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之比较

摘 要

《崔莺莺》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有很大的不同。《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是即柔弱又坚强的,同时内心还存在矛盾的心理。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勇敢而自信的,对待感情十分专一。两位“崔莺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她们为了爱情能够付出自己的真心,尽管最后的结局不同,但是她们曾经所做的努力是有一致性的。身处不同的时代,出身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等因素都在冥冥之中使她们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崔莺莺;形象;比较

一、引言

《莺莺传》和《西厢记》是两部对比意义很高的作品,许多学者曾从这两部作品中展开研究,想要分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因为“崔莺莺”这一人物是女主人公,无论是在《莺莺传》还是《西厢记》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可研究对象。因此,现今许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中“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对比研究“崔莺莺”的身世,爱情态度以及最终结局等。他们都能从宏观层面去比较人物形象,找出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例如张雨的《试论崔莺莺形象的演变》,刘娉婷和刘志林的《浅析<莺莺传>和<西厢记>崔莺莺形象的差异》和司东晓的《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对崔莺莺的形象分析》等等,这些都是专门研究两部作品中“崔莺莺”这一女主人公的形象。但是,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比较远远是不够的,对人物形象的研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去进行分析,细致到具体某一个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因此,本人打算从最基本的对比人物形象的性格开始展开研究。因为对比两部作品中共同的人物形象更容易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从而推出导致其中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从微观层面出发,找出她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针对此进一步分析,最后总结得出两部作品之间产生变化的具体原因。

二、《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形象

《莺莺传》以张生和崔莺莺为主要人物,讲述的是张生“始乱终弃”,与崔莺莺相识,相爱,最后却分离的悲剧爱情故事。文中崔莺莺的形象以及悲惨结局侧面反映了当时没落贵族的境遇以及女子的卑微地位这一现象。

(一)崔莺莺的社会地位

关于《莺莺传》中崔莺莺地位的描写,文中仅出现了这些信息:“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和“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通过这几句话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其父亲已死,虽留下崔家财产很多,也有很多奴仆,但是孤家寡人,家中还有一儿一女,崔氏寡妇今后的日子也不会太顺利。加上“张生”的姨母是“崔莺莺”的母亲,在古代,姓氏的关联就有远亲的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崔莺莺家境不太好,崔莺莺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可知崔莺莺并非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只是没落士族家的女子而已。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导致张生和崔莺莺的悲剧结局。在唐朝,士族门第的观念还很深,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而虽说张生也没有显赫家世,但是他是一介书生。唐代很重视读书人,而寒士子弟要是想飞黄腾达,则需要依附名门望族,联姻之后才能达成目的。当时许多文人才子都认为前途才是最重要的,男女爱情是为前途做垫脚石的,如果因为爱情耽误了仕途的话,是极其愚蠢的。

《莺莺传》是唐代元稹写的,在当时崔莺莺的地位只是“富家之女”,这个地位对于张生所求的功名利禄没有帮助,因此他们这段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张生手中,最后张生因为功名放弃了爱情,造成了他们之间的悲剧。正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张生始乱终弃,但是作者却为他的行为开脱,竟把崔莺莺写成“妖孽”“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可见作者所处的世道也是如此封建黑暗,男尊女卑,从而直接影响了作者的思想观念。

(二)崔莺莺的性格与思想

1.含蓄

《莺莺传》作品下的崔莺莺是大家闺秀,遵守各种繁文缛节,具有典型的封建女子特征。文中描写到崔莺莺和张生初次见面时是这样的——“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崔莺莺是位美人,样貌出众,尽管穿着很普通,但是也没有阻挡住她散发出来的魅力,依然光彩照人。同时,“久之乃至”可以看出,古代女子与陌生男子见面是十分不妥的,女子抛头露面终究不好,会影响女子的名声,这样就不符合大家闺秀的标准了。因此,崔莺莺这么一位大家闺秀,让她出面会客确实是有点为难的,所以才会久久才出来。

会面后,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想约见莺莺并表明自己的心意,但是从崔莺莺几番推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含蓄,内敛的女人。从前的女子大都是含蓄内敛的,因为她们深知纲常伦理,男尊女卑的道理,未出阁的女子是不可以与陌生男子私下相见的。但是经过张生几番示爱,崔莺莺对张生内心也有着按捺不住的感情,而后才会让侍女红娘帮忙传信含蓄表达情意。

由此可见崔莺莺是一位含蓄的典型古代女子形象。

2.柔弱又坚强

崔莺莺是位柔弱的女子。《莺莺传》中多处描写到崔莺莺的柔弱。如“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这里可以看出,崔莺莺只不过坐了一小会,但是却也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子一般,可见她的娇弱。还有“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这段的描写,崔莺莺力气好像支撑不了肢体,跟从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也可以看出崔莺莺柔弱的性格。

然而,崔莺莺的性格中还有坚强的一面。《莺莺传》最后写道:“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他们各自都组成了新的家庭,张生有一次经过崔莺莺的住处,想约崔莺莺出来相见,但是被崔莺莺拒绝了。崔莺莺还先后写了两首诗给他。第一首是拒绝张生求见后写的“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张生看了之后很伤感,随即崔莺莺又写了一首诗“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崔莺莺想表达错过就错过了,各自好好珍惜当下这个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崔莺莺外表虽然柔弱,但是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崔莺莺被抛弃后不是自甘堕落,埋怨张生,也没有在张生求见之时与之见面,而是清楚自己的定位,已为人妻,自是不便与旧相识相见,可见崔莺莺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3.思想上的矛盾

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其中的崔莺莺形象都是较为矛盾的,在《莺莺传》当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莺莺传》中对崔莺莺各种矛盾的行为描写得细致入微。先来看张生和崔莺莺初次相见时的场景,起初莺莺久久呼唤才肯出来拜见救命恩人。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便“稍以词导之”,但是莺莺始终“不对”。这里可以看出莺莺一开始是害羞,抵触的,因而没有给张生回应。自宴席结束之后,张生对莺莺思念至极,想尽办法想向莺莺表明心意,于是便拜托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为他间接传达心意。在红娘的提议下,张生“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继而收到莺莺的回诗《明月三五夜》。如此一来一往传信,莺莺其实已然动心。但是当张生满心欢喜按照诗中约定的时间来相见,却不曾想被崔莺莺义正言辞地数落了一番后,便转身走了。这里就可以看出崔莺莺此时是坚守妇女之道的,内心还是遵守礼教规范的。而正当张生失望至极之时,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在数夕之后抱着枕头和被子来到张生的房中,带着莺莺一同前来,此时莺莺“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从前几日的呵斥,到今日的自荐枕席,崔莺莺实在无法忍受内心对男女之情的渴望,于是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为爱冲动了一次。但是莺莺却做不到从此不管不顾,内心还是存在着芥蒂,所以常常以礼相待。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莺莺很多东西都不善表露,导致无人了解她的心思。加上莺莺性格使然和之前她认为的“自献之羞”,内心的诸多想法不曾讲与张生知,张生也“愈惑之”。正是崔莺莺内心顾虑重重又不讲与人知,便有了她百般踌躇的行为举止。也正因为她对待爱情的谨慎和严肃,可以看出莺莺其实是很自重的女子。

而《西厢记》的莺莺虽然更为自信了,但是内心的矛盾和《莺莺传》中的莺莺一样,还是存在的。例如在《妆台窥简》一折和《乘夜逾墙》一折中,王实甫写了莺莺的两次态度转变,《乘夜逾墙》这一折写莺莺斥责了前来约会的张生,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莺莺内心还是存在矛盾的思想感情的,这是两部作品当中崔莺莺形象较为一致的地方。

三、《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

《西厢记》是以《莺莺传》为蓝本的,从唐代经历到元代,因为朝代不同,其创作背景也不同。《西厢记》一改《莺莺传》的悲惨结局,把“始乱终弃”变成了“终成眷属”。《西厢记》较《莺莺传》有很多新元素,但也保留了很经典的部分,需要细细剖析才可知。

(一)崔莺莺的社会地位

在《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第一句就直接交代了崔莺莺的身世:“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病薨。只生这个女儿,小字莺莺。”这两句的描写直接就让人知道了崔莺莺的身份是前朝相国的女儿,这较《莺莺传》中的莺莺身份地位明显提升了许多。而正因为莺莺社会地位的提升,才可以促成张生和莺莺这段感情。

社会地位的提升无疑是给崔莺莺这一女主人公增添许多优势的。崔莺莺出身是高贵的,她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又有所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内心。莺莺相国之女的身份,在当时是很受男子们攀附的,但是古代也很注重门当户对,张生和莺莺之间的身份地位相差甚多,如果莺莺不够勇敢,他们之间就注定无缘错过了。毕竟张生的身份是没有话语权的,反之莺莺是有的,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因为莺莺的社会地位助力而画上圆满的句号。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所写,崔莺莺这个角色在里面的地位是“相国之女”,地位提高了许多。张生也还只是个书生,但是因为莺莺的地位高于他,所以他们间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莺莺手中,论“门当户对”,莺莺也是配得上张生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结局是“终成眷属”的。因为莺莺的地位提升了,在爱情这个天平上才会更加平衡,也可以更加凸显出真正纯粹的爱情。这是张崔这段爱情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莺莺传》中的莺莺只是“富家子女”,而《西厢记》中的莺莺则是“相国之女”,莺莺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同。因此通过这两部作品比较可知,如果没有旁人的阻挠,《莺莺传》里张崔这段感情,张生的主动权大,他可以作出选择,而在《西厢记》里,莺莺的主动权更大,莺莺可以作出选择。

(二)崔莺莺的性格与思想

1.端庄

《西厢记》中莺莺的端庄,温婉和大家闺秀是因古代贵族女子都讲究才貌双全,品行优良,只有这样才会具备魅力。因为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出身高贵,所以家族从小重视培养,有条件学习琴棋书画,使得莺莺成为多才多艺之人。莺莺的端庄,温婉和大家闺秀的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加上莺莺外貌出众,这才使得张生对她一见钟情。王实甫在第一本楔子里就如此描写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这里可以看出莺莺的心灵手巧,同时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是兜率宫,是离恨天?我谁想这里遇神仙。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这一段的描写出自《西厢记》中的[上马娇],这段是通过张生见到莺莺时的状态描写来衬托出莺莺的美貌。《西厢记》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就用了4个曲子,分别是[上马娇]、[胜葫芦]、[幺篇]和[后庭花]。虽然这4个曲子都没有从正面去直接描写莺莺的美颜盛世,但是侧面的描写更衬托出莺莺美得神秘,让人沉迷。王实甫是通过张生和寺庙里众和尚看到崔莺莺时的表情动作等,侧面突出崔莺莺的超凡脱俗,倾城美貌,能够使看破红尘的和尚都多看几眼,着实是惊人容貌了。这样的侧面描写比正面直接描写崔莺莺的美貌来得更深刻,准确。外貌加上莺莺散发出的气质,难怪张生会因此深陷其中。《莺莺传》中的莺莺也是位美人,穿着普通的服装都难以掩盖她的美。《莺莺传》中对莺莺外貌的描写以正面描写为主,《西厢记》中对莺莺的外貌描写则是以侧面描写为主。不同作品的描写方式不同,都可以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2.勇敢而自信

《莺莺传》里的莺莺因为家世不显赫,加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还有“自献之羞”,所以她性格是胆怯、忧伤、自卑和矛盾的。因而,她对爱情的态度是不自信,退却,任人刀俎的。她的想法都藏在心底,没有和张生坦白诉说,张生便觉得自己一直都看不懂莺莺,这让张生很是疑惑。莺莺本是自恃清高的女子,自从遇见张生后,被张生几番主动行为所打动,因此爱上了他。一纸之约,张生前来赴约时,莺莺想到半夜三更孤男寡女很是不妥,于是一脸严肃把张生数落了一番,转头就走。过了几日,莺莺禁不住诱惑,心中的男女之情促使她前往“西厢楼”与张生相会。事后,莺莺反而内心更加不安了,觉得自己居然做出这等“荒唐”之事,明明应该按照旧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从此莺莺的内心就一直充满羞愧之情,与张生相处也不自在,很多话都不曾讲与他知,甚至表现得极其不自信,联想到最后自己被抛弃也是自己“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这些都是可以从张生第二年考取未中,写信给莺莺,从莺莺的回信中得知。造成莺莺对待爱情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先是认为自己有“自献之羞”,其次是不信任张生会对她负责,最后是固有的封建思想和想冲破束缚的新思想之间的冲突,莺莺才会变得如此自卑,不自信。

《西厢记》中的莺莺则与《莺莺传》中的莺莺大为不同。在《西厢记》里,莺莺是“相国之女”,身份地位提高了许多,莺莺也更有底气了,因此她对爱情的态度是自信的,勇敢的。莺莺和张生是一见钟情的,之后张生在普救寺救了崔氏一家,原崔母是答应嫁女给张生,但后来却反悔了。于是莺莺便在红娘的帮助下,多次和张生表明心意,在张生生病之时前去探望,并勇敢地与张生在一起了。事后莺莺并没有后悔,反而更加坚定和张生在一起。好景不长,崔母发现了他们私下约会的事情,想拆散他们。但是在莺莺的恳求和红娘的说理之后,崔母答应让张生先去考取功名再回来娶莺莺。莺莺临别时对张生是极度不舍的,还千叮万嘱道:“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回来者!”,“你与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这般并头莲,不强如状元及第?”。这里就可以看出莺莺对张生的爱情是很纯粹的,不在乎功名利禄。《西厢记》里的莺莺不管是其母亲的阻挠,还是郑恒的纠缠,她都表现得很勇敢去反抗,义无反顾想和张生在一起。莺莺的思想在这里是有很大的进步的,反封建的行为很到位,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莺莺在这段爱情中表现出的勇敢,自信都是值得让人称赞的。

王实甫一改元稹《莺莺传》中莺莺的性格,把莺莺的性格描写得更完美,更大胆,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期望的。

3.专一而执着

《西厢记》中的莺莺是专一而执着的。她的专一和执着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在普救寺救下崔氏一家后,原崔母答应嫁女给他,却以兄妹相称,莺莺得知后也是不开心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莺莺原本已有婚约在先,但是从莺莺烧香许愿的第三个愿望可以看出,莺莺内心是不愿接受家中安排的婚姻,渴望自己拥有一个如意郎君的。因此对张生产生感情之后,又得知母亲反悔了,其内心是愤愤不平的,但是莺莺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产生退却。这里就是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专一的其中一个体现。

其次,在崔母的反对之下,莺莺内心也没有放弃对张生的爱恋。在得知张生因病躺在床上的时候,莺莺借探病为由,前往西厢阁与张生幽会。在古代,女子私下与男子幽会,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不被很多人接受,非常大胆的。然而莺莺为了自己内心渴望的爱情,作为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了这样大胆的举动,可见她对这份感情的专一。

再次,莺莺和张生幽会被崔母发现以后,莺莺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是选择与其母亲做“斗争”,坚持要和张生在一起。后因红娘的劝说,崔母发觉自己先前的行为确实不妥,于心不忍,便退一步,以“俺家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让张生先去考取功名,考得功名回来再迎娶莺莺。尽管莺莺的行为被极力反对的母亲发现了,但是莺莺却毫不退缩,决心与母亲反抗到底,从这里不难看出莺莺对张生的专一之情。

从次,在送张生前去上京赶考的路上,莺莺还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回来者!”。莺莺也像普通女子一般,会担心自己心爱之人抛弃自己,所以莺莺便叮咛张生无论怎么都必须回来。莺莺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把内心真实想法直接说与张生,一点也不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份执着之心,想必张生是有感受到的。

最后,张生考取功名归来,本想着终于可以迎娶莺莺了,却不曾想突然又出现了变故,与莺莺有过婚约的郑恒登场了。尽管郑恒从中作梗,想拆散莺莺和张生,但最终阴谋被打破,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和莺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莺莺和张生这段恋情,经历了许多挫折,自始至终都可以看出莺莺对待爱情的专一和执着。

四、崔莺莺形象发生改变的原因

经过《莺莺传》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对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崔莺莺的形象保留了一些基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改变。而造成这一改变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的变化。

(一)时代背景

唐代与元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正因为朝代的特征不同,导致文人创作的背景不同,因此所产生的作品里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唐代的门第观念是很重的,婚姻往往要讲究门当户对,并且知识分子在仕途前程上的实际考虑,都将是成为唐代男女之情的巨大阻碍。唐代也是科举制推行的朝代,朝廷重视培养文人才子,许多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而考取功名,文人的地位由此提升。恰恰相反,女子地位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因如此,《莺莺传》中张生与莺莺尽管相爱,但是基于残酷的现实,张生为了仕途前程抛弃了莺莺,最后却称莺莺为“尤物”,试图为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开脱。然而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唾骂,反而许多文人是认同这种行为的。他们认为为了前程舍弃爱情这种行为是可取,明智的,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重仕途而轻感情,觉得真正的君子是可以做到保“大爱”舍“小爱”的,仕途是“大爱”而男女之情就是“小爱”。士人追求名利仕途的这种风气的盛行,导致元稹创作出了张崔的这段悲惨爱情故事。在女子的身份地位不高的时代,无法帮助男子的仕途,那么注定就是一场悲剧。《莺莺传》也是为后来《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浓厚的基础。

到了元代,世人的许多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重读《莺莺传》时,人们都认为张生的所作所为是令人愤愤不平的,因为是他始乱终弃在先,这种行为应该遭人唾弃。而人们又觉得莺莺这个角色很可怜,心疼莺莺。与此同时,在元代,因为科举制的长期停考,断绝了元代知识分子前进的道路,元代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文人不再受到朝廷的重视,甚至还要承担厚重的赋税,因此在当时,“地方官并不把名士放在眼里。加以当时不行科举,士人‘无所售其技’,顿失先前的荣华显达之路,汲汲求仕者不得不卑身厚礼四处请托,屈就形同皂隶的低职,多数人则不免沦为平民百姓而受欺凌。士人地位的空前跌落最令他们伤心不满,所以就有‘九儒十丐’的说法在江南流传”。由此可见,元代文人地位之低。加上元代妇女的贞洁观比较薄弱,相比较于唐代女子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元代妇女之所以贞洁观薄弱,是因为受到蒙元婚俗和程朱理学未被推行的影响。蒙元婚俗的流行,对传统的婚俗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打击。买卖婚和收继婚都使得妇女的贞洁观降低,改嫁换妻等行为人们也认为是正常的。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XXX,在刚建立之初,许多政策没有完善,便想向中原地区学习,想先在思想上统治人们,因此退出程朱理学。但是程朱理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上下层社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等待普遍推行开也是到了明清时期了。所以在元代,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那么束缚。

由此可得,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映,这也是两部作品中的崔莺莺形象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作者的思想

作者的思想是直接决定作品方向的重要条件。元稹创作的《莺莺传》,在唐代代表着广大文人的立场。他们认为前途才是最重要的,为了前途而牺牲爱情是高尚的,值得被歌颂的。元稹生活在唐代,因为他本身也是知识分子,因此他在创作“张生”这个书生人物形象的时候,会把自己想象成是“张生”,很多“张生”的思想就是元稹本人的思想,因此也不难反推,从“张生”身上可以找到元稹的影子。因此,元稹创作出来的“张生”最终为了自己的仕途,选择抛弃了“莺莺”,不仅如此,元稹还想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找理由,称“莺莺”是“尤物”,并且说“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元稹创作的《莺莺传》在当时是被人们所接受的,虽然人们也会惋惜张崔的这段爱情,但是基于现实人们思想所致,作者的思想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而《西厢记》是生活在元代的王实甫所创作的。元代相较唐代,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科举制在元代开始衰落,元代书生地位也不再像唐代一般受人重视。加之元代女子的贞洁观较薄弱,人们可以接受女子再嫁或者再婚,女性在这一时代相对比较自由。而王实甫就生在这样的朝代中,他深受着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他顺应人们的期望,寄托自己的希望,改变了《莺莺传》的悲惨结局,创造了专情的“张生”和拥有完美形象的“莺莺”这两大主人公,最终写出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的杂剧。《西厢记》中的莺莺自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也并不觉得莺莺的“自荐枕席”有何不妥,反而赞扬她的勇气。张生也自始至终做了一个痴情的书生,最后功成名就,回来迎取心爱之人,前程和爱情双丰收。这样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才是当时人们所向往,赞美的,也是作者王实甫心之所向也。

作品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作者的思想是直接决定作品的关键。正因为元稹的思想是高高在上受重视的文人,所以创造了只是“富家之女”的莺莺;而也正因为王实甫的思想是平易近人不被重视的文人,所以创造了“相国之女”的莺莺。

五、结语

《莺莺传》和《西厢记》两部作品中的崔莺莺形象各自都是丰满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莺莺传》中的莺莺是含蓄的,柔弱的,但又是坚强的。她内心充满了矛盾,但面对爱情还是会选择勇敢一次,尽管结局不尽人意。《西厢记》中的莺莺是端庄的,勇敢的,自信的和专一的,但同时内心也是存在着矛盾的。两部作品中的莺莺性格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是端庄文静的美女子,都有矛盾的性格。但也有不同点,一个是自卑的莺莺一个是自信的莺莺。还有两个莺莺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富家之女”一个是“相国之女”。正因为地位上的不同间接导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而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的不同正是两部作品间崔莺莺形象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

张生和莺莺的这段感情线是许多人想要了解的,更值得深入研究。他们之间的感情,从唐代发展到现代,都是可以作为人们的谈资,而不同时代的人谈论此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衡量元稹版张生的行为,自然是不认同他的所作所为,但是回到当时的朝代去衡量,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持赞同意见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衡量的标准不同罢了。

对比《莺莺传》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其中存在许多方面的变化,本人觉得元稹和王实甫两位作者分别创造的“崔莺莺”这个人物的性格应该是更多元,更丰满的,字里行间中需要慢慢去斟酌,分析人物的各种性格,才能从性格当中更准确地定位人物的形象,而本文并未一一研究到位。本人仍觉得分析的观点不尽全面,未来会继续深入研究,完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得芝.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思想和政治动向[J].南京大学学报,1997,2.

[2]曹洁萍.由《莺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52-54.

[3]陈蜜.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J].文教资料,2011 (36):218-220.

[4]陈清茹. 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试析《西厢记》对《莺莺传》的改写[C] .北京史学论丛(2016):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7:93-106.

[5]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8):287.

[6]李娟.由“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古人情欲观[J].名作欣赏,2011(35):106-107+115.

[7]凌茜.《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3):61-62.

[8]林小燕.《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踰墙”之举——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解《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之“踰墙”[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1):67-69.

[9]孙守波.《莺莺传》《西厢记》爱情模式转变透视[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93-94.

[10]文迪义.从爱情故事的处理看唐、元儒生女子的社会地位——《莺莺传》《西厢记》之比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27-28.

[11]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原荣.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爱情主题的升华[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1(03):78-79.

[1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张雨.试论崔莺莺形象的演变——以《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三部作品为中心[J].思想战线,2013,39(S2):213-217.

[15]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谢 辞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在这将近四年时间里,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心中的这种感恩之情也越发的强烈。

首先,“《莺莺传》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之比较”这个题目我选择了好久,老实说,这样一个题目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勇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王勇老师都多次审阅、询问和当场指导。哪里写得不好他都会及时圈画出来,让我修改直到正确为止。他还是我们的“王同学”,好朋友,因此交流起来很有趣,也特别轻松。别看他平时总是嬉皮笑脸的,时不时在朋友圈下评论别人“论文写完了吗?”,看起来一副很好“欺负”的样子,事实上他厉害着呢!发表过很多书刊论文,还研究很多古文书籍,总之就是让人敬佩呐!

其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教诲过我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教研室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傅思泉老师、孙燕琳老师、杨文琴老师和给我上过课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的课堂都很生动有趣,为人也是很可爱的!大学四年一下子就过去了,现在回想起你们给我上过的课堂,很是想念,满满都是美好的回忆呢!还有可爱的Richard和Michael外教的课,谢谢你们的悉心栽培,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

再次,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各位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找资料,并给我一些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在生活上帮助我,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学校住宿生活的美好。我们汉教2班真的像一个集体一样,每个同学都很善良可爱,尽管女生居多的班级,但是也是笑声满满的。我们和汉教1班的同学也很熟悉,经常两个班一起上课,基本上两班的同学人脸都认清了。尽管和大家交流不多,但是见面还是会打招呼,这样也挺好的。还有我最亲爱的宿友们,其中有三个是商英的宿友,每天晚上洗完澡后我们在宿舍都会聊天,各种各样的八卦话题,聊到关灯休息。吃饭也是有宿友的陪伴,饭友加宿友,真的是很美好的生活了!一想到以后就没有这种那么惬意的大学生活了,我就好难过。

最后,大学毕业并不是结束,反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从大学走进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人了,要懂得将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去,那会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加油吧,未来还很美好,要珍惜当下,眺望未来!

《莺莺传》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之比较

《莺莺传》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之比较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4897.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11日
Next 2023年1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