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后期诗歌研究

摘 要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可把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研究苏舜钦的前期政论诗,却很少关注他的后期诗歌,所以有必要对其后期诗歌作一系统的研究。从《苏舜钦集编年校注》中可以确定编年的后期诗歌大约113首,本文力图在认真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就苏舜钦的生平经历,后期诗歌范围的界定,后期诗歌的题材和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苏舜钦 后期诗歌 范围界定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引言

苏舜钦是北宋中期一名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名爱国志士,他不仅是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苏舜钦在文坛上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而他的独树一帜的诗风也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曾赞许道:“是以子美辞,吐出人辄惊。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1]但是,就近几年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苏舜钦遭到贬黜闲居吴中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研究。很多人还是把研究方向放在了他的前期政论诗上,就算有研究他整个时期的诗歌,但也只是把后期诗歌作为前期诗歌的一个附属,对后期诗作却不甚关注。因此,有关苏舜钦的后期吴中诗值得去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苏舜钦后期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

一、苏舜钦生平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迁移至开封,生于汴梁,为开封人。苏舜钦是从小在官宦书香世家长大的,根据苏舜钦自己撰写的《先公墓志铭并序》[2]里有提到从他的远祖苏绰开始世代为官,苏颋、苏传素、苏振、苏寓、苏协、苏易简、苏耆还有苏舜钦,每一代都有人入朝为官,苏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苏舜钦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第一点就是他家一直都保留着优良的家风,据说苏舜钦祖父苏易简“省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3],后来苏易简官至参知政事,成一代名臣。为什么苏易简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呢,这就来源于他的母亲薛氏的教导。有一次太宗召薛母入宫,问她:“何以教子成此令器”[3]?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3]。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3]。这句话是苏舜钦家族一直以来都坚持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他家世代能够奉儒守官的原因。第二点他一直都被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幼喜读书,弄笔研,以无闻为耻”[4]由此可知苏舜钦从小就勤奋好学,有非常强的求知欲。苏舜钦年轻时“十年苦学文”[4],并且还和穆修一起倡导古文,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倡导却时常被人嘲笑。

天圣七年六月,玉清宫被大火烧毁,皇上和太后都想重建此宫。当时只有21岁的苏舜钦击登闻鼓上《火疏》,苏舜钦把天灾归于人祸,一腔热血地写下了《火疏》。同年,苏舜钦迎来了他的第一个正式官职荥阳县尉。

天圣八年,苏舜钦娶了郑希甫的女儿为妻。过了不久,苏舜钦就辞官回到了京城。苏舜钦父亲苏耆“雅好观书,经史禅说,手钞者数千卷,无不尽诵。”[2],当时任河东转运使的苏耆带着全家来到了山西长治。

景祐元年,26岁的苏舜钦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官职(光禄寺主薄、知毫州蒙城县)。景裕元年十月,苏舜钦到蒙城上任,短短两个月已经显示了他的治理能力。苏舜钦在他的从政道路上准备崭露头角大展鸿图的时候,突然灾祸降临。

景祐二年的正月,苏耆突然猝死于长安。苏舜钦只能停职奔丧,然而祸不单行,己经怀有身孕的妻子郑氏在奔丧的路上突发事故,到达长安三天后也突然死去。从景祐二年二月到景祐四年春,苏舜钦一直在长安守制。

景祐四年夏,苏舜钦回到了京城候选。景祐四年末,苏舜钦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康定元年升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

庆历元年夏,先是他的弟弟苏舜宾在会稽因时疫病逝,接着他的母亲又因为伤心过度而抑郁而亡,苏舜钦不得不再一次停职,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会稽奔丧。在庆历元年的秋天运棺北上,由于天气原因,到了第二年的夏初才回到京城。

庆历四年二月,范仲淹推荐苏舜钦,经过学士院试,被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这一年是北宋政坛变动很大的一年,同时也是苏舜钦人生到了最关键转折的一年。

庆历四年九月底,苏舜钦和他的同僚把进奏院内使用过的大量废纸卖掉,把这笔钱用来举办赛神会的宴会。这场宴会过后,苏舜钦等十多人遭到弹劾。他们遭到弹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卖了进奏院的废纸举办宴会,当时并没有明文规定可以卖废纸办宴会,而苏舜钦等人的卖废纸做法实际上就是私自挪用了国家的财产;二是在宴会的中途请歌妓助酒有损官员形象,还有王益柔在宴会上所作的《傲歌》都成为了证据。王拱辰、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借着此次事情大做文章,把这件事当做攻击改革派的武器。此事的结果是苏舜钦等十多人被贬黜,后被削职为民。接着,杜衍、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陆续遭贬,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五年春,苏舜钦离开京城,四月到达苏州,在沧浪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闲居生活。庆历八年,苏舜钦上书鸣冤,朝廷为他平反并官复湖州长史,但他并没有赴任。庆历八年末,苏舜钦病逝于苏州,享年四十一岁[5]。

二、苏舜钦后期诗歌的范围界定

(一)创作时间的界定

霍松林和杨恩成编写的《苏舜钦评传》认为苏舜钦的文学创作,以庆历四年的进奏院事件(1044年11月)为界,可以分成前后两期。前期,苏舜钦的仕途较为顺利,22岁任荥阳县尉后不久辞官参加科举,26岁进士及第,又历任多职,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密切相关,诗文都充满着政论性和战斗性。后期,苏舜钦被贬为平民后,离京乘舟南下,因人生的重大变化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对苏舜钦后期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期诗歌中反映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的作品减少,写景记游的作品增多。

(二)创作数量的界定

根据傅平骧、胡问涛的《苏舜钦集编年校注》的统计,苏舜钦现存的诗作一共有223首,再加上集外的拾遗诗16首,一共是239首诗。在这些诗中,可以确定编年的早期作品一共有86首,能确定编年的晚期作品一共有113首,晚期作品所占的数量约为总量的一半。当然数量的多与少并不能够说明什么,也不能以数量的多少来决定作品质量的好坏。但也能看出,后期作品是苏舜钦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苏舜钦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苏舜钦的后期作品也具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三、苏舜钦后期诗歌题材和内容分析

苏舜钦的后期诗歌题材与前期诗歌题材相比较,其前期作品主要写关于政治与社会的重大题材,比如说民族的存亡、社会的动乱、人民的疾苦等,他以一个政治家与爱国诗人的双重身份,在其诗作中针砭时弊,为民请命,使他的诗作展示出无畏的斗争精神和雄伟的气势[6]。而到了后期,苏舜钦把目光转向了山水景物和抒怀寄慨,其诗作主要反映了自己的闲居生活和愤懑的心情,情感非常复杂深沉,作品呈现了内敛的趋势[7]。苏舜钦后期诗作题材取向变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苏舜钦后期诗歌应该如何分类?杨许波先生的《苏舜钦诗歌研究》中是把后期诗歌分成写景记游诗、交游诗、感怀诗、送别诗和悼亡诗这五类。崔金英先生的《论苏舜钦的后期诗歌创作》中是把后期诗歌分成政治诗、写景抒情诗、交往诗、思乡诗这四类。在这里,本文作者结合了各项资料将苏舜钦后期诗歌分成四大类,分别是感怀诗、写景记游诗、交往诗和其他(包含送别诗和悼亡诗)。

(一)感怀诗

什么是感怀诗呢?即有所感触有所怀念的诗。苏舜钦的感怀诗一共有40首,而后期就占了31首,说明后期有很多感慨身世之作。他的感怀分两种:

一是遭到贬谪之后的感触。从“禅房潇洒皆依旧,世路崎岖有万殊”(《湘公院冬夕有怀》)中能看出对世路崎岖的感慨,到“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萝”(《离京后作》),感叹人生事与愿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为能够脱离网罟而开心,“穷达皆常事,难忘对酒歌” (《离京后作》)又有一种看似洒脱实则无奈的心情。既然已经遭到贬黜,再悲愤伤心也无法回到过去,那便有了对自己的安慰“已忘窜逐伤,但喜怀抱空。古人抱才业,未必为世用。吾济性疏拙,摈弃安足痛”(《维舟野步呈子履》)。

二是经过了长久的沉淀后对整个人生的感怀。比如《秋怀》里的“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又比如:

小酌

寒雀喧喧满竹枝,惊风淅沥玉花飞。

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

在寒冷的冬天,麻雀在竹枝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一阵寒风把竹枝上的雪花吹落。诗人正在吃被霜打过的柑、糖腌过的蟹和新酿的美酒,醉酒醒来才愈发地感到人生万事事事难料,这都是舜钦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发出的感慨。

昔日进士及第挥洒笔墨的自豪与得意更加显得今日被贬远离京城的失意分外悲凉,舜钦虽然失望落寞却并没有绝望,他心中有着属于文人的那一份坚持和追求,如《冬夕偶书》里的“谩走声名三十年,亦曾文采动君前。玉颜皓齿他人乐,独守残灯理断编。”

时间可以带走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都无法带走的,就如苏舜钦天生的那一份豪旷。从“吴天摇落奈愁何,病起风前白发多。争得松江变醇酒,拍浮终日态酣歌”(《病起》)中,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和无尽的苍凉,但这首诗还是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在吴中,年近四十居然满头白发的中年诗人可以说进入了他生命中的严秋,可是他竟然想把松江全变成美酒,自己终日在里面饮酒唱歌,这份豪情又怎是那些只知道伤春悲秋的小儿女所能比的。

(二)写景记游诗

苏舜钦的写景记游诗有编年的一共有71首,其中后期就占了41首,可见写景记游是苏舜钦后期诗作中主要的题材。写景记游诗包括写景和记游两大类。写景主要是描写山水草木、春夏秋冬、云雨风雪、佛庙塔寺、亭台楼阁,记游主要是描写游的过程。这两类诗往往很难区分,写景诗和记游诗虽然是两种不一样的题材,但是诗人们在记游诗里也会写到游历时的山山水水,在写景诗里也会写到记游的过程,所以把写景和纪游这两类诗融合了起来。在吴中定居后,舜钦数次外出游山观水,寄情山水的诗作也逐渐变多了。这些诗可分三类:

一是客观真实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本身特征,不带主观意愿去看待自然景物。比如《游招隐道中》“云接青林合,泉兼碧草流。疏钟传别壑,晚日动前楼。”舜钦在写尘、云、泉、壑、青林、碧草、晚日的时候,都十分自然客观地描述了景物,不带修饰真实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特性之美。“尽是荷风香不断,忽逢溪雨气尤清”《天章道中》描述了荷花香能保持很久的特质。“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吴江岸》客观陈述了秋色和蝉鸟声,至于秋色是喜是悲,蝉鸟声是乐还是哀,都没有人的情感加注。比如:

望太湖

杳杳波涛阅古今, 四无边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 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肥人脍玉, 洞庭柑熟客分金。

风烟触目相招引, 聊为停桡一楚吟。

这首诗前四句是实写,“杳杳”、“四无边际”写了湖广,“莫知深”写了湖深,“清露”、“气入霜天”写了湖天水气的现象。历经古今的太湖波涛翻涌,四无边际的太湖不知深浅。湿润的水气化为清晨的露水,水气在傍晚蒸发为烟雾。后四句借景抒情,颈联把“脍玉”、“分金”来形容鲈鱼肥美、柑桔香甜,写出了太湖的富庶。舜钦被这迷人的太湖秋景吸引了,陶醉在这景色中,似乎能把一切都忘掉。望着太湖的美景也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尾联想要表达的感情写得很含蓄委婉。第一类诗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客体特征,在这基础之上,诗人再借景抒情,并非是移情于自然景物,因而诗人的情感则相对表现得较为含蓄委婉。

二是把自然景物作为审美主体投射、移情的对象,有很明显地诗人主观感情色彩。比如“绿杨有意檐前舞,凉月多情海上来。”(《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二首》其二),用拟人的手法写了绿杨跳舞,凉月多情人,表现出它们的多情有意。作者把情感转移到自然景物上,使原本客观的景物有了温度,变得可爱起来。“池光不动天深碧,月色无情人独愁。”(《秋夕怀南中故人》,这首诗却写了月的冷漠无情,月色正好但无人相陪,望着这月亮愈发地愁,便只能怪这月色无情。第二类诗在客观景物上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情感色彩,因而使诗人的情感显得更加具体强烈。

三是把自然景物中的某种规律性当作人生道理。这类诗突出表现一种理趣美,哲理美。比如:

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山寺的花很出名,但是当作者去到花山寺后却不见鲜花,只剩杂草。通过这首诗借“花易凋零草易生”这个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道理,“栽培剪伐须勤力”想要鲜花越长越好,需要技术栽培,还要勤奋努力,弃掉坏的,留下好的,不然就会“繁英不见草纵横”,花是如此,人更是如此。第三类诗的自然景物更偏向于客观的叙述,但却蕴含着一些哲理,读后令人深思。

(三)交往诗

苏舜钦后期交往诗一共有44首。后期大量的交往诗说明苏舜钦的交友圈很广。在吴中定居后,舜钦的交友圈并没有减小,稳定的生活也为他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时间。舜钦的交友圈不仅有京城的重臣和异地的故交,还有的是与他有着共同不幸命运的朋友们。在离开京城后,舜钦依然与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苏舜钦的交往诗分两类:

一是和官僚的交往而创作的诗。这类型的诗基本都是赞扬他人,比如《送关永言赴彭门》是一篇长篇幅的对关永言的才情进行赞美的诗歌。还有《依韵和王景章见寄》中舜钦既夸赞了王景章诗写得好,还高度赞扬了王景章在舜钦遭贬时却态度依旧的君子气度。在他的一些交往诗中还可以发现他对某些官员的感激之情,比如《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是一篇长篇幅对李公素“不以穷见弃,不以位自骄”的关爱表示感激的诗歌。从“屡辱嘉招嗟放弃,又传新咏慰淹留”(《和丹阳公素学士晚望见怀》)中知道李公素多次邀请苏舜钦,还给他寄了很多新的诗作,给苏舜钦带来很多安慰。在他的一些交往诗中还表达了他的失意之苦。比如《答仲仪见寄》中舜钦一直都记着在京城被贬之事,并且通过鸟中箭来比喻自己蒙冤被贬,由此可知舜钦并没有抚平他内心深处的伤口。比如:

病中得杜丞相见寄诗感而有作

易毁唯迁客,难谐是俗情。愁多怯秋夜,病久厌人生。

委顺闻之旧,衰羸见者惊。新诗如接侍,吟罢涕淋缨。

愁病交加的舜钦,愈发地醒悟到以前的自己是那么的不谙世俗人情,以致于因一件小事遭人陷害,在深秋夜里,读完杜衍的新诗,已经是满脸泪流。

二是和异地友人交往而创作的诗。这类型的诗歌有抒发失意之悲的,比如“异乡风俗伤嘉节,久客情怀喜友人。共挈一尊诸处赏,谁家得似故园春。”(《寒食招和叔游园》)在异乡与友人共饮过节,想起了故园的春色和再也回不去的京城,感到很惆怅悲凉。有鼓励朋友的,比如《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中把“埋剑”比喻自己壮志未酬,通过“白首襟期远,青云志业均”来鼓励陆经。还有思念朋友的,比如“江云春重雨垂垂,索寞情怀送客归”(《送人还吴江道中作》)又如“解携春波上,会合知何秋?”(《颖川留别王公辅》)等。

根据苏舜钦在吴中定居后创作的交往诗来看,舜钦虽然待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但却从来没有停止与亲人朋友的联系,反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从而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动力与空间,并能够通过跟亲人朋友的交往来发泄出被贬之后的无聊苦闷。

(四)其他

1.送别诗

苏舜钦的送别诗一共有22首,后期的送别诗有8首。送别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材,基本上诗人的诗集里都会出现这类诗歌。送别诗主要是回忆朋友之间的交往或者是诉说朋友的友谊,还可以是描写朋友离别时的场景或离别时的景色。苏舜钦后期送别诗有《送黄莘还家》、《送黄通》、《送关永言赴彭门》、《送人还吴江道中作》、《黎生下第还乡》、《送子履》、《送李生》、《过濠梁别王原叔》。

苏舜钦的送别诗有时会赠人以言。如“期君早自奋,佐时发雄图。功成速收身,单舸还东吴。”(《送关永言赴彭门》)希望关永言能早日功成身退;还有“君亲恩大须营报,学取三春寸草微”(《送子履》)借鉴了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舜钦借此劝朋友建功立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亲恩。再有就是劝慰失意的朋友,比如:

黎生下第还乡

人云之子贤,文采出巴川。失意声名在,还家岁月迁。

离怀春色里,归路夕阳边。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

在《黎生下第还乡》这首诗中舜钦安慰失意的朋友并劝他修身养性。黎生的才华在巴川是出了名的,科举未考中的黎生失望地回家了。颈联描写了离别时的景色,“离怀春色里,归路夕阳边”春天离别的情绪显得那么浓厚,夕阳照着黎生回家的路。尾联是舜钦劝说黎生就算穷困愁苦,都不要荒废世代相传的家学。

在舜钦的送别诗里还有的是向友人述说身世之作,比如《送李生》,苏舜钦拿挺拔的绝壑松来比喻自己,但是很可惜胸怀大志,却因为进奏院那件事遭到贬黜,只可惜自己的满腔热血无法发挥出来。

2.悼亡诗

苏舜钦的悼亡诗一共有8首,前期悼亡诗分别有明道元年和他的兄长苏舜元一起作的《悲二子联句》和庆历元年哀悼好友石延年写的《哭曼卿》。后期悼亡诗分别有哀悼韩亿的《韩忠宪公挽词二首》、哀悼尹源的《尹子渐哀辞并序》和哀悼尹沫的《哭师鲁》,以及哀悼滕子京的《滕子京哀辞二首》。

苏舜钦与穆修、石延年、尹沫尹源兄弟关系较好,所以哀悼他们的诗也写得非常感人。在写《哭师鲁》的时候,苏舜钦用了非常悲痛的语调缅怀挚友尹沫逝去,“生平经纬才,萧瑟掩一丘。青天自茫茫,长夜何悠悠。万物孰不死,死常在严秋。”令读了此诗的人感到非常惆怅落寞。苏舜钦在怀念师鲁的同时,仍然惦记担忧着朝廷百姓。在写《尹子渐哀辞并序》的时候,对政治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抨击,甚至在最后还对上天提出了疑问,“天理洪难问,我意多乖睽”。

四、苏舜钦后期诗歌艺术特色

(一)语言平夷妥帖

苏舜钦在前期经常选用豪迈激昂、猛悍新奇的的言词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对政治上的一些弊端深恶痛绝,所以他的政治诗里对丑恶现象往往用的是很锐利、尖刻的语言。比如“钩牙咋巨颡,髓血相溃沫。喘叫遂死矣,….皮为榻上藉,肉作盘中脍。”(《猎狐篇》)把“老狐”比作奸佞小人,写“老狐”被杀的惨状,表达出舜钦对老狐的愤恨。

而舜钦的后期诗歌语言上则逐渐趋于平夷妥帖[8]。因进奏院这件事的沉重打击,给舜钦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曾经锋芒毕露的苏舜钦却只能退到了吴中隐居,通过寄情山水来治疗自己受伤的心灵。比如:

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首诗通过白描的手法写了夏簟、石榴、树阴、流莺四种景色,不加渲染地对这个场景作纯粹的描述,悠然舒适的午睡,画面清丽名亮,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夏天的白天是漫长炎热的,而在夏天午睡成为一种享受,院子里非常安静幽深,高大茂密的树阴隔断了夏日的暑气,外面的石榴花盛开了,透过的帘子映红了屋子。在半醒半梦中耳边传来黄莺断断续续的啼唱,诗人醒来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在这首诗中感受得到苏舜钦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自然,颇有情趣。

后期诗歌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平夷妥帖的基础上,会使用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把自身短暂的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里,以突出它的沉沦色彩。比如“五年六经此,仰首叹劳生。”(《过泗水》)“今逾二十年,迹远心甚稠。”(《哭师鲁》)五年、六次、二十年,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包含了作者这些年里所经历的苦难,舜钦飞逝的生命和未完成的事业都让人感到心酸;再如《迁居》“前岁旅淮楚,去年迁上都。上都一岁内,前后七徙居。岁暮被重谪,狼狈来中吴。中吴未半岁,三次迁里闾。”《迁居》有很多描写年数、次数的量词,这些词语代表了舜钦生命的数字变化,也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所遇苦难的哀怨。

(二)诗风沉郁悲凉

苏舜钦在进奏院事件以前的诗作,比如说《太行道》、《庆州败》、《吴越大早》等,这些诗歌都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上反映政事和社会的黑暗。同前期写重大题材和政治生活的诗歌不同,后期的诗歌主要表明了苏舜钦内心世界的矛盾,情感非常复杂而深沉,呈现一种内敛趋势[9]。苏舜钦在他后期诗歌的创作上把自己人生中的不幸遭遇作为落脚点,更多的是揭露世态人情的淡薄。比如《送李生》、《哭师鲁》、《尹子浙哀辞》和《过濠梁别王原叔》等。《过濠梁别王原叔》是比较经典的后期诗作。这首诗是舜钦南下苏州过濠梁时写的,把苏舜钦遭贬黜当做主线,开篇就说明世道的黑暗,为自己所遭遇的事感到不平,然后通过进奏院这件事,舜钦看清了朋友翻脸不认人、落井下石的世态,接着又说明自己连累了王原叔,后面就是表达了诗人的内疚和歉意。整首诗以自己的不幸遭遇又连累别人为落脚点,不断批评了社会的黑暗面,还揭露了世态人情的淡薄,其中也饱含着对王原叔深刻的歉疚,同时还对王原叔表示了赞赏。这首诗的感情非常深沉复杂,在沉郁中又感受悲凉。

沉郁,指诗歌内涵深沉凝重,悲壮苍凉,有着极大的思想深度和感情力度[9]。苏舜钦的后期诗作中,怎么表现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情,让读者能感受沉郁悲凉的心境?作者在他的后期诗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酒、秋等意象。酒是苏舜钦后期诗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酒可赏景可消愁可见情,所以酒也是舜钦后期诗作的特色。如:

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舜钦独自一人坐在危台望着黯红的枫林、玲珑的翠竹,不禁感到孤寂。以前一起吟诗作画、同举杯共畅饮的朋友又在何处?而现在又有谁能与我欲醉欲吟呢?这首诗描写景物后平铺直叙地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与感慨,清新明丽中透露出一股沉郁悲凉之气。

在很多人眼中,秋主要是作为悲的意象,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悲秋意识。苏舜钦的《秋夕怀南中故人》最能反映出舜钦悲秋悲事悲人生的苍凉心境,“池平不动天深碧,月色无情人独愁。千里江山幽信绝,一场风露败荷秋。”荷花枯萎,秋风寒露来袭的季节里,舜钦在异乡夜晚看到此景引发了他的愁绪,有壮志未酬的遗憾,有对自身人生不幸遭遇的悲愤。无情的月色让这些愁绪愈发强烈。“征鸿急急知何事,断续哀鸣过不休。”日子再难过还是得过,舜钦并没有一直陷入这种愁绪当中,而是以悲为基础,赋予秋一种振衰起弊,激励生命的内蕴。

(三)比兴寄托

苏舜钦虽然当官的的时间不长,但他却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非常爱国的一个文人。他深刻知道人民生活疾苦,在任职期间常为民请命;他太过爱憎分明,所以敢于向皇帝说别人不能说不敢说的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风格常常能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而舜钦前期的风格就是直抒胸臆。比如在《城南归值大风雪》他写道:“又不知胸中肝胆挂铁石,安能柔软随良媒?……应时降雪故大好,慎勿改易吾形骸。”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舜钦多次坚决地表明了自己不跟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信念。

到了后期,苏舜钦因为进奏院这件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事给他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他不得不远离京城归隐吴中。苏舜钦开始内敛起来,就算心里面还是满腔愤懑,还是默默关注政局,也不再像前期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开始以意象、比兴的手法寄托情感[10]。舜钦的后期诗歌经常把山水景物或个人的不幸遭遇作为落脚点,委婉含蓄地告诉大家政治的黑暗以及人情的淡薄,比如《尹子渐哀辞》“荆棘饱雨露,丛兰委污泥,紫莺忽肠绝,永年赋狐狸,天理漭难问,我意多乖睽。哀吟苍山阔,注目白日低,不得恸寝门,雪涕江上堤”12。这首诗把“荆棘”“狐狸”比作奸佞小人,把“丛兰”“紫莺”比作贤士,又把“荆棘”饱受雨露、“狐狸”长寿安乐和“丛兰”委于污泥、“紫莺”愁断肠绝作出不同地命运对比,想痛诉皇帝亲小人而害贤臣的丑恶行为。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苏舜钦后期诗作少了激情澎湃,而使后期诗作的意蕴更加丰富。

五、结语

说起苏舜钦,大家都会谈到他前期的政论诗是如何地出彩,而其后期诗作却较少人熟知,虽然他后期诗作无法和文学史上其他的“大家”诗作相媲美,但他后期诗作中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却一点也不逊色于前期的政论诗。随着苏舜钦人生际遇和心态的变化,沉郁悲凉成为他后期诗作的主导诗风,寄情山水、抒发愤懑的作品增加。后期诗作善用意象营造悲凉气氛,多用比兴表达情感,语言趋向平夷妥帖。苏舜钦后期诗作的主导诗风虽然是沉郁悲凉,但也有清新明丽、富有趣味的诗,所以在研究苏舜钦后期诗歌内容时,不能只看到沉郁悲凉的一面。

在查找苏舜钦资料时,可以得知关于苏舜钦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进展,前人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途径,奠定了基础。从本文中苏舜钦后期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看,本文作者对舜钦诗歌内容的特质缺乏很深的认识,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苏舜钦后期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苏舜钦后期具体诗歌作品仍然需要深入具体的分析,这些不足之处还需研究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01]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43.

[02] 沈文悼校点.苏舜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4-178.

[03] 黄明全.四川地名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16.

[04] 许晓韧.沧浪翁苏舜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4.249.

[05]王桐龄.中国史(中)[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749.

[06] 魏玮.北宋仁宗词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90.

[07] 杨许波.沉郁与雄放——苏舜钦古体诗风格论[J].大连大学学报,2010,(04).

[08]杨许波.论苏舜钦律诗的艺术特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09]吴大顺.论苏舜钦晚期心态及其诗风[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0] 崔金英.论苏舜钦的后期诗歌创作[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

致 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从最初的选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关心和支持的各位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顺利完成此次论文的撰写。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苏舜钦后期诗歌研究

苏舜钦后期诗歌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55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6日
Next 2023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