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社会打算全面走向脱贫致富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始终是目前中国一个最为急迫的社会问题,并且也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贾平凹这么多年一直将关注视野放在中国当代农村,以作家的责任和良知发现、关注和反思中国农村的种种变化。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以新世纪农村社会转型期为时代背景,以故乡陕西丹凤县棣花镇为创作原型,描写了名叫清风街的小地方上,一个受人尊敬和传统文化秦腔熏陶的夏家将近20年的历史变迁,表现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乡民他们两代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人性和道德在随着现代文明的渗入而发生的种种变化,乡村乡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方式的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发展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忧思;以及作品中的两个重要意象,“秦腔”它既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又表现出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七里沟”象征着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和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
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
民间戏剧‘秦腔’和荒芜土地‘七里沟’是《秦腔》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意象,“秦腔”不仅仅是产生在秦地的一种剧种,也是乡土文化的一种载体,传统文化的象征,秦人生活和生命精神的依托。七里沟是一块象征着生命起源的荒地,是传统农民生活环境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象征体,是农民精神的栖息地。【1】
(一)“秦腔”意象解读
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
秦腔发源于秦地,主要流传于陕西等五省,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内涵的剧种之一,在农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得到许多乡村乡民的大力支持和喜爱。秦腔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地域风情和地域文化,一直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秦人世代传承与发扬。被人们称为是“粗人的艺术”,它粗狂中夹杂着细腻,朴实中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唱腔主要是梆子腔板腔体,除“二倒板”“慢板”滚板”等基本版式之外,还有“麻鞋底”等彩腔腔调十余种。板路和彩腔均有欢音、苦音两种类型,苦音腔深沉哀婉,【2】最能表达这种特色,欢音腔听起来坚强亢奋,可以浅唱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传唱秦人的历史过程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之下,形成了这种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秦腔。秦腔也就因此承载了秦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精神。秦人喜爱于秦腔,是因为它唱出了他们的人性状态和生活情调。也正是这原因,秦腔被人们所崇拜、流传和发扬。秦地是历代许多王朝的国都或名城,它的文化精神通过不同方式得以积淀和升华,进一步转化为整个西部人自豪和骄傲的传统民间文化。而秦腔是这种文化的典型存在,是经过了多少岁月的洗涤,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文化象征。
夏中星都说:“咱们每时每刻都在谈论如何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的象征就是秦腔啊,振兴秦腔这种事情不是你我两个人的责任,应该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责任啊”。我们怎么能忘记我们的责任呢?【3】夏天智一生独爱秦腔,他非常乐意学习这种文化,自己家儿媳妇白雪生孩子时,每逢村子里有谁家宴请贵客、谁家在盖新房,他都会拿出收音机播放秦腔。当他看到俊奇在为夏中荣求寿,想起当年自己的大哥天仁为母亲求寿最后而早死,就想到如今夏家现在的状况,就让儿子夏雨晚上去赵宏声那里买二十包‘固本补气大力丸’在夏家各个地方都埋了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夏家能够永远人口兴旺,生活幸福安康。夏天智这种本身带有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与秦腔这种传统文化有相契合的地方。还有当建农贸市场时,挖出来了两块大石头,竟然是人像,而且是一男一女,当被人识别出来是发现是土地公土地婆的石像,于是将石像安置进了土地庙中,夏天智过来目瞪口呆看了半天说:“神归其位,神归其位啊!”【4】可见这是一种文化的预示,一种思想上的发展。
清风街的人已经把秦腔看作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无论每天是吃饭、出去劳作回来时,听首秦腔感觉生活有了欢乐,有了向前奔的活力,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净化着他们的心灵;时不时还有来运这条狗的欢叫声伴随着秦腔声,清风街每天都因此而感到一种幸福感充满每个人的脸上。白雪和夏风结婚时将唱戏的台子搭在了清风街最古老的戏楼—秦镜楼。可见,秦腔不仅仅对清风街乡民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还象征着一种秦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使得清风街乡民对秦腔这种文化的无比重视和崇拜。
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
白雪、夏天智在小说中作为秦腔的化身出现的,他们身上寄予了作者对秦腔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他们的个人生活也是秦腔命运的象征。【5】
白雪是县剧团的有名花旦,人长得美,演技精湛,她更多的对秦腔是一种纯洁、简单的喜爱,是一种人性美、心灵美的体现。当剧团王老师想出个秦腔碟盘时,白雪说,老师是表演艺术家,还两次劝说夏风能够帮助王老师出个碟。就连她的公公夏天智想出本秦腔脸谱,她也是非常赞同和支持的。可以说她对秦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婚后夏风想要把她调到省城,她却决意不去,她觉得:“我到省城干嘛呀,辛辛苦苦练了十几年的功,不演戏才不去呢?”【6】就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就是因为两个人在对待秦腔这种传统文化的思想远远不同,最终跟夏风离婚,最后因秦腔不被年轻人所喜欢,她面临着下岗,然而她的下岗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已经无可挽回的没落。他们婚姻的破裂则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城市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抛弃和分离;最后白雪生出没有屁眼的女儿,生下来一听到秦腔就不哭闹,因本身的缺陷和对秦腔的这种痴爱导致夏风的不喜爱,最终使得两人走上分裂的道路。这个畸形儿本身就象征着传统文化发展到下一代的畸形和不被人所喜爱和坚守,也暗示了秦腔发展的艰难和逐渐走向衰落的预兆。
但不同的是夏天智身上有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淀,更多的是他自己就是作者所塑造出来的“秦腔式人物”。他是一名小学的退休校长,有着深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内涵,清风街的人都崇拜他,把他作为儒家文化精神的推崇者。他依靠自己的优良品德使得许多人尊敬他,甚至自己掏钱给读不起书的穷孩子支付学费,时不时关注这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7】他对于秦腔的衰落有着一种灵魂上的依恋,他把秦腔已经看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觉得缺少秦腔这种积极向前的精神有可能会使得自己的生命停滞不前。
当儿子夏风结婚时请来县里的秦腔班子来家专门演唱秦腔,当要求他自己来首秦腔时,他高兴地都忘了擦脸上抹的红,嘴里喃喃道:我能出个什么节目啊?就赶快让四婶将他用马勺画的秦腔脸谱取出来让大家看看。四婶还念叨他:“你咋这么能成的,就你那些秦腔脸谱能有什么好看的”。【8】当拿出来那么多的脸谱时,大家纷纷围了过去瞧稀罕,看上的人都一个人拿一个,揣在自己的怀里,还有的别在裤腰带上,甚至有的人直接拿了出院门的。这会儿夏天智却非常高兴、脸上放着光,还说这样才很热闹;还心想为大家放段秦腔,大伙儿再听听。当庆玉家在盖房时,夏天智也不忘给大家用收音机放秦腔来听,但因收音机杂音太大,他就自己拿嘴哼起了曲牌,就唱了个《荡湖船》。大家问起他啥时候学的,夏天智说:“‘xxxx’中学的,那一阵他被关在牛棚里,一天三响被批斗,我不想活啦,最后听到牛棚外面放着秦腔,感到自己这么好的戏都没有唱过,就放弃了寻死。”【9】当他听到中星来了时,赶紧放下手中的画笔,从竹青那块知道他是县剧团的团长,但因中星说不愿意打扰他时,内心表现出的那种生气,再听到中星说起他的秦腔振兴计划时,态度大转变请中星进里堂来说话,这时他的兴趣陡然高涨,中星也就随之夸夸其谈。但毕竟因夏中星对秦腔不是很懂、很了解,聊着觉得自己没有话语去说了,夏天智还是极力让他排戏,但夏中星都说不知道;随后夏天智说了好多的秦腔名。中星都表示不清楚。最后,夏天智只好翻箱倒柜的取出他的脸谱马勺,很有耐心的一件一件给中星讲解,就在中星临走的时候还送了几个马勺,让中星下乡巡回时能够展示他的脸谱使得秦腔能够在各个地方发扬光大,继承下去。但是最后随着中星的调离,这件事也没有再继续下去。夏天智内心此刻更多的是一种失落和痛苦。
夏天智非常地尊敬和看重秦腔名角,多次要求自己的儿子能够帮助秦腔名角弄秦腔碟盘,望以后的人可以听到能够发扬光大。当听到出版《秦腔脸谱集》需要自费时,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情愿,就直接让夏风给他联系出版商,自己为了写这本书的序是丝毫不敢心有旁骛,全身心投入都创作当中,怕是出现一丝错误,家里的人也是不敢过去打扰他,怕影响他出错。临终前是非要听到秦腔才能闭眼,因此记得他生前就说过,他死了一定要枕着他自己的书,才能没有遗憾的离开。夏天智摆灵堂的那天却发生了好多奇怪的事,“屋子里没有风,夏天智脸上的麻纸却滑落了下来,惊吓到那天守丧的人。这时白雪哭着说,将脸谱马勺盖在脸上。没想到脸谱马勺刚刚大小尺寸把脸扣上。”【10】
夏天智对秦腔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喜欢和热爱,他希望秦腔能够一直发扬和传承下去,也希望唤醒清风街人的人性和道德,使得他们的精神更加纯洁和饱满。可是,不幸的是他因癌症而死,本身意味着一位秦腔爱好者的逝去,也从某种意义上表现出了秦腔这种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一种衰落和消失。夏天智、白雪或者说王老师他们几个人对秦腔怀揣着对秦腔的热爱,做继承传统文化的使者,这也是对中国农村村民生存状态和精神家园的一种坚守。因此,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支持着秦腔的发展与发扬,与秦腔的命运同喜同悲。
清风街某一天突然因流行歌曲而大受欢迎,第一个唱流行歌曲的人却是之前从外地来到清风街发展的陈星,唱的非常地好,唱的是《流浪歌》,句句深入人心,曲风新奇,唱的人心情也是无比的落寞和伤感。这个歌声不一会儿吸引了许多小孩跑过来瞧热闹,陈星唱的如痴如醉的,根本不关心来听歌的小孩,就只是一味地唱,唱着唱着还将头望向了远处某个地方。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曲子的新颖,更多得是唤起了孩子们那种想念父母的悲痛心情。就在县剧团下乡演出时,团长中星上台讲话“慷慨激昂,听者却无动于衷,戏台下人来得并不多,来的忍又都不喝彩,不鼓掌”。【11】与秦腔当时那种无人问津的场面相比之下,陈星那一个下午和晚上精彩的演唱,使得之前对一心想着振兴秦腔的演员们是赞不绝口,难以忘怀,还吸引大批清风街年轻人急匆匆地赶来看演出,甚至到了最后大家都唱起了流行歌曲,街道北围的滴水不漏。暗含着传统文化已经慢慢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感,正走向没落的边沿。
现代流行歌曲的出现却冲击着传统文化,使得秦腔越来越少的人去听,甚至部分秦腔的演唱者也跑去听流行歌曲,许多秦腔的表演者开始转行摆摊做生意,挣生活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文化衰落的命运和前途。
当夏天智去世时,白雪抹着泪从灵堂中出来说:“我爹这一辈子痴爱秦腔,他之前总是让我在家里唱,我一直没有唱过,现在就让我唱唱。”【12】于是就唱起了《藏舟》,这首戏曲的曲词唱出了白雪的内心世界,对公公夏天义离世的不舍,对夏风未及时赶回来尽孝的无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的一种感慨;对秦腔这种传统文化缺少一个爱好者和传承者而感到痛心,因此白雪唱的泪流满面,身子有些站不稳,靠在了树上。后来白雪不唱了,让人打开了高音喇叭,放起了秦腔曲牌,立即天地间都是秦腔声。反映出秦腔随着夏天智的离世,秦腔这种传统文化也表现出了衰落的征兆。
就连夏天义他们这老一代,名字也是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来命名的,也就自然的暗示了一种传统文化,这个家族整体也传承了传统儒家道德的文化规范。他们兄弟几个恪守孝悌、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勤勤恳恳等道德原则。但即使在这一代,伦理传统已经显示出一些快要消灭的征兆,“天信”本身这个人物在作品中没有出现过,“天仁”作者设置是他很早为了母亲折寿而去世,天义是个把土地视为命的仆人,天礼因买卖银元被人害死了,只剩下夏天智代表这一种传统文化。至于夏家第二代就更不行,人性道德丧失,生活奢靡成风。对于这种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金玉满堂豆腐渣,风雨缥缈不见家(佳)。雷庆出车走瞎道,君亭将来在地上爬。几乎是一败涂地。【13】新旧一代人名字的寓意也隐喻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受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已经出现了一丝的危机。
贾平凹曾经说过:“对于《秦腔》的内容,我只想说出农村现在的状况,农民的生存状态如何。”【14】秦腔这种逐渐衰落的命运,表现了中国当代农村农民的生存现状,承载着这些人他们的悲苦命运,秦腔发展出现的危机感,也正是当代中国农民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危机。因此,秦腔的衰落,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难以快速发展和难以传承发扬下去。
(二)“七里沟”意象内蕴
“七里沟”是土地的代表物,土地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它被形容为女阴般的形状,寓意为生育、生命,隐喻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母亲。土地渗透和包含着农民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也表达着人类在超越自我去追求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在传统土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落后和思想的狭隘性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就是在土地这个承载力下孕育出来的,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却指引着、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动作。【15】土地不仅仅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精神基础。
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
我国从早期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活的一种支撑,是一种依托,也因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以及土地它本身不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移动,使得农民生活陷入了一种桎梏,不仅仅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限制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造就了农民与现代文明难以更好的去沟通和融入现代文明当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尤其是一些青壮年,他们却逐渐与土地脱离了关系,而如今仍然坚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16】
夏天义在北塬修梯田看到紧挨着312国道最北的伏牛梁那块只有二亩左右的地里长满了铁杆蒿、爬地龙等杂草,当知道是俊德家的,眉头瞬间皱了个肉疙瘩,不多想就直接过去拔,拔一颗嘴里还不停地骂一句。俊奇去收电费回来时看见了还以为他在拔柴火。就给夏天义说,您没有柴火烧了,我们家有,我可以给你送些过去。夏天义说:“我是看着这些草就来气,多好的地就这样荒着,这就不种啦”,最后在家里人的不理解下租种了俊德家的地。【17】
夏天义最不理解的就是他的孙子辈,翠翠已经外出打工,后来,光利因不满家里的安排,执意要出去打工,吵闹之后就去了城里,夏天义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踏踏实实留在土地里干活,沉痛地感受到“天底下最不亏的是土地啊,土地,却留不住他们?”【18】
当夏天义突然听到君亭要用四个鱼塘换七里沟时,还专门去找过乡长,写过反对信等,反对用七里沟兑换鱼塘,最后经过一场鱼塘丢鱼风波,七里沟就交给夏天义来管,夏天义自从有了七里沟之后,每天勤勤恳恳、不说辛苦,坚持去淤地,不论刮风下雨或者艳阳高照都能看到他那健朗的身子,可见夏天义对土地是一种从心里的喜欢,一种不加任何功利性的喜爱。并且说“土农民,土农民,没土算什么农民”。显然,土地就是他的命根。即便如此,他在算农业账是也“忧愁上来了,额颅上涌上了一个包”。【19】
就在新旧一代对待这个七里沟问题上,出现过大的争议,现任支书君亭舍弃十几亩良田改建的农贸市场,夏天义多次阻拦,这两代人思想上的矛盾,实际上展现的是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折射出的却是两代人对土地意识、对于传统文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反的也正是因为新一代农民对待土地的观点,使得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感。
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
夏天义在清风街地位的变迁和土地情结象征着“传统”在社会转型期遭遇的境况,他的“向土”而亡既是作者对他自身理想不能实现的一种感慨,也是他对乡土现实情况无法释怀的一种忧虑。【20】
夏天义有次去淤七里沟,结果碰上大冰雹,自己光着脑袋,却用帽子盖住了的一颗小小的麦苗,他说这是他特意种下的一颗麦,他要看看这颗麦苗能不能长到指头粗的身杆,结一尺长的麦穗;但这颗麦苗却真的是与众不同,它见风就长,没想到那颗麦苗居然长到了两柞高了。那天当引生独自进了七里沟,那颗麦的麦秆现在差不多指头粗,三尺高了。当那颗麦子成熟了,他们趴下来给土地磕头,感谢七里沟能长出来这么好的麦穗。夏天义那天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个木匣子,说要将麦穗的种子送给县种子培育站,让他们做母种,培育出一批新的麦种来。我的意见却是将它放在清风街最神圣的地方,让清风街的人们看看,或许能促进村委会下定决心淤七里沟。最后他们选择了将麦穗挂在了土地神庙里,吊在了石像前的石案上。但是不幸的是,一天,乡XX的团干得知七里沟长出了麦王,说要拍张照片,可以帮忙宣传,引生答应了,结果当两个人为钱争论的时候,那颗麦穗被一只鸡啄成了三截。因此七里沟一个最重要的象征物被毁坏了,也同时蕴含着乡土气息的一种丧失。
清风街的事说是小事,其实好多都是大事,它有时候牵连的是人们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可是这也不算什么,每天太阳照样正常升起,依旧落了下去,人也有生有死的,剩下来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一天过得像流水一样,不紧不慢的。可是夏天义却在下雨时有了一个习惯,喜欢上了吃土,而他竟在吃了一疙瘩土之后竟然觉得土吃起来是如此的香甜,像极了炒的黄豆。当夏天义看到雨停了,天气放晴了,第一时间就是去七里沟看看去,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这次穿上了平时不穿的新夹袄,系上腰带,拿着掀就往出走。这一走,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不幸的是当他们去了七里沟,那里发生了大面积的滑坡,它事先没有一点的征兆,或许是在那场大暴雨中山体已经出现了裂痕,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突然一瞬间滑了下来,整天动地的滑下来,把之前搭建的草棚掩埋了,夏天智的坟也埋在了里面,这时,把正在骂着鸟夫妻的夏天义也掩埋了。【21】清风街的上刨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夏天义,也就放弃了寻找,当作他得到了厚葬。因为夏天义被重重的掩埋在土块和石块交杂的下面,这里也许会形成永远不能再重新利用的土地,导致夏天义最后居然没有个像样的墓。他在自己年轻当主任时时就想淤七里沟,因为大家的反对没有实行,当自己年迈时一心还想通过自己能够淤七里沟,眼看着有了一些成果的时候,却迎来了大面积的滑坡,将这块土地被土石所掩埋,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七里沟土地已经失去,热爱这片土地的夏天义也已经去世。幸运的是,他永远与他最爱的土地生活在一起了。这种传统的乡土之根也逐渐失去。
夏天智也说过:“人老了,就一想着能够落叶归根,可是根又是什么东西,根就是生你养你的故乡,历史上多少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不都令他们眷恋和牵挂的是故乡,年老之后就回到故乡的。”而夏风却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有故乡,没父母就没有故乡这个概念了。”【22】新老一代在观念上的不同,却预示着故乡这个象征着根文化的地方慢慢消失了。
夏天义的离世,新旧两代人的观念冲突,生活上的不同方式,隐隐的已经表现出乡土文化、乡土生存的一种灭亡和消失。也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没落的一种感慨,对农村、农民命运的发展的哀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
(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
《秦腔》写的是作者以自己的家乡陕西丹凤为典型塑造出来的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小地方—清风街一年左右琐碎泼烦的日子,透过那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我们看到了当下农村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实:现任支书君亭为了占用大面积土地建农贸市场,设计陷害秦安,后来秦安得了重病,没有机会管理村上的事情,因知道金莲和村委会会计上善的奸情,威胁他们俩,希望能够多多支持自己的一些建议。还有为了接待省城来的领导,花钱请吃大餐,还时不时的去酒楼喝酒,甚至找小姐,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层出不穷,使得农村经济停滞不前。这些现象使得农村又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加快,土地逐渐变少,粮食产量越来越低,而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却迅速涨起来,村民生活日益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乡村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导致了清风街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抗税事件。村民们仅凭这点微薄的收入难以生活下去,因此,许多人选择离开清风街去城里打工,例如,像俊德,宁愿在城里捡垃圾,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种地,因此使得土地变得荒芜。例如孙子辈的光利和翠翠因不满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选择离家出走。年轻人的出走,带走了劳动力,土地越来越无人耕种,使人更心痛、更感慨的是当夏天智去世时,连抬棺的人都没有。夏天义被土掩埋,也因缺乏年轻的劳动力,最终让夏天义跟他最爱的土地紧紧地生活在一起。
作者描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的无奈与不舍,失落与无助。土地的失去使得乡村乡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失去了自己的物质保证,这种失去逐渐凸显的是农民们生活观念和生产方式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只是作者的故乡,而是整个中国农村都面临的问题。
(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
秦腔在清风街的乡民看来是一种精神支撑,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作风、情感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秦腔的衰落无疑使得这些东西变得无所约束,形成一种不正之风。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迂腐固执、精神空虚、内心孤独柔弱,行为不规范。例如,作品中作家写了夏家老一代的四兄弟,在平时有好酒好菜会互相请吃,过年时大家按着长幼依次各家各户去吃饭,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家风许多事情家族里面也会自行解决,这就是建立在血缘、道德的基础上的土性文化。夏天智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家里盖房不去给孩子们上课,就非常生气,孩子们的教育及未来不能影响,必须现在赶回学校去给孩子们上课,一刻都不能耽误。他的为人处世都体现着传统道德,在对秦安的关心帮助,对贫困孩童的自费帮助,但随着夏天智的身体变化,清风街这种秩序已经出现了危机感。
夏天义的五个儿子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也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当老人去世后,为了迁坟的事情,瞎瞎与大嫂淑贞打骂争吵不断;为了老人每季的分粮食问题,兄弟之间相互推辞,甚至互相争吵打架;二婶眼睛有问题,说要给治疗眼睛时,儿媳们怎样都觉得自己家吃亏,各种怨言,不愿意管。瞎瞎的媳妇更是明白无误地说:“人老了总得有个病,没了病那人不就都不死啦?”【23】甚至连夏天义无故被土掩埋之后,想立个碑子,立碑子的费用也引起了几家的争吵不断,互不相让;夏庆玉不顾家庭的责任和村里村民的指责,与有夫之妇黑娥产生奸情,一点也不考虑自己家人及黑娥丈夫武林的感受,甚至与自己的妻子离婚和黑娥结婚。这种不在乎儒家的道德伦理,丧失人性的结合,并不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赞同。还有黑娥的妹妹跟人发生关系;还有孙子辈的翠翠和陈星他们两个人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肆意妄为,发生关系,甚至在自己的亲人去世时期,还不忘与陈星勾搭在一起,不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别人的眼光;还有作为清风街妇委会主任金莲与村委会会计上善两个人有染;甚至作为长期受儒家文化熏陶者、清风街村支书君亭还曾去过丁霸槽开的万宝酒楼去找小姐,花天酒地,媳妇麻巧发现后,为了面子还不承认。无论是村上的领导或者是普通乡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传统道德伦理,丧失了人性,失去了自我。
作者通过对《秦腔》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那种无奈和忧虑,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文化秦腔衰落,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就连土地因无人耕种变得荒芜,人们的生存家园逐渐消失,规范人们生活秩序的传统伦理道德随着秦腔的衰落,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制约力,人们生活变得迷茫,精神变得空虚,农村变得萧条,内心的那种忧思涌上心头。
结论
《秦腔》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奏响了安魂曲。被众多学者评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通过“秦腔”和“七里沟”土地这两个特别重要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现代文明在与旧的文明的交织碰撞对作者生活的农村、甚至是整个中国农村所带来的破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人性的一种泯灭,伦理道德的一种抛弃;因此引发作者的一些忧思:传统文化的式微对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空虚感如何得到治疗?土地的荒芜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使得农民如何去更好地适应?现代新农民他们的出路在哪里?秦腔这种传统文化在未来如何在现代文明的融合下发展?
在当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不一定因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举步维艰,如今我们国家某些电视节目为了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其实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要能够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现代的年轻人以及正在成长的新生儿,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能够了解和学习传统的一些东西,作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式,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陈思和.《贾平凹小说论稿》第四章意象与写实的结合[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30—149.
[2],[3],[4],[6],[8],[9],[10],[11],[12],[17],[18],[19],[21],[23]贾平凹.《秦腔原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26,201,187,251,9,101,384,246,387,207,421,434,546,356.
[5],[16],[20],[22]常远慧.边缘化生存的历史记忆—从《秦腔》看贾平凹写作的民间立场[D].吉林:吉林大学文学系,2009.
[7]陈思和.论《秦腔》的现实主义艺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4—163.
[13]陈思和.再论《秦腔》:文化传统的衰落与重返民间[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4—175.
[14]贾平凹.《秦腔·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39—543.
[15]付成义.贾平凹《秦腔》的文化精神[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文学,200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