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经》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的经典地位也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确立。作为一部诗集,它里面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其中重言现象在《诗经》就特别突出,《诗经》有191篇诗出现重言,共出现重言358个,共出现次数为686次,本文以《诗经》重言类型为研究对象,在批判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其重言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分析。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诗经》重言的研究现状与类型争议,介绍《诗经》重言词的研究现状、研究动机以及各学者关于重言类型标准的争议。第二部分介绍研究《诗经》重言词的方法和标准。最后一部分是结合定义与分类依据,从叠词重言、合成词重言、叠音词重言三种类型归纳分析重言。
关键词:《诗经》 重言 类型 依据 语义
引言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用质朴、生动、纯粹的语言结合自然、恰当的文学艺术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生活生产的画卷。《诗经》共305篇,其作者不一,创作时间更是跨越了周朝初期到春秋中叶的500多年。早在先秦时代,《诗经》的地位就很高,孔子对它的评价甚高“不学诗,无以言”[]。《汉书·艺文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虽遭秦朝焚“书”,但《诗经》可吟唱的独特性让它得以保全,西汉时期的今文诗“三家诗”更是成为显学。但“三家诗”在历代传承中逐渐失佚,仅残存《韩诗外传》。今日,我们所读《诗经》为古文诗,即毛亨的《毛诗》。自汉以后,诗经的经典地位得以永久的确立。《诗经》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学术价值,在千百年来引得各大家、学者争相研究,他们力图用自己的学养从不同的研究领域或方向丰富《诗经》研究,且著作颇丰。
研读这浩如烟海的《诗经》研究材料,我们深感前人的努力,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重言的相关研究还仍待更多的学人去填充。
一、《诗经》重言研究现状与类型争议
(一)《诗经》重言研究现状
对《诗经》重言词的研究,各个时代都不乏大家学者为之添砖加瓦。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中就对重言有过详细的解读,东汉郑玄的《郑笺》补充了《毛传》重言词,刘勰《文心雕龙》有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写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我们可以看出《诗经》重言词早已受到关注,但是早期并没有专书对它加以研究,直到明代“重言”一词才最早作为专词出现在明方以智《通雅释诂》卷九卷十。清王筠在其著《毛诗重言》云“诗以长言咏叹为体,故重言视他经为多”,这是我国第一部以《诗经》重言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王筠把重言分为正例和变例。现代以来,我国对《诗经》重言研究已逐渐开花,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向熹先生的《诗经语言研究》、《诗经词典》等著作都对重言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关学术论文上,徐荻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把先秦两汉到现代对《诗经》重言研究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她指出:“古代以音韵、文字、训诂研究为主,在现代方面,整理出前辈学者在几个研究《诗经》重言研究的角度,如语汇角度、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其他角度的语音、字形、认知角度”[]。
这些研究资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诗经》重言词的空白,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诗经》重言词的定义、类型及其判定标准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取得统一的意见。
通过研读《诗经》重言的相关研究材料,我们发现大部分对于《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诂学、语法、语音、修辞、词汇上面,其中对重言类型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诗经》重言类型研究仍未达成共识,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吸收前辈学者的相关成果上,决定把《诗经》重言类型研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诗经》重言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二)《诗经》重言类型争议
《诗经》语言情况复杂,关于重言的分类上,大多数学者通常将《诗经》出现过的正例重言分为“叠音词”“叠根词”两类,或者说单纯词重言和合成词重言两类,虽名字有所区别,但内涵大致相同。下面列举两例说法:
清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提出:“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他在这里说的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即合成词重言,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即叠音词重言。
向熹先生在其著《诗经语言研究》也指出:“从重言与单音词的关系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重言词由两个纯粹的音节构成,同单字的意义没有联系;另一种情况是,重言词的意义与单音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不过重言词带有更强的描写性质。”[]在这里他提出的第一种情况即叠音词重言,第二种情况是合成词重言。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过《诗经》重言的第三种分法,他们提出“叠词重言”一说,即两个词重叠。他们认为叠音词和合成词重言不能包含叠词,应将其独立出来。赵克勤先生在《古汉语词汇概要》中指出:“一种重言词是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词组成,重言词的意义基本上就是单音词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两个相同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因此有人又把这种重言词叫做叠词,……例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的采采,是采了又采的意思,为动词采的重叠。”[]李燧《诗经重言析》“说叠词是由两个单音词重叠而成的”。[]
叠词与叠音词、叠根词的关系很微妙。程湘清先生在《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一书中把汉语造词方式的发展概括如下:“首先出现语音造词阶段音变造词的单纯词,然后是过渡阶段的过渡词,最后是语法造词阶段的合成词。造词方式的出现既然有先后,怎么解释在同一部《诗经》中出现三种方式都存在?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性和继承性两个特点的缘故。唯其具有渐变性,才使不同语言现象之间的界限、同一语言现象不同发展阶段的界限不易截然划清,因而常常出现一些过渡状态,比如双音词和双音词组就很难划定绝对的界限,总有些双音组合既像词又像词组,吕叔湘先生管它们叫短语词。”[]因为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短语词是介于叠音词和叠根词之间的一种状态,这三种状态都存在于《诗经》当中。语言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语义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从古代的单音词到现代的复音词,我们不难看到这一变化。因此我们在对重言词进行判定时不能忘记这一点。
吴苗苗在《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与发展》中对于重言词的界定争议方面概括以往学者的一些意见,她讲到“关于重言词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重言词是单纯词还是连绵词,以及词的重叠是否能算入重言行列这几个问题上”。[]
因为不同的学者提出看法主张都不一样,目前学界对于《诗经》重言类型的判定仍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而且虽然有学者提出叠词重言的说法,但是却没有继续对此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于是,目前对于《诗经》正例重言的类型判定研究上,由于第三类分法提及人数不多,研究材料不足,学界的主流还是两分法。
二、研究《诗经》重言类型的方法与标准
(一) 重言定义
重言是传统训诂学上的术语,又称“重言词”、“叠字”、“重字”、“叠音词”、“叠词”、“叠根词”。对重言的定义,前辈学者已有阐述,现列举数家说法:
周秉钧先生《古汉语纲要》说: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叫做“重言”,又叫“重言形况字”,我们叫它做“重言词”[]。朱广祈先生《诗经双音词论稿》说:重言是传统小学著作中使用的名称,只同一音节重叠起来构成的双音词。在现代,有的学者把它叫做“叠音词”[]。向熹先生在《诗经语言研究》说:重言词由两个相同的语素构成,有具体的词汇意义[]。X学者陈健章先生在《<毛诗>重言词研究》:“重言者,两个相同之字重叠而构成一个具有描绘形貌、状态或声音等功能的形容性词语,此重叠两字具有同音、连读、词性相同的特性,且重言之后一字不可读轻声。[]”本文在结合上述说法,试提出对《诗经》重言的定义:须同时符合:重叠两个相同的字,音节相同、词性相同、连读等四个条件,才能称作重言。此外《诗经》中的重言形式多为AA式,虽然有出现AABB形式的重言,但几乎都是AA+BB的模式,或者可以这样说这里的BB相当于AA,即AA+BB也相当于AA+AA,应归入AA式,如子子孙孙。但是《诗经》也有一个例外那便是“委委佗佗,委委佗佗是委蛇的重言”[]。因本文研究对象为《诗经》正例重言,因此下文中的“重言词”或“重言”皆指双音正例重言。
(二)重言类型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亨先生1980年第一版的《诗经今译》为底本,并互参朱熹的《诗集传》、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对《诗经》重言的统计数据亦依此书为据。此次对《诗经》重言类型研究仅包括《诗经》的正例重言,不包括变例重言。本文将对《诗经》正例重言做一次全面的考察,统计出重言数量、分析它们类型,并且将它们归类整理。在参考前辈们的注解情况下,分别从《诗经》重言的的定义、依据标准、语义、结合文意等方面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
(三)重言类型的依据标准
在《诗经》重言类型判定依据上,大多数学者通常将《诗经》出现过的正例重言分为“叠音词”“叠根词”两类,对于第三类“叠词”却鲜少有人提起,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诗经》确实存在“叠词”重言现象。本文依据高小方先生在《古代汉语》与《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说法,将《诗经》重言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叠词重言,即两个词重叠,是单字义的重复,如“年年、月月”[]。
第二类是单复同向的合成词重言,如“穆”与“穆穆”,这种AA式重叠词是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语素叠用而成,其意义与构成它的单音节语素大体相同(单字义的加强),重叠后只是在描写性质的基础上加重了修辞上的强调作用”[]。
第三类“为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如“丁丁zhengzheng”与“丁ding”,这种AA式的意义与构成它的单字的意义迥然有别,二者有时甚至连字音都不一样,但它们实际上只含有一个语素,是单纯词,可以看作是特殊的联绵字”[15]。
本文将依据上述分类方法,加之笔者对重言下的定义,计划将《诗经》的全部重言找出,并一一进行排列分析。我们通过对《诗经今注》重言词的全面统计,统计出疑似重言词363个,698次,出现重言的诗篇一共有194篇,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有几条不符合此定义的“非重言”。为行文方便,先把这几个词语列出,并作出我们的解释,说明它们不符合的原因。
a、乘乘,《郑风·大叔于田》的“乘乘马,乘乘黄,乘乘鸨”。上字皆为动词表驾意,如乘车,下字皆为量词乘,如千乘之国,依据相同音节,句意分析,我们判定“乘乘”不是重言词。
b、在在,《小雅·鱼藻》的“鱼在在藻”,出现3次;“王在在镐”出现3次。“鱼在在藻”分别划为“鱼在”和“在藻”,“王在在镐”分别划为“王在”和“在镐”,第一个“在”字带有疑问口气,第二个“在”字表示回答的陈述语气,所以依据连读和句意分析,我们判定这6次“在在”不为我们判定的重言词。
c、行行,《小雅·车舝》的景行行止,出现1次。分别划为“景行”“行 止”,依据连读和句意分析,我们判定这次“行行”不为我们认定的重言词。
d、文文,《周颂·武》的“允文文王”,出现1次。分别划为“允文”和“文王”,“文王指”周文王,依据连读和句意分析,我们判定这次“文文”不为我们认定的重言词。
e、有有,《商颂·长发》的九有有截,出现1次,分别划为“九有”和“有截”,“九有”表九州,依据连读和句意分析,我们判定这里的“有有”不是我们认定的重言词。
需要强调的是,上面列举的5个非重言词,共出现12次。在形式上很容易与重言词混淆,尤其是叠词重言一类混淆,但是对其进行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其中差异。
通过排除上面几条不符合我们要求的“重言词”,我们重新得到一组新的,即符合我们要求的重言词数据为358个,共计686次,共出现篇数为191篇。下面,我们将依据分类方法对重言词进行分析。
三、《诗经》重言类型
笔者整理分析总结相关《诗经》重言词著述时发现,在对《诗经》重言词类型进行分类时,有必要对《诗经》重言词进行一次语义分类。关于《诗经》的语义分类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常见的主要分为摹状和拟音两大类,通看研究资料,各位研究者对这两种看法相对一致,我们在这里虚心接受上述分法,将《诗经》重言分为两部分语义类型,逐一进行分类,并一一列出。
(一)叠词重言
叠词重言,指单字义的重复的叠词,即两个词重叠。
叠词重言主要是摹状重言词,全部列举如下:
(1)采采,全文共出现9次,其中8次为叠音词,1次为叠词,叠词表动词“采”,采了又采:如《周南·卷耳》的“采采卷耳”,此处为动词重叠。
(2)燕燕,共出现4次,其中1次为单复同向的合成词,3次为叠词。叠词表一对燕子:如《邶风·燕燕》的燕燕于飞,是名词重叠。
(3)子子,全文只出现1次,如《小雅·楚茨》的“子子孙孙”(名词重叠)
(4)孙孙,只出现1次,如《小雅·楚茨》的“子子孙孙”(名词重叠)
(5)宿宿,只出现1次,如《周颂·有客》的“有客宿宿”,重言表住了一夜又一夜。(动词重叠)
(6)信信,只出现1次,如《周颂·有客》的“有客信信”重言表住了两夜又两夜。(动词重叠)
在《诗经》叠词重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动词重叠和名词重叠,但是却没有发现其他词性的重叠,从语义方面看也只有摹状重言词,并没有出现拟音重言词。
现在,学界对《诗经》重言叠词的研究工作是缺失的。但是通过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诗经》重言词里面,叠词重言共计6个,共出现8次。其中纯叠词重言有4个,既是叠词重言又是叠音词重言的有1个,即“(1)采采”。既是叠词重言又是合成词重言的也有1个,即“(2)燕燕”;这些数据,说明重言叠词在《诗经》里已然存在,虽然次数少,比重不大,这也或许是前辈学者忽略的一个因素。但是随着词汇的变化发展,现在我们经常使用叠词重言,如年年、月月、人人等等,所以我们认为在《诗经》重言词研究中,应该将叠词重言单独划为一类,不应再与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单复同向的合成词重言混淆来谈。
(二)合成词重言
合成词重言,即单字义加强的单复同向的合成词。这类词在《诗经》合计130个单复同向的合成词重言,出现次数为245次。其中纯合成词重言118个,既是合成词又是叠音词重言的有11个,上面叠音词重言已有罗列,这里不再列举;还有既是叠词重言又是合成词重言的有1个即“(8)燕燕 ”。
下面我将把《诗经》中出现的合成词重言全部一一列出,并选择代表性的重言进行具体分析。
(1)悄悄,共出现2次,忧心悄悄,表忧愁貌。《说文解字》曰“悄,忧也”
(2)曀曀,只出现1次,54曀曀其阴,表阴暗。单字义“曀”有表阴暗的意思。
(3)忉忉,共出现3次,皆表忧愁,忧伤,劳心忉忉、心焉忉忉、劳心忉忉。单字义“忉”可表忧伤义。
(4)怛怛,只出现1次,表忧伤的样子,劳心怛怛。单字义“怛”可表忧伤义。
合成词重言主要是摹状重言词,全部列举如下:
(1)萋萋 (2)振振 (3)绳绳 (4)祁祁 (5)忡忡
(6)惙惙 (7)悄悄 (8)燕燕 (9)悠悠 (10)曀曀
(12)迟迟 (13)湜湜 (14)俣俣 (15)渳渳 (16)浼浼
(17)汎汎 (18)青青 (19)洋洋 (20)揭揭 (21)摇摇
(22)陶陶 (23)绵绵 (24)施施 (25)凄凄 (26)忉忉
(27)怛怛 (28)滔滔 (29)纠纠 (30)皓皓 (31)湑湑
(32)居居 (33)秩秩 (34)惴惴 (35)渠渠 (36)煌煌
(37)晢晢 (38)惕惕 (39)悁悁 (40)慱慱 (41)沃沃
(42)楚楚 (43)皇皇 (44)烈烈 (45)翼翼 (46)霏霏
(47)赫赫 (48)浓浓 (49)奕奕 (50)晣晣 (51)皎皎
(52)幽幽 (53)巖巖 (54)琐琐 (55)蹙蹙 (56)惸惸
(57)梦梦 (58)惨惨 (59)佌佌 (60)熚熚 (61)浩浩
(62)憯憯 (63)战战 (64)温温 (65)跃跃 (66)翩翩
(67)捷捷 (68)好好 (69)蓼蓼 (70)哀哀 (71)粲粲
(72)冥冥 (73)明明 (74)睠睠 (75)跄跄 (76)踖踖
(77)苾苾 (78)芬芬 (79)怲怲 (80)僊僊 (81)怭怭
(82)僛僛 (83)傞傞 (84)绰绰 (85)涂涂 (86)浮浮
(87)黄黄 (88)懆懆 (89)渐渐 (90)穆穆 (91)膴膴
(92)勉勉 (93)言言 (94)连连 (95)安安 (96)仡仡
(97)濯濯 (98)穟穟 (99)显显 (100)处处 (101)语语
(102)蹻蹻 (103)熇熇 (104)荡荡 (105)谆谆 (106)藐藐
(107)甡甡 (108)炎炎 (109)涤涤 (110)訏訏 (111)甫甫
(112)噳噳 (113)洸洸 (114)溃溃 (115)皋皋 (116)穰穰
(117)嬛嬛 (118)高高 (119)泽泽 (120)驿驿 (121)桓桓
(122)駉駉 (123)伾伾 (124)昭昭 (125)矫矫 (126)烝烝
(127)实实 (128)枚枚 (129)芒芒 (130)优优
(三) 叠音词重言
叠音词重言指单字义迥然有别的单复异向的叠音词,在这些重言词中,“A”与“AA”关系既不是第一类单字义的加强,也不是第二类单字义的重复,所以我们判定其为第三类即与单字义迥然有别的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这类词只有一个语素,所以是单纯词。这类词大多用来描拟声音、或者是模拟不同事物的形态,它们都与单字义大相径庭。孙冬妮在《诗经叠字分析》说“叠音词是由音变造词产生的单纯词。其两个音节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可单独使用,但是与叠用意义无关。”[]
这类叠音词重言共235个,共出现次数为429次,其中纯叠音词重言为223个。从中我们发现:
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有拟音重言词53个,即(1)-(53),其中纯拟音词为43个。可做拟音词或是摹状词的重言词共出现10个:(7)雝雝、 13)将将 、(20)冲冲、(23)啴啴、 (29)嚣嚣、(31)肃肃、(33)哕哕、(39)钦钦、(49)央央、(52)简简。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有摹状重言词192个,其中纯摹状的叠音词重言有182个。既是叠词重言又是合成词重言的有1个,即(55)采采。既是叠音词重言又是合成词重言的有11个,分别是(57)振振、(58)绳绳、(71)悠悠、(80)青青、(96)陶陶、 (125)秩秩、(131)楚楚、(175)翩翩、(176)捷捷、(201)浮浮、(206)言言。下面我将把《诗经》中出现的叠音词重言全部一一列出,并选择代表性的叠音词重言进行具体分析。
1、拟音重言词
(1)关关,全书只出现1次,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毛传》曰关关,和声也。“关” 《说文解字》:“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这里“关”的单字义与重言“关关”的词义完全不同。
(2)喈喈,共出现6次,一表鸡鸟叫鸣和谐的:其鸣喈喈、鸡鸣喈喈、仓庚喈喈、雝雝喈喈;二表钟声或铃声和谐的:鼓钟喈喈、八鸾喈喈。
(3)薨薨,共出现3次,一表虫飞声的:《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齐风:鸡鸣》–虫飞薨薨;二表填土声的:《大雅·绵》–度之薨薨。
(4)丁丁,共出现2次,表打桩或砍树的声音:椓之丁丁、伐木丁丁。
(5)喓喓 , 共出现2次,皆表蝈蝈的叫声。《召南·草虫》–喓喓草虫,《小雅·出车》–喓喓草虫。
(6)虺虺 , 只出现1次,表雷声《邶风·终风》–虺虺其靁。
(7)雝雝 ,共出现5次,一表雁、凤鸣叫声音和谐的;二表车上铃铛声。
三表人和气或气氛和谐的,此为合成词重言。
习习 共出现4次,皆表大风的声音。活活 (10)濊濊 (11)发发 (12)槛槛 (13)将将 胶胶 (15)令令 (16)薄薄 (17)坎坎 (18)邻邻 交交 (20)冲冲 (21)哓哓 (22)呦呦 (23)啴啴 嘤嘤 (25)许许 (26)瑲瑲 (27)渊渊 (28)阗阗 嚣嚣 (30)萧萧 (31)肃肃 (32)嗷嗷 (33)哕哕 阁阁 (35)橐橐 (36)喤喤 (37)嘒嘒 (38)弗弗 钦钦 (40)营营 (41)陾陾 (42)登登 (43)冯冯 逢逢 (45)叟叟 (46)翽翽 (47)锵锵 (48)嗟嗟 (49)央央 (50)挃挃 (51)咽咽 (52)简简 (53)鶬鶬
2、摹状重言词
(1)莫莫,共出现3次。一表茂盛的样子,《周南·葛覃》–维叶莫莫;二表清静谨慎貌:《小雅·楚茨》–君妇莫莫。单字义“莫”并没有上面“莫莫”的表意。
(2)诜诜,只出现1次,《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表众多的样子。诜单字义没有意思,只能是叠音词。
(3)揖揖,只出现1次,《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表众多,单字义为拱手行礼。
(4)灼灼,只出现1次,《周南·桃夭》–灼灼其华,表红色鲜明的样子。单字义为烧或明白。
(5)棣棣,只出现1次,《邶风·栢舟》–威仪棣棣,表法度雍荣娴雅的样子。棣是一种树名,指唐棣。
(6)殷殷,只出现1次,《邶风·北门》–忧心殷殷,表忧伤的样子。
(7)养养,只出现1次,《邶风·二子乘舟》–70中心养养,表忧愁的样子。
(8)唯唯,只出现1次,《齐风·敝笱》–151其鱼唯唯,表鱼出入自如的样子。
全部摹状重言词如下:
(7)雝雝 (13)将将 (20)冲冲 (23)啴啴 (29)嚣嚣
(31)肃肃 (33)哕哕 (39)钦钦 (49)央央 (52)简简
(54)莫莫 (55)采采 (56)诜诜 (57)振振 (58)绳绳
(59)揖揖 (60)蛰蛰 (61)夭夭 (62)灼灼 (63)蓁蓁
(64)赳赳 (65)翘翘 (66)僮僮 (67)趯趯 (68)脱脱
(69)耿耿 (70)棣棣 (71)悠悠 (72)泄泄 (73)殷殷
(74)养养 (75)奔奔 (76)彊彊 (77)孑孑 (78)芃芃
(79)猗猗 (80)青青 (81)敖敖 (82)镳镳 (83)孽孽
(84)蚩蚩 (85)涟涟 (86)汤汤 (87)晏晏 (88)旦旦
(89)籊籊 (90)滺滺 (91)杲杲 (92)绥绥 (93)离离
(94)靡靡 (95)阳阳 (96)陶陶 (97)爰爰 (98)哼哼
(99)旁旁 (100)麃麃 (101)潇潇 (102)瀼瀼 (103)涣涣
(104)瞿瞿 (105)崔崔 (106)骄骄 (107)桀桀 (108)唯唯
(109)济济 (110)濔濔 (111)彭彭 (112)儦儦 (113)掺掺
(114)提提 (115)闲闲 (116)蹶蹶 (117)休休 (118)凿凿
(119)粼粼 (120)踽踽 (121)菁菁 (122)睘睘 (123)究究
(124)厌厌 (125)秩秩 (126)苍苍 (127)淒淒 (128)牂牂
(129)肺肺 (130)栾栾 (131)楚楚 (132)谯谯 (133)翛翛
(134)慆慆 (135)蜎蜎 (136)几几 (137)騑騑 (138)駸駸
(139)駪駪 (140)韡韡 (141)蹲蹲 (142)业业 (143)騤騤
(144)依依 (145)旆旆 (146)幝幝 (147)痯痯 (148)罩罩
(149)汕汕 (150)泥泥 (151)湛湛 (152)栖栖 (153)焞焞
(154)庞庞 (155)麌麌 (156)俟俟 (157)殖殖 (158)哙哙
(159)濈濈 (160)湿湿 (161)矜矜 (162)兢兢 (163)京京
(164)愈愈 (165)仇仇 (166)慇慇 (167)蔌蔌 (168)潝潝
(169)訿訿 (170)踧踧 (171)淠淠 (172)伎伎 (173)蛇蛇
(174)缉缉 (175)翩翩 (176)捷捷 (177)幡幡 (178)草草
(179)律律 (180)佻佻 (181)契契 (182)鞙鞙 (183)偕偕
(184)傍傍 (185)湝湝 (186)与与 (187)畇畇 (188)雰雰
(189)彧彧 (190)薿薿 (191)泱泱 (192)裳裳 (193)弈弈
(194)逸逸 (195)反反 (196)抑抑 (197)蓬蓬 (198)平平
(199)騂騂 (200)瀌瀌 (201)浮浮 (202)英英 (203)迈迈
(204)亹亹 (205)峨峨 (206)言言 (207)茀茀 (208)翯翯
(209)幪幪 (210)唪唪 (211)戚戚 (212)熏熏 (213)欣欣
(214)顒顒 (215)卬卬 (216)蔼蔼 (217)菶菶 (218)板板
(219)管管 (220)宪宪 (221)谑谑 (222)灌灌 (223)虫虫
(224)番番 (225)斤斤 (226)畟畟 (227)栗栗 (228)俅俅
(229)绎绎 (230)祛祛 (231)茷茷 (232)耳耳 (233)增增
(234)丸丸 (235)委委佗佗
中国的文字是大部分象形文字,大多可依据它的字面意来进行理解。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拟音重言词全部都是单复异向的叠音词重言。在语义方面,在叠词重言和单复同向的合成词重言里没有发现存在拟音重言词的现象,与叠词重言只有摹状重言词的情况相比较,在叠音词重言中均出现了拟音重言词和摹状重言词。
对于拟音重言词,我们不能根据它的字面意来进行推测它代表具体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它的语音来判断,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变化大,我们已不能知道它原来的读音,在对待这问题上,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多参看古人的注释,毕竟他们距离《诗经》的时代较我们近,判断会更为可靠,在此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句意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果。
四、结语
对《诗经》重言词类型判定的认识: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之笔者的定义,我们统计出《诗经》重言词354个,共出现次数为686次,并将其分为叠词、单复同向合成词(叠根词)、叠音词三种类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把《诗经》重言分为叠词重言、合成词重言、叠音词重言等三类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0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241.
[0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8.
[03] 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93.
[04] 徐荻.《诗经》重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2-3.
[05] 邵晋涵.尔雅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3.
[06] 向熹.《诗经》语言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10-211.
[07] 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3-74.
[08] 李燧.《诗经》重言析[J].许昌师专学报,1986(1).
[09]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2-103.
[10] 吴苗苗.汉乐府诗对《诗经》重言词的继承与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6).
[11]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39.
[12] 朱广祈.诗经双音词论稿[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
[13] 向熹.诗经语言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08.
[14] 陈健章.《毛诗》重言词研究[M].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18.
[15]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
[16] 高小方.古代汉语[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356.
[17] 高小方.汉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47.
[18] 孙冬妮.《诗经》叠字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3(6).
致谢
时光匆匆,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回看在城院学习的这两年,我觉得是充实且美好的两年。在论文将要完成之际,借此机会由衷地感谢各位良师益友。
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从刚开始的选题到论文的撰写,我的指导老师都是不余遗力的给予指导帮助,老师鼓励我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我们小心求证,在统稿期间老师更是给了很大的自由,让我得以把自己的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了出来。老师对学问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深深影响我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在此再次对刘健老师表示感谢。
当我们初来乍到之时,班主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照顾,让我们这一群再次迈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这两年他的鼓励与支持更是不曾间断,他的温暖就像一股暖风吹进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田。
我是跨专业考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将第一大二的课程补回来,得到了诸多老师的帮助,有老师帮开书单,推荐学习网站等等。在平常的上课和学习时间,各位任课老师都曾给予很多的帮助,让我养成了更多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后面我撰写论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帮助,老师众多,不便一一列举,在此在这里向教过我和对我有所帮助的老师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父母家人、同学朋友,谢谢你们在我生活与学习期间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