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诸如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外交专家的谈判、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展开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出现了一些冲突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的过程就算是跨文化视角的交流。
一、跨文化冲突话语冲突表征
(一)不同礼貌准则话语冲突
日本丰田汽车X召回事件导致丰田公司在X的名誉受损,并引发前所未有的全球“信任危机”。丰田章男遭遇X国会议员质问,X国会议员言辞话语犀利而直接,丰田章男的话语则谦卑且尊敬。
Leech(1983)指出,礼貌准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以跨文化视角分析质询话语可见,说话者希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但忽略对方文化中的礼貌准则。
例一,“IamdeeplysorryforanyaccidentsToyotadrivershaveexperienced”again,“Isincerelyregretaccidents”;“Iextendcondolencesfromthedeepestpartofmyheart."丰田在这段道歉中,使用deeplysorry,sincerelyregrets,extendcondolences这些词语以显示自己的深情歉意。民主党代表MarcyKaptur斥责道:“Whereistheremorse?Idonotthinkitreflectssignificantremorseforthosewhohavedied.”
例二,U.S.Rep.EdolphusTowns问道:“whetherToyotawillofferinallitscarsa'brakeoverride'tomakeitlesslikelyavehiclewouldkeepacceleratingifthedriverhitsthebrakes.”,然后日方说了一段的话,这段话十分的长而且比较委婉。此刻,Towns打断了丰田的回答,不耐烦的说, “Yesorno,that'swhatIamtryingtogetto.” 很显然,Towns并不在乎情感的表达,而是更希望这件事得到解决。他希望对方言语直接而简洁。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产生话语冲突
这句话使对方很尴尬,一方面,X议员不理解日本文化的以表达感情为主的目的。另一方面,X议员不会因为道歉者是日方企业高层而委婉的表达不满。Goffman(1967)用“面子”(face)来描述表达者或接受者想在互动中保持自我形象(林大津,2004)。在谈话时,谈话的人在沟通时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话语冲突。日方在沟通时本着自己委婉含蓄的原则渴望以情动人;而美方则更倾向于直接犀利,期望得到直接的有效的答案,对于日方的不明确答复,会直接再次询问,直至答案让自己满意为止,于是,美方多次令日方“没面子”。
在丰田章男回答X国会议员的问题时,他常常因为日本的讲究委婉的沟通原则而详细甚至是拖沓的说话,表述自己的歉意。而美方,由于遵循西方“直线式”思维,更在意事情的解决办法。X的思维方式趋于直线式,而日本习惯于螺旋式思维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丰田章男与X国会议员质询中,由于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交际会话很难彼此理解,直接的提问与委婉的回答,使得这场谈判十分尴尬。
(三)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语风波
X人喜欢竞争,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渴望表现自己,会毛遂自荐,会正面竞争。在上司看来,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详细的描述。他想得到的,是员工明确的答案,是一份热情的体现,他不能理解或是接受员工“含糊”的回答。他要答案,于是反复询问。中国人注重集体观念,他们主张个人与集体相融合,这与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他们为人低调谨慎,相信“枪打出头鸟”,不喜欢锋芒毕露,讨厌哗众取宠。因此,中国员工的回答体现了他的谦虚,他不会高调的宣称什么,他想慢慢的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这与X上司的预期相差太远了。X上司不明白员工为什么要说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而对职业期望一带而过.中国员工不明白上司为什么要如此没耐心。他们都觉自己很诧异。于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话语冲突出现了。
二、跨文化视角下话语冲突原因
(一)语言环境不同
语言的特点多数来源于文化环境的创造。X文化具有融会性,其语言表达随意直接,这种方式是为了适应X多地区的人们更快的交流并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节省时间并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拖延。适合X本土人们之间的沟通。
日本文化中注重协调以及集体性,这种集体主义观念逐步形成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协作与服从的基本准则;个人主义主要关注自我风格的呈现,强调个人目标、权利和需要,他们在交流时会注重整体性,会注意对方的“面子”,不让对方尴尬。他们谈话时会委婉的提出要求,尽量给对方解释与发挥的空间。曲线式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X人可没时间听那些官方的冗长的套语,他想知道怎么办,别的不用。因此他更不能理解日本人鞠躬道歉的意义。这一行为性检讨是日方真诚的,谦虚的表达自己的歉意,但这对于X人来讲,远没有“yesorno”来得直接痛快。而且也是一种不能立刻解决问题的错误,这耽误了解决问题的宝贵时间。所以,正是因为两人以不同的文化视角出发,按照自己的模式评判对方,出现了冲突性话语,妨碍了两方代表的这场谈话。
(二)传统文化不同
中美话语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不同。类似的事件还出现在飞利浦公司某照明公司的任命前考核上。该公司人力部门的负责人曾经和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员工交谈,想了解该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这名中国籍员工讲了很多关于公司发展,自己的定位,心中的楷模等等很多方面,唯独对职业设想描绘的曲折而模糊。这令美籍领导十分不耐烦。事实上,中国籍员工想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谦虚”,正如东方文化,讲究的是谦虚委婉,太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会被认为太有野心,是不“入流”的表现。而领导所关注的是他能够为公司做什么,简单直接。X文化需要直接,明确的答案,西方人并不擅长体会“言外之意”。
(三)价值观念不同
下面是另外一场跨文化的语言冲突。“他就是那个把报废的PCBA板放回生产线上的人,”质检部经理以一种咄咄逼人的口气对总经理说。“为什么你要修复已经损坏了的PCBA板,而且还把它放回到生产线上?”日本经理怀疑地问他。
他十分自信地回答说:“那个PCBA板已经不再是不合格品了,我敢保证它能正常工作。”他正视着经理的眼睛,又说:“为了帮公司节省成本,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那块PCBA修好了。这对公司是有益的。您为什么把我叫到这里而且还以这么严厉的语气审问我呢?”
质检经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直接问道:“如果一个多媒体电脑使用的是修好的、但是曾经严重受损过的PCBA板,你想买一个这样的多媒体电脑吗?”
很显然,在中国文化中,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员工努力的将产品修好是站在中国的文化视角下而做出的。他认为,自己为公司节约了成本是正确的,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日方看来,正是这种行为会对产品信誉产生影响。这是一件很恼人的事。事件中日本老板“咄咄逼人”,而中方员工“满腹委屈”,这场谈话充满了误解与埋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日方老板脱离了中式教育的文化视角,不了解中国的以节约为光荣的传统文化有关,他不理解中国文化,所以不能体会中国员工的苦心。而中国员工没有站在老板的角度上长远的分析他的这一举动可能造成的潜在后果。他没有想到一旦消费者买到了这个产品,心里会有多生气,这会对公司信誉产生毁灭性影响。这是得不偿失的。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双方在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时都会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他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文化角度上分析体会对方的所作所为。当他们发现对方的表现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太远,就会困惑甚至动怒。造成语言的冲突。
在这件事中,中日价值观的差异起到了重要影响。中国早期物质贫乏,民风淳朴,老百姓在艰苦的环境中渐渐养成了节约的传统。中国人认为,让一样东西反复使用,发挥余热是值得提倡的,他们在做事时会不自主的有集体主义。他们渴望用自己的辛劳换取大家的利益,任何铺张浪费都是要受到批评与谴责的。日本老板没有理解中国员工的心思。他是以商业的视角分析这件事的。他认为“以次充好”是对公司的不负责,对消费者的不负责。无论这个修过的产品流入哪个消费者的手中,都是错误的。员工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表扬,这件事,这个行为,是错误甚至是事故。于是,言语上,两者发生了冲突。
从上面不难看出,日本以及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崇尚谦虚,委婉,集体性。以X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喜欢自信,直接,个人主义。同样,由于身份的不同,员工以为公司节约成本为荣,而老板则更注重产品信誉。
形成东西方理解差异有历史原因。X是一个殖民国家,有来自不同洲的各路移民组成。他们为了政治和精神上的自由组成了X。这个靠拼搏,抗争成立的国家拥有追求自由,平等,崇拜英雄的文化背景。
(四)思维方式不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很不同。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这在中国人看来是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不能理解这些细致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隐私,对方问这样的问题是不礼貌,不友好的。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话语冲突,为本该友好的谈话变得压抑,不愉快。英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也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与其他国家不同。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人的好朋友所以有loveme,lovemydog,类似于中国的“爱屋及乌”。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含有贬义色彩。这与中国的悠久的文化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在中美谈话中,又是跨文化的话语的冲突。
以中国为例的东方国家崇尚集体性,中日两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向往大同社会,希望每个人融入集体,各司其职,低调而安稳的度日。讲究整体性,凡事考虑以“我们”为出发点,会在说话做事时顾及对方感受,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护对方的“面子”。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跨文化的交流。
三、结论
语言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少差异。因此理解并正确的认识对方的话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显得格外重要。在与人,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时,一定要立足与对方的特有的本土文化。因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主次关系、说话内容和先后顺序都是由文化决定的,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交际实践。语言的理解和沟通受到文化的制约,东西方的话语在有些时候难免会起冲突。想要改善甚至是避免类似问题,需要综合理解语言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就要求双方必须具备共同的知识(语言规则、共通的认知理解,共通的文化规范),只有这样,双方在谈话时才不会出现尴尬场面。
在各国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跨文化视角下的话语冲突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这一问题也更加重视。熟悉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话语冲突。力求在不同文化视角下得到相对平衡,减少因为跨文化造成的误解与尴尬。正确面对跨文化交流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刻研究,避免跨文化言语冲突。
参考文献
[1]龚双萍.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11(05)
[2]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01)
[3]宝贡敏,汪洁.人际冲突理论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7(11)
[4]赵忠德,张琳.从关联理论看话语冲突[J].外语教学.2005(01)
[5]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05)
[6]陈晓春.争论性对话中的连贯[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