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
引言
《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古人云:“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比而言,精神财富才是无价之宝,而悠久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正是那无价的精神财富。正视这些民族文化不仅能让我们知过去,更能帮我们更好地将建设一个完美的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一、《白鹿原》之“白鹿”信仰
在《白鹿原》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传统文化中许多逐渐消失的民族文化,诸如“人性”、“仁义”、“孝”等伦理道德,以及“方言”这一语言艺术和“秦腔”等民间艺术。作者借用独具特色的关中文化代表了传统民族文化,白鹿原上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事方式皆有其典型性。特殊的意象与符号均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相对于作者而言,我们作为外来者只有“入乡随俗”,只有认真品读它们,并联系民族文化,方可读懂《白鹿原》。
(一)“白鹿”等意象的解读
《白鹿原》主要讲述了白鹿原上神秘的白鹿传说以及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百姓传统朴素甚至是琐碎的小农经济社会生活。“白鹿”、“白狼”、“天狗”等寓言式意象表明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白鹿原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那些落后腐朽的亦或是先进文明的传统文化意象。它们的背后不仅是神秘的神话寓言故事,更象征着某些特殊的民族文化。“白鹿”、“白狼”、“天狗”等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白鹿原上的善与恶,作者借此给我们介绍了特殊的民族文化。
“白鹿”这个文化意象贯穿全文,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文化寓言世界,“白鹿”承载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崇拜的图腾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神力的恐惧和膜拜。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白狼、白鹿、天狗等是寓言中常用的意象,而鏊子、铜元等则属于某一地区特有的。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某种想法和观念,却是引人深思。作品中白鹿传说的描写,隐喻了白鹿原上的祖祖辈辈们期盼和向往没有疾病、饥荒、战争的和谐理想世界。“白鹿”有着拯救的神力,不仅能保佑白鹿原上的家庭消灾避祸,还能保佑原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鹿所经过的地方都是一派繁荣的景象。“白鹿”可以操纵原上万物的生死,如它能预示白灵的死亡,女儿白灵因xxx内部的斗争而牺牲,在白嘉轩、白赵氏、朱白氏的梦中皆化作一只白鹿来诉说自己委屈的命运。白灵的死亡是“白鹿”意象的悲剧,是白鹿自己孕育的破坏力量杀害了“白鹿”,也昭示着白嘉轩美梦的破碎。“白鹿”虽然有美好、善良、神圣的一面和广大的拯救神力,但也并没有给白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福祉。
“白鹿精魂”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作者将人神结合,它既有神的预知能力,也有白鹿原上千百年来人民的生存智慧。白鹿精神是宗法文化在《白鹿原》中表现出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以“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和以“学为好人”的仁爱精神二者合二为一的结果。白嘉轩是“白鹿精魂”的具体践行者,他所奉行的仁义道德规范就是白鹿拯救神力的真实写照。白嘉轩这个终生都在坚持“白鹿精神”的农民地主,对白鹿有着无比的喜爱与敬重,他认为白家的兴盛都应归功于白鹿,是用“迁坟换地”这一妙计换来了白家的转运。事实上,白嘉轩也希望通过“乡约”来约束村民的言行举止,以此来构建一个他理想中的“桃花源”。这些都是通过他严厉“刺刷”白孝文、田小娥,对孝武孝义兄弟两人劳作的完美要求,对于黑娃打断他挺直的腰所表现的“以德报怨”,及他本人在原上各种势力的政治斗争中选择明哲保身等行为来展现他对乡民的美好期许。
“白狼”意味着邪恶与残忍,象征着死亡、灾难。这只凶兽神话色彩浓厚,代表着那些剥夺原上人民幸福生活的人。“白狼”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说代表皇帝的“龙”归天了,世间的毒蛇猛兽都出山了,抢夺粮食,杀害生命。“白狼”的传言不胫而走,人们对于白狼的恐惧和不安由此可见。其实“白狼”是代表社会动荡时期外来的新生力量,村民对于这些新生事物充满陌生与恐惧,本能地选择逃避和防御。第二次是据传白狼是个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处出现的白狼已经是一些土匪势力或者是军阀混战下无人看管的匪兵,电影《白鹿原》就展现了这样一群匪兵来村里征粮的混乱场景,他们奸淫妇女、抢粮、抢羊。第三次是鹿兆鹏和黑娃为了粮食不被团兵糟蹋而火烧粮台,在保障所的门上留下字迹“放火烧粮者白狼!”,这时白狼的形象已经转变成一股新生的、反抗压迫的力量。“天狗”这个意象是与“白狼”相对的,它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在村民遭受“白狼”侵扰和伤害的时候姗姗来迟,它也象征着拯救,只是村民对其寄予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没有“白鹿”表现的那么强烈。
这些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族文化中好的东西,如现代人传承的“仁义”、“孝道”、“诚信”,它们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于与我们良好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助力。文化的东西在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有的会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则永久保存。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主动创造文化,不主动创造的文化会在历史的潮流中失去其原有的光泽和活力;我们也要改造落后的传统文化,以迎接未来的文化挑战。
(二)白鹿原上的特殊符号
所谓符号,即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经过长期的使用,大家默认某种东西具有一定的价值。而符号式意象是指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整体意象或单个意象,小说中的符号式意象正是“鏊子”、“铜元”这种真实存在的生活工具。阐释这两个意象,不由得要提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的兴衰命运,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位主人公的恩怨斗争,及两大家族背后的封建势力与国共两党势力、土匪势力抗争与妥协的过程。
关中人素来喜欢锅盔、葱油大饼,“鏊子”就是关中农民用来烙饼、锅盔的工具,烙时需要烙一面翻一面。“戏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如陕西人喜爱的秦腔、老腔、皮影等表演。而将“鏊子”和“戏楼”联系在一起的是文中田福贤整治完农协作乱的后生归还“戏楼”钥匙时,白嘉轩用一种超然物外的口吻说,戏楼成鏊子了,白孝文对于“鏊子”和“戏楼”之间的联系很困惑。因为以鹿兆鹏、黑娃为首组织过农协,在白鹿村的“戏楼”上批斗过田福贤、鹿子霖等所谓的乡约,如今田福贤重新得势后又在村里的“戏楼”上整治对方。这把“戏楼”比喻成了“鏊子”,很形象地描述了“烙锅盔”这个过程,因此“戏楼”与“鏊子”就有了渊源。而白鹿原成为“鏊子”是田福贤从朱先生那儿听来的,“鏊子”这个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揭示了几股势力为了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不惜相互争斗,把白鹿原当成“鏊子”,这几股势力在上面“翻”来“翻”去。白鹿原是个“鏊子”的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在原上风谲云诡的革命史中,一部分人被扭曲本性,迷失自我,而另一部分被为那病态的历史莫名其妙地丧失生命,而这一切从头至尾都被“鏊子”明明白白地反映着。在黑娃和田福贤的斗争中,贺老大和老和尚就是这样被整死的。“鏊子”这一文化符号揭示了无论多少势力在原上相互斗争,原上的人民都无法摆脱多次被“烙”的命运,农民永远处于社会最底层,没有大的权力,反倒是经常受到剥削和压榨,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铜元”可以说是白灵和鹿兆海这一对革命青年的定情信物,年轻的他们对爱情有着最初的幻想与执着,两人用抛“铜元”来决定参加哪一方革命势力,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两人的爱情誓言不会那么坚定,爱情也会走向失败。后来因白灵与鹿兆鹏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而结合,对于鹿兆海来说是亲情和爱情的双双背叛。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岁月里,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的儿女私情早已成为牺牲品。“铜元”这一文化符号用在鹿兆海、白灵身上,象征了他们二人政治立场的对立,展现了两人的无奈选择与尴尬处境,也象征着两人理想爱情的幻灭。
这些文化意象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形象地诠释了关中农民朴实无华的文化心理以及白鹿原上各种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斗争的过程。陈忠实借此意象来批判指责这些势力斗争,同时也在肯定和赞扬这些势力斗争下依然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关中农民,他们饱受势力斗争的折磨,但从未向这些斗争势力低头,这也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作者的宗旨是让众人能明了历史真相,正视民族的过去,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为民族将来的强大又更贴切地贡献。
二、《白鹿原》之传统文化剖析
《白鹿原》这部作品诞生于陕西关中地区,这里是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所在地,因此有着极为深厚历史文化土壤,文化结构复杂,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从而赋予了《白鹿原》这样多重的文化视野。作者为了探寻和研究关中农民文化心理,曾历经五年走访陕西各地,考察各地农民文化生活习俗。并且以其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下的社会现状和文化遗存,搜集即将消逝的文化碎片,攫取有价值的文化记忆,将其收集整理进行创作。
(一)精髓与糟粕并存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在《白鹿原》中,其担当的是自始至终的主心骨角色。白鹿村被称为“仁义白鹿村”,村民们始终信奉的“乡约”,无不倒影出儒家宗法文化的影子。“族长”身份的白嘉轩,以及创建“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在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朱先生代表的是传统知识分子,而白嘉轩则代表的是儒家宗法文化的执行者及捍卫者。白嘉轩的一生为“仁义”所累。白嘉轩的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了传统宗法制度文化的两个方面:注重人情与抹杀人性,比如他与鹿三的‘义交’,以及对参加各种势力的下一辈子孙的宽容豁达。白嘉轩有着封建大家长的威严与温情,这完全是他的真性情,他很注重人情,而且他所奉行的处世之道便是仁义,从而使白嘉轩成为了仁义的实践者。但是在他的“仁义”道德背后又隐藏着他残酷与冷血的一面,为了“面子”毫不犹豫地选择抹杀人性。当田小娥给白鹿原上的村民们带来了大瘟疫时,村民们踞守在祠堂门口商量着要给田小娥“抬灵建庙”。白嘉轩却沉静如铁,他不但没给她修庙反而给她造塔,把她烧成灰压到塔下,叫她永世不得见天日。白嘉轩得知孝文与田小娥干下丑事,为了维护自己族长的身份与尊严,在庄严的宗祠里对儿子动用家法,白嘉轩下手特别狠,他的儿子辜负了自己对他的期望,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白嘉轩本人多重的性格特征也使得他对人做事会出现多元化的举动,这主要是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桎梏和动荡社会中诸多事情的影响。白嘉轩之所以有这样矛盾的人格,是因为人们的思想随着封建社会处于历史转折阶段而发生改变,在逐步接受外来思想的同时又在犹豫是否要抛弃自己所固守的传统儒家思想。
随着父系社会的出现,男人成为家族乃至社会的统治者,而女人的地位则不断下降,甚至于开始为了男权社会的发展牺牲女人的一切。儒家宗法文化成为男权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于女性的约束就更加严厉,如对女性思想、行为的禁锢,女性必须遵从丈夫的意愿并且要严守“三从四德”,女性因为男人畸形的审美观而被迫“缠脚”。田小娥,作为郭举人的小女人,禁不住寂寞和黑娃通奸,为当时万恶的旧社会所不容,所以回到白鹿原后进不了祠堂,上不了家谱。田小娥被鹿子霖设计用来陷害白孝文,直至被鹿三用矛子枪戳死,变成冤鬼缠身鹿三,给白鹿原带来一场大瘟疫,又被白嘉轩为首的宗族势力囚于镇妖塔,田小娥从生到死再到鬼魂都是被冤屈的,村里的人都认为她是个淫荡的女人。自始至终,陈忠实在设计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时就隐射出千百年来保守的、腐朽的、没有人情的儒家宗法文化落后的一面——封建吃人的礼教,也揭示了广大的女性成为封建阶级思想下的牺牲品这一事实。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她们只能是被压抑的、被迫屈服的。只有立足现代重新认识人,以文化批判的角度深究民族内涵,揭露腐朽的宗法文化下人们变态的扭曲的景象,才具有现代意义。作者的笔伸向人的意识深层次,就是在中国传统儒家宗法文化的束缚中深刻剖析人性至纯至善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人性丑陋的一面。我们需要从哲理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因为生长于这片土地,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封建制度的影响,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精神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寻找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寻找中国人性走向光明的道路。
(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白鹿原位居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都非常深厚。陈忠实作为关中人,这也正是他能游刃有余地使用关中文化完成《白鹿原》的先天优势。作者就是想通过《白鹿原》这部作品来向人们展示他生长的关中农村风貌及渭河平原独有的乡风民俗。
首先,“白鹿原”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名,它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不仅带来了原上的麦苗和农耕的文明,更带来人们生活的幸福。白鹿的传说寄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最朴实的期望,真善美的白鹿也象征着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白鹿原地域平坦宽阔,温度湿润,适合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炎热的夏季,白鹿原上麦浪滚滚,麦客们会按时来给财东们割麦熬活。农民阶层自古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对于农民而言,三餐温饱就是最大的满足,温饱之余男人们出门熬活挣银元,女人们在家围着锅台转。一方水土不仅能养一方人,也能造就一方人,关中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地理,因此才能养育出了关中农民质朴、善良、知足、坚毅的性格。
其次,方言属于一个民族共同语在地域上的分支,它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者在复活日常语言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俗词汇的过程中,也透露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见解和认知。作品中,作者用淳朴的乡村方言记录了原上农民婚丧嫁娶、迁坟种地、求雨拜神、建塔镇妖等风俗民情,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了在灾难和疾病面前农民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同时这种创作手法也能更好地保存方言文化营养及保证中国民间语言艺术的流传。
最后,白鹿原上的祠堂文化与窑洞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小说中匪兵头目杨排长为了征粮让白嘉轩在村里敲锣,召集村民来祠堂门口缴粮。白嘉轩和鹿子霖因为李寡妇家“六分地”的事情从红眼到讲和,滋水县令很是感动,故特批“仁义白鹿村”,乃至凿碑纪念。白嘉轩当着族人的面在祠堂动过三次“家法”,“浪子”黑娃改过从善后回乡祭祖,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之地,见证了白鹿两家的兴衰命运,承载着白鹿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祠堂记载着村族的大事,也是在外流浪的人心灵栖息的场所。提起黄土高坡很多人就会想到当地人居住的窑洞,窑洞建造简单且居住舒适,厚实耐住,关中农民也保留了这一土质的建筑形式,从而体现了关中农民稳重踏实的文化性格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标准。电影《白鹿原》中黑娃和田小娥居住的窑洞就凝聚着典型的关中农民文化特色,两人虽被迫居住在破败的窑洞里,但经过一番收拾后两人睡在暖和的土炕上紧紧相拥,感叹两人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这表明了关中农民易于满足的文化心理。
(三)别具一格的关中民俗文化
一个地区人们创造、共享、传承的生活习惯被称为民俗文化,也同时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祖先崇拜、祭祀求雨、建塔镇妖等是关中地区的民俗,自然也就凝聚着关中农民的精神文化,但这些保守、落后的文化习俗却体现了民族文化封闭的诟病,也显示了作者理性批判的鲜明态度。陈忠实为了真实地再现关中农民文化心理,不可避免的是要真切描述关中民俗文化和它所蕴含的启示。从而形成一种适合关中人生存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关中农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养成了守诺、谦恭、质朴、敦厚的文化性格。
关中农民素来重视礼俗,尤其是婚丧习俗。儿女结婚之前要有“说媒人”、“合八字”、“定亲彩礼”、选“黄道吉日”、敲锣打鼓地“迎亲”等一系列结婚准备,形象地表现了关中地区的婚嫁习俗文化的传承,体现了长辈对年轻人婚姻的美好祝愿。婚事是喜事,主家要“宴宾客”,来宾要“送礼”。丧事虽然也要“宴客”和“接礼”,但是人们难免都带着悲痛与怀念的情绪,族长根据丧者的身份和功绩来确定丧礼的场面。鹿兆海的丧事办得尤为隆重,军界要员和社会名绅均来参加。前来祭奠的人们在灵堂前敬献“花圈”、“鬼哭狼嚎”,灵柩在送往墓园的路上,人们依然掩饰不住悲伤。人们对逝者的伤怀随着时间的流逝得以沉淀,也不再过多地讲究丧事的排场,在祭奠死者时多以“鞠躬”、“敬献鲜花”等方式来代替“焚烧纸钱和花圈”这些习俗。关中的习俗文化正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化,同时自己所固有的精华也在以文明的形式得以保存。
秦腔等民间艺术是关中乃至陕西的传统文化符号及象征,大多是人们真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创造摆上戏台,这不仅是平时的生活娱乐形式,更是对关中农民习俗文化的写照与升华。关中人热爱秦腔,不论是小说中白嘉轩和鹿三相互推让去看戏,鹿子霖为躲避麻烦到城里头看三天大戏,还是近年来将《白鹿原》的故事情节搬上荧屏,给人们带来了文化经济上的效益,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反思这些民间艺术该如何传承。秦腔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关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娱乐文化,现在农村逢年过节还会“办庙会”、“唱大戏”、“耍社火”,但是这些娱乐文化也在走向消亡。
三、《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白鹿原上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作者运用一种十分睿智的手法来展现关中文化,一方面,他揭露了白鹿原上村民的愚昧不堪和他们对迷信的热衷,另一方面,作者又着力于表现传统文化极强的生命,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这样看来,不但批判了民族潜在的诟病,还对蓬勃的民族生命力大加赞赏。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民族文化,我们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民族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传承哪种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利于不败之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认真分析《白鹿原》。
(一)正确看待传统文化
关中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陈忠实笔下白、鹿两家的兴衰命运自然也就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密码。从这个小小的突破口就能够让我们窥视中国上下五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秘辛,以此重新解读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作者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他笔下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白嘉轩、鹿子霖和朱先生维护封建礼教的决心,白嘉轩所信奉的儒家真理与田小娥淫荡的人欲的斗争等都浸染着深厚的文化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会引起我们对本民族文化弊端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白嘉轩虽然没有精读过儒家典籍,但是作为封建家族大家长的他,是一位本着仁义精神的农民地主,儒家宗法文化和传统道德无时无刻不浸润着他,他和那位“名儒”朱先生的行事做人有着一定精神文化上的默契度。传统文化随着历史岁月的演绎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宗法礼俗、生活习惯和俚语口歌,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关中人民近乎本真的品格观念。白嘉轩和朱先生所坚持的儒家文化道德传统,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也已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我们站在文化道德的角度来看待时下所保留的民族文化记忆,终有一天它们也会消亡。而将这些文化灵魂写入作品中,不仅是对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的一点弥补,也是要告诉这些后来者,对于世纪的更迭我们无法拒绝,同样我们也无法拒绝民族文化的根的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拾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就像陈忠实极力赞赏白嘉轩的仁义道德精神那样,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吸收精华,摒弃糟粕。
(二)传统文化的深层解读
《白鹿原》这部作品背后有着强大的传统文化积淀,作者用寓言式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或赞赏,或鞭笞或保留,是为了探寻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历史车轮的前进中留下了怎样的车辙痕迹。小说将白鹿村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的斗争作为主要线索,完美呈现了关中农民的文化心态史。小说中有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白嘉轩的封建族长形象,朱先生的大儒形象,鹿子霖的私利小人形象等捍卫宗法文化制度的坚定守护者,也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坚决反对宗法文化荼毒的叛逆者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的就是新旧时代的对抗。时代在更迭,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精髓,陈忠实有着尖锐的目光,有着对封建社会中优秀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对关中乡民文化记忆的认真采集,使得他形成了自己深刻而完整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审美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血缘宗法社会,讲究门第贵贱,这些要求背后有着强大的封建文化势力,就是用家族血缘观念和伦理道德来凝聚和约束家族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从而维系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今这些伦理道德和家族观念在作者看来很矛盾,他能看到传统文化已江河日下,又希望从中找到重塑民族文化灵魂的良药;他能看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绊脚石,又继续坚持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只有经得住历史火焰淬毒的传统文化,才会涅槃重生。白嘉轩是封建宗法文化万千守护者中的一个缩影,《白鹿原》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透过这些缩影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有的是美的让人窒息,有的就像佛偈一样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永生。
(三)《白鹿原》的深远影响
如果说一个民族是一棵树,那么传统文化便是它的根,更是其发展及强大的必要因素。全书民族真实感和沉重的史诗气派确实令人震撼,它不仅浓缩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国近百年来屈辱抗争史的生动写照。《白鹿原》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深刻变革,反思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走向消亡,民族精神也已日渐颓废,“更重要的是对当代革命史的叙事和革命神圣性的的结构中诉说着民族今日所面临的现状。”陈忠实从新的历史视角去解读历史,但更重要的是从国民心理、民族精神、灵魂方面进行解读的同时,他也在重建一定意义上符合历史演变轨迹的历史。这部作品经过神话色彩的渲染,给阅读的人们带来一种历史寓言的韵味,“创作风格表现出一种凝重、苍茫、悲壮的历史感,深沉的命运悲壮感。”[15]关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近代的历史变迁中发挥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这部作品不仅能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更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解读白鹿原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了解历史演绎下的各种人物形象。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以新世纪的角度去回望这部“辗转的历史”就会发现,有的东西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就像人性,人情,仁义,孝这些东西绝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反思的就是这些历史传统我们究竟还能保持多久?会不会因为时代的快速步伐而逐渐丧失某些珍贵的东西。当然我们需要竭力保持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势,不至于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己本身的光彩。
如今,人们对于《白鹿原》现实意义的体会,更能让人与陈忠实老先生一起深思民族历史的未来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光明总在黑暗之后才会到来,在一个民族和它的人民经历了深重苦难之后才会迎来美好的前途与希望。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铭记历史,反思历史,能从中汲取智慧,也是为了中华民族能更好的繁衍生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历史已然过去,未来还不曾来临,因而对于我们来说,把握当下才是真谛。
结语
自《白鹿原》诞生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对《白鹿原》的研究愈来愈热。近年来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迫使我们必须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而这些就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梳理与研究。《白鹿原》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部作品不仅解读即将逝去的民族文化密码,也唤醒了我们对民族逐渐失落的文明的重新认识。这也是作者努力地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进行创作的原因。这篇文章就是在剖析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反思现代社会为何忽视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认清历史文化传统,时至今日它们还有多大的文化价值,对于未来这些传统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可能现在的我们依然对古老的传统文化魅力有着无穷的眷恋,或许这些在现代某些人的眼中是腐朽落后的,不管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是否以公正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些研究传统东西的人应该学会用历史的角度去思维,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与时代快速前进的脚步接轨,共同迎接中华传统光明的未来。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