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Q精神胜利法分析
(一)阿Q自欺欺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阿Q的自欺欺人可以从许多方面来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阿Q没有固定、稳定的工作,甚至居无定所,毫无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可言,是受到封建社会严重压迫的底层劳动者。那么,对于阿Q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劳动者而言,阿Q在生活和零散的工作中,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生活十分落魄、日子十分艰苦,而是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陶醉在自己幻想的社会环境中。也正是这样病态的生活方式让阿Q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不断地在自欺欺人中度过。例如:阿Q是一个连自身姓氏都遗忘了的人,却经常在人前吹嘘自己的过往,是多么的富裕、多么的潇洒,可见对于一个连姓氏都遗忘的人而言,过往的事情也是阿Q幻想出来,用来欺人、欺己的;同样的,阿Q对于自己的“老婆”也是时常挂在嘴边,经常幻想着将来自己的儿子会是一副如何的样子,在阿Q看来,自己将来的儿子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人。然而,惨痛的现实往往会将阿Q从幻想的梦境中拉出来,阿Q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但是,阿Q并不是仅仅只有幻想这一种精神抚慰法。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在阿Q看来,未庄人是一群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连城里人饭桌上的煎鱼都没有见过,这一点在阿Q说来,那是“不曾见过世面”;而城里人在阿Q眼中,同样也是没有知识文化的人,例如:城里人在煎鱼时会将葱蒜剁得细碎,庄里人在煎鱼时往往都是整条一起煎;城里人将庄中的长凳叫做板凳、条凳,这些事在阿Q眼中都是城里人没知识文化所致,这也给阿Q心里带来很大的鼓舞,这些自以为的聪明让阿Q认为不论是在未庄还是在城里自己都高人一等。
(二)阿Q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阿Q的欺善怕恶并不是阿Q的本能反应,而是阿Q在受到他人的欺辱和打击后,对比自身弱势的群体、个人的打击和报复,例如:阿Q在受到假洋鬼子的欺负后,转身就见到了小尼姑,虽然阿Q与小尼姑两人并非相熟,但是阿Q将假洋鬼子身上受到的欺辱转加在了小尼姑的身上。然而,当阿Q当中欺辱了小尼姑后,阿Q自己觉得好像打败了假洋鬼子,轻贱了小尼姑后的阿Q却释然了。阿Q将自身的痛苦和不幸、被让他人的欺辱转移到了不相干或者比自身弱势的人身上,就像阿Q将痛苦转移给小尼姑。然而当见到王胡在抓自己身上的虱子时,阿Q却坐在了王胡的身边,以一种极度鄙视的眼光对着王胡的同时,与王胡展开了一场转虱子的“大赛”,最终阿Q因为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的多,责怪为什么自己身上的虱子没有那么多,输给了王胡这样一个“对手”。阿Q的胜利已经沦落到了与王胡比赛抓虱子的地步,可见阿Q心中对胜利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渴望是模糊不清的。
(三)阿Q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损害的麻木、健忘
未庄是我国旧时期农村的一个典型,封建地主的横行霸道,劳苦百姓的怨声载道,在这样的封建主义社会下,一些贫穷的农村百姓被压迫、被打压、被地主所压榨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然而,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风气之下,阿Q、小D、王胡均是贫穷农民的典型代表,而赵大爷则是未庄的土豪劣绅,同时也掌管着未庄的一切大小事务,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土皇帝”。在赵大爷的压迫和打击之下,阿Q表现出来的是麻木和健忘,尤其是在阿Q向吴妈求爱,被地保教训后,扣去了工钱、诈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被威胁不论今后任何时候不准买入赵家的院门。尽管如此,阿Q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典押棉被得二千大钱,恭恭敬敬地履行条约。赵太爷的话,总不会错的,他根本没有感觉。被人打后,很快就忘了,喝一碗酒,就睡了,就向了结了一件事一样,感到轻松愉快。可见封建统治阶级不但从身体控制一个人,而且从精神上绝对控制一个人,使他成为顺民、奴隶。阿Q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早也习惯了。

二、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社会背景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当下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近代封建社会主义中,民族矛盾和危机在不断的萌生和发芽,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环境下,我国底层的劳动者、农民群体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生活是农民群众的日常写照。为了满足自己的正常生活,许多农民选择了为地主、劣绅打工,但这部分打工的农民却时常无法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也有部分农民选择了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但是在那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时代下,斗争的结果往往是惨淡的、失败的。在斗争、压迫、打压、压榨的环境下,农民无法在其中找到自己安居定业的位置,这也使得类似于阿Q这样思想觉悟不高,自身能力有限,被社会无情摧残和压迫的农民,用精神胜利法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压力之下,寻求到自己能够生存的理由和土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活下去的理由。
三、阿Q要求的革命是阿Q精神的升华和延续
(一)阿Q革命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方式
阿Q要求的革命是浅显、模糊、不明确的,甚至在阿Q精神之下,阿Q革命显得有点幼稚和不成熟。阿Q革命的要求是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同一时间,阿Q又想着去满足自己的私欲,阿Q落后的意识和思想导致了阿Q敌我不分的问题。然而,这也是许多农民群体一开始的思想斗阵,革命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最后,那些为了自己的如同阿Q一样成为了革命的失败者,那些为了他人的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不得不承认的是,阿Q“革命”展现了在当时深度受剥削和压迫的落后的农民饿灵魂了也能爆发出革命的火花,说明了农民还是有革命的要求的。但鲁迅写阿Q“革命”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阿Q“神往”革命,又被窃取了革命的权力的反革命势力杀害的艺术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脱离农民,不要农民。革命前,农民没有革命的舆论,农民根本不知道民主革命是怎么回事,革命中不发动农民,阿Q要参加而不能。经过革命,农民的任何实际问题都没有解决,仍然受着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没有参加革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本没有完成。
(二)阿Q革命失败的原因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形象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阿Q、王胡等形象代表无权的老百姓,下层受上层的专制统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人民所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在这样的黑暗背景和恶势力的统治之下,官僚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无情的摧残和打压中国农民,精神胜利远远是不足的,这也是阿Q革命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著,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鲁迅著,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李浩泉.“精神胜利法”新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4]王哲纯.对阿Q“精神胜利法”深层心理的分析[J].现代交际.2014(09)
[5]徐扬尚.阿Q“精神胜利法”的虐恋机制透视[J].社会科学家.2010(05)
[6]卜阳.从心理健康看阿Q之“精神胜利法”[J].大众文艺.2010(19)
[7]段双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物质胜利法[J].语文建设.2017(22)
[8]方卫中,李丽珍.基于心理学角度谈《阿Q正传》的精神[J].语文建设.2014(33)
[9]王秀兰.“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5(06)
[10]张艳.从心理防卫机制看阿Q精神[J].凯里学院学报.2012(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