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易·蒙》卦象征启蒙,对于启蒙教育有重要意义。蒙卦有卦辞和爻辞,对于此两者的解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对卦辞和爻辞的含义的解读也有所不同,因而总结和研究出的哲学意蕴也不同,这样不利于理解。为此,本文以相关文献和著作的研究分析作为研究基础,加入本人的自我思考,总结蒙卦的含义,以便于深入思考研究。同时重点分析卦中所涉及的有关教育的哲学意蕴,并做出全面的总结。最后,联系现当代的教育发展与改革,启示人们当代教育中的教育方法,从而让人们对《周易·蒙》卦有全面的了解,知道其对当代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蒙卦;哲学意蕴;现代意义
一、 引言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周易》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亨通。
从以往的文献资料和著作上来看,人们对于蒙卦的研究更多的都是体现在其蕴含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其卦辞和爻辞的意思解读,从而得出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参照以往的资料,学者们对于卦辞和爻辞的意思解读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但在个别字词的解释上会有歧义,不同的解释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也会有所不同。从以往的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对于蒙卦中的卦辞和爻辞的解释,文献中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意思解释,即使部分解读文中已经提及的部分,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不够全面的。本文对于蒙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意思的解读会有一个全面的解释,以便于读者的全面的理解和通读。
毫无疑问,学者们对于蒙卦在教育上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非常认同的,所以更多的是在于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而本文主要是研究蒙卦中所体现的哲学意蕴,即蒙卦中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在于说明要“怎么办”,对于蒙卦的理解会有一个更加的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周易·蒙》卦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其中的精髓,所以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其对教育的启示,本文侧重于诠释其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的研究。
对于教育思想的启示毫无疑问是蒙卦给予当代教育的一大贡献,让老师的教学方式更专业化,这是其对现代教育的一大意义。除此之外,其对现代的意义还不止如此。纵观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完善。联系蒙卦对当代教育的意义,蒙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依据。从研究的文献资料上来看,人们对于蒙卦的现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但对于教育的启示确有许多,这是涵盖不全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本文的研究重点并不是在于如何解卦和占卜,而是主要通过研究蒙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的辞义,从而总结其所体现的哲学意蕴,并研究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二、《蒙》卦简介
《周易》又称《易经》,共六十四卦,即山水蒙卦,表示事物初生之时,在蒙昧的状况下,会遇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此时急需启发之人解其蒙昧,帮助其脱离蒙昧,到达亨通。《蒙》卦有其卦义、卦辞和爻辞,下面仔细说明:
(一)《蒙》卦的卦义
《蒙卦》为《周易》的第四卦,《序卦》传中指出:“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先有天地,后有万物,而事物初生之时,必然懵懂,对世间万物多有疑问,内心思想被眼前所物遮挡,无法得以明视,这时就需要启发蒙昧,而《蒙》卦则强调启蒙教育。
《蒙》卦又叫山水蒙卦,艮为山为止,坎为泉为险。众所周知,水是自上而下往下流,而此中水从山上往山下流,集溪成河海,这是源头初始。卦中山预示停止,水中有危险,不能继续前进,那水则会积蓄,无法流入江河。这则可以象征一个人刚开始遇到困难疑惑,无法继续前进,得到成长,这是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蒙》象征着事物初生之后的蒙昧幼稚的状态,而真正的做法是去启蒙,同时也代表着教育。既然有人“蒙稚”,就应有人助其摆脱蒙昧,就应当“发蒙”教导,而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学生纯正无邪的品质,是治蒙之道。故《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蒙》卦的卦辞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在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画面细雨蒙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而万物初生蒙昧不明,此中“蒙”即蒙昧、幼稚、萌发。“亨”即为亨通,象征着教育启蒙使人亨通;“童蒙”是蒙昧幼稚的人;“渎”是对人不恭敬;“贞”则为“正”,即正固、坚定和诚信,是为人的品德。
当事物处于蒙昧之时,要使其达到亨通。当童蒙蒙昧之时,是童蒙主动有求于我,而不是我有求于童蒙,让童蒙脱离蒙昧。初次占筮,我告之以教诲之辞,若接二连三的来求问同一个问题,就是对占筮的不尊敬,是一种亵渎。正所谓心诚则灵,此时则不能给予教诲,这样做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
(三)《蒙》卦的爻辞
1.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即为启发,启发蒙昧,从而摆脱蒙昧无知;“刑”通“型”,即是典型示范,同时也有刑罚的意思,在此是用来束缚蒙昧之人;“说”通“脱”,即摆脱,“桎梏”则为木制的刑具,表面意为脱去刑具,实质是摆脱束缚,没有制约去规范其行为;“吝”意为遗憾。
初六以阴爻居阳位,不当位,象征孩童处于最幼稚蒙昧的时期,也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启发蒙昧之人时,必须善于利用典型规则及刑罚去制约蒙昧者的言行举止,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制约,纵其任意妄为,以后为自己当初没有从一开始就好好规范其行为举止而遗憾。这一句重在启蒙的阶段,要重视“刑”和“桎梏”的作用。
2.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包”即为包容,是指作为启蒙教育的人包容容纳蒙昧之人。《周易注》王弼曰:以刚居中,童蒙所归,而不距则远近咸至,故“包蒙吉”也。其中,九二为阳爻居阴中,上下皆为阴爻,由此可见其能包容蒙昧。
“纳”是指接纳的意思。在这里有娶进的意思,因为启蒙之人能包容容纳蒙昧之人,那么他就可以娶妻,所娶之妻并非都是贤能,但丈夫可以包容,且可以其德教化其妻,这也是吉祥的。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因为一刚一柔即为父母,因父母能包蒙,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诲,将来也可以很好的教养自己的子女,是将来的发蒙人,即可成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3.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取”通“娶”,即表示为不要娶这个女人,“金”即表示为财势,“见金夫”即为见到有财势的男人。也有学者将“金夫”译为美貌的男子,但根据当时时代背景,虽然女子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多数女子身份仍然是低下的,美貌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而权力、金钱和地位才能帮到她们,有权势的人可能会因自身地位而欺凌他人,故应译为有钱有势的男子。“躬”即为身体,而“不有躬”则译为不能把持自身。身为女子,对于男子必须要专一,不能因为见到有财有势的男人就动摇。“利”即为好处,娶这样的不专一的女子是不会有好处的。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有德者主动赐教于无德者,不合人情事理,故不顺。六三阴柔,不中又不正。李士鉁曰:六三互坤称女,近比于二,亲而暱之,而以阴乘阳,又非夫妇之道,故不有躬,此淫贪之女也。六三独不言蒙者,乘阳应阳,不可谓蒙,不中不正,又不足以教也。辞中之“女”不可谓之蒙昧之人,其中所提到的女子是不专之人,但其根本在于该女子不是正直之人,其本身思想道德就不好,故不值得去启蒙,也不能被包容。
4.六四:困蒙,吝。
辞中“吝”即为很艰难,“困”即为陷在艰难的环境中,此爻辞的意思是困于蒙昧之中的人,很艰难。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此爻处于两阴爻之中,远离阳爻。人之所以被困在蒙昧之中艰难重重,是因为远离了蒙师,困蒙会使自身孤立而远离真知。
5.六五:童蒙,吉。
所谓“童”即为儿童,儿童的特性单纯善良,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而此中所谓的“童蒙”,是指如儿童般单纯求知的蒙昧之人,因为他们不耻下问,谦虚求教,所以可谓之吉祥。六五以柔顺居尊位,本身有柔顺之德,又能任用有刚明之才的人,以此治天下之蒙。
6.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击”的意思击打,此中“击蒙”是通过严厉的手段来达到启蒙的效果。此中“寇”即为外来入侵者,该爻将启蒙与抵御敌人联系在一起。在击打敌人时,不能采用过激的手段,不能让自己成为野蛮蒙昧的暴徒,这样自己和“寇”又有什么区别,无休止的战争也是不幸的,让自己成为“寇”是不好的。吾应用合适的手段来击“寇”,去其蒙昧,不再为寇,合理“御寇”才是正选,可严而不可暴。能做到如此,即如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能严管而慈教,则能上顺天理,而下顺民情也。
三、《蒙》卦的哲学意蕴
(一)育德为本
蒙卦中“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此中“渎”即为不尊敬,蒙昧者一再发问,亵渎蒙师,不自己思考,其所含教育思想即是蒙昧者对蒙师与知识的尊重,这是从表面所提及的要求。但究其根本,其最终目的是“利贞”,即是培养一个人本身的良好道德品质。正如《彖》曰:“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此中“正”即是正直,启蒙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强调从小培养儿童正直之品质,启发蒙昧,使其得到好的教育,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此中“养”即是教养,无论是其外在行为,还是内在品德,都得到教化,强调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智力的培养,更有心灵的培养,所以育德是启蒙的最终目的,是根本,这是自始至终都要贯彻的一个观点方法。
《蒙卦·大象传》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此中讲山水蒙卦是教育启蒙的智慧,艮为山位置,坎为泉为险,山上水自上而下流出,正如万物蒙昧初生,然而山下有危险,无法继续前进,故而蒙昧。此中“泉”可象征“水”,水是万物之源,与世无争,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上善若水,要如水一般,《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水被阻挡则陷于蒙昧,君子必须做出果断的行为,时不我待,立刻解其蒙昧,以培养品性。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如何做人,这是治蒙之道。“德”是为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评判一个人素养水平高低的标准,所以“德”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育德为本,例如《蛊卦·大象传》中:“君子以振民育德。”
(二)立刑束身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初六爻辞中首先提到了“发蒙”,即是启发蒙昧者之义。作为“发蒙”者,以初六近于九二,九二是阳爻,初六是阴爻,以阴承阳,既而明能照暗,故初六能发去其蒙。而辞中“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孔子曾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 能够自我约束的人,很少犯错。而桎梏的存在是用于对违背法度规则的一种惩罚,更是一种束缚,对于人的身体的约束是很明显的,行动不便。爻辞中表明:“用说桎梏,以往吝。”如果脱去桎梏,没有约束其行为,使之后来做出不好的行为,那么就会造成遗憾。启发蒙昧之人时,要使用桎梏约其身,且宜用“刑人”去约束蒙昧者的言行举止,达到束身的效果。
《小象传》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刑人”是用来让人遵守标准规范的。此中“刑人”可翻译成两种意思。《说苑·政理》:“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其说明刑能够惩罚作恶之人,也能禁止他人在作出此种行为,故“刑”可释为刑罚。除此之外,《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此中“刑”通“型”,意思为作典范榜样。故“刑”有刑罚和典型规范两种意思,但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方面可用典范榜样去规范和约束其行为,另一方面可用刑罚去惩罚去其不正确的行为,两者相互结合,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共同达到束身的效果。“刑”的作用是束身,蒙昧者的言行举止都得到了束缚,这都是对蒙昧者外在行为的约束从而去启蒙,从外及里,由外在到内在,真正达到去其蒙昧,达到心里的亨通。
(三)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很聪明、有的理解能力不好,有的谦虚、有的狂妄,但蒙师能包容其缺点和不足,教育他们,让他们可以成为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
在爻辞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全卦只有两个阳爻,“上九”处在最外端,而“九二”在卦内,刚健,可为卦内之主。在蒙昧之局势中,为众阴所包含,如中流砥柱一般。王弼注:“以刚居中,童蒙所归,包而不拒,则远近咸至,故包蒙吉也。”由此可知,其中“包”是包容接纳的意思,指的是包容蒙昧者,教导他们。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自己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有能力和方法治理好家庭,才能成家,才会有以后宏大壮举。其中,包容接纳也是一个重要的品性之一。包蒙即能包容不完美的妻子,即使妻子有一些小的缺点也能包容,只要她并不是真的不适合为人妻子,那么也是可以娶她的,并且可以互相进步,一起治理好家庭,这也是吉祥的。成家以后,则可以孕育下一代,然后就有了子。然物生必蒙,孩子初生之时是蒙昧幼稚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很蒙昧的,对于是非对错是完全不知的,会容易做错事,这就需要父母作为启蒙师去包容孩子的缺点,去启发他,教导他。最终,蒙师——在父母的包容教导下长大成人,不再蒙昧,修其身,则可以成家。故《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其意思是:儿子可以治理好家庭了,可以成家了,这是因为阳刚与阴柔互相衔接。父母孕育下一代,包容教导孩子,使其亨通。故无论是对“妇”,还是“子”,都要包其蒙昧,徐徐善教,做到有教无类。
(四)专心致学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其意思是:不要娶这个女人,她见到有财有势的男人就不能把持自身,娶这样的女子是不会有好处的。在九二中,“包蒙吉;纳妇吉”,夫可以包容有缺点和犯了错的女子,取之为妻,但在六三中却不能娶如是女子,其主要原因是女子道德品行不好。故程颐解释说 : “正应在上,不能远从,近见九二为群蒙所归,得时之盛,故舍其正应而从之,是女之见金夫也。”由于六三背离了道德原则,急功近利,既得不到九二的认可,也最终被上九所弃。其中最主要的是这女子对待爱情婚姻不专一,不能做到忠贞不渝,轻易就能见异思迁,这样如何克家,如何成结婚。“专”是爱情婚姻中对一个女子最基本的判定原则。
而本爻即是从齐家推到启蒙教育,此中的“女”则象征蒙昧者。 蒙昧者如果如此“女”一般三心二意,则无法得到蒙师的包容。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定要专心致志。苏东坡曾说过:“不一于汝,而二于物。”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而对待学习更是如此。“金夫”就像生活中影响蒙昧者的种种因素,扰其分心,无法专注到学习之中。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育本,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 而求学,只有专注的学习,不为外界所动,才能把持自身,才能做得真学问。正如荀子说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所以,学习一定要专心。
(五)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当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过犹不及。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此爻处于最上层,刚强过盛,强兵易折。治国不能以兵强天下,暴虐不得民心,需要从各方面进行管理,才能成为强圣之国。《周易折中》引杨简的话:“击其蒙,治之虽甚,不过御其为寇者而已,去其悖道之心而已。击之至于太甚,而我反失其道,是击之者又为寇也,故戒之曰‘不利为寇,利御寇’。”其中“御寇”比喻严厉而不适中的措施,意思是通过严厉的手段来去除蒙昧;运用于国之守护中,抵御外敌,过于强暴则会使其成为如“寇”一般之人,伤害他人,这是不利的;要做的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抵御寇,使其不做为寇之事,这样则能太平。故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能严管而慈教,则能上顺天理,而下顺民情也。
引申到启蒙教育上,“寇”即为儿童所犯之错误,而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方式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和品性。首先,初六已经表明“刑人”之作用,不可缺少,要约束其行为规范。其次,正所谓“严师出高徒”,蒙师应如上九般刚强有力,对待蒙昧的儿童要加以惩罚,但不能过重,使其产生怨恨之意,物极必反,产生负面的效果。惩罚的作用在于告诫,使其真正明白自己所犯为何错即可,不应过激。所以,在启蒙蒙昧者时,要适度,采用合理的方式,考虑蒙昧者的承受范围,不要产生过犹不及的结果,关键在于对于被教育者的承受能力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会时刻控制自身的行为,做到适度。
四、《蒙》卦的现代意义
(一)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国家之栋梁,为国之强大发展而奉献;也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而蒙卦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除了知识上的学习,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为人的根本。在学会成为智者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过去以往,都说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话确实没有错。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好的学习成绩更加预示着你能考上更好的学校,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许多父母对于孩子过多的评价是在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培养,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不会与人沟通,个人道德品质出现问题等等。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的是人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人之根本——道德品质。
在《蒙卦·大象传》中:“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去蒙是为了育德,其中“君子”则为蒙师。由此可知,蒙师的最终目的是将蒙昧者培养成君子,首先君子具有合宜的情感,诗教之“温柔敦厚”,即为情感塑造之道。其次,君子当然也具有开明之理智。最后,君子最重要的品德乃是德行。即使时间不断在流逝,我们对于教育的最低标准则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人们受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永远也不会改变,而在蒙卦中更是突出的体现。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前提和基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是进一步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能达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从古代到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教育家对于公平教育已有提倡,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首先人们都能受教育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无论男女,无论美丑,无论富贫,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作为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带有有色眼镜,要做到有教无类,包容每一个学生。在蒙卦九二中:“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其中“包”是包容接纳的意思。因为夫能包容接纳他人缺点与不足,能体现他的高尚品质,从而能体现其修养了自身,从而能齐家,包容妻子与子女,去其蒙昧。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当然也能培养出道德品质优良的孩子,故子长大后也能治理好家庭。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则是蒙师,有待教化的则是学生,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缺点,这就需要老师去包容接纳,不能不公平对待。
3.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对于孩子教育费用的投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全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在3-6岁阶段的儿童,他们的人格已经出现;在6-12岁这个阶段,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即是上小学的阶段,我们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最基本的识字、体会感情、计算和英语,以及不断学会做人的道理,孩子在成长。在12-15岁这个阶段,孩子上的是初中,小学的知识是非常基础的,只有在上了初中之后才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但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处于青春期,易产生叛逆心理。
我国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方面帮助孩子能从小受到最基本的教育,能在孩子还在蒙昧的阶段得到教育,这不论对孩子自身,还是对国家都已很有意义。除此之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孩子没有办法上学,他们不得不远离学校,远离教育,这是让人很遗憾的事,就如蒙卦中:童蒙,吉;困蒙,吝。儿童少时单纯善良,对于外界充满迷惑,应有蒙师来启发他们。又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孩子无法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既而远离真知,令人惋惜。
(二)启发现当代教学的方式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过去,中国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老师所要做的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拿到更多的分,更多的是直接将答案和方法告诉学生,并没有给予学生思考启发的空间,毕竟分数才更加重要。而启发式教育则给了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发以及成长。
在蒙卦中: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意思是:不是我请求处在蒙昧状态的童子来学习,解除蒙昧,而是蒙昧的童子主动请求我帮助他去除蒙昧。其中突出强调了童蒙的学习主动性,其所体现的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他主动来问我的时候,我才会去启发他,而不是我强制的灌输他,让他学习。“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则表示是蒙昧的童子第一次请求我施以教诲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来问的话,我就不会再告诉他了,即“有举一隅三”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教育思想,究其原因是他并没有认真思考问题。当代教育,学生对之是否感兴趣是其是否会深入思考的一大原因,也有原因是因为问题过难,学生无法解答,从而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关键就在于蒙师该如何启发学生。而要真正达到启蒙,则需要蒙师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启发式教学是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方式。
2.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即表示对待学生既要严厉,也要慈爱。在教导学生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这时你应采用相对应办法进行教导。当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时候,给予包容,温柔的说明是非对错,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予关爱。启发蒙昧者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刑人”——模范榜样的作用来进行正面教育,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模仿学习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得到鼓励,积极上进。
另一方面,“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刑人”刑罚规则,当学生犯了大错时,惩罚是一定不可少的,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学生遵守规则。另一方面,给予惩罚的力度也要适量,要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和其个人性格而定。“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孩子的内心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一旦伤害,则会在心目中留下阴影,可能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其明白知道其所犯何错,以后不会再犯,真正得到成长。
3.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观察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的专注力不够的话,其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完成的效率低,且质量并不高。学生上课听着听着就开始走神,晚上写作业总是写到很晚才完成,眼光触及的小东西都会无意间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这是缺乏专注力的明显特征。时间长了,会让他们对时间产生一种感知惰性,养成浪费时间、做事拖拉的坏习惯,这是非常不好的。“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其就如同这位女子一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人就不能把持自己,那还如何维持自己的爱情,如何能成家?而学生不能把全部的专注力全都用到学习上,上课不听,下课不懂,这样的死循环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如果学生自己实在无法得到改变,那就只能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一般孩子走神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课程非常无聊,那么老师就要多添加点娱乐有趣的内容和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光是吸引,孩子的学习还是没什么提高,学生还要学会动脑思考,老师可以设置疑问,一环接着一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走神。除此之外,老师适度的批评和提醒也是有用的,可以警醒孩子要专心,老师时刻都在留意你。
五、结语
《周易》文辞简短深奥,其文字注释一词多义,较难翻译,导致人们对“蒙卦”的解读产生了诸多歧义,却也因此使其内涵更显丰富。文中对卦辞以及各爻“爻辞”的解读仅是个人的解读与看法,翻译解读卦辞和各爻辞的意思,便于读者解读和理解。但是,相对于一些其他学者的解释,仍有个别不同的地方,希望接下来仍有更多的学者能够给出完全专业、全面的解释,让读者能够清晰明了,不再疑惑。
本文主要是对蒙卦中所蕴含的有关启蒙教育的哲学蕴含的概括和总结,其所体现的哲学意蕴为启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对于蒙卦所蕴含的哲学意蕴的研究,各文献和著作其实都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个人的能力和思考深度有限,仍有不够全面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蒙卦所体现的有关启蒙教育的方法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可以启发蒙师在启蒙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起来,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蒙卦对于当今教育的意义,其不仅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启发当代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相信蒙卦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远不止如此,需要学者们继续补充说明。
《蒙》卦仅是《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查看资料文献,人们对于蒙卦的研究解读依然不止,但更加专业、有深度的研究仍需人们努力。启蒙教育一直都是我们所重视的,相信还会有其他人给出更完美的解答。《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即使人们难以用于算卦,难度似乎太高,但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深体会。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教育公平_百度百科[EB].
[2]百度百科. 启发式教学_百度百科[EB].
[3]百度百科. 义务教育_百度百科[EB].
[4]戴永新.《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3):17.
[5]刘震.从《蒙》卦看《周易》的教育思想[J].周易研究,2016,(6):79.
[6]门中华.《易经·蒙》的教育思想[J].阴山学刊,2019,32(1):101.
[7]王瑾.《周易》蒙卦的童蒙教育思想理念[J].教育学报,2018,14(4):116.
[8]姚中秋.中国式启蒙观:《周易》“蒙”卦义疏[J].政治思想史,2013,4(3):45.
[9]易连云.《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8.
[10]余亚斐.从《蒙》卦看《周易》中教与学的智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6):146.
[11]张俊相.《周易·蒙卦》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J].伦理学研究,2008,(1):100.
[12]朱亚辉.浅论易经《蒙》卦启蒙教育观念及现代意义[J].经济师,2009,(5):115.
谢 辞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在这将近四年时间里,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心中的这种感恩之情也越发的强烈。
刚看到《周易》这本书,我就知道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对《周易》一无所知的我,经过这几个月的钻研,对蒙卦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骄平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论文课程都只能在线上完成,与老师的沟通都是通过微信。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胡骄平老师都多次审阅、询问和指导。起初,对于题目我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所谓的“哲学意蕴”实在难以理解,不知如何下手,经过老师解答,我能够真正的理解题目的要义,对于整篇论文的书写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其中老师认真审阅论文,为我提出修改意见。每当我有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就会在微信上找老师,老师都会细心回答,让作出更好的修改,胡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谢谢您的耐心指导。
其次,感谢所有帮助和教诲过我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教研室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小傅老师、燕琳老师、周老师,还有给我上过课的各位老师们,谢谢你们的教导。再次,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各位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找资料,并给我一些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
大学第四年过得非常的快,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似乎都提前毕业了,不能回到校园,也提前结束了大学宿舍的生活,有很多的不舍,但也终究毕业了,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会有更美好的将来,都能工作顺利,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