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隐喻

摘要

隐喻是诗化的语言,诗是语言的精炼凝结。诗歌与隐喻联系紧密,正如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1]由此可见,诗歌与隐喻关系密切,而且诗歌创作离不开隐喻。

关键词:诗;隐喻;意象

前言

诗与隐喻联系密切。这两者的关系特殊,需要进一步深刻的研究。在两千年前,人类已经对隐喻有了研究,人们一直认为隐喻是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暗喻。通过查阅资料,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隐喻研究的奠基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从修辞范畴转到了认知领域,后期达到了研究高潮。[2]中国的诗词歌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隐喻有着不可割的关系。隐喻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中国诗词歌赋极多,诗词中没有隐喻,也就没有它的独特性了。选取诗歌与隐喻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是因为诗歌和隐喻是分不开的。[3]赏析诗歌时不能不对意象的展开讨论。我将从诗歌与隐喻的具体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特殊联系,对诗歌中的隐喻进行了解读,希望通过分析诗歌与隐喻理论知识让大家更了解诗歌,以分析李白、李商隐、斯蒂芬·克莱思(StephenCrane)诗歌中的典型隐喻实例分析来具体体会诗歌隐喻的妙处,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诗歌隐喻的认识。

一、诗与隐喻研究概述

(一)、诗与隐喻的研究现状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诗歌都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在文学领域属于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有着重要位置。诗人要表达自己内心或者自己想象中的人物的情感,就必须要运用隐喻来阐述。这不仅因为隐喻它是神奇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因为它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些不可描述的情感的一个抒发通道。你可以用它来表达转瞬即逝的爱情,还可以用它来表达情绪的波动,还可以表达不可见的事物。在过去,人们对隐喻研究主要是说它的修辞性以及各种表达效果所带来的作用,而完全忽略了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中思维的认知性。我们现当代对隐喻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主要在语言、认知关系上进行了分析。隐喻的本质就是把相似的事物进行联系,从而展现自己思想情感。

(二)、诗与隐喻的研究意义

诗歌与隐喻的研究意义深远。通过对诗与隐喻的关系分析,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的理解诗歌,这还是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一种升华。希望可以为今后研究这提供特殊的新视角,同时帮助更多人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今中外的诗歌中的隐喻。

二、“隐喻”分析

通过对诗与隐喻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的了解,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知道了诗歌和隐喻是相关的。诗歌中语言的拼凑衔接是需要加入隐喻的。接下来,让我们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来更深入的了解二者的关系。

(一)、隐喻的定义

隐喻,英译为“metaphor”,意思其实就是“由此及彼”,可以说它的原本的意思就是指将这一个事物嫁接到那一个事物。之后隐喻才不仅被看作是修辞手段,而被看作人类普遍都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4]其隐喻含义需要深入探究。从广义上讲,“metaphor”就是“比喻”,它通常是指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类似相通,所以才使用第一个事物来描述第二个事物。而我们所说的狭义的“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譬喻和隐喻其实都可翻译为“metaphor”,但是譬喻要比隐喻适用范围广。我们这里探讨的就是指譬喻。

(二)、隐喻的分类

我们所说的譬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通过某一相似点进行连接的一种修辞方式。我们说的明喻、隐喻和借喻都属于譬喻。而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隐喻,隐喻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多元的分类,隐喻在诗歌语言中的运用必然涉及本体与喻体的相互对应关系,据此,我们可做如下分类:

1、本体和喻体属于并列关系。

例如:弯弯的月亮好似一根香蕉。(月亮和香蕉)

2、本体和喻体属于修饰关系。

例如:这里是爱的世界(“爱”修饰“世界”)

3、本体和喻体属于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西安——历史的聚集地。(西安——历史的聚集地)

4、本体和喻体属于复指关系。

例如:祖国母亲是我的最爱。(祖国和母亲复指关系)

以上这四种隐喻的分类表明,隐喻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潜台词丰富,需要我们不断想象。这里需要提出的一点就是诗歌中运用的隐喻不是诗人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是诗人对自己生活中一些情感的提炼,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5]作者利用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和语言进行描述,通过递进相对应的语言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隐喻就这样被创造出来,这样语言和认知之间就有了相互对应的关系。

三、诗与隐喻的特殊关系

(一)、隐喻是诗性的语言

通过对隐喻的全面分析,我们明显能感觉到隐喻和诗歌关系非常特殊。我们在赏析诗歌时通常会想到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而没有想到哪句话,哪个字中运用了隐喻。也就是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隐喻性。要想从本质上分析诗歌与隐喻,就必须从最小的语言着手。诗歌就是说这个其实是为了说那个,而语言的天生就带有隐喻性,隐喻又存在与诗性语言之中,相互推理得知,隐喻其实就是诗性的语言。

(二)、诗歌创作离不开隐喻

诗歌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的一些精华的凝聚,它不但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还有强大的震撼力。平淡和单调的诗是没人喜欢的,只有加入隐喻才能更有思想性。提到诗歌必然不能没有诗人。每位诗人都是独特的,他的视角当然也是独特的,当然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独特的,大多耳熟能详诗歌能够不断地流传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包含着每位诗人的智慧凝结。诗人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加入他们各自的个体体验,以各具审美意味的个人化抒情,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力图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在赏析诗时,会不自觉的觉得诗歌是带有韵律和美感的,有的婉转如歌,有的豪迈壮阔。这些美感大都是因为诗中运用了隐喻手法。我认为艺术大都是以一种奇特的方法认识世界,而诗人是这种方法的创造者。他们从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熟悉的事物或事件,用一种独特的想象特殊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上升到哲学,让大家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诗歌的朦胧多义,意蕴深长,婉转流畅都是因为隐喻的加入。通常诗人觉得使用大白话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运用隐喻来婉转地描述便是最佳办法。这在古诗中最常用,我国古代政治闭塞,诗人通常禁锢很多。有些情感不好表达,是能通过暗示也就是隐喻。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从题目看是讲读书的感受,最大特色是诗人以“方塘”比喻“书籍”,让读者联想到古往今来时间更替,而书中有用不完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源远流长的活水。

隐喻好似谜题,需要我们这些读者来猜谜,当然这个谜题需要设置的恰如其分,不难不易。我们只有不断猜测谜面,才能准确了解诗人所传达给我们思想,从而发现谜底。在这个不断推理思考的过程才是最让人享受的。我认为隐喻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对其不断的推理的过程之中。[6]

四、隐喻在诗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诗歌中的隐喻的研究在国内外诗歌学界一直都很火热。我们知道隐喻除了是语言形式的表达,其实它无时无刻存在于语言中,属于语言的本质。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就带着隐喻性思维来认识的,语言是隐喻的载体,所以说,语言的隐喻性可以说是天生的。

语言可以按照它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划分为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7]其中,日常语言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最经常说的语言,例如:“吃了没?回家了呀!”等等。一般来说,它就是人们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其二是科学语言,它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精确的描述,在本体和喻体中一定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没有人类的想象、情感色彩。

总之,以上所说的两种语言形式,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典型的隐喻。其实我们结合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就很容易感知到隐喻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我们课本所学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含蓄的,内敛的,不是直接的,刻板的。它们一般都有生动的形象、具体的意象、通过读者的感悟和诗人的文字传达的意象来反映现实。隐喻的运用在文学语言中可以说是最多的,语言的本质是最相近的。毫无疑问诗歌语言是属于文学语言的,诗歌语言这个研究领域近年来也确实是很火热,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通常会越过常规,可能会说一些不可以说的,不能说的,还有不知道怎么说的,或者不可言说的事物。这些特点刚好与隐喻的特征相符合。由此结论便一目了然即诗歌语言的本质就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因此,我们研究诗歌语言本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因为两者是相对应的。

从最基本的隐喻来看,隐喻和意象是相照应的,他们两者是不需要明确的界定。其实当我提到意象,自然而然会想到象征手法。隐喻和意象之间是互相分不开的,意象的描绘必须要有隐喻的多次运用。通过多年的知识积累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诗歌的创作最需要的是意象运用的合理又有味道。一首诗歌中要是运用隐喻那必然是会有大量的诗歌意象的加入。[8]综上所述,诗与隐喻研究是诗歌语言研究的重要一部分。我们是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忽视掉这个重要的一点。

五、隐喻在诗歌中的功能和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隐喻在诗歌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还不就是因为隐喻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隐喻在诗歌中的功能

我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定的共通性,隐喻在古今中外的诗歌史上的作用也都是类似的。隐喻可以使诗歌形象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致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诗歌。

我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作者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描写的方法,例如,比喻,象征,暗示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使作品的表达效果更强,或者说能吸引更多读者。频繁的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明显得知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最普遍的。隐喻离不开诗歌,诗歌不能没有隐喻。每个诗人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当然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联想到身边的朋友,我们经常对同一事情经常有不同看法。诗人他喜欢运用一些形象的东西来描写事物,在《关雎》中诗人用“窈窕淑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这两首诗中本体和喻体都是朦胧的,形象的。这些都是隐喻运用在诗歌中对诗歌产生的巨大效果的体现。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

通过总结推理下来,诗歌中隐喻的功能可以概括出三点:

1、修辞功能:隐喻很早就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方式,它除了使诗歌语言的更形象,还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富有美感。众所周知李白的诗以浪漫著称,他的诗歌打都大气豪迈,有气壮山河之感,语言多数如行云流水,能一气呵成,浪漫主义在其诗歌中尽显。他的诗歌影响深远,我也非常喜欢他的写作方式。我们学习过许多李白的诗歌,不难发现许多诗歌中都使用了隐喻手法,正如《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道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连孤云也走了,隐喻只剩自己孤身一人和山,这就隐喻的表达了自己一人的孤单和超脱。接下来以一首耳熟能详的《望庐山瀑布》来体会其修辞功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首句是描写香炉峰上的美景,为下文描写瀑布做了简要的铺垫,这是一幅风景画。前两句属于环境描写,不仅是为了写景,写景主要是用环境来寄托情感。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李白想表达什么呢?其实眼前的瀑布是他的追求,可以说是他的理想。它的理想正如眼前的景,离自己很近,伸手却不能触摸到它。有人说眼前的景宛如仙境,是李白将自己理想寄托其中,希望实现。这不正好体现了李白浪漫豪放不羁的写作风格。“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的是眼前瀑布的样子。“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笔法精湛,仅仅用“飞流”、“直下”两个动词写出了瀑布的急速表现的淋漓尽致。运用“三千尺”的夸张的写出了瀑布声势浩大。如此写是为了什么呢?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下句,假如不知道下句内容,都可以猜测出下句一定会更加绝。“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把“瀑布”比喻为“银河”,一般人可能会说瀑布像是一条线,一条龙等。但是都没有银河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瀑布的美。李白对瀑布所产生的认识还有他所使用的语言都受到他自身主观的思想的控制,他把自己真实所见的景色按照主观想法以全新形象进行排列重组,诗歌的隐喻也就应运而生了。诗中银河这一意象让人产生联想,他找寻到这两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相互交融来展现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李白把瀑布用银河比喻,虽然需要想象,但这样表达效果更有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体会到庐山瀑布的壮美,并能体会到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李白在诗歌中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其中夸张手法为表面修辞、而隐喻贯穿全文,蕴含深刻内涵,可以通过分析隐喻来引出主题。这些修辞手法让我们这些没有真正见过庐山瀑布的人也能通过诗歌想象得到庐山瀑布的雄伟,波澜壮观。这首诗中展现了隐喻的修辞功能是在细微之处见真情,用简单事物来隐喻复杂的情感。那些深刻的寓意,不仅让读者印象明朗深刻,还让诗歌在诗歌创作中更加突出。[9]

2、文化功能:语言存在于文化中,文化是语言的生命体。语言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文化的表达和表现不得不借助语言。隐喻与语言本质相同,所以隐喻当然与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显然也是不同的,或者说不同文化条件下对应不同的隐喻,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条件不同,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地域性”。例如中英文诗歌隐喻通过翻译都是不同的。惠特曼的诗歌光靠翻译的来理解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深入到他的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对英文足够熟悉,才能理解。还有在我们身边的陕西籍作者陈忠实喜用陕西方言作喻。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懂陕西方言的人才能知道他的作品中的隐喻义。所以说,对隐喻的理解是需要对文化这个依托有一定的了解。斯蒂芬·克莱思(StephenCrane)。他在19世纪的X,是自然主义学者的突出代表者。自然主义是批判浪漫主义和蔑视现实主义的,他是矛盾的。自然主义顾名思义,是要完全尊重事物本身,是客观的,真实的。事物是什么样,就写什么样,不需要更多修辞。就如你写柳树时,就说他是柳树就行,或者木头。不需要写成花里胡哨的样子。克莱思的代表作《在沙漠里》自然的描述了一件事,全诗利用隐喻描绘了一个可怕的人。其中最重要的隐喻手法运用就是把人比喻为牲畜。[10]接下里我们仔细揣摩这首《在沙漠里》所带给我们的不同文化体验。

在沙漠里

Inthedesert

在沙漠里

Inthedesert

在沙漠里

Isawacreature,naked,bestial,who,squattingupontheground,

我看到一个生物,赤裸如兽,他蹲伏在地上,

Heldhisheartinhishands,andateofit.

手中捧着他的心脏,正在舔尝。

Isaid,“Isitgood,friend?”

我问:“味道好吗,朋友?”

“Itisbitter,bitter”.Heanswered.

“苦啊,是苦的”他回答。”

“ButILikeitbecauseitisbitter,Andbecauseitismyheart.”

“但是我喜欢,因为这苦涩的味道,还因为这是我的心脏。”

这首诗原本无标题,是取自第一行作为标题。前两句连写两句“在沙漠里”这种环境把我们带入一个想象中的荒无人烟的地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现实的压迫感,奠基诗歌后面恐怖气氛。接下来描写的是一个可怕的人在沙漠中,赤身裸体的舔尝着己的心脏。其实诗歌中没有用专门的语言来描绘这个人,甚至没有告诉我们说他写的是一个“人”。诗歌中单单只说他看到了一个生物,至于是不是人他是不确定的,也许是他根本不想说。诗中我发现只是用了“who”,“his”,由此推理猜测可知他算是个人吧。诗人是这样描述他的,这三个英文单词有“生物”(creature)、“赤身裸体”(naked)、“如兽一般”(bestial)。接下来诗人让“他”自己捧着自己的心脏在“舔尝”,而非“舔食”(ate)。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读者需要仔细解读。“舔尝”说明诗歌中的主人公并不是走投无路才做出超乎想象的可怕行为。“他”荒诞的行为中,肯定有着更深层刻的涵义和大家想不到的内心世界。隐喻是思维的不断转变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诗人的突破口,也是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因此要挖掘这首小诗的深层涵义,还应该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去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孤独地品味内心的苦涩之味的“他”并不觉得为苦,反而迷恋这种苦涩的味道。我们可以把对“舔尝”自己心的味道时感到的苦涩,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苦涩的隐喻。沙漠这一环境描写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世界的隐喻,让我联想到了荒原,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隐喻。“赤身裸体”是在隐喻人们没有衣服的保护也就没有安全感。

通读全诗,你可能会觉得这首诗歌简单易懂,没有很多难懂的词语和抽象的意象。想要准确的透彻的理解这首诗是有些许难度的。但是当你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体会诗歌,便会大有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弊端也迫害着人们。经济危机爆发多次,还有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的魔掌对人们的灭绝还有人性的迫害,人们生存已经不能保证,哪还管其他呢,先活着再说吧。当对生活没有希望,孤独无依,漂泊不定,安全感全无,被孤独绝望的情绪笼罩着,犹如在沙漠里。世界的荒诞导致了人的可怕甚至荒诞。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泯灭,诗中的“他”是一个敢于直面荒诞、享受荒诞命运的受害者。“舔尝”心脏既是对自身的身体摧残,也是对当时的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反抗。我说过人类的这种感受是共通的,隔阂很小。这首怪诞、看起来并没有美感的诗歌则成为人和社会的揭露者。诗人是冷静的,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写了这首诗,用细微的语言却是我们感到无比震撼。

总而言之,文化不同造就了隐喻的不同。文化内容在隐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换个角度想隐喻中运用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许多文化中的内容是利用隐喻来改变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3、认知功能:人类的认知活动中隐喻必不可少,对事物的认知没有隐喻就难以完全理解。隐喻存在方式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隐喻可以创造性的展现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利用隐喻可以描绘出一个令人遐想的一个小世界。从哲学上来讲,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新的方法。提起隐喻的认知功能,这就不得不提李商隐。我们中国人以含蓄著称,诗人也大多是含蓄的,所以经常会用到隐喻。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的认知功能,笔者以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代表《锦瑟》为例进行赏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篇《锦瑟》解人难。”(清王士祯)[11]诗题“锦瑟”,是取自全诗的开头的两个字。这首诗是中国诗中最脍炙人口而又没有明确解释的作品。许多人都对这首诗进行了解析,但是一直没有人敢下定论,其实原因是因为大家对诗中隐喻的不同理解,对诗人内心的推理也不太透彻。有人说这属于一首咏物诗,因为单从解题来很像。有的人觉得是悼亡诗,因为李商隐在怀念亡妻的《房中曲》中曾提到“锦瑟”。诗人用看似没一点都不像的事物联合,让读者们不断猜测。我们可以理解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认知,证明此诗是有争议的。李商隐把这几个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也没有明确的事物可以通过对比现实来想象出来。可想而知,诗人是一个隐藏高手,他把自己内心用这几个毫无联系的意象尽情展现,让读者猜不透摸不着。如果在细看来,首联看似也很好分析,写的好似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他在问锦瑟你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弦呢?然后接着诗人回答了他为什么要这么问,是因为它的一弦一柱,都让诗人不禁回忆起那些已经逝去的快乐开心的时光。这样我们就对此诗的基本感情基调有了大致的了解。总体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悲伤的,迷惘的,更多的是对逝去事物的追忆。颔联需要仔细来分析了,因为其中暗含了两个知名的典故。第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庄周梦到蝴蝶的故事,第二个典故也是很典型的,说的是蜀国的君王他叫望帝,他一生勤政爱民,就连死了之后对臣民念念不忘,所以化为杜鹃鸟,来守护国家的故事。再好的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漏洞,总会有不合人意的,甚至会被毁灭。颔联中所写的“春心”我们想象他是有美好愿望的,但是要将春心托在杜鹃上突然好像来了个小转折,因为我们学过“杜鹃啼血”,所以可知此处是有内心波动的。可见是诗人不得已放弃了某些东西。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有怀才不遇之情,或者还有之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颈联中有“沧海”“月”“珠”“玉”等意象,这些意象在我们中国古代中都是美好的事物,所以可以提测这是作者的追求,他追求一些德行品性。“珠玉”都是一些昂贵的饰物。珠宝是富贵的象征,这里可以说是内心的一种富足,心怀理想的人都是内心不贫瘠的人,所以说他们是“富人”。古代君子经常用玉来自比自己的德行,以玉来作为规范,贾宝玉出生就口中含着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佩戴玉佩。因此,珠玉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是对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对诗人的追求的象征。总体看这句诗,是在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再好的东西也会消失不见,在美丽的东西也只是昙花一现。让我很容易联想到时间,这时的诗人已经处于晚年,我想在他看来这些变化不过是时光流逝带来的结果罢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尾联中写道“此情”只能“追忆”,但是已经“惘然”了。这几个词语是略带忧伤的,其中的情感可想而知。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知道这是诗人在郑州老家中写的,诗人已经年迈,回想当年,追忆年华,想想自己这一生中哪些事情是美好的值得想起来还能笑得出来,哪些事情现在还抱有遗憾,不知道如何挽留。因为缺憾,才有美感。时光已却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忆。诗人是矛盾的,心中万般无奈,只能写在诗中。这里的隐喻手法也就慢慢凸显出来,全诗都是在各种意象的堆积中形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却让读者不断想象,因为他的主题很多,至于是哪一种,那就看读者是如何解读的了。诗人借用隐喻手法的运用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惆怅,读者通过不断猜测赏析也会慢慢深入主题。通过猜测读者想象力得到极大丰富,会体会到隐喻的妙处。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妙不可言,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层面。我觉得我们无需深挖李商隐究竟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我们只在乎李商隐这首是能否在某一方面和我们产生共鸣,让我们不断徜徉在诗歌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12]

以上隐喻在诗歌中的三种功能在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里需要指出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许多隐喻通常同时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这是没有严格标准和分界线的。我认为隐喻除了是辞格,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我们运用隐喻性的语言加强了表达效果,人们可以运用隐喻的方式来命名事物,表达或纠结的或复杂的内心世界,传承并且发扬民族文化。

(二)、隐喻在诗歌中使用的意义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经常运用一些我们都相互熟知的、或者非常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些我们很难形容的事物。隐喻常常通过我们对两种事物之间的一些相通性来阐述对现实中的感受和情感。隐喻它可以使文章变得不一样,或者更加生动,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诗歌大多是简明扼要,也有个别比较繁杂。诗人要想用简单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果使用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词语或者句子,这样有些读者就存在读不懂,不想读的心理,要想达到共鸣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对于此类情形,诗人这时就需要把一些复杂的晦涩难懂的句子或者词语变为通俗易懂的,或者说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的,有些抽象的事物需要写的具体一些。隐喻在诗歌中的广泛使用其实也就取决于这些。其实,在任何一首诗歌中,隐喻大多数是用简明易懂的的物体或者众所周知的来当本体。在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里写到了“船票”和“坟墓”,这些都来源于日常生活。[13]陶渊明的《饮酒》中的“菊”、“山”、“车马”“鸟”等。这些都属于隐喻的本体,喻体都是为本体准备的。隐喻使诗歌的意象会更加丰富,诗歌的意境会更加深远,当然最重要是充分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隐喻使诗人内心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读者在赏析诗歌时也会更加明白易懂。例如在许多爱情诗中,对玫瑰花的运用,刚好得到印证。我们都说爱是不可以触摸的,是无法描绘的,而变得形象一点后的“爱情玫瑰”却是非常具体而形象生动的。

六、结语

诗中运用隐喻不是目地,只是一种手段,隐喻只是一种凭借,一种手段。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阅读的人更透彻体会诗人想表达的隐喻义。[14]路易斯(Lewis)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15]显然,诗与隐喻共同点很多,两者其实是属于同质的。生活处处都有隐喻,诗中有隐喻,日常对话中有隐喻,《红楼梦》是隐喻,甚至我们人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大千世界,隐喻无所不在,隐喻不但可以使语言清晰明确,让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甚至不断联想,还能使语言简明扼要。所以,我们要更清楚的认识隐喻,正确运用隐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刘海波,段成.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1):3.

[2]胡胜高,谭文芬.西方隐喻研究理论概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6):1.

[3]邹春玲,于淑凡.诗词中的隐喻[J].商业经济,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3).2.

[4]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2.

[5]李冰.浅论诗歌中的隐喻[D].山东: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1.

[6]雒琨琨.诗歌中的隐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7]蔡森.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特征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1.

[8]刘建桢.中国意象诗歌隐喻新解[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8(6).4.

[9]冀楠.李白诗中的诗性隐喻及其认知效果——以《望庐山瀑布》为例[D].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1.

[10]杜云云.诗的自然主义隐喻——评斯蒂芬·克莱恩诗歌《在沙漠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8).1.

[11]余恕诚,陈婷婷.李商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4.6:184-187.

[12]刘羽,杨文地.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J].学术论坛,2011,(7).98.

[13]韩晶.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

[14]魏梦婷.概念整合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认知解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15]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6).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008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20日
Next 2022年6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