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她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学术研究才能。代评论家多以李后主与她并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甲三李。”李清照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上,她以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占据了文学史重要的一再,对宋词的发展和后来的许多词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阐述,分别从其创作手法以及语言特色运用的角度分析,对我们的后人在文学上的学习和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形象;语言;情感
引言
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她是封建时代寥寥无几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而且能与李白、杜甫、苏轼等众多大诗人并驾齐驱。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工书法,通音律,精于考校金石,对经学和史学有深刻的了解。很早就受人注意。
[①孙崇恩.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5.
]①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学问,会写诗文。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她和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学习、继承了晚唐五代词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受南唐后主李煌词的创作风格影响殊深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收了李煌词的艺术精华,又吸收了北宋诸词家慢词创作的长处,并借鉴了汉魏辞赋的铺叙手法,逐渐形成了以婉约为特色的独特风格—“易安体”。
她的一生,以1127年竣康之难为界,在此之前,她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与艺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写诗填词,过着安定、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此之后,由于金人南侵,就进入姑丧夫死、国破家亡的后期,在战乱与孤寂中度过了凄凉的后半生,尝尽人间辛酸。她的经历和遭遇,给她的词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宋人《瑞桂堂暇录》称赞她是“才学高博,近代鲜伦”的人物。然而她最为人称道的是文学方面的成就。她的诗文都有名篇传世,词的成就更为突出,李清照是词家大宗。前人评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也有人把她和辛弃疾并列,称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李清照创作颇丰,但皆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很少,其词现存仅五十余首。自明人张蜒把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以来,李清照被公推为“婉约派”。的确,“婉约”是她艺术风格的主导,但也兼有“豪放”、“劲健”的一面,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是大家公认的豪放词的典型代表。而她的那些纯属“婉约”的词作,又因她生活遭遇前后期的不同,分为早期的清新明快、深婉清丽及后期的悲枪沾郁。同时其词作还具有一般“婉约”派所缺乏的俊逸、开朗。李清照的词也许并不象屈赋、白诗、苏辛词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据那样显赫的地位并博得那么多的彰名,但亦为广大读者所爱不释手。李词反映了生离死别之类人皆有之的思想感情,而且写得那么真实、自然、生动,在艺术上造诣极深。她的造句遣词不少创新;她的描写曲折深透,往往出奇制胜。即使平易近人之作,也摒绝庸滥,独标清新,在婉约派中,比较秦观,实已跨进了一大步,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下面就对其词的艺术特色作一番分析。
一、表现手法上善于塑造艺术形象
从李清照现存的词来看,大部分为抒情之作,由于词人用独特而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这些优美的词章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李清照在表现手法上善于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李清照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她用自己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把这些范围内的形象都塑造的很富有创造性而且典型鲜明。例如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形象、生活场景形象。她通过塑造这些形象来展示现实生活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李清照塑造的这些形象中,尤以人物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李清照在词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古代妇女形象,多是名媛才女、大家闺秀。她往往只把人物的眼神变化和外部表情稍加勾画,或通过一、二个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动作,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体态仪容、风韵神情和内心活动。比如在《洗溪沙》中,她仅用“眼波才动被人猜”七个字,就刻划了这位年轻女子目光流盼,脉脉含情的娇态。还比如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阙写一位少女十分尽兴地从秋千上下来。“露浓”和“薄汗”两句说她玩秋千出了一身薄汗,竟把身上单薄的罗裳都湿透了,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尽现眼前。下阙写不速之客忽然来到,少女惊慌得“袜划金钗溜”。词中虽未正面描写不速之客是谁,但从少女“和羞走”的反应可以知道,他一定是位举止不凡、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因而她跑到门边,并不立即进去,而是倚在门边,强捺鹿跳的芳心,借嗅梅作掩饰,偷偷回首打量客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几个词形象地刻划出少女怕见客人但是又想见、想见客人又不愿人知道的心思的微妙复杂的心态。下阙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将一位少女惊诧、惶遽、害羞、好奇的心理真实再现出来,少女天真羞怯又情窦初开的美好形象也跃然纸上,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
自古以来,不少诗人词家都曾写过一些闺怨诗词,但总没有女词人李清照这样用她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得真挚、自然、深沉、细腻。我们从李清照这些塑造妇女的词中,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形象犹如就站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我们的邻居似的逼真。李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无色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主人翁立言,这一切的诗词都比不上李清照的那些词塑造的形象。李清照词表现的是那种真正的,[②沈央央,张之昌.李清照词集[M].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9.]②自然的女性的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有自我,有个性,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独立的人格,因而能使我们对她们产生同情,哀怜,或者喜爱的感情。这些女性人物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印有主人公自己形象的痕迹。可以说它提供了中国古代女性知识分子一个完美典型。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菊花消瘦秀丽之态自比,衬托出作者的思夫愁绪以及相思之苦,表现出主人公高洁典雅的风貌。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这一词塑造了一个凝眸楼头望归舟的思妇形象,女主人翁那种痴情以及孤寂深沉的形象都从这一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自然景物以及生活场景形象的塑造
虽然李清照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但是所塑造的自然景物形象与生活场景形象也不落后与人物形象,依然都很鲜明,形神兼备。她单纯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她有意无意之间摆脱了封建社会所充斥的庸俗事物,她的词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了一种童心的向往,她使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中美的事物。因此,她的词无论是写景还是咏物都是健康的、善良的、优美的、为人们所喜爱的。[③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③花、鸟、云、雨、门、窗等这些事物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作为一个个鲜明的富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加以塑造。例如“宠柳娇花”,描绘出美好的春光里鲜花嫩柳婀娜妩媚的姿态;“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化俗为雅,以易为险,形象鲜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创设了奇绝的意境形象。
李清照同时还善于将她精通的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集中运用到诗词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来,赋予它们生命。例如“落日熔金”,浓施重彩,染就了一片血红的残阳余辉;“揉破黄金万点轻”,碎点轻黄,勾出了桂花娇小平凡,轻盈蕴藉的体态。李清照还运用声音给不同的环境渲染不同的气氛:“楼鸦归后,暮天闻角。”以鸦啼角咽,烘托出薄暮时分荒野中凄冷悲凉的气氛:“砧声捣.蛋声细,漏声长。”渲染了长夜的空远静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音来烘托黄昏的惨淡凄凉。这就是李清照塑造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对这些形象的创造。
二、铺叙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李清照的词中,对铺叙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得非常恰当。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外界的变化,在时间上的推移上始终都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说在《永遇乐落日熔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相应的产生了比较鲜明的对照,李清照抚今思昔,昨天的繁华跟今天的萧条对比十分强烈,更加突显出今天的沧桑。这首词起初是元宵“人融合天气”,忽然又转变为“次第风雨”,继而再转变为“中州盛日”,最终以孤孤凄凄的一个人垂着“帘儿”“、听人笑语”来作结尾。两次都以乐对愁,以愁作结,写出了往昔的红妆绿袖,以至于现在的风霜憔悴,由今到昔,[④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④又由昔到今,经过多次、反复地渲染,层层铺叙,把李清照内心的凄苦、苍凉以及无法掩饰的忧愁情绪全盘都表达出来了,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国家盛衰之感以及身世之苦。它不像叙事诗那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以抒情为主。在李清照的词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⑤赵慧先.婉变清新格调高雅的清照词[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9,第4卷第3期.]⑤《声声慢》,它以分层铺叙的手法,将作者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由浅到深,由表到里,表达的既细腻又有层次,完全符合人物情绪发展的顺序,还有即景抒情的展开铺叙,用多变的气候、凄凉的晚风、似曾相识的过雁、满地堆积的黄花来渲染出一种凄凉愁苦的环境气氛,尤其是到了黄昏,偏偏下起了细雨,点滴的雨声滴穿了作者的心坎,敲响了作者凄清的心弦,进一步烘托出凄苦落寞的气氛。结尾在前面铺陈的基础上才点出“愁”字,使人感到“这次第”已经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李清照的词就是这样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把外在事物统一在感情发展的流程中。这样的铺叙既有丰富的形象,又能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善于抒情,情景交融
由于时代和生活的限制,李清照的词作题材是比较狭窄的,大都是前辈词人所吟熟嚼烂了的离愁别绪,伤春悲秋,但李清照在传统题材的土壤上开拓了一片闪烁着独特光辉的绿洲,在艺术表现上作者并未让她的强烈感情冲破形式,变成一种任意的冲破形式美的颠狂的呼喊,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表现得疾徐有节、进退有致。她善于处理情与物的关系,把情与外物关联起来或移到外物并溶入外物、借外物表现情慷。其情真意切的作品,总令人觉得新鲜别致,清新隽永。我们都熟知的《如梦令》此词写的是李清照少女时的一次荡舟。沉醉的少女在天色已暮,兴尽而归时,小船却“误入藕花深处”,但荡舟少女却仍然“争渡!争渡”,直到惊起一滩雪白的鸥鹭才罢休。这里,景、物、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一副色彩鲜明的水乡图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当时少女无忧无虑生活的喜爱。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叹个人的孤苦,寄深沉的相思;或是悲身世之不幸,伤时事之衰微,都无不渗透着她浓烈的感情.因此,打动人心的力量强烈。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这首词中所蕴含的诗情,充分显示了抒情词在传达感情上的长处。象《添字采桑子》中的“窗花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凤凰台上忆吹萧》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人今又添,一段新愁。”以及《蝶恋花》中“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些词中都采用了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方法,在她的词中物好像都具有了生命力。
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在她的一生中有26年美满的婚姻生活,这26年同时也是她词的前期。这一时期的词大多数是写爱情的,这些词里既有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又有描写少女初恋与夫妻生活的。例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词人在重阳佳节消魂荡魄的相思之苦非常贴切地表现出来。又如《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自己独居的思念之苦。“才下眉头”,似乎愁苦略减,“却上心头”,则比眉头更愁,通过这灵动的一瞬间的表情,深刻地表现出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的家乡一直处于战火中,她一生珍爱的金石书画也被这场战火化为灰烬,同时她又遭遇到丈夫病故的打击。从此,她孤身一人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里,流离到江浙一带。可以说正是这种生活给她词的创作带了血液。她后期的词就变得凄清哀怨,其中以《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最为著名。
例如《声声慢》这一作品中既有丰富的形象,又同时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一个女人的心情,而且渲染得十分浓烈。下面则从描写景来进一步的抒写她的寂寞、内心的痛苦。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写景,也是抒情。一个满怀哀愁的人,遇上西风吹落叶、细雨阴沉的天气,该是多么苦闷难受呀。“点点滴滴”的雨声,正是滴穿了作者的心坎,描写了作者凄清的心弦。
在短短97个字的词里,她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法,展示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中的描写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后的低沉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磨难后的忧叹。我们从这首词对物和景的描写上可以看出她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独特艺术方式。作者把事物同自己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用它们做为载体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这首词的明显独特之处。
四、语言特色
文学语言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学莫不如新,而词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李清照词的语言在这一点上是很突出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渲染,景物的描绘,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最基本材料来完成。因此有成就的作家,除了谋篇布局之外,特别注意在语言文学上下功夫。李清照在这方面的独创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读李词,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词人在炼字锻句上颇具匠心。她的词篇大都精纯简括,常常能以“一言尽理”,“两字穷形”,达到“以少总多”的目的;同时又情深意浓,绘声绘色,极富韵味。
(一)语言运用口语如律,活泼流畅
李清照善用清淡雅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简笔勾勒,在朴素中显示天然的魅力。如《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中“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行香子·草际鸣蛩》中“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这些都是李清照给我们勾勒的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画面,词人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和情感,这种不加雕饰的手法,把优美恬静的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自然亲切,景情相生,如一泓秋水,一汪甘泉,与之亲近,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李清照善用口语化的通俗语言叙事,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如[⑥崔林生,高润珍.品读李清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M].2010年版.
]⑥《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自了得”等,写的是无法排解的浓愁,而浓浓的愁的载体,确实普通的淡淡的口语。语言虽淡,却字字慎重,句句得体,淡而不轻,俗而不陋。《永遇乐》将一些寻常用语“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融和天气”,“铺翠冠儿”等编织如词,使词显得格外生动,昔日“簇带争济楚”,如今“风寰霜鬓”,“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充分表露了女词人流落他乡,孤独忧愁,寂寞凄苦的沉痛心境。“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语句虽用词浅淡,但内心世界的描摹却异常的深刻。
(二)善用叠词来增强词的韵律美
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句和排句也是李词语言的一大特色。叠字、叠句和排句的运用,使作品更宜于以朴素流畅之语,婉转曲折地表情达意,更充分地表现词跌宕起伏的感情节奏。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首词的叠语,日常对话可谓平平,并无诗趣,但经过词人匠心独运地巧妙加工和妥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情实感,起到了强调和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李清照词还有三字相叠的排句,如《行香子》中的“甚霎儿晴,霎儿风,霎儿雨”,如“冲口出常言”,却把牛郎织女的欢乐置于阴晴不定中,给美丽的神话传说,增添了极浓的感情色彩。运用叠字最成功最集中的是《声声慢》,得到了前人的一致赞赏,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赞美其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叠字的运用更是把词人凄凉悲惨的生活巧妙地编织到词的节奏之中,读来满纸凄风苦雨,不仅被其感动。
《行香子》中[⑦刘伟明主编.李清照词选[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6,第一版.
]⑦“天与秋光,转转情伤”与“黄昏院落,凄凄惶惶”。“转转”写出了天气的反复变化,“凄凄惶惶”则描绘了词人凄伤惶恐的心境。夫君新逝,正值寒秋,独守空房,庭院树木的枯叶在秋风中飒飒飘零,肃穆万分,叠词的使用更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凄惶。《诉衷肠》中“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的词句,“悄悄”写夜静人歇,“依依”写留恋难舍,勾勒出一幅月夜美景,反衬了心上人今生难聚的浓浓离愁。《添字采桑子》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蝶恋花》中“永夜恹恹欢意少”,“随意杯盘岁草草”等这些叠词既双声又叠韵,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李清照词在音律方面的主要特点,也表现在成功运用叠字、叠句和对偶句,以达声调谐婉之美。她运用叠字、叠句有两字相叠,如《蝶恋花》中“潇潇微雨闻孤馆”,《烷溪纱》中“重帘未卷影沉沉”,《念奴娇》“种种恼人天气”;四字相叠的有,如《行香子》“凄凄惶惶”,《添字采桑子》“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有两句相叠,如“阴满中庭,阳满中庭”,《添字采桑子》“点滴霖霖,点滴霖霖”,《如梦令》中“争渡,争渡”。对偶句如《念奴娇》中“险韵诗成,扶头酒醒”,《诉裹情》“清露晨流,新相初引”“人悄悄,日依依”,《小重山》“衣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等。《声声慢》中开头叠字十四个,分三句,受到了后来历代词评家的赞叹。全词中的97个字,用舌声和齿声的却多至57字,占全词的半数以上。李清照运用双声叠字创造了声调美,在音律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与周邦彦相比,虽严谨周密或有不如,但其谐婉、优美却为周所不及。
(三)创造性的语言
像《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永遇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凝练、精当的字和句中,无不掺和着词人的血泪,跳动着词人情感的脉搏,令人读后久久难忘。此外,李清照对于声律的重视和运用,还使她的词产生一种感人至深的音乐美。如《声声慢》,这首词一开头便连用了七对共十四个叠字来刻画词人悲惨心境,这种奇崛的形成不但从意境上突出她因家破夫亡造成的异乎寻常的哀痛,而且这些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描写能力和极强的感情色彩。这十四个字,每两字一顿,宛如抽泣呜咽之声,始则比较低缓,继而愈趋促迫,生动地表现了悲哀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全篇看,在这首不满百字的词中,分别从“戚”、“息”、“急”、“识”和“摘”“、黑”、“滴”、“得”等急促的人声韵字于上、下片相押,定下了凄凉低沉的基调;又以近六十个齿音字投入平仄相间的节奏,使之起伏跌宕,于是词人心头郁积的深刻悲伤,便随着这凄切的声韵涌流而出。词人自云“险韵诗成”。敢于在声律音韵上用“险”,并且用得纯熟自然、合情合理,这实在是李清照在语言艺术上面难能的创造性收获。
(四)素朴雅致工白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李清照的作品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抒发真情实感。但是这一真情实感都是通过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描写,而这一描写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而这种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简单的说是所用言语本来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但是写出来的词却一点都看不见经过锤炼的痕迹,一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清新活泼、生动自然的的感觉,如《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念奴娇》“宠柳娇花寒食近”,《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词句信手拈来,十分素朴雅致,自然天成,做到既生动浅近,而又情味深长,既稳雅秀健,又无斧凿痕迹。
李清照的后期作品,都是通俗自然的特点呈现出来的。她擅长用白描,善用口语,但又不庸俗,在词中独树一帜。例如《南歌子》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声声慢》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完全是随口而发,通俗易懂,但这种语言,又不是如一杯白开水那样平淡,而是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这种笔法看来好像特别的简单,但是实际上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要想达到这种自然的境界,就要求语言具有朴素的美,没有任何雕饰,但是这自然用语中却无时无刻都流露着真实的饱满感情,无造作之态,无斧凿之痕。这一点也是李清照在艺术上超过了同代人如周邦彦、秦少游等人的地方。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清晰的看到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即有形象鲜明的独特性,又呈现出艺术形象的多样化,这与她的思想性格、艺术修养、人生经历和美学观点是密不可分的。她的人生经历虽坎坷,但是她的活动领域或艺术视界却一直不宽广,这就造成了她所写的词的内容及取材范围比较狭隘。李清照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思、运用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情真意切,含蓄蕴藉,细腻委婉,清新自然,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独特的“易安体”。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词第一次以一个女诗人深挚动人的抒情歌唱而占据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地位。她象一颗明亮夺目的流星,闪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12.
[2]沈央央,张之昌.李清照词集[M].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9.
[3]赵慧先.婉变清新格调高雅的清照词[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9,第4卷第3期.
[4]孙崇恩.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5.
[5]李清照集校·注后记[M].中华书局出版,1986.2,第一版.
[6]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出版,1984.5,第一版.
[7]刘伟明主编.李清照词选[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6,第一版.
[8]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的艺术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9]于非.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崔林生,高润珍.品读李清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M].2010年版.
[1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书社,1989.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