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传播的社会特色与语言技术特色

传播是人类的信息沟通行为,有了传播,人类才有了联结成社会的纽带。在人类传播的演变史上,既有过口头、书信、报刊、电子等传播媒介,又有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种种传播形态。传播有其自己独有的过程,有传者、受众、信息、渠道、效果等要素,有

  1.传播学相关概念

  1.1传播学

  传播学识对人类全部传播行为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播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通俗的讲,传播就是指人类怎样通过符号手段实现社会交流的学问。传统学也称为传意学或者传学。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来学科交融研究渗透的产物,因此传播学和其他有关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传播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功能学科,因此只要是与人和人关系研究的学科,比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都和传播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比通过人类学、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观点对传播的概念和本质加以研究。具体来讲,研究内容包括传播过程之中的所有基本要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和联系,对象和信息间的互相作用,信息资源的获得和产生、传递与加工,社会各领域与传播结构、制度间的关联性等。
  再者,传播学还不同程度的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传播学被称为一门边缘科学,其指的就是传播学处在诸多学科类别的交叉点。然而,传播学也有属于自身的一套理论,这是其他任何关联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1.2传播学特点

  国际上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仅有七八十年,而我国仅有三十余年,然而就是在如此短的研究时间里,其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显著和快速的,传播学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引入我国,但是只到1997年才被正式列为我国的学科目录,并与本世纪初期被提升成一级学科,其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首先,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科学。就起产生与发展看来,传播学伸手新闻学、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影响,在某种层面上讲,传播学是上述诸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新产物。其次,传播学属于偏重理论的一门社会科学。与新闻学的纯应用特性相比,传播学具有双重性质,不过总体上讲依然侧重于理论研究,其实传播学得以创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理论层面对具体传播实践加以研究。最后,传播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仍然没有发展成熟,存在相对不足的地方。当前的传播学可以比作是一件百衲衣,流派林立、三教九流、学说芜杂、无所不有,既包含非常应用化、具体化的内容,同时也兼有高度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成分。

  2.当代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著名学者邵培仁用“年轻的传播学、古老的传播论”来形容传播现象的古老久远和传播理论研究的新兴。我国传播论发展历史已经有三千年之久,而专门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是有拉斯维尔为代表的学者最早在1946年提出,其在自己的著作《宣传、传播与舆论》中提到“大众传播学”一词,而这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历史仅有40年左右,而如果从大众传播学首次在我国汉译算起的话,更是只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其在我国的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1981至1989年:介绍引进阶段

  我国最早的传播学研究始于消除文革阶段对传播学极左观念的破坏和干扰的背景。并逐步在西方,尤其是X传播学研究理论进行理性审视和考察中表现出无穷的活力和升级。这一发展过程中很多大陆专家通过对西方传播学著作的评价和翻译,初步探讨总结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模式以及基本理论体系,这一过程中共产生了23本出版著作,其中15本为翻译著作,占到了研究成果65%左右的比例这部分研究成果著作也是后续研究的直接资料来源。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是我国最早的传播学翻译作品,其出版于1981年,后续传播学研究可谓热火朝天,著名的X传播学专家施拉姆于1982年访华,我国第一届传播学会议于1982年召开,《传播学起源、研究与应用》、《传播学概论》、《传播学》、《传播媒介的垄断》等一大批传播学著作陆续出版,陈亮等学者也通过努力对《传播学概论》等应用性较强的著作加以翻译出版,这些著作的出版使得X先进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被系统全面的介绍引入我国,对于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第二届传播学会议于1986年召开,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号召,从而一举奠定了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我国传播学研究人员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对西方先进理论进行梳理汇集,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出版了我国的第一批国内传播学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在填补国内有关传播学教学资料空白方面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鲜明的表现出我国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思维灵动性,所以这些著作也被称之为我国有关传播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标志成果。

  2.2 1990至1996年:探索发展阶段

  1989年爆发的六四风波让新闻界进行了认真严肃的反思,并引起了对传播学领域的批判,我国的传播学受到较为深刻的影响,图1可见,1992至1995年是我国传播学专著出版发行的一个高潮期,这正是当时各种批判的产物,很多学者专家通过出书的形式为传播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辩解。伴随xxxx南巡讲话对中国人民思想的再一次解放,十四大正式决策发展XXX市场经济,自此传播学的方法和原理得意再一次被防范运用到传媒实践和新闻学研究当中,为我国的传播学发展清楚了思想上的障碍。
  总体来讲,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的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将其中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契合的受众观念、新闻反馈观念、资讯观念、新闻事业观念等运用到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与实践当中,建设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关传播学本土化以及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等方面的争议,进一步激发了我国学者对于传播学的研究探讨动力。第三届、第四届传播学会议于1993年和1995年召开,都提出了要对国外先进传播学代表流派进行系统研究的号召,其中有些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将传播学本土化,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传播学。还有一种声音主张不能到处套用中国特色,太过于中国特色化会将对西方传播学体系的批判吸收造成负面影响。这种争议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我国研究人员对怎样正确面对西方传播学的态度,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学者对于如何推动我国传播学研究发展的重视和关切,这种重视恰恰是我国传播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有关传播学与新闻学间互相关系的问题研究主要是在我国传播学快速发展,并给实践界和理论界带来巨大冲击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布恩师生和外的部分教师于1996年进行了一次较为有影响力的有关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的讨论研究会议,这次会议在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一套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播学和新闻学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注重讨论了有关传播学会否代替新闻学的问题,同时对有关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发展和建设等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此外,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传播学研究逐渐走进以我国自身为主的发展探索阶段,相关研究逐步侧重于传播学理论和知识在我国新闻学研究过程中个运用,相关细节研究分支也得到迅速的展开,极大的拓展了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范围,具体包含了传播心理、跨文化传播、心理实验、沉默螺旋理论等在传播学研究过程中的运用实践以及传媒特征、传播受众因素、传播功能、传播业互动等理论知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沙莲香的《传播学—以人为主题的图像世界之迷》,其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学科特点,此外在这一研究时期的传播学著作数量相对稳定,波动情况较小,一共有96本传播学著作出版,是以往8年期间出版数量的7倍之多。

  2.3 1997至2001年:创新评价阶段

  国家相关部门于1997年将新闻学从二级学科升级为以及学科,并将其命名新闻学与传播学,其具有传播学和新闻学两个二级学科分支。对其学科单位的提升极大的推动了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进程,不但让传播学获取了完全独立全面的学科地位,同时还逐步形成一门显学。整个社会对于传播学的看法和态度变得更加合理和科学,学术界对传播学的创新认识变得更加一致,传播学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也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对于我国传播学的发展的需要也非常的巨大。我国传播学在进入这一研究期间,传播学研究具有非常活跃的发展势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于1997年设立传播学博士学位点,复旦大学于1998年建成了我国首次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在1998年被批准成我国首批具有以及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点的学校,复旦大学更是被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为新闻传播学国际级研究中心。与此同时,我国传播学研究队伍也不断扩大增强,核心研究队伍也逐渐建成,并日趋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点。
  通过对我国相关翻译学者和专著作者的统计研究分析可见我国的传播学核心研究队伍已经逐渐建成。所谓的核心研究队伍就是部分影响力较大、专著数量较多的传播学专家学者,通过对这批人员的状况研究分析,可以对我国传播学研究学者的基本能力状况进行评估与揭示。目前我国共有269部传播学专著和译著,其中单纯的第一作者共有207人,仅有一部专著的作者共有179人,在全部作者中占86%,有两部专著著作权的有20位作者,具有超过三部作品的作者有8人,可以认为这8人是传播学领域的主体和核心研究成员,其对传播学领域其他研究学者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就图2可以看出,邵培仁有10部著作,在所有著者中排名第一,其次有袁军4部、张国良4部、戴元光6部,这三位处在第二梯队,胡泳、朱增扑、郭振志、胡玉等人都是3部著作,列在第三地对,此外还有明安香、陈崇山、张永华、李彬、胡正荣、童兵等人尽管在著作数量上不多,但是对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同样具有较为积极地推动贡献。
论当代传播的社会特色与语言技术特色
  在这一研究时期,传播学研究队伍的跨学科、年轻化、高学历等特征逐渐凸显出来,研究中各有侧重和特点,根据第六届传播学会议于1999年召开的情况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中有27%左右的人具备博士或者在读博士的学历层次,有49%的人的年龄低于45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来自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传播学的研究工作中,比如有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诸多学科背景的人都可以参与到传播学研究队伍。新时期的传播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常都是各有侧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主要集中研究舆论调查和实证分析,浙江大学的邵培仁主要集中研究媒介管理学,复旦大学黄旦教授主要集中研究新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崔保国博士主要集中研究信息和信息社会方面的内容。
  此外,在这一阶段出版的传播学研究著作数量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增长,出版的专著总数达到了159本,在出版总数量中占了60%,这五年中平均每年有32本专业传播学著作出版,与八十年代相比较平均年出版数量从2.5本上升到了近30本,九十年代也只有13本左右,这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邵培仁的《媒介管理学》、《传播学》等著作具有高屋建瓴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是我国传播学研究在这一阶段的象征性成果。
  尽管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进评价创新时期,然而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需要前辈进行更多的关注和呵护,不但要争取扎实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同时也不能犹豫难以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彻底掌握二裹足不前,而应当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进行大胆的建设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

  3.当代传播学的社会特色

  3.1具有中国社会特色传播学

  3.1.1密切关注现实问题而具有实用性
  动态的现实给我国提供了非常多样性的研究素材,传播研究对现实问题加以密切的关注好并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我国的传播学和社会现实之间实现了良性的互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和成熟给大众传播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网络出版快速发展,让我过的传播学研究深度和广度都到极大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传播方面的研究,有关专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6部,占到传播学研究专著的13%,这些专著对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和人类社会的联系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创建传播模式方面也表现出注重实用和关注现实的特征,如图3所示的邵培仁提出的整体互动模式学习并超出了国内外所有的经典传播模式,与中国传播实际相结合,对网络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系统进行了全面宏观的总结研究,其互动性、整体性、实用性等特点对以往的模式进行了很好的改进和完善。
论当代传播的社会特色与语言技术特色
  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不但是我国传播学研究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传媒实际对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强烈需求,我国出版的有关传播学的译著和专著都偏向于对中国传播问题的解决,比如我姑新闻、经济、艺术、政治传播互动中有关信息采集、把关、加工、播报、经营、发送、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问题,亦或是将全球范围内共同性的人类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努力为各领域内的传播者给出提升传播效果的科学对策与途径,为整个传播领域的改革进步和发展提供宏观理论依据。对现实的密切关注让有关媒介的法制、道德、论文得到管理,有关大众传媒的功能与觉得得到重新探讨,有关媒介的产业化和经营管理等人们课题得到更好的研究。
  3.1.2研究主题广泛而不失倾向性
  就我国传播学领域出版的译著和专著情况看来,如表1所示,我国传播学研究早期的主题较为单一,基本都集中在大众传媒的不足已经能够逐步得到改观。
  表1中国传播学专著、译著主题统计表
  主题分类数量百分比主题分类数量百分比
  理论传播73 26.7传播与发展3 1.2
  网络与传播35 13.5教育传播3 1.2
  大众传播27 9.6艺术传播3 1.2
  新闻传播22 8.7医学传播3 1.2
  传播与文化22 7.9传播心理2 0.7
  传播媒介研究14 4.8舆论传播2 0.7
  经济传播14 4.8媒介伦理2 0.7
  跨国传播10 3.3政治传播1 0.3
  科技传播9 3.1知识传播1 0.3
  传播与电视7 2.3学术传播1 0.3
  传播学史7 2.3传播语言1 0.3
  人际传播5 1.9传播美学1 0.3
  组织传播4 1.5总计269 100
  社会传播4 1.5
  在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总共涉及26个方面的主题,不但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传播学的三大研究领域,而且还涉及了大量分支化研究。作为新兴的整合学科,传播学可供若干代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主题和取向进行探索、挖掘、开采,并且难以穷尽。中国出版的著作的分支化研究有要素研究,如齐沪杨《传播语言学》(2000);有层级研究,如林瑞基《组织传播学》(1990)、熊源伟《人际传播学》(1991);有领域研究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邵培仁在传播社会、经济传播、新闻传播、教育传播、艺术传播、政治传播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对中国传播学分支化贡献卓越。随着众多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加入,中国传播学分支化将日益明显。
  在多样化的主题与广泛的研究分支中,我国传播学著作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性这对于曾经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有关争论是一个鲜明的回应。明显的政治倾向我国有关传播学译著和专著的本质特点之一,这些传播学著作往往都是公开支持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唯物历史辩证、四项基本原则等内容,主张社会大众传播的媒介能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路线等进行正确的宣传,全心全意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即便是译著也渗透进一定的倾向性,比如对部分和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批判和删减。
  3.1.3本土化的探索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启发性
  我国当前的传播学著作具有较为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如裘正义和徐陪汀1992年著作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李敬一于1996著作的《中国传播史》,孙旭培于1997著作的《华夏传播论》等著作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童兵、戴元光、邵培仁等人于2001著作的《二十世纪新闻学和传播学》对上世纪所有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推动我国传播学方面的研究获得显著地进步。而且这部分理论著作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研究成果,而是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对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接受,通过对诸多学科相关内容个总结分析和综合,采取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服务于传播学实践过程,鲜明的展示了我国传播学研究人员的创新精神与开拓勇气。
  传播学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的研究,挖掘其中的传播素材,推动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进而创造出兼具东西方精华内容的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其最为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开拓、探索和创新,是与我国民族特色以及实际国情有着紧密联系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些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传播学著作有着非常好的科学启发性,不但能够很好的启发我们从现有传播领域的史料和经验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拓宽传播学研究范围,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通过本土化的眼光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传播学难题和事实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对将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学走向和趋势做好准备。

  4.中国当代传播学发展存在的不足

  4.1对世界传播学研究的新情况把握不够

  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体系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系统全面的对全球范围内传播学成果进行研究和法纳西,只有对当前所有的传播学成果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体系,由图4可以看出我国有关传播学的译著和专著情况中,各阶段范围内译著的数量和比例都相对偏少,总体上只有68本译著,在总出版物数量的比例仅为25%左右,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论当代传播的社会特色与语言技术特色
  与此同时,再对我国传播学译著的情况分析,如表3可以看出,我国对西方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X,对其他国家的传播学研究相对比较少。
  表2中国大陆出版的译著按国别的数量统计
  国别美加拿大英法前苏联日本国际组织合计
  译著量50 5 6 1 1 3 2 68
  从上表分析可知,我国目前的68部传播学译著在国别上仅仅来自于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X的著作数来那个达到50种,在译著总数中占据了74%左右,尽管X作为传播学的最早发源地和最先进的研究基地,且X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与我国的初级国情有着很多吻合的地方,然而,随着我国各方面社会实际和国情的发展和变化,在传播学译著方面,我国仍然应当将眼光进一步放宽,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吸取世界其他各国有关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欧洲国家的一些传播学观点和方法,这是因为欧洲国家研究学者往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播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来的更加深刻和系统,且在方法论层面,欧洲学者一般更多的侧重于从整体层面考察传媒,更加偏向于采用社会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哲学的、文化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加以思考和解决,更加注重传播过程以及每一个细节环节中的具体作用,与此同时,欧洲的传播学研究一般不反对使用经验学派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如果我国学者在传播学研究过成长缺乏了欧洲学派的研究成果,很容易导致我们在针对传播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在重要方法论以及理论支持方面的缺乏。
  可以讲,随着我国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增加,我们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了解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是依旧不够深入、系统和全面,部分人甚至于发出抱怨在某些新材料和新理论的研究中几乎无人在做,人家都在研究90年底的新问题,而我们却在学习人家80年代的东西,这是不是太落后了?倘若这部分内容没有人加以重视,那么我们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步伐将用于跟不上世界先进行列。事实确实如此,自1997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著作中大部分都是介绍性的著作,很少具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意义,因此,在对世界传播学研究前沿的把握和学习,我国学者应当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在2000年前后出现国外著作翻译高峰是一种积极地现象,随着日趋逼近的新经济时代,国外出现了各种新的研究成果和著作,我国的研究学者应当不断将国外最新的研究著作翻译过来,并认真吸收为我国学者进行传播学研究的素材,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4.2过多的重复性与较强的依赖性

  可以说伴随我国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对于传播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发展,应用研究将得到扎实的深入、基础研究将得到不断地重视、研究领域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宽等,然而从当前的译著和专著出版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在经典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丰富而来的,很少有超出教材研究层次的专著出现,尽管这其中有郭庆光著作的《传播学教程》、张国良著作的《现代大众传播学》、董天策著作的《传播学导论》等少数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然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传播学著作大部分都存在低水平重复、猪蹄雷同的问题,甚至于出现少数传播学专著存在炒冷饭的现象,对前人的劳动成果和研究成果进行无效的重复,而在个人独立见解和独立观点方面则非常缺乏。与此同时,部分著作过于依赖X学者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至于是照抄照搬,不是套用别人的研究模式和理论体系就是抄录他人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资料,完全失去了对中国人特有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实践,无法较为高效的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实际国情中吸收养料和素材,使得很多读者在读完相关著作之后表现的朦朦胧胧、若明若暗。所以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学者应当紧密联系我国实际情况,在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基础之上大胆增添一些原创性的研究内容,力争在思维活动、模式描述、理论分析、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超越性研究成果。

  4.3重定性轻定量、重实用轻学术

  伴随我国学者在传播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深度也得到不断增强,在我国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杂定量研究方面,所以越来越多的传播学研究人员开始对定量研究加以关注和重视,但是很多人在定量研究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层面还不够熟练,加之研究资金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在学界产生较大的反响。就总体上讲,定量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出具有一定影响的实地调查法之外,实验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尽管我国在定量研究方面已经开始起步,但是总体上轻定量重定性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观。
  实用性对某些社会需求给出了反映,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具有较为积极地意义和影响的,然而如果过分对实用性加以追求,并不有助于传播学整体的研究发展,事实上,重实用轻学术正是当前我国在传播学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体现,指的我们庆幸的是,最新一批的新生代传播学研究人员队伍中有很多在国际学术界有过研究经历,对国际上传播学的研究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有着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这部分往往侧重于为了学术而学术,这种研究姿态往往不太会将实用性和学术研究联系到一起,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研究的学术价值,其次才会思考在应用性方面的问题,就积极层面来看,这一研究姿态将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建设传播学研究体系,进而不断的推进我国传播学研究步伐跟上世界先进研究水平,就消极层面来看,这种研究姿态下很容易掉进象牙塔里,从而和日新月异、生动活波的传播实践脱离。
  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应当清晰理性的对自己加以反思和认知,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为建设中国特色传播学体系而努力奋斗。我们坚信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各种分门别类的科学分支都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学科体系。

  5.当代传播学的语言技术特色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语言为人类所独创,亦为人类所独解和独享。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要素和符码,又是人类的标志和特征,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学日益从口语传播学开始向电子传播学过渡,电子传播,即“e媒界”,英文“E-Media”的音译,是指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中,突破传统媒体介质,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播形式为一体,又融合了最新的有关互联网、通信、数字媒体、应用软件等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媒体、数字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1传播语言符号化、数字化

  如:—)表示最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达一种愉悦的心情,可以说明现在很开心表示抿着嘴:—(一副如泣如诉的神情就好像是受了委屈的样子,它常常被置于网虫交流当中,以传达某种意义或情绪。科技发达后,人与人沟通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方便快捷,而汉字在输入方式上需要通过拼音的组合或者汉字笔画的分析搜索所需要的汉字,这样的过程无疑给人们快捷高效的沟通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数字则无须经过这样的程序、它简单、明了,例如“555555”则形象的表示呜呜呜呜的哭声。

  5.2传播手段个性化、地域化

  所有在掌握了某种语言交际方法之后,一般都可以在网络自由的进行个人观点的发表,这可以通过人们给自己起的个性鲜明的网名中加以体现。比如有人偏好于用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名称作为网名,还有人喜欢给自己一个英文名字,亦或者直接用123代替,甚至于由于直接随意敲击几个字来作为网名,这种网络语言通过手指代替嘴巴进行聊天,通过数字、符号的缩写、拟声、象形来让千里之外的聊天对象产生切身交际的效果。
  由于世界由很多不同语言的国家组成,而中国不同区域的语言习惯也不同,虽然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活着电话联上同一个站点,但是传播语言有明显的语言地域性,当大家在同一个页面上聊天的时候就要用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语言,例如:南方人经常问“什么”,而北方人则会说“啥”,这样南北的地域特色尽显无疑。

  6.电子传播学迅速兴起

  电子传播方式的兴起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后果,就是如一些思想家预言的那样,使人类文化进入了影像的、形象的或视觉的大众传播时代。在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传播已然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存在,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电子传播业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产业之一。对此,有关电子传播时代的认识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组织整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等)或个人。这些人大多受过职业教育、以传播为职业。他们传送、管理、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借助专业的机械媒体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娱乐、新闻信息的传播,这部分被组织化的传播个体担负了不同的传播角色。
  (2)信息传播过程是公开的、连续的、快速的、广泛的。早在数百年以先,复制一件文稿还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事。但是现在,经过激光照排高速印刷,成千上万册书都可以很快地赶印发行,数量少的文本复制采用复印机也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电子媒介更使得信息实现了实时、同步传播。
  (3)电子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通过这些具有长期保存和远距离传输信息的设备,传播人员对信息进行大量复制,然后及时、持续、迅速的进行传输发送。这些信息传播媒介包含了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体,具体有电脑、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纸、书刊等,不同的媒体各有长处和不足,互相补充。
  (4)受众广泛,成份复杂。电子传播受众覆盖面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同时又分散、隐匿地存在。受众既是一个具有普遍共性的整体,又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会有选择地接受媒体所提供的信息。
  (5)电子传播因传播手段、传播效率等的限制,在效果反馈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间接、零散、迟缓等缺陷,对此在传播的效果领域中,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传播的“前馈”的概念。即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对传播对象的情况及需要进行了解,以改进传播活动,增强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人类传播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之后,最广泛意义上的电子传播时代也逐渐成形。“电子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人员凭借机械媒介进行连续不断、迅速、广发的进行信息发送,其目的就在于让数量众多、成分繁杂的人能够收到传播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且试图通过这些信息对受众产生影响。这是传播学者对电子传播所下的定义,这恰好再现了电子传播时代的基本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是基于之前传播时代的积淀,同时又始终处于发展及调整的状态之下。

  参考文献:

  [1]张允若《对〈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的几点意见》,《新闻记者》2001年11期;
  [2]施哲,《现代传播》2001年2期;
  [3]李勇强《2000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一个议程设置的案例》,《现代传播》2001年1期。
  [4]张国良、李本乾《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5]钟元:《为“传播中国化”开展协作——兼征稿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1期。
  [6]陈力丹:《对我国传播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现代传播》1995年第4期。
  [7]袁军、龙耘、韩运荣:《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研究——访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室主任陈力丹》,《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8]李彬:《对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回顾和瞩望》,http://www.chuanmei.net,2002/05/28-2002/11/28。
  [9]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郝雨原创:从建设中国媒介批评学起步[期刊论文]-当代传播2011(2)
  [11]David Morley Family Television: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 1986
  [12]David Morley Television,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tldies 1992
  [13]Janet Batsleer;Tony Davies;Rebecca O'Rourke;Chris Weedon Rewriting English:Cultural Politics of Gender and Class 1985
  [14]邵培仁;章东轶论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电视生存[期刊论文]-新闻记者2004(04)
  [15]张国良等《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6期[收稿日期:yyyy-mm-dd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多个项目用“;”间隔
  作者简介:名字(出生年-),性别,职称,学历,主要从事研究.E-mail: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29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2月16日
Next 2021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