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开启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大门。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痴迷的虚构小镇,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的行为和经历,表现出一个充满着孤独的家族和社会,更由此反映出拉丁美洲的悲惨历史,和暗含着整个人类社会深陷于孤独困境,其深刻的孤独意蕴及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 孤独意蕴
作为享誉盛名的拉丁美洲本土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当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一发布,便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述了一个奇异的家族——布恩迪亚家族,里面成员中的孤独表现和故事,并虚构了一个名为马孔多的小镇,如何从建设,发展,繁盛到最后衰亡,借此反映出现实中拉丁美洲的兴衰历史,更映射出人类孤独的现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外在孤独表现为基础,揭示了拉美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难以进步的根源,而“孤独”作为一种意识根植于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当中,就像是一层隔膜,造成了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情感的丧失,阻碍着家族团结进步,同时也造成了这个百年家族的毁灭。本文以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外在行为和孤独心理、马孔多的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对《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蕴进行剖析。
一、孤独的表现
(一)个人的孤独
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孤独的存在,但孤独的表现和原因却都不相同,每个人面对孤独时,都有自己与之对抗的方法,或死去,或奉献,或征战,或远行。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作为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妻子离开故乡,创建了马孔多小镇。他对马孔多的感情深厚,总是在想尽办法发明创作,想让马孔多变得更加现代化,他从心底里是希望马孔多能变得更好。他想要让愚昧落后的马孔多富裕起来,于是当看到吉普赛人拿着的最新发明,便开始了对科学的狂热追求,积极探索科学真理,一直躲在自己的炼金室里面进行研究,却从未得到任何人的理解。这个往日受到马孔多众多人尊崇追随的人,最后竟然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抛弃了他,而走向外面的世界去。
对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行为,小镇马孔多无一人理解,实际上这是超出了马孔多人的接受范围,在他的身上,有着对现代科学的探索与追寻,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超前行为。他的孤独,是因为没有懂他的知音,他的想法不被理解,无人跟他探讨、分享。实际上,对于他来说,他早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所以尽管被当作异类,但却不在乎,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甚至被周围的人都认为是疯子,这其实就好像所有伟大的智者一样,在发现真理之前,都被世人当做疯子,真诚地追求着科学和真理,但他们为了真理宁愿牺牲,与孤独作伴。
乌尔苏拉
而作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乌尔苏拉,是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拥有正常情感的人,她勤劳地操持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含辛茹苦地培养布恩迪亚家族中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她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围着家族人转,是布恩迪亚家族人的经济支柱。可怜的乌尔苏拉到了晚年向家人隐瞒了自己眼睛失明的事实,尽力保持着自己的正常,靠着自己的听觉、嗅觉以及回忆,以顽强的意志继续投身于家务中,直到最后安静地蜷缩成一团死去。
但看似最忙碌最不孤独的她,却早就将孤独埋在了心底,靠着忙碌将它淡忘。因为近亲结婚,她一直害怕会出现长猪尾巴的孩子,这使得她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罪恶当中,像噩梦一般缠绕着她,只能靠自己投身于积极的劳动中掩饰孤独。她无法理解家庭成员,不明白自己养育的子孙为何一个又一个地不正常。她靠着自己的勤劳,经营着糖果铺,让布恩迪亚家族过得有滋有味,不缺食物,她做到了让每一个人肚子不空虚,却没有精力再理会她们的精神是否空虚。晚年的她虽然看不见,却用心去感悟,也就是从那时起,明白了之前家中人奇怪的行为。为布恩迪亚家族操劳一生的乌尔苏拉,直至晚年也没有得到子孙的爱护,甚至被当成孩子们的玩物,最后她混淆了时间和人物,只能孤独地在黑暗边回忆着过去。
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
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家族中的大人物,也是小说上半部分的主角。他从小就有着预知未来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使得他在战争中躲过了数次暗杀和埋伏,成为一个伟大的战斗者。但权力越大,孤独越深,他发动多次战争,渐渐地开始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干什么,遗忘了自己参与战争的意义。他拥有17个孩子,但连他们各自的母亲是谁都不知道,母亲乌尔苏拉了解自己的儿子,明白他的空虚,认为他并不是由于战争变得冷漠,从而丧家人的情感,而是本来就是没有拥有爱的本领,这早在他还在乌尔苏拉的腹中已经有了明显迹象。蕾梅黛丝是奥雷良诺上校的妻子,他对蕾梅黛丝一见钟情,愿意等她长大,教授她礼仪,却没有能力带给她幸福。在蕾梅黛丝死后,奥雷良诺上校又投入到了工作中,曾经因为蕾梅黛丝的死而带来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冲淡,却加重了本来心底里的孤独。
奥雷良诺上校对爱的能力的缺乏使他感受不到爱,也不能给予其他人爱,使得他的一生,都在被孤独折磨。战争胜利所带来的荣耀和骄傲能为他缓解孤独,每一次胜利的战争,是对自己的认可,以此达到排遣内心的孤独的目的。最后,他回到了马孔多,每天重复做小金鱼,这时的他已经和父亲一样,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只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他选择与孤独共存的生命状态。
阿玛兰塔
在阿玛兰塔刚出生,母亲乌尔苏拉就为了寻找出走的儿子而离开了家,父亲痴迷于炼金术,对她不加看管,她的童年是在印第安人的照看下成长的。当丽贝卡来到布恩迪亚家时,所有人的关注点都落在了这个吃土的女孩身上,而忽视了她的存在,阿玛兰塔变得孤独,充满了对丽贝卡的嫉妒。钢琴师皮埃特罗·皮雷斯皮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份嫉妒,使它演变成了恨。但当她错手杀害了美人儿蕾梅黛丝和她腹中的胎儿时,她的孤独则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她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更不配拥有爱情。她拒绝曾经喜欢的皮埃特罗·皮雷斯皮,让他受尽折磨,最后宁愿选择死去。令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无止境地等待,备受煎熬,这些都不是出于报复和狠毒,而是她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胆怯,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所以选择抗拒美好,选择孤独一生,让自己的心灵饱受折磨。到后面她为自己反复织、拆裹尸布,干活时极为专注, 心中已经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拆下扣子又缝上,或许是消遣孤独,又或许是为自己赎罪。
奥雷良诺·巴比伦
这是梅梅的私生子,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六代,从小就被藏在房间里,不允许他外出。最初连他的外祖父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自己的舅舅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一眼见到他就叫他杂种。与世隔绝的他一生中仅仅有四个朋友,但最终也一一失去了联系,一直保持着孤独的状态。在梅尔基亚德斯房间里,他的生活就是围绕着羊皮卷,研究羊皮卷上的内容。而他和姨妈阿玛兰塔·乌尔苏拉相爱时,这是家族里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一对夫妻,也是家族里最幸福的一对夫妻,以为会一直幸福下去,却因为近亲结婚而最后生出了猪尾巴的孩子,心爱的妻子也因生育而死亡。他感到既惊恐又痛苦,随后他明白只有那羊皮卷能得到答案,于是他又躲进房间里研究羊皮卷,更加迫切地想要解出羊皮卷上的奥秘,甚至不顾自己的孩子正在被蚂蚁吃掉。最后当孩子被吃得只剩下一块皮的时候,他终于破译出了羊皮纸的内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的命运,还未来得及反应和思考,而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就把马孔多从地球上刮走了[1],从此,马孔多再也不存在。当奥雷良诺终于明白家族的命运和马孔多的命运时,他无法诉说,感到恐惧和无助,甚至再也走不出这个房间,最后只有孤独。
(二)家族的孤独
小说通过刻画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众生相,揭示出这个家族中的孤独精神,无法被外人所理解。这个布恩迪亚家族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疯人院,存在着都是不正常的人。但其实真正的理由却是布恩迪亚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孤独,所有的感情都被埋在了深处,没有交流更没有表达。每个人都是生活一个封闭的范围,在那片小天地中,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研究炼金术,制作小金鱼,编制裹尸布,研究羊皮卷,看似很忙或者为伟大事业而奋斗,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孤独斗争,希望以此来抵御和消灭。父母情、兄弟情、姐妹情这些在正常人眼中最为平常和珍贵的情感,在布恩迪亚家族中没有丝毫体现,空虚和冷漠在这个家庭中,犹如灰尘般越积越多。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用孤独来对抗外界、用孤独来麻痹自己。[2]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研究地球是不是圆的,带领着队伍东奔西跑,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后还是回到了马孔多;奥雷里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曾经发动无数次战争,辉煌英武,最后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中制作小金鱼;第五代乌尔苏拉在繁华的布鲁塞尔上学,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显示出现代人的时尚,但却和飞行员加斯通婚后回到马孔多,开始度过与祖先们相似的生活,最后定居下来不愿离去。对于布恩迪亚家庭来说, 不管他们走出去多远,都无法摆脱家族的控制,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回到孤独。
尽管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的长相不同,但脸上透露出来的神情,让人一眼就识别的出他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那便是孤独的神情。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循环往复的,尤其是男性,始终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良诺的重复或者相加,揭示出他们的秉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他们无法选择地继承了上一代遗传下来的一切,长相、神情、行为方式,甚至命运。“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富有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感情冲动,富有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1]相同名字,却是富含是深刻含义,作者借由相同的名字以此延续了这个家族的孤独气质,这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反复轮回,他们都被笼罩在这道魔咒下生存,羊皮卷也预示了后面布恩迪亚家族一夜消亡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个悲剧命运的,正是这无法摆脱的孤独。
(三)社会的孤独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1]小说开头就先介绍了马孔多这个小镇,临海而居,三面环水,与世无争,没有人超过三十岁,也没有人死去,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马孔多称为“镜子城”,是希望马孔多能成为一座光明之城,但事实却与之相反,马孔多就好像一面镜子一般,将外界事物投射进来的东西全都折射回去,对外面先进的事物一无所知,封闭落后。吉普赛人的到来打破了马孔多文明安静的生活,磁铁、冰块与放大镜,这些外界寻常无比的东西,被吉普赛人带到马孔多,并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就成功吸引了马孔多居民的注意,甚至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地亚幻想成武器和建造房屋的材料。后来火车第一次驶入镇内,还带来了很多现代先进的东西,如电灯、留声机、电话。铁路的使用,外国人又大量入侵马孔多,资本主义开始在马孔多萌芽,外国公司把马孔多改造成香蕉园,对工人进行残忍的剥削。就这样马孔多从一个淳朴的小镇被现代文明染得五颜六色,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实则是千疮百孔,小镇内居民的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
与小说中的马孔多相似,现实中的拉丁美洲同样有过封闭落后的时候。由于地形复杂,安第斯山脉也位于此地,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那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封闭的,未经污染的土地。[3]同时因为它是在地壳板块上, 所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音也存在着很很大的口音问题,严重阻碍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4]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保护了拉丁美洲不受到外界的侵扰,但另一方面又禁锢了它的发展,注定了封闭的拉丁美洲孤独的命运。
作者通过阐述马孔多的命运也同样揭示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之后拉丁美洲尽管获得了独立,但是一直处于愚昧、落后、贫穷的状态中,科技和文化都没有得到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有了从首都通向海边的铁路,较世界其他地方都晚了许多。此外,拉丁美洲还存在着很多封建的思想和落后的恶习,如乱伦、近亲结婚。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拉丁美洲止步不前,于是当现代文明进入拉丁美洲时,所带来的冲击让拉丁美洲人民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而面对这些,无力抵抗的拉美民族只能选择封闭自己,孤独内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由此更是难上加难。
二、孤独的意蕴
孤独是作者内心的情感体现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小在外祖母身边长大,而外祖母是一个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妇人,对于鬼神的故事,她信手拈来,仿佛真实存在一般。“白天,外祖母的魔幻世界让我心醉神迷,我感到我就生活在那个世界,它是我的世界,可到了晚上,我又感到恐怖。”[5]这段童年生活使他受到了魔幻主义的启蒙,也积累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在后来的写作中,他赋予了这些神话真正的生命。马尔克斯和外祖父是家族中仅有的两个男人,外祖父曾经是一名上校军官,是童年马尔克斯小时候最好的伙伴,祖孙两个感情非常好,对他也造成了很多影响。外祖父会带他去观看来镇上巡演的马戏团,也会带他去看吉普赛人的演出,更让他见识到了冰块是多么的神奇,他们还常常跑到香蕉公司的地界上去,这些在《百年孤独》中出现的事情,是作者马尔克斯童年的真实经历。而稍微年长一点之后,他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父母对他很严厉,无法跟以前一样的自由,和父母之间任何事情都无法分享。尽管后来的他仍然会经常跟母亲通话,却因为对母亲并不了解,他们之间关系很严肃,严肃到不像母子,有点儿职业客套的味道,总是有着无法消除的隔阂。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我写作是为了感受我身边总有同时,为了让朋友更喜欢我。”[4]是的,他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这种根深蒂固的孤独来自于他的童年时期,没有父母亲的陪伴。从此,孤独的种子在幼年的马尔克斯心上就已种下,孤独惆怅、细腻敏感的心一直伴随着他长大。
作家是世界上孤独的职业,文学创作更是一个孤独的过程,在写作中,作家独自面对内心的孤独,不断审视自己,甚至会产生怀疑,孤独的心愈加深入。马尔克斯也不例外,写作时,他从早上就自己独自一人呆在房间里,一直坐到下午,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写作就是一份孤独的工作,同时他也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孤独。孤独是他的本性,表达出他的思想,更是他创作的动力。这是一个孤独又伟大的作家,对孤独的敏感,贯穿于他的作品当中,成为拉丁美洲文学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孤独是作者其他作品主题的升华2 马尔克斯的很多作品都围绕着“孤独”这一个主题。在他的笔下,人与人之间总是很少交流,缺少了解,人类生来就是自私、孤独的个体。每部小说中虽然都有爱情的结合,但是主人公之间并不幸福,各自怀有各自的孤独心事,只是彼此生活在一起。而《百年孤独》同样有这样的体现,缺乏爱、缺乏交流,婚姻并没有成为打破孤独的方法,甚至加剧了孤独。如《没有人给他写信得上校》、《家长的没落》、《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都有涉及到“孤独”这一主题。但他自己曾说过《百年孤独》特别之处是“孤独”是它唯一主题,其中贯穿全书的布恩迪亚家族式的冷漠所透露出来的孤独,完全强于他的任何一部小说,这种孤独是家族性、社会性的,而不仅仅在少数个人中存在。《百年孤独》不仅仅给我们描绘了各种孤独的行为,更上演了一场关于孤独的悲剧。
关于小说中上半部分的重点布恩迪亚上校的故事,不仅仅只是出现在这一部小说中,在马尔克斯其他作品中也有涉及,在他心中,其实早已对《百年孤独》这一部小说进行了构架,他在前期的作品中对《百年孤独》的涉及,或者可以看成是作者在为这部小说的情节进行练习。可见,在作者心中,一直都在为这本书计划着,为主题奠定基础,也足以显示这本书的分量。
孤独是拉丁美洲历史的象征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7]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6]小说中的马孔多虽然是作者虚构的,但却象征着拉美民族的历史。拉美民族曾经创作出辉煌的历史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民族总是有一种盲目的自信,使得拉美民族具有封建保守、止步不前的特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对同时期外界的发展如此之迅速毫不知情,所以当外来民族带着现代文明进入到了拉丁美洲时,这个古老的民族无法与之抗衡,随即陷入了迷乱之中,然后选择了逃避,这就和小说中X资本主义进入马孔多时的命运一样,社会停滞不前,拉美民族也在同样在演绎着封闭、愚昧、落后的命运。最后,布恩迪亚家族连同马孔多小镇被飓风吹走,一夜消亡,反映出孤独落后的社会必定会毁灭的必然。作者揭示了面对外来先进文明, 想要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就必须思考本民族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在比对中不断进行民族反思,寻求自己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否则只会在人类先进文明大风的冲击下灰飞烟灭, 了无踪迹。[7]
孤独,不仅造成了布恩迪亚家族人的冷漠,小镇的封闭,更是国家无法进步的最终原因。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团结,拉美民族百姓如果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可以摆脱孤独,作者希望借此来唤醒拉美人民尽快寻找新的出路,结束这种孤独,唯有此,国家才能有进步,才会更加繁荣。
(四)孤独是现代精神意识的表现
西方文学一直在对人类孤独进行积极的探索,很多作家都对此都做出过研究,将孤独作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加缪的《局外人》。马尔克斯受福克纳和伍尔夫的影响,是一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百年孤独》中所揭露出来的孤独内蕴和西方现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人类精神是一样的。马孔多人在孤独的循环与循环中孤独, 同卡夫卡“大甲虫”式痛苦的孤独、奥尼尔“毛猿”式愤慨的孤独、贝克特“等待戈多”式迷惘的孤独以及艾略特“荒原”式焦虑的孤独, 无疑都是来源于同一种人类心理情感和精神意识, 都是对20世纪人类在物质世界较为富足的同时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审慎而透彻的挖掘和透视。[8]
在通往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往往离不开战争、流血甚至死亡,原始时期人们天性自然质朴,到百年之后的人性淡漠。面对这些,社会在前进,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人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前进的脚步,现代文明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和谐社会,互联网也并没有成为感情连接的交流之网,现代人颓废、堕落、不思进取,自然而然被“孤独”所侵蚀。
(五)孤独是人类的生存常态
人生来孤独,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的生活常态。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同时也是最孤独的存在,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的需求是为了让我们本身的孤独得到改善,而陪伴——就是最好的办法。除此之外,我们每天的忙碌生活则是为了摆脱孤独,就好像小说中的乌尔苏拉一样。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不仅仅只是少部分现象,是我们全人类的孤独,是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情感。我们常常会为未知的事情担忧害怕,其实这就是孤独的另一层表现,现代人喜欢发明创造,喜欢预言,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和未来,这样也许就能早点知道一些坏事发生,这样提前采取一些措施预防,甚至希望改变它,以此来减轻或者消灭自己的内心的恐惧和孤独,就像奥雷良诺·巴比伦执意研究羊皮纸上的内容,想得知自己的命运一样。孤独不只是停留在拉丁美洲,还普遍存在于全社会、全人类。
周国平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界上,有必然地离去。”[9]尽管人类文明在进步,而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但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认清人类本身,日复一日的生活,让我们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从这个方面来说,孤独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个情感,孤独的时候对自我的内心进行审视和拷问,这是我们每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必经之路。孤独不是恶魔,我们期待在孤独过后,重生出一个新的自己,就好像饱经沧桑后的拉丁美洲在孤独中,认清现实,团结起来又继续前进,这是一股崭新的力量,也是作者赋予孤独的另一重含义。
小说中作者将自己真实孤独的内心,并且由此延伸出来的国家民族的孤独以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揭示出世间没有什么永恒,唯有孤独永垂不朽的道理,更突出表现了《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
三、结语
有人评价《百年孤独》是当代的《堂吉诃德》,表达了人们对这本书的高评价,也显示这部小说的重要之处。《百年孤独》的经典不仅在于里面令人痴迷的充满魔幻主义色彩故事情节,马尔克斯非凡的写作手法,和新奇创新的写作技巧,更是在于主题的巧妙安排,马尔克斯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马孔多的每一处地方,甚至每一件出现的物品身上,都表现出自身身处孤独的心态、更是透露出作者对拉丁美洲团结的渴望、对全人类孤独的关怀,这是一部展现拉丁美洲历史的小说,更是揭露人类现状的巨作。
参考文献
[01]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百年孤独[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1-360.
[02] 尹承东.申宝楼.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与记者对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03] 彭彩云.论《百年孤独》的民族寓言[J].理论与创作,2008(06):92-94.
[04] 邵俊鹏.关于《百年孤独》中孤独意蕴的剖析[J] 宁夏大学社会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13.
[05]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门多萨著.番石榴飘香[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8-52.
[06]郑雪青,杨锐.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3(05):68-70.
[07] 蒲瑶.从《百年孤独》看“魔幻”与“现实”的结合[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3):92-93.
[08] 刘浩.魔幻之境 孤独之旅 悲愤之歌——《百年孤独》之悲剧意蕴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02):74-77.
[09] 周国平著.周国平经典散文 爱与孤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016.
.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