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宴饮是一种以饮食为媒介,以聚会为形式的社交手段。现代宴饮大多形式简单而古代宴饮礼仪要求严格,而且有时还与国家政治挂钩。通过研究宴饮我们可以对两汉时期的各种情况有一定了解。而且宴饮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以及宫廷文化,让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有大致了解。同时现在古装影视发展迅速,研究两汉宴饮也可以对当代影视作品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宴饮的资料是比较零散的,有今人对两汉宴饮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一些论文中,较为集中的有两部:彭卫、杨振红的《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这本书对汉代宴饮描述的比较全面。还有吕建文先生的这本书内容比较广泛时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限于时间、精力以及资料现状本文研究对象以宫廷宴饮和上层社会的宴饮为主。
一、宴饮种类
宴饮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宴会、聚会等,是一种通过饮食、欢饮这种形式从而达到一种目的的社交手段。它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中广泛存在,比如朋友之间的宴会,家庭的婚丧宴会,等等各种各样的宴会,而我们自己肯定也亲身经历过这些宴会,所以我们对它应该是很熟悉的。我们现如今的宴饮活动通常形式简单,礼仪也较为简炼。相较于现代,中国古代的宴饮活动则有着严格的规范及秩序。比如在古代宴饮中经常要遵守尊卑秩序,还有座次排位、敬酒顺序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任何人都不得违反的。除此之外,古代的宴饮大多时候是与政治挂钩的。宫廷宴饮的政治目的就更加明显。所以有时候古代的宴饮活动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体现出一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及价值思想观念。
两汉时期的宴饮活动根据宴饮的类型和作用大体分为四种,首先是朝廷因国事而举办的宫廷宴饮,其二是文人雅士的社交宴饮,再者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宴饮,最后是家庭类的宴饮。
(一)朝廷国事宫廷宴饮
朝廷国事宫廷宴饮大多是政治类的宴饮,它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庄严性。它所遵守的礼仪比一般宴饮更加严格。比如祭祀类的宴饮,他是国家祭祀祖先或者神灵而举行的宴饮。“太牢”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如《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八年》何休注:“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三牲曰太牢。”[1]意思是只有最高等级的祭祀才可以全部使用牛、羊、猪这三种家畜。其次是少牢,少牢是使用猪和羊祭祀。《仪礼·少牢馈食礼》中写:“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2]说明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牛祭祀。除天子之外其他人祭祀都只能使用猪和羊。因为牛是生产力的保证,而我国古代又是农业大国,所以牛在古代是有非常的地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宰杀的。另外西汉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非乡饮酒媵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士大夫无故不杀犬豕。”[3]所以两汉时期,只有祭祀才可以宰杀大型家畜,其他时候是不允许的。所以类似于祭祀这种宴饮大多是礼制繁琐,等级森严的,需严格遵守,不容许任何人去打破的。
(二)文人雅士的社交宴饮
文人墨客之类的宴饮大都具有高雅性,以娱乐为主。它不像国家宴饮那样有许多礼仪规制,庄严肃穆。文人之类的宴饮大都气氛欢快,文人雅士汇聚在一起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切磋学问娱乐嬉戏,轻松自由无不畅快。曹丕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他也是位文学家,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短歌行》《沧海赋》等。《三国志·魏书·吴质传》引自魏略这样写:“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可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4]从这可以看出在丝竹之乐中饮酒赋诗能让人忘却诸事,精神愉悦,带给人轻松的氛围。《艺文类聚》七四中写:“玉樽延贵客,入门黄金堂。东厨具肴膳,椎牛烹猪羊。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5]这描写了文人之间除美酒佳肴,弹琴赋诗外,还会有特别的小游戏如投壶、博弈让宴会增添一些别样的乐趣,让宴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官僚士大夫阶层宴饮
两汉时期官僚之间也会经常举行宴饮活动,一般为工作宴饮,本地官员聚宴等。官僚之间的宴饮目的大多为阿谀奉承,攀附权贵,借机捞取高升的机会。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下》蓟子训为显示自己“神异之道,在京师宴请百官,坐上恒数百人。”[6]于是他很快成为洛阳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可见他宴请百官只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声。《汉书·孙宝传》中也有写孙宝上任时为结交非常正直经常称病不肯当官的故吏侯文,为其“日设酒食,妻子相对。”[7]《后汉书·周荣传》也有写“每至岁时,延请举史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8]东汉太守周景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势力将本郡属吏保举到上一级衙门。从这个例子这可以说明官员摆宴大多是为一己私利,贪图享乐。官僚上层社会贪图享乐广泛举办宴饮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四)家庭类宴饮
凡是遇到婚丧嫁娶,生辰节日等活动家庭总要大摆宴席,大家共同欢乐庆祝。类似于这种的休闲型宴饮大都礼仪较少,人们往往会尽情欢乐,不用顾忌。其作用大都是为庆祝。如秦汉时期的正旦这一节日,正旦在汉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一般都是要举国同庆,只有在出现灾荒的情况下才可能被取消。安帝永初四年,因连年灾荒,皇帝下诏不要安排各种享乐的活动。正旦节也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所以正旦礼被取消。这是宫廷正旦的礼仪,而民间呢也同样要庆祝这一节日。《四民月令》“正月”条描述了北方正旦的节日景象:家庭中的男主人带着全家祭祀祖先为了这一天他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十月要为正旦祭祀酿造冬酒,正旦三天前家主和祭祀活动执事为了表达对先人的虔诚和尊敬要整洁身心。正旦那一天家主和执事给祖先献上好酒,希望祖先神灵保佑一家人身体康健,诸事顺遂。祭祀结束后就开始家宴,几案设在祖先的排位前,家中不论尊卑大小,依次而坐。然后按照年龄辈分依次向家主敬酒,祝福家主健康长寿。家宴结束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给他们贺新年,表达美好的祝愿。《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记述了居民在正旦日的欢聚场景“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9]所以节日宴饮也是秦汉时期宴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两汉宴饮礼俗
前面我们说完了宴饮的种类,那么下来就该是宴饮的内容了。饮、食、娱乐方式及座次序列,因资料的有限,介绍大多以宫廷或者官僚宴饮为例。
(一)饮食礼俗
食物是宴饮中必不可少的,食物的种类及摆放,还有各种进食礼俗。在古代是特别有讲究的。它不同于我们现如今仅将食物摆放在桌子上,或者几个人围在一起吃饭。西汉后期,随着案的出现人们的宴饮方式也开始改变。
1、“案”的出现
西汉以前是没有案的也没有桌椅,宴饮一般是在地上进行,在宴饮开始前在地上铺筵加席,大家围绕而坐。西汉后期有了案人们将食物摆在案上,把案摆在席前。人坐在席上开始饮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方形漆案。出土时案上还放着五个小漆盘、一个酒杯、一双筷子。这比先秦时期的宴饮方式方便,且卫生的多。这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并且上菜时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敬,提供食物的人在案上摆好食物后将案举高,请宾客进食。《后汉书·梁鸿传》中也写梁鸿每次回家“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10]从这可以看出这种风俗在汉代广为流行,案的出现将人们的进食习惯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2、食物的摆放
现如今我们对食物的摆放没有多大讲究,是怎样方便,怎样好看就如何摆放。而在古代,宴饮食物的摆放是有一定的规则的。《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倄置者,左朐右末。”[11]肴是指带骨的肉,胾是切成大块的肉。所以左边放带骨的肉,右边放纯肉。饮食放在左边,羹汤放在右边,脍浆放在肴胾的外面,醋酱油放在肴胾之内,蒸葱佐料放在末端。酒水放在右边。如果酒和饮料都有,那么左边放酒,右边放饮料。假如还要放干肉条,那么长而不直的放在左边,后面部分放在右边。这些礼仪规制是非常繁琐的,两汉时期的宴饮活动则是严格按照这种陈列方式进行摆放,尤其是宫廷宴饮则更要严格遵守。
3、进食礼俗
我们常说“食不言,寝不语”,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发出过大的声音,这是宴会所要遵守的基本礼貌。这也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礼记·曲礼上》中要求人们在吃饭时不能发出过大的响声,不能啃骨头,也不能把鱼肉吐出来。不能当众剔牙等,这都是古代餐桌礼仪所不允许的,否则就会被人视为不懂礼貌。《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中东汉人应劭记载了一个因为酒宴上放屁而引发的命案“巴郡宋迁母名静,往阿奴家饮酒。迁母坐地上失气,奴谓迁曰:“汝母在坐上,何无宜适?”迁曰:“肠痛误而,人各有气,岂止我母。”迁骂奴,乃持木枕击迁,遂死。”[12]宋迁的母亲去人家喝酒,宋迁的母亲在座位上放了个屁,主人就对宋迁说:“你母亲这样是很不礼貌的。宋迁说:“肚子痛而已,每个人都会放屁,又不止我母亲一个,宋迁骂了主人,主人就拿木枕打迁然后就死了。””可见古代的宴饮对人的行为举止要求是很严的。不过在现在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动作,尤其是在大众场所。现如今许多人在大众场所都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和动作。比如在公众场所吸烟,大声吵闹等比比皆是。一个人的行为举动就代表他自己的文化和道德素养,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
4、宴饮要回请
在宴会举办完毕后客人要离开时要记得拜谢主人,感谢他的热情招待。就如《吕氏春秋·分职》中所说的主人设宴待客,客人“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14]客人不拜谢让自己快乐的人,而是拜谢主人,因为是主人让他们这样做的。参加宴饮的人一般要回请报答设宴者,这样来回反复,宴饮的风气就特别兴盛。而有些人因没有能力去回请他人,所以他们一般不参加宴会谢绝别人的邀请。东汉人傅贤就是如此。他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去宴请他人,所以他一般不参加别人的宴会。
(二)宴饮禁忌
自古至今,宴饮活动礼仪是繁琐的。我们前面说到的两汉时期饮、食等各方面需要遵守的礼俗。那么在宴饮活动中有哪些事情是坚决避讳的?
1、酒食数量的禁忌
我们现如今去别人家做客,主人都会对我们说要吃饱喝足,不要客气类似的话,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来给客人享用。这样主人很有面子,客人心里也会非常开心你如此热情。如果酒食准备不足,那会是一件很失礼、很丢面子的事。现在是这样古代亦是这样,酒食不足这是在宴饮活动中不允许出现的。《三国志·吴书·赵达传》中记载赵达接受朋友邀请参加宴席。主人对他说太仓促,没有美酒也没有佳肴。赵达说:“您东边墙壁上有一斛美酒,还有三斤鹿肉。怎么能说没有呢?”主人当时感到非常的惭愧。所以在宴会活动中酒食是只多不少的,坚决不能出现酒食不足这种现象。
除酒食不足外还有一个在宴会也是非常避讳的。那就是主人的食物多于客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一般在各种宴饮活动主人都会先紧着客人食用,绝不能怠慢客人。在《三国志·吴书·步骘》中记载三国时步骘等人去拜访会稽豪族焦征羌,焦氏是非常傲慢的一个人“身享大案,肴膳重沓。”[13]却用小盘的饭来招待步骘等人。步骘对此感到十分羞辱。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我们应该将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2、不举行宴会的时间
两汉时期举行宴会的时间也是有规定的,比如哪些天是不能举行宴会的。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会看到有国丧发生时一般会禁止礼乐。所以在皇家丧葬期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不得举行宴会进行娱乐的。除此之外上朔日、伏日和出现日食、月食时是不能宴饮的。《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中记载汉代有上朔日会见客人必然会引起争斗。日月薄食的时候饮酒会让口缺损。还有参加宴饮的人不能转动酒杯让酒洒出来,不然会引发争斗等说法流传。
(三)宴饮中的饮酒礼俗
俗话说“无酒不欢”。宴席上怎么可能没有酒呢。酒的饮用为宴饮活动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制造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古人的饮酒方式多种多样,有祝寿酒,行酒令等。所以在汉朝人们饮酒有许多的礼俗规定。
1、宫廷饮酒礼俗
汉初定天下,叔孙通制定了一套宫廷礼仪制度。其中一个就是复位饮酒礼仪。《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中记载:“至礼毕,尽伏,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殇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15]献酒九次后必须要停酒,不合礼仪者要被赶出朝堂。这是因为汉初时诸多将士文化水平较低,为防他们醉后失仪,所以制定了这个规矩。不过这个肯定是适用于宫廷宴饮。
敬酒祝寿在汉代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饮酒礼俗。在汉代称“为寿”《汉书·高帝纪上》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于尊者,而献无疆之寿”[16]综合各种文献来看,敬酒祝寿不单限于晚辈对长辈、卑者对尊者,平辈之人也可互相祝寿。敬酒祝寿也必须按照礼俗规定来。如惠帝二年,齐悼惠王进宫朝贡“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17]惠帝想用家人之礼增进兄弟之间得感情,所以用兄弟之礼代替了君臣之礼。但太后生气了,因为太后觉得齐王没有把他们母子放在眼里。所以,赐了一杯毒酒给齐王。从这可以看出,宫廷酒礼之严格,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就是生命危险。统治者通常要保持自己的独尊地位,臣子不能有一丝僭越。
2、官僚合富者饮酒礼俗
宫廷宴饮活动规格严明,官僚贵族之间的宴饮活动虽不似宫廷宴饮那样严格,但也是要区分尊卑长幼的,遵守一定的规矩。比如在宴会之前主人要先准备酒,清洗器具、打扫住处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窦婴听说田蚡要去他家,立刻与夫人一起“益市牛酒;早帐具至旦。”[18]然后等候客人的到来。客人赴宴时主人要在大门前等待客人到来。客人在准备赴宴之前也要准备礼物或者礼钱。在宴饮过程中,如果是地位卑下者对地位尊贵者要避席伏或离席伏。也就是离开所做的席位屈伏地上。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19]田蚡敬酒时宾客都纷纷离开座位而拜;而窦婴敬酒时离开座位回礼的却只有一些老朋友。其他人都半坐在席子上微微欠身,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宴饮时要依次按顺序敬酒,从身份尊贵的人开始,而对应的人为表示对敬酒人的敬重要离开座位拜一下他。如果敬酒人身份地位低于被敬者,被敬的人只需喝掉酒就行了。
除以上这些饮酒礼俗外还有就是饮酒时必须一饮而尽。不喝完大都视为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汉书·叙传》说“赵、李诸侍中,皆饮满举白,服虔曰:“举满杯,有余白沥者,罚之也。””[20]被敬者如果不喝或者不让倒满都视为对敬酒人的不尊重。如《汉书·灌夫传》中写:“夫行酒,至蚡,蚡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嬉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21]而这种饮酒礼俗在今天也是普遍适用的。
(四)座次排位
今天我们参加宴会时大多是圆桌或者方桌。有一个位置叫做上席。如果一桌宴席有长辈或者身份高的人那么这个上席就要留给他们坐。不然就会被视为乱了辈分,是不合规矩的。如果皆是平辈或同辈则无需遵守任意坐即可。所以参加宴会的座次排位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如今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在等级制度森严得两汉时期。宴会的座次排位会更加严格。
两汉时期的宴会座次排位,如果宾客只有一个人,那么则是主人与客人对着坐。在各自的私人家宴中同样是夫妇对着坐。如果宾客较多的话一般是主人坐在最中间,客人在两边坐着。在河南密县打虎享2号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宴饮图中。主人是坐在帏内床上,帏外宾客分两列就坐。宾客得座次序列也有尊卑之分。一般来说,堂上和单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汉书·高帝纪上》中记载:“吕公请客,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28]送礼不满千钱的人都坐在堂下,所以堂下是身份低下的人的座次。
宴饮的座位是通过方位来表示。就如《礼记·曲礼上》所说“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29]东向和南向为尊座,北向和西向为卑坐。其中以我们最熟悉的鸿门宴为代表。它反映的是一幅完整的宴饮座次图。《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30]东向是最尊之位,项羽是西楚霸王又是胜利者,所以他坐在最尊的位置。而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不能坐的比项羽低,所以项羽和项伯都是同东向坐。范增虽然只是一个谋士,但项羽称他为亚父,所以他的地位是仅次于项羽的,所以范增是南向坐。刘邦虽然是项羽的客人又是战败者,所以项羽压根不把他当回事。所以刘邦是朝北坐着。张良是刘邦的谋臣地位低于刘邦,所以只能坐在最低下的西向位置。最后樊哙闯入帐中,项王赐给他酒和肉,所以他跟随张良站在最卑的位置,站着喝完了酒。
两汉时期的宴饮大都是以此来排序的,无论各阶层都一样。如果违反此规则则会被世人耻笑,说你不懂规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丞相田蚡“曾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向尊,不可以兄故桡。”[31]这里丞相田蚡没有将尊位让给他的兄长,而自己坐在最尊位。让兄长坐在二等席中因而受到司马迁批评。如果是在宫廷宴饮中假如有人违反此规则可能是有性命之忧的。因为皇室的尊严是不容许任何人去挑战的,一旦违反可能就是杀头大罪。所以在皇家的各种活动中必须谨言慎行,以防铸成大错。
(五)娱乐助兴活动
举行宴饮活动如果仅有饮食那么未免过于单调,所以为丰富宴会,增加欢乐气氛,宴会通常会辅以歌舞类的活动来供宾客欣赏。以音侑食这种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这在我们如今的影视作品中也是常见的。两汉时期少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稳,所以宴饮活动在这个时候广泛流行,娱乐助兴活动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乐舞欣赏,其二为各种竞技类的游戏,最后为百戏表演。
1、乐舞欣赏
两汉时期的宴饮活动有专门的乐舞表演还有参与宴会的人的即兴歌舞。其顺序大致是主人先开始跳舞,然后是嘱咐宾客起舞,如此循环。并且舞者在跳舞时必须转圈。凡是参加宴会的人都要遵守这些规矩,否则视为失礼。会引起宾主之间的矛盾。就如后汉书《后汉书·蔡邕传》所记载“邕自徙归,凡九月焉。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娇,惭于宾客,之后邕曰“徒敢轻视我?邕拂衣而去。智衡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谗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之命江海,远迹吴会。”[25]蔡邕没有起舞,是对王智的蔑视。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在汉代时非常流行。舞蹈虽然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但在这种宴会场合还是有它自己的规则去遵守。不然会引起双方矛盾让宾客不欢而过。这是得不偿失的。
2、竞技游戏
在宴会过程中除欣赏歌舞这种文艺高雅的娱乐助兴活动外有时还有增加一些竞技类的游戏。让宴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让饮酒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古代中国传统的一些竞技游戏有投壶、划拳、六博、投骰、行酒令等。两汉时期大多以投壶、六博为主。
投壶是一种将箭矢投入壶中的酒戏。矢的长度有五抉、七抉、九抉。折合后大致为44厘米、61厘米、80厘米。投壶一般在房子里、堂中或庭院中举行。庭院中投壶采用九抉,在堂上投壶采用七抉,在室内投壶采用五抉。投中多者为胜。如果连投或者抢先投就不计分为负。胜者可以惩罚负者喝酒。《南阳汉画石刻》中有一幅投壶图。他让我们得以重现古代投壶场面。画中放着一个壶,里面有两个箭矢,壶的左边放着一个酒樽,上面搁着一个勺。壶的两边有两个人跽坐拿着箭矢准备投壶。画中左边第一个人头画的特别大是犯规的人,左侧还有一个司射拿着木扑教训犯规的人。这样既能让宾客多喝酒又能增添宴会欢乐的气氛让宴会更精彩。而且文献中也有记载《后汉书·祭遵传》中写:“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26]可见投壶的重要性,是两汉宴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竞技游戏。
六博是古代一种游戏。兴起于商至汉代仍然盛行。博局分为12道6黑6白一个人6个。行博时先要投箸,投箸多的人就赢了。南阳汉画像石还有一幅六博饮酒图。画上14个人分为3组,最上面有4个人,左边第一个人端正的坐着,第二个人倾斜着身子跪坐着坐,第三个人举着手仿佛在摇动鼗鼓,最后一个人鼓瑟。中间有5个人一个鼓瑟一个合掌。还有一个女子在跳舞,另一个人似在伴唱,中间放着一个酒樽。下面有5个人,右边一个在观棋,另外两个在对弈,中间放着博局和酒樽。博图它真实的再现了六博饮酒助乐的风俗。
三、两汉宴饮的特征
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都有区别与其他民族的在各个方面专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同样每个时期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秦人尚黑、满人留辫,更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不同有独特的社会生活方式。宴饮也是一样的,每个时期的宴饮都有其特点。那么两汉时期的宴饮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一)女性同饮
自古以来宴饮礼仪大都一脉相传,但每个时期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也有专属于自己的时代特征我国古代女子地位相对来说比较低下。女子要遵守较多的行为规则。比如三从四德、女诫等。女子平日也不见外客尤其异性客人。西汉时期女子地位相对高于后面几代。宋朝时禁锢女子的思想、自由,并且有缠足等陋习流传下来。并且女子还要遵从三从四德。而在汉时,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与男性一同参加宴饮活动。所以两汉时期的女子地位是高于宋时。西汉初年,刘邦回到家乡沛县,沛县的男子与女子在皇帝的酒宴上“日乐饮极欢”[32]从这些可以看出两汉时期针对女子的限制还是比较少的,可以在公共场合喝酒。
除女性可以在公开场所与异性一同宴饮外,女性还可以接受邀请去别人家中与异性一同宴饮。古代女子是不轻易见客的更别提去他人家中与男子共同参加宴会,这在后面几个朝代是不允许的。《汉书·英布传》有记载英布爱姬曾单独一个人去给他治病的医家赴宴“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33]。从这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女子公开露面和参加各种宴会是比较广泛的,对女子限制是相对比较少的,女子的社会地位也是高于后来的宋元明清时期。

(二)宴饮持续时间
宴会耗费的时间资料是比较少的无从查证。但以各种文献资料分析,两汉时期的宴饮持续时间大概在好几个时辰以上,尤其王公贵族的这种上层社会宴会耗时更久。有时候持续一整天,有时候甚至一个昼夜。《后汉书·张酺列传》中记载东汉时期的重臣张酺“岁节设宴,公卿罢朝;俱诣酺府奉酒上寿,极欢卒日”[34]中描述百官公卿退朝后都到张府喝酒祝寿欢度一整天。有时候宴会会持续一整个昼夜。《文选》卷四张衡《南都赋》中写“客赋醉言归,主称露未唏;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会仪”[35]从这可以看出,两汉贵族宴饮普遍存在宴饮经宿。上层社会的宴饮活动规模宏大且名目繁杂。有时候宾客也众多,所以持续时间长。我们现如今的宴饮活动也持续一整天,有些婚丧宴持续好几天。
四、宴饮的功能
(一)政治功能
皇家和官僚贵族举办宴饮活动大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统治者举办外蕃宴、节日宴饮等大都是为了调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宣示皇恩、笼络人心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而官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参与宴会活动,则会被看作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官员就会对皇帝感恩戴德,为皇帝效犬马之劳。这样既给予了官员赏赐让她们对皇帝忠心,又展示着皇帝独尊、皇恩浩荡。除此之外,君王举办宴饮活动也可以增强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与臣子一起畅谈国事习射宴游。这样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官僚阶层举办宴饮活动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势力。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成帝时孙宝在上任时为了结交耿直的故吏侯文设酒食招待侯文。东汉时期的周景为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不断将本郡属吏保举到上一级衙门。这些都体现了宴饮活动的政治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两汉时期宴饮之风盛行,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举办宴饮活动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支撑。而宴饮之风的盛行,也大大增加了市场上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也就刺激了消费对经济产生影响。
(三)社会功能
前面我们说宫廷宴饮和官僚阶层的宴饮大都带有政治色彩。那么民间宴饮则更多的就是它的社会功能了。首先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交手段,通过举办宴饮活动可以加强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宽人际关系,增强友情,民间宴饮大都是这个作用,其主要目的也在于此。
其次宴饮活动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宴饮活动规模越大,则主人就会倍有面子。所以有时候宴饮活动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享乐和对物质的虚荣心理。
五、结语
宴饮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他有时也带有更深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和时代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一个时代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两汉时期各种礼仪制度还尚不完善。但他也展现出了专属于自己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两汉宴饮活动的研究,我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宫廷宴饮和官僚贵族举办的宴饮活动大都礼制繁琐,且需要严格遵守。尤其是宫廷宴饮等级制度森严始终以皇帝独尊。有严格的尊卑思想观念。宫廷宴饮大多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比如缓解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笼络人心、体现皇权独尊等。
第二、两汉时期宴饮的助兴方式多种多样,乐舞类的、竞技类的、还有各种百戏类的种类繁多。为宴饮活动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别样的风采。尤其是文人雅士之间的宴会更是风雅。诗词歌赋,切磋技艺真是风流之至。
第三、宴饮活动的座次排位是非常有讲究的,在等级制度下,分尊卑之列。堂上为上座,堂下为下座,以东向为尊等,都有严格的尊卑之分。是任何人都不允许僭越的。
第四、宴饮活动具有许多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反映了其政治经济发展。还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
所以通过对两汉时期的宴饮活动的研究让我们对其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对两汉时期的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思想价值观念有了一定反应。并且对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休、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0.
[2]贾公彦.仪礼疏·少牢馈食礼[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3.
[3]桓宽.盐铁论·散不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7.
[4]陈寿.三国志·魏书·吴质传引自魏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9:608.
[5]欧阳询.艺文类聚·七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279.
[6]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45.
[7]班固.汉书·孙宝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259.
[8]范晔.后汉书·周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38.
[9]萧统.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79.
[10]范晔.后汉书·梁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6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