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意蕴及传承价值

春节,又叫做“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跨越的时间相对来说很长,然而,这样的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并且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节日,而如今,过年的节庆气息越来越淡了,即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节日民俗也在变化,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嘛?现在的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就像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鞭炮不能放,除了春节联欢晚会,没有一点的年味。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没有了以前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了以往对于过年的激动地心情与期盼。以前的热闹与温馨好像再也找不到了。人们在寻找、在思考、同时也陷入了迷茫,我们还需要春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需要,而且应该!
  春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无数的中国人感情的汇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人们一年到头辛苦的奔波,那么春节就是那个重要的驿站与港湾,人们一年的辛苦,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里。人们用贺年、拜年等年节活动传达着亲情、友情、传递着温馨与幸福。那么,在今天这个网络化的时代,春节作为极具传承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映射着独特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是温暖而光明的,因此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的是发扬与传承。

  一、春节的来源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都是以年终岁首作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历法的认识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一年一度的收获有很大的关系。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2】古代星象纪年见于《尔雅》,《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3】靠天吃饭的古代智慧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自然规律,分明的四季,掌握日出日落,观测天体星象,得出历法以别年、月、日。年的确立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的寿命、时间、庄稼的种收,季节的轮回与冷暖变化,都以年从头来过和归于结束。人们觉得农作物的丰收与上天的保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就要祈求老天爷的保佑,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收获很多的粮食。喜庆、欢乐、宴饮、祭祀、祝福的过年气象,几千年来始终未曾改变。
  1911年,清朝灭亡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引进西方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并在就任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XX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我国实际上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公历(阳历)的1月1日,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称;一个是农历(阴历)的1月1日,改称春节。农历新年叫春节,也因为它正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孟春正月,且与立春节气相呼应,所以叫做春节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而且,两个新年,一个用旧名,但是并未得旧的习俗,百姓劳作生活还按照旧历和二十四节气行事,所以并没有转移人们的新年习俗。一个虽然使用新名,却保留了旧俗,几千年以来的春节,所有的规矩,各种民间行事,一切依旧。
  到现在,元旦、春节、公历年和农历年,都被人们所接纳了,两者并不冲突。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两个新年重要性,则非常清晰的展现了。中国人更加注重春节,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你只要看看每年的春节,春运的拥挤、回家过年的队伍有多庞大、百姓对于春节的痴迷,你就知道农历新年——春节是何等重大的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一)除尘

  扫尘是一种从驱除疾病的宗教仪式转化过来的流传了很久的传统习俗。根据《吕氏春秋》【4】记载,尧舜时期便有了在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净化活动的风俗。而自从南宋开始,,“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企新岁之安”。【5】春节扫尘逐渐演变成我国大江南北人们过年前的日子里的必要的活动。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则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或者“扫尘日”。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有了除尘布新的说法,顺带把一切不好的东西统统清扫出门,来年就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都会是快乐与幸福;另外,由于尘土以及蜘蛛网这些东西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也要将它们送走,以此来保证家里的安全。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一个晴天打扫卫生,将家里各个地方都仔细的打扫一遍,扫除一切旧的一年留下的尘土,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年。一直传承至今的扫尘习俗既表现出我国人们彻底搞卫生,干净迎新年的氛围,更寄托着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盼望。

  (二)贴年画、春联

  年画、春联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习俗。【6】古代人认为鬼魂害怕桃木,所以,桃木有避凶驱吉,驱鬼逐邪,的作用,于是春节前人们常把对仗工整的吉祥话写在红纸上,贴到自家的门口或柱子上,这是春节时的一个重要的活动。春节民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鞭炮和贴春联。这是春节的活动中非常热闹的情景之一了。
  对联又称春联、对子。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五代时期,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桃木板慢慢的被纸张所代替,贴春联的习俗已经遍及了中国的各个地方。明代时,桃符正式改称呼叫做“春联”。春联成为了过年的标志之一。中国的春联多为吉祥话,这样期望幸福的联语是“岁岁用之,比屋皆然”。【7】每家门口鲜红的春联,每个人脸上喜气洋洋的笑容,体现着人们春节的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盼望,也为冬日的春节增加了亮丽的色彩。
  和春联一样,年画也起源于“门神”,但是年画是在绘画的方向上发展了对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信仰。唐代以后又出现了以秦琼、尉迟敬德为门神的习俗。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经不仅限于门神一类,逐渐把其他诸神、戏曲人物、风俗画、传说故事等也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的彩色年画,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年画是中国年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遗产,它曾经遍布东南西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春节的文化习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年画信仰色彩日益淡化,但其浓墨重彩吉祥富贵的传统美术的风采,依然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

  (三)除夕·年夜饭·守岁

  除夕是指大年三十,在这一天,人们都非常的忙碌,都在为新年做着充足的准备,祭祀祖先也是大年三十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周、秦时期,在每年末,要举行特殊的宗教仪式,然后才能享受亲人在一起的幸福与欢乐。
  除夕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之一。打扫屋子、挑满水缸、贴春联、贴年画,安排正月的拜年及走亲访友等新年活动;为各个神位上香供祭,祈求各路神仙保佑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风调雨顺。妇女们也要开始准备年夜饭,特别是要包饺子。因为饺子的谐音“交子”,意思是在大年三十吃饺子,有追求吉利和期盼来年丰收的意思。逢年过节,从前民间有许多禁忌。人们认为在大年三十那天,天上的各位神仙纷纷来到人间因此为了恭迎各路神仙,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并且有许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说不吉利的语言,相反的要说好听的或者吉祥的话。这样就不会带来霉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获得平平安安,不会有疾病以及灾祸。过去在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当中这种习俗较为流传,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今天人们仍然把说祝福吉祥的话作为年节活动的流行语和口头禅。
  家人团聚最重要的事情,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一家人都坐在一起吃一顿除夕夜的晚饭,这顿饭被称为“团圆饭”。因此外出工作的人,不管离家多远也要赶回家吃年夜饭,一起与家人团圆,即使没有赶回家,家人也要为他留一个席位,表示他和家人团聚了。吃年夜饭,是春节每个家庭最愉快幸福的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佳肴,在一起聊天喝酒,诉说着温馨与亲情。因此,年夜饭也是春节活动中很温馨的重要习俗。吃团圆饭要将就规矩和礼数,长幼尊卑依次序入座,不得乱次。吃年夜饭不仅仅是为了那满桌的美味佳肴,更是为了享受家人在一起的那种亲情,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的人们在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重新体会到了家的温暖。除夕夜全家吃过年夜饭后,便要在一起守岁,整晚都不休息,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或者“熬年”。除夕夜连接着两个年头,除夕夜的灯火一晚上都不会熄灭,也俗称“光年”。守岁时家里通常会摆放象征着平安的苹果以及一些花生、瓜子,一边聊天诉说着旧的一年的酸甜苦辣,一边开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度过美好的夜晚,一起跨进新的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

  (四)迎神祭祖

  人们在家家户户的鞭炮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随着新年的到来,人们认为在旧的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回到天上汇报工作的各个神仙也要即将带着新的工作任务回到人间。那么为了迎接各位神仙,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天地、百神、祖先一体礼拜,灶神受到特殊待遇。在新的一年回来的各路神仙,那么就意味着人间所有的一切重归人神共处的日常世界。
  受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的影响,祭祖是中国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通常在早饭前摆好香案、进行迎神祭祖。虽然春节期间祖先与家人同在,但在新年降临时仍要举办特别祭拜。除去其中迷信的成分,通过祭祖,中国人既可以达到追根寻源。敬重祖先、缅怀先人的目的,也可以借此机会使后辈不忘祖先的恩德并感谢祖先积攒的功德,关键是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家人之间相互沟通,培养感情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民族的认同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在服饰上焕然一新。以漂亮的颜色鲜艳的服装迎接新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唐代小儿新年要穿上艳丽的新衣,宋代,普通老百姓虽然贫穷,但是也要换上新的衣服,喝着酒去庆贺新年的到来。元朝时期皇帝会给官员用来拜年的新衣布料。明代北京人新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做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9】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清朝穿新衣拜新年民俗依旧,“鲜衣炫路,飞轿生凤”。【10】就是在今天人们过年的时候都要穿新衣服。在民俗社会中过年的时候穿上干净整洁的新衣服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自己,同时也具有宗教的意义。新的衣饰是为了祈求幸福,消除灾祸。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人生征程。这种对于改变自己来达到追求吉祥的方式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感情。
  酒是新年活动中的重要饮品,亦是降神的佳酿。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饮酒庆祝新年。新年之酒也称春酒。《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11】古代人们过年饮酒,有特别的方式,饮酒从小孩子开始,小孩在新的一年中又长大了一岁,所以值得庆贺;老年人在新的一年中有距离自己生命的终点又近了一步,所以被不用酒来祝贺。我们经常看到在过年期间小孩子才是最快乐的大人吗越来越久的过年没有意思的时候,小孩子却觉得很有意思,整天欢天喜地的,是有它的道理的。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的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了社交与生活娱乐的方式。在现代而言,饮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人们丝毫没有放弃一点对于酒的喜爱,当代人们过年,人们依然会备好美酒去款待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私家车越来越多,由于喝酒开车而引发的车祸所酿成的惨剧也是很多,希望我们都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在节日期间注意自己的安全。

  (六)拜年

  拜年是春节习俗里一项重要的礼仪和活动。人们在大年初一向自家长辈拜年,希望老人健康幸福,大年初二开始到亲朋好友和邻里家中祝贺新春,在一些地方,已经嫁人的女儿在这天回到娘家向父母拜年。拜年是在新的一年里的人们之间互相走动,互相联系的方式,一起去分享春节的欢乐。同时大家也在借拜年交流思想,联络感情。
  根据民间传说,拜年的习俗来源于远古时“年”怪兽的传说。大年三十晚上,大家因为害怕被怪兽吃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等到第二天早上怪兽走了才敢开门相见,彼此之间相互安慰,庆幸自己没有被怪兽吃掉。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早上的相互的走亲访友去拜年,早在唐宋时期已盛行。新年的拜年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访,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以前民间人们拜年有固定的次序,先拜神灵,再拜祖先,而后拜长辈、尊辈,然后是家庭成员互拜,再接着是拜宗族兄弟等等,至今,全国各地仍然保留拜年庆贺的习俗,然而到了近代,随着交通的发展,又有了通过邮寄新年贺卡、贺年封等物品送新春祝福;在科技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随后又出现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网上贺年卡、电话和短信相互拜年;这两年,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还增添了红包和视频拜年。尽管各个时期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但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家人之间无论距离多么远都无法切割的深深的感情。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传承价值

  三、春节的特点

  (一)全民性

  春节是全国上下所有人共有的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过年看得非常重要,不论任何的条件限制,也无论身处何地,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中国人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置办年货,忙里忙外,一直到春节过完,所有的家庭都聚集在一起,去感受这个伟大的节日带给我们的感动,以及对于亲情的思念。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回到家里,彼此之间相互走动,对于过去的一年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进行讨论与总结,并且在一起度过这一年最后的时光展望新的一年的无限可能。就是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在春节那天也会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一起去祝贺这个伟大的节日。

  (二)稳定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各种不同的节日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世界而言独特的一面,我们都为这样的文化而感到自豪,而春节相对其他传统节日,历史更为悠久。不管处在怎样的环境下,中国的老百姓都要过年。“春节的节日习俗活动表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是社会共同价值和共同兴趣的体现,养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12】对于每个普通的人们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欢喜的过春节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过,人们永远抱着最质朴的感情去过好每个春节,去过好新的一年的每一天,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从来不曾改变的初衷。

  (三)持续性

  世界上可能都特别少有这么一个民族的节日如此的盛大,没有宗教和民族的限制,一直持续那么多天,不同的地方对于春节的开始和结束都不一样,有的地方从腊月八号就开始了春节的序曲,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我们热热闹闹的吃完元宵结束,有的地区的时间则更加的晚,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在春节期间我们与亲人在一起,帮妈妈做做家务,和爸爸一起讨论,一起聊天,天南海北的聊,却不会觉得厌烦,那种亲人之间的幸福让我们深深的眷恋使我们并不觉得时间很多,反而觉得时间非常的短暂,瞬间就没有了,因为我们越来越难有时间去陪伴父母与家人,因此,春节期间那浓浓的亲情和欢乐轻松的氛围让我们想让那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段时间。

  四、春节的传承价值

  春节体现了我们国家独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春节不仅是我们国人的传统节日,更是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承载着世界上所有的华人的文化传承。因此春节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队以我们的民族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春节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人们进入漫长的农闲时期,因此春节也是一年之中的休息时间,又是处于新旧年的交替时期,即一节跨两年,故称“过年”。春节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最富有特色、民众参与度最高的古老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任何其他现代手段无法替代的;无论是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春节习俗活动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美德——“尊老”

  尊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早在周代时,周文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敬老大会——乡饮酒礼。酒礼由地方官员主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期间上坐,而五十岁以下的人则站在旁边服侍,以显示对于老年人的尊敬。汉代尊敬老人更是形成一股风气,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自己六十九岁生日时,曾邀请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到京城参加宴会,参与者有2417人,对于这种尊敬老年人的做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由于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是我们对于尊敬老人有了很多反面的教材,老人没有人管,只能孤单的老去,而自己的子女也不管,因此我们要发扬古代尊老这种的优秀传统的美德,对于弘扬这种美德,那么作为我们国家最大的节日的春节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春节期间,“拜年”是一幕不可缺少的节日场景,也是春节文化内涵中“尊老”这一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拜年”这一节日仪式中,老人是节庆的核心和主角,是最受人尊敬的角色,由年轻的晚辈向老人拜年,祝福老人健康长寿,也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弘扬,人越来越老,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多多陪伴在自己身边,而我们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在家,那么在春节那么长的时间里就多陪伴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因为不管是尊老还是孝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才是最好的送给家人的新年礼物。

  (二)交际习俗——崇礼

  人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礼仪的产生与人类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春秋战火时期,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思想。汉朝时期,入学的价值慢慢体现出来,地位也得到提升,而儒家思想慢慢的成为了封建时期我们国家的主流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里,儒家学说的思想慢慢由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彻底的而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重礼,因此在老百姓中也如此,非常注重各种的规范以及礼仪,特别是在各种的节日里,因此春节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也深深地体现了重礼的思想。
  在过年期间,亲人与朋友之间见面常常会说说很多祝福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对于新的生活美好的期盼与希望,这些祝福语里面包含着满满的祝福与感动。也让我们也祝福着来年能有更好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多子多福,子孙绕膝,欢乐热闹。因此在春节期间的祝福语大多都是对于这种美好的事情的祝福,深深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注重礼仪以及对于彼此最真诚的祝福。当别人说出来美好的祝福语去恭贺你的时候,当然的,接受祝福的人们也会礼貌地区将同样美好的祝福送给别人,既表达了感谢,又将同样的祝福回赠给对方,体现了礼尚往来的友好感情大自然赐予我们语言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让我们用语言去表达一切用语言去交流感情,让人与人之间,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的亲密,了解更为深刻。春节期间的互相拜年,互相祝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崇礼”的交际习俗,人与人之间这样的谦逊有礼相处模式,更加的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谐。

  (三)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过年期间所体现出来的习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古至今的劳动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属于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传承至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群体精神的春节,已经成为广大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组成部分。”【14】在春节期间的短短时间内就密集的展现了扫尘、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走亲戚等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举国上下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既追忆了遥远的过去和逝去的祖先,也展望了美好的未来生活。不但每一个习俗都紧紧围绕“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展开,而且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所有的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新鲜体验,那留给我们的感动与深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深的守护那份独特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因此不能任由我们的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慢慢的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淘汰掉,我们应该守护中华民族的文明,守护我们对于世界而言的那份自豪。

  (四)凝聚民族情感·建设和谐社会

  春节作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种习俗:祭拜祖先、团聚拜年、走亲访友等等无不体现出倡导人伦、重视亲情的特点。“正因为如此,除夕夜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多忙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祈福,那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或者天伦之乐的场景足够缓解奔波劳累一年的疲倦,另外,由于拜年不但可以加强亲人之间的血缘亲情,还能有效的化解往日的误解与纠纷,因此更是维系家庭情义、和睦邻里的重要手段;所以,人们非常看重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从初一开始,人们要将所有的远近亲戚和来往的街坊邻里都走动。”【15】再有,传统的春节将“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友好人际观念传递给任何人,把我们自古以来的“睦邻,和谐”的社会思想深深嵌入每个人心中。因此春节作为我们非常重要的节日,使我们亲人邻里之间的感情得到加深,让我们漂浮的内心得到短暂的停留,无论是对于我们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国民俗窗口·世界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春节作为我们国家最盛大的节日也同样的体现出来了最具我们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也一直都保留举办各种文化仪式的方式。有学者认为,文化并不仅仅只是哪个民族独有的,各个民族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文化的交流是没有任何国家,地域限制的,因此在信息与交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中国传统的文化正在慢慢的走向世界,展现在所有的民族面前,而我们的节日也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东西,得以发展我们自身。这些年,由于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许多的外国人也来与我们一起度过春节,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风俗以及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喜欢穿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手里握着筷子,在春节的时候与中国人一起包饺子,过大年。另外,我们的华人、华侨常年生活在国外,并且逐渐的适应了国外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的非常重视,常常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国家的节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伴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在国外的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方式也越来越盛大,越来越热闹,吸引了更多的菲华裔民众参与到春节活动中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春节越来越多的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尊重和接纳,甚至有不少国家的XX首脑也已高等礼仪活动向居住在本国的华人拜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节移速已经不仅仅是属于中国,也已经融入多元素,多元化的世界中的春节,同样也属于世界文化的宝库。

  (六)心理慰藉

  如今的我们,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有事情也不用当面说,打个电话,发微信,就可以了,那冷冷的手机屏幕把人们之间所有的感情的交流都简化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在春节期间,人们都从平时忙碌的工作当中走出来了,回到熟悉温馨的地方,享受这家人的关心与安慰。对每个人而言,过年与平时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家从功利性或者理性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了,以真诚的情感去面对亲人和朋友,相互之间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不用彼此防备,人们都完完全全的放松下来,充分的享受在春节期间那份独属于自己的亲情与感动,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对于感情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冷漠,让人们完全的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非常需要通过这些节日来让我们封闭的内心得到解脱。春节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节日,相互之间友好的交流与祝福,让我们感到各位的珍贵与珍惜。

  五、结语

  春节,对于我们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从有记忆开始每年都在过年,记忆里那每年过年的时候那种热闹让我们不时的去回味,记忆里妈妈做的美味的年夜饭,有我们最爱吃的饺子,炸的鸡肉、鱼肉,让我们至今都会留下口水,记忆里爸爸搬着凳子欢乐的贴着春联,大年三十那晚轰隆隆的鞭炮声,伴随着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祝福,这些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是非常珍贵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有意思了,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但是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的重要性却没有消减,每一年快过年的时候人们无论怎样都要回家过春节,国外的一些人将我们的春节戏称为短时间内的全国性的人口迁移,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春节在我们国家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欢乐的过好每一个春节,传承告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的文化与文明,去保护好这些属于我们民族最大的自豪!

  参考文献

  萧放.《春节》[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8;1.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2,1.
  [晋]郭璞注.《尔雅·释天》[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07.
  吕不韦著,陈奇猷释.《吕氏春秋校释》[M].学林出版社,1984;4.
  [宋]吴自牧.《梦梁录》[M].中华书局,1985.
  陈连山.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民间文化论坛,2004(5)9-15.
  [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马丽娜.漫谈春节习俗[J].内蒙古大学,2013,(8).
  [明]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清]顾禄.《清嘉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王玲.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兰州商学院,2012,(4).
  3吴卫国.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心理功能及其传承意义[J].北京民俗丛报,2016.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56-63.
  5魏嘉桐.寻回渐淡的年味——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春节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8)41-4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2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7日
Next 2020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