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末明初,岭南诗派的代表人物孙蕡才华横溢,创建了南园诗社。他以唐诗为宗,善用比兴,诗风雄直深厚,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历代学者对其评价都非常高,推崇为“岭南明诗之首”。本文通过探究孙蕡诗歌的内容以及分析其诗歌艺术的独特性,结合后人对孙蕡诗歌创作的评价,进一步加深对孙蕡诗歌的认识和了解,延续和发展孙蕡诗歌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孙蕡 诗歌 内容 艺术 影响
从明朝初期开始,岭南诗坛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诗人辈出,虽然尚未能产生一代巨子,总体影响也未走出地域,却为清初岭南诗歌终于赢得国内诗坛一席之地作了充分的铺垫。孙蕡性格豪爽,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文学功底深厚,创作诗文一气呵成。以他为首成立的南园诗社中,诗歌文章比较杰出的诗人有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他们被当时的人被称为“南园五先生”。在南园五先生当中,孙蕡的才华是最出色,成就也是最高的,曾得到历代许多学者的赞许和认可。孙蕡创作的诗歌中,诗风豪迈,高风亮节,充满了真性情。如《南园歌赠王给事彦举》中的“裁诗复作夜游曲,银烛飞光白似虹”以及《渔夫词》中的“难易有天定,顺流心所安”将诗人的豪迈、洒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孙蕡生平与创作
孙蕡,广东省顺德区平步人,字仲衍,号西庵先生。他虽出生于平步,却长于广州。从小敏而好学,聪慧过人,性情豪放,他的诗歌文章远近闻名,受人敬重。不到二十岁,诗名已盛,和李德,赵介,王佐及黄哲等人被后人尊称为“南园五先生”,他们在广州南园抗风轩开设创办了“南园诗社”。孙蕡不仅仅是对后来岭南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带动了岭南诗坛的兴盛,是名副其实的首创人。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年纪轻轻,便在诗坛赫赫有名,拥有一定的地位。或许是天妒英才,让他的接下来的人生历尽坎坷,仕途受挫。
(一)南园五子之首
元朝中期,政变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末期更是政治腐朽,百姓难以生存,困顿不已,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层矛盾逐渐恶化,百姓不堪剥削与压迫的重负,农民纷纷起义,战争一触即发,战火迅速蔓延整个中原地区。岭南作为中原当时的偏远地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是鲜有的宁静之地,尤其是广州,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地处岭南的广州,清奇俊秀,风景美丽。在孙蕡、王佐的发起下,一群情投意合的青年才俊相聚于此地,创建了“南园诗社”,是当时岭南的第一个文人诗群,现如今在广州番禺南园抗风轩。孙蕡有一首诗的诗名为《琪琳夜宿与彦举联句》,在这首诗的诗序中可以看出当时诗社成立的情况[1],诗社成立时有十多人,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并在那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李德,王佐,黄哲,赵介与孙蕡诗名流传最广,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南园五先生”或者“南园五子”,称孙蕡为“西庵先生”,是“南园五子”之首。
孙蕡之所以为“南园五子”之首,是因为在五人当中属孙蕡诗歌创作的成就最高,也得到了历代诗论家的认可和推许,南园对孙蕡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里能让他悠然洒脱,无拘无束,释放他豪爽的天性,更有一群好友志趣相投,结成一体。
“南园诗社”作为一个自创团体,对岭南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较早地开创了岭南诗坛,延续了岭南诗坛的繁荣。孙蕡作为诗社的领头人,南园在他心里更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还把萍水相逢的几位诗人都视作自己的手足。他写有不少以南园为题材的诗,如在《寄王给事佐》一诗中写道:“酌酒南园上,与君同笑歌。”,在《南园》中写道:“诗社良宴集,南园清夜游。……聊为徇时序,娱乐忘百忧”[2]。在这些诗句中细细品味,可以看出在南园的这段经历是孙蕡一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美好时光。
(二)曲折的仕途
孙蕡出众的才华是无须置疑的,但他的人生道路却是曲折的,走到尽头还是落得个凄惨的结局。青少年时期的孙蕡,正处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他度过了一段“避乱山泽间”的日子。[3]后来,得到江西行中书省何真的重用,聘为僚幕,直到明太祖派兵进攻广州,孙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贴然者,蕡之力也”(黄佐《广东通志·孙蕡传》)[4]。明朝1370年开始实施科举制度,招收贤士,网罗人才,那时的孙蕡满怀热忱,希望通过应试中举,为百姓出一点力,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因此积极踊跃的参加考试。他的诗句坚毅强劲,奔放不羁,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还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才子,做人做事也如他的诗歌作风一般,正直不阿,因此在科举考试中,轻而易举的中了进士,自此便走上了仕途之路。
进入仕途的孙蕡,不久就出任安徽凤阳府虹县主簿,他鞠躬尽瘁,体恤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一年后,被提拔为翰林典籍,协助宋濂修编《洪武正韵》,得到宋濂的赏识。可惜好景不长,《洪武正韵》编成不久后,发生了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被牵连人数达上万人,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孙蕡和宋濂的关系密切,自然会受到牵连,因没有确凿的证据最终被判为苦役,吃尽了苦头。但他却没有为此怨天尤人,反而使他的心智磨练的越来越平和,心胸更加广阔。
孙蕡等到了获释回乡的一天,回乡后潜心学问,学识和涵养更为深厚,至1382年,应召复出,到苏州府衙担任掌管文书的“经历”之职。经历过苦役的孙蕡对人生和朝廷的看法更为坦然,还是逃不过悲惨的结局。蓝玉案爆发,众多功臣死于非命,据传,朱元璋只因在蓝玉家中找到一幅孙蕡的题画诗,认为有谋反之意,便押送回京。孙蕡经历过一次横祸,早已看淡生死,也不做挣扎,最后被惨杀。
(三)孙蕡创作概述
孙蕡自小偏爱学习,博览群书,只要是读过的书,便能深深的记在脑海里,聪明绝顶。“为诗文多不属稿,开卷伸纸,立笔而就”[2],作诗时不需要冥思苦索,铺纸就能创作,一气呵成,文学功底深厚,这是对孙蕡创作才华的充分肯定。孙蕡的创作有《孝经集善》,《理学训蒙》,《通鉴前编纲目》,还有《和陶集》以及《西庵集》,繁富多样。但大多遗失不传。据学界现有的研究资料,有《西庵集》存世。《西庵集》最初由其门生黎贞整理,共八卷,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弘治十六年金兰馆铜活字本。在元末明初的诗人当中,孙蕡具有非常鲜明独特的代表性,尽管他的名气和诗作数量都比不过许多同时期的作家。
孙蕡的诗作过程是同代文人心理情感变化的典型表现,也是最具鲜明特色的一点。元朝末期,社会一点都不平静,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孙蕡像其他许多文人一样隐居山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无拘无束。在这段时期孙蕡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山水为主,如其《南园》诗曰:诗社良燕集,南园清夜游。聊为徇时序,娯乐忘百忧。这首诗以南园为背景,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抒发了真实的情感,饮酒作乐,最后一句“聊为徇时序,娱乐忘百忧”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种不被世俗所扰的宁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休的战乱让这群文人不得不投身到现实的政治中,参议军事。孙蕡投入到何真的府中做起了僚幕,也许是政务繁忙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这时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
改朝换代后,进入新朝,迎来了孙蕡创作的高潮,除了他原本就具有的过人的才华之外,他还坚持了一直以来建功立业的志向。孙蕡受到新朝新气象的影响,因而创作诗歌的兴致高涨,即便在翰林院的官职并不高,但也写下了数量不少的七言律诗与长歌行,抒发的大多都是豪迈奋发之情,如:“王道今清平,有才赞鸿猷。谁令抱孤志,坐恋林与丘。”在这种心态之下,他写下了不少台阁体诗作,多粉饰太平,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如其《奉酬四川戴佥宪文信见访》:濯锦江波漾绣衣,邻翁走报入柴扉。雨馀门巷青骢滑,花外旌幡白鸟蜚。岂有雄文倾辈行,屡烦青眼顾寒微。游仙梦觉惊题凤,倒著山公白接篱。一而再的无辜受牵连后,孙蕡留下的诗作逐渐减少,不再有当初的人生激情。
二、孙蕡诗歌内容分析
孙蕡的诗清新流丽利,气象雄浑,丰富繁多,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跌宕起伏的命运也湮灭不了他的才华,留下了七百三十三首诗,因此得以闻名于诗坛,是元末明初岭南诗派的代表诗人。下文对孙蕡的写景咏物诗,赠答送别诗,闺怨诗作简要的分析。
(一)孙蕡的写景咏物诗
孙蕡的写景咏物诗大多是在隐居山林那段时期创作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才得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纵情于山水间。孙蕡是土生土长的岭南诗人,其创作离不开对岭南景物的描绘与赞叹。在群山连绵,重峦叠嶂,风光旖旎的岭南,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誉的罗浮山和西樵山;有气势磅礴,沟谷纵横的白云山;有峭壁垂瀑飘溅,水清景美的峡山;……这些风景名胜均是文人笔下青睐的对象。进入这美不胜收的山水间,不管是巍峨的山,碧波的水,还是花草树木,甚至是一颗石子,经过诗人笔下的渲染和描绘,都会被赋予情感,生动形象。南园五先生在那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状态下,没有世俗功利主义思想的纠结,而是以纯净的视角去欣赏山脉和河流。在这种审美心理的控制下,诗人置身于不为名利,无世俗,安适和谐的审美意境中。因此,读者可以寥寥几句的诗中尽情领略岭南山水的壮丽自然之美。
如孙蕡诗《游罗浮三首》中写道“白鹤峰头春暮时,水帘洞口苍庚飞。千林锦树化红雨,百道玉虹穿翠微。”“四百峰峦拱御台,蕊珠楼阁倚云开。荔枝花落山鸠语,卢橘子生江燕来。”罗浮山,又名东樵山,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五岳之后的“粤岳”。历史上众多诗人都留下了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对罗浮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孙蕡家境宽裕,年轻气盛的他不用养家糊口,更不用忧虑穿衣住行,身边又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当他登临罗浮山时,故能闲适恬静的吟诗作赋。“四百峰峦”,放目远眺,连绵不绝,是何等的壮观,“飞云绝顶”“倚云开”可见山脉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在云端,如同仙境般。“荔枝花”“卢橘”“江燕”和诗人愉悦的心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像这样的诗作还有《广州歌》:“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南畔更繁华。朱楼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此诗写出了广州经济繁荣,四季如春,让读者对岭南美景有了更深的认识,仿佛置身于其中。
(二)孙蕡的赠答送别诗
一直以来,“团聚”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心理,因此“别离”就成为诗歌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对家乡故土的眷恋,还是对骨肉至亲的牵挂,亦或是对挚友的思念,都让人久久不能平复。从孙蕡现有的《西庵集》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寄赠诗,由此可见,孙蕡一生交友广泛,并且重情重义。南园诗社初建之时,五位青年才俊以诗会友推心置腹,他们经常雅集唱酬,经常联袂访友,很难不产生深厚的情谊。在寄赠诗中,写给南园诗友的作品占了不少的分量,如:《寄王给事佐》、《别王彦举》、《南园怀李仲修》、《南园歌赠王给事彦》、《罗浮歌寄洛阳李长史仲修》、《南园夏日饮酬王赵二公子澄佐》等诗。这些诗的写作对象也许不是同一人,写作背景和意境也各有不同,但一样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友于事宴集,物候方阳和。酌酒南园上,与君同笑歌。”(《寄王给事佐》)“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琪琳仙。南园二月千花明,当门绿柳啼春莺。群英组络照江水,与余共结沧洲盟。沧洲之盟谁最雄,王郎独有谪仙风。…”[5](《南园歌赠王给事彦》)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的孙蕡是没有忧愁和烦恼的,尽是和友人对酒当歌,谈天说地的乐趣。“与君同歌笑”形容得是再贴切不过了。“沧洲之盟谁最雄,王郎独有谪仙风。”在结盟的隐士文人中谁最厉害,唯独是王郎的才学优异。孙蕡同为隐士,却丝毫不吝于对王佐的才华由衷地表达欣赏和赞美,可见他们俩的深厚情谊。在《送赵宣使之德庆》一诗的尾联中“若到廉州烦借问,故人黄赵近何如。”能读出即便孙蕡与友人们在各自的仕途分道扬镳,依然将他们牵挂在心,托人想要了解他们的近况是否安好。
再来读他的《过东阿怀雪篷》这首诗:故人今不见,孤客悄谁怜?事业清时困,名声旧邑传。紫髯风猎猎,纱帽日娟娟。倘遂幽园约,琴尊共晚年。[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在孙蕡任翰林典籍时,路过山东东阿县,想起友人黄哲曾出任此地知府之职,不禁追思昔日,怀念黄哲,提笔为诗。“故人”指的是友人黄哲,“孤客”指的是诗人自己,首联就将两人联系起来,“不见”“谁怜”把对黄哲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之感体现的淋漓尽致。颔联则开始感叹黄哲的政治仕途虽在太平盛世中经历磨难,但他美好的名誉声望却依旧在东阿经久不衰。既表达了尊崇之意,又表达了惋惜之情。颈联是对黄哲外貌形象的赞美。而尾联是寄予和友人归隐幽园,共度晚年的美好愿望。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的美好而又平凡的愿望是再也不可能实现了,孙蕡写下这首诗的几年后,黄哲就被无辜处死,孙蕡虽逃过一次命运的捉弄,但最终还是难逃严苛封建制度的残害。
(三)孙蕡的闺怨诗
不论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或者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闺怨诗都传递出哀怨、悲伤之感,香闺幽怨谁识得?侠义的闺怨指女子独守空闺的愁怨,分析女性在一定的社会情态或生活遭遇产生的复杂心理,如:悔恨、失落、惆怅等,但有时也有少女的愉悦之情,如李清照前期的少女情怀。当闺怨诗为男诗人所作时,基本都是用来隐喻自己屈居不得志或渴望得到重用的心理。在孙蕡的《西庵集》中,我们可以发现闺怨诗数量是比较多的,且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繁多。
诗歌往往是由于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作的,因此诗人常常使用意象,把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寒蝉、大雁、笛声、黄莺、燕子、蝴蝶、烛光等,这些意象都带有明显的忧愁、哀怨色彩,孙蕡的诗大多使用月亮这一意象烘托闺中人的情思,寄情于月。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之感倍增,天地之大,也只有空中的一轮明月相伴,可以诉说内心的愁怨,月亮便成为了一切感情的归宿。如“残春寂寞似深秋,风满帘栊月满楼。”“春来总是相思夜,夜夜相思月满楼。”“荷香柳景凄凉夏,月色虫声冷淡秋。”见月怀人,无不体现出闺中人孤独寂寞的心绪。
又如《秋闺思》其二中写到:凉夜萧声处处过,玉楼高起逼天河,西风瘦尽梧桐叶,添得西窗月影多。清冷的箫声,带着些许悲凉,诗人以“箫声”代替秋声,更有一种孤寂凄清之感,以景寓情。最后两句用梧桐叶来表达“秋闺思”,情感抒发不言而喻,人因相思瘦,散落的不仅是梧桐叶,还有无尽的思念。再如:泪似花枝雨点流,愁如江上乱云浮。泪盈方朔三千牍,愁满瞿塘十二楼。(《闺怨》其四十五),将“泪”和“愁”都具体的意象化,比作花枝雨点,江上乱云,让读者对闺人的哀伤和忧愁有更深刻的体会。后一句“盈”“满”二字运用的非常巧妙,不言怨,字字皆怨,不谈情,处处及情,将相思之意纵情释放。
还有一类表面是形容女子,实际是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期望。如《阿娇怨》,描写了一个弃妇从深受宠爱到最后遭到无情冷落的过程,但最后一句“君恩若许重相惜,缺月清光应再圆”对破镜重圆仍抱有殷切期望。孙蕡第一次被无辜牵连而罚为苦役后,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带着有朝一日归返朝廷,为百姓效劳的信念回乡潜心修学。
三、孙蕡诗歌艺术分析
自古以来,诗歌艺术的技巧都是不容忽视的,艺术手法和诗作的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密切相关的。古人对于诗法历来研究很多,不断总结古人的写作规律和艺术特点,对于创作者有很大的意义。作为南园五先生中才华最突出,诗文影响最广的孙蕡,其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清丽古雅,兴欲深致,蕴含了一种豁达大度的精神境界。常常运用比兴的写作技巧,以唐诗为宗,反映出岭南独有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让读者领悟诗歌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真挚饱满的情感。
(一)善用比兴
“比”和“兴”是我国古代诗歌较受欢迎的作诗技巧。“比”通俗地来讲就是比喻,它通过其他具体的事物比出所要表达的事物,使之生动形象。所谓“兴”,也就是先谈其他事物再引出想要吟咏的诗词。“比”与“兴”常常连用,两者相得益彰。在孙蕡的诗歌当中,比兴手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他往往通过联想,而不会直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将思想感情寄寓在某种具体的事物上,委婉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比如《杂诗》其六:十月良家子,从征上边州。明月照镜匣,北风吹马头。少年有奇志,思欲分国忧。谁能学李广,百战不封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受,而是描写了良家子弟参军,为国出征,希望能分担国忧的远大志向。由此引出自己能为国家做一份贡献的愿望,同时还用了李广将军的典故,“百战不封侯”将自身报效国家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表现得生动形象。
再如《江上》这一首七言律诗: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透云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天尽,又是沧洲阅岁华。此诗的前三联写景,其目的并不是要给读者呈现秋天的景象,而是意在用比兴的手法,以景衬情,江边的枫叶红了如花一般,月光下游子的船落下了白帆。浮云经过落下稀疏的雨滴,临近水边的村落有三四家。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激起了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又因这清新幽美的景而使心境开朗宽松,尾联写出心底的怀思被吹尽,在沧州每年也能欣赏到这样的好风光。
孙蕡在诗中广泛的使用比兴这一写作手法,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学识与素养,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展现异彩纷呈的物象,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诗歌的生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得孙蕡诗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二)以唐诗为宗
唐朝是百姓生活最幸福的一个朝代,也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依然能够深入人心。这个朝代诗人辈出,且大多都才高八斗,是诗界的佼佼者。唐诗传诵至今仍兴盛不衰,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因为它的格律化,且易记易背。自古以来的岭南诗人,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风尚习气的发展而改变,大多都以唐诗为宗,代代相传。在岭南诗派的文人中,具有代表性的南园五先生,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就是标举唐音。这里的唐音,指的是唐诗及其风格。清人韩海在《郭苾亭诗集序》中写道:“吾粤诗多以唐为宗,宋以下概束高阁。[7]远自南园五先生开其源,近则屈、梁、陈三大家树之帜。粤人士从之,翕然如水之赴壑。”[8]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以岭南三大家及南园前后五先生为代表的岭南诗派,皆是以唐诗为宗,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作为南园五先生的领袖孙蕡,朱彝尊曾在《静志居诗话》中,客观地评价过孙蕡的才华与创作,称赞他比其余四人更为杰出,近体诗颇有唐诗的风格及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文辞华丽。[9]“清圆流丽,气象雄浑”是对孙蕡诗作精辟贴切的形容,如《广州歌》、《古意二首》、《闺怨》等,文辞皆是清新流畅。又如《送翰林典籍张敏行之官西上》,《送何都阃济南省亲至京还广》恰似高、岑格调,而《次归州》、《下瞿塘》则意态纵横,笔法遒劲流畅,在李、杜之间。
先来看这首《古意》其一:山樊花落春风起,吹妾芳情渡湘水。梦中蝴蝶相交飞,门前鹊声郎马归。这首诗语言风格清新雅致,浅显通俗,间接委婉地抒发胸臆,将感情寄托在山旁的花,还有春天的风里,不管是“梦中蝴蝶”还是“门前鹊声”都侧面烘托了对情人深深的思念,盼望能早日归来相见。
再来看一首《秋风》其二:秋风淅淅吹屏山,汴何之水声潺潺。归云一似宦情薄,飞雁不将乡信还。千峰澹对寂寞景,孤客况栖羁旅间。且可狂歌对樽酒,未须惨戚怀江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淅淅”,“潺潺”这些拟声词运用得非常贴切,将秋风和汴河的水描绘得生动形象。首联和颔联是对景象的描写,后两联才是对情感的抒发,表达了旅途孤苦无依的寂寞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孙蕡斐然的文采。
(三)浓郁的岭南诗风
岭南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群山叠起,水道交错。这些壮丽河山,都成为诗人笔下描绘,抒发情感的对象。综观南园五先生的诗作,不仅传承了质朴淳古的传统,并牢牢地扎根于岭南本土文化,凸显了岭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
不管是白云山,罗浮山,还是西樵山、安期升仙台,孙蕡诗中都有提到:“白云山下春光早,少年治游风景好”“西樵山势卷飞龙,万里扶桑海色通”“岭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罗浮此日南熏转,无数漫山荔子红”。这些原本就巍峨的山岭,通过诗人笔下的描绘,显得更加雄伟壮阔。孙蕡在岭南隐居期间,内心毫无杂念,心平气和,和友人纵情于山水间,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欣赏自然风光的视角会尤为真切,读者也就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除了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孙蕡还会在诗中提到一些岭南地区特有的产物,如:家住半塘曲,沿回几折湾。门前荔枝熟,屋后钓舟闲。(《荔湾渔隐》),村居最忆龙津好,五月南风熟荔枝。绿树千章云漠漠,明珠万解火离离。(《怀刘文学中美》),楚山卢橘渐舒叶,故园枇杷应着花。(《除夜》),罗浮山水沧江曲,水连清溪树连屋。旧雨仙翁乘兴去,荔枝应过杨梅熟。(《杂画》其二),荔枝,卢橘,枇杷,杨梅等都是岭南丰富的特产,通过诗人的描述,让世人对岭南丰富的特产都能知悉。
四、在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岭南地区是在唐代张九龄开凿了梅关古道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岭南地形地势多样复杂,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是相对落后的,在当时被称为“蛮夷之地”,可见其与中原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虽然从唐代起,岭南的诗坛就已经存在,但是能够在诗坛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岭南诗人却是微乎其微的。孙蕡作为明代岭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对岭南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南园诗社开创了岭南诗歌发展的新天地,促进了岭南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在中国诗坛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明代诗坛上的五大流派之一,诗社的建立,除了带领当时岭南诗坛的兴盛,还对后世岭南诗歌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到了明嘉靖年间,“南园后五先生”在南园故址重修南园诗社,有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这五位才子,他们重振了岭南诗坛,再到明崇祯十年,被誉为“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等诗人重修南园诗社[1],吟诗作赋,直到清末,姚筠等八位诗人在抗风轩重聚。南园诗社就是岭南诗坛的风水宝地,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这里尽情创作,为后世的岭南诗词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孙蕡的诗作,虽然仅有《西庵寄》存世,但却丰富多样,超凡脱俗,有独特的风格,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赏与好评。四库总目有云:“孙当元季绮靡之余,其诗独卓然有古格。”《粤东诗海例言》则称“西庵自汉魏、六朝、初盛中唐,无所不学,而炉锤独运,自铸伟词,固卓然名家。” [1]即便是人生道路曲折,仕途坎坷,也隐藏不了孙蕡的才华和气概,他的生平遭遇使他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传达了积极乐观的精神与人生态度,成为了岭南诗派的主要特色。
五、结语
从现有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探索发现,当前社会对岭南地域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并不深入,孙蕡作为元末明初岭南诗派的重要诗人,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孙蕡从小便颖悟绝伦,且学而不厌,满腹经纶,只可惜天妒英才,一生历经坎坷。回看孙蕡的一生,最轻松愉快的日子也就只有最初隐居山林的那段时光了,后来先是入翰林,又入狱,大起大落,命途多舛。
孙蕡的诗不管是题材,还是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写景咏物诗大多都是对岭南山水风物的描绘,将岭南特色不遗余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赠答送别诗以及闺怨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孙蕡的真性情。从艺术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细细品味,一定会对《西庵集》赞叹不已,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岭南诗派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孙蕡为首的“南园五先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岭南雄直的诗风发扬光大,让岭南诗派能和当时的江右诗派、越诗派、闽诗派、吴诗派平分秋色。令人惋惜的是,一直以来,“南园五先生”及被誉为“岭南明诗之首”[10]的孙蕡都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岭南诗史做出的贡献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皆是难得的无名之璞。
参考文献
[1]赵绍祺.岭南诗宗孙蕡对岭南诗歌发展的贡献[J].广东史志,2015(4).
[2]左东立.孙蕡的诗歌创作历程与明初文人命运[J].中国文化研究,2012(2).
[3]梁守中,郑力民.南园前五先生诗 南园后五先生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4]陈恩维.“岭南诗宗”孙蕡佚文辑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6).
[5]李甜.孙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左东岭.南园诗社与南园五先生之构成及其诗学史意义[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7).
[7] 陈永正.南园诗歌的传承[J].学术研究,2007(12).
[8] 何天杰.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J].学术研究,2007,(4).
[9] 余艳萍. 南园五先生笔下的文学景观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10]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
致谢
我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插本学生,虽在城市学院只有短短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但这期间我也收获颇丰。本次毕业论文撰写有幸受教于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再到正文撰写,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思维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老师的每一次答疑和指点都让我开拓了思路,令我醍醐灌顶。老师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感动,无论是论文的格式规范,或是文章要点、结构,老师都会不胜其烦地及时予以帮助指出,让我加以改正,使我的论文更为完善。通过一个月以来的探究书籍文献、撰写,使我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这也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涯即将划上句号。
在此,我要感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所有老师,特别是授课老师,感谢你们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让我在短短的两年内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弥补了以前的落下的不足,令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父母与同学的无私帮助以及鼓励,为我提供了许多信息支持。同时也非常感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为我提供了诸多参考资料。
本人才疏学浅,本论文中定存在不当之处,恳请阅读本文的老师予以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