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项目充分弘扬地域特色,展示地域文化。打造“龙城”的标志性广场。充分展现地域风采。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效益。注重地域特色的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添加新的一页。运用空间结构和一系列手法,在建筑,绿植,小品,色彩等方面展现出地域特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核心部分便是地域特色,而地域特色也是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这样能够更好的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关键词:地域特色;标志性;环境保护;传统文化;时代特征
引言
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便是城市广场,不但可以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区域还能展现这个城市的风貌,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的同时,注重地域特色的弘扬以及无障碍设计的原则。选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所以在设计中不但要满足基本的绿化要求、景观的功能要求,更要注重添加地域性文化的元素,也要做到和周边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表达,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1项目概况
1.1场地概况
朝阳公园广场位于朝阳市朝阳大街与柳城路交汇处西北角,是一座集休闲、集会、娱乐和文化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型广场。
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60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部为中心广场,设有娱乐休闲区和绿化观赏区,四周种满绿植,设计绿化种植各种花、草等植物130多种。同时园林的小景也烘托着人与自然以及地域特色,使人们在广场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围。广场场地开阔,交通便利。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很多便捷。平面如图1.1所示。
图 1.1平面图
1.2自然条件
1.2.1气候与气象
朝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北纬40°35′,属中纬度地区,朝阳市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四季分明,夏天的时候昼长。天气炎热,降水很多。冬天的时候特别寒冷而又干燥。这种气候的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植物夏天茂盛冬天枯萎,变化明显。
1.2.2地形地貌
朝阳市北,西,南三面环山,这样的地形地貌抵御了来自西北的冷风,对于干冷气候也起到了部分改变的作用。主要地形地貌为低山和丘陵以及平原。因为地形地貌的缘故,岩性也比较松软,这些是朝阳地形的一个发育特点。
2项目分析说明
2.1周边环境
广场选址位于朝阳市委员会南侧,周边的交通便捷,广场的周边也与多个干道相互连接,方便附近以及偏远地区的居民到达。促使广场逐渐成为了展示朝阳地域风采的重要景观。地理位置如图2.1所示。
图 2.1地理位置示意图
2.2交通现状
朝阳市XX公园广场设计区域周围的北面是主干道,周围的交通通畅。此道路的东西两侧都是居民区,为附近居民提供很大便捷。两边的马路也刚好隔离了居民区有广场的布局分布。
2.3目标人群
2.3.1人群活动动线分析
参与广场活动的人群丰富,在正常工作日的早晨,大多数都是家里的老人带着儿童来广场游玩,年轻人大多数则穿行广场,部分年轻人会在早晨选择晨练。中午的时候人流量几乎为零。下午和傍晚的人流量较大,人们有的在广场中心欣赏景色,有的在树荫下乘凉。
广场有多个出入口。景观区域开敞,人们更加便捷的欣赏美景。利用步道分割空间使得功能分区明确。为了提供交通的开阔视野,利用规整的草坪铺地和中央路形成区隔。使来往交通更加安全便捷[1]。
2.3.2必要性活动
早晨6:00至9:00的人群多为老年人群以及部分青壮年。老年人有的在做健身操,有的慢步,有的打太极,锻炼身体,健康长寿;青壮年在广场晨跑,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午11:00至12:00和下午13:00至18:00的广场人流较少,流动的人大多数都是穿过广场回家的,此时的广场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正常通行的需要。没有其他的人流流动。
晚上18:00至21:00广场人流最多,主要为锻炼身体的老人,活动内容为跳广场舞和走圈闲逛,还有部分喜欢下棋的老人在照明良好的地方下棋。周边居民在公园广场的晨练以及晚间活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的社会性活动。
3项目设计说明
3.1设计原则
3.1.1景观形态要注重保持整体性
广场的道路、建筑、绿地、小品,都要做到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又互相联系、互相衬托。在整体的风格上体现地域特色,融入地域元素。广场各部分之间一定要有秩序感,做到协调统一,共同烘托主题[2]。
图 3.1景观节点图
3.1.2要做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好的空间肯定是多样化的,要做到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相结合,围和、半围合、开放空间相结合,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需求[3]。可以利用植物制作围合空间,不但可以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还可以净化空气,形成小型气候等[4]。
3.1.3要做到更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的设置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的生理、心理需求。阳光、风向等综合因素的参考用来决定座椅的方向选择问题,尽可能的营造出安心舒适的环境。休闲区售卖亭的选址要以方便使用者为基本前提,在不影响整体布局的情况下选址。满足功能需求的照明系统,同时做到美观,烘托整体公园和谐的氛围。让人在灯光下十分舒适。
3.1.4注重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结晶,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都对地域文化有所体现。在满足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的体现出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反映了隐藏于其中深层次的地城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中国园林依据地域特征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园林,不同地域文化也因此对应不同的园林景观,地域园林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等。反过来,新的文化土壤滋生新的园林,产生新的特征。本项目也因此注重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3.2设计理念
本项目充分弘扬地域特色,展示地域文化。打造“龙城”的标志性广场。充分展现地域风采[5]。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效益。注重地域特色的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添加新的一页[6]。本项目要打造一个以城市中心的公园广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地域文化的融入
红山文化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化痕迹。辽宁西部便在红山文化东部的分布范围中,朝阳位于辽宁西部,充分的展现了红山文化。与此同时,朝阳还是中国北方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定都的地方,素有三燕古都的美誉。本项目也将朝阳的地域文化充分的融入到设计当中去。
3.2.2智能系统的打造
为了做到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自我持续,利用一系列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和科学措施。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绿色公园广场,一个完全区分于现有公园的绿色智慧的公园广场。而我们作为设计师绝不仅仅希望只是将科技新设备和新用途堆砌在这个公园里,做一个简单的展览橱窗,而是希望这些科技内容能够完美并巧妙的结合到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景观元素和设施中。因此,是否足够了解每个科技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景观载体成了景观设计伊始的挑战。
图 3.2智能系统意向图
3.2.3新型材料的应用
运用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对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也解决了自来水供应困难和城市排水两大难题。设立雨水收集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储存,这样可以给城市排水带来改善,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也对暴雨时带来的水涝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图 3.3雨水收集槽示意图
3.3布局整体规划
3.3.1道路规划
为了满足人们的正常活动以及安全需求,用绿化带将人行道与车行道相互隔开。为了让广场与周边道路紧密联系,广场内部道路分为主要人行道和次要人行道两种。设置了临时停车点和多处自行车停车点。多环的交通组织作为广场内部交通的主要方式。
广场主干道、步行路和人行道作为广场的三个主要道路。主干道连接着广场的各个部分;两米宽的人行步道连接着广场的各个功能分区;游步道为一米五宽的小路由自然材料(鹅卵石、嵌草砖、透水砖)铺垫而成,用来连接广场的各个节点 ,让行人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唤,有一种亲临之感。既丰富了广场总体的构图方式,又满足居民林荫漫步休闲的诉求[7]。
图 3.4鸟瞰图
3.3.2铺装分析
采用方格形式作为作为广场的铺装图案,变相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方格网布局模式[2],此外,在地下设置了雨水收集槽。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利用水资源,还为保护水资源做出了一份贡献,对雨季广场排水问题也得到了充分解决,为广场增添新颖性、现代性和生态效益,有很大的意义[8]。
采用高强度的沥青、混凝土用作广场主干道的铺装,方便青年人在广场运动[16]。小的道路则采用石材路面、沙砾路面、等多种路面相互结合。人行道、园路采用鹅卵石铺装、石材铺装以及等,更能结合大自然的意境,使在小路里散步的老人们和孩子们都能有一种贴近大自然之感[9]。设计中还采用了条形引导砖,在障碍物前设置圆点的提示砖,提醒盲人前方有障碍物,做到能让盲人放心大胆的前行。
图 3.5广场节点图
3.3.3绿化设计
广场整体种植了不同色彩不同种类的植被,变化丰富多彩。因为现状场地的绿色植物过多,缺乏色彩的多样性。所以种植了一些彩叶树种和开花树种,单调问题加以改善[10]。
植物布置应枢密有致,如果植物种植太过密集的话会影响到绿植的健康生长,所以植物种植不宜太过密集。部分地区植物不足,缺少变化[11]。
在设计时,考虑到了植物的季节性问题,注重季相时序的交替变化,种植一些常绿大乔木,防止夏天暴晒严重的问题[12]。
图3.6植物分析图
3.3.4节点分析
雨水循环再利用动能:采用透水铺装作为道路和场地的主要铺装。例如,透水性能优越的聚氨酯彩色碎石透水路面,对于城市内涝问题起到了小范围的缓解作用。此外,还设置了排水草沟在广场道路的一侧,将路面汇水排入绿地,尽快下渗。有效的缓解了城市内涝的问题。
3.3.5功能分析
本方案通过调研观察广场内的活动来进行功能分区,共分为七个区域如图3.7所示。
(1)中心景观区:该区域的景观布置最为突出,为该广场的中心景区,居民可以在此区域欣赏景色,漫步散心。
(2)入口广场区:该区域为进入本广场的第一个分区,设计了很多有地域特色的小品,弘扬地域精神。
(3)绿化观赏区:该区域种植了很多绿植供人观赏,给居民一种亲近大自然之感。
(4)休闲区:该项目设计了四处休闲区,分别设立了健身器材和一些运动,如活力攀岩、轮滑的区域。根据孩童不同特性,留有大量空间,中心是滑梯沙堆等简单游戏,给孩童营造舒适的环境。大量桌椅和凉亭给居民提供休息空间,老人可以在该区域打牌下棋。
图 3.7功能分区图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坚持历史传承理念能更好的表达城市休闲广场设计的地域特色,运用空间结构和一系列手法,在建筑,绿植,小品,色彩等方面展现出地域特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核心部分便是地域特色,而地域特色也是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这样能够更好的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洋.关于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探讨[J].福建建材,2017,(5):98-99
[2]陆莹.新中式园林景观特色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34-36
[3]毛林强,沈一.人文性城市公园设计思路剖析—以高县硕勋公园景观提升方案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88-189
[4]丁芸.浅谈城市滨海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素—小窑湾航海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探索[J].价值工程,2014,(1):123-125
[5]朱伟.环境色彩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111-112
[6]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天津大学,2009:18-19
[7]王姣姣.人、景观、生态[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88-89
[8]徐澜婷.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D].成都:四川大学,2007:69-70
[9]徐郡婕.潍坊市景观性小品地域性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5-6
[10]王景旭.湖南王村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37-39
[11]郭莉莉.丽江古城滨水休闲空间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49-56
[12]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5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3-54
[13]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36
[14]加文,贝伦斯,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5-69
[15]周厚高,景观设计材料手册.植物篇[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7-79
[16]戴利著,高峻等译,游憩与运动的规划和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2-38
[17]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11.
[18]曲倩瑶,常怀东.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息,2013:24-26
[19]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37-39
[20]杨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4,(15):24-27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终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指导,使我对景观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感谢同学们在我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拓展了我的视野和思维,使我能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由于父母20多年的艰苦教育,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最终走向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批改、批改和参与我论文答辩的老师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