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小品及蔡明小品概述
1、小品概述
“小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对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经》的翻译中。当时有全本和简本这两种译本,其中简本叫小品《般若经》,“后来这个词被文学界所移用,把短小的散文、杂感或记叙文称为小品”[1]。小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品包含范围广泛,既指佛经中的《小品般若波罗蜜多经》,又指散文中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与说和演有关的艺术,本文所说的即狭义上的小品。狭义的“小品”,是戏剧从文体上借用来的名称,其本意就是戏剧的小片段。我国小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借鉴和发展了话剧、舞台剧、二人转、小戏等戏剧形式的特点,它最早是演艺界学生的面试项目之一,通常由录取单位的考官当场出题,考生现场表演。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将练习作品《买花生仁的姑娘》搬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表演十分成功,从此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便增加了“小品”这个项目。因为小品自身题材广泛又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精炼并富有感染力,因而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得到教育与启发,这也是小品一出现就大受欢迎的原因。
2、蔡明及蔡明小品概述
自1983年的春晚小品引起了小品热潮后,一批优秀的小品演员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蔡明就是其中之一。蔡明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她在接触小品之前出演过许多影视作品。虽然蔡明因演戏而受到观众喜爱,但人们对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她所表演的一个个经典的小品,而小品演艺也正是蔡明艺术事业上的真正高峰。说起蔡明的小品大家都会想到两个词,那就是“百变”和“毒舌”。“百变”是说她塑造的角色种类多、范围广并且各不相同,她勇于挑战各种形象,机器人、外国人、少女、老太太……各种年龄、各种类型她都尝试过,并且在造型上求新求变,她所扮演的每一个经典形象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毒舌”则指的是蔡明所塑造的人物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这也成为了蔡明小品独特的语言风格。蔡明的小品不只语言风格独特,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她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挖掘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品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蔡明是春晚的常客,这么多年的演艺经验不仅使蔡明的表演极富感染力,而且使她练就了一双慧眼,她能准确的把握社会热点,并将其完美的融入于她的作品之中,因而她的小品才能成为经典。现在的春晚如果没有蔡明,人们总会觉得缺了些什么,她的身影早已深入每位观众的心里。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小品不仅是一门表演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2],它是小品与语言艺术的融合。小品语言幽默风趣且极具表现力,它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人深思,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通过对小品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及把握社会语言的使用情况和语言的流行趋势。现在小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观看小品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放松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研究蔡明小品语言的艺术特色便就有了重要意义。
蔡明的小品数不胜数,究其代表性因素,本文主要以蔡明的春晚小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小品语言的分析研究,简单说明了蔡明小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文章主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蔡明小品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策略。文章着重探讨了蔡明小品的语言策略,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几个方面做出了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蔡明的小品,更好地理解小品语言的价值与意义。
二、蔡明小品的语言风格
(一)生活性
蔡明的小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她汲取人们日常的生活用语,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种语言即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是一种“下里巴人”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方言的使用。蔡明是北京人,她早期与郭达合作的作品大多使用西北方言。“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宏观代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能够带给观众一种原始的没有通过任何雕琢的朴实感。”[3]西北方言鼻音较重,多入声与儿化,听起来给人一种淳朴老实的感觉,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
大帮助。不论是小品《陌生人》中的农村小姑娘、《父亲》中农村出身的明星、还是《越洋电话》中盼儿回家的老母亲,都是典型的平民化、大众化的形象,十分贴近日常生活,而这些形象口中带有的西北方言特色满足了角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需要。
除了方言的使用,蔡明的小品还大量使用歇后语。歇后语俗称“俏皮话”,“它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幽默言语方式,它的幽默和诙谐是利用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意外和怪诞的组合来组成的,使严肃的东西与不严肃的、荒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非常符合戏剧性的表演方式”[4]。例如小品《想跳就跳》里的台词:“就你那舞跳得,那真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此处“恶心”虽然只是一个人名,但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让人觉得真的是恶心极了,又不失其幽默感。还有小品《扰民了你》里的这句台词:“今天你们可太闹腾了,简直就是厕所里跳高——过粪(分)!”这句歇后语前半句描绘了一个荒诞可笑的场景引发观众思考,后半句揭晓谜底,简洁精妙的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令观众开怀大笑。由此可见歇后语的使用在给小品增添趣味的同时,还给人一种熟悉、亲切,甚至是“接地气”的感觉,让人们觉得小品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喜剧小品的语言并不等于生活的语言,尽管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艺术再现。”[5]蔡明小品的语言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最终又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正是蔡明小品语言的特点之一。
(二)时代性
“艺术是具备时代性的,它能直接反映出社会精神风貌、大众审美倾向和艺术观念。”[6]蔡明的小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其时代性具体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蔡明小品的主题往往跟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联。如2007年春晚小品《送礼》反映了艺考送礼蔚然成风的不良社会风气,2008年春晚小品《梦幻家园》反映了售楼虚假宣传问题,2015年春晚小品《车站奇遇》反映了黑车泛滥的现状、2016年春晚小品《网购奇遇》反映了网购带来的问题。不论是蔡明早些年还是近期的作品,其创作都不曾脱离时代的步伐,正因为其作品的主题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蔡明的小品总能吸引观众的视线并引起热议。
其次,蔡明在小品中频繁使用流行用语。“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所有社会意识,都积淀在语言之中”[7],因此流行用语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小品《想跳就跳》中的一段台词:
男龙套:那我今儿还就碍着你了!怎么着吧,哎我就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爱)你!哼……
蔡明:听见了吧姑娘?
女龙套:你口味真重!
男龙套:我……哎呀!我没那意思……
其中就用到了“重口味”这个网络流行词,这个词一开始是形容人喜欢吃一些味道较重的东西,后来在网络中被人们用来形容一些尺度过大,无法直视的爱好或事物,结合上下语境不难看出这个词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流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营造了小品的幽默氛围,还使小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创新性
创新性与时代性密不可分,创新性以时代性为基础。蔡明小品的语言风格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也体现着创新性。在小品《老伴》中有一句话“颜值越高责任越大”,其中“颜值”一词是最新的社会流行语,是说人的容貌像数值一样可以测量,这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体现着时代性的特点,而这句话则是蔡明在此基础上原创的,表现出其创新性。当然,蔡明小品语言的创新性特点不啻表现为新语的创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表现。
说到创新性就不得不提到“陌生化”这个概念,它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背常规,在艺术上跨越常境,平常的事物通过陌生化处理就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获得一种新奇的感觉。蔡明小品就经常使用这种陌生化的语言,我们来看小品《扰民了你》中的的这段台词:
大鹏:不是,我那是练海豚音。你知道什么叫海豚音吗?
蔡明:你海选的时候,用臀部发出的声音?
“对常规表达的反叛能使言语材料焕发奇特的语言美”[8],我们所熟知的“海豚音”是一种高音歌唱方式,而这里则是将通常意义上的“海豚音”经过陌生化处理,让我们难以辨认,以此增添观众感觉的难度与长度,使观众耳目一新,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这种陌生化语言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我们熟知的东西表现出来,是一种增加小品艺术魅力的有效方式。
(四)讽刺性
许多小品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讽刺性的语言,但正真以讽刺出名的还是蔡明,“毒舌”已经成了她的一个标签。最有意思的是2013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的开场:
蔡明:老毕老毕
毕福剑:哟,阿姨来了!
蔡明:老毕老毕
毕福剑:你喊老毕?
蔡明:老毕闭嘴。
李咏:最后一个说话的还不是老毕,阿姨,过年好,跟大家伙说说您退休生活还习惯吗?
蔡明:让你脸短点儿你习惯吗?
李咏:这阿姨怎么说话呢?
毕福剑:你不会谈话,说话科学一点,得这么问。阿姨,退休快乐呀!阿姨呀!
蔡明:把谁叫阿姨呀?满脸褶子了还卖萌!
……
朱军:阿姨呀,我知道您当年在工作的时候啊为了事业付出了很多汗水,那您觉得……
蔡明:别煽情了,我哭不出来!
这个开场很有意思,安排了三位主持人依次与蔡明“过招”。一上场毕福剑就被“秒杀”,蔡明利用“毕”与“闭”同音让他闭嘴。接下来李咏上前来问候蔡明,却被蔡明讽刺的张不开嘴,李咏因为脸长经常被人调侃,这里蔡明更加直接“让你脸短点你习惯吗”这句话真是戳进了李咏的心窝。众所周知朱军的主持风格就是“煽情”,但朱军连话都没说完就被蔡明一句“我哭不出来”弄得哑口无言,这足以看出蔡明的“毒舌”功力之深。
她小品中的讽刺性话语数不胜数,并且讽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小品《送礼》中的蔡明的台词:“你这是嘛行为呀,你这是癞蛤蟆插鸡毛掸子冒充大尾巴狼啊!”蔡明用歇后语的方式来讽刺郭达送礼的行为,既生动形象有滑稽可笑。在小品《车站奇遇》中蔡明为了挖苦潘长江个子低说:“我第一次看见开车还带做卧铺的!”讽刺意味十足。在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为了讽刺潘长江还用了谐音的方法,她说潘长江“你人是微缩的,心也是猥琐的!”“微缩”与“猥琐”同音,在讽刺的同时也把人物的尖酸刻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再例如小品《扰民了你》中蔡明对岳云鹏说:“我每天在楼底下听你们俩打电话闹分手,你是要死要活的,我说你每天让人蹬一回,每天让人蹬一回,你自行车啊……”岳云鹏被女朋友“蹬”和“蹬”自行车发生歧义,使小品更加意味深长。
总之,蔡明在小品中用了各式各样的语言技巧来进行讽刺,但这些讽刺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小品的喜剧效果,更多的则是让我们思考讽刺背后的意义。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品,因此我们在欣赏小品时也应多关注小品背后蕴含的寓意,对现实进行反思。

三、蔡明小品的语言策略
(一)语音策略
1、谐音
“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9]蔡明小品的语言不乏谐音的使用,在小品《想跳就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蔡明:成年人的灾难呐!你要这儿干什么呀?
潘长江:我练国标啊!
蔡明:国标?我看你像鼠标!
蔡明:我这个人啊,怕乱,想清静清静!
潘长江:啥意思啊,素不相识,初次见面,你就想跟我亲近亲近?
蔡明:清静!真是相由心生!你人是微缩的,心还是猥琐的!
在这段对话中出现了两处谐音现象,这两处都是用近音字代替本字进行谐音的。第一处是蔡明说她想“清静清静”,而潘长江则听成了“亲近亲近”,这是利用前鼻音/in/与后鼻音/ing/发音的相似来进行的谐音;第二处是蔡明说潘长江人是微缩的,心是猥琐的,“微缩”与“猥琐”这两个词除音调不同外发音几乎一样,由此谐音表现出人物尖酸刻薄的形象。
我们再看利用同音字来带替本字的例子,小品《网购奇遇》中潘长江不小心把蔡明一只袖子扯掉后蔡明说自己“一枝独秀(袖)”,这里“秀”与“袖”的发音完全相同。再例如小品《扰民了你》中蔡明的一句台词“今天你们可太闹腾了,简直就是厕所里跳高——过粪(分)!”“过粪”与“过分”的发音完全相同,并且这句话还是在歇后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谐音,其效果即富有趣味性又不失其粉刺意味。
谐音的使用增加了小品的幽默性,使小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而备受小品艺术家们的喜爱。
2、押韵
“押韵是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子音同声相应从而给人以协调动听的美感,押韵可以使小品语言音节匀称、整齐增添节奏感。”[10]押韵通常出现在打油诗、顺口溜等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音形式之中,例如:“我是搂长蔡大妈,今年芳龄六十八,有人说我像蔡明,其实我是蔡明的妈。”(小品《邻里之间》);“举国欢庆过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今年过节不收礼,鼓掌2015挣大钱。”、“我是咔咔勒胸,你是咣咣撞脸啊!”(小品《车站奇遇》);“我是买家王铁塔,近日错把差评打,分不清楚紫和黄,只因我是大色盲。”(小品《网购奇遇》)。这些富有节拍和韵律的打油诗和顺口溜不仅朗朗上口还十分的悦耳动听,它们即增添了小品的乐趣又丰富了小品的可听性,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感受,并且在烘托舞台气氛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3、语音飞白
“飞白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一种辞格”[11],飞白又分语音飞白、词汇飞白、语法飞白、逻辑飞白等,此处只讨论语音飞白。语音飞白又分如下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运用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方言、口吃、咬舌等进行飞白。如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模仿布娃娃说话:“我想去屎(死)!呕呕呕呕!”这句话运用语音飞白发出了适合布娃娃这个角色的可爱声音,模仿地惟妙惟肖。
第二类是本来要更正别人错误的发音,但因为受到他人的误导,再加上思维的惯性与惰性,也就跟着别人出错。例如小品《梦幻家园》中的这段对话:
蔡明:您知道他为什么不卖你这套房子吗?
王平:咋回事?
蔡明:因为他要涨价!
王平:啊?!
郭达:我没想涨价。
蔡明:那你卖给人家啊。
郭达:我不卖。
蔡明:为什么呢?
郭达:不为什么,不想卖。
蔡明:还是要涨价。
郭达:我没想涨价。
蔡明:那你卖给人家啊。
郭达:我不卖。
蔡明:为什么呢?
郭达:我想涨价!
蔡明:说实话了。
这段对话中郭达坚持不卖房,蔡明不停地干扰郭达,最后郭达不知不觉中就被蔡明带跑了,这一处飞白的使用使小品语言趣味横生,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更好的渲染了气氛,令观众深深沉浸在小品语言的艺术魅力之中。
(二)词汇策略
1、别解
“有意对词语含义进行歪曲的解释,或者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本来没有的新义的辞格”叫“别解”。[12]别解在蔡明小品中十分常见,例如小品《扰民了你》中的这处对话:
华少:我咽不下这口气。
蔡明: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咽气呀!
这里蔡明故意曲解了华少的意思,问他打算是么时候“咽气”,这里别解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令观众忍俊不禁。
在小品《梦幻家园》中有一段对话:
郭达:啊,对了,还有这个,你们上面写着买房子送家具,你们送了吗?
蔡明:您买了吗?
郭达:什,什么叫我买了吗?
蔡明:您没买我们怎么送啊?
郭达:不是,你们怎么个送啊?
蔡明:就是您在家具店里买了然后我们给您送家去。
这段对话中对“送”字进行了别解,郭达以为是买房子赠送家具,这也是我们通常的理解,而这里蔡明歪曲了“送”的意思,她的“送”指“运送”,这也是郭达为什么会上当受骗的原因。还有小品《网购奇遇》中潘长江的台词:“我跳进泳池里,那就是灭顶之灾啊!”这里曲解了“灭顶之灾”的本意,只为了表现潘长江个子很低,跳进泳池里水能淹没他的头顶。
小品中别解的使用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使小品语言即幽默生动又趣味盎然。
2、易色
“易色,即变异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雅词俗用、俗词雅用、古词今用、今词古用等以此形成幽默情趣。”[13]易色也是蔡明小品语言常用的词汇策略,小品《扰民了你》中有段对话:
蔡明:你又惹什么祸了?
穆雪峰:我一铁哥儿们的女朋友有了。
蔡明: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穆雪峰:我的。
蔡明:你能不能不这么助人为乐么?
“助人为乐”本指帮助他人自己获得快乐,是个褒义词,但这里却指做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用作贬义,不难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在小品《老伴》中有如下对话:
蔡明:我救了你?
潘长江:对。
蔡明:你娶了我?
潘长江:没错。
蔡明:你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
这里的“恩将仇报”是典型的贬词褒用,结合语境这里本该使用一个褒义词,但却用了一个贬义词,目的是为了讽刺潘长江的长相丑。为了营造一种幽默诙谐的氛围,小品台词刻意违背语言使用常规,打破言语与语境的和谐,这种不协调的语言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在这些语言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深意,丰富了小品的内涵。
3、语码混用
“语码混用多指两种或多种语言(包括语言变体)之间进行个别词语或局部结构的转换从而形成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混合使用。”[14]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用语中语码混用现象层出不穷,蔡明也将其巧妙地使用在小品语言中。如小品《天网恢恢》中的骗子老板对员工们说:“乖,千万别给我找trouble(麻烦)!”警察对骗子说:“乖,千万别给老百姓找trouble!”还有小品《车站奇遇》中的几句台词:“忘年恋,不容易!老夫少妻多happy(快乐)!”、“第一天上班就挽救了一场爱情,太happy了啊哈哈!”、“哎呦我的妈,这心里多少有点小happy。”这些语码混用使小品语言充满了活力,也使小品语言更加新奇、情节更加生动多彩。
4、巧用歌词、歇后语、流行用语
蔡明在小品中经常使用一些歌词、歇后语和流行用语,并且使用的非常巧妙,在小品《梦幻家园》中郭达阻拦王平买房不成反而帮蔡明卖出去了两套,蔡明因为太高兴就唱起了歌:“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房子要卖完,这里的,这里的,这里的,这里的售楼处漏水了。”这句歌词改编的十分巧妙,前半部分唱出了房子卖出去时蔡明的愉快心情,后半部分突然转折,蔡明发现售楼部也漏水了,可见房子质量只差,同时也增加了小品可听性,有一种音乐美。
在小品《送礼》中蔡明频繁的使用自己原创的歇后语:“你这是癞蛤蟆插鸡毛掸子,冒充大尾巴狼啊!”、“你这是癞蛤蟆趴在马路上,冒充迷彩小吉普啊!”、“你这是癞蛤蟆没完没了喝凉水,冒充冯巩啊!”、“癞蛤蟆和胶水,让我张不开嘴儿!”这几句歇后语十分的生动形象,并在小品中反复出现,小品艺术家们以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方式进行对话,使观众印象深刻。
蔡明小品中流行用语的使用更是比比皆是,如:“满脸褶子还卖萌”、“你口味真重!”(小品《想跳就跳》);“爸比,你要去哪里呀!”(小品《扰民了你》);“颜值越高责任越大!”(小品《老伴》)。这些流行用语的使用在丰富小品语言内容的同时,拉近了观众与小品艺术的距离,让观众更好的欣赏、理解小品。
著名歌曲的歌词往往广为人知,歇后语、流行用语也都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小品中使用这些含义丰富、生动形象、明白易懂的歌词、歇后语、流行用语能够使小品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同。
(三)语法修辞策略
1、巧用语序
通过改变语言顺序来制造幽默,这也是小品惯用的一种方式。语序包括词序和句序,词序指的是词或词组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句序指的是复句中分句排列的顺序。蔡明小品中的换序通常换的是词序,如小品《天网恢恢》中的台词:“喂,你给我听好了,我在你女儿手上……(捂嘴)不对,是你女儿在我手上!哼,我不是你女婿!……”这是一个骗子达诈骗电话时说的话,其中“我女儿在你手上”和“你女儿在我手上”两句将主语与谓语的顺序交换,骗子居然能说出“我在你女儿手上”这句话,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小品《邻里之间》堪称换序的代表之作,一半台词都是换序:
郭达:我对不起老牛。
蔡明:老牛对不起我。
……
郭达:老牛修车一丝不苟。
蔡明:老牛修车不够意思。
郭达:老牛修车不要钱。
蔡明:老牛要钱不修车。
……
其中运用最妙的是“老牛修车一丝不苟”和“老牛修车不够意思”这两句,“一丝”和“不苟”先进行换序变成“不苟一丝”,再通过谐音变为“不够意思”,这样使用确实很有意思。
2、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指的是词语搭配超出了语法和逻辑的意义,蔡明小品语言经常利用语法因素造成词语的超常搭配。小品《父亲》中海伦小姐的经纪人说海伦“她总是这么出人意料”,“出人意料”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事情而这里却用来形容人,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小品《车站奇遇》中蔡明为了讽刺潘长江的智商说“你这智商也是九手的吧”,一般“几手”都说的是物品,而这里却和“智商”搭配而且还是“九手”的,可见其讽刺之深。小品《扰民了你》中有也有几处超常搭配的使用:
(1)蔡明:停停停,你能慢点说话吗?你那张嘴是租来的,着急还吗?
(2)大鹏:我出过很严重的车祸,全身粉末性骨折。
(3)蔡明:孩子,你的学历也是胎教吧。
第一处蔡明说华少的嘴是租来的,“租”的一般是东西,而嘴长在人身上是人自己的并不需要租,这里是说华少说话语速过快,感觉嘴像租来的马上要还一样;第二处“粉末性骨折”我们闻所未闻,通常都说粉碎性骨折,这样搭配突出了车祸的严重性;第三处将“学历”与“胎教”搭配也有违常规,但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学历之低。这种违反语言常规的词语搭配往往出人意料,能够营造一种幽默的氛围,给人带来新鲜活泼的艺术体验。
3、比喻
蔡明小品中使用最多的修辞策略就是比喻。如:“就这么几棵小树苗啊,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种了一排葱呢。”(小品《梦幻家园》);“国标?我看你像鼠标!”、“天哪,这是竹竿上插一土豆啊!我说,您都古稀了,还瞎折腾什么呀?”(小品《想跳就跳》);“哎呀,你那歌唱的,跟吃了塑料袋似的!”、“你那个霹雳舞跳的,离远了一看,还以为是衣服架疯了呢!”(小品《网购奇遇》)。第一句话中郭达将小树苗比成葱,可见树苗之小;第二句蔡明将潘长江比成鼠标,突出了潘长江身材矮小的特点,第三句将“潘长江踩高跷”比作“竹竿上叉土豆”也是如此;第四句蔡明将潘长江唱歌的声音比作像吃了塑料袋的声音一样,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唱歌之难听;最后一句还是蔡明为了表现出潘长江跳舞很难看,将“潘长江跳舞”比成“衣服架疯了”别有一番乐趣。由此可见在小品中使用比喻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增加小品情节的画面感。
4、双关
双关也是蔡明小品常用的修辞策略。在小品《天网恢恢》中卧底警察李婶有这样一句台词:“哼,我扫了一个月的地,终于把你给扫出来了!”这句话是对骗子公司的老板说的,这个“扫”字一语双关,说明了她卧底为一名扫地工终于把骗子头目找了出来。蔡明在小品《扰民了你》中大量使用了双关:
(1)蔡明:我天天在楼底下听你们俩打电话闹分手,你是要死要活的,我说你每天让人蹬一回,每天让人蹬一回,你自行车啊……
(2)蔡明:你不是伞就别硬撑着啦!
(3)潘长江:瞧不起我是不是?你看我这动作!一哒哒,二哒哒,三哒哒,四哒……唉,你看见没?就这个动作,流行全社区的陀螺舞步,我发明的,我的艺名儿就叫小陀螺!
蔡明:怪不得我这么想抽你!
第一处的“蹬”字使用了双关,说明了岳云鹏被女朋友甩的次数就像蹬自行车一样数不清;第二处的“撑”字指岳云鹏要像撑伞一样把自己撑住,不要被失恋击倒;第三处的“抽”字既有抽陀螺之意,又表达出蔡明想像抽陀螺一样的抽潘长江的心理。双关的运用不仅使小品诙谐幽默,也丰富了语言的内在含义,在言外之意的表达上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蔡明在春晚的舞台上待了很多年,她的小品已经成为春晚舞台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喜爱蔡明的小品不单单是因为其小品精彩的情节内容,更是因为其小品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蔡明许多小品的语言一经演出就能迅速流行起来,也是因为其小品极具魅力的语言艺术风格。蔡明小品的语言来自于生活当中,因而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在此基础上她又善于对小品语言进行与时代接轨的创新,再融入她“毒舌”的特点,由此便形成了蔡明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本文还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三方面讨论了蔡明小品的语言策略,通过对这些语言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蔡明小品的艺术内涵,更好地认识及掌握社会语言的使用状况和语言的流行趋势。
参考文献
[1]项冶.喜剧小品片知录电视与戏剧[J],1992(3):50.
[2]吐鲁洪,祖丽菲娅.阿布都克热木•阿不力孜小品的多维度探析[J].现代妇女,2014,(03):306-307.
[3]蒋伟.浅析蔡明央视春晚小品的风格特色[J].安徽文学,2014,6:97-98.
[4]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蒋伟.浅析蔡明央视春晚小品的风格特色[J].安徽文学,2014,6:97-98.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
[7]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8]李英,谷晓恒.当代中国商品谐音广告词的用词现状及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45-45.
[9]李馥君.冯巩小品语言艺术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3:66.
[10]郭振红.辞格的原型范畴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7,(02):92-94.
[11]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82.
[12]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13]张燕玲.说“中英夹杂”[J].湖北社会科学,2009,(08):126-128.
[14]高永鑫.浅析“毒舌妇”的语言技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4):114-115.
[15]费红霞.从关联理论看小品言语幽默的制造策略[D].广州大学,2011.
[16]刘增寿.“别解”的幽默艺术[J].修辞学习,1999(2):34-35.
[17]付敏.网络春晚中小品语言的多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18]夏美华.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言变异及其幽默效果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4(3):74-79.
[19]房珊珊.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的修辞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