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摘 要

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在粤已有600余年历史,考察其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家风和其形成原因,以此探究其与当代主流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通过对蓝塘甘氏家族家风本质的研究,总结出其在今天的传承对当代XXX事业中文化自信的推动作用,和其对文化建设的功用。

关键词:甘氏 紫金蓝塘甘氏 家风 祖训 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引 言

xxxx以来,强调家风建设成为主流思想之一,家风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出生到成长,从幼儿到青年再到成年,家庭都是其人生的第一堂课,对其健全三观,提升知识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明,从夏朝开始,宗法制初具雏形,至西周时期完善,其影响至今,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受深远历史的影响,故而从官方到民间,都有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国家概念,国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而这些家庭,又是来源于氏族相传或分支,在这历史长河中,有的家族覆灭,或因政治外力干扰,亦或家族内部矛盾,而有的家族能延绵不断,究其原因,家风是至为关键的因素,家风优良,则教育出的后代能遵纪守法,家族的延续能兴盛不衰,代代相传;但当家风败坏,则祸起萧墙,使得父子成仇,兄弟反目,更甚至会危害社会,最后被惩治放逐,或被诛灭,其家族也就衰落消亡。故而家风是家族能代代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甘氏从夏朝起算至今已有146代,紫金蓝塘甘氏已有25代,甘氏能在华夏大地上开枝散叶,是因其特有的祖训家规代代传承,历代族人遵循,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主流社会思想而相辅相成,培养了优良的家风,更好的融于社会,影响社会,使得甘氏家族延绵不断。

本文正文分为三章,对粤地甘氏的起源、家风的由来与传承、家风对当代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以紫金蓝塘甘氏家族为主进行考察。

一、紫金蓝塘甘氏之本源

国有史,家有谱。史载一国之兴衰,谱记家族之渊源。紫金蓝塘甘氏,即广东省紫金县蓝塘镇甘氏家族。要研究当今家族的历史,考察家风的传承,就必须追本溯源,知其家族是由何而来。

(一)甘氏溯源

1.甘氏远祖

甘氏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启时代,《甘氏族谱》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为后稷”[4];“皇皇帝胄,再命为卿。有扈氏无道,六师以征,出师奏凯,我公德成。锡土受氏,肇封于甘,以甘为国,以国为氏。姬宗八世,派衍九男。”[1]这一段记载说明甘氏是受封于夏朝时期,夏启灭有扈氏后,依据功劳分封诸国,其中“姬宗八世”就是甘国的始祖,但因族谱学是殷商时期才开始兴盛,而在殷商之前的各姓家族,都是世代记记录,大多记录不全,故而甘氏族人一般以殷商武丁时期名相甘盘为始祖。按照时间推算至甘盘已有25代。

2.甘氏堂号渤海郡

在我国的氏族文化中,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但并不是一个堂号只有一个姓氏,堂号与姓氏的起源,名人及其所在的地区有关,而以地区命名的堂号,即说明该氏族在此地的社会地位较为显赫,是名门大族,又称郡望。

甘氏最早是夏启时期“以甘为国,以国为氏”封甘国公于河南洛阳西南,后扩至现在的西安,经过历史发展,甘氏也随之迁移,在渤海、丹阳成为当地望族,记载于《甘氏族谱》中“甘氏繁衍渤海,族众”,“甘氏望出丹阳”[1]故有渤海堂甘氏之称。

(二)紫金蓝塘甘氏

甘氏族人本属中原人,由于自然灾害、政治斗争、战争等因素,历史上中原人曾有过五次大迁徙,即西晋八王之乱、唐末安史之乱、北宋南渡、清兵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而甘氏族人也随客家人一起南迁,故而今大多数居于江西、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粤东永安(紫金)甘氏开基祖仙一郎公,即甘青海,是为从甘国公开始起算第一百一十八世。入粤之前,仙公青海在江西赣州为官。由于元末战火,仙公便携家离江西入粤,谱载:“奉香火昭告天地,篮载行旅,太祖曰:篮耳断,即曰其地名‘篮断’”,三年后即明洪武四年(1371年)又移居永安(今紫金),此后,粤地甘氏便以甘青海为一世祖。

紫金蓝塘甘氏开基祖名佑号法聪,是仙一郎甘青海的第六代孙。甘氏族人在紫金繁衍,六代人丁兴旺,但因耕地资源却逐步减少,明永乐年间(1415年)。法聪公随其母迁入归善县即今紫金县蓝塘镇。

从历史中理清紫金蓝塘甘氏脉络渊源,有助于研究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史,使其家庭风气,精神面貌,思想道德都有史可据。

二、紫金蓝塘甘氏之家风

(一)从祖训看家风

曰耕,甘氏均以耕起家致富,种桑养蚕,有以开其风气。后人足食丰衣,当思来之不易,忍苦耐劳,世家恒产,此传家应经勤耕为本。

曰读,衣食既足,当知礼仪,子弟失学,愚顽可嗤,自失擅权,人皆怒视,无力争生存于社会,何颜入对越之厅堂,兴学育才,光大门第,在斯举矣,此传家应以苦读为贵。

曰公,齐家之法在公,不公不足以服众。倘为家长族长者,一怀私心,固执偏见,家庭之祸,从此而起。不徇私情,不枉法,公生明,而人则说也,此传家宜以公理服人。

曰和,睦族之道在和,不和不足以敦宗。吾族子孙繁昌,常有五世同堂,既分复合之佳话,斯诚旷古罕见,一门瑞徴,母相怒忧。此传家当以和气致祥。[1]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查阅除《甘氏族谱》外,发现在《江宁甘氏友恭堂记》中,以“友恭”家训的精神内涵延伸的家训家规[2],与蓝塘甘氏祖训略有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甘氏族人祖训的由来取决于其家族受地理变迁、政治环境、历史发展的影响,故以下分析皆基于粤东甘氏一族而分析。由上可以看出,蓝塘甘氏祖训告诫后人应当勤耕,苦读,为人公正,以和为贵,这四条祖训都是深有来源的。

勤耕,在粤东甘氏迁入紫金之前,当时还处于元末明清,彼时天下战火纷争,为保全族人,甘氏族人避乱入粤,而粤地虽有明代之前的三次客家迁移,但粤东、粤北地区仍是一片荒芜,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崇山复岭,盘回深阻,烟火鲜少,土旷不治。”[3]明嘉靖年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明初,因此,粤东甘氏先祖迁徙至永安(紫金)后,首要任务便是开发土地,先解决温饱问题。在封建时期,中国的小农经济核心以耕田种桑为主,为保证家族能有一方土地繁衍生息,就要实行务实劳作,勤劳开垦。而这其中,也还包含有中华民族的土地情结——“世家恒产”,其意指可以使家族世代恒有产物,保证家族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当然,不仅是解决温饱,祖训的后一句明确指出:“当思来之不易”告诫后人应当感怀先辈恩德。

苦读,当从精耕时期走过,温饱问题解决后,精神层面不能匮乏,也应当跟进,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中国古人最崇尚的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考取功名,粤东甘氏开基祖青海公就是在江西做过官的,自然明白只有读书学习礼义廉耻,得到教化,有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读取功名,光宗耀祖。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苦读传至今天不仅仅是读书,因为在古时没有更为有效的知识传递方式,获得知识只能从先生、家长和书本中获得,而先生、家长不常在身边,唯有书本承载的知识可以不断学习,故而有“苦读”一说,在今天而言,可泛指好学,学为人之道、立身之本,进而成为能兴旺家族的人。

公正齐家,齐家就是治理家务,《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治理好家务,就必须修养自身行为,而在蓝塘甘氏祖训中,修养自身的主要方法就是公正的态度,明法理,不徇私,公正贤明,就能以理服人,当家族的长辈都公正讲理,则子孙效仿之,就能减少许多矛盾。

以和为贵,即指家族之间和睦融洽,治理好自己家的事务后,在与其他家族或是其他宗族的交往中,能够和和气气,共同发展繁荣。蓝塘甘氏宗族常常有五世同堂的盛景,即使家族内部或曾因某些矛盾出现过分离,但不久也能复合,传为佳话,这说明家族与家族之间,只有以和为贵,才能长久发展,上一代的矛盾,如果传至下一代,就会使得家族分崩离析,故在家族延续中,依照祖训,理应以和气传家,就能使家族气运变好,家族与家族之间以和为贵,就能致以吉祥。

因此,勤耕、苦读、公正、和气四则祖训,在蓝塘甘氏族人的延续中被印刻在骨髓里,不仅在行动上要勤劳自立,努力进取,也要在精神上修身养性,知廉耻礼义,如此这般,才能在漫长的发展中不会断绝,使家族延续至今(2019年)有二十五代人。

(二)从历史事迹看家风

从仙一郎青海公入粤开基后,蓝塘甘氏从六世祖法聪公传至今已有二十五代,出现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甘氏祖训在后人发展中的影响。

1.九世祖丛季公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族谱中记载,九世祖丛季公是明弘治年间的一位长期钻研儒家的学士,他治家有方,创造了较大的家业,而且还是一个正直公平的人,为人乐善好施,在乡邻之间颇有声望。惠阳县主听说他的名声,让他来主持审计司法,给予他刑罚的权力,凡是乡中的是非曲直,都归他所裁决,乡民们称他为甘老爷,因此流芳传世。

从这可以看出,这正是祖训中的“公正”一则,能够“不徇私情,不枉法,公生明”。在明朝时,国家出台了《大明律》法典,这一部法典在《唐律》的基础上更为完善,在这个法典的推动下,加上官方肃清贪腐的政策下,明初的吏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如此,在信息不通达的农村地区,大多数还是人情社会,法理在绝对的宗族势力下,是没有绝对公正的,当涉及公权力时,人情社会依然存在消极影响,即失去了平等主义基础上的公正与温情[5],因此,丛季公能有此声望,被惠阳县主委以司法重任,足以见得他不仅在自身家族里恪守祖训,推动发展家业,也能推己及人。将公正从“齐家”运用到“治县”上,这一事例是“公正”在蓝塘甘氏家族发展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2.十九世祖逢辉公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族谱中记载,十九世祖逢辉公是民国时期人,1921年族人推举他修缮祖祠,而后又打通河塘到蓝塘镇、河塘到和睦村、河塘到黄沙村的道路,为乡里铺路造桥,使得甘氏在蓝塘的声望大大提升。

在民国时期,XX资产阶级膨胀,诸如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地价极高,农村等偏僻地段地价较低。逢辉公抓住时机,在动荡的年代选择发展乡村交通,将小村庄与镇连接在一起,极大的促进了村与村之间、村与镇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他的义举推动了河塘村、和睦村、黄沙村的发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逢辉公修祖祠以光宗,通乡路谋求发展,展现出的是感恩先祖,敬宗睦族,团结友爱的表率作用,也以此激励甘氏族人奋发向上,回报家乡。

3.廿世祖雨人公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因不同脉系代数不同,雨人公一脉至二十世时还处于晚清时期。族谱中记载,廿世祖雨人公,在清朝为官,敬宗睦族,和睦邻里,当时惠阳石塘冯氏和涂氏发生械斗,打得不可开交。连惠州知府都一筹莫展,但经过雨人公从中周旋调解,两家言和,才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在封建时期,农村往往是聚族而居,土地耕作养殖就是家族主要收入来源,但各宗族所属土地交错,故容易产生矛盾,而且极易从一两家人的矛盾上升为两大宗族的矛盾,以至于发生械斗。惠阳冯涂两族械斗持续很久,必然不利于当地的发展,宗族之间械斗,参与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经年累月后,两姓宗族成为世仇,但此时,经雨人公从中调解,避免伤亡,两家重归和睦。这里体现出雨人公将祖训中的“和”从甘氏族内应用至冯涂两族上,虽然姓氏不同,但同属一个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若因此而产生世代之间的仇恨,必当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更无法走上共同富裕。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齐平天下”,宗族之间人际关系交往好了,相互扶持,富裕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正如同百年之后,与“走和平崛起的强国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紫金蓝塘甘氏家风传承及影响

蓝塘甘氏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蓝塘甘氏祖祖辈辈们不断恪守祖训,将勤劳刻苦,努力奋进,公平正直,敬宗睦族,与人和善的家风传承至今,但优良家风的传承,不仅仅是靠将祖训条规背下来,而是要将祖训中的深刻内涵和当前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优良的家风,才会有传承的意义,才能影响到蓝塘甘氏的后世子孙。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蓝塘甘氏家风属于客家家风的一部分,而客家家风又是属于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小宗与大宗之间的关系,作为大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方向上引领当今的思想主流,而作为小宗的蓝塘甘氏家风,便是从细致根本上教导约束蓝塘甘氏族人。

前面将甘氏祖训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发扬所表现出的“敬宗睦族,公平正义,与人和善”的家风,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公正,友善”相对应。这三个重叠的部分,又正好对应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

从国家层面来讲,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的重要保证。[6]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国家的经济基础建设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甘氏家风体现出的“敬宗睦族”也是同理,地方聚居的宗族之间只有和谐发展,共同建设,才能保证地方的经济水平、人口素质能持续稳定的提升。自土地改革后,蓝塘甘氏族人与其他各族都能保持良好关系,共谋发展,使得蓝塘土地从荒芜到肥沃,而且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利用空间,这些都是各个家族和谐发展的成果。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正是人的自由、平等的体现,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6]蓝塘甘氏家风中体现出的“公平正义”传承至今,其内涵之处在于,即使在没有绝对公平的前提下,有公理可言,有正义可依,公正不是一人一家制定的,他是在历史发展中基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上相互妥协,相互改进和完善的,因此,守公理、不徇私,是当前社会评判人、事的前提保证。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即是没有公正的法理约束的后果。百年来,蓝塘甘氏无论是家族内部或是与其他外部宗族,几乎没有大规模争斗,都能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就是公正。

从个人层面来看,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该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6]在蓝塘甘氏家风中体现出的“与人和善”,也正是如此,族人之间相互照顾帮扶,使得甘氏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在与其他宗族的交往过程中,也没有再出现过“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甘氏子孙都要做到诚挚待人,与人和善,才能将甘氏一族绵延不断,与各个宗族和谐发展,使蓝塘走上富裕的道路。

蓝塘甘氏祖训从个人、社会、国家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故而在这三个层面上,家风精神都能与主流思想精神相契合而有所体现。社会在不断发展,蓝塘甘氏也在不断传承,要想使得这种正能量的家风能更好的传承,就必须加强其创新性。因为祖训提炼出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有着根本意义的东西,无论是从明清到民国、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XXX,这种为人处事之道,都能适用。但若仅局限在四则祖训上,只靠口耳相传,则会让这种家风,封闭在甘氏家族里,封闭在蓝塘,故而笔者尝试将之深刻剖析,将其与当代主流思想相对比,发现其中更具有传承意义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蓝塘甘氏家风起到的是引导和具体化的作用,使得蓝塘甘氏家风更能与主流思想一致,进一步融入宏观的社会发展之中。蓝塘甘氏家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内化,在近十数年中,蓝塘甘氏族人不断的向外探索,从农乡走向城市,能不与时代脱节,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甘氏族人能够不断艰苦奋斗,开创家业,其本质的原因就是在家风的影响下,内化成的精神动力,也正是主流思想在家风传承的实践中的体现。

(二)在文化自信中发展

文化自信是国家近年来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7]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创建了一个与世界文明不同的独具自身特色的文明,并一代代传承,它是从宗法制、分封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等等制度下形成的系统社会,并有儒、释、道等加以完善思想,自上而下的影响到人民的方方面面。故而有祖宗之法一说,而到了近代,在新的变革之下,中国文明又进入了新的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前列,与之相辅的文化也应当积极创新,故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加以发扬,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的核心价值观一同践行。

1.家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XXX优良的家风,其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缩放在社会组成的个体层面,在家国同构的宏观背景下,社会整体的文化面貌,即是由每一个家庭风貌所构成的,所以,要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加强家庭的教育,xxxx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8],这里便是说明家庭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每个人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都较多的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家风如若优良,则对其人格、思想都有健全作用,促进其身心健康,能较强的融入社会;家风如若不好,则会摧毁其身心,危害社会。中华文明从历史中走过来,其载体就是每一个社会组成单位——家庭,而从古至今,多数家庭又是不断横向延伸,组成的一个较大的单位——家族,这时间的发展中,就会形成家族自己的特色,而众多的家族家风,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面貌,故而优良的家风不仅能培育好下一代,更能使其坚定中华优秀文化,一代代人传承,从个体到群体,从家族到社会,便能提振民族的文化自信。

所以,优良的家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微观载体,文化自信是优良家风传承的宏观体现。

2.蓝塘甘氏家风在文化自信中传承

上面提到,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载体,蓝塘甘氏家风中所体现出的“敬宗睦族,公平正义,与人和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方法,具有其本质精神,xxxx指出“有什么样的家教, 就有什么样的人”。[8]蓝塘甘氏近代发展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和谐、公正、友善”,这说明蓝塘甘氏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当代是受认可并值得弘扬的。

时至今日,蓝塘甘氏家族也在用实践证明,自上世纪末以来,甘氏族人大多去往大城市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再减少,对此,家族长辈为加强甘氏族人凝聚力,多次举办大型家族活动,用实践来传承、弘扬家风精神。

2016、2018年,蓝塘甘氏基金会对高考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藉此鼓励甘氏子孙发扬“苦读”精神,继续努力。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2016、2018年为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

  2019年,蓝塘甘氏举办“法聪文化节”,宗旨是“祭祀先祖,缅怀先德。敦睦和族,倡行孝道。”这里体现出的即是敬宗睦族,以和为贵,孝悌传家的家风精神。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法聪公文化节——河塘族贤甘习文致辞

  从以上的活动来看,体现了蓝塘甘氏家风在积极传承优秀家风,即使在今天族人分布各地,也能回乡参加家族盛会。从宏观来看,这正是蓝塘甘氏这一群体,对自身传承的,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的认同,即使基于甘氏家族文化上的文化自信。

基金会会长甘冠辉宗亲接受紫金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蓝塘甘氏举行首届文化节,就是为了铭记宗功祖训,弘扬旧学家风,更主要的是凝聚宗贤力量,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9]

蓝塘甘氏发展至今,能将好的家风不断传承,得益于蓝塘甘氏祖训的精华,他实实在在的教会了甘氏族人为人的根本之道,也得益于蓝塘甘氏历任乡贤在传承的过程中,用实践来证明优秀的家风值得弘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具体表现,是文化自信在蓝塘甘氏族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传承优良的家风,不仅仅是依靠铭记祖训书面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将家风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总结,将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同当下的主流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家风,这样就不会将宗族观念局限在刻板印象上而被一概否决,家风的载体是家族族人,传承优良的家风也要靠家族族人,探明传承人不仅是家族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这层关系,就能使家风精神在XXX中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理可据,有史可依的系统性的理论,结合主流思想将之成功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积极作用,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甘习文 甘恩明.广东紫金蓝塘甘氏族谱[Z].广东:蓝塘甘氏族谱续编委员会,2009.
  • 潘彬彬.从《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看甘氏家训家风[J].文化长廊,2016(4).
  • 周雪香.流民、矿乱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以明中叶粤东山区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2013(1).
  •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
  • 马彦平.论社会人情关系的文化透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8).
  • 刘志勇.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王子晖.文化自信——xxxx提出的时代课题
  • xxxx.xxxx谈治国理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4.
  • 蓝塘网.蓝塘首届“甘氏法聪文化节”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浅谈紫金蓝塘甘氏家族家风传承及影响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784.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3日
Next 2023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