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探析

 摘 要 《长恨歌》记录了作者王安忆对于一个时代的追忆,其中塑造的人物王琦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昙花一现到陌上花开再到繁星陨落,王琦瑶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历了自己人生岁月的诸多起承转合,王琦瑶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素颜修行,她既是上海弄堂的缩影,也是时代的见证者。本文以《长恨歌》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曲折而寓意非凡的故事脉络,对王琦瑶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剖析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特征,就王琦瑶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论述,既便于我们理解《长恨歌》故事发生的二十世纪中期至末期的上海社会那“新”与“旧”、 “明”与“暗”、“虚”与“实”之间碰撞出的时代矛盾,循果追因,理解王琦瑶注定一生多舛的必然性,也便于我们品味旧上海扑朔迷离的时代风情。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形象;时代矛盾

引言

具有发人深省意义的著作,尤其小说之类,其璀璨和宝贵是出自多方面的,这些光彩中包括人物塑造的璀璨,也包括故事本身之光辉,共同让文字流露出别样的情感,令读者品读时代。王安忆的《长恨歌》便是这样的存在,故事以20世纪中期至末期的旧上海为背景,动荡的社会现实未使得其间的故事蒙尘落锈,反而使得其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活出别样的人生,为读者铺陈出别样的上海风情。王安忆曾说:“在那里边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因此王琦瑶的人生跌宕,也昭著着那个时代、上海社会的浮浮沉沉——这个女人即城市,即时代。时代有着必然性,当时代的影响映射到某个人或某个人生中,我们既无法去讨论个体的对错,也不能评判时代的影响,就像王琦瑶的一生,并非“谁之过与?”,追求摩登、追求灯红酒绿称不上是错,最终死在人性的扭曲中也不是“咎由自取”,只是时代无情,人们追逐的事物无情,恰是以王琦瑶人物情感的细腻和丰沛来反映出。《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与故事背景为我们铺成了时代之于人的特殊含义,当然文学的重心和核心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变迁的。今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今天的时代作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减少去书写时代与悲剧的关联,毕竟铸成悲剧的因素是多重的。而本文则是以20世纪中期至末期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时代发展中带来的新旧交替、成长与守旧、虚浮与真实碰撞中产生的矛盾为研究的几个视角,旨在通过以这些角度出发的对人物的剖析,来总结出王琦瑶形象背后的时代意义以及时代的风情和现实。《长恨歌》是一个悲剧,但对王琦瑶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的结局又比较圆满,这样的情节突出了角色的矛盾,这也是本文积极探究角色的形象及含义的初心和出发点,既是对角色本身的剖析,也是对时代矛盾的探究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以研究《长恨歌》著作的主题为前提,在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平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在前人的观点和相关专业的研究中积极寻找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总结和剖析出王琦瑶的真实形象内涵,总结出时代的矛盾之于女性的影响、时代之于女性的意义。

一、王安忆与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启飞速发展,此时的主流文学也在逐渐变迁,革命与战争的时代逐渐远去。中国的主流文学也开始从情怀向着人文发展。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就意味着不同的社会经验,时代影射着个人的命运,但在现实影响下的文学发展中,文学作者总是更愿意去反映时代,时间来到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旧的社会问题得以逐渐解决,在文学中的角色创造开始得到了更多的注目。舞台需要灯盏,文学作品亦如是。《长恨歌》的灯盏正是王琦瑶,这束光是人物本身的熠熠生辉,也是将时代照清楚的一束光明。

站在一个时代去追溯另一个时代,站在新社会去思考旧社会,《长恨歌》营造的故事氛围是宏观的,是与时代紧紧连接的,但传达出来的思想却以人为本,见微知著,与其说《长恨歌》诞生于作者的情怀,不如说这正是时代的必然性中诞生的产物,就像一个多面体,铺陈了作者的多面视角,走入故事中,俯仰皆是关于王琦瑶的命运跌宕。

 (二)王安忆与上海

作者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女性化的上海,可以说,这是她长久以来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作者对上海的历史、人文、语言及上海人的价值观等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积累都可以在《长恨歌》中找到。王安忆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喜爱这座城市,但由于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的内心。或许就如许许多多人眼中的上海一样,女性的形象与上海是相宜的,上海女性也就成了王安忆去理解这个城市的一个基点,美丽灿烂却也腐败病态,阿挪多姿却也让人唏嘘。也正是这样的理解,最终成就了《长恨歌》。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从1946年至1985年的四十年间,它就犹如一个舞台,承载过灯光璀璨,展现过旧社会鲜见的“摩登”,创造了诸多理想。这40年前也是王琦瑶从“心生理想”到“光彩夺目”再到“寂寥与幡然醒悟”的人生,命运的牵丝固若金汤,女人与城市、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处,她们光鲜亮丽在一处,繁华反复也在一处,弄堂的姑娘心悦繁华与上流的目光是光,人生的遗憾与得失、抉择与成长的箴言也是一束惊醒世人的光——照亮女人的美,也照亮时代的不堪。

这是女性恰从世俗解放而出的时代,这也是《长恨歌》、旧上海与女性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原因,《长恨歌》即王琦瑶的一生,是遗憾却注定的关于女人的挽歌。

二、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要经历跌宕起伏,平凡且带有戏剧色彩,这些故事蕴含哲理却被同时代的人们司空见惯。王琦瑶这样的形象也是如此平凡,在千篇一律的弄堂里,那么多的女孩在此成长,在城市的喧嚣中,时髦的镁光灯下,沪上女郎美的是那么一致,嬉笑怒骂互相成影,她们眼中有追求,她们本身也是另一群人的追求。

时代是有共性的,王琦瑶用一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跌宕。“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它们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昼里夜里都在传播。上海弄堂如果有梦的话,那梦也就是流言。”梦幻与现实、虚浮与真实,上海的弄堂文化是矛盾的,这是开放与保守的矛盾,但在时代的背景下,这里的保守与矛盾却又相融共存,世俗是真,诗意也是真。那样的世俗中不知诞生了多少个王琦瑶,潮流和摩登的乱花迷人眼睛,这样的他们潜意识中仍然有半只脚没能够踏出弄堂的门。当读者窥见这个角色的全貌,也便读懂了时代的模样。

且不论虚荣或是繁华,王琦瑶追求的上流,她一度是得到了,一度是称心如意了,但她依然还是少不了要矛盾。这是时代为她命运蒙上的尘,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像王琦瑶这样的形象总是有那么多的“不该”,也许是不该雾里看花,又也许是不该那么肤浅,总之她有很多“错处”,但她的每一个抉择中都有时代的影子,因为时代本身是极端的,是非黑即白的。站在守旧和传统的对立面,是略有一些叛逆、叛逆以及极度叛逆,所以追求虚浮之事,略有一些虚浮、虚浮和极度虚浮也无甚差别。

极度虚浮的尽头是错觉,但也是昙花一现,时空中的刹那烟火,也象征着岁月转瞬即逝。但王琦瑶最有血有肉的地方在于她的追求是多维度的,她追求风光无限,内心的追求也是至情至性的,她渴望被爱,但他渴望的是自己幻想中的被爱,那种爱过于理想主义,即使时至今日也难能追寻的过度理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终会被现实冲刷。即使她从来无意奢求财富,奢求地位,尽管她无意争来夺去,无意勾心斗角,现实依然还是现实,从来不肯为理想让步。

时至今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都沿袭着那个时代的品位,可见这个城市在那个时代中得到了多少,或许是积淀的文化,又或许是赞誉,又或许是在那个时代就被赋予了的竞争的内核,这样的内核,要求这个城市的人必须精明,必须关注利益,时髦却也让人望而却步。《长恨歌》中上海人的形象被赋予了精明务实的标签,王琦瑶也是不例外的,不例外地要在十九岁的时候就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冷静理性。“程先生是个垫底的”这是在程先生为她诸多付出的前提下,她仍有的想法,面对自己不想要的情感她不会承诺,她无动于衷,当遇到李主任的时候,她又精打细算,这是一个多么出挑的上海女人的形象!

名人曾说过:“人的精力是伟大的。”对于王琦瑶来说,这份伟大无关于这个角色本意对这份经历的看法,这

份经历是关于王琦瑶从女孩到一个女人的转变。创作者喜欢以男性和女性的角度去阐释何为读者,展现出别样的时代风情,而王安忆笔下的女性经常是感情丰富而细腻的,通过这样的角色的一些行为和故事,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全貌,表象是美的,内里是发人深省的。《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之所以具备时代的代表性,是因为他的心灵世界是多层次的,感情也是多层次的,这些层次往往关乎人生的成长、关乎人生的转折和对人生的思考。作为闺阁小姐,她不必操心生计,因此满心满怀都是她的理想;名利场上的交际更是与柴米油盐和生活无甚关系,觥筹交错实在不能与平凡人的生存辛酸划上等号,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随着整个人物的经历和成长,王琦瑶终究要接触柴米油盐,那是身为人必须领略得心酸,这也是他走向成熟的重要经历。王琦瑶生活的时代是压抑的,现实也是百般的沉重,她也由从前的过于理想而转变为知足常乐,这样的转变倒不像是向时代妥协,更像是与生活和解。

(二)城市的代言人

我们在王安忆小说中,却会奇怪地发现,在这个现代小说家这里,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却似乎从未走出过“家”。这个家,主要是指物质化的生活空间。它包括居所、里巷、阁楼 ;包括“家”居的日用物件,衣物、食物,不一而足。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它比较谦虚,比较温暖,虽有些造作,也是努力讨好的用心,可以接受的。它是不够大方和高尚,但本也不打算谱写史诗,小情小调更可人心意,是过日子的情态。它是可以你来我往,但也不可随便轻薄的。它有点缺少见识,却是通情达理的。它有点小心眼儿,小心眼儿要比大道理有趣的。

王安忆曾说“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 同样的城市,不一样的风格,两相对比波云诡谲,却也合乎情理,毕竟造成这样对比的是那个时代下城市和人们的追求,是千千万万个王琦瑶的追求,尽管那依然是男性社会,但女人开始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身的万种风情,如同走马灯一样绮丽,让人眼花缭乱,上海的弄堂就像是后台,像王琦瑶这样的美丽女孩总要走到台前去的,就一如上海这样的城市,总要以乱花渐欲迷人眼去博人的关注,但那美好的背后少不了权势斗争,多的是依赖时代,鲜见自主的追求。

 (三)世俗的平凡人

“世俗”从来不是贬义词,尤其是对于平凡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世俗也不完全等同于物质,但却与物质息息相关。而王琦瑶作为一个平凡人,自然而然也看重这些。成为了李主任的小妾以后,她住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级公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事物都是格格不入的,这合乎王琦瑶追求的上流人生,她追求的倒不一定是财富与权势,但绝对难以逃开这里事物的高贵质感。

“假如能揭开‘爱丽丝’的屋顶,旖旎的景色便出现在了眼前。这是个绫罗和流苏织成的世 界,天鹅绒也是材料一种,即便是木器,也流淌着绸缎柔亮的光芒。这世界里堆纱叠绉,什么都是曳地遮天,是分外的柔软亮滑。澡盆前的绣花的脚垫,沙发上是绣花的蒲团,床上是绣花的帐幔,桌边是绣花的桌围。这世界是绣花针缝起,千针万线 ;线是五色缤纷,一个红里也要分出上百种不同。这又是花的世界,灯罩上是花,衣柜边雕着花,落地窗是槟榔玻璃的花,墙纸上是漫洒的花,瓶里插着花,手帕里夹一朵白兰花,茉莉花是飘在茶盅里,香水是紫罗兰香型,胭脂是玫瑰色,指甲油是凤仙花的红,衣裳是雏菊的苦清气。这等的娇艳只有爱丽丝公寓才有,这 等的风情也只有爱丽丝公寓才有,这是把娇艳风情做到了头,女人也做到了头。这是女人国的景象,女人的天下。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哪里能有这等的温馨和柔软,‘爱丽丝’就有。”[1]

绫罗与流苏交织,所有的事物都美丽,且让人欲罢不能,这是用一针一针绣起的精致世界;这是用千丝万缕织就的,王琦瑶从19岁开始就幻想的缤纷的梦。脚垫上的绣花不是真花;沙发上的蒲团不是真花;灯罩和衣柜上的雕花不是真花;墙纸上也不是真花……就算是茶叶里的茉莉花、香水里的紫罗兰都是鲜花碾碎了的模样,当下的王琦瑶又何尝不如这些花朵一样,也经历一针一线地折旧,却分不清真正盛放,是在过往还是在如今……总之这一切都像是到了尽头,这里的一切都美到了尽头,王琦瑶作为一个女人也做到了尽头。

这里的一切成就了王琦瑶莫大的虚荣,这份虚荣中掺杂着梦想成真的快活,在这里的生活与弄堂掉了个,弄堂竟成了有些遥远的存在,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公寓,她那“有点乡气,有点小家子气”终于是摆脱掉了的。战火纷飞的时代,王琦瑶从一而终地追求着她心中关于上游的理想,爱丽丝公寓是她的理想,邬桥也承载着她未曾忘却的理想,她在这里依然追求着自己梦想中的生活,这理想看似无关历史,却与时代紧密相连,是万千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理想世俗,这也是世俗距离高雅最近的地方。

王琦瑶的心还是在上海,龙虎牌万金油的广告画、美人图的月份牌、双妹牌花露水、老刀牌香烟……这些物件不都是世俗吗?不都是来自王琦瑶内心深处的世俗吗?在她的心里世俗即是理想,上海于她就像是一段歌谣,那歌谣自身带有魔力,能让人沉醉其中,王琦瑶就像是行在海上的船只,那旋律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在这样的情景下,她别无抉择,她只能纵身一跃……她得回去。

正因世俗正因在那个城市真真实实的活过,女人的感觉才是那么的清晰和凝重,阿二感觉到的上海气息,不仅来源于那些物件,更来源于王琦瑶,他在这个女人的身上看见了上海的表象,可是关于上海这个城市的内在,王琦瑶是看似了解,又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阿二是不明就里的,他与王琦瑶就关于上海的印象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层次的。当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成了理想的影子,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在呼唤王琦瑶回去,王琦瑶开始与这里格格不入,似乎只有上海才是她的必然,才是她的归属。

三、王琦瑶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反映上海弄堂里外乡人的生活百态

历史是必然,时代也是必然,了解历史和时代就会对历史和时代中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同身受。我们能够从王琦瑶的身上看见作家的影子,亦能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作家的思想,或许在故事中百般品位的所得,正是王安忆创作的初心,或许王安忆只是为了还原生活本来的模样,意在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真谛。王琦瑶的梦想是十分经典的,这份梦想看似早已脱离了柴米油盐,脱离了生命的基本,这份追求也看似高尚,仿佛立于云端,但却与现实的生活琐碎、一日三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许理想是一码事,生活又是另一码事,但如果将视角放在个体上,其实理想和生活又能被看作是同一回事。

王琦瑶的理想是上海弄堂里的外乡人追求的代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上海这座城市里的异乡人窥见这些追求的模样,无论是20世纪中期至末期还是时至今日,繁华与霓虹,潮流与时尚依旧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标签,这是仅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无数外乡人的幻想,幻想在灯红酒绿中翻云覆雨,柴米油盐即可放在一旁,幻想自己也能拥有手可摘星辰的魄力。大梦初醒,人们却是一个赛一个的平凡,拼搏与平凡交织,被现实击垮又一次次爬起,在迷茫中逐渐地精明起来,在日复一日被现实的洪流冲刷中,窥见了生活的全貌,这是王琦瑶的人生,也是上海的弄堂里外乡人的生活状态,也美也遗憾、也失意也圆满。

 (二)城乡壁垒的写照

时代是财富,从前是财富。但是这些过往又不得不败给发展,弄堂角落里的青苔终究无法被霓虹照亮,广厦渐起,那份风情就在文明的崛起中逐渐苍老下去。今天人们回顾那个时代,依稀记得的还是从前最美的模样,陈旧与那份风韵无关,车水马龙也与那份风韵无关,它在流逝的时代和历史中独美,最终成为了人们把握不住,却也不能把握的东西,那便是旧上海的精神文化,高贵典雅,姿态万千,时至今日终于被取而代之,时间本身不曾改变,始终要努力生活的人也不曾改变,不断成长的社会和城市也不曾改变。

横亘于路上的铁轨依旧从人们的脚下穿行而过,电车的响铃自遥远的时代传来,女人的鞋跟与楠木地砖碰撞,洋装与租界的建筑风格不谋而合,江水在风中依旧荡得涟漪,但这个城市变了,这些事物缺失了风采,那是风情也份风情也终于在时间的冲刷中腐朽掉了。这一切都变成了与王琦瑶梦想相悖的模样,宛如当初弄堂的街巷被舍弃的模样,今天这些破碎了灯罩的顶灯、满腹尘土的楼梯扶手、剥落了外墙的公寓大楼、已经结了蜘蛛网的雕花门窗终于也被时代舍弃了。这一切就好像是时代所做的南柯一梦,这也是王琦瑶的南柯一梦,仿佛那些针织的一切,满眼的绫罗都是虚假,孤零零站在现实面前的女人才是真实,女人的脸上被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你看,谁能跑得赢时间呢?

在王安忆的笔下,现代化的文明似乎少了一些灵魂,弄堂的生活美丽而情感充沛,但现实也是世俗的,反而在时间不断流淌的过程中,过去的一切反而成为美丽的高岭之花。对于作家对弄堂的极端情感和想法,只能说那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因为在现实中,城市与时代是免不了要向前走是免不了要发展的,王安忆与他笔下的王琦瑶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他们都乐于极端的幻想,理想中是有人情味儿的乌托邦,但即便王安忆十分抗拒发展,抗拒现代文明,但关于社会的发展,她也终究意识到,这并非人为可改,任何人在时代和历史的面前,都要绝对地服从。但过去就有过去的道理,正式的过去才不至于让悲剧上演,才不至于让极端的梦想将灵魂扼杀于从前。

(三)城市与女性的相互映衬和同构

在这个故事中,时代造就的悲剧竟也有些许圆满,这是因为时代赋予给了角色,赋予给了命运一些因果,甚至这并非是个体的过错,但令人动容的,还是这些角色在无可抗拒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散发出了都属于自己的力量,他们或许势单力薄,但坚韧顽强,或许他们是时代的弱势,但他们却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环境,即便遭遇痛苦,你依然能够坚强行进,生机勃勃。偶然想起电影《万箭穿心》的女主人公,城市之于人的塑造总是有两面性,无论是在《长恨歌》还是在《万箭穿心》中,女性角色中的是与非总是一体两面的。

王琦瑶的生活便犹如传奇的故事,像过ft车一般跌宕起伏: 选为上海小姐带给她的名利和浮华像烟花般转眼便消失不见;而后的漫长岁月中她不仅经历了李主任死后生活上的突变,还经历了与康明逊、程先生等人的感情变化;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未婚生子,在乱世岁月谋求一席安身之地,独自承担起养育女儿的责任。王琦瑶在她充满伤痕和苦楚的人生篇章中绝处逢生,凭借着她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硬是熬过了最难的岁月。尤其是在面对生活琐事时,王琦瑶更是将她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在生活这一方战场上,可谓霉运连连,但她依然用自己柔婉的手段努力地争取,用力地生活。王琦瑶正是这样一位称得上是顽强坚韧的女性。她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只是一个凡人,然而,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活成了自己的英雄。从王琦瑶这个微小的人物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上海人是如何在灰暗的岁月里远离政治,认真计划经营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的,还可以看到上海人就算遭受痛苦,也依然可以平和地生活。虽然王琦瑶的坚韧不拔和审时度势更多时候是追逐名利,但不可否认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和时尚是离不开她们这种人的。

结语

在《长恨歌》中,城市与女性两者之间是血脉相通、融为一体的。城市在为女性的独立和生存提供物质环境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宏大舞台,女性只有在城市中才会有焕发生机的机遇。城市的发展在淡化女性身体上所具有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让她们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依附地位,发挥出聪慧、细致、灵巧等优势,为女性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诸多可能性,女性只要抓住城市给予的契机,就能真正地体会到自由的欣喜,改变被动的处境。换言之,城市使女性得到了相对的自由,也为她们提供了走出去的温暖土壤。

参考文献

[1]邓春霞,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生命美学呈现——以王琦瑶形象为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8(03): 122~125.

[2]李翠萍.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J].唐ft文学,2018(06):159.

[3]孟潇.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J].明日风尚,2017(03):279.

[4]苏童.王琦瑶的光芒——谈王安忆《长恨歌》的人物形象[J].扬子江评论,2016(05):13~16.

[5]王玉屏.文学中的器物形象及其审美价值——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81~88.

[6]王硕,高君竹.咖啡、香槟歌舞交错中的王琦瑶——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女性形象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75.

[7]李文卓.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形象解读[J].青春岁月,2012(23):42~43.

[8]王春翔.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悲剧根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14~15.

[9]毛文涛.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01):97~100.

[10]高松.现代都市女性的一种平常而卓越的价值追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解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36~40.

[11]范秀娟.上海人的精魂——试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的文化内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61~63.

致 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转眼丰富而充实的学院生活,人生重要的学业生涯即将告一段落。新的人生待启,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回顾过去的生活,老师们的教导,同窗的陪伴印刻在青春的记忆里,显得珍贵非常,我如此感恩这份盛大的际遇,在此我经历了必经的成长,珍贵的年华收获了学识,亦收获了肩上的责任。

在此十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老师的殷切指导总是能让我在遇到困难和疑惑时茅塞顿开,在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也养成了我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是我收获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除了老师的教诲,同学们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我相信这份情谊也值得我一生去珍藏。

时光总是在美好的华年走的匆促,这也让我的求学生涯熠熠生辉,难忘父母的哺育、难忘老师们的教导、难忘同学们的陪伴、难忘与室友们的一路相助。人生道阻且长,经历相遇就要经历离别,此后的生活,我愿意把最衷心的祝福留给我最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同时也感谢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杨四玉,感谢她三年的陪伴,未来一片光明,祝各位前程似锦,余生漫漫但处处圆满。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探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探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833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6日
Next 2023年10月2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