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陌生化艺术 ——以宿迁市为例

尽管民间故事在宿迁市的历史长流中留下了深刻地烙印,但是大家对它的研究,还是普遍停留在对其暗含的思想价值和人生意义上。陌生化艺术是指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变得新奇少见,从而给人们新的审美感受;民间故事是通过劳动者们代代口述相传的文学作品,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多次重复某个动作,这个动作成了人们的习惯,在经历了无数次重复之后,使得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产生了固化的思维,这种结论使我们的感受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这种已知结论的支配下,感受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
  “陌生化”就是将人们日常见的东西变得少见,艺术通过一些方法让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困难,通过增加人们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以达到审美目的,恢复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消除人们已经固化的思维,这些手段即“陌生化”。
  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承载着人民美好愿望的虚拟性叙事作品,有些地方叫“瞎话”、“古话”等。千百年来,它凭借口头叙述代代相传,用一种奇特的语言和象征形式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关系。民间故事所运用的语言、塑造的形象、讲述的情节、叙述的视角各不相同,因此也就导致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语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述角度的不完全相同,正是这些不同,使得人们已经习惯化、固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让人们感受到来自于民间故事的独特的陌生化感受。
  在宿迁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不可计数,这些故事蕴含了巨大的文学价值,查阅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方向,关于民间故事的陌生化艺术的研究基本为零。因此,文章将进行的关于宿迁市民间故事的陌生化艺术的探寻,不仅可以加深对民间故事价值的挖掘,还可以为使用陌生化艺术的文体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成人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学语言陌生化,是指克服人们对日常语言的机械化感受,从而展现出新颖、奇特的感受事物的方式。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处理各种语言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在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得到的,每一个词都拥有深刻的历史韵味,每一个词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民间故事是诸位讲述者共同努力的创作结晶,由于民间故事全靠老一辈口头讲述,各地人语言习惯不同,这就导致了同一种故事可能拥有多种存在形式,因此,书面记录的同一民间故事有很多言语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造成了人们对这一作品的陌生化感受,这种陌生化感受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使用上面。

  (一)语音的陌生化

  语音就是指词语读音,汉语的音罕义广造成了音似音同的现象,民间故事中的语言充分利用了汉语的这个特征,讲述者有意制造出故事中言语表达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好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揭示故事主题的目的。
  比如说《欧文挠故事三则》中的“‘黄’瓦一片”这则故事,地主欧宣看中村东庄户家麦子,趁着春荒让庄户还债,还不起就用麦田抵押还债,表面催债,实则打算强制索要庄户家麦田,欧文挠替庄户想出解决办法,去泗州官喊冤,“小人告欧宣私藏黄瓦是事实,欧宣以‘黄’代“皇”,蓄谋可见,罪当速诛,否则我要上告朝廷[[[]陈斯金:宿迁市民间文学辑选(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7,第450页]]。”,州官一开始翻遍地主家没有找到“皇”瓦,正要向欧文挠问罪的时候,欧文挠自己在地主前屋房顶拿下一片“黄”瓦,指责地主欧宣以“黄”代“皇”,其谋心可见,州官听了直冒冷汗,害怕惹祸上身只能跟着欧文挠给的台阶下,“欧宣用瓦不慎,竟用黄瓦一片,令人生疑,为消声灭迹,速拆前房,时遇春荒,不予逼债[[[]陈斯金:宿迁市民间文学辑选(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7,第450页]]”。最终地主欧宣偷田不成反而丢失前房。
  在这则故事中,欧文挠巧用“huang”这个谐音帮助庄户保卫了自己的麦田,州官没有反驳欧文挠使用的语音谐音,“黄”与“皇”谐音,这也揭露了地主阶级剥削奴役劳动人民,官员愚昧、害怕惹事上身的社会状况,含蓄的展现了一些地方官不为百姓做主的社会情形,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聪明、巧舌如簧的欧文挠形象。
  《白字县太爷》这则故事中,老财通过买官获得句容县令的职务,但是一次审判中,不认识被告和原告的名字,将“潘遇未”读作“番过来”,“乜”读作“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笑话。古代存在卖官的历史现象,卖官鬻爵确实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也造成了诸如老财一样目不识丁的人参与了国家政事,造成一些冤假错案,该故事通过老财读谐音读错字从而闹出的一系列笑话引起我们深思,卖官的现象在当今法治社会也存在,绝不仅仅在古代发生。

  (二)语义的陌生化

  语言是符号,其本身没有具体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语言才能被人们理解,被理解的语言就转换成了信息,因而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就是语义。
  语义即语言意义,语言意义又包括词义和句义,语言学中的语义包括各类不同的意义,如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语境意义三种。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义是语义的核心,文学语言中会对词进行别具一格的运用,通过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是这些词语不常见,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也是陌生化的一种方式。这种手法也在宿迁的民间故事中使用过,宿迁市有一则民间故事叫《三老九打赌》,为了测试宋老九媳妇到底孝不孝顺,讲话带不带九字,李老九和张老九故意引诱宋老九儿媳妇说“jiu”字,但是宋老九儿媳妇没有,她喊宋老九为“俺家老爹”,将李老九喊作“李四五”,张老九喊作“张三三”,韭菜叫做“冬冬数”,酒葫芦喊作“杜康造”,将九连山称为“二七山”,用一系列词语代替“jiu”这个字,取得了陌生化效果,“jiu”被宋老九儿媳妇用多种词汇叙述,不仅表现了宋儿媳妇的聪明,也向我们展示了语言词汇的博大精深。
  修辞即文辞和修饰文辞,通常是将经常见的事物作为参照来刻画抽象的、不常见的事物。修辞通常是有一定固定模式的,但是有些修辞打破了这种固定的格式,对其进行了变形,从而达到对人们习惯性语言的陌生化变形,这就是修辞陌生化,这种陌生化变形的方法主要有比喻和夸张两种:
  比喻陌生化指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客观事物进行陌生化变形;在《狗肉账难要》的故事里,病重的吝啬财主询问自己两个儿子自己死后他们准备怎么办丧事,大儿子回答买好棺材,开丧送殡,大请宾朋,但因为需要多花钱被财主辱骂;小儿子回答将父亲切块烧五花肉卖,因为能赚几十两银子。财主很是惊喜,夸赞小儿子“不但不花钱,还能赚钱”,且最后让小儿子卖肉的时候注意要现钱,千万不能赊账,因为狗肉账难要。
  故事固然带有荒诞性,一个人贪财贪到不惜自己身死卖身肉也要拼命赚钱,甚至暗示儿子将自己的肉称为狗肉。在中国人眼里,狗历来就是肮脏卑贱的动物,人们一般在心理上对狗呈鄙夷态度,经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卑劣的坏人和丑恶的坏事。故事里的财主将自己比喻成狗,这种奇特的比喻打破了常规,因为大家都愿意用一切美好的词来描写自己,没有人愿意将自己比作卑贱意义不好的东西,因而这种比喻给人以突破常理的陌生化的感觉。
  夸张陌生化即运用夸张手法,有心对客观事物的某类特点进行夸大,从而造成陌生化。在《酒鬼》这个故事中,张三嗜酒如命,醉了就惹是生非,父亲一怒之下用带孔眼的磨石将张三压在大酒缸中,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刻,他也只是一边喝酒一边用磨石眼呼吸,顺便让妻子送来咸菜做下酒菜。
  先不说人能不能承受磨石的重量,在被压在大磨石这样的生死存亡关头,人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望是无法想象的,绝处逢生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过,但是张三还是淡定的喝酒,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喝的更舒服些,这种夸张的变形写法,深刻讽刺了当时诸如张三这样的人无所事事,只靠逃避过日子的社会情形。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是指使用语言时所处的环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环境的烘托下它蕴含的意思也各不相同,语境的不同会使语言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大家都会以带有“诸葛”的词暗示一个人的聪明,但是在《打驴嘴》这则故事中,“小诸葛”却是对一个善于耍聪明的人的嘲讽,这种褒词贬用的手法,因使用语境的不同使语义产生明显的变异,给人陌生化的感受。

  (三)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交替使用

  什克罗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大大区别于日常语言,文学语言是新且鲜的,所以理解也更加困难。但是文学语言不会永远是文学语言,同样,日常语言也不永远是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看”的语言,它需要被人琢磨和理解,因而阅读下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当文学语言被广泛运用到文学创作,从而导致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固化感的时候,适当的日常语言的运用反而是一种语言的“陌生化”。
  比如说在文学语言中使用方言,方言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或“土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由于民间故事大多采用口述的方式,因此许多民间故事语言会带有当地特色。宿迁民间故事《老臊狐与花花小蛇郎》中的“大嫂子”、“舅奶”、“大大”、“姆”的称法就是典型的苏北地区口音,“大大”在方言里是父亲的意思,“姆”是我的意思,看惯了书面语言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紧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看到富有亲切感的方言,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民间故事中适量运用方言,会使民间故事语言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让人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阅读作品,别有一番韵味。
  在民间故事中大量使用俚语,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更能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巧嘴嫂》故事中吉利婆喜欢听吉利话,儿媳妇巧嘴大嫂摸透自家婆婆性格,能把坏话变成吉利话。“玉树配银花,我家该发达”、“一年到头,常(长)吃常有”、“大大小小合家欢,大年初一庆团圆”、“财神倒(到)来,家家发财”[[[]陈斯金:宿迁市民间文学辑选(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7,第461页]]巧嘴大嫂的吉利话不仅让吉利婆从不开心变得开心,也体现了巧嘴大嫂的心地善良和乐观开朗。这些俚语读来朗朗上口,在故事中大量使用熟语口语,增加了句式的开放性,可以在其中添加很多衬字,形成了与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差异的语言风貌,打破了机械化的书面语言形式。
民间故事的陌生化艺术     ——以宿迁市为例

  二、形象的陌生化

  人物形象是文学映射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由作者通过加工、提炼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创作形成的。人物形象与真人真事不同,是糅合的结合体。衡量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在于这部作品是否塑造出了一些惟妙惟肖的形象以及是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真实普遍的代表性。
  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读者在语言的感染下,经过自己的想象幻想,可以在头脑中呈现出对应的文学形象,人物形象创作多了,难免会走向单一、雷同的死胡同,只有新鲜奇异又不乏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才能吸引读者,随大流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自动化”思维。对描写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使其走出固化形式,开辟塑造人物新思路,使人物形象从相似相同变得新颖奇特,这也是形象的“陌生化”。

  (一)典型形象描述的陌生化

  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形象的描述属于陌生化,“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创作出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暗含内容易于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觉。经过作者陌生化后的人物形象是呈现作品主题的主要载体,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创作者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即使是同一人物,不同讲述者创作出来的形象也各不相同。同一角色,在其常见形象的衬托下,新奇的人物形象会引起人们的“陌生化”感受。
  在吴刚砍伐桂树的故事中,吴刚一直以由于自己的贪念而被惩罚的形象出现,但在《吴刚与青娥的故事》这一故事中,吴刚与常见的形象不同,是一个痴情的形象。故事开头写吴刚天资聪明,人品好,长得也一表人才,他与青娥真心相爱,但是青娥被她的母亲杀害,在复活的最后关头,由于自己的过错,吴刚没有能救下自己心爱的妻子,为了与亲爱的青娥再见,吴刚甘愿奔上月宫,砍倒桂树。这样的新奇描写打破了读者对吴刚这一角色形象的惯常思维,重新塑造了吴刚的人物形象,这种少见的形象给了读者陌生化的感受,从而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我们的认知里,白素贞一直与许仙捆绑在一起,被我们熟知的白素贞的故事一直是围绕她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展开的,比如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等等,但在《蟒蛇精行善成湖仙》这一故事中,叙述者另辟新径,在这篇故事中的白素贞与许仙完全割裂开来,讲述了沭阳土地神在菩萨的指点下,点化白蟒蛇为沭地野湖神,赐名“白素贞”,从此白素贞认真主持湖务,湖边老百姓也从此安居乐业的故事。这则故事中的白素贞与我们熟知的故事中的形象不同,是一个善良又聪明、拯救百姓的形象,而不是其他故事中为了爱情可以水淹金山寺的形象。
  典型形象可以通过塑造一些不常见的形象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这些不常见的形象会使人耳目一新,让人体悟到之前从未有过的形象感受,而陌生化的重点就在于使人们已经习惯化、机械化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

  (二)“妖魔化”形象

  民间故事大多描写对象是人,但也有一部分民间故事的主角并非人类,而是以非现实存在的形象出现,这些“妖魔化”的形象就给人以新奇的阅读感受。
  关于尿壶成精的故事之前从来没有过,更不用说为人报仇的尿壶精了,通过“妖魔化”尿壶,让尿壶精变成一种伸张正义的形象,给被张老头害死的小兰报仇,这种形象给人以一种新奇感。《尿壶精大闹鬼连庄》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尿壶是张老头的祖传宝贝,因为小兰失手将一百多年的尿壶打碎,张老头气急败坏,要求小兰头顶尿壶碎片,在家院走三圈,然后跪上一天一夜,小兰越想越难过,最后拿着几块尿壶碎片跳河自杀了。小兰死后,张老头一到夜里,就听到有老头边咳嗽边辱骂,他花尽钱财请人捉鬼降妖,挖光大汪塘之后,发现下面有几块尿壶碎片,再往下挖,发现了未腐烂的小兰尸体,张老头也当天去世了,大家说这是尿壶成精了。
  “妖魔化”的形象不一定都是坏的形象,尿壶曾经是男人侮辱女性的一句粗话,这在故事中也有体现,张老头让小兰头顶尿壶,以此侮辱她。按道理说,尿壶是张老头的祖传宝贝,张老头一直很宝贝它,即使成精了,也应该向着张老头,但是,尿壶精选择替小兰报仇,这样的结局给人以奇幻的感受,这也表现了当时人民心中的“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弱者不能战胜强者,但在人们虚拟的民间故事中,可以通过幻想的形式实现这种愿望。

  (三)行为和形象反常

  宿迁市民间故事塑造了一些行为和形象反常的形象,所谓反常,是指与正常情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常态,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行为和形象反常,指的是形象的行为不符合它一直表现出来的模样,这也是形象陌生化的表现。
  全世界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兔子形象,这些兔子形象一直是天真执着、温润善良,它们拥有着其他动物没有的独特审美感受,因而在我们的认知中,兔子象征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在《兔子杀狮子》这个故事中,兔子一反常态,成为了杀害者的形象,因为狮子嘲笑兔子,兔子知道自己不是狮子的对手,于是将狮子骗到井旁边,狮子也由于自己的骄傲自大和愚蠢,将倒影当做对手,最后跳进井里淹死,而兔子在井边露出来快活的笑。这篇故事里面的兔子就是行为和形象反常的例子。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能说狮子有错,也不能说兔子无辜,狮子嘲笑兔子,所以被兔子设计淹死,这向我们表明一些强者被弱者仇视是有理由的,但是弱者并不无辜,仇视他人的理由多种多样,我们经常也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对别人有意见,任何事物有其优劣一面,我们不能片面的从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面对事情,应当未知全貌,不予评价。
  女性形象是民间故事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女性形象或蕴含强烈的母性光辉,或充满智慧,她们或许是时代的牺牲品,但这些女性无一不勤劳善良。在《不刷锅的懒女人》和《懒女人吃饼》这两则故事中,女人都是懒惰的形象,一个不刷锅、不洗澡,一个终日过着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寄生生活。两个懒女人的丈夫都要出远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一个家里锅结满锅巴,女人身上满是灰;另外一个女人被饿死。这两篇故事中的形象都一反常态,男性勤劳,女性懒倦,这也是一种行为和形象反常。

  三、情节的陌生化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变化和经过,在民间故事的叙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人们通过因果逻辑顺序创造出来的故事情节能体现人物形象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作家常用的创作过程。
  作者在处理故事情节时,可以使用陌生化手法,这样做能使故事超出读者视角,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填补故事空白,让读者在出乎意料的结局中去思考社会生活本质。

  (一)故事情节复合

  《老臊狐与花花小蛇郎》是一个很长的复合故事,故事讲述了门闩子、咬吊子和扫帚疙瘩三姐妹杀了老臊狐为自己的父母、弟弟报仇之后,将老臊狐埋在粪堆塘边,之后这里长出了三颗黄芽菜,帮助过三姐妹的卖货郎在姐妹三人的同意下拔走了三颗黄芽菜,三颗黄芽菜变成了三个姑娘认卖货郎为爹爹,从而顺理成章的开始了花花小蛇郎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大姐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在三姐妹杀死老臊狐之后,老臊狐肉糊变成三颗黄芽菜,又变成了三个姑娘,此时的“大姐”形象发生变化,尤其在“三姐”嫁给花花小蛇郎之后,大姐嫉妒并害死了自己的三妹,文末交代了这时候的大姐是老臊狐所变。
  一般来说,故事都是具有连贯性,这篇故事一开始的主人公是原三姐妹,在老臊狐死了之后,就变成了老臊狐肉糊变成的三姐妹,如果不仔细读,会以为故事后半段的主人公还是之前三姐妹,情节上的复合性给读者在理解上增加了难度。

  (二)情节荒诞化

  荒诞指虚妄而不可信,在宿迁市民间故事的叙述中,有一类故事,它们用离奇古怪的情节和场景来表达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从而揭示出蕴含在人民心中的美好心愿。
  在《梦先生的故事》这一篇故事中。王二小是万大财主家最不能干的伙计,还有尿床的毛病,但是他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再凭借尿印子“晴天干松松,阴天就回潮”这一特性,他成功的糊弄了万大财主和县太爷,歪打正着找到了县太爷的大印,赢得了县太爷家后楼小姐的芳心,“梦先生”的大名也越传越远。在这篇故事中,王二小被小姐测试,让他猜大红缎被里面藏的东西,他随口说了“这下八成是死蛙子了”。巧合的是,被猜的事物刚好是一只被闷死的青蛙,这个情节与寻大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同样是由对语言的误会和理解偏差造成的,并且这段情节也极具戏剧性和喜剧性。
  从前有一位傻姑娘头上满是秃疮,且头发只有几根,就是这样的女子被认为是皇帝的如意妃子。她的父母惧怕圣旨,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用家旁边的小泉为傻姑娘梳洗打扮,不久,傻姑娘秃疮好了,人也变得漂漂亮亮、聪明伶俐。仅靠一口水泉,就能使人变得漂亮,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傻姑娘被选》的故事中,这荒诞的故事情节变成了现实,讽刺了一些官员浑水摸鱼、不干实事的生活情形:大臣仅仅因为傻姑娘抱着大公鸡骑在墙上笑,是“骑龙抱凤”的祥瑞征兆,不管傻姑娘是否是如意女子,就直接送来圣旨,选她为妃子。

  (三)情节留白

  情节留白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结局留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参与到故事发展中的空间,起到加深主题的作用;二是在情节中留白,这里指的是民间故事对故事内容不加以完全描述,而是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千人千面,不同人想象出来的内容各不相同。
  在《三个狐狸》的故事中,三只狐狸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终全被果园主人抓住,故事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三只狐狸的结局如何,也许会被庄园主人放生且领悟到合作的重要性,也许会被庄园主人剥皮,这完全看读者的想象力。
  《还童水》中,老头在去山东做买卖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小水塘,喝完一口之后发现自己年轻了,回去后老太婆要求老头带自己去喝还童水,一口气喝了四大口,变成了一个小孩子,故事停止在老头抱着小孩回去。夫妻俩回去后会发生什么?还童水会不会被其他人发现?这种开放式结局给读者思考和参与故事情节的空间,怀着这些疑问,读者会进行艺术再创作,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视角的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察角度,用一种新奇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即使是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也会让人有新的美学感受。观察如此,文学创作也如此,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审视角度,使其变得新颖,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们乐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让读者对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产生陌生的感觉,这就是视角陌生化。

  (一)动物视角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人类一员,我们的行为模式已经固定化,往往会因为固体思维而无视自身缺点和缺陷,难以对此进行彻底的批判,因此,我们需要跳出固化的行为模式,这样才能给人带来强烈冲击的陌生化效果。
  如《蚊子请客》以蚊子视角叙述故事,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表面写蚊子吸血,实际上揭示了财主与劳动人民的贫富差距,劳动人住着破房草屋,干着体力活,晚上大多鼾声如雷;而财主家一片净瓦,晚上睡觉也要合上蚊帐;最后庄西和庄东蚊子一起吸财主高老四曾祖父的塑像上的血,庄西蚊子抱怨“高老四老祖宗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该故事表面是一片谐文,但也从暗地里反映了财主苛待劳动人民的社会状况,财主住好房,生活富裕,一毛不拔;而劳动者拼尽全力,所获得的东西也不过是别人已经获得的甚至不屑的东西。
  这种以动物为叙述角度的民间故事,一方面,读者容易被新奇陌生的事物吸引,另一方面,这种新奇的角度也提高了阅读难度,加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使其获得更多美的感受。

  (二)多重叙述角度

  通过视角转换,从一个陌生的角度来观察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可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同理,从与常人不一样的视点或者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会发现新鲜观点;在文学故事中,仅运用一般的人物视角是不够的,这些视角应当是一种非正常的、创新的视角,这些视角观察事物的眼光异于常人,因此折射出的事物也区别于常见事物,标新立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民间故事,路遥因为无法读书,跳河自杀,马力救下他,并与他结拜为兄弟,马力父母也受路遥为义子,供其读书。路遥书成之后,马力父母替他办了一门亲事,因害怕路遥沉迷女色,不思进取,马力假装借路遥洞房花烛一夜,路遥虽万分不愿,但还是同意了,从此与马力离心。后来路遥在马力支持下考中状元,后来马力家道中落,去京城寻路遥帮助,路遥因为之前的事情,虽然万般不愿,但还是出门迎接马力。当晚,路遥从妻子那里得到锦囊知到马力那样做做的原因后,整宿没睡,思考该如何报答马力。他瞒着马力花了十个月把马力家建造成状元府,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故事在描写马力住在路遥家的同时,补充叙述路遥外出办案,为下文马力得知路遥外出是为了给自己置办房子埋下伏笔,通过读“路遥”、“马力”、“武生”三人间进行描写转换,在叙述上非常新颖,打破传统的单一叙述方式,这种叙述角度对故事的叙述达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得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更加通透。

  结论

  陌生化是指将人们已经固化的、习惯的事物变得新奇、奇异,民间故事陌生化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言陌生化、形象陌生化、情节陌生化和视角陌生化。
  在语言结构上,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俚俗语和方言等,在文学语言晦涩难懂的词语中给人以回归本元、返璞归真的感觉;二是指将人们已经习惯的日常话语中的语法规则变成一种具有新形式、新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在形象创作上,突破了人们对固有形象的认识,比如形象两极反转,形象的陌生化也可以给人以惊奇感;情节陌生化则是通过不断反转,将故事内容变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辗转曲折,而不是一目了然;视角的创新也使得作品变的出乎意料,采用新奇的视角描写,一方面,作品内容中的非常态视角能够吸引读者,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陌生的视角也能增加阅读难度,加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在加长的阅读时间中,读者也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陌生化提高了文学语言的感知性,增加了文学意象的可感性,作者往往不避讳俚俗语,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语言的滑稽感,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欲望;其次,陌生化对人们的审美感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陌生化”手法刺激了读者的审美感受,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化思维,拓宽了审美主体视野,摆脱机械化的文学创作格式,为人们提供创作新视角、新经验,让人有一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有助于对民间故事创作格局的突破。
  由此看来,民间故事经久流传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它的故事情节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另一部分就是因为它的陌生化手法给人以新奇的感受,通过对宿迁市民间故事语言、形象、情节、视角的陌生化艺术鉴赏,可以加深对宿迁市民间故事的理解,更新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机械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斯金.宿迁市民间文学辑选(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7).
  [2]杨岱勒.关于“陌生化理论”[M].当代外国文学,1988.
  [3]什克罗夫斯基.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4]李海月.陌生化理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5]周建云.陌生化是艺术语言的特质[J].黄石高校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6]端青云.翻译中的文学陌生化研究——比较《百年孤独》两种汉译本[J].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06).
  [7]康静.浅谈北岛诗歌语言陌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8]臧胜楠.作品语言陌生化与语文教学[J].宁夏大学学报,2013,(02).
  [9]陈波.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长城,2013,(12).
  [10]杨燕.什克罗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J].俄罗斯文艺,2012,(02).
  [11]李群.试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J].开封大学学报,2007,(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8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4日
Next 2021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