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空白”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庄子的“虚室生白”来看,哲学认识在指引人们追求一种空白之美,虚实结合之美。从绘画角度来看,画家讲求“留白”,山水画尤为注意这一点,画家们在画纸上留下部分空白,在有限的卷幅上使得画意的表达更为丰富,让欣赏者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填充空白。刘勰的“余味说”和司空图的“韵味说”表明中国古代美学重视含蓄,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形式,对字数格式会有严格要求,故诗人在进行创作时,会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传达出深远丰富的意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众多观念的影响与诗歌自身的特点促进了“空白结构”的形成发展。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使得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的意蕴更为深远,使得意义的表达更为含蓄隽永。
1、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理论
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80年代的朦胧诗,从日本的俳句到英国的十四行诗,空白结构对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诗歌而言,平铺直叙会使诗味大大减弱,故空白营造出的含蓄隽永是诗歌生命所在。
(一)何为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
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指的是诗歌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断裂与不连贯的空间结构。朱光潜认为空白结构是以有尽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意义,他所说的“无尽之意”即诗歌的空白,空白结构是诗歌意义生成之地,汇集了诗歌的潜在信息与深层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诗歌中隐藏的信息,含蓄表达的内容才是诗歌的旨意所在。他认为诗中含蓄不露的描写才能更好的表达深广丰富的内容,隐匿的意义与潜伏的文采令鉴赏者玩味无穷,获得多重层次的美学体验。诗歌语言的空缺与叙述的断裂引起的空白会对读者的解读产生极大影响,空白产生的多义性与未定性会激发审美主体的多重审美体验,生成不同的艺术感觉。司空图所说的“辨于味”便是强调“味外之旨”的实现需要读者学会体会与感悟。
唐代诗人王维在《鹿柴》在这首写景小诗中,诗人运用空白结构创造意境的空灵之美。山中空旷寂静,只听得人语隐隐,空谷传音,不知从何而来,愈发衬得深林幽寂。夕阳的金光直射深林,照射着暗处的青苔。朗朗笑语与夕照下的青苔衬托出山林的空寂幽深,光与影的结合营造出的空寂激发人们进行想象,诗歌的空灵意境中传达出的空白蕴含丰富的意蕴,饱含对自然之景的咏叹,修禅过程的宁静与豁然开朗等等,“象外之象”传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味无穷,令读者在声色具备的情况下倍感空寂。极具代表性的还有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夏夜》,从表面来看在写夜晚的景象,但实际则是,诗人借助夜里的河流与黑色的河滩来表达他所处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苦闷。
(二)诗歌语言空白结构的重要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中曰:“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言,终不能于第一流作者也。”王国维以“言外之味”来衡量是否成为第一流作者,说明了空白对作者的重要性。一流作者要在诗歌创造过程中,通过语言的空缺、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方法表述其思想内容。可见诗歌文本若要获得较高价值,就需要通过修辞、结构、意境等多个方面的空白来实现。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2]中说:“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厌烦。”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其想象力与联系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通过其生活经验与现有想象去填补空白,积极参与诗歌意义构建,陶冶其思想品性。与此同时,诗歌本身也可以向读者展示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诗文的妙处就在于“空”,诗文的“空”如同人的耳朵与钟,过满则耳聋钟哑,诗歌内容过满则妙处尽失。与袁枚观念相同的还有孙麟趾,他也认为诗词在创作中要努力做到“空”,空白能使诗词更好的表现内容意境。
二、诗歌语言的空白类型
诗歌语言的空白包括主体创作时旨意上的空白,文本形式上的空白,以及审美层面意象上的空白。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学修养、创作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在创作过程中会将思想感情表达的更为含蓄内敛。诗歌格式规则的限制等其它因素会使文本在形式上有所省略。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华美,内容上更加丰富。所以,此部分从旨意、形式、修辞三个角度来论述诗歌语言的空白类型。
(1)隐性空白
隐性空白指诗人在创作时将他要表达的真实意思隐藏在文字之下,读者若要准确解读,需要深入研究文本,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结合多方面因素,准确把握作品真实意蕴。
1.淡化背景,意在言外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谈到梅尧臣曾经对他说:“诗家虽率意,然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舒婷在《双桅船》这首诗中淡化了时代背景,题目是双桅船,但作者不仅仅写船,而是借双桅船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诗中没有描述船的形态,没有描写周遭环境,仅仅是通过意象之间的组合促使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来组建画面。在这幅动态的画面之下,诗人没有直接言明她所要表达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对“岸”“风”“灯”“双桅”等意象的解读,来体会诗人面对理想与爱情的复杂情感。与此同时,读者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去对画面进行填充想象,尽可能地解读诗歌意义。诗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及诗人创作风格等皆是造成诗歌意在言外的一些原因。
2.文字省略,言尽旨丰
诗歌背景的淡化使得诗歌意义的表达更为含蓄,读者在解读时也会产生不同的体悟。背景的淡化多通过文字的省略来实现。文字的省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简洁凝练,有限文字传达出无限意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辞约而旨丰”,认为文章以“约”为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全诗遣词通俗简约,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寻者的焦灼。诗歌省略了来客的问,文字的省略造成的空白使得读者通过童子的回答进行联想,对隐者的行踪及品质有所认识。第一问:“你师父去哪里了?”童子回答采药,与古代追求长生不老相反,隐者更注重自身的养生修炼,而青松也表现出隐者的生活环境,体现出隐者以松为友的高逸品质。第二问:“在哪里采药呢?”“云深不知处”童子的这一回答使得来客的心情由期翼转为惆怅,流露出对高洁脱俗的隐者的羡慕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寥寥几语,不仅写出寻访不遇的焦急,也写出了隐者的高洁品质,更流露出寻访者的情感志向,言简义丰,韵味无穷。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写:宁静幽深的夜晚,远处山峰沉寂,缄默不语,微风轻轻掠过,视线里的树梢微微晃动,悄无声息,群鸟沉睡,山林不语,夜深了,你也睡吧。从空间角度讲,由远及近,从远处山峰描写到近处的人,从自然景物到人,语音简略,旨意深远,表现出人与世界密切相关,与自然共同存在。显性空白是指诗歌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缺失、词语搭配的反常与不连贯、意象的跳跃。显性空白往往体现在文本形式中,读者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3.侧面烘托,旨意深远
除了文字的省略与背景淡化,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也会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侧面描写往往能够将诗意渲染的更加充实。莱辛说:“诗人啊,替我们把美所引起的欢欣、喜爱和迷恋描绘出来吧,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3]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音乐结束,不直接描写音乐如何荡气回肠,而是用游人不语,江面平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带给周围人的震撼,听者沉醉在音乐中,久久不能回神。琵琶女、乐器和音乐的空白由读者通过侧面描写的环境来进行联想填补,进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回味空间。刘禹锡的《乌衣巷》,诗的题目为“乌衣巷”,但没有直接从乌衣巷入手,而是通过乌衣巷周围的桥、野草、野花、夕阳、燕子来写出乌衣巷今非昔比的衰败荒凉。诗人未细致描摹乌衣巷全貌,仅以意象之间的联系来组建画面,读者可运用联想来填补空白,衰败的桥久久没有行人踏足,野草在缝隙里肆意生长,夕阳残败,有燕子斜斜掠过。这幅衰败凄凉的场景带给读者带来极大感慨。
(2)显性空白
显性空白是指诗歌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缺失、词语搭配的反常与不连贯、意象的跳跃。显性空白往往体现在文本形式中,读者在阅读时一目了然。
1.成分残缺
诗歌叙事要素的残缺是造成空白结构的部分原因。诗歌叙事要素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主语的省略。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人在诗中省略了主语,是什么随着风潜入夜色,通过下半句的滋润万物悄无声息,读者恍然,此处的主语应是“雨”。句式成分的省略造成的空白使得诗句的语言更加简洁凝练,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二是谓语的省略。如唐代诗人李颀的《望秦川》这首诗,其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这俩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响”“侵袭”,补足后应该是秋风吹过,竹林飒飒作响,天气渐冷,寒凉一点点侵袭松树。诗人在此省略谓语,仅用名词组合排列,产生极大诗味。
其三是虚词的省略。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4]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写:月色笼罩茅店,鸡叫声响起,旅人出发。不料,板桥上的白霜早已落下行人足迹。诗中的名词没有虚词连接,反而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情景交融下的内容极为丰富。
2.反常搭配
叙事要素的缺失会引起诗歌语言的空白,词语组合的反常搭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反常搭配造成理解上的空白正是诗歌魅力所在。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5]他所指的“别趣”便是因悖逆常规常理所带来的别具一格的美,意象不到的诗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6]写,“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量词“张”“片”“朵”分别与形容词“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搭配,这种反常搭配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形成理解上的空白,但正是这种空白,激发读者更多的联想与想象。“一张海棠红”凸显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热爱,“一片雪花白”以雪花的洁白无瑕隐喻漂泊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一朵腊梅香”与母亲相连,表现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赞美。北岛《过节》的最后一句“玻璃晴朗/橘子辉煌”,“晴朗”与“玻璃”、“橘子”与“辉煌”从常规来看不可搭配,但细究诗意,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含蓄朦胧的美。阳光照射下的玻璃分外透亮明朗,橘子金黄的颜色愈显辉煌。读者根据诗人心境,结合自身体验,可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感悟。保罗·策兰的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反常搭配,“斧头开花”,“雪白的安慰”,这些词语的搭配看似混乱,但词语组合下的意义很值得读者思考。
3.语言跳跃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由在秋雨中孑然独立的黄叶树写到灯下的苍苍老者,树与人看似毫无关联,这之间便存在空白。读者要明白,此处诗人以树喻人,塑造了穷苦潦倒的老者形象,在风雨中的黄叶树衬托下显得暮年孤独的白头人愈发悲凉。李白《越中览古》,昔日宫女貌美如花在宫殿来回穿梭与今日宫殿鹧鸪飞,过去与现今在时间上形成跳跃,时间的跨越形成对比,古今之间的空白引人无限遐想,而如今的凄凉荒落倍增感慨。贺敬之在《放声歌唱》中写:“桃花——南方/雪花——北方”意象之间的跳跃构成空白,空间上的空白更显祖国大地的辽阔广袤,表达诗人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斯塔福德的《夜深沉》,在诗歌开头写夜里的大雁,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类的生活。从动物直接到人,这种极大地跳跃旨在提醒人们,黑夜里的大雁都能朝着目的地坚定飞翔,人类更是不该轻易放弃。
(3)修辞空白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多会选用一些修辞手法,以使得诗歌语言更为典雅。此部分选用了四种典型的常用修辞,研究修辞对空白的影响。
1.互文空白
李商隐《端居》写道:“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其意是青苔红树在既雨中寥落愁苦,也在风中寥落愁苦。杜甫的《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新鬼和旧鬼都是受冤含屈而死,含蓄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是花开俩朵,同根而连。作者在诗中将部分内容省略,分开陈述诗意,看似在说俩件事,造成连接上的空白,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但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读者需要在解读诗歌时深入了解诗意,联系诗句填补空白,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互文带来的效果,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2.双关空白
双关利用一些同音词和多义词,往往将真正的意思隐藏在文本之下。双关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更为含蓄,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晴”与“情”同音双关,同音不同字,二者之间的空白需要读者自己理解体会,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此类手法在古诗词中多有运用,如“柳”暗含“留”的意思,多用于友人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阅读《子夜四时歌·春歌》时,读者需要明白,此处的“苦心”不止指黄檗的苦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点点生长,更深层次指的是人的苦心在不断生长,含蓄地表达出女子与心上人离别后哀怨、悲苦的相思之情。
3.用典空白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汉文帝听取冯唐建议赦免魏尚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典故与诗人用意之间构成空白,读者需要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读诗歌。用典避免了诗意的平铺直叙,使得诗歌语言更加典雅含蓄,有尽的语言传达出无尽的意思,给读者留下联想与思考的空间。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典呈现出的“不尽之意”便是诗歌的空白。李商隐《锦瑟》中用“庄生梦蝶”“望帝托鹃”“沧海珠泪”“蓝田生烟”四个典故来分别写:年轻时的美好令人沉醉,对心上人的思念,内心的孤单寂寞,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四个典故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4.对比空白
唐代诗人杜甫在《增卫八处士》中通过昔日与今夕的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从少年到现今发生的种种引人无限遐想,时间上的空白给予我们无限想象。诗人对此不胜感慨,感叹岁月匆匆世事如梦。
李商隐在《马嵬》中将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与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对比,反衬出逃难生活的紧张不安,也表现出李、杨二人对宫廷生活的眷念与渴望。当时李、杨二人嘲笑牛郎、织女一年仅见一次,而他俩则许下誓言要生生世世不分离,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六军不发,贵妃自缢马嵬驿。时间的对比反映出玄宗沉迷美色、荒废政事,此日的情况也表现出玄宗的自私、虚伪。

三、空白结构的特征
诗歌空白结构表现出要素的残缺与意象的模糊,这些特点使得诗意更为含蓄。这种诗意的隐含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其意义的未定性会推动读者调动多方面因素进行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解上的开放性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而是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分析文本,理解诗意。
(一)未定性
伊瑟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提到:“我们称之为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本文的未知性。”[7]顾城的《远和近》,对于“你”和“我”的关系,诗人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同时,诗人也隐去了“你”看我远,看云近的原因。这些有意留下的空白导致了文本的未知性,读者的自身经验不同,对此诗的解读也会不同。有人会将“你”解读为暗恋的情人,饱含爱而不得的怅然失意;也有人会将“你”解读为人类,“云”解读为“自然”,进而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也有人解读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语言上的空白产生的不确定让读者在解读时会产生更多的理解与感悟。同样的,英伽登也说:“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8]唐代诗人元稹的《古行宫》,对于古行宫的寥落,宫女的白头,以及宫女们所议论的玄宗,作者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描绘说明。读者需要自行对这些未定的事物和人进行联想解读,通过白头宫女之间的闲聊,读者对于她们的聊天内容会有更多的想象,宫女们谈论的也许是玄宗的日常生活,或是战争时期的恐慌与颠沛流离,或是家国兴盛的美好回忆,或是青春年华时期的儿女情怀等等,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而诗歌语言空白的魅力也恰在此处。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对彼此的不了解,所以,读者往往不能直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在解读时,大多都会依据已有经验对作品进行分析。因此,这也导致的诗歌文本解读的未定性。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不是创作主体呈现出的现实,而是读者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的深化。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读者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空白结构进行解读,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填补构建,每一次解读都是进行一次新的体验,所收获的经验也是不同的。
(二)开放性
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表现出的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在解读时更为自由,同时,它所呈现出的开放性会给读者更多理解上的可能。宋末元初时期,刘辰翁提出“观诗各随所得”的主张。诗歌文本以有限的内容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诗歌不是将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思想直接传输给读者,而是通过语言的空白含蓄的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情感体验隐藏其中,这种朦胧内敛的美向读者展示出它开放的特征,它诱导读者从多个角度来对其解读。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此中的真意是什么,诗人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但也恰恰是因为这“忘言”,读者才能对其进行更多的解读,也使得诗歌充满哲理,蕴含哲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作者创作时融入的只是他一个人的感情,而不同读者在解读时,会以他们自己的审美方式进行赏析,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读者突破了作者创造诗歌文本时的时空局限,表现出其所处时代的一些特征,空白结构呈现出了开放性不仅有历史的延续,也有时代新鲜血液的注入。罗伯特《未选择的路》,诗中的“路”具有象征意义,读者对于“路”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或是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或是职业道路的选择,或是梦想的选择……在这多重的解读之中蕴藏着诗歌语言产生的空白美,这种美也以其开放的特点召唤读者对其进行更多层面的解读。
(三)隐含性
文字的省略以及意象的模糊会使得诗歌主题的表达更为含蓄。谷川俊太郎认为,诗都有“隐含的主题”。诗人多将背景、意境、情感含蓄地隐藏在语言的空白之中,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以闺意自比,表面写新娘问丈夫自己的妆容如何,是否能够得到公婆喜欢,实际上是询问张籍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要求,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期待与不安。诗歌的隐含性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如苏轼的《卜算子》借孤鸿来表现自己的高洁与孤寂。诗人也通过象征、用典、比喻等修辞将其深层含义隐藏在文字之下,如戴望舒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代表了诗人的理想。诗人的彷徨迷茫是因为理想的不可得。诗人通过行走在雨巷中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下,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与追而不得的无奈孤苦。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流》,诗人借河流含蓄地表达黑人历史的发展,表现黑人民族的苦难历史。诗歌的隐含性归因于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语句的省略及对背景的虚化,当然,这只是部分原因。隐含性需要读者在解读中深入挖掘,它是在读者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隐含性的存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为含蓄凝练,同时,也在不断诱导读者对其进行解析,激发读者想象力。
(四)推动性
诗歌空白结构的开放性会促进读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解读。读者在阅读具体的诗歌作品时,会被诗歌所呈现出的某种特质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探索其思想内容,并将作品传递出的力量内化,使精神受到感染与震撼[9]。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空白结构下蕴藏的丰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顾城《一代人》[10],诗中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意象之间的连接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实则蕴含奇妙的合理性,用黑夜给的眼睛寻找光明来表达对光明的期盼渴望。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到力量,促使自己克服困难,勇敢追求,奋发向上。诗歌空白结构的推动性也促进了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读者面对诗歌的空白,对积极主动参与意义的建构。泰戈尔的《生如夏花》[11]将生比作绚烂美丽的夏花,将死亡比作秋日落叶,呈现出淡然生死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顾城《小巷》,读者在解读时会产生很多想法,这长长的巷子是人生的迷茫与不知所措,或是心灵的孤寂,又或者是自身所处空间的封闭?这种朦胧的美激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读者与诗歌文本进行交流,结合自身经验,也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升华。王维在《辛夷坞》中借辛夷花来寄托自己被埋没的感伤情怀。当读者处于人生低谷时阅读此诗,会使心境更为豁达。
四、空白结构与意义生成
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对其意义生成具有重要影响,虚实结合造成时空上的空白,想象构成现实缺失的空白,省略造成语词空白。
(一)实境与虚境
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写:“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阙开头三句实写春景,梅花凋残,细柳低垂。下阙虚写,写少妇凭栏,情意绵绵。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化虚为实,将愁具体化,担心舴艋舟载不动。清代唐彪认为虚实结合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丰富诗歌的意象,使读者获得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唐代刘禹锡提出:“虚而万景入”,极具代表性的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长江流水表面上来看是写实景,但在这景之中却包含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这份感情是虚写。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浩瀚无边的长江作为背景无限空寂,这份空之中蕴含作者的无限深情。
(二)想象与联想
诗人描绘他所认识的世界,读者联系意象,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构建出自己的审美王国。对于诗歌来讲,想象与联想与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孙绍振认为,想象是诗歌存在的前提,想象可以使作品质量更好。诗人运用想象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并能带动读者,对诗歌进行再创造。诗歌语言的空白呈现出广泛的想象空间能够积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庞德《在一个地铁站》,在潮湿的地铁站,天气阴沉,人潮拥挤,人们麻木而机械的移动着。突然,人群中出现一张鲜活美丽的面孔,如一片花瓣,接着,更多充满生机的脸出现。倘若将潮湿黑暗的地铁站比作湿漉漉的黑色枝条,那这些美丽的面孔就是一片片花瓣。宋代诗人宋祁在《玉楼春》对于春意如何热闹,诗人没有直接言明,读者需要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手法来感知春意的热闹。想象红杏在枝头绽放,一簇簇,一团团,开得好不热闹。阳光照射着花瓣,愈发显得红杏颜色灿烂。迷人的清香吸引来众多的蝴蝶蜜蜂,蜂飞蝶舞,热闹非凡。仅仅用一“闹”字,读者便可从中感受到春日的明媚热闹,这便是诗歌语言空白的魅力所在,当然,这魅力的感知离不开想象。莱辛认为文学作品的美不是通过眼睛发现,而是用想象力去探索发现。诗歌丰富的内容往往蕴藏在简约的语言之中,读者需要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去用心感知,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萨福在《给所爱》中将自己的脸色与冬日草色对比,读者通过联想来体会诗沉浸在爱情时的状态,体会诗人爱的发疯的心理。
(三)省略与含蓄
作者刻意淡化背景,省略叙事成分,用尽可能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司空图认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情感,要省略掉不必要的文字,使得诗歌简约含蓄。诗词的妙处在没用字句的地方。杜牧《泊秦淮》表面上是写商女的生活,其背后的深意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吸取教训,表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古代诗人创作时讲究炼字,以极简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意境,产生含蓄隽永的诗意。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人没有写江南岸的春景,也没有写春风是怎样给江南带来变化,仅仅以一“绿”字,生动地写出春风吹绿大地,使读者在动态中感知江南春景的清新迷人。吴乔《围炉诗话》写道:“诗鬼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人不写门为何次第开,不写妃子为何笑,也不写荔枝从何而来,省略部分语言。只是从妃子吃荔枝的事件来反映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奢靡,极尽讽刺。语言的省略造成诗意的含蓄,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聂鲁达写道:“我要在你身上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10],这句诗含蓄地表达诗人的爱意,语言委婉,耐人寻味。
五、结语
本文研究的是诗歌语言的空白结构及意义生成,文章首先从空白结构理论入手,结合前人对空白的理解,阐述了诗歌语言的空白理论,并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角度分析了空白结构的重要性。其次,从诗歌的意境、文本、修辞三个角度概括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空白类型,此部分内容在结合部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运用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作品加以分析。接下来分析了诗歌空白结构的四个特征,并列举部分学者观点来证明特征的合理性,通过诗歌作品的分析使得空白结构的特征更为浅显明了。最后,文章从空白产生的部分原因入手来分析诗歌的意义生成,运用前人的观点使得论据更为充分,诗歌作品的引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并在其中提出诗歌意义的解读需要读者调动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本文希望读者能够在解读诗歌作品时注重诗歌语言的空白,深入解读,结合自身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从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培养读者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王玉琴:《“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J],《天府新论》,2010(4),134页-140页。
[2]甄贺娟:《中西诗学“空白”观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3]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4]葛兆光:《近体诗中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论虚字》[J],《文学评论》,1994(5),77页-85页。
[5]张晓静:《试析明代复古派对严羽“别材别趣”说的阐发》[J],《潍坊学院学报》,2006(5),111页-113页。
[6]唐绪武、廖良才:《乘着音乐的翅膀——浅论余光中诗歌的音乐美》[J],《科技和产业》,2012(11),156页-159页。
[7]杨喜旺:《“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河北大学,2011年。
[8]万志全:《模糊性与艺术化语言》[J],《美与时代》,2007(2),29页-32页。
[9]降红燕、蒋永文:《读者意识的正负效应──接受美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云南学术探索》,1996(4),56页-61页。
[10]虞柠瑄:《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古典美与现代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111页-113页。
[11]泰戈尔:《泰戈尔诗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