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林外史》代表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优秀水平,杜慎卿是作品其中一个角色。该作品流传至今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学者都曾对作品内容和人物角色进行分析。笔者也结合文献资料对杜慎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成因和意义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本文经过对该人物形象的探究,认为杜慎卿是一个高雅的文人,他的形象有真假两面。他出身于富贵家庭,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较强的虚荣心,自我认同感高。他的形象受到家庭环境和当时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是他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本性,能够与那些因极力追逐功名富贵导致人性被腐化的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慎卿这个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丰富的的人物形象设置,也反映出当时官僚主义盛行,上层社会文人虚伪做作的社会环境,升华作品主题,使作品更有价值。
关键词:《儒林外史》;杜慎卿;人物形象
一、绪论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小说,代表着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创新性地开创了通过小说的形式直接对现实生活进行评价的先河。全书由五十六回组成,吴敬梓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作者是以写实主义的形式描绘了各类人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可以说这部小说为读者展示的是封建社会的社会风俗,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读之总会使读者对生活在科举制度阴影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故事了解书中大多数人的人性被腐蚀的原因和具体过程,从而清楚地看到当时官吏治理的腐败和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与随波逐流的大多数人物相比,那些仍能够坚持自我、坚守人性的少数人就显得尤为可贵。正因如此,这部作品至今在文坛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思想的解体。直到今天,作品的文本内容和一众人物形象仍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作品所蕴藏的深层思想经过时间的沉淀也被层层剖析呈现在大众面前。
《儒林外史》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每每读之都受益匪浅,获得很多的人生启示,如同样的环境可能会造就不同的人,对人性善恶及其原因的思考,以及对科举制度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等等。在作者所塑造的一众人物中,笔者认为杜慎卿这一人物形象较为与众不同。在研究初期,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图书馆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了不少有关杜慎卿形象的文献资料,发现近年来对杜慎卿进行详细分析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在结合当代现实情况对杜慎卿的人物形象意义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更少。因此笔者选择杜慎卿这个人物形象作为论文研究的课题,希望能够有所突破。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儒林外史》中与杜慎卿有关的故事内容和前人对杜慎卿形象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围绕杜慎卿的形象特点、成因和意义三个角度去进行的。笔者认为本次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主要体现在研究初期搜集整理资料时发现前人对杜慎卿形象在现实意义方面的研究较缺乏,所以本文可以填补对杜慎卿这一人物形象研究的一部分空白。
在本次研究选择的相关文献阅读中有关杜慎卿的形象表述,可以总结为杜慎卿是一个雅致的文人,他出身富贵,有丰富的学识,对生活有高要求,经常自我欣赏。他社交能力强,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出身低下且目不识丁的人。这个人物身上颇有点真名士的风度,却也无法掩盖他精神的空虚与虚伪做作。说他真在于他有真实的高质量生活要求,真正自我欣赏,有真实的富裕家境和真才实学。而他的假则在于他表里不一,表面上与不同阶层的人交朋友,实则内心看不起他们,通过他们来衬托出自己的高贵。下面笔者将着重谈一谈杜慎卿这一人物形象最典型的特点——他的“真”与“假”。
二、杜慎卿的“真”与“假”
杜慎卿的形象有真有假,其成因源自于他的家庭、个性和社会背景。他出身于富贵家庭,可以享受到荣华富贵,满足高雅的生活需求,并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无疑助长了他产生高傲虚荣的性格。他个性与众不同,喜欢高雅,甚至有点同性恋的癖好,他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通过“假”的一面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热衷于功名利禄,对于没有做官的文人多少都有不尊重的成分,没有做官的杜慎卿,只能通过看上去的不经意而实则是故意地展示自己的才学,显示自己的“假慷慨”,获得他人的尊重。杜慎卿属于当时社会的上流阶层,上流阶层中大多数人经常不务正业,争相攀比,气氛普遍是虚伪做作的,这样的环境也影响了杜慎卿。与文本中其他的文人相比,杜慎卿有不同的地方,包括他优越的出身背景、雅致的作风和同性恋的倾向,都是当时主流社会不太能够认可的。综上所述,家庭、个性和社会背景是影响杜慎卿形象有真有假的原因。
(一)杜慎卿的真
1.真实的学识才华
作品中描述杜慎卿和杜少卿来自当地富裕的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接触教育,能够学习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没有夸大吹嘘自己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过分表现甚至炫耀自己来自富裕的大户人家。他有真实的个人学识,虽然在文本中没有具体的文段说明他的真才实学,但是可以从他的因为家庭背景所接受的教育,他平时的言论以及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都可以体现他有真实地个人学识。他平时经常参加一些上流社会文人的聚会,讨论诗词歌赋。如果是没有真实的学识才华,是很难融入上流社会的文人交际圈中的。作品提到杜慎卿在科举考试中写出的文章是二十七府州县的首卷,也就是文章是二十七府州县考试中最好的文章。这一成绩足以体现他的确有真实的学识才华。从杜慎卿日常的话语中仍然能够体现出他真实的才华,例如“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他从挑粪便的劳动人民的厌恶性工作中仍然能够品味到诗意,写出这样有想法的句子,体现出他突出的学识才华。
2.真实的个人追求
他请朋友吃饭的时候,自己只吃了“几片笋、几个樱桃、一片软香糕、一碗茶”。朋友请他吃饭的时候,因为知道他不喜吃荤, 特意安排了一些比较清淡的菜品,但他“勉强吃了一块板鸭, 登时就吐了。”杜慎卿平常的饮食习惯较特殊,他喜欢吃素食、水果,也喜欢喝茶。总的来说他的饮食偏好是清淡高雅的。与当时很多人喜欢吃有较多调味料的荤食不同,因此不少朋友和他一起吃饭都需要另外为他点餐。杜慎卿没有因为自己的饮食习惯与大部分人的喜好不同而改变自己的习惯。即使是和朋友吃饭,也没有因为要迎合朋友而勉强吃下去。他甚至会当场吐出来,没有为朋友留情面。根据此场景的内容可以认为杜慎卿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甚至于有点固执,没有考虑到朋友的面子,这也是他与文本其他角色不同的部分。
经人介绍美男,他故意推迟与美女的约会,并且在约见美男之前精心打扮“洗脸,擦肥皂;换了一套新衣服, 遍身都熏了香”。杜慎卿在见男性之前洗干净和穿好看又有香味的衣服,可见他为了见男性友人精心打扮了一番,除了与他高雅的文人形象有关,他的行为也超出了正常异性见面正常打扮的范围,类似于现代男女相亲或者与心上人见面之前的精心打扮。这是杜慎卿爱恋男色的间接表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暗示了他爱恋男色的心理特点。“高会莫潮湖”宴会看到美男,要“细细看他们的形容”。杜慎卿对于同性外貌的关注程度过高,他还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可见他爱恋男色的程度很高。除此之外,他还说出一些类似于“朋友之情, 更胜于男女”, 自己“万斛愁肠, 一身侠骨”,却“天下终无此一人”等等的肉麻话。这是他爱恋男色的直接表现。他好男风,有同性恋的倾向,甚至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这样的想法是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认可的,但是他的这种喜好仅是比较相熟的朋友知道,可见他也是会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能够在外在表现中约束自己的人。但是他始终会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只是将这份喜爱在大部分人面前隐藏起来,不会给他人造成麻烦,也无伤大雅。即使他有爱恋男色的倾向,但是他仍然保持文人雅士的形象。
与当时很多文人相比,他有较突出的特征,即高雅的生活追求和爱慕男色。即使被他人评论他有“女人气”,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个人追求。他在与朋友吃饭的过程中也会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食材,不会为了迎合朋友而抛弃了自己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同性恋是不被认可的,特别是他身处的社会上层阶级,他虽有避忌,但是仍然保持自己的追求。即使他在一些方面有表里不一的情况,但是他没有过分隐藏自己的个人追求,表现出另外一种形态,而是直接将个人追求展示出来。
3.真实的自我欣赏
他与朋友一起去游玩, “在亭子跟前, 太阳地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徘徊了大半日。”他看着自己的影子看了很长时间,甚至是半天,这是一种极奇怪的行为,是他自我欣赏程度较高的外在表现,反映出他的高度自恋。除了长时间看自己的影子之外,杜慎卿平日还喜欢打扮自己和向朋友炫耀自己的才华。杜慎卿打扮自己的方式极为讲究,保持面部和身体的干净整洁,用香熏衣服,使自身的文人雅士形象通过衣着表现出来。他对于衣着的高度要求,与当时很多人的行为习惯不同,表现他高度的自我欣赏意识。他开设宴会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是自我欣赏的表现。
他对自我的认可度高,这与他来自富贵家庭,从小过着富贵优越的生活有关。他表现出来的外谦内骄,也是说明他的确很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心,满足他的自我欣赏需求。他对自己的才学、个人形象和个人追求有高度认同,真正欣赏自己。即使他会被其他人嘲笑是拥有女人气,但是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反而会欣赏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他在与友人外出郊游的时候,对着自己的影子看了很久,这种直接表现,是能够被其他人看到的,但是他毫不忌讳。与内心自卑而表面非常骄傲的人不同,透过他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可以认为他的自我欣赏是真实的。这些真实的情况,使杜慎卿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
(二)杜慎卿的假
1.假谦虚
举办“高会莫愁湖”,邀请多位朋友参加,结果“自此传遍了水西门,闹动了淮清桥,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自己提升了知名度但是与他一起举办活动的朋友却被忽略。他通过举办宴会,在宴会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其实当时他的朋友也为宴会出谋划策,付出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但是杜慎卿在与朋友攀谈的过程中,没有提及到朋友的努力,让其他人认为举行宴会是他个人努力和才华的体现,从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杜慎卿在宴会中尽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和魅力,再加上他本身性格和习惯与其他不同且假慷慨,很少会举行宴会。因此可见杜慎卿举行宴会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为客人们提供交流娱乐的机会,而在于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杜慎卿沉浸在举行宴会和享受客人们高度评价的过程中,忽略了挚友在宴会中付出的努力和其本身的才华,是自我认同感极高的表现,也是人物形象“假”的表现。
作者吴敬梓对杜慎卿角色的形象描述是雅致的文人,外谦内骄的表现,通过委婉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赞美,并且贪恋男色。作者对于他的态度是褒奖大于贬低的。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出杜慎卿角色的“假”,而是通过角色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表里不一的形象,并且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来。例如他与朋友交谈时,本没有提及科举考试,但是他自己说到“还是去年考较时相会”,表面无意实则是故意向朋友炫耀他在二十七州县合考中名列第一。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让读者挖掘到杜慎卿形象中“假”的部分,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官僚主义气氛浓厚,上层社会虚伪做作的气氛使这样一个雅致的角色被迫也成为了表里不一的人,体现了文本中更深刻的思想。
他外谦内骄是角色形象“假”的显著特征。在文本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诸葛天申夸奖他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不仅没有自谦,反而说“这是一时应酬之作,何足挂齿!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他身体不舒服随便写就是二十七府州县的首卷,如果认真写的话会写出非常好的文章。前后两句结合起来就是向朋友暗示了他还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他有一些小成绩就希望被大家知道,但是他本身作为有身份地位的文人,又不能太张扬地让他人知道,就只能够装作无意实则是故意地引出自己的成就,并且装作谦虚,以获得其他的夸奖,满足其虚荣心。他内心是骄傲的,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和赞美,他希望自己能够与低下阶层的人区分开来。如果有人当面恭维他,他认为这些人非常低俗,内心的骄傲也会表现出来,直接说恭维他的人“开口就是纱帽”、“偏生有这些恶谈”。他以书香门第的出身背景为傲,也以自己的才华为傲,但是这种骄傲一般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一般是谦虚的一面,也就是外谦内骄。
2.假慷慨
小说中关于杜慎卿虚伪的场景,需要结合他真实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想法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他虚伪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娶妾和别人向他借钱两部分内容。他娶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夸赞,但是他说“愁着眉道:这也是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其实自己内心是愿意的, 却说“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他表面上嫌弃自己的妾,或者说不屑于娶女人,甚至用夸张的语气说她的臭气隔着很远都能闻到,而实际上自己没有抗拒娶妾,反而比较热衷于娶妾。鲍廷玺“每日在河房里效劳,马前马后跟他跑”,为杜慎卿做了很多事情。当鲍廷玺向杜慎卿借钱的时候,杜慎卿说“这里无外人,我不瞒你说”“我转说一个人来与你,也只当我帮你一般”,意思是让鲍廷玺向杜少卿借钱,而最后杜慎卿只借给鲍廷玺几两银子。他表面上慷慨大方,称能够为朋友解决问题,在朋友有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但是在朋友问他借钱的时候却拒绝,甚至让朋友向弟弟杜少卿借,这充分体现了他虚伪的一面。
他表面上是非常慷慨的人,乐于帮助朋友。实则他只是对自己大方,而对他人小气。他在自己开举办宴会、装饰打扮等方面挥金如土,但是有人向他借钱的时候,他让别人向自己的弟弟杜少卿借。鲍廷玺因为看到杜慎卿平时举办宴会邀请客人,花费大量的金钱,本以为杜慎卿非常慷慨大方,所以选择向杜慎卿借钱。借钱的鲍廷玺尚且不是一般游手好闲、到处借钱的人,他帮杜慎卿做了很多事情,最后杜慎卿也只是借给他几两银子。杜慎卿还假装友善地提示鲍廷玺向杜少卿借钱。杜慎卿不想借钱给鲍廷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还将借钱这个任务转移给自己的弟弟杜少卿,让杜慎卿借出金钱,足以体现杜慎卿假慷慨的一面。娄大爷在临终的时候对杜少卿说“你平生最相好的是你家的慎卿相公,慎卿虽有才情,也不是甚么厚道人”,这句话是娄大爷提醒杜少卿要小心杜慎卿会败光家产,直接表明了杜慎卿不是老实人的形象。这是作者借娄大爷的口说明杜慎卿虚伪和花费较多金钱的特点。除了在钱财方面假慷慨之外,他的假慷慨还体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他人不够宽容。与朋友一起用餐的时候,朋友已经根据他的喜好,为他点了合适的菜品,但是他仍然当面吐出来,着实没有给朋友面子。杜慎卿的假慷慨能够通过其前后不同的言行体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暴露出上层文人虚伪的一面。
3.假亲民
杜慎卿出身于富贵家庭,并且在大型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是属于上层阶级的文人,在他的交际圈中除了有上层社会的人,也会有一些底层人民,表明上看他是非常亲民的。但是他并非真诚地与底层朋友交往,他会有看不起他们的时候,因为他强大的虚荣心和自我欣赏,他希望通过这些各方面都没有他好的朋友来衬托出他的高级。杜慎卿作为文人有脱俗的气质,但是他仍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即使是挑粪桶的农民,他也能从中领悟到“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但是下层阶级的生活与他的生长环境、个人习惯等相矛盾,他无法真正融入到下层阶级的生活中,与他们同声同气。杜慎卿出身于富贵的书香门第之家,他在财富和学识方面与他们差别悬殊。因此本身已经有高度自我欣赏意识的杜慎卿,比较能够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满足感。杜慎卿与其他文人的追求和习惯不同,他孤芳自赏,也没有繁重的任务,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与下层阶级人民的交往是除了是打发时间之外,也是满足其虚荣心的方式。他表面是亲民的,实则看不起底层人民。
4.假清高
杜慎卿本身是比较风流的人,无论是女色还是男色都很贪恋。在他娶妾的时候,朋友赞扬他,他口中却说自己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对于女色并不热衷。他还经常提及自己的伴侣,甚至会让人介绍男色给他,在见男生之前会精心打扮一番。在文本内容中也有一段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季苇萧为杜慎卿设计了一个骗局,为杜慎卿约见一个“美男子”。声称“朋友之情更胜于男女”的杜慎卿延迟了媒婆为他安排的与美女的约会,“洗脸,擦肥皂;换了一套新衣服,遍身都熏了香”精心打扮了一番,然而见到的“美男子”却是一个头戴道冠、长着一副油晃晃的黑脸、满脸胡须的胖子。这段内容体现出杜慎卿无论是男色还是女色都十分贪恋,甚至有点愚蠢的特点。他表面上清高,认为与朋友之间的感情比与女性恋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其实是他贪恋男色。在他人羡慕他纳妾的时候装作很清高的样子,表现得实属无奈之举,实则自愿纳妾且贪恋女色。杜慎卿的假清高,维护了杜慎卿高雅脱俗的文人形象,也证实了他虚伪的本质。
以上几个小片段所突显出杜慎卿的“假”,正是构成他虚伪形象的几个重要的部分。这些虚假的部分并没有被作者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真实的形象侧面表现出来。在文本内容中出现的这种虚伪不只是代表杜慎卿个人的性格特征,而是当时上层阶级文人和社会环境虚伪做作的气氛的缩影。
结合小说中与杜慎卿有关的故事场景,以及其他人物对杜慎卿的评价,可以看出杜慎卿是一个出身名门、外谦内骄、渴望得到他人的夸奖、有较强虚荣心的文人。他交际广泛,饮食和衣着雅致讲究,有较高的学识,但是为人也有虚伪的一面,可谓是表里不一。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仍然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雅致的爱好,希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束缚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即使内心并不是非常真诚地与底层人民交朋友并且帮助他们,但是他也是尽力去做好,而且也享受这个过程。与其他人相比,杜慎卿的“假”其实是当时环境下他对于生存做出的选择,伪装了自己但却对他人无害。他坚持自我的追求,虽然迷失于上层阶级文人虚伪做作的环境中,但也还是值得赞颂的。
三、杜慎卿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慎卿的人物形象原型
杜慎卿的人物形象原型在文本中没有记载,但经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作者吴敬梓在刻画杜慎卿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参照其从兄吴檠的性格和行为进行刻画的。所以可以认为吴檠为杜慎卿人物形象的原型。吴檠与杜慎卿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是吴雱澍子,非过继身份,而他本人没有亲生子。他极富文学才能。他和杜慎卿一样都是出身于富贵家庭且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作者与他的关系也不错,因为作者不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文方面都对他有较多的称赏,所以可以认为他们兄弟关系并无大的隔阂,作者刻画杜慎卿的形象较正面,态度也是褒奖多余贬低。他也有男风之癖好,小说中有关杜慎卿的同性恋描写与此相关联,这种断袖之情是导致吴檠家庭大变故的主因。对人物形象原型的研究为人物赋予了真实性,笔者可以根据人物形象的原型与作者的关系,推测作者对杜慎卿角色的态度应该是褒奖作为主要的部分。
书中人物形象的原型一般是在作者真实生活中遇到的人物角色,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杜慎卿人物形象原型的研究过程中参考吴敬梓的家庭背景、交友情况等内容,分析这些作者平时接触较多的人物的形象特点,最终认为吴檠的才华、出身背景和好男风的特点,最符合杜慎卿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杜慎卿人物形象成因
结合文本人物分析方法中的角色理论,可以认为杜慎卿的人物形象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笔者主要结合杜慎卿的行为和性格特点,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对其人物形象成因进行分析。
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他富贵的家庭环境和当时很多人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间接导致了他的个性发展和形象展示。他来自富贵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下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很多需求。他逐渐形成使用高贵的物品、品尝上等的佳肴、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接触同是上层阶级的人的习惯。别人对他的认可可能与他富贵的家庭有关,他习惯了接受很多人对他的认可和赞美,助长了自己的虚荣心。他富贵的家庭背景也是他在成年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以及成为上层社会文人群体一员的重要渠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追求功名富贵,甚至会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失其本心。追求功名富贵的渠道是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顺利做官。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于来自上层社会且通过科举考试的文人有较大的尊敬。在上层社会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很多不同类型的宴会,在宴会上展示自己的才华,甚至说一些虚伪的话,以获得很多人的赞美。但是要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需要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例如:亲民,要学会与不同阶级的人交朋友;慷慨,乐于帮助他人;爱情专一,不贪图美色等等。但是人无完人,有不少文人是难以严格约束自己,真正拥有良好的品质,所以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就只能将虚伪的一面表现出来。
内部原因主要是个人性格和行为,这是决定杜慎卿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杜慎卿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例如追求雅致的生活、爱恋男色等,在文本中他是一个特殊的形象,经常会缺乏交际的朋友。在性格上,杜慎卿的孤芳自赏直接导致他内心的孤独和无聊的生活,因此他为了获得更多的乐趣和赞赏,会做出一些与当时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事情。杜慎卿的人物形象成因是个人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都影响着人物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构成。
(三)杜慎卿人物形象意义
杜慎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完善了小说中人物角色的类型。作者对于该人物角色的态度是褒大于贬,人物角色的原型是与作者关系较好的兄弟。因此,他与文本中的很多人物不同,甚至与弟弟杜少卿也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极雅致的文人,有与众不同的生活需求。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更加吸引读者。其二是与其他为了追求功名富贵导致人性由善转恶的人进行对比。他虽然也有虚伪的一面,但是这种虚伪只是自身虚荣心太强烈所致,他没有过分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仍然坚守自己的本性,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做出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通过他的“真”来进行对比,看出他“假”的一面,虽然不会过分赞美他,但是也不至于对他恨之入骨。让读者在理智地批判的同时也能够去感性地看待腐朽的科举制度下被摧残的文人百态,从而提升了作品的价值。其三是反映了当时虚伪做作的社会风气。在上述对其人物形象成因的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重要影响。他选择将虚伪的一面表现出来,其实是想要维持良好的形象,去获得更多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虚荣心是其做出这样选择的主观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他的虚伪其实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虚伪的文人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官僚主义盛行,虚伪做作的风气浓厚。
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同,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反复细读文本,对杜慎卿的“真”与“假”两个典型的性格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在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真名士”的基础之上,更加丰富、立体地解析了杜慎卿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严致中、匡超人等人物不同,杜慎卿明显具有“真”和“假”相对的特点,具有研究价值。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读者可以透过人物形象不同的特点,展开对人物形象的研究,把握角色所在背景的内容,并从研究过程中获得乐趣,发挥作品引导读者不断探索的价值。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杜慎卿这个人物形象还可以给读者很多启示,具有现实意义。与作品中的杜慎卿一样,我们每个人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个体,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很多人可能会同时存在“真”和“假”的一面。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物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我们应该准确认识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失掉本心,在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情况下追求个人理想。
四、结语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在国内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的古典讽刺小说。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专家学者热衷于对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笔者在本次研究活动的参考资料。通过阅读作品,读者可以对当时官僚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文人们热衷于追求功名富贵的态度,以及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的弊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引起对人性和生活态度的思考。本文选择了小说中众多人物之一的杜慎卿进行探究,经过研究和考证发现该人物形象的原型是作者吴敬梓的从兄吴檠。杜慎卿是一个雅致的文人,出身于富贵家庭,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自我认同感很强。他交友广泛,外谦内骄,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坚持自己的追求,追求雅致的生活,有同性恋的倾向。因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个人物最典型的性格特点是有亦“真”亦“假”。富贵的家庭给他提供了满足高雅生活需求的物质条件,也助长了他的自我欣赏和较强的虚荣心。而当时官僚主义盛行,上层社会文人热衷于功名富贵,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和赞美,他常常喜欢吹嘘夸大,擅长将虚伪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的社会风气无疑影响了杜慎卿,尽管你一直坚守本性,但仍免不了这浮世中的虚伪。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完善了文本人物角色的设定;与其他为追求功名富贵,人性受到腐化的人进行对比;反映了当时虚伪做作的社会风气。杜慎卿是作品中与众不同的角色,这个角色在作品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也会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促进读者对个人追求和坚持内外一致形象的深刻思考。
杜慎卿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有显著性格特征的人物,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结合作品中与杜慎卿有关的内容,以及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这个人物的形象还是比较复杂的,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因此暂时只能对该人物的象形进行简要的探究,而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的问题。未来笔者还会围绕这个研究课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读小说与文献资料,对杜慎卿的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白家祉.我看儒林外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9.
[2]范瑞懿.《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人物形象探究[J].大众文艺,2019,11:52-53.
[3]葛馨.浅谈《儒林外史》中沙龙文人形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5:159-160.
[4]韩星亚. 科举制度与《儒林外史》士林风貌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7.
[5]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6]刘洁,尹晓.杜慎卿形象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05:53-55.
[7]吕贤平.《儒林外史》人物杜慎卿本事考略——兼论吴敬梓与吴檠之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05):64-69.
[8]李文.论《儒林外史》的情节与结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4):86-90.
[9]李岩.《儒林外史》中迂儒形象探析[J].名作欣赏,2018,24:62-63.
[10]齐思远.《儒林外史》结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7):13-15.
[11]孙晓军,焉中秋.性情描写之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意义探究——从马二先生与杜慎卿说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66-67.
[12]涂荣.杜慎卿形象的生成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58-159.
[13]王超龙.近五年《儒林外史》研究综述[J].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52-58.
[14]汪琴.《儒林外史》结构新探——以人物退场之后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1):48-52.
[15](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01-233.
[16]武晓鹏.《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塑造[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6):181-182.
[17]杨利平. 《儒林外史》的士与礼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18]鄢宏福.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建构与价值观念传播——以《儒林外史》的传播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6):141-147.
[19]张寒.论《儒林外史》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生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6):96-98.
谢 辞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在这将近四年时间里,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心中的这种感恩之情也越发的强烈。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郑云心老师。从当初选定论文题目到收集相关资料时,我才发现在《儒林外史》中关于“杜慎卿”这个人物的资料并不算多,关于他的人物性格研究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开题报告时我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在郑云心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慢慢找到了方向。郑老师是一位十分认真严谨的老师,对我的论文要求十分严格,论文中的内容格式在老师严格的把关下,慢慢成型。可以说,郑老师对我的论文指导尽职尽责。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在写毕业论文的这段日子里,郑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我向敬爱的郑云心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衷心的谢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感谢他们在论文写作中对我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的宝贵建议,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