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少女小渔》是美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处于异国环境、但独具东方传统女性魅力的女主人公小渔。通过对作品中的小渔形象进行分析,展示出东方传统女性身上所呈现的善良、宽容等传统美德,探索严歌苓笔下地母女人形象在小渔身上所得到的呈现。分析移民者的生存困境,并阐述两种文化在小渔身上所呈现出的冲突和矛盾。通过对小渔身上两种文化共同体现的分析,探究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将中华文化中的至善至美的文化风格渗透到与其相反的西方文化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赞扬东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达出坚守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严歌苓;《少女小渔》;女性形象
一、引言
严歌苓是近年来一位高产且影响颇广的美籍华人女作家,她于197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至此已有四十一年。在这四十一年间,她发表了大量精美的小说,共计长篇小说22部,中短篇小说21部。在这些作品中,严歌苓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女性形象:从《天浴》中的文秀到《扶桑》中的扶桑,从《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到《小姨多鹤》中的竹内多鹤和小环,严歌苓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大批经典女性形象。
作为一位长期旅美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善于描绘各式各样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按照所处地域大致可分为身处中国社会的女性和在异国生存的女性,这也与她在中美等国长期居住过有关。在这两类女性身上展现出的是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女性的不同魅力。
《少女小渔》是严歌苓在美创作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海那边》的第一篇小说,自从发表后备受学界关注。小渔身上所呈现出的东方女性的特质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显得十分独特,她以其善良、宽容化解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
严歌苓笔下的小渔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女孩,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她,十七岁起就走进社会,成为一名护士。机缘巧合下认识即将出国的江伟,两人携手走出国门。由于无法取得居留权,小渔只能在唐人街当非法劳工,为了摆脱困苦的生活,江伟安排小渔于年届六十的意大利老头假结婚,以此希望让小渔取得绿卡。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小渔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包容、专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到放大并显得独特,使她身上散发着东方传统女性的光芒。
(一)东方女性的善良与包容
X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人保留着两种相对矛盾的印象:柔弱的、等待救赎的“善者”形象和邪恶的、残暴的“恶者”形象。[1]而在《少女小渔》这部作品中,严歌苓打破了这种固化的印象。严歌苓笔下的小渔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她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她虽然处在让人利用、任人摆布的卑微处境下,但却能以从容的姿态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小渔无论落得个怎样的处境,她始终保持着微笑,她并没有十分强烈地反抗周围人对她的作为,而总是以沉默和微笑宽容这个世界。
最初,和江伟一同来到X,过着全天打工的日子,小渔选择微笑着在站台等待放学、放工的江伟。后来,被江伟安排嫁给洋老头,纵使心中有着天大的委屈,她却把哭的机会让给男友,用力扛着他的哭泣,认为男友伤痛得更深更狠,却未曾想过这一切本就是江伟的安排。明明自己才是那个牺牲女性名誉嫁给老人的人,小渔却仍是用微笑和淡然扛起了这一切。
在作者的笔下,小渔似乎对于任何人都是以善意相待,从未出现她对任何人有拒绝或是恶意。因为不忍“自己有饭吃别人挨饿”而将自己的童贞献给了一位爱了自己一年而将死的病人;因为男友对于身份的追求接受了安排与一位父亲般的老人结婚做戏;因为对于老人的同情,在老人想尽办法从自己身上赚取钱时毫不犹豫地支付,面对瑞塔的冷嘲热讽也依然坚持为老人打扫屋子。就是在这样一种尴尬、别扭的生活状态下,小渔身上那份东方文化所沉淀下的向善向美的情感依旧很好的保持,其独有的“小渔式同情”也在文中随处可见。
在婚礼上第一次见到那位要与自己结婚的老人时,小渔并没有因为自己要和一位年纪如此大的人结婚而表露出难过,她反过来替老人难过。小渔思想中认为这位这么大年龄的老人应该是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可眼前这位老人却要在这样的丑剧中卖力地表演、出卖自己的身份,只是为了获取那一点报酬。在小渔看来,这样的角色对于老人来说太沉重了,老人之所以来出演这幕丑剧是因为没指望去做一回真正的新郎,用这场戏来过把瘾。小渔眼中的这一位老人,似乎比被逼迫的自己更加可怜。
正是因为这种善意的同情,在之后一年的生活中,小渔为老人的生活带去了温暖。瑞塔在时,小渔只敢偷偷摸摸地打扫肮脏凌乱的厨房,以免惹恼瑞塔,让瑞塔认为自己抢了她女主人的活;她静静打扫浴室,包括那块每天都脏兮兮的香皂;她偷偷谛听老人与瑞塔唱歌弹琴,默默祝福他们花好月圆。就是这样一个连自觉劳动都需要顾虑她人想法的少女,面对瑞塔一次次的冷嘲热讽,她仍然坚持自己该做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住在脏乱的环境中,只是希望这位可怜的老人不要连生活环境都如此不堪。而在瑞塔离开后不久,小渔也很快要离开这栋房子,但她因为考虑到老人还要继续住下去而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还在庭院里种上花。当与男友在一块却偶遇老人卖艺,被风刮走钱时,即使知道男友不喜欢自己与老人太过接近会使他丢人,却还是遵从内心上前给予老人帮助。
虽然假结婚的骗局是由男友一手策划的,可江伟还是没有顾及到小渔的感受,更是多次对小渔与老人接近这件事对小渔加以指责,可小渔却没有将自己在老人和瑞塔那受到的委屈算在江伟身上。江伟的暴虐与小渔的善良和宽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私的江伟无法理解小渔的善良,他的冷漠、他的霸道都成了小渔善良宽容的衬托。
其实在小渔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是比起发生在其他普通移民女性身上的都更要沉重、更要难熬,可她却从没有轻易掉下眼泪,也不埋怨生活、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她更不会将自己受到的委屈讲给其他人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面对男友对于自己与老人的猜疑妒忌,她始终用平静和顺从守护着自己与男友这一段并不牢固的爱情;在见证过老人生活的困苦后,她一直用善良和宽容体会并包容着这位可怜老人的无赖。严歌苓用极其平缓的语言和常态的生活向我们描绘了小渔这样一位为人善良、宽容的传统东方女性。
(二)东方女性的专情
在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念中,“三从四德”是对女子的道德要求。三从者,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据“三从”之道,女性从幼年到老年的各个人生阶段以及扮演不同家庭角色的时候都有需要遵从的道德观念。在家从父,便是女子未出嫁前要服从于父亲。既嫁从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已嫁泽一夫氏称之”[2],即女性要跟从于丈夫的姓氏;二是女性要从属与丈夫的社会地位,“妇人无爵,坐以夫之齿”[3];三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四是从一而终。而夫死从子,是对女性最后归宿的界定,女性必须恪守贞洁,不再改嫁。[5]
在小渔身上,既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伴随她一生的便只是中国传统女性的道德观念。在小渔与江伟初识后不久后两人便发生了关系,此后半年虽然两人没有再联系,但当江伟寄来出国机票时,小渔却没有丝毫犹豫地踏上前往X的路。不了解前路的艰辛,也看不到未来的光明,就这样跟随江伟的脚步离开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这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为了爱情勇敢追随。虽然没有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定情,但小渔却认准了江伟作为自己的伴侣,同时她也用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念中的“三从四德”约束着自己。小渔对于江伟可谓是言听计从,哪怕是江伟提出让她和另一名男子结婚这么荒谬的事情来,小渔也是很快便答应了。
但身为一个女子,小渔对于爱情有她自己的渴望,可当面对生活的打击时,她选择了委屈自己的爱情。两人的初见只是在江伟的践行会上,对于江伟的不老实,她没有过多反抗,也正是这种顺从吸引着江伟,这一次见面也让江伟走进了小渔的世界。小渔曾在江伟的眼睛中发现自己在他的眼中是漂亮的,漂亮得不得了,而那是沉入爱河里的人眼里才会有的。
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日常中,哪怕每天只有一顿饭的时间在一块,小渔仍然很满足,哪怕这一顿饭的时间中只有简单的亲昵,但因为能和爱人一起,她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在与意大利老人结婚后,小渔与江伟的接触并不多,但她的心中仍是江伟,小渔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对于江伟也是依然温存体贴。
三、“地母女人”小渔
严歌苓擅长写女人,甚至可以说她执着于女性书写。[6]在严歌苓的笔下有太多拥有无限魅力的女性了,她的一众作品中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了一大批经典的女性形象。从扶桑到小渔,从王葡萄到多鹤,从小环到万红,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都是严歌苓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
(一)严歌苓笔下的“地母女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母是大地母亲,是万物之母,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母神作为一切生物乃至无机物之母,是她生育出天地万物和人类”。[7]
在《扶桑》中,严歌苓通过克里斯的思想来赞美扶桑,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土地般的女性。这是一个从“大地—母亲”(地母)的意象中升华出来的新的概念。①扶桑是一个妓女,她的生命活力更多地体现在男欢女爱层面,相较于其他相同职业的女性,扶桑的生命力异常顽强,在经历被多次倒卖、感染肺结核以及一系列的摧残和侮辱,都没能伤害到她的生命力。[8]
除了扶桑,《第九个寡妇》中王葡萄也是“地母女人”的典型。严歌苓将王葡萄和植物“葡萄”完美联系起来,作为一种植物,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王葡萄把美好的人性发挥到了极致,她对孝顺二大的孝顺连他儿子都做不到;为了营救二大,她放弃了情人与儿子;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时候还将食物分给了邻居。“她的大慈大悲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永远是人性的庇护神”。[9]《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田苏菲与王葡萄一样,在当时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为了让丈夫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而拼命工作。
如果说其他作品中,严歌苓都只侧重塑造一位女性,那么《小姨多鹤》则是两个女人的舞台。在多鹤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日本的文化的坚守,也看到了她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奉献。而小环更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作为正室,她对于侧室多鹤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排挤,而是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位曾经生活并不如意且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的女子。[10]
严歌苓笔下的这一系列“地母女人”在命运和性格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她们都遭受了命运带给她们的各种苦难,而性格上她们大多善良、“凑合”,对于压在她们身上的重担,她们都选择了默默顺从。可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说,“地母是弱者,承受着任何外力的侵犯,犹如卑贱的土地,但她因为慈悲与宽厚,才成为天地间的真正强者”。②
(二)小渔身上“地母女人”的呈现
《少女小渔》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环境下在美生存的两类不同职业的女性。一类是“粗拙、凶悍、平底鞋,一身短打,并且复杂的过盛的体臭涨人脑子”的工厂女人,另一类则是“穿着长袜、高跟鞋、窄裙子,浓妆且婀娜”的写字楼小姐。③小渔在这之中属于女工的行列,但是她并不凶悍,反而带了东方女性的柔美。
1.母亲般的关怀
严歌苓笔下的小渔出身于平民之家,无权无势无金钱无地位,生活迫使得十七岁的小渔开始自力更生,离开家庭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护士,自食其力赚钱养家。正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背景,使得小渔在别人占了她便宜后,也只是笑笑就过去了,不会做过多的抗争,因为她没有权利没有背景去做多余的抗争。她对于别人的考虑也总比自己多,这使得小渔身上多了一个代名词——包容。
除了包容,小渔更像母亲一般爱护和关怀着身边的人。对于江伟,小渔除了是他的爱人之外,对于这个男友她还一直对他带着母亲般的爱护。小渔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奔波于工厂、菜市场、火车站和出租屋之间,每天辛苦工作下班还需买菜,买完菜之后甚至还需要在站台等候下班回家的江伟,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放学后在校门口张望着焦急地等待着孩子放学的母亲一般。而在接到下班的江伟一同回家时,哪怕手上东西再多、袋子再重,小渔也不曾开口提出让江伟帮忙拎着,如同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一般。从很多两人相处的细节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小渔对于江伟充满着母亲对孩子的宠溺。即使是在江伟对她使用暴力后还自己哭了起来,小渔也不是先觉得自己有多委屈而是反过头来安慰江伟、哄着江伟。小渔对于江伟做的点点滴滴都不难从我们生活中母亲所做的一切找到相对应的事件。[11]
除了对江伟的爱护和关怀,小渔身上母性光辉还体现在她对老人的怜悯。刚开始两人假结婚时,小渔就一直没有把老人当做这场交易的获利者,她通过换位思考看到这场交易、这幕丑剧背后老人的可悲。所以在老人以涨房租的名义索要钱财时,小渔也是怀着同情的心态偷偷给他钱。而对于老人与瑞塔的爱情,小渔自认为因为自己的出现使得瑞塔感到不舒服,并为此十分自责。所以每次在老人与瑞塔谈情时,小渔总是怀着愧疚的心偷偷离开。
回到小渔本身来看,她不过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并没有做过母亲,可她却用与生俱来的母亲天性呵护自己的爱人,可怜同情着本与自己无关的老人。尽管自己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小渔仍然坚持用微笑面对生活。通过严歌苓的文字,也体会出她对小渔身上这种宽容和慈爱的母性的赞扬。
2.在污垢中重生
沼泽大地,污泥浊水泛滥其上,群兽便溺滋润其中,枯枝败叶腐烂其下,春花秋草层层积压,腐烂了又新生,生长了再腐烂,昏昏默默,生生不息。[12]严歌苓笔下的小渔,正如陈思和所说,拥有着把污垢转化为生命力量的能力。“包容着各种凌辱,承受万般痛苦,命运却像噩梦一样不间断地笼罩着。人在梦中沉默着,发不出丝毫的喊叫和哭泣,但又无比坚韧、顽强地挣扎”——这就是严歌苓笔下“地母女人”的另一方面写照。她们就像黑土地一般能够藏污纳垢,吞噬无穷无尽的垃圾、尸体、落叶,呈现出无穷尽的生命力量。④
虽然小渔对于这位老人一直带有着一种对于邻家孩子的可怜和同情,或许在小渔眼中只是心中的善良和母性使然而已。可对于这位长期寂寞孤独且缺乏关心和照顾的老人来说,小渔更像是一针净化剂,像吞噬病毒一样吞噬着老人身上的污垢,使其获得重生。与小渔相识前的老人想着如何通过假结婚这件事赚钱、能赚多少回、一共能赚多少钱。也正是抱着这种靠出卖自己赚钱的想法,老人向江伟和小渔要了一百元来置办服装和给头发染色,并用香水盖过了酒气,令老人看起来不那么赖了;而在小渔刚住进老人家不久,他身上赖的性子又出现了,短短的几个月内,老人就涨了三次房租;后来老人还借口修缮家里让小渔支付一半的装修费用。
在小渔与老人假结婚并住进老人家后,她并没有对老人的不进取和“堕落”展示出丝毫的嫌弃,而是以自己真实的母性的面貌来与他相处。在小渔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理应被糟蹋,包括面前这位似乎毫无尊严可言的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老人从小渔身上感受到了温暖,开始摒弃身上的邋遢与不思进取。受到小渔影响后的老人,会主动打扫家里卫生并拎着垃圾去扔、看到小渔回家会自觉找件衣服穿上,而不是继续光着膀子、在小渔休息时他也会默默降低电视音量,此后,他也再没敲诈过那些将车停在他庭院里的人。现在的老人会自己跑到街上,通过街头卖艺寻求生存和赚钱的方法,不再像之前一样靠着出卖自己的身份、靠坑蒙拐骗和敲诈来获取利益。而老人这一系列明显的改变都是因为小渔用自己性格上的善良纯真包容和涤净了老人身上的无赖,帮助他找回了该有的尊严。
在《少女小渔》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天老人到海边卖艺,被风刮走了钱,与男友正在约会的小渔见状上前帮助。在这个场景中写到老人半蹲半跪在地上,仰视着小渔。在严歌苓勾勒出的这幅画面中,小渔身上呈现出了神化的地母形象,这是对于小渔形象的一种升华。对于老人来说,小渔像是救世主一般,是自己的救赎,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正是小渔将老人从污垢中解脱出来,获得重生,就像神一样赐给了老人一个全新的自己。
小渔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她的生活本该围绕江伟打转,可这场迫不得已的交易使她身上母性的光环得到放大。在小渔身上呈现出来了严歌苓想表达的理想人性,她像母亲一般怜惜和爱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像黑土地一般包容和净化着每一个灵魂。
四、文化碰撞与坚守
在严歌苓的笔下,在她的无数作品中,她创造出了一幅巨大的华人跨国群像,我们能从她的作品中看到很多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背井离乡来到他国的移民华人在面对他国文化时产生各种矛盾以及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无法融入西方社会的焦虑。[13]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西方强势文明压迫下,部分人对于东方文明的坚守,他们坚持着自身文化,并用东方文化的包容性温和地化解了两个民族、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东方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词,在历史发展过程过,逐渐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把欧洲以东的地区称之为东方。显而易见,东方文化所指的便是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而在这之中,中华文化更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而西方文化的概念则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它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者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
从东西方文化的现象上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本质上来说,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属于个体文化。东方文化讲求“和谐”,受儒家理念长期熏陶,植根于中国历史传统,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作用下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化。我们认知中的西方女性,她们大多自立自主,但儒家文化要求遵循贤良淑德、温柔善良以及包容隐忍,这使得东方女性在西方社会所遭受的冲击更大更深,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生存显得格外艰难。
在这部作品中,同样身处异乡的江伟他能以男性的刚强来应对困难与考验,这一切困境都被严歌苓集中到小渔这样一个柔弱女性的身上,异域文化和生存困境无不拷打着这个处于弱势的女子。严歌苓从女性视角通过对小渔弱者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女性在移民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艰难程度。⑤
在《少女小渔》中,小渔的身上承载了千千万万移民人的故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寻求生存。他们怀着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希望,可当来到异国后,他们面临的却是更加严重的生存困境。金钱、身份、社会地位等问题接踵而至。生存迫使他们成为贫困的底层人物,生活从柴米油盐开始担忧,曾经在国内的荣华富贵和名誉光环转瞬即逝,所有的一切从零开始。
为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江伟寻找到了让小渔与年近六旬的意大利老人假结婚这个办法。面对男友的安排,东方传统文化下对女性名声的要求和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自身的实现产生了矛盾,最终小渔只能屈从妥协于现实。在与老人假结婚之后,小渔还不得不搬去与老人同居,忍受男友的阴阳怪气以及老人和瑞塔的欺压、冷嘲热讽。最终,虽然通过假结婚使小渔获得了通往西方世界的通行证,但她的生活却被束缚在一个毫不相识的人身边,在维系身份的同时失去了她的爱情。身份与爱情这一对矛盾使得一对小年轻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也因为生存问题而让小渔在这场假结婚的处境中受伤最多、受辱最多。
来自东方传统文化性子中的顺从和面对着来自西方社会强势文明的冲击,小渔成了这部作品中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矛盾聚集点。在面对双重文化的冲击下,小渔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充分发扬了东方女性身上带有的“真、善、美”主动融入西方社会。
(二)坚守东方文化传统
严歌苓从祖国大陆来到大洋彼岸,在新的国度漂泊、生存,异乡环境必然会带给她一定的生存冲击。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弱小的,它无法与西方相提并论,它只能处于被西方欺凌的地位。⑥东方人来到西方社会,除了接受到生存的考验之外,还必然会受到异族人民的歧视。面对东西方文化、种族的碰撞,严歌苓将身处异乡的女性作为主角,书写华人在外的生活处境,反映移民热潮下移民人的真实生活。生活的转变、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等等都是严歌苓创作的背景和条件。
严歌苓笔下的小渔,正是她自己本身面对异国文化的真实写照。在小渔的身上体现出了移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体现了在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时,没有放弃自身文化,而是在试图融入所在的西方主流社会时,选择了适应的做法。在异国他乡,在陌生的生存环境下,为了获取生存权利,小渔努力让自己融入X社会,这是她面对异国文化的选择。在小渔身上,我们看到了来自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好品性,救赎了那位没出息、没尊严的老人。而小渔对于老人的救赎是不存在国家、地域、文化差异的,小渔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看待移民人、带有种族歧视的人证明:并没有哪一种文化更加高贵,在面对困境时,所有人、所有文化都能够互相救赎、互相支撑。[14]
不同的文化相遇必定会产生碰撞与冲突,但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丰富自身。[15]小渔作为移民女性中的一员,更是弱者中的弱者,用这份柔弱来接受西方文化,更显得温和。她坚持自己做人的本质,保持着自己做人的态度和尺度,小渔用东方文化的宽怀、至善至美无声地抗击和包容着西方文化。
对比江伟对于这种异国文化强烈的抗击,严歌苓则是借着小渔这个形象表达着自己的伦理价值倾向,那是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和道德差异之上的,向善向美的朴素情感。同时也表明了小渔在异国文化冲击下,对于自身文化、态度坚守的难能和可贵。[16]借着小渔的经历,向我们表达出了忍耐和包容对于沟通两种文化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严歌苓笔下的小渔作为一位集牺牲与奉献、坚韧与隐忍、善良与无奈为一身的人物,将她的遭遇放大,则体现出的是一个民族在异国他乡的处境问题,以此延伸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碰撞问题。严歌苓借小渔这个形象传达了如何坚定自身文化并适应异国文化的方法,表达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赞扬了东方文化对于其他文化的包容性,传达出坚守东方文化传统、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五、结语
严歌苓在塑造小渔这个形象时,赋予了小渔善良体贴和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她身上闪耀着少女般光亮的心灵,也有着母亲一般宽容大爱的品性,以及对于他人的救赎。而男主人公江伟的自私、懦弱、猜疑嫉妒与小渔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小渔美好的人性得到很好的发扬,而江伟却葬送了自己的爱情也埋葬了往昔的甜蜜。
在东西两种文化中,严歌苓通过对小渔的塑造,向我们传达了中国传统东方文化的包容性,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化,中华文化深受儒家天下大同思想的影响,在过往的几千年中,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即使经历改朝换代,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也会逐渐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终形成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存在且没有间断。
而《少女小渔》中小渔以自己所带有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包容的品性和地母一样的情怀与藏污纳垢的能力去宽容和理解并温暖周围人的行为,正是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至善至美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是在用自身文化包容其他文化。这向我们体现了中华文化正以自己的文化长处柔和地滋润和填补西方工业文明的精神遗失⑦,也号召着我们坚守东方传统文化,发扬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文
①陈思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J].当代文坛,2019(05):15.
②陈思和.《第九个寡妇》跋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06.
③严歌苓.少女小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01.
④陈思和.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J].当代作家评论,2017(05):58.
⑤李影,宋凤娟.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思考——以《少女小渔》中主人公小渔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15(023):210.
⑥翟倩.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文化融合现象[J].汉字文化,2019(02):100.
参考文献
[1]张欣.她者的呈现——以《喜福会》《扶桑》为例[J].名作欣赏,2014(26):94-97.
[2]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陆圻.新妇谱[M].
[4]孟子.孟子·离娄上[M].
[5]田离荣.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及其社会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2(08):166-167.
[6]胡晓蓓.严歌苓不同创作阶段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1(05):173-175.
[7]叶舒宪.老子与神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8]陈思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J].当代文坛,2019(05):13-19.
[9]陈思和.《第九个寡妇》跋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0]冉春芳.“地母”的史诗——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J].语文学刊,2012(05):59-61.
[11]温立冲.“慈母”与“圣母”的二重奏——跨文化视域下严歌苓小说的母性书写研究[D].
[12]陈思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J].当代文坛,2019(05):13-19.
[13][台]许茹婷.海那边:严歌苓小说的跨国书写[D].
[14]杨真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少女小渔》的共文化视域研究[J].北方文学,2019(20):04-08.
[15]金吉华,孙永红.谈《少女小渔》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共生[J].长城,2014(05x):115-116.
[16]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J].语文知识,2007(03):31-33.
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思及此,不禁感慨万千。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林翠萍老师,她为人随和友善,治学严谨细心。从论文的选题、定题开始,到论文的框架构建一直到最后论文的修改,林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严谨且细致地指导,让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林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感谢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各位授课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仅教授我们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终身学习的榜样。
最后,衷心祝福学院全体老师,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祝福同
学们学业顺利,马到成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