布在巩义县内方圆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而且帝陵周围还埋葬着皇后,皇族子孙,功臣等等一系列的人,所以在这方圆方圆仅30平方公里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大而密集且各成体系的陵区。
南宋的皇陵与北宋的皇陵相比较,其形制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在南宋时期,北方的巩义陵区已经不在其控制范围内了,但是统治者还想着以后能够收复失地,然后与北宋的皇帝能够死后埋在一起,希望是美好的,所以他们采取了潜埋的方式,将其称为“欑宫。”[33]方便以后再挖出来,虽然说是简单了一些,但毕竟埋的是皇帝,所以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明十三陵都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山麓,总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明代是我国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时期,这一改革是从明孝陵开始的,明时的帝陵延续了唐朝时期的帝陵形制,并将宋朝时期的帝后同陵和诸陵集中的制度结合了起来,还改革了一些旧的陵寝制度,例如,它将唐宋时期的方形的陵体改成了圆形,并确立以享殿为中心的陵寝布局格局等等。明朝的陵寝形制改变了以往帝陵高坟大冢的局面,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更注重陵寝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布局,这也是明代帝陵的又一特征。
清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依照明孝陵的格局建成的,清东陵位于河北唐山的马兰峪,清西陵位于河北的永宁山下。清时的陵寝制度是明代陵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清代的皇帝登基后就开始着手陵址的选定,通常派堪舆人员进行选定陵址,受风水思想的影响,为了满足种种因素,堪舆者便要综合各种条件来满足这些因素,由于要满足的因素过多,所以便将陵墓的选址放在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要让帝陵与山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导致了清时的帝陵与前汉时期的帝陵形制是完全不同的,清时的帝陵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没有秦汉时期高坟大冢那种的磅礴气势。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陵寝制度对后代陵寝制度的影响是很深的,但是唐以后的帝陵却没有修出像唐时那样的高坟大冢。是因为宋,明,清的都城都处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而陵区的设置一般靠近都城的北部,但陵区的所占地方较大,故此时的都城周边没有像唐朝时那样广阔的空间来修陵?还是因为在唐朝以后,我国的封建王朝没有像李唐王朝那样大的国际影响力,故而修不出唐时那样气势磅礴的山陵?还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不像唐时期统治者主张的是开放的思想,积极吸收外来的文化,此时的统治者主张闭关锁国思想,给人以思想禁锢,不主动吸收外来的文化,所以此时的帝陵也不如唐时的那样气势宏伟?如此修陵的原因究竟是为何,这只有统治者知道了。
结语
唐朝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唐陵则更是李唐王朝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唐朝有这两种陵墓形制,一是体现了李唐王朝统治者的那种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封建帝王的气势,二是则体现了大唐盛世那种雄厚的国力,让后人所叹服。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唐陵不但没有泯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反而还好好地保存在了那里,从而使得现在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大唐盛世时我国的那种国际性大国的氛围,同时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性,让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1),第4卷:66.
[2]刘向阳、李阿能.谈唐代皇帝陵墓特点[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1辑):28.
[3](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帝纪第四[M].百纳本
[4]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1),第4卷:66.
[5](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M].百纳本
[6]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2.
[7](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赵世家[M].百纳本
[8]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1,)第4卷:65.
[9](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一·后妃上[M].百纳本
[10](清)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二十[M]四库全书本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M].百纳本
[12]王双怀.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3.
[13](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李治[M].百纳本
[14](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李治[M].百纳本
[15](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亲谒陵[M].北京:中华书局,1955:402-403.
[16](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明皇遗诏[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59:73.
[17](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一·本纪一·高祖李渊[M].百纳本
[18](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十一·神尧遗诏[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59:66.
[19](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陵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5:393-395.
[20]刘向阳、郑茂良.唐对其帝陵建设的探索和完善[J].乾陵文化研究,
[21](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十七上·本纪十七·敬宗李湛[M].百纳本
[22]陈忠实.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4.
[24]陈忠实.大唐盛世–风水与唐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52.
[25](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十八上·本纪十八·武宗李炎[M].百纳本
[26]李建超.关中汉唐帝王陵[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4):143.
[27](后晋)刘眴等.旧唐书卷一九下·本纪第一九下·僖宗李儇[M].百纳本
[28](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一·诸陵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5:420.
[29](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僖宗遗诏[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59:72.
[30]李建超.关中汉唐帝王陵[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4):143.
[31]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41.
[32]施经纬.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115.
[33]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6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