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叙事学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叙事学理论引入我国以后受到广泛的关注,对小说创作与接受产生一定影响。结合部编版、人教版、苏教版等几个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选编情况,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出发,可以发现选编的鲁迅小说篇目具有灵活的叙事视角

  引言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丰富的内涵和魅力,得以在文学史上长盛不衰。鲁迅在小说以及现代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文学奠定了基石。鲁迅小说在叙事结构、创新形式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并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鲁迅小说在叙事这一方面的广泛探索和卓越的成就,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创期的一大奇迹。
  鲁迅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解读篇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叙事学引入我国以来,它的传播不但丰富了文本解读理论,也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拓展了语文教师的解读视野。本文以部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为例,通过比较这三个版本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设置的问题,尝试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鲁迅小说,以便于深入理解教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一方面,在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尝试梳理出学界研究者对鲁迅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的整个发展轨迹;另一方面,将自己对叙事学理论的理解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文本分析、与教材的编撰目的等情况相结合,并从中获取小说教学的启发。

  一、入编概况分析

  鲁迅小说很早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鲁迅才刚刚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民国时期的一些比较开明的学校就已然选取了鲁迅的一系列作品,例如短篇小说《鸭的喜剧》《故乡》《社戏》,散文《风筝》,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等文章”[[[]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和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4页。]]。经历了解放后“文革”前夕、“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和新世纪这四次教材篇目的删改后,最终几个影响较大的版本所收录的鲁迅小说大致相同,比如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选编《社戏》《故乡》《孔乙己》等;高中语文教材则多选编《祝福》等。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同一篇小说文本的编撰情况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比较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文本内容。本文主要选取部编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来分析鲁迅小说在各个版本中的编撰情况,同时借此探究鲁迅小说中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的特点。

  (一)部编版

  部编版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这里只分析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教材还选编了鲁迅先生的3篇散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课文按照单元编排,每册六个单元。其中,有3册教材选编了鲁迅小说,共3篇(见表1)。
  表1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小说选文分布及问题探究
  序号篇目位置精/略读课后习题
  1社戏八年级下册精读1.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
  2.分析文章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3.思考为什么是“好豆”“好戏”。
  4.揣摩句子含义,体会“我”的心理。
  5.原文开头写“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2故乡九年级上册精读1.梳理故乡的变化,并用示意图表示。
  2.“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
  3.体会描写环境的语句营造的氛围,并指出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4.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5.续写宏儿与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3孔乙己九年级下册精读1.概括孔乙己人物形象。
  2.思考人们为何而笑?作者用“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何用意?
  3.揣摩文章中的句子,并思考问题。
  4.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角度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角度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5.你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谁?孔乙己、“我”还是“看客”?

  (二)人教版

  人教版教材是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这里分析研究的是2007年第2版教材。初中语文教材按照每册六个单元编排,高中语文教材则按照每册四个单元来编排。其中四本教材共选编了鲁迅小说4篇,分别是:
  表2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小说选文分布及问题探究
  序号篇目位置精/略读课后习题
  1社戏七年级下册精读1.对课文的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2.月夜行船通过哪些见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下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3.揣摩文中语句并思考问题。
  4.有人认为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多,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吗?为什么?
  2故乡九年级上册精读1.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着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2.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4.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3孔乙己九年级下册精读1.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细读课文,探究下面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子“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3.探究文章中句子并思考问题。
  4.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4祝福必修三精读1.讨论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2.分析文章的句子和语段。
  3.从文中找出三次写祥林嫂外貌的语句,并分析其生存状态。
  4.写一篇短文,简评电影《祝福》中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的合理性。

  (三)苏教版

  初中语文教材,这里研究的是2001年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本教材共选编了鲁迅小说3篇。高中语文教材,这研究的是2008年版,只有必修二教材选编鲁迅小说1篇。具体篇目分别是:
  表3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鲁迅小说选文分布及问题探究
  序号篇目位置精/略读课后习题
  1社戏七年级上册精读1.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的原因?
  2.文章语句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段“人在图画中”的经历。
  4.找出语段中表示转折的几个词语,说说转折对于表现“我”对那夜看到的戏的喜好有什么作用?
  5.背诵课文。
  2孔乙己八年级下册精读1.分析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的性格特点,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
  2.文章介绍孔乙己的语段的作用并分析含义。
  3.揣摩文章句子中的关键词。
  4.揣摩课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和神情变化,并朗读课文。
  3故乡九年级上册精读1.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
  2.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无数的读者伤感?
  3.品味文章语言。
  4.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
  4祝福必修二精读1.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初读作品的感受。
  2.把想象的故事和原文进行比较。
  3.阅读下列关于小说情节的名言,交流鉴赏小说情节的心得。
  4.讨论文中的多处描写。
  5.讨论鲁迅作品的“看”与“被看”。
  三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小说是相同的,只是编排的位置不完全一致。部编版与人教版编排的位置相似,只有一处不同:部编版的《社戏》放在八年级下册,而人教版的《社戏》放在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相较于前两个版本变化较大,不仅编排的位置不一样,而且文章排放的顺序也不一致,苏教版的顺序是《社戏》《孔乙己》《故乡》,而前两个版本的顺序是《社戏》《故乡》《孔乙己》。《社戏》记录了一段有趣的童年时光,《故乡》里童年时的玩伴,成年后因受封建思想影响与“我”生疏,暗含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最终走向死亡,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由此可见,三篇文章从童趣慢慢过渡到对社会的批判。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部编版和人教版选取的三篇文章是从童趣到批判的过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鲁迅的作品。同时,鲁迅作品的内涵丰富,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之上,因此将《社戏》放在八年级下册较好,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之后更易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三个版本设置的题目有重合之处,同时从叙事语言角度去探究文章较多,而涉及到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方面的较少,可以看出各版本都重视从语言的角度去品味文章,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能力,这是符合课标要求的。其中,部编版对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人教版涉及到叙事语言和叙事视角,苏教版只有对叙事语言的分析,由此可见,部编版设置的题目角度开阔,适应当下从叙事学角度解读文本的趋势。想要深度挖掘文章,从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这两方面去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叙事学的角度去研究鲁迅小说是有必要的,并且对教学也会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叙事学分析

  二、灵活的叙事视角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视角在叙述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将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视角应用得灵活而富有独创性。但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来说,其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三类:固定内聚焦视角、不定内聚焦视角和非聚焦叙事视角。

  (一)固定内聚焦视角

  “固定内聚焦视角是指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孔乙己》这篇课文,鲁迅全篇都以酒店的小伙计为叙事视角,就形成了固定内聚焦视角的叙事。从酒店小伙计视角去看,只能描述小伙计视野内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心理活动,其他信息都无从得知。孔乙己的外貌形象是从小伙计的视角看到的,酒客们对孔乙己嘲讽的话语也是从小伙计的角度听到的,而对于孔乙己在外面的窃书以及被打断腿的经过只能从酒客们那里得知,最后孔乙己的下场,小伙计也只能猜测他死了。酒店的小伙计那时十二岁,孔乙己教他写茴香豆的“茴”字是为了将来做掌柜写账能够用到,小伙计不愿意跟他学,“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页。]],可见等级观念侵蚀了幼小的心灵,在酒客们对孔乙己进行嘲笑时,“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3],孩童无形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冷漠的心理。
  鲁迅选择一个十二岁的孩童这样的有限叙事视角,是想从孩子天真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发现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人们之间冷漠的感情,另外通过孩子的视角去了解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更能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而且封建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嘲讽,也是形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看不见的一只黑手。小伙计这一叙事视角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效果是无法在其他人的视角上达到的。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童尚且受到封建意识的戕害,更遑论成年人了。

  (二)不定内聚焦视角

  “不定内聚焦视角,是指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换句话说,作品由相关的几个运用内聚焦视角的部分组成。”[[[]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这里研究的是“儿童+成人”这两种内聚焦视角,文章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里的“我”,一个是童年时期的“我”,另一个是成年后的“我”,将现实与回忆对比,将成年经历与童年生活对比,从而折射出对现实的思考。
  《故乡》采用了两种内聚焦视角,一个是二十年后的“我”,一个是二十年前的“我”,这两个视角在文中转换从而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文章是以二十年后的“我”回到故乡为开头讲述故事,后来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由成年人的视角转入儿童的视角,于是读者跟着叙述者进入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我”眼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页。]],并且只在“我”面前话多,称呼“我”“迅哥儿”的小男孩。成年后,闰土变得木讷、沉默,并且和“我”疏远,还称呼“我”为“老爷”。成人世界里大多是冷峻尖刻的,儿童世界则是充满着童趣。童年的回忆与现实中的故乡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不断转换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被封建枷锁禁锢的痛苦。
  《社戏》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采用的是成年“我”的内聚焦视角,从开头讲述成年的“我”的两次看戏的经历,给“我”的感受只有度时如年、拥挤不堪、吵闹的感觉,让“我”回忆起十一二岁时在乡下与小伙伴一起看戏的经历,由此转入儿童的“我”的视角,呈现童年的趣事。一起玩耍的农村少年淳朴热情、活泼可爱,特别是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更侧重寻找来自农村儿童精神世界的那份美好。从而将现实与回忆进行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童心的美好与纯真。

  (三)非聚焦叙事视角

  “非聚焦视角又称为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文本叙事中出现多种叙事视角,通过这些视角的转换向读者展现故事的全过程。单一的个体内聚焦视角所呈现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人能具备上帝般全知全能的眼光,但如果综合多个叙事视角,则可以展现出更生动的社会场景和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
  《祝福》以“我”刚回到了故乡为开头,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观察故乡的一切,大致描述了祥林嫂这一人物悲剧发生的社会背景,同时从这个视角出发客观描述“初见”祥林嫂的具体情形,客观地再现了祥林嫂在生命最后的情形。在正文中,还采用非聚焦视角,全方位而又多角度描写祥林嫂,讲述了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之后她从鲁镇离开以后的事情,转换到卫老婆子的这一视角来叙述。揭示了卫老婆子甚至全鲁镇的人都是功利地对别人进行评判,表现封建势力摧残人性的本质。
  文章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描述,然后又从四嫂这一视角对她进行观察。一方面表明祥林嫂达到女佣的标准,另一方面展现出祥林嫂勤劳质朴的性格特点。之后,文章还从其他几个叙事视角,比如鲁四老爷、柳妈、短工等人的言行举动中,写出他们听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时的表现,并以此显示他们对祥林嫂不幸的兴趣,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这样,鲁迅就通过不同个体的多种叙事视角,即非聚焦的叙事手法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祥林嫂的周围充斥着一群深受封建礼教观念毒害变得麻木而冷酷的人,最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三、多声部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小说创作以及全文布局的重要核心,因此想要了解文章的主题以及核心思想,需要从叙事结构的角度解读小说文本。

  (一)“归乡”叙事

  鲁迅入编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小说中都有“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由于都是写返回故乡的事情,因此将这种结构称为“归乡”叙事。文中作者大多写自己为了谋生而离开故乡,后来出于对故乡的思念,再回归到故乡,描述自己在故乡里的所见所闻,最后对故乡的人事感到失望而被迫离开。
  《故乡》这篇文章里的“我”在严寒中回到了自己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想要“寻梦”。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我”回乡的目的,他是为了告别老屋,搬到异地去。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是美丽的,寄寓着“我”童年时的记忆,还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闰土,可是在“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发现儿时的玩伴已经慢慢和我疏远,甚至叫“我”“老爷”,这样的等级观念让彼此之间产生隔膜,而童年时的我们亲如兄弟,他叫我“迅哥儿”,并且在“我”印象中的他一直是充满着生气,会有各种奇妙想法的有趣的小男孩,而这次见面他苍老不堪,原来是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对故乡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却在此时破灭,让“我”感到十分失望后而离开故乡。
  作者在《祝福》文章中这样写到:“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虽然没有家,但却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满怀对故乡的思念回到这片故土,却发现这里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受封建思想的支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我”在这样的地方是不相容的,所以带着失望离开故乡。《故乡》和《祝福》都是作者借主人公“我”回到故乡,对故乡的现实进行揭露,从而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社戏》中月下划船去看社戏的过程充满着诗意,特别是那些纯美的景色与充满友爱的少年,以及那些温暖、和谐、淳朴、美好的民间日常生活景象,都存在“我”的脑海中,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呈现的,作者虽然没有亲自回归故乡,但心灵上有了一次“归乡”。
  鲁迅小说中写故乡温情记忆的文字很少,揭露和讽刺占据其小说内容的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材中仅有《社戏》一篇是回忆家乡与小伙伴的愉快时光。从上文分析来看,鲁迅的“归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乡情结,而是在回乡后,对故乡的人事感到失望,通过反映当时乡村经济的萧条和凋敝,揭露野蛮的乡村习俗与家族礼教,批判乡民精神方面的困窘与落魄,最终导致“我”再次离去。

  (二)复调叙事

  复调,就是将故事线索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多条线索讲述故事,使得整个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面性和立体感。
  《故乡》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讲述故事,还有一条是闰土,作为农民的代表呈现故乡人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我”和闰土也生疏起来,少了童年时的天真快乐;另一方面通过“我”作为知识分子也依然逃脱不了辛苦的生活,闰土作为农民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麻木,暗含鲁迅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痛恨。在文章最后也寄寓了作者的希望,水生和宏儿能够不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而一直保持亲切和谐的关系。小说中表现出社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和作者希望能够恢复并维持这种关系的迫切愿望。
  《祝福》中的两条线索,即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她的事情的见闻,这两条线索交织,形成复调结构。祥林嫂坎坷的命运,同时心灵重创,精神和肉体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封建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风俗习惯、社会情状等一次次把她逼向死亡,形成了最后的悲剧。“我”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凌驾于文本之上的启蒙者,由讲述者的亲历到启蒙者的深思,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虚伪、残酷的本质,向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正是复调结构得以让小说密切交织,从而多方面展现社会生活,表达鲁迅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

  四、精炼的叙事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丰富、精炼、准确、生动,修辞使用富于变化,语体风格独特。从上面三张表中统计的课后习题,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对鲁迅小说语言精炼特点的品味,因此,本部分将着重分析鲁迅小说精炼的叙事语言。

  (一)语言的动作感

  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动词,既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也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中,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来到酒店,不理睬大家的嘲笑,在点完酒和茴香豆之后,“便排出九文大钱”[9],这个“排”字,细致地展现出孔乙己将铜钱挨个按次序摆铜钱的动作,显示出异乎寻常地郑重。原本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9],而这次他竟拥有了九文钱,除了喝酒还能再买一碟茴香豆,这样就可以和穿长衫的顾客们同等了。没想到他耳边仍然响着“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9]的嘲讽的笑声。鲁迅先生用“排”这一字,正体现出孔乙己为掩饰内心窘迫而故意装出来的慢条斯理与从容不迫的动作特点。
  《故乡》中,在老屋破败的一派荒凉的景色下,却出现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宏儿:“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3页。]]这个“飞”不仅写出少年宏儿的活力,同时与这破败的景象形成对比,他是这残破之中的希望,另外此时的宏儿也正是少年时候的闰土和“我”的样子,鲁迅在这里既是对现实的感叹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二)语言的画面感

  鲁迅善于用简单的词语展现出丰富的画面,特别是用色彩词语,不仅呈现人物的外貌,也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在鲁镇出现时的外貌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这两处描写只有两颊颜色不同,其他文字几乎一样,鲁迅为何要用这种看似呆板而又无趣的手法,大概是想保持大框架的不变从而来突出一个细微的变化。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做工时,尚且带有抗争不公平的待遇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红红的两颊也就是她对生活的热情。她第二次出现,再嫁的丈夫去世以及儿子夭折使得她失去了所有生活的信念,没有血色青黄的脸,映现出失去生命波澜的内心世界。
  《故乡》里对闰土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页。]]原本紫色的圆脸是充满活力的象征,现如今变作灰黄,这是生活的磨难在闰土身上留下的印记,鲁迅就用这两个颜色词,就将闰土生活的艰辛展示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还擅长用含有色彩的词语描绘美丽而生动的景色。《社戏》中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回望戏台在灯光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这两段写景用的色彩词不多,但是一个“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一个“红霞”在画面中加上少许点染,却把整个景色写的生动起来,仿佛一部画面生动的电影,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鲁迅先生往往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出生动的画面,甚至与文章主题相扣,精炼的语言值得我们深深品味。

  五、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在对小说文体进行教学时,往往还停留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理解与分析上,未能根据选篇特点和作家个人化的风格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这样不仅无法深入小说文体的深层结构去体会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小说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的解读小说的方式,从而丰富小说教学内容。

  (一)立足叙事视角的启示

  从上文的表格中能够发现,只有部编版和人教版在《孔乙己》课后习题中从叙事视角对文章进行分析,两个版本设置的题目也相似,部编版要求换个角度简单讲述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人教版则是体会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按照一般教学惯例,在教学小说篇目时,语文教师大多会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先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然后探讨人物性格,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对于叙事视角这样的题目不会细致讲解,更多的是一带而过。这种机械的、从小说文体知识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不是不可以,但长时间模式化的解读思路往往会束缚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由思考,使得文本解读变得枯燥乏味,不仅不会爱上阅读,反而会失去独立思考和打开思维的习惯,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也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打消师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借助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去引导学生解读小说,那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比如对照上文整理出的课后问题,在设计《孔乙己》的教学方案中,我们可以这样去发问:找找文中讲故事的是谁?学生不难发现是酒店的小伙计,紧接着,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将小伙计的叙事视角替换成其他视角来讲述故事,看看会有怎样的效果。最后再引出叙事视角的选取对整篇文章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发散思维进行想象,通过从不同视角讲故事比较,更加明确小伙计这一视角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社戏》时,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儿童的“我”和成人的“我”的句子,分别谈一谈阅读感受。学生从儿童视角能读出童趣、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可爱以及淳朴温馨的人际关系。接着提问:前文有很大一部分讲述成年的“我”两次看戏的经历,谈一谈成人视角下的看戏感觉。学生不难得出“吵闹、度时如年”等等这样的感受,再将二者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童年时期生活的怀念。
  通过这样替换视角以及比较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选择叙事视角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融入叙事视角的分析,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探究叙事结构的启示

  从整理的表格发现,只有部编版《社戏》涉及到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去探究文章的课后习题。叙事结构相对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来说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但掌握叙事结构对于理解文本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篇叙事作品的结构,由于它以复杂的形态组合着多种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因而它往往是这篇作品的最大隐义之所在。他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把握住一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对于理清作者思路,明白结构在文章中蕴含的深意,以及帮助读者深入地理解文本具有重要意义。
  假如我们从叙事结构入手,则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言外之意,从而扩大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如《故乡》《祝福》,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按照传统解读小说的模式,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挖掘出来的主题,同时不能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果梳理出“归乡”这一叙事结构,找到“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事线索,思考“我”离去的原因,沿着这一思路就不难发现文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乡作品,而是对故乡的人事感到失望后而离去,从而能更好地明白鲁迅的批判精神。
  当然,对叙事结构的分析还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水平,初中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不够,叙事视角相较于叙事结构来说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讨较合适。但高中教学要引导学生探讨文本深一层的内蕴,也许从叙事结构上分析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祝福》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文章线索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复调叙事结构,从而挖掘出文章的主旨。

  (三)分析叙事语言的启示

  课标在阅读方面提出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精炼的叙事语言在三个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均有体现,各版本都较为重视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能力,如部编版《孔乙己》课后习题中对动词的揣摩:“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和“排”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还有对虚词的揣摩:“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何又说“的确”?人教版《社戏》课后习题中对动词的揣摩:品味“回望”“罩”两词的情形。通过这样的词语赏析,能让学生体会到鲁迅语言的魅力,不仅动词使用恰当,看似简单的虚词也值得读者玩味,朴实而又精炼。但是人教版必修三《祝福》却没有对叙事语言的品味,教师可以增加对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文字的品味,让学生从祥林嫂外貌上的变化感受她受生活的磨难之深,从而体会到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本质,深度把握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中,品味“动作感”的叙事语言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如“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通过设置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动词“排”“摸”的深义。还可以用换词的方式,比如这样提问:“把‘排’换成‘拿’好不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鲁迅先生语言使用得精炼,把握孔乙己虽然经济贫苦但想通过摆阔的方式来摆脱尴尬而又自卑的心理。《社戏》中,品味“画面感”的叙事语言可以通过出示图片的方式,或者让学生简单进行绘画后,让学生思考语句中色彩词运用的妙处,从而体会到语言点染画面的作用,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

  结语

  近年来,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文章成为一种潮流,随之将叙事学渐渐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鲁迅小说灵活的叙事视角、多声部的叙事结构以及精炼的叙事语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根据各个版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还可以发现,用叙事学相关理论来设计小说教学是一个可行性角度,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关键语句,体会小说文本深层内涵。
  作为叙事类文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叙事学直接影响了中学小说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方法和解读主体。叙事学分析与中学语文的结合为小说文本的解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文本解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博采文学研究之长,避语文教学所短,二者相融合,才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和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丁菁琳.《祝福》的语言特点及对教学内容的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谭君强.叙事学研究:多重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0]何平.初中语文教材叙述者和叙述聚焦例举[J].语文教学通讯,2009(11).
  [11]谢兆先.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叙述艺术[J].中学语文,1999(03).
  [12]吴晓东.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J].鲁迅研究月刊,1989(01).
  [13]邓伟.试析鲁迅《狂人日记》的小说语言——以此纪念《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周年[J].学术界,2018.
  [14]陈军,吴周文.从“深度修改”看鲁迅小说语言的美学诉求——以《祝福》《孔乙己》等为例[J].文艺争鸣,2018.
  [15]马德茂.感悟鲁迅小说语言魅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
  [16]毛晓平.鲁迅小说叙事研究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19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9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8日
Next 2021年9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