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雁塔广场及题刻唐诗概述
西安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保存着许多优良的文化宝藏。正所谓“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1]正是如此繁华的帝王之都,吸引着一批批文人墨客前来一瞻大唐风采。在这里他们留下了不少诗篇,笔者本次就通过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研究,分析他们在长安留下的诗篇,展现的唐朝生活。
(一)西安大雁塔广场介绍
说到大雁塔广场,不得不提的就是慈恩寺了,大慈恩寺坐落于长安晋昌坊,在杏园的北面,与杏园所在的通善坊南北相接。据说“它的原名为无漏寺,始建于隋,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唐高宗为太子时,为思其亡母文德皇后而改建为大慈恩寺,简称慈恩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2]在当时,慈恩寺是长安规模最大的佛寺,全寺共十三院落,僧房多达一千八百九十余间,占去了晋昌坊的整个东面。到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为了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在高宗资助下,于寺内西院建塔,“仿照印度的建塔形式建造而成,号为慈恩寺塔,又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并在塔名前加上一“大”字代表大乘佛教,俗称大雁塔”。[2]其始建于652年,距今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其后层数和高度都有所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的七层塔身,高为64.5米,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象征。
大雁塔广场位置在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也是亚洲最大的“唐主题文化广场”,这里已经成为西安市民、游客,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一处热门文化旅游胜地。国学大师霍松林教授在游览后也欣然题诗:“水木清华楼殿新,繁花似锦草如茵。广场兼具园林美,览胜休闲乐万民。”
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约1000多亩,包括有: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西苑、步行街和商贸区等多个子广场。大雁塔广场中以北广场最为著名,北起雁塔路南段,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至广场东路,西至广场西路,于2004年1月1日竣工。其占地面积约为252亩,是定大雁塔南北的中心轴,中央还有音乐喷泉广场,左右两侧分别是“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整个广场的建设将古今文明完美的结合,在现代广场上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唐代元素。我们从北广场出发,由雁塔东步行街向南走去,绕着大雁塔和慈恩寺的外墙,路上可以看到许多精巧别致的工艺灯路竖立在路的两旁,灯柱上还刻写着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灯柱错落有致的装饰在广场的道路两边,时刻在向人们彰显着大唐的魅力与文化。再向东走去就是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西北角竖立着一排石柱,与那些灯柱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些诗都刻在石柱上,脱离了现代元素,更彰显出文化的魅力。游览在这些石柱间,恍如隔世,如同与昔日的大师游园赏景、吟诗作对。
青色的石板路、朱红色的木柱,白墙灰瓦,构成了一幅带有古建风味的美妙景象,体现出整个广场的高雅气质,不得不说大雁塔广场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唐代历史的文脉,为现代城市带来了个性与优势。
在雁塔西苑还能看到一处建筑“雁塔题名”这就归因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以后,新科进士们就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以此来象征自己的仕途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是对佛文化的完美阐释,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玄奘立式雕像,再向南走就是大唐不夜城。
这条景观大道长约1500米,横贯南北分布着“盛世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经典艺术作品等九组主题群雕”,立体的展现了唐朝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了大唐雄风。大唐不夜城南端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房谋杜断”群雕,由此向北依次屹立着体现大唐文化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雕塑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的雕塑,充分体现了大唐时代文化的璀璨。
(二)题诗情况汇总
1、数量整理
笔者实地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进行收集,整理得出大雁塔广场上题刻唐诗约一百五十余首,收录不同作者近74余位,灯柱四面皆刻有唐诗,向对面相同,即每柱刻有两首唐诗,但不同灯柱间内容多有重复,广场上且设立灯柱130余个,分布在广场道路两旁。题刻唐诗内容或为诗人为官在游览曲江、慈恩寺时所作,或为与友人结伴同游的赠诗,或为借景抒情的畅怀之作。除此之外,也有反映长安当地民风民俗,寻常百姓生活的写照,题刻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长安景观。
据笔者统计广场上共收录作者有:李峤、宋之问、怀素、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岑参、李泌、李适之、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李端、章八元、孟郊、欧阳詹、王建、王涯、李绛、张籍、雍裕之、卢宗回、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曹著、朱庆馀、刘沧、刘得仁、杜牧、赵嘏、赵璜、李远、许玫、李商隐、温庭筠、张祜、刘驾、罗邺、许棠、薛能、章碣、李迥秀、皮日休、韦庄、徐夤、黄滔、林宽、韩偓、唐彦谦、郑谷、喻坦之、李山甫、秦韬玉、杨玢、熊孺登、卢宗回、皎然、贺知章、荆叔、崔护、韩翃、杜奕、袁中道、曹松、太上隐者、慈恩寺塔院女仙以及无名氏的作品,诗歌多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歌收录最多,共23首,笔者将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收集整理,具体内容见附录一,图片见附录二。
2、广场题刻字体
在广场题刻字体方面,大雁塔广场上题刻的唐诗多为颜真卿、柳宗元的楷书字体,严整规范,用笔刚劲有力。印刻在灯柱上与石柱上的的唐诗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外在的纹路,不仅在展现唐诗语言魅力的同时,向人们描述出了中华文字的独特美。
北广场上还有四座石质的牌坊,四座牌坊均用白麻石材贴面,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门样式,呈现出平衡、稳定、简洁、大气的特点,牌坊题辞用唐人崇尚的字体书写,带有一种大气辉煌的震慑力。
3、周边题刻唐诗调查
在对大雁塔广场的题刻唐诗整理研究后,笔者将其周边的题刻也进行整理,其中就以芙蓉东路和大唐芙蓉园东门的题刻唐诗为例,将其诗歌与大雁塔广场唐诗进行比较,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4、校对正误
在将题刻唐诗与《全唐诗》进行校正中,共发现有三处错误。
其一:作品《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分别有唐代曹著和宋代陈翥两位诗人以此为诗名作诗,广场上所题刻的诗歌,将两位作者的作品混淆,诗人曹著的作品《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内容为:
渚亭临净域,凭望一开轩。晚日分初地,东风发杏园。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照灼瑶华散,葳蕤玉露繁。未教游妓折,乍听早莺喧。谁复争桃李,含芳自不言。
在大雁塔题刻的唐诗《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的内容为宋代诗人?陈翥的作品:“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映雪犹误雪,煦日欲成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芳景堪游处,其如惜物华。”题刻选材过程中将其匹配错误,误将宋代陈翥的作品题刻在了唐朝诗人曹著的名下。
其二:《曲江红杏》为唐代诗人郑谷的作品,但笔者在搜集过程中发现在广场题刻上将这首诗的作者刻为两位作家,分别为晚唐时期郑谷和唐彦谦,作者题刻不统一。通过查询《全唐诗》,查证结果为《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为晚唐诗人郑谷所作。
其三:在广场灯柱题刻中,《晦日同苗员外游曲江》的作者为中唐诗人李端,题刻上将其作者刻为杜甫,与《全唐诗》有异。

二、题刻唐诗内容研究
长安在那些风化绝代的诗人眼中算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他们或在终南山闲居,或在秋波泛起的渭水河畔赏景畅游,或在长安酒肆中“与尔同销万古愁”,或在长安东门外的灞桥依依不舍地别离,或置身于依山傍水的的曲江,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一切的景物都牵动着诗人的情思,为诗人的创作提供灵感。
(一)应制诗
曲江是当时长安的游赏胜地,长安明媚的春光,三分之二就被演绎在曲江,曲江可谓是“空山之泺,旷野之湫”。[3]曲江之美,重在“曲”字,张礼《游城南记》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不见底。”[4],正因这里的曲径幽深而更加深得游人喜爱,前来此处观赏驻足。当时在曲江附近还设有许多的阁楼、亭台、游乐设施,与自然景物映照着,显得格外美如画作。在曲江的南岸就是芙蓉园,是当时皇家的游赏之地,皇帝宴群臣就在曲江,游园赏景、访春宴饮也都离不开曲江,长安百司衙署还特为百官专门在曲江周围修筑“廨署”,以方便官员在曲江游园。
当朝天子附庸风雅,在游宴上喜爱带领有学识的才子一同前往,在宴会过程中,才子们都会作诗咏句,有的是歌功颂德,有的则是抒发内心情感。应制诗多是对当时宫廷文化生活的一种记录,因为他们的创作多是以皇帝为创作的中心,因此皇帝的审美创作态度对当时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唐时期诗人李峤《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曰:“年光竹里遍,春色杏间遥。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今日陪欢豫,还疑陟紫霄。”这首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中宗驾临芙蓉园时,该诗生动的描写了当时曲江的美丽风光,飞花伴着蝴蝶起舞,动听的曲调随着娇莺恰啼,连蝴蝶、娇莺都带有欢愉之感,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更是不言而喻的。
初唐时期另一诗人宋之问的应制诗《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曰:“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作者与李峤相同,都是中宗时期的诗人,作者描写的是重九与中宗一同游慈恩寺的景象。全诗描绘出了游览慈恩寺的场景以及帝王出行的景象,字里行间展现着唐朝的雍容华贵。初唐时期诗人李囧秀也有此类应制诗,他的作品《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诗曰:“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言从祇树赏,行玩菊丛秋。御酒调甘露,天花拂彩旒。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与其他应制诗相同,作者在此展露自己的文采,为的就是能够使得龙颜大悦,但文中通过沙界、王塔、金绳等词语,使得全诗的内容更加祥和、从容,“同此庆时休”更是显现出了当时唐朝是怎样的一个太平盛世。
广场题刻中盛唐时期诗人王维也有应制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曰:“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记录了天宝年间,唐玄宗上巳节驾游曲江的场面。诗中“祓禊向中流”体现出了在当时有上巳节这一天临水洗濯的习俗,他们希望以此来祛病延年,这是当时的一种说法,今日早已消失。在天子出游的队伍中有“画旗”指代的就是仪仗中所绘有日月龙纹的旌旗,“春服”是当时百官的服装,在不同的季节官员们的服装也是有区别的,大概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制服”这一概念,句末则是对帝王的称颂。王维将当时帝王出游的场面用华丽的词藻描写的雍容华贵、盛大壮观,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一些文化习俗。
(二)节日题诗
曲江在当时已是一所面向公众的园林景区,平日里就游人众多,到了节日更是热闹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在对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进行整理时,三分之一的诗歌都是对节庆活动的描述。在当时,最重大的三大节日就是中和节、上巳节和重阳节了,如恰逢上这些节日,长安城内可谓是万民同乐。皇上会赐宴曲江池,百姓也会前往曲江游玩,这在唐诗中也都有应征,如“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
曲江在当时可是长安百姓节日的理想去处,而在这些节日中,因寒食与清明节相距较近,且气温舒适、正值仲春、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往往会吸引到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景、插柳泛舟。薛能《寒食日曲江》曰:
曲水池边青草岸,春风林下落花杯。都门此日是寒食,人去看多身独来。
李山甫《寒食》曰: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韩翃《寒食》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又如我们最为熟悉的诗篇,杜牧的《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雨中清明图,在微微细雨中独自走在途中,心中的孤独、凄凉,与春雨相呼应,增添了“行人”的惆怅。
王维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对重阳节的描写,在我国古代就有重阳节登高望远和喝菊花酒的习俗,这首诗中的意象也成为思念亲人的漂泊者、游子所借用的常例。
在唐代,宴饮更是各大节日庆典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流程,在题刻唐诗中就收录了许多节日宴饮时所作的诗歌。有关中和节的题刻诗歌有诗人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曰:“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缺一韵)。”诗人李泌是唐德宗时期的官员,在德宗以前并无中和这一节日,德宗贞元五年(789)将每年的二月一日作为中和节,以后,朝廷中最为重视的节日就是上巳节、重阳和中和节这三个节日了。从诗人李泌的诗中,“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既表现了宴会的热闹非凡,莺歌燕舞,也歌咏了帝王风范,一派祥和的景象。在上巳日赵璜《曲江上巳》曰:
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
白居易《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曰: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这首诗虽未加上“应制“二字,却也是与应制相同,称颂圣上,“元和胜永和”。
3、应举题诗
曲江、杏园、雁塔另一价值就在于它是与唐朝的科举考试紧密相连的,在唐朝时期,曲江借助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活动的最佳宴饮去处。毫无例外,新科进士宴也在此举行,新科进士们有“关宴”、“杏园宴”、“谢师宴”等众多宴会,进及第的进士在赴宴后,还会前往慈恩寺大雁塔进行题名留念,这就是当时相传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的风俗。在这种情景之下,不少才子进士都会赋诗一首,借以抒情感慨。
晚唐诗人刘沧,他在科举考试中久试不第,最终白发苍苍时才中得进士,在诗人的《看榜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在当时唐朝科举考试后,会放榜来公布成绩,诗人在诗中说道:“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禁漏是当时宫中的计时漏刻,以此来判断时间。禁漏初停,即秘书省在一大清早就出来放榜,而诗人榜上有名,故将其称作仙榜,可见是诗人内心的激动。放榜之时正是初春,曲江中的树发出寒梅,莺啼鹤舞,一派喜庆气象,在终于得第后,诗人难掩内心的喜悦。
诗人黄滔一生仕途坎坷,同刘沧一样久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这一年黄涛已经56岁了,在25名进士中名列第十名,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故作诗《放榜日》:“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在此处,诗人将录取进士的皇榜称为“仙榜”,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与刘沧将皇榜称为“列仙名”和李远将新进士称为“仙侣”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为晚唐诗人的赵嘏,在出试日后也在曲江留下诗篇,其诗篇《出试日独游曲江》就题刻在大雁塔广场上,“江莎渐映花边绿,楼日自开池上春。双鹤绕空来又去,不知临水有愁人。”唐朝的进士考试时间一般都在正月,这是曲江早已有了春的气息,而诗人却由于担心考试结果,无暇观赏美景,内心十分忐忑。
诗人李远在未及第后也留下诗篇《陪新及第赴同年会》,“曾攀芳桂英,处处共君行。今日杏园宴,当时天乐声。柳浓堪系马,花上未藏莺。满座皆仙侣,同年别有情。”这是诗人李远在未及第,却追攀一位新进士随行,并陪着参加杏园宴会所作。作者作为一名落选者,满眼都是钦羡,作者将其称为“仙侣”可见作者内心对及第的渴望,这也与当时的一个风俗有关,为及第者若能与新进士结交为朋友,则可以为自己的来年考试带来好运,因此作者在诗中说道“曾攀芳桂英,处处共君行”,甚至是新进士的衣服也会成为他们抢夺的对象,可见当时科举考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三)诗人的长安生活
唐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唐代的诗人几乎都到过长安,留下许多歌咏长安、描绘长安的诗篇,无论是巍峨壮丽的宫阙,熙攘热闹的街市,辉煌秀丽的曲江,还是挥手告别的灞柳,透过唐诗我们都能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1、王昌龄
盛唐时期诗人王昌龄的诗篇《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这首诗是王昌龄与王维一同游览青龙寺所作,这里的“清净所”所指代的就是寺院,在当时,长安的寺院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所,许多诗人都会联袂而至,这也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
2、李绛
中唐时期诗人李绛、白居易、刘禹锡、群上司空也共同联袂在杏园作诗,作出的这首《杏园联句》: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李绛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刘禹锡
这是李绛六十六岁时所作,其他诗人也都老去,他们在杏园为刚回长安的好友刘禹锡设宴接待,这首诗虽从内容上来看,是各说各的,不太连贯,但是他们都表达了对往昔的缅怀,刘禹锡在被贬二十四年后重回长安,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公的感谢之情,白居易也提及同为翰林学士的往事,来感慨时光的忽逝。诗人们大多通过作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悲或喜的向我们展现了的当时的生活。
3、朱庆馀
晚唐诗人朱庆馀的作品《题青龙寺》“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就将自己游青龙寺的景观描绘了出来,在首诗中作者将青龙寺的地理位置做出了论述,将青龙寺位置之优、地势之妙、景色之佳、登临之美一一说尽。“幸好因岗势”这里就指代的是乐游园,在当时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就是乐游园,乐游园与青龙寺其实为同一处,青龙寺就建造在乐游园之上,且青龙寺与终南山正面相对,可谓是一处赏景的绝佳之处,诗中说道“登临值夕阳”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登临远望的效果最佳。这与李商隐的作品《乐园游》中的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同,都是对乐游园上风光无限好的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4、李廓
中晚唐时期诗人李廓《长安少年行》“金紫少年郎,绕街鞍马光。身从左中尉,官属右春坊。刬戴扬州帽,重薰异国香。垂鞭踏青草,来去杏园芳。”中就将自己在长安街上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来,展现出长安街市的繁华、热闹。诗中所提到的“扬州帽”大概就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帽子样式,我们现在对其外形已不得而知,诗中“异国香“即外国产的香料,可见在长安城内已十分普遍,说明当时唐朝已与中亚一带的一些国家有了贸易上当来往,商业交通已经通畅,有香料的进口。在这一派热闹繁华的街市上,人们一起踏青赏景,十分惬意。
5、章八元
章八元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在他的诗作《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中,将自己登塔的感受和大雁塔的构造、外形进行的描写,对慈恩寺塔的描述“十层突兀在虚空”应证了当时大雁塔在武则天时为七层,在大历年间增至十层的说法。大雁塔是唐代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地面建筑,也是今天西安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章八元对慈恩寺塔的详细说明,从纪事的角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6、曹松
晚唐诗人曹松《曲江暮春雪霁》:“霁动江池色,春残一去游。菰风生马足,槐雪滴人头。北阙尘未起,南山青欲流。如何多别地,却得醉汀洲。”诗人描绘了一副暮春下雪的罕见景象,在雪后初晴,诗人前往曲江赏景,与其他诗人不同,诗人写出了另一番曲江景象。唐代应举的读书人,在落选之后,游一回曲江即告别曲江,明年再来应考,也有一些考生无颜回家,就选择留在长安等待来年科举。而诗人用“如何多别地,却得醉汀洲。”来感慨自己不能回家,滞留异乡。
7、喻坦之
与前文中及第举子相对照,长安还有这么一批落第失意的读书人,与他们相比,刘沧、黄滔也还称得上幸运。晚唐诗人喻坦之久就是众多失意举子的一位,累举进士不第,终生落魄。在他的诗篇《春游曲江》:“误入杏花尘,晴江一看春。菰蒲虽似越,骨肉且非秦。?曲岸藏翘鹭,垂杨拂跃鳞。徒怜汀草色,未是醉眠人。”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忧郁。“误入杏花尘”作者在不经意间走进杏园,而杏园与进士及第关系密切,可见科举失意对诗人的影响重大。诗人描绘了杏园内曲江中一派春意盎然之景,却自叹这春景虽好,却不是诗人可以安心享受的,内心满怀失意与惆怅。
唐朝诗人的诗歌素材一大部分都取自于生活本身,正如题刻韩愈的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通过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将长安城在早春时节的景象描绘出来,是对当时最真实的写照。白居易《曲江忆李十一》则是诗人所作的一首怀人诗,“李君殁后共谁游,柳岸荷亭两度秋。独绕曲江行一匝,依前还立水边愁。”李十一是诗人同年进士的朋友,这首诗就作于李十一死后第三年,因常来曲江,不禁引起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因而诗作显得格外伤感。
通过对题刻唐诗的研究,更加让我感到唐人与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诗。”,他们无论何事何物、何时何地皆有诗作,这已经成为了他们表意达情,人际交往,最普遍化的工具。透过题刻唐诗,仿佛看到了这些诗人们的生活轨迹。
三、题刻唐诗的创作特色
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作品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著名的流派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韩孟诗派等,风格或自然含蓄,或豪放旷达,或清奇飘逸。创作在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古典诗歌推向新的高度,直到唐朝诗歌体裁逐步完备,近体诗即格律诗产生,并成为官方认可的新诗体。自此有了古、近体之分,近体又可分为五、七律,五、七绝,五、七排律。这将我国诗歌的音节、文字的提炼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雁塔题刻唐诗的整理,使我们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杜甫
杜甫钟情于曲江,将其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诗人的一生都同长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境遇使作者与曲江结下了深深地情节,并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曲江诗篇,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善于律诗,注重描写现实,感情基调以沉郁顿挫为主,其诗中有蕴含了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了民间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如广场上收录的杜甫作品《曲江对雨》,诗人首联先写景,借用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这一动景同江亭寂寂,芳草萋萋一片静谧相结合,虽有春意,却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诗人这一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既凸显了眼前之景的冷清,又流露出物是人非、时移世易的沧桑感。诗人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如今也目睹了安史之乱后曲江的荒凉,其诗文中的情感耐人寻味。颔联承接上文,写出了曲江的胜景,以动态为主,诗中“落”字虽是描写这春日落红离枝之景,却在此藏情,感叹盛唐气象一去不返,诗人不免潸然掉泪。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将幽思进一步的渲染。“水荇牵风翠带长”,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称“水荇牵风”,赋以水荇人格化的动作,好像“水荇”因这曲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而试图借风来缓解惆怅。诗前面句虽是单纯的写景,却字字蕴含着诗人对于曲江荒凉的、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后两联写出了“对雨”之思,先是触景生情,回想当年玄宗皇帝率领龙武禁军驾临芙蓉园的盛况,而后是诗人的狂想,诗人明知逝水难回,却仍渴望能一展报复,如今只能借沉醉来麻痹自己。全诗写景生动,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的追思和内心的苦楚。
安史之乱后,曲江作为王朝兴衰的象征性意蕴,国家动荡不安,气数将尽,曲江颜色尽失,破败不堪,此时的“曲江”诗即使不是满纸血泪,也极少有欢快的气氛,几乎可以说是一首首为大唐王朝唱起的挽歌。
(二)李白
李白诗歌的创作与杜甫不同,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在内容上主观色彩很强烈,侧重于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却很少对客观、细致的描述,诗中常贯穿着奔放的气势,作诗讲究一气呵成,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惊人的夸张。
在广场上题刻的诗篇《秋浦歌》是诗人在天宝十三载(754)所作,共十七首,广场上题刻为其一:“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采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从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才使得诗人愁生白发。
(三)元稹
中唐诗人元稹的诗歌创作善于在平浅中呈现华美,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广场上题刻有他的作品《使东川·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此为元稹感梦而作。前两句通过“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将人们引入梦境,这里的“君”诗人有所备注,是梦见同李建、白居易同游曲江,还游了慈恩寺。据史料记载,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拔萃”登科,一起赴宴宴、题名留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写诗时,身处梁州远离长安,思念曲江之春,更思念昔日好友,借诗表达同友人的深厚友谊。后两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好梦随着亭吏的吆喝,而从梦中惊醒,面对现实。这是实境,实中又有虚,前后相映成趣。
(四)同名作品
在题刻的唐诗中也有收录不同作者的同题作品,如刘禹锡、罗邺、卢纶和唐彦谦都曾做过《曲江春望》,各具特色。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壮之气。在《曲江春望》“凤城烟雨歇,万象含佳气。酒后人倒狂,花时天似醉。?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何事独伤怀,少年曾得意。”中诗人在前六句中突出描写了长安人外出游曲江的热闹景象,诗人用“凤城”来指代长安,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长安地位之重,而在最后一句诗中感怀时光飞逝,自己少年时也曾在此意气风发,如今自己已经老了,不免有些伤感。
罗邺《曲江春望》“故国东归泽国遥,曲江晴望忆渔樵。都缘北阙春先到,?不是南山雪易消。瑞影玉楼开组绣,欢声丹禁奏云韶。?虽然未得陪鸳鸯,亦酹金觞祝帝尧。”罗邺是唐末愤世嫉俗的诗人,他的作品《曲江春望》主要是一首颂时的诗,诗歌前两句用“故国东归泽国遥,曲江晴望忆渔樵。”来抒发作者思念家乡,有心归隐之情。而全诗的整体思路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嘲讽与挖苦,将其口上称为尧舜,实则暗示其为桀纣。
卢纶《曲江春望》“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翠黛红妆画鹢中,共惊云色带微风。?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卢纶《曲江春望》这是一首描写曲江春深的诗篇,作者通过在诗中将花鸟与时令相对,展现了曲江的春景,并且这首诗还反应了曲江的水源等信息,成为研究曲江水源的宝贵资源。
唐彦谦《曲江春望》“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汉苑花。”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开头第一句写曲江,其他都是望中所见,缅怀秦汉,也将诗人的感慨寄托其中。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因而在面对曲江这一共同的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题刻唐诗的意义
西安如今,已是一座内陆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同样也是举世瞩目的热点旅游城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观光者前来一览帝王之都的风采。大雁塔作为西安的一处地标性建筑,更是广大游览者必去之处,在大雁塔广场上题刻唐诗,无疑是将一副动态的长安历史放映在游客眼前,从中使他们见证昔日长安城的辉煌,触摸着西安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特征。
唐诗的成就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文化高峰,在唐代不到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留下了无数诗歌,仅收录进《全唐诗》的就将近五万首,这与唐朝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繁荣的经济就像一片沃土,开明的政治就像一阵春雨,优良的制度如同一阵南风,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才造就了大唐盛世。西安最大的旅游魅力就在于其历史文化的深厚,悠久浩瀚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西安深具文化气息。作为文化名城,我们就应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感受我们的历史,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正是一把钥匙,将我们的丰厚文化展现出去,使更多的人透过唐诗感受长安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名长安本地人,我时刻都在感受着长安的文化魅力,时刻都受到唐文化的熏陶。每一块青色墙砖,都是一首流淌的诗,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长安就象是一幅水墨长卷,展开它便等于展开了千年的历史,看到他便是看见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岁月。我们从中汲取着历史的养分,唐诗也正在潜移默化的提升着我们的文化品位。
都说长安里凝固着唐朝的血液,这是因为在长安这块世界古城中,保留着当年的砖瓦、气息、脉络。这正是我们通过对大雁塔广场题刻唐诗的研究所要展现出来的精髓。为了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尘雾来认识我们为之骄傲的古都长安。
大雁塔广场周边的旅游景区数不胜数,从慈恩寺过去便是曲江池,那是长安的南郊,也是古代的园林场所。“曲江池边的景色极美,可谓是垂柳依依,真是个盛产唐诗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再现以前曲江池的景色,现在这里建立了大规模的音乐喷泉景区,虽加入了时代元素却无法抵挡唐诗的优美意境。
西安能成为一座令人难忘的城市,不得不提的就是唐诗这个重要因素。唐诗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唐诗仅仅几句话,但它所蕴含的意蕴深长,这种优美的语言风格深深地鞭策着我们的语言习惯和自身修养。西安大雁塔广场上的题刻唐诗正是抓住了之一资源优势,努力将其转变成为我们的旅游品牌,使其成为这座城市的无形资产,提升西安的整体旅游品位。唐代诗人无论是游寺登塔,还是进士题名,都在曲江留下过杰作,这正是我们古都西安的独特魅力,洛阳作为著名的古都城市,却没有留下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为什么西安能与罗马、雅典齐名共称为世界历史古都的原因。
题刻唐诗对大雁塔品牌的建立,就要结合如今的发展流行趋势以及政策要求,通过自主创造,突出展现西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为受众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这些印象就是西安旅游业为自己打开的一个新阶梯。于此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将西安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期刊的形式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长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相信题刻唐诗将成为我们长安一个有力的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来了解西安,了解大唐。
参考文献
[1]陈伯海等编.唐诗汇评增订本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652
[2]谭邦和.媛诗九美中国古代女诗人诗选[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87
[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箋[M].北京:中华书局,1990:452
[4]戴耀萍.浅谈古诗词的教学与欣赏[J].南方论刊,2005,(08):59
[5]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等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7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