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江南丝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丝竹类的重要类型,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从明清时期开始追溯江南丝竹的发展历程,重点针对当代背景下江南丝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市场环境、传播方式和人才

  摘要:江南丝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丝竹”类的重要类型,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从明清时期开始追溯江南丝竹的发展历程,重点针对当代背景下江南丝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市场环境、传播方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研究让人们对“江南丝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江南丝竹”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瑰宝“江南丝竹”绽放异彩。
  关键词:江南丝竹;问题;对策
  江南丝竹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传承,发展至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不论从演奏形式还是曲调旋律上来讲,江南丝竹的发展正在不断受到阻碍,本文主要是研究一下针对这些情况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下面就是列举的一系列问题及对策。
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

  一、江南丝竹概述

  (一)江南丝竹的概念

  《周礼•仪礼•礼记》中记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这里所称“丝竹”,是与“金石”类乐器相并列的“丝”类和“竹”类两型乐器的指代,故其后言“乐之器也”。“丝”是指拉奏或弹奏的弦鸣乐器,在我国古代大多用丝制成。“竹”则是指吹奏气鸣的竹制乐器。早在汉代文献中已有用“丝竹”为歌曲伴奏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丝竹”除伴奏声乐作品外,还用于歌唱前的单独演奏。“江南丝竹”之称,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之前,乐界和文人乐社成员一般称这一音乐样式为“丝竹”,环太湖地区民间有的也称为“丝竹”,有的则称为“细乐”或“细乐十番。江南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江南丝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等。著名乐曲如江南丝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骏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推碌碡》等。

  (二)江南丝竹的发展进程及艺术成就

  张炎中《江南丝竹的发源地》一文中,通过对江南丝竹的历史文献及发展过程的考证,认为:江南丝竹衍生于昆曲改革、创制之中。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南关的“曲圣”魏良辅,潜心以诞生、流传于昆山、太仓一带的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其它声腔和北曲的优点,又融入当地民歌的元素,革新、创制出了流丽悠远的《水磨调》,即昆曲。清初宋直方的《琐闻录》和叶梦珠的《阅世编》明确记载:“因考弦索之入江南自戍卒张野塘始”。张野塘,善唱北曲,素工弦索,以罪谪发太仓卫,为魏良辅所赏识,将女儿许配其为妻,使张野塘成为其改革、创制昆曲的得力助手。张野塘“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并改三弦之式”,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弦乐、管乐配置完备的丝竹乐队,为昆曲伴奏。至万历年间,回归故里的首辅王锡爵组建家乐,张野塘和魏良辅的弟子赵皓云均为骨干,除演唱昆曲,也单独演奏丝竹乐,遂形成了吴中新乐弦索。即江南丝竹的雏形。后经历朝代的发展,江南丝竹逐步成型,走向成熟。
  19世纪末,江南丝竹在苏南、浙西和上海一带的大小城市和农村集镇广为流传。20世纪初至30年代,江南丝竹在上海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兴盛起来,上海成为这一乐种的中心;其代表乐曲《扬桥》《扬州四合》、《苏桥》《苏州四合》等,在吹、弹、拉乐器新的音响结合下,采用曲艺胡琴的习惯定弦改调演奏,与原来的十番管弦部分相比,旋律更流利动听,音响也更柔和了,但丝竹的特点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今天尚存的早期曲谱中,直接从《四合锣鼓》移植的乐曲数量特别多,反映了当年丝竹一经形成,传播之快、流传之广的盛况。这不仅表明江南各地曾经出现过竞相演奏丝竹的热潮,还表明以扬州、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地区,曾出现过各种丝竹流派互相争胜的局面。丝竹作为一种新的器乐乐种,在苏南、浙西和上海一带的大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中流行起来。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丝竹乐而称其为江南丝竹。
  20世纪40年代,江南丝竹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丝竹名家广为传艺,人才辈出,纷纷成立丝竹乐班社。几乎所有的班社都以发展这一乐种为宗旨,纷纷整理和加工传统古曲,扩大和丰富表演曲目,形成了富于代表性的“八大名曲”,演奏风格亦日臻完善,许多乐曲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上演奏并灌制成唱片。在盛行定板式加花以后,丝竹就朝着绮丽的风格发展,并对早期的丝竹乐曲进行加花润饰。当时丝竹的发展正处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必然受到日益凋敝的社会经济的影响。江南一些都市相继中落,大部分丝竹流派也就逐渐沉默下来。到了本世纪初,只有演奏《苏桥》的一派尚能保持余势,继续活动在苏沪一带,而受苏桥一派影响最大的上海丝竹界,则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兴盛起来,成为实际上的丝竹中心。这一阶段,丝竹名家广为传艺,班社之间交流的增多和频繁的演出活动,使市区和郊县的丝竹班社人才辈出,演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富于代表性的“八大曲”的艺术表演更臻完善,发展国乐的宗旨为更多班社所接受,纷纷整理和加工传统古曲,且大胆吸收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的特点,扩大和丰富了表演曲目。
  解放以后,江南丝竹继续以上海为中心在江南一带发展,并流传到港澳和其他地区,其盛况不减当年。同时,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春晖曲》、《江南好》等,配器方面加强了声部的厚度和配合,使丝竹音乐演奏加人到专业化的音乐行列。同时,成立了江南丝竹研究会和江南丝竹整理研究组;举办了各种大型的江南丝竹演出活动,推动了江南丝竹音乐演奏和创作的发展。

  (三)江南丝竹的研究意义

  江南丝竹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着我国江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传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残酷的打击,很多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形式濒临这灭绝与消失。作为我国江南地区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我们当今对江南水乡文化整理和发掘的主要依据和载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本质上说明了只有发源于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文化形式,才能够存在,才能够融合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体系,才能够发展,被人民所接受并喜爱传承。江南丝竹乐经过历史的洗涤发展延续下来,说明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如今对江南丝竹的研究,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顺应民族发展进步的潮流。通过对江南丝竹的研究整理,可以从中发现总结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精髓,作用于其自身以及姊妹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与复兴。在如今世界文化大繁荣,外来文化逐渐侵蚀民族文化的现状下,保护和弘扬江南丝竹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教育水平也比北方地区较为先进。面对逐渐走向衰落的江南丝竹文化,深入的发掘研究,高度重视传承与发扬,对江南丝竹在以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江南丝竹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XX重视但缺乏有效保护措施

  2005年,xxxx办公厅下达《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XX,各部委及各直属机构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定了“XX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的文化工作原则,要求地方各级XX要加强领导,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发挥XX的主导作用。发挥了XX的文化职能,通过XX的积极运作,从意识形态上强化了群众对江南丝竹的认识和重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应的引导和影响的积极作用,逐步的扩大了江南丝竹的群众基础和热情,为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扬奠定了环境基础。但是,由于XX职能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对于江南丝竹文化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和短期性。没有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审时度势,确定长远弘扬、科学发展的良性可持续规划,仅仅体现在较短时限的热潮和活动,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比较深度的关注和重视;江南丝竹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族音乐形式,本身就带有非主流文化的局限性,市场化运作机制比较落后。势必就面临着和其他民族文化形式一样的困境:发展资金匮乏。特别是地方性区域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人民群众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丝竹文化欣赏群体过于狭窄,自身收入微薄,国家补助对于丝竹文化的投入相对较少。在当今信息大爆炸、世界文化大繁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形式充斥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空间,商业化的艺术传播以及市场化的艺术运作,给传统丝竹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尴尬的处境,江南丝竹文化的发展捉襟见肘;曲目上的问题,不能不说有一部分因素是由于上面提到的资金问题造成的。如果一个乐种,它的曲目一直很陈旧,没有新意,那么其受众将会随之减少,愿意去学的人也会随之减少,江南丝竹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曲目陈旧不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

  有关学者对江南丝竹的配器与曲目做过研究:“江南丝竹的曲目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传统的丝竹音乐形式上都比较统一、陈旧,回眸以前的江南丝竹乐,尽是一些让人听得耳朵起茧的古老乐曲,比如:《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等八大名曲”。如今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由于受到世界文化以及当代新兴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些传统的丝竹曲目的欣赏仅仅局限在对江南丝竹过于喜爱的并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小众人群之中,很难抓住年轻受众的关注,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其他民族文化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文化元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过于猛烈,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的趋势,势必会导致江南丝竹文化市场逐渐呈现越来越狭窄的趋势和困境,仅有的市场“消费者”也存在逐渐流失分流的危险。

  (三)民间江南丝竹活跃,缺乏有效传播手段

  江南丝竹是民间音乐,民间社团一直是其传承的主要力量。从历史上看,民间社团中影响较大的有20世纪初上海的“文明雅集”、“国乐研究社”(由秦仲功、张志香等人发起成立)、“紫韵国乐会”、“云和音乐会”、“梅友国乐研究社”、“南京乐社”等。这些乐社的成员不仅同乐自娱,还经常登台演出,活跃在城市的大小舞台上,他们还在电台演奏,有的还灌过唱片。而今,民间社团依旧在承担着这一角色,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逐步深入,大量的民间乐团迅速成长,活跃异常,现在在上海、浙江等省市都有许多较为活跃、影响较大、排练演出比较规律的丝竹团体。这些丝竹团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江南丝竹乐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对于宣传和扩大丝竹知名度奠定了群众基础,为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普及推广作用。这一问题同样也受到XX政策、资金投入、消费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现存的正在运行的丝竹团体及个人活动来看,很大一部分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消费市场的狭窄导致传播途径出现断裂和瓶颈,资金的缺乏导致丝竹文化传播软硬件现代化步伐缓慢,传统与现代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融合创新平台,从根本上限制的丝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不足

  xxxx《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学校尤其是专业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播和学术传承的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比拟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传承优势,主动实践自身应担当的文化责任成为当今丝竹教育的主流。但是由于江南丝竹乐、使用乐器等与现代音乐以及西洋乐相比,缺少了朝气和时尚感。所以导致现代年轻一代对现代乐趋之若鹜,传统乐曲的学习确是门可罗雀。久而久之,丝竹乐的传承就出现了人才层面的断层,成为威胁丝竹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丝竹培训教育模式的弊端造成的。现在丝竹教育当中,几乎不存在专业性的学校教育,更别说专业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传承主要集中在丝竹团体和个人的传授模式中,且这一模式随着市场的缩小、人们意识的单薄正在逐渐的缩水消失。

  三、当代江南丝竹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XX职能,加强资金投入

  毫无疑问,XX行为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江南丝竹挖掘创新的工作中,XX和文联要起到引导、组织、服务、宜传和维权等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和社会资金的筹备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努力把江南丝竹塑造成我国南方民乐品牌的新亮点、江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新名片。在具体工作中:XX应加大专项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提高组织重视程度,加大对江南丝竹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对其曲式结构、调式等的总结研究,不但为后人探究江南丝竹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利于丝竹音乐的发扬和创新。建立健全的丝竹乐整理发掘机制,制定相关丝竹管理体制;引导组织社会力量,鼓励成立创办民间丝竹文化团体机构,发展丝竹文化;组织引导丝竹文化交流。由于专业团体的演奏者则拥有纯熟的技巧和良好的音乐素质,演奏准确规整,处理细腻雅致,配器颇具匠心。民间丝竹乐团形式丰富,个性突出。双方各有所长。要组织二者经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丝竹音乐的发展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创新江南丝竹曲目创作,扩大市场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丝竹音乐的发展要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在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中第一要“剔”除一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丝竹乐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但在民间多演奏于婚丧喜庆中。要剔除带有封建色彩和宿命论一类的东西。第二、要剔除文人演奏的丝竹乐中加进的脱离群众、自我陶醉、自命高雅的方面。在丝竹乐出新的过程中,要将某些传统乐曲赋予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命题,奏出新的风格,迎合当代文化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文化阶层的消费群体进行不同需求的创新和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的拓展中,一定要保证江南丝竹本身的文化气息和底蕴,探索与当今市场经济和文化体制相适应的传播途径和模式,不能过分的强调市场化与经济化;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对传统有着深厚研究的基础上,在体现XXX风貌的同时,又不失传统丝竹的韵味。必须要使丝竹乐曲有新的时代感,除了旋律要富有新的时代气息,配器手法上也要大力创新。在保留原丝竹组成规律的基础上,可大胆运用现代和声、现代节奏。织体手法上亦可多运用对比复调,以改善以往,单一的模仿复调,增强多层次、立体感,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加强江南丝竹文化的现代传播手段

  丝竹作为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曲艺文化形式,随着文化行业的不断开放开放,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增加,逐渐走出了地域,走向全国乃是世界的文化舞台。其实,在丝竹发展的几百年间,丝竹乐早就已在全国流传发展,甚至走出国门。只是随着世界近代多元文化的爆炸式传播,丝竹文化的传播走向了下坡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今的丝竹文化发展中,要加强与各地区、国家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多参与世界性的曲艺活动,借鉴经济学中“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突破早前传统的地域音乐文化标示性和文化区域界限圈定,成为中华民族“国乐”整体结构类型中的一个典型的精品代表,享誉国内外。

  (四)加强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培养

  江南丝竹音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丝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接班人的培养。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授于后人。所以,加强对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迫在眉睫。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层次:
  1、大中专学校的专业教育。学校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主流。在对江南丝竹的发展研究中,专业的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形式。要通过开设江南丝竹专业、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对丝竹等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学习,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强化丝竹文化的传承;
  2、民间团体的教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非主流艺术形式、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是由民间机构团体、个人小范围的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授模式。虽然这种模式不能够满足这一文化良好的发展,但也是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目前丝竹文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主流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各民间团体、艺术流派、继承人等丝竹造诣较深的单位,要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从而积极的投入这一文化的教育传播,为丝竹爱好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途径,扩大丝竹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文化地位。

  四、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江南丝竹己经xxxx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此看来,江南丝竹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乐合奏,其凝聚的审美理念和社会文化内涵己成为镌刻着中华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落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盆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江南丝竹音乐大成[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3)
  [2]陈有觉、高雪峰.江南丝竹发源初考[J].艺术百家,1998、(6).
  [3]张炎中.江南丝竹的发源地[J].北方音乐.2007.(4)
  [4]谢征李世军.江南丝竹研究综述[J].作家杂志.2007.(7)
  [5]高厚永.别具风格的江南丝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78、(10).
  [6]陈有觉高雪峰.江南丝竹发源初考[J].艺术百家.1998.(2)
  [7]林茂.浅谈江南丝竹的发展[J].歌情舞韵.2010.(1)
  [8]维佳张艺.浅谈江南丝竹的传承复兴弘扬[J].江南音乐.2009.(2)
  [9]阮弘.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与展望[J].上海财经大学艺术教育中心.2004.(33)
  [10]田福祥.浅谈对古典音乐的欣赏[J].歌情舞韵.2009.(1)
  [11]伍国栋.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拓展[J].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09.(3)
  [12]伍国栋.江南丝竹的传播与影响[J].中国音乐.2008(2)
  [13]苏春敏.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2007.(12)
  [14]武慧敏.江南丝竹音乐之文化背景研究[J].音乐论坛.2008.(9)
  [15]吴红非孙文婷.江南丝竹音乐传承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4)
  [16]高厚永.别具风格的江南丝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78(1)
  [17]叶熙熙.江南丝竹乐及其功能[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4)
  [18]徐子仁.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J].中国音乐.1983(3)
  [19]樊家城.南北丝竹乐之异同[J].中国音乐.2000(4)
  [20]姚晓琴.也论扬琴江南丝竹中的演奏特色[J].国际音乐交流.1997(6)
  [21]张晓峰.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3)
  [22]茅原.从江南丝竹说到存在论[J].南京艺术学院.2003.(8)
  [23]杨凌.论江南丝竹的“再生性”特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4]Sutter.Beingandnothingness[J].1987.(346)
  [25]MichelFoucault.Theeyesofpower[J].1989.(3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70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月24日
Next 2020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