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于明末清初时期,以《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文学著作之间,涌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佳人多半因诗相慕,然后题诗相见,私定终身。其中由于小人拨乱,或又因父母反对,才子佳人遭难,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而离散,后因才子学识渊博,金榜题名,终于和佳人喜结连理。其通过描述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反应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基层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对爱情的渴望。本文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出现及其衰退的原因方面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才子佳人;小说;叙事艺术
第1章引言
才子佳人小说,就是那一类叙述才子佳人浪漫爱情幸福婚姻的小说。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才子佳人小说以前在明朝末期清代初期非常流行,然而在曹雪芹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描述形式表达了负面的评论之后,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坛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没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开始,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里,他首次把才子佳人小说划分到小说历史里,这一类小说才得到了学术规范的认可。在1927年,郑振铎把才子佳人这类小说归入到《巴黎国家图书馆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里。1933年,孙楷等把70部才子佳人小说作品正式划分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1958年,孙楷在自己出版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里放入且简要介绍了才子佳人小说。20世纪到90年代之间,学者们逐渐开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几乎每个出版社均收集出版了许多明清期间的作品,里面就涵盖了许多才子佳人的小说,例如:春风文艺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的《古本小说》。90年代之后,一大部分文学学者逐渐钻研才子佳人小说,他们从各方位视角钻研了才子佳人小说,里面以邱江宁、陈平原、任明华对这类小说的记叙方式钻研得比较透彻。
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以前记叙男欢女爱故事的小说有所区别。在构造情节里,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才子佳人小说有着较为固定的模式。才子佳人通常以诗作为媒介,互相倾慕,从而私定终身,中必经小人拨乱,几经波折最终大团圆。站在文学创作的视角来观察,才子佳人小说在记叙方式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公式化,然而由于这类小说独树一帜的创作方法曾十分盛行,存在着较多的艺术价值。它们的叙事艺术虽比较粗疏古板但却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值得我们研究。
我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篇中国小说的叙事类型,下载了五十几篇有关才子佳人小说的文章,研读了十几篇。总结一下,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才子佳人小说的记叙方式基本为:“一层不变的才子佳人人物形象”、“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三段式”的记叙方式。
第2章才子佳人小说出现及衰退的原因
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才子佳人小说曾经一时间非常受大众的喜爱。什么是才子佳人小说呢,鲁迅先生曾这样解释:“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获乘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它是人情小说中的一种类型。代表作品包括《玉娇梨》、《定情人》、《平山冷燕》等等,这些都在我国小说发展的历程里影响非常之大。其产生和兴盛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
2.1.1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演变
明朝末期清朝初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的产生,人民大众的阶级层次开始产生,大家主观意识开始觉悟苏醒,加之王阳明等和才子佳人小说相对应的心理学派系的先后产生,大家逐渐接受了“人欲”、“情欲”,人的性情逐渐得到解放,慢慢地那些在实际生活里郁郁寡欢、长年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墨客,把自身在实际生活里不能够达到的理想都寄情到自身的作品里。所以,塑造出了许多才、情、貌都非常优秀的佳人,和那些郁郁寡欢、不得志的才子们相遇相知相爱,帮助才子在努力考取功名的途中得以进步,变成他们在考取功名路上的强有力帮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明末清初社会风气的推动和文人雅士的普遍“求补偿”心理成为了才子佳人小说产生的必要原因。
(1)社会风气的推动
在明朝,程朱理学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引起了很多文人的不满。在明嘉靖年间,王阳明开始提倡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后来随着心学等相应学派的出现,在明代末年,学者们开始肯定“人欲”和“情欲”,主张“以情抗礼”,这些文化思潮对于文学作家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在仕途中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一直以来饱受着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当反对程朱思想的学派出现之后,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一些由他们创作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于著作《飞花咏》中,作者写到“男女从来存大欲,沉于才美复多情”,这直接彰显了时下市民对于才子佳人题材的思想需求,因而该类小说也层出不穷。
(2)文人雅士的普遍“求补偿”心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金榜题名是绝大多数人群耀祖光宗,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孔子就曾说过“学而优则仕”,则指明了中国古代人读书可以为官。继而至隋朝年间,由上而下的行政机构开始建立,封建统治社会得以进一步巩固,后隋文帝即位,将原本的九品中正制摒弃了,官员选拔制度开始施行分科考试制度,后发展至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得以发展成形。于唐朝时期,自唐太宗便十分重视选拔、培养人才。武则天时,开始大力提倡科举,于是很多庶族知识分子便有机会进入仕途,他们便把“金榜题名”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然而到了明朝末年时,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科举之路受阻。许多文人历经战乱,生活挫折。入清以后,虽然科举制度开始恢复,但限制条件增多,名额及其有限。所以一些中下层文人,为求仕途却一生穷困潦倒,期望走上仕途改变生活却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开始将难以实现的平生之志阐述于文字之间,在其所写的小说等题材的文字中寻求精神的自由,将现实生活中难以具化的爱情理念纵情于小说文字之间,而正是这种“求补偿”的心理作用下,才子佳人小说这一文化产物层出。
(3)明末清初的经济因素和书坊主的推动
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极其繁盛的时期。自宋朝开始,伴随着其商业与手工业的迅猛发展,民间说唱艺术也发展至一个较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从这一层面来说,市民的娱乐文化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继而至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印刷业逐渐发展壮大,这就从物质和经济的角度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产生的经济条件
明朝时期,集市、城镇等商业集聚地逐渐发展,商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于是社会上从事商业的人越来越多,市民们的商业活动参与意识也开始强大起来。商业社会的气息日益浓烈,与此同时,文学也逐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自明末清初的整个时期,科举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下层社会的求学者登上达官政治舞台的唯一有效途径。但从明代起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制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一批知识分子通向仕途的理想。再加上当时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诱惑,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另外一个出路。时下,商业及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考虑家庭收入及生活来源等方面的原因,知识分子也逐渐开始从事一定程度的商业活动。因此,文人和商人开始相互交融和渗透,文学和经济的联系也就密集了很多。
在商业发达的明清时期,商人们中大多数人对文人墨客们的伤时感怀之类的文学创作渐渐失去兴趣,而正是那种“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大团圆”的小说题材引起了市民的无穷的阅读兴趣,才子佳人小说开始出现。
(5)书坊主的推动
由于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发展、社会思潮和文人心理的转变等原因。市民的阅读选材及文人的创作多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主。故此,这一文学商贸市场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即书刊商人也迅速发现了这一商机,开始大量的发行该类小说。如《平山冷燕》、《玉娇梨》、《飞花咏》等书就被多次刊刻。与此同时,部分书刊商人还会花钱雇佣文人来进行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这也直接推动了该类小说的发展。从而在书坊出版之中获得最大利润。还有一些书坊主更是利字当头,甚至开始自己创作才子佳人小说。即使现下我们并不能区分具体是哪一部分为书坊主所做的,但这一情况的存在,可以从所流传下来的文笔层次不齐的才子佳人小说得以证实。在此背景下,当时模仿创作的现象也较为明显,甚至存在“千部共出一套”的创作情况。最后虽然成了才子佳人小说逐渐衰退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书坊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发展。
(6)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实际上,佳人这一形象的雏形应当起源于《诗经》。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便是位佳人了。《西京杂记》中所出现的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在比如《柳氏传》、《莺莺传》等才子佳人小说并不以六朝爱情中鬼、怪、神为故事的主角、而是开始书写平凡人类,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芩,对后世的爱情小说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到了宋代,作家们一反小说中才子求佳人或者是才子负佳人,而更多的描写佳人们对爱情自由的大胆追求,如《张浩》中莺莺,第一次见张生的时候就告诉了张生自己的心意。发展至元朝时期,伴随着拟话本和话本的发展,才子佳人故事逐渐从文字中走向了舞台。明末清初,一方面: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僵化,社会秩序混乱,人才不能各得其所,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才华无处施展。另一方面:先后出现了反对程朱理学,肯定“人欲”和“情欲”的学派,人们的思想得倒解放,再加上书坊的商业营销,《好逑传》、《金云翘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一系列才子佳人这一类题材的小说红极一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模式新颖独特,深受读者的欢迎。
2.1.2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衰退的原因和情况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非常兴盛,大量优秀的作品被反复刊刻。就现存的《平山冷燕》、《玉娇梨》两部小说来看,其版本就多达四十几种,因此也可以推断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时期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较大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却逐渐衰退,慢慢在读者眼中消退。下面就从才子佳人小说衰退原因和情况方面展开讨论。
明末清初,一方面: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僵化,社会秩序混乱,人才不能各得其所,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才华无处施展。另一方面:先后出现了反对程朱理学,肯定“人欲”和“情欲”的学派,人们的思想得倒解放,一部分下层知识分子为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和爱情婚姻,故此,时下以男女爱情、婚姻所创作的才子佳人题材小说得以发展。由于才子佳人小说内容新颖,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才子佳人小说开始盛兴起来。书坊主人在发现才子佳人小说的市场潜能后,开始大量刊刻才子佳人小说。与此同时,部分书刊商人还会花钱雇佣文人来进行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甚至利字当头的开始自己创作才子佳人小说,模仿创作的现象也较为明显,于是存在“千部共出一套”的情况,这可以从所流传下来的文笔层次不齐的才子佳人小说得以证实。对于这一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到:“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不能不涉淫滥……不过是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来,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1]“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编的连影儿也没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生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说他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2]由上述两段描述中可以得知,作者对于抄袭成风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缺陷主要概括于下述两个方面:
(1)结构存在模式化、公式化的问题。
(2)内容不切实际,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礼。
自此之后,基于才子佳人小说的缺陷,其逐渐开始走向衰落,也慢慢的退出了文学的舞台。
第3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艺术
3.1固定式的人物形象.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才子佳人的小说中,其主角形象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其才子多以玉树临风为主。《玉娇梨》第四回中描写到苏友白“美如冠玉 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如潘安,如卫玠。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3]佳人则无不出生名门,敏慧天生,生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才子佳人们不仅貌美,且都勇于追求爱情。
3.1.1才子形象
就创作这些才子形象的作者而言,多以郁郁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其现实的生活往往不如人意,因此便将满腔的热血释放于创作之中。在他们所塑造的才子的形象上,可谓是集才华、英俊、智慧、勇敢于一身,在仕途取得成功,获得了婚姻的幸福。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家境贫寒的才子形象
明末清初时期,才子形象多以家境贫寒,门庭冷落为主。在《玉娇梨》中,吴翰林花下遇苏友白。让家丁去暗中探访苏友白,然后得知苏友白父母已经早亡,家境贫寒,还没有家世。《定情人》中双星三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留下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岁的弟弟都是由母亲抚养成人。
(2)才华横溢的才子形象
在才华角度考察小说的才子形象,可以明确的看出才子的首要特征是才调卓异,有的甚至出生时就伴有异兆。《定情人》里的双星则是双夫人梦到李太白投怀所生。《玉支玑》中诗才敏捷的长孙肖,《平山冷燕》里过目不忘,行文犹如流水,天资聪慧的平如衡。《两交婚》中不假思索作诗,行文犹如骤风急雨的甘颐等无一不是才华横溢之辈。
(3)容貌俊秀的才子形象
在众多的才子形象中,其特性除上述两点之外,也多以容貌俊秀为特点。才子无一不是样貌出众的。在《定情人》中,就以“簪花挂彩,发覆眉心,脸如雪团样白,唇似朱砂般红,骑在马上,迎将过去,更觉好看”。[4]之句来形容才子双星。
3.1.2佳人形象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民的思想之中,女性往往处于夫君的掌控之下,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禁锢,并没有自主婚姻的权力。《礼记》中提出了女子要“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纲常。而在明末清初的作者笔下,才子佳人中的佳人更具XXX女性气息,更富有生气,个性更为凸显。
以下就佳人的貌、才、情展开讨论。
(1)貌美
明末清初,对于女性外貌的描述,始终是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热衷的表现手法,其描绘出的女性角色无不是有着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美。以《定情人》中江蕊珠为例,作者在其外部形貌上着重笔墨,这样写道:“花不肥,柳不瘦,别样身材;珠生辉,玉生润,异人颜色。眉梢横淡墨,厌春山之太媚;眼角湛文星,笑秋水之无神。”同样还有《玉娇梨》中的白红玉,作者述其“姿色非常”,喻其为“眉如春柳,眼湛秋波”。在《平山冷燕》中,山黛的姿色更是“生的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烟云”。又如《玉支玑》中管彤秀(第一回),也是“美如春花,皎同秋月”。等等这些佳人无不是倾国倾城,完美无瑕的。而且这些描绘性的文字大都是在佳人刚出场的时候,介绍佳人外貌的时候出现。
(2)才美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具备的必要条件就是貌美,此外更需具备的便是主角的才学了。以山黛为例,聪慧过人,自幼便能吟诗作对,作得一首《白燕诗》,被天子赞 “拈起御笔,略不经思,也不起草,竟在纸上端端楷楷一直书去,就如塑构于胸中的一般”。《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同样是才华不让,无书不能读,下笔皆成文。如此这般,还有《玉支玑》(第二回)中的管彤秀,也因其文采,被赞为不输科举会、状两元了。
新女性形象深深扎根在明末清初的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佳人的向往不仅仅局限在外貌,更加注重佳人的才学和品行上来,这一推崇在文学史上达到了顶峰。在《平山冷燕》(第十一回)中,对于佳人的评述是“妇若无才,已非淑女”。足以证明当时对佳人才能之向往。
(3)情美
除上述两个佳人的形象特征外,佳人们通常都是情感真实,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情中女子。
在众多的小说中,主人翁的相知往往是以诗为媒介的,佳人们确定才子的身份也是通过诗来进行的。如《玉娇梨》中白红玉就发誓一定要嫁给有才有德的男子,决不嫁给俗人。《定情人》(第三回,第四回)中,江蕊珠看见双星生的如此俊美,也便默默地动心,但也达不到定情的境地。直到见到双星的诗,就动情,并与之定情。在此过程中,佳人一旦定情,便矢志不渝。《金云翘》中的王翠翘聪慧超群,胆识过人,当乌龟骗她要把她嫁人时,她可以及时识破,使自己暂时脱离险境。佳人们通常家世显赫,她们不慕富贵,不惧权势,对自己理想爱情执着追求。
3.2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才子佳人小说之所以在明末清初盛行,原因之一其创作模式的新颖,佳人才子见面私定终身后,并不会马上步入婚姻殿堂,而是必经小人作乱,或政事牵累或父母反对,爱情受到阻碍,男女主人公必定是冲破重重阻力,最后终成圆满。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便是小人作乱部分。之所以是“佳话”,必然是“大团圆”结局,于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们只能在故事情节方面最文章,给男女主角爱情路上设立阻碍。巧妙的将男女主角相遇、小人作乱、相见相误的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使读者的心弦跟着男女主角的命运一起沉浮,从而激起读者的兴趣,实现其审美效果。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般有三个情节组成:
(1)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2)小人拨乱离散。
(3)才子佳人及第团圆。
实际上,戏曲的发展进程中,早在并未盛行才子佳人题材小说时期,便已经存在类似题材的创作。戏曲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定了一定的戏剧冲突,过程中插入对主角爱情的阻挠,达到剧情悲欢离合、波澜起伏的目的。最后及第团圆。如明代戏曲中将悲剧《窦娥冤》、《后庭花》改为《金锁记》、《桃符记》等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模式。故此,在后来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创作模式也难免受到了戏曲创作模式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角相遇,相误及第团圆的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大部分是由戏曲承袭来的。以《玉娇梨》为例,当白玄之女白红玉预与苏友白成婚之时,吴艳苏友白被误当成是白红玉,而苏友白便不愿与其成亲,而后当白红玉以作诗考试选择夫婿之时,又被苏友德、张轨如偷换了诗文,造成了苏友白的落选。苏友白进京赴考时,才女卢梦梨男扮女装,以嫁妹为名与其私定终身,于是苏、白、卢三人的爱中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其实均是借鉴于戏曲情主线便在重重误会中发展,最后及第团圆。这不仅丰富了长篇小说创作技巧,也形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独特的叙事艺术,积极推动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
3.3“三段式”的叙事模式
从叙事模式的角度来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情节相对公式化,故事结构大都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部分。
(1)才子佳人相遇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的相遇方式很多,有的是因人做媒,才子佳人通过媒人相遇,比如《飞花咏》中,才子昌谷和佳人容姑的结合就是以父母为媒,虽然二人历尽磨难,但最后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宛如约》的赵伯娘最终为侄女做媒,《两交婚》中黎青为辛小姐做媒。而另一部分佳人则是热烈大胆,直接展开对才子的追求,在《玉娇梨》中,卢梦梨并未直接以女装示人,而是扮成男子与好友苏友白相会,并称自己妹妹与苏友白乃天作之合,以此来挑选佳婿。有的则是因物结缘,如《画图缘》:花天荷在游天台时曾遇到仙人送他两幅画图,并暗示此画与其姻缘有关。途中行至一个花园,发现花园景象和画中景色一致,并与花园主人柳青结为朋友,在款待之际遇到佳人柳蓝玉,最后二人以画图为聘礼,成就良缘。
才子相遇方式,其见面方式多种,但一定是一见钟情,之后才小人拨乱,历尽磨难,最后及第团圆。
(2)小人拨乱
小说中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进行。这一过程往往是历尽艰辛,迂回曲折。这其中的坎坷又与小人拨乱是分不开的。曹雪芹也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情节铺垫。例如,在《飞花咏》第三回中所述,一无赖将娶容姑,采用“软做不如硬做,明做不如暗做”的下作手段,将其拐走并藏匿。《玉娇梨》第三回中,杨御史向白太常之女提亲不成,心生龌龊,并在皇上面前提议其去漠北迎接上皇,以公徇私。又如《金云翘传》中王翠翘父亲,被奸佞迫害,最后不得不卖身救父,才得以昭雪。可以说,正是应为这些反面角色的出现,才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勾人心弦,更加突出了男女主角之间的忠贞不渝。正是因为这一对比的出现,才使得小说更加的散发出绚丽的色彩。
小说故事的情节发展,往往是利用“小人拨乱”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推进的。从而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才子佳人及第团圆
就其故事的结局而言,主要行文方式为团圆式结局。基本上所有明末清初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著作的结局都是欢欢喜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式的大团圆的。比如《玉娇梨》最后苏友白在迎娶白小姐和卢小姐时穿着官服,好不气派,后来三人虽然在此前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最后却及第团圆,三人过上了神仙都羡慕的生活。《飞花咏》结局不出人意料,主角高中,迎娶佳人。以上这些种种小说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结局都是美好的。其一般规律是:才子高中,迎娶美貌贤惠的女主角,小人失势,难逃牢狱,亦或者化敌为友,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美满。及第团圆的叙事模式迎合了在当时这些在独特的社会时代和命运遭遇不羁的作家们和市民们的精神需求,才子佳人小说广受欢迎。
第4章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的演变
自《平山冷燕》、《玉娇梨》两部开山之作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后来因为书坊的商化运行,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一套公式化的叙事模式,逐渐引起了读者的审美疲劳和广泛批评。于是有些作家开始不断创新,迎合读者日趋变化的阅读兴趣,使才子佳人小说渐渐蜕变成其他类型的小说模式。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在上两章中已作了深刻的分析,下面就其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和演变动因进行具体的探讨。
4.1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初步确立
纵观整个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描述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而就明末清初的创作来说,主要是才子佳人小说,且其叙事模式也以相遇定情—私定终身—小人拨乱—及第团圆这一模式为主。
自《平山冷燕》、《玉娇梨》两篇开山之作,便基本奠定了该类小说的整个故事结构:(一)才子佳人伊始的相遇,继而钟情并相许终身。(二)途中遭遇小人拨乱。如《玉娇梨》中杨御史逼婚、张轨如偷换苏友白诗稿、苏友德假借苏友白之名,到白府骗婚。再比如《平山冷燕》中的张寅、晏文物、宋信等。小人从中作梗的应用,让整个故事情节波折四起。(三)及第团圆。《玉娇梨》中苏友白高中进士,迎娶了白红玉、卢梦梨两位佳人。在《平山冷燕》中,两位才子金榜题名并能奉旨成婚。
总的来说,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初步确立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成为了后来小说效仿的模板。
4.2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4.2.1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的原因
在《玉娇梨》与《平山冷燕》广受读者欢迎时,书坊主见其有利可图并开始大量刊刻,除了聘请文人编创类似于这些小说的作品,有的甚至干脆自己动手编写。由于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可效仿的创作模式,各路学步者纷纷开始复制,所以一时之间仿写之作层出不穷。叙事模式逐渐形成了情节公式化,人物形象概念化。引起了读者们普遍的不满和批评。
4.2.2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
从叙事模式的角度来说,才子佳人小说存在模式固化的现象,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就其问题进行概括之后,该类小说逐渐推出了文学的舞台。于是一些作家开始翻空创新,着笔于世态人情,涉及讲史,妖神之事。如《锦香亭》把才子和丽人的恋爱故事到安史之乱中展开描述。慢慢地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开始变异并迷失其原来面目。直至清末,才子佳人小说消失殆尽。
综上所述,于明末清初年间,才子佳人小说有着空前绝后的发展,红极一时。其后因为书坊主的商业运行,后起者纷纷学步,使其叙事模式逐渐公式化,引起了读者们的审美疲劳和学者们的批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模式不断演变。
参考文献:
[1]苏建新陈水云.“才子佳人小说新界说”[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1期
[2]许婷.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两种“趣味”[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4]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5]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6]张羽.“才子佳人小说在当代的追寻”.《理论界》,2011
[7]兰芳方.“浅析人情小说《玉娇梨》的才子佳人模式”.《神州》,2012
[8]胡明玉.“论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原因”《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9]毛郭平..“才子佳人小说成因探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章笑力.明清科举制度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关系[J].浙江档案.2003
[11]胡军利.商业视野下的才子佳人小说[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4期
[12]彭龙健.“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文化阐释[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13]杜彬语.“论科举文化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文学教育》,2014
[14]谢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1999
[15]彭龙健.“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6]王永恩.“论明清才子佳人剧的叙事视角”.[M]《剧作家》,2013
[17]纪德君.“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及其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
[18]戴瑶琴.才子佳人小说叙述模式在现当代小说中的变革和延续[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19]李广.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美学风格[D].锦州:渤海大学.2012.
[20]梁苑.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另一种新文学样式[D]复旦大学,200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