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生卒不详,根据《鹤汀诗集》的记载考证,大致推断生活于万历年间。现有诗歌集《鹤汀诗集》存世。李之世现存诗歌一千三百多首,题材较为广泛,其中,以送别为主要题材的送别诗尤具特色。这些送别诗大致分为三大类,或表达了与离人分别时产生的不舍之情;或者表达了对离人的祝福欣赏之意;或借以送别僧人来表达对僧人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其诗歌以丰富的意象,简练清绝、口语化的语言,同时融合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烘托、象征、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清净幽远的意境,构思巧妙。
关键词:李之世 送别诗 清净幽远
一、引言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生卒不详,根据《鹤汀诗集》的记载考证,大致推断生活于万历年间。李之世少有逸才,亦工诗善书,间作云林山水,皆清绝。“少保朱燮元,时为督学,名人伦鉴,所拔士皆至卿相,见其文曰:‘霍湛,而后为岭南生色者,非子而谁?’”[]万历三十四年丙午,举于乡,参考却多次落榜。晚年始就于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没过多久便因病辞职。所著有《龟山副藏》《剩水山房稿》《息庐咏小草》《北游草》《南归草》《家园草》《水竹洞稿》《朱厓集》行世,现仅存《朱厓集》原刻,其余皆遗失。编撰《鹤汀诗集》,《鹤汀诗集》共十卷,卷之一为五言、四言古,卷之二为七言古,卷之三为五言律,卷之四为七言律,卷之五为五言、六言、七言排律,卷之六为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之七为古骚、乐府、杂言,卷之八为杂著(上),卷之九为杂著(下),卷之十为凫渚集,前七卷仍流传于世,后三卷已遗失。《鹤汀诗集》录其诗歌共一千三十多首,诗歌内容丰富,其中送别诗大约七十首左右,对研究其交游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李之世送别诗的内容分类
李之世的送别诗中,由于送别场景、对象不同,导致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根据情感分类可分为三类,分别为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对离人的祝福欣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敬畏。下面一一进行论证。
(一)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之世的送别诗中,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产生不舍之情的诗歌占的比重较大,大概有39首。其中有如《别舍弟》《新婚别》《送吴彦先回金陵》《送陈冶父还清远》《别李干甫》《送吴德祖还新安》《除夕前二日送李》《别韩孟郁》《别王尧韭》《送胡伯连杨应先南归》《送陈命美还琼海》等等。这些诗歌大多是诗人与兄弟、朋友之间将要离别时互相表达情感的通讯工具,以诗歌来表达文人朋友之间对于友情、亲情的珍惜,离别之际的不舍和难过,以及离别后对友情、亲情的想念。
如《送吴非熊还新安》:
曰余抱微尚,息影卧邱樊。托交在文翰,投契比金兰。
晚得吴非熊,使我吐肺肝。芳词郁春蕙,素波扬清澜。
高齐啸咏馀,澹语皆成欢。萝径莽森羽,修竹荫檀栾。
夜寝连襟裯,晨兴共盘餐。良晤方在兹,胡令别绪攒。
余将游燕市,子言归故山。故山邈以远,广川间层峦。
疲策惮脩坂,颓颜鉴逝湍。风波已倦涉,况乃岁时殚。
脾衰妨旅食,形怯讶衣单。行橐正萧条,归梦徒盘桓。
送君从此去,关河杳漫漫。还山饵芝术,洞中日月宽。
此诗是为了送别吴非熊回其家乡新安而作。吴兆,字非熊,新安人,布衣诗人。这首诗写了诗人将要送别吴非熊回其家乡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欣赏和不舍之情。诗人形容生活“投契比金兰”,“金兰”,指的是坚实、可贵的金子,芳香、纯洁的兰,以此来比喻珍贵、纯洁以及志向契合的友谊。诗人于晚年遇见吴非熊这一知己,能够使自己推心置腹,交付真心。与好友一起创作、环游山水的美好记忆还记忆犹新,转眼间好友就要“归故山”了,“胡令别绪攒”,诗歌的后半段充满了离愁别绪,“余将游燕市”,我还在各处游历,你已经要回故乡了,一句“送君从此去,关河杳漫漫”表达出了诗人对于知音好友将要离开的事实感到深深的不舍。
除了诗人的不舍之情外,诗歌还营造出一种思乡的哀愁,“故山邈以远,广川间层峦。疲策惮脩坂,颓颜鉴逝湍。风波已倦涉,况乃岁时殚。脾衰妨旅食,形怯讶衣单。行橐正萧条,归梦徒盘桓”,故乡的路途遥远,自己已经不起长途跋涉,归乡之梦似乎遥不可及。全诗既充满了诗人将要送走好友的不舍,又有诗人对家乡的想念,语言虽然简洁干练,却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人深深的悲切之感。
又如《别舍弟》:
客程一分手,征雁随南还。折柳临前浦,听莺怀故山。
清时谁不羡,因病我投闲。旧业东皋下,残阳深闭关。
此诗是诗人为了送别亲弟李之标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离开的强烈不舍。秋天之际,诗人即将与亲人分别,大雁也随着秋天的到来往南方迁徙,双重的离别让诗人在送别之际更觉不舍和惆怅。“折柳”一词,“‘柳’谐音‘留’。留之不住,固有惜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舍弟的惜别之情,也侧面反映了诗人与亲弟弟血浓于水的感情,一句“听莺怀故山”,在与亲人的离别之际,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李之世生活的年代已接近万历后期。万历后期,国家呈现出衰亡之感,诗人在本诗的三四联中,“清时谁不羡”,谁不羡慕太平盛世,只是生不逢时,无可奈何,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的社会感到了深深的无奈以及愁苦之情;并且,诗人多次科考未中,怀才不遇;晚年得来一官职,却因为身体问题辞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与亲人分别,亲人的离去以及对社会、对自身遭遇的无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全诗笼罩着一种压抑、悲凉的气氛。
再如《送方上舍还江右》:
方郎手提三尺剑,云是延津跃出双龙子。自言此物信有神,水斩蛟龙陆豹兕。
张华去后少人知,匣里寒光漾秋水。君曾携之燕市头,醉来拂拭声啾啾。
秋风走猎上林苑,月明高宴娼家楼。秋风明月自年年,半生行乐马蹄烟。
藤蜜时出济人药,藜杖空馀洁酒钱。我政逢君君欲别,对酒无欢共呜咽。
驿亭舂尽柳花斑,莺语鹃啼草树间。兰桡跷趁三江水,马首睛开五岭山。
兴来倘上滕王阁,好寄音书双鲤还。
此诗为送别友人方上舍而作。诗人没有一开篇就谈分别,而是先写了方上舍平日的风采飞扬以及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首先就向读者表达了诗人对方上舍的欣赏之情。“我政逢君君欲别,对酒无欢共呜咽”,没想到刚遇到好友没多久就即将面临分别,即使两个人在喝酒,也提不起任何兴致,因为分别而“共呜咽”。春天就要过去了,只残留下了一些柳絮,杜鹃的啼声凄切哀婉,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不舍和思念,希望好友能够多多寄些书信,好缓解自己的思念之苦。
除了以上诗歌之外,还有如《新婚别》中的“愁心看鸿雁,无字寄相思”,以表示对新婚妻子的想念以及对新婚之际就面临分别现状的无奈;再如《别李干甫》中的“别后看明月,相思漫倚楼”、《别广文邓先生》中的“重游惜分手,南陌柳丝丝”、《送区茂对之五羊》中的“所思无远近,相思总含情”等,都表达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离去的依依不舍。
由此可见李之世对友情的重视程度,不仅表达了对将要分离的好友的不舍和思念,还带有一种浓浓的思乡色彩。语言虽简洁干练,却清晰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真实情感,诗人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融入于创作中,更易打动读者。
(二)对离人的祝福欣赏之情
李之世的送别诗中,归属于对兄弟、同僚之间寄予祝福的送别诗,大约有十六首。其中有如《送陈当时出京》《送杨亦琳上春官》《送周时府入计》《送容书文读书广海》等等。这类送别诗中,大致包含了诗人送兄弟和朋友们前去应试、出京做官、读书学习以及辞官返乡等内容,都蕴含了诗人对兄弟、朋友之间的祝福。
如《送杨亦琳上春官》:
携馀一尊酒,送子长河湄。征途八千里,行役在京师。
是时冬正深,冻雪胶河澌。玄云澹不流,我马东西驰。
赠君从此去,云霄会有期。鸿雁起天末,鹪鹩巢深枝。
此诗写给将要去做官的好友,两人聚完餐后带着剩下的酒,就准备送好友上路了。“征途八千里,行役在京师”,路途遥远,好友将要长途跋涉到京师,远征的道路有八千里之多;而且环境恶劣,远征道路非常辛苦,正值寒冬,“冻雪胶河澌”,不仅下了雪,河里流动的水还带着冰块碰撞的声音,直接点明了当时天气的恶劣程度。“赠君从此去,云霄会有期”,赠以好友此诗,希望好友当官的道路上能够一帆风顺、得心应手,直入云霄大展宏图。在表达了诗人对好友不舍的同时,更是对其前途美好的祝福。
诗歌的最后一句,“鸿雁起天末,鹪鹩巢深枝”,鸿雁飞向更高处,鹪鹩却依旧深藏在自己的巢穴之中,两者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诗人多次未中考试,怀才不遇,晚年得一官职后却又因病罢归,于是诗人将自己比作深藏在巢穴中的“鹪鹩”,无法再干出一翻事业了,也反映出了诗人看着好友上京做官,自己却仍然留在此地的心中淡淡的苦闷。
再如《送钟秉筠谒选春官》:
邮亭别袂柳烟萦,送送潮门十里程。溟沼开帆双翮健,潞河挥策一裘轻。
行冲雁阵过梅岭,独听莺声入蓟城。惟有天涯留寓客,梦随飞骑绕神京。
此诗是送别好友钟秉筠去应试春官,“邮亭别袂柳烟萦,送送潮门十里程”,“邮亭”、“柳烟”等都是送别诗常出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不舍;“溟沼开帆双翮健,潞河挥策一裘轻。行冲雁阵过梅岭,独听莺声入蓟城”,这四句描写了诗人看着好友的船快速地飘走,以“雁阵”作为对比,更是衬托了诗人的形单影只。但是诗歌的最后,“梦随飞骑绕神京”,虽然作者对于好友的离去非常不舍,但是心随着好友去到京都,表达诗人对好友应试情况的关心,希望他能够有好的结果,以致于连做梦都挂念着好友。
再如《送学博刘宾墀先生之任祁阳》:
分符今作令,且喜近乡园。驿路通湘口,家山对郭门。
观风怜土壤,问俗谙方言。形胜荆吴会,鱼盐海市喧。
祁峰雄楚泽,汉派接淮源。露冕新游壮,探奇旧梦存。
蟾云频拄笏,爱日且娱萱。渐鼓南薰奏,还驱北阙辕。
香桥细雨过,青涧杂花繁。浯水漫郎宅,潇江帝子村。
公馀知有暇,佳胜可谁论。
此诗是送别刘宾墀到祁阳上任做官,全诗处处洋溢着欣喜的祝福之情。“分符今作令,且喜近乡园”,首句交代好友了好友将要去做官的好事,而且令人开心的是就离家乡不远处,家乡的们就对着外城的门。中间几联,“驿路通湘口,家山对郭门。观风怜土壤,问俗谙方言。形胜荆吴会,鱼盐海市喧。祁峰雄楚泽,汉派接淮源”,描写了好友当官的地方地理位置何其优越,描写之详细,让读者真正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好友上任的满满的欣喜和诚挚的祝福。最后一句的“佳胜可谁论”,还有谁能够比你更能胜任这个职位,表明了诗人对好友的肯定,希望好友能够在这个职位好好做下去,大展宏图。
在这类送别诗中,诗人大多表示了对好友读书、升迁等事的美好祝愿,饱含了诗人满满的真心和诚挚的心意;另一方面也有诗人看着好友的升迁上任,对自身遭遇更加郁闷。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敬畏
李之世的送别诗中,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敬畏题材的,大约有十首。其中有如《送方士》《送蛾眉山僧》《送慧公朝补陀》《送玄阳道人》等等。这类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有些许差别,这一类送别诗大致是写了诗人对僧人人品的赞颂和敬仰,以及包含送别他们回归自然后对他们的不舍和人生感悟。
如《送蛾眉山僧》:
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一抹入云霄。紫雾濛濛暮复朝。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孟。锡底飞空常不住,盂里藏龙蜿蜿舒。揭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瞿塘滟澦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一盂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
此诗送峨眉山僧人归回峨眉山,却不同于其他的送别诗满含不舍之情,反而是描写了僧人洒脱、通透的生活姿态。“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一抹入云霄”,君子不知峨眉山之高,是因为自身的高度已经比山更高,一闪而过就能进入云霄了,峨眉山的高度已经在云霄之下了。这两句写了僧人的过人之处,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佩和仰慕;“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在高处往下看,千万里的尘届就如浮萍一般,诗人以对僧人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人世间的感悟,站在高处看问题,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峨眉山僧人走遍人世间却保持着如莲花般的清洁高雅,不为人世间所影响。全诗对僧人的修行进行了描写,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僧人踏遍人世间却依旧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的敬畏之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的感悟,所有过不去的事情,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又如《送玄阳道人》:
玄阳道人冰雪姿,铜冠羽扇鹤氅衣。庞眉斑貌婴儿,三花聚顶施华滋。
庐中丹阙白玉墀,骖驾素鸾驭赤螭。昔在终南采蕨薇,今向罗浮撷紫芝。
相逢石上歌竹枝,挥手云山从此辞。
此诗送别玄阳道人,描写了玄阳道人洒脱、潇洒之貌。诗人在前四句对玄阳道人的外貌进行了集中的描写,在五六句描写了玄阳道人的洒脱之处,居住的地方如同皇宫,骑着车马还驾驭着传说中的无角龙,并且还用“冰雪姿”来称赞玄阳道人的心地善良纯净、操守清正贞洁,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玄阳道人的尊敬以及对崇高品质的追求。全诗中,诗人以虚幻的手法描写玄阳道人,虚实结合,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玄阳道人极其敬畏,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闲适洒脱生活的追求。
再如《送方士》:
凄凄芳草遍,之子动征轮。渡海施来药,书符解活人。
怀中三尺剑,囊里一壶春。收拾烟霞去,归装莫讶贫。
此诗是送别方士时所作。“凄凄芳草遍,之子动征轮”,诗歌的开头就交代了方士要离开的事实,“凄凄”二字,反映了当时的送别场景是满含不舍的,诗人用“芳草”描写当时的环境,一方面加深了当时的凄凉感,另一方面又以“芳草”来比喻方士的忠贞、贤德的品质。“渡海施来药,书符解活人。怀中三尺剑,囊里一壶春”,这四句写了方士带着简单的行囊,渡海过来救助他人。道家常以“一壶”表示仙境,以表示方士胸怀的宽广;最后一句,“归装莫讶贫”,描写了方士行囊的简陋,与前面的远大志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赞扬了方士不爱慕钱财、道高德重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对方士的敬佩之情。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方士离去的不舍,更是通过对方士高尚品德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方士的敬畏之情。
这一类送别诗中,多是诗人送别僧人、道士,借由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钦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悟。
三、李之世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李之世正处万历年间后期,“明朝末年,时局动荡不安,明朝XX面临覆灭的危机。特殊的时代环境给文坛带来新的影响”[]。晚明诗坛中,公安派和竟陵派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派别。公安派诗歌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语言较为清新自然;竟陵派诗歌主要表现出“清幽、峻寒”的艺术特色,常有“孤”“空”“冷”“凄”等字眼。李之世的送别诗中,一方面受到竟陵派诗风的影响,大多营造出一种悲凉、宁静幽深的氛围;一方面受到公安派语言风格的影响,不拘格套,较为简练自然。下面将对其送别诗艺术特色进行论证。
(一)意象丰富,意境清净幽远
“意象”是区别于主观事物的客观存在,组合成意境,并且必须在意境中才能得到实现。“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李之世在进行诗歌意境描写的时候,常出现“水”“山”“秋天”“月”“船”“云”“酒”等意象,用来表达意境的宁静幽深、清新自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送吴德祖还新安》:
山山黄叶积,之子汎归舟。邂逅成今昔,存亡念旧游。
岭云微带雨,江树远含秋。惆怅西风道,茫茫起旅愁。
诗人用了“山”“黄叶”“归舟”“岭云”“雨”“江树”“秋天”的意象,并且与“惆怅”“愁”等词语的感情色彩结合起来,渲染出一副秋风萧瑟、凄凉幽深的氛围场景。“黄叶”是秋天将落之叶,“西风”是秋天的风,夹风带雨,在这个秋意萧瑟的日子,好友即将乘上离去的船舟,相遇已是昨夜事,现在却只能回想着一起游玩的经历。诗人用了与秋天、离别伤感相关的意象,用来表达对好友离去的不舍,种种意象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以及忧愁的意境。
又如《同梁伯静舍弟文度送吴彦先于东郊赋别》:
黯黯那能别,尊前不尽欢。日色晓衔阁,岚光晴度峦。
起看江上影,遥挂片帆端。欲发频维棹,偏怜此际难。
此诗是送别吴彦先时写的,描写了诗人和朋友们因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悲伤不已相聚于酒桌前的场景。“尊前”,指的是酒桌前;诗人以“酒”“阁”“峦”“片帆”作为意象,描写了一幅虽然仍怀着不舍之情、但时间到了不得不送人离开的场景。“日色晓衔阁,岚光晴度峦”,太阳的光线出来了照着楼阁,山里的雾气经过太阳光反射后形成的光彩仿佛给山峦“度”了一层光,“度”,通“镀”;和前一句的“衔”形成对偶结构。诗人描写了被光彩照射的楼阁和山峦,以及在江边漂泊的孤帆,渲染了一幅孤独、寂静清冷的意境,与诗人的不舍之情形成了照应。
再如《送黄净友游洞庭》:
君山如抹黛,湖水贴天青。一望无边际,孤帆入窅冥。
临风怀帝子,挟瑟访湘灵。为问空潭月,渔歌谁共听
这首诗是诗人描写与朋友黄净友一起游洞庭湖时所作的。“君山如抹黛,湖水贴天青”,“君山”是洞庭湖口的山,又被称为“湘山”,山被绿色笼罩成,仿佛被染成了绿色;而洞庭湖的水被天空照映成微红色,仿佛与天空“贴”到一起。“一望无边际,孤帆入窅冥”,景色仿佛连在了一起,看起来十分辽阔,一艘小船在湖面上驶向远方,渐行渐远,直至看不见踪影。诗人简简单单用“君山”“湖水”“孤帆”三个意象,勾勒了一幅幽静、孤独的场景,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的意境。
“临风怀帝子,挟瑟访湘灵”这两句,诗人运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湘夫人”的典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帝子”,指的就是“湘夫人”,描写了迎接神灵的女巫没见到神灵时的惆怅、落寞之情,被融于洞庭湖的风声和落叶声中,显得凄惨悲凉。以洞庭湖清冷的景色描写和利用“湘夫人”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学性的同时,全诗还营造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意境。
(二)融合多种表现手法
诗歌的写作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可以增添诗歌的艺术性。李之世的送别诗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烘托、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如《送容九闳游韶阳》:
对酒不能别,相看泪欲挥。河梁一分手,前路换春衣。
柳色经霜嫩,梨花带雨飞。倘逢山水胜,休令赏心违。
此诗中,李之世不止局限于运用一种表现手法,而是结合诗歌的感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诗歌的首联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相看泪欲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颈联和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景物描写营造分别的离愁别绪。巧妙的是,诗人将“换春衣”“柳树”等描述春意盎然的词语放到送别诗中,以乐景衬哀情,运用反衬的手法,反衬出“不能别”、“泪欲挥”的忧伤。第六句运用象征手法,因“梨”与“离”同音,故在古时以“梨”象征“离别”。描写梨花带着雨飘落下来的场景,以景物描写烘托离别气氛,抒发了诗人送别的伤感情调。
又如《送赵弼之吴下省亲》:
春江渺渺落鸿孤,送子扁舟下五湖。一片白云看不尽,暗随明月入姑苏
此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情感和意象结合起来,寓情于景,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首先,首联处运用了托物寓情的手法,“落鸿”指的是向南投宿的鸿雁,诗人以“落鸿”来表示离思,抒发送人离去的浓浓哀思。三四句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幅风景画,没有明显的情感表达,但细细品味便能体验到诗人浓浓的情感。友人的扁舟像一片白云越飘越远,并且诗人在末句运用了“明月”这个意象,月亮朦胧、清冷的形象与忧伤深邃的离别愁绪一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除了上述表现手法,诗人还运用对比手法,如《送杨亦琳上春官》中的“鸿雁起天末,鹪鹩巢深枝”,以“鸿雁”和“鹪鹩”作为对比,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祝福;又在《送黄净友游洞庭》“临风怀帝子,挟瑟访湘灵”中运用了“湘夫人”的典故,以“湘夫人”的凄凉之感营造诗歌孤独清冷的意境,增添诗歌的文学性;在《送吴将军良卿就试大司马》中,诗人还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蕪山九月飞阴雪,画角城头声咽咽”一方面实写交代就试途中的恶劣,“万人丛中逞好手,目快意迟惜始发。飕飕鸣镝贯垂杨,盾鼻濡毫奏策章。宫花插鬓袍如血,五凤楼前谒君王”,一方面又想象着吴将军能够杀出重围,亲自来到皇帝面前,戴上皇帝亲手为其佩戴的花,这种构思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李之世在诗歌中融合多种表现手法,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在抒情的同时更具艺术性,送别诗的情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语言简练清绝,情真意切
李之世的送别诗虽然整体语言较为简洁朴素,没有一味追求过于华丽的辞藻,不刻意雕琢,但却蕴含着真情实感,语言简洁大方,工诗善书,清绝醇厚。
如《送世立沾麓五羊赴试》:
禅榻听经处,思君独倚阑。潮平池响细,风搅叶声乾。
蝶寝余劳梦,鸿飞尔并翰。一帆破晓去,带雨度江干。
这首诗是李之世送好友奔赴五羊城考试时所写的诗。“禅榻听经处,思君独倚阑”,在禅房听见诵读经书的地方,一个人倚着栏杆思念着远去赴试的好友,对好友的思念没有用长篇大论诉说,而是以简简单单一句话,既简洁大方,又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潮平池响细,风搅叶声乾”,“细”“乾”二字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景物描写的细腻,用来描写满潮时池水的响声和风吹起时带起树叶的声音,诗人在三四句用细腻的景物描写来表达友人离开后的情感,借景抒情。
“蝶寝余劳梦,鸿飞尔并翰”,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以“蝶寝余”和“鸿飞”作为对比,把自己比作蝴蝶,把好友比作“鸿雁”,并且希望好友能够像“鸿雁”一般升迁发达,一方面蕴含了对好友的祝福,一方面也暗含了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全诗的语言简练清绝,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又如《送冯县尉解组归》:
凉飙起木末,江驿动微程。但解林峦趣,宁知簪绂荣。
云连千嶂暝,风送一帆轻。不尽江门水,难销此别情。
这首诗歌是诗人送别冯县尉辞官归乡时所作的,诗中描写的景色都是寻常可见的事物,诗歌语言也比较平淡,并没有特别华丽、经过修饰的地方。“凉飙”即秋风;“木末”“江驿”“林峦”“簪绂”“云”“千嶂”“风”“帆”以及“江门水”都是平常之物。诗人将这些平常自然的意象与离别之情组合在了一起,虽然没有经过特别的雕琢,但是却蕴含着满满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秋风卷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江驿见证着诗人送别友人的场面,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加深了送别之人的离情别苦。“不尽江门水,难销此别情”,无边无际的江门水,却难以带走此次离别的情思。
诗人借用简单的景物组合起来,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简洁朴素,却增添了另一番韵味,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醇厚,更能打动读者。
再如《送黄达卿游西粤次其留别韵·其一》:
严风起木末,飒飒动高秋。正值萧条候,况兼离别愁。
人烟苗子国,桂棹夜郎舟。向晚频翘首,茫茫天际头。
这首诗歌是诗人送友人黄达卿游西粤后为了作为纪念送给他而作的。诗中用的词语,如“正值”“萧条”“况兼”“离别”“翘首”“天际”等词,直接大方,极具口语化特色,还运用了“飒飒”“茫茫”“愁”等带有凄凉意味的词,让全诗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充满了离愁别绪。语言简练,没有多余的词语,非常自然地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愁伤感,让读者能够轻易地读懂诗中蕴含的不舍之情。
李之世的送别诗语言简练自然,虽然没有追求刻意的雕琢,但却清绝醇厚,诗歌中既不乏细腻的景色、事物描写,融情于景,同时也有直抒胸臆的旷达,令诗歌在朴素中更富艺术特色。
四、结语
在古代,送别诗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通讯工具不发达,时间之久,空间之远,距离之长,让送别诗拥有别样的魅力,使之流行。
李之诗的送别诗约七十首。其中,与离人分别时产生不舍之情的诗歌大概有三十九首,对离人寄予祝福的送别诗大约有十六首,借由送别僧人来表达对僧人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的送别诗大约有十首。其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意境较为清净幽远,语言简练清绝,较为口语化,同时又融合了多种表现手法,总体而言,较有研究价值。让我们在进一步学习诗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作诗意图,细细品味其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明)李之世撰.鹤汀诗集[M].河南:学识斋,2016.12
[2] 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2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5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3
[5]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99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