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语言是人类最方便的交际工具,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但是人们在语言交流时也存在着种种差异,包括性别原因造成的差异。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在性别与语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然后立足于本土化研究,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男女两性在

  引言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是男女两性说话的语音与语调不同,其次是二者使用词汇的习惯不同,最后二者的话语风格也是不同的。这种区别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不同以及社会文化对二者的影响造成的。语言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作为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与‘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映射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1]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封建社会的状态中,男尊女卑是其常态,汉语性别语言的差异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因此本文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对汉语性别语言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减少这种差异,促使男女两性的交流更加融洽和谐。

  一、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开始于古罗马希腊时期。“到20世纪初,茅斯纳(F•Mauthner)指出,社会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是社会中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影响到了语言的社会化进程”。[2]丹麦语言学家叶斯珀森(O•Jespersen)在《语言论: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and-Origin,1922)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叙述了女性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特点,即女性由于比较保守则较多地使用隐晦的语言,较少使用禁忌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国学者针对性别与语言的差异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当时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英语的性别语言差异进行地,汉语的性别语言差异研究才刚刚开始。六十年代,X的女权运动发展壮大,女性要求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掌握话语权,这也使得性别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种更深的层面。“英国学者拉科夫(R•Lakoff)在其《语言和妇女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而女性的形象则是残缺不全的。”[3]
  在中国,学者在进行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的时候,主要会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去进行分析。由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封建社会的状态之中,男尊女卑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风气,所以汉语的性别语言差异现象更多地是一种性别歧视现象。直至今天,这种性别歧视也仍然存在,并且有一部分学者直接把性别语言之间的差异等同于男尊女卑,认为这种差异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男女平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风气,以前一直存在于汉语中的由于性别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将会逐渐减少。

  二、汉语性别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一)词语选用的性别差异

  1、女性比男性更擅长掌控运用颜色词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对于汉语单词的储存与使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女性对于颜色词的储存和使用是要高于男性的,并且国外有学者做过的实验也证明在对颜色词的掌控运用方面女性是强于男性的。杨永林先生也曾作过关于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的调查,结果发现受试的40名男生中仅有一人能正确地写出“肉红色”的名称,绝大多数男生不是空缺,就是使用了像“浅黄”、“灰黄”这样一些不太准确的说法,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多数女生都给出了正确的名称,这和国外的研究正相吻合。[4]另外,在有关服装材质、化妆品的质地等词汇的储存上,女性都能够拥有更加强烈的词汇优势。就拿口红色号来说吧,在男性看来,红色就是红色,而女性却能区分出豆沙红、西瓜红、番茄红、苹果红、珊瑚红、经典红等多种不同的色彩。这是在汉语的使用中的因为性别所产生的词汇储存的差异。

  2、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语

  情感词语包括语气词、感叹词、夸张性词语、形容词和副词以及起强势作用的其他词语。[5]女性在与别人交流时擅长使用这些情感词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期获得他人的重视。据研究,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副词、感叹词以及起强势作用的的词语。[6]
  我国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女性使用“唉”、“哇”“呀”等语气词的次数是高于男性的。女性更喜欢使用这些词语来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当四婶听到卫老婆子所说的祥林嫂被自己的婆婆强嫁给了贺老六之后,说到:“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所以说了一个“阿呀”来表达她的惊讶之情。但如果男性这样说话就会被认为“娘”,没有男子气概。
  女性总是习惯性地用“十分”、“极其”、“非常”等来表现自己对某一件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愤怒或喜爱,如“我非常喜欢/讨厌XX”。国内有研究证明女性更喜爱用“真”、“极其”等情感词语。而男性则较少有这种激烈的言词,他们更擅长把这种激动的情绪转化为一种行为上的冲动,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某某男生和某某男生打架了,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说两个男生吵架了。与女性相比,男性更擅长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女性也习惯性地使用强势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此引起人们的重视。陈其艳通过对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陈染的《无处告别》中强势词语出现的次数的统计对比表明女作家更喜欢使用强势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极”、“肯定”、“格外”等程度副词。
  总地来说,由于男女情感差异的不同,女性更喜欢用情感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女性比男性少用禁忌语

  在女性的话语表达中,一般不会过多的出现禁忌类的词语,而男性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会出现较多的禁忌类的词语,这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手段。例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和小D在打了一架之后说道“记着吧,你妈妈的”这便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再比如在艾芜的《山峡中》中夜白飞有这么一句话,“他妈的!这地方的人,真毒!老子走尽天下,也没碰见过这些吃人东西的!”他通过咒骂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平。而在《水浒传》中,当李逵知道宋江要接受招安后开口就是一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来表达自己对宋江招安的强烈不满。
  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对禁忌语的使用更加随意自由,他们似乎偏爱用禁忌语来表现自己的不拘小节,比如在《亮剑》中从长官到士兵都喜欢说脏话,如李云龙经常脱口而出的“你他娘的”、“狗日的”、“老子”等等。这些词语好似是随口就来的,男性也更习惯用这些禁忌词语来表现自己的豪放不羁。除此之外,男性还经常会对其关系亲密的人用禁忌语来表达亲切与喜爱,即“打是亲,骂是爱”。例如在都梁的《亮剑》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在寒冷的冬天伏击敌人时,李云龙说赵政委“像他娘的青面兽似的”,这一句“他娘的”一说,就使我们感受到了李云龙对于身边战友的珍惜与心疼。还是在《亮剑》中,李云龙以前给师长当警卫员时,由于地图看得特别熟练,师长骂着他说“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这句“你他娘的”表明了师长对李云龙的欣赏与看重。而女性在面对此类事情时更多的是用情感词语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但是利用禁忌语营造亲密范围在女性言语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母亲经常会对自己的子女说说“你这个小没良心的”“你这个白眼狼”等等,而女性也经常会对自己的爱人说“你坏死了”、“你怎么这么讨厌呢”、“你是大坏蛋”等等来表现自己与爱人之间地亲密依恋的感情。但是总体来说女性对禁忌语的使用不如男性使用的频繁,并且女性使用的禁忌语相对于男性来说较为文雅。

  (二)语音与语调上的性别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一般情况下,女性发出的声音比男性的高,并且女性更加注重语音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例如,在非正式的场合,北京地区的男性青年的发音往往比较含混,粗浊,轻声音节和儿化音较多,如把“图书馆”说成“图er馆”,“真正”说成“真二”,语音含混。而同龄女孩子则很少这样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是粗鲁和“男孩子气”的。
  其次表现在语调上,女性的语调是丰富多变的,并且说话时多用升调,富于表现力,如“啊!那真是太谢谢你了!”“嘁,那也不怎么样嘛”。男性的语调变化较少,多用降调,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正如陈建民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同样的一句话,男孩和女孩说出来的味儿就不一样,女孩儿说出来婉转、甜腻、动听,男孩子说出来直率、强劲、单调。”[7]
  语音和语调上的个人差异,多半会受到男性和女性自身生理结构的影响,因而并不会对于语义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如何正确的使用汉语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语言结构和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首先,女性在进行汉语的使用时,更加偏向于完整的语义表达。比如说当女性在遇到朋友打招呼的时候,会说“你吃饭了吗?”,而男性大多数会直接说“你吃了吗?”。虽然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都不会造成语义上的缺失,但是就能够反映出女性在进行语言的使用时,更加注重语言结构的完整性。
  其次,女性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尤其是当她们面临判断或者是询问的时候,她们更多使用的是一种怀疑式的意见。例如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在对马云进行提问时,她先肯定了马云的努力成果,之后才用了一个疑问句“你觉得别人不会觉得你狂吗”以此来打开话题。根据相关调查得知,这种以肯定他人为前提去进行阐述事实的对话,还是较多地存在于女性语言的使用中,并且从费希曼的调查结果中得知,女性使用疑问句的次数是男性的2.5倍。
  女性更习惯采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希望自己暗示的对象能够理解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件事。例如在钱钟书的《围城》中,苏小姐委婉含蓄地提醒方鸿渐主动一点,当他们在月光下交谈时,苏小姐主动邀请方鸿渐再坐一会儿,并向他发问“怎么样才肯做傻子”以此暗示方鸿渐向她表白。而男性遇到类似问题时,则是直来直去,十分果断干脆。除此之外,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语,例如女性一般不说“来月经”而是说“来大姨妈”、“来倒霉”,并且根据多年记录的实例得知,女性更多地把“去解手”说成“去洗手间”、“去一号”,男性这样说的则十分稀少。
  除此之外,男女两性聊天的内容也是天差地别的。根据国外学者Kramer在1974年做的一项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男性一般谈论的是与政治、经济、竞争、商业等相关的内容,但是女性谈论的大多都是与家庭、情感、孩子等相关的内容。吕越男所做的调查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是由于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过程中,女性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所造成的。
  总之,女性更加重视语义的完整表达,并且女性喜欢使用疑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和简洁明了的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在话语风格上,女性偏向于用含蓄委婉的暗示技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男性则更加直接果断一些。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三、汉语性别差异存在的原因

  (一)生理上的不同

  “人类性别角色的划分,首先是由先天的生理特征决定的”。[8]据研究表明,女性具有先天的生理优势:在一岁到三岁时,女性比男孩更早地接收外界信息,女孩开始与外界交流的时间也比男孩早;在三岁到七岁时,女孩比男孩懂得更多的词语。相对于男孩而言,女孩还能够更早地用多样化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由于脑的左半球是我们的语言中枢,而女性的左边大脑皮质较厚,男性的则较薄造成的,故而女性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早于男性。
  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发音器官有别于男子。“一般来说,成年男人声带长且厚,所以声音低;成年女人声带短且薄,所以声音高”,[9]所以在言语交际中,女性的语调较高,富于变化和表现力;而男性的语调则趋向于低沉和平稳。

  (二)心理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女性对于社会或者是他人以及群体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而男性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主性,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在进行人际交往以及语言使用时,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异,可以被简单地概括成女性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她们的心里更加倾向于通过聆听别人的心声来获取他人的认同感,呈现出一种较为温婉的性格特点。而男性作为社会重要职位的担当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习惯了通过阐述自己立场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崇拜或者是他人的认同,因此他们的心理呈现出一种据理力争、争强好胜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是较大的,这种心理上的差异不仅会对男女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对他们的语言使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男女两性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擅长记忆那些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情感;而男性则擅长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进行记忆。这种差异造成了男女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心理上的不同,比如说女性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因此女性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理解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她们会避免过度地使用一些充满肯定性地词汇,而更多的是用一种试探性的和疑问式的语句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能够给交流的双方都留有余地。而男性由于思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较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关系,因而男性在与他人交流时较多地关注话语的因果关系,因此男性会较多运用一些肯定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男女两性在为人处事上的不同在于:由于男性在社会中一般处于领导地位,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带有了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并且有研究表明,在公共场合男性的话语是多于女性的,男性更希望自己变成人群的焦点,希望获得人们的肯定和赞同。而女性则不然,在公共场合她们更希望别人注意不到自己。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论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还是在其他发达国家的社会中,由于人类分工的出现使得男女的社会定位出现了分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男性逐渐占据了社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并且要求女性为其服务,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例如在中国古代,提倡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且中国的三纲五常十分强调妻子对丈夫的从属关系。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存在,使得女性话语权被剥夺,由此也就造成了汉语性别语言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形象应该是端庄贤淑的,不仅要做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且还十分强调女性应该要做到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更不用说在语言的使用上,要极力地避免那些粗俗不雅的文字了。同时,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不能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因此也就决定了她们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不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在进行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出来的妥协心理。所以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女性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所呈现出来地更多的是一种愿意与他人进行协商的态度。与此同时,女性在语言的运用上较为注重语言使用对自身形象的影响。因此可以这么说,女性对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男权意识。
  同样地,由于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顶端。男性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得到人们的认可,就需要十分明确地与他人划分立场,并且要能够通过语言上的优势来压制对方。因此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体现出来地更多地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意识,这也就使得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简单直接的表征现象。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运用,使得对方在第一时间明确自己所想要获得的结果,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因为身处在男权社会中,所以人们对男性在语言上的使用要求并不会十分过分,因此男性在汉语的使用中也就十分容易出现很多禁忌类的词语。

  结语

  当今时代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存在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事业的连续推进,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男权社会中逐渐地得到解放,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再加上现代网络语言的使用,能够给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很多女性在使用语言的使用时,能够摆脱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所造成的女性语言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故意贬低自己来迎合他人,这对于现代化的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困扰她们的问题了。在现代化社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性格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这也就淡化了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从而使男女两性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变得更加地个性化,并且能够摆脱以往那些影响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方面的因素。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中国不仅在汉语性别的差异上存在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还成为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老一辈的人十分注重对于这种传统的延续,而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话语的表达。因而现代化语言使用差异中较为矛盾的地方在于:年轻人越来越淡化语言使用差异中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更加注重表达自我;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家庭特别是长辈的影响,各种新旧思想在不断地碰撞中摩擦、打碎和重组,使得目前汉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呈现出了另外一个极端。这种现象不只是简单地汉语性别语言的使用差异,更多地代表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的现象。
  根据前文所说的,目前汉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已经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这一点在现代年轻男女的词汇使用中表现地更为明显。虽然这种性别差异已经不那么明显,并且现代人还处在一个网络化发展的时代之中,但是种种影响汉语性别使用差异的因素依然存在,并且以一种更加不容易被察觉的方式存在着。例如现在用来形容大龄单身女青年的词汇是“剩女”;而且如果当一个陌生的女性在夜晚的街头遇到了伤害的时候,人们尤其是男性,更多的是去强调这个女性不应该在夜晚出门,或者不应该穿着暴露出门,否则就是活该倒霉。这些存在于网络中的社会热议事件,不断地对身处中国社会中的女性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而社会对于大龄单身男性的形容词大多是“金龟婿”、“钻石王老五”等称号,这种形容词是对于大龄单身男青年的一种较为正面性地评价,而“剩女”这个名词相比于“剩男”所提及的频率更高。“剩女”中的“剩”,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剩下的”。也就是说明“剩女”的地位是包含着一种因为找不到对象或者是因为自身条件不够优秀或者不好的因素的缘故,而影响这个大龄单身女性未婚。通过“剩女”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现在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汉语中的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依然存在,这种差异正在缓慢地、细致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同时,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并且女权意识也在逐渐地生根发芽,有关于“剩女”等称呼也正在被人们热议。因此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最大可能还是存在于年轻一辈与传统一辈的抗衡之中。但是随着传统老一代人的逐渐去世和新一代年轻人的不断崛起,这种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也会得到进一步地缩小。
  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因为汉语的存在,而呈现出了与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地区不同的语言使用差异。其中社会、历史、宗教、政治、人文等思想对于汉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认为,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开放,尽管生理的与心理上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还是会对汉语的性别使用差异造成影响,但是那些影响汉语使用性别差异的外在因素所造成的汉语性别语言差异会逐渐减小,并且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差异,以期在两性交往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霖.汉语运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J].华章,2014,(08)
  [2]吕鸿礼.俄语中的性别语言变体及其成因探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5):26-29.
  [3]孙明霞.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145-146
  [4]陈其艳.汉语文学作品中男女作家性别语言差异的语言表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陈丛耘.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陈丛耘.汉语表达的性别差异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83-87.
  [7]陈建民.《汉语口语》[D]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55页
  [8]唐媛.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6页
  [10]吴忠权.浅议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55-56.
  [11]冯英.《性别角色的言语差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3):85-87
  [12]王春燕.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5):72-73.
  [13]龙继爽.语言性别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72+174.
  [14]杨春.性别语言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04):54-58.
  [15]孙明霞.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141-142.
  [16]吕越男.汉语会话中话语风格性别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7]卢信朝.言语交际中的汉语性别语言结构差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92-95.
  [18]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03):24-27.
  [19]解春红.论语言的性别差异[D].长春理工大学,2006.
  [20]李颖.汉语中的性别关注[D].曲阜师范大学,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11.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2月13日
Next 2020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