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庸,现代新派武侠大家。金庸先生对“侠”的阐述有——侠者之大,为国为民。这样的论断将侠的地位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情节曲折,荡气回肠。金庸先生的小说的“侠义”体现在众多个性鲜明的武侠人物身上,以人性写历史,以历史带人物,通过人物讲故事。所以本文欲从其众多人物中选取代表,通过家国情怀的使命、悲剧式英雄、无名的孤独等角度对《射雕英雄传》的人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家国情怀的奉献,悲剧式英雄,无名的孤独

1引言
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金、温、古、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先生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金庸先生有一本集其大成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奠定了他在武侠小说界的崇高地位。他成功的将厚重的历史和角色完美融合,让读者在领略浩瀚的武侠世界之余思考历史。所有的历史都是人创造的,所以,历史之中,总会体现着人的性格,更高一级的,就是对于家国观念的刻画,这部小说的复杂的人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有的是对人性进行直接的分析和拷问。
2家国情怀的使命:郭靖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其浓烈的家国情感和历史感,在《天龙八部》中,我们看到了宋朝式微,在《书剑恩仇录》中,我们看到了明朝遗民重整河山的奋勇斗争,在《倚天屠龙记》中,我们看到了保家卫国的装阔胸襟,在《碧血剑》中,我们看到了在战场上为国为民厮杀的英勇将士,林林总总,都是如此。郭靖,这位《射雕英雄传》的男主角,他的成长历程中,也离不开国仇家恨对他性格的影响和塑造。
不可否认,郭靖从小长于蒙古,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传统居住方式,但是家国情怀却充盈了郭靖的内心,所以,家仇国恨就更是郭靖所看重的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一个人的性格是靠小时候的培养的,郭靖的培养就离不开他的深明大义的母亲。郭靖的母亲李萍重视对郭靖的教育,在教育郭靖的时候就会侧重对仇恨感的培养和国家大义的教导,段天德,就成了郭靖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一个名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于是报仇就成了郭靖的奋斗目标。一个年幼无知的少年,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不知道对他来说是好是坏,小时候的郭靖或许还不了解他所背负的东西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这正是走上他家国情怀之路的开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情感是相同的,国仇家恨,家国情怀,事实上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从古仁人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气魄和爱国情怀,也看到了“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献身精神。这些诗人的生活或许远离战场,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家仇国恨的一个具体化的表现,就是楼兰。这样的情感仿佛是最最普遍的。段天德,这个名字对于郭靖而言,早已不是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名字,更加重要的是他是让他失去了家庭幸福的仇人,是从小他的母亲就灌输给他的。此时的郭靖已然有了对于“家”的理解,所谓的“家”,不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包,
也不是通过种种暴力手段的来的战利品,而是那种承载着童年欢乐,每时每刻都记在心间的家乡。再加上李萍对郭靖潜移默化的渗透,才使得郭靖对于“段天德”这个名字有着深深的执念,最终有了报仇雪恨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年幼的郭靖不忘家仇,铭记在心,所以江南七怪才认可了他,才走上了江湖的道路。对于郭靖而言,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多方面都与草原文化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因为他的心里住着的“家”和草原人的“家”是不一样的,这种情怀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仗义救哲别、豹口救华筝等,是只有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才独有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郭靖自学武功开始,就没有想过仗武力欺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报仇”。这样年纪的郭靖,一种类似于“家国情怀”的情感在他的心中慢慢萌生,但是并没有达到会让他真正有对国家的担忧和依恋,而且初学武的郭靖,一心只想报仇,还没有国恨的意识,更别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见识的增多,郭靖心中的“家国情怀”慢慢成长壮大起来。在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情节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在第二十三回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黄蓉道:“词倒是好词。”然而,当黄蓉将词的大意解释之后,郭靖却觉得心里滋味不太好受。说道:“这是大宋京师之地,这些读书做官的人整日价只是喝酒赏花,难道光复中原之事,就再也不理会了吗?”黄蓉道:“正是。这些人可说是全无心肝。”…………郭靖听了大怒,喝道:“这高宗皇帝,便是重用秦桧、害死岳爷爷的昏君!”
通过这一段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郭靖在心中已经不仅仅考虑家仇,更有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面对南宋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郭靖心中虽然对报家仇的目标丝毫不动摇,更加有了济国的英雄情怀。
在本书的快要完结时,郭靖心中的家国情怀更为明显和浓烈,尚年轻的郭靖,却已经有了深刻的思想理解。此时的他心怀家国天下。仍记得在《射雕英雄传》第39回中,“……完颜洪烈、魔诃末他们自然是坏人。可成吉思汗呢?他杀了完颜洪烈,该说是好人了,却又命令我去攻打大宋;他养我母子二十年,到头来却又逼死我的母亲。[选自金庸《射雕英雄传》三十九回]……他不忍心杀我,我也不忍心杀他。但是,我真的不能容忍他肆意杀害我南宋百姓。”
这一段正是郭靖的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时期,是郭靖问心明悟自己的一个过程,悟了就是悟了,这一段心路历程看上去简单,实则一旦悟不透就会钻牛角尖,郭靖能很快悟透和他的简单的性子有关系,大智若愚。此时的郭靖已经脱离了小家的概念,天下为公,也和传统文化中的“博爱”、“仁义”的内容相符合,在这个时期,郭靖的人生理念已然成熟,他对世界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志向是救国救民,他的待人原则是真诚至上。
3歧路英雄:铁木真
成吉思汗铁木真,一代天骄。在《射雕英雄传》中,这个人也算是正面人物,但是他的家国情感与郭靖相比,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书中的铁木真对家国观的理解并不成熟,甚至到了偏激地步。如果说他前期,统一蒙古过程中,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是为了所谓的“报仇”,那么他在书中后期的所做所为是将道德和人性的约束束之高阁的,单单是他麾下人马对于他的性命的践踏都足以看出这个人的偏激与冷血。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将铁木真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更加显得这个人颇有些格局不够。这样一个硬件条件颇高的将领,却最终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临死之际,恐怕也没有想清楚,怎样才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本身他的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领袖,必须要有成熟的大局观。不能局限于一家之国。
对于铁木真来说,他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足够成熟的思想,由于生长环境的局限(蒙古草原、大漠地区对道德、传统、情感等等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时候都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所以,对于铁木真而言,他注定无法成为像郭靖那样的真正的英雄。但是,其实对他来讲,他未必就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在最后,他还是嘴硬,装作不认同郭靖的观点,反驳他说他说的是幼稚话,是“孩子的话”,但内心早已起了波澜。否则他在死前也不会念叨着“英雄……英雄”。
在历史上,蒙古帝国虽然是在成吉思汗的后代才得以真正建立,但是,成吉思汗的奠基作用一定是功不可没的。蒙古军队超强的战斗力,严密完整的军事制度和技术,也是成吉思汗着手尽力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着巨大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南征北战,确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平心而论总的来说,还是功不抵过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射雕英雄传》更加称颂郭靖这样的平民英雄。
4无名的孤独:杨康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积淀出了各种各样优秀的中华传统品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烈的是会责任感。在侠的身上,往往有高尚品质,这种品质令人敬佩,值得学习。鲁迅先生,谭嗣同先生等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侠义精神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提高,人们对人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理解,达到了认知的高峰,对于侠的定义也渐渐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百变不离其宗,这同样适用于此。很多事情在复杂化以后,人们往往难以就对错是非等等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和判断标准,但是当我们放弃纷杂的原理和标准,返璞归真,通过最简单的方法,看到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就很容易看到本质了。如果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最早提出所谓的侠义精神的,是儒家。儒家的“仁爱”理念,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包容,也就是君子之道最先体现出了“侠”的理念。侠客,实质上来讲就是君子。在传统的看法中“武”和“侠”是不可分割的总体,只有以“武”为手段,才能得到“侠”的结果,但是实质上来讲,通往“侠”的方法有很多种,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死得其所”的谭嗣同不会任何武功,仍是侠,就是这个道理。在《在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的所作所为并不具备崇高的品质,但是他拥有要成为一个侠士所必要的条件——不惧生死。杨康在生死的关头做到了面不改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牺牲所有,确实是一位枭雄。但是我们也只能称他为枭雄,而不是侠士。一个侠士不能只有匹夫之勇,更重要的是他要真的成为一个仁爱的人。由此看来,杨康有枭雄之姿,也有成为一名出色的政客的能力,它拥有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勇气,但没有平衡好好理想和信念,所以不能用侠来定义他。
杨康手段狠,心也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牺牲自己的手下甚至义兄弟。杨康为人,不可谓不聪明。他的心思十分活络,无论是在暗中学习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图谋西毒传承、故意放走柯镇恶,还是其他种种,都能体现他的心机和审时度势的能力超群。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郭靖拥有一个成熟的家国情怀,而杨康从头到尾完全没有家国情怀的理念。郭靖心向宋朝,宋国励精图治是他所盼望的,所以才会有据守襄阳抵抗蒙古的义举。
杨康的生长环境就和郭靖不一样了,他从小长在金国,却从未对金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金国皇室之子,杨康从小过的是养尊处优的富贵生活,而这一切都是金国赋予他的,然而,他对金国却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和归属感。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杨康是一个没有归属感不强甚至可以说没有的人。可能是家庭的影响给了他对于“家”的情感并不深厚的感觉,父母分居,感情单薄,这样的“家”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家”,“国”与“家”这两个概念相关性太强了,直接导致杨康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很弱。这样的人没有了对生活的确定目标,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后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悲剧的结局也是注定的。
选择的权利,杨康自始至终都有。他也可以选择收起自己的野心,成为一名侠士,就像郭靖等人一样,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因为杨康就是杨康,就是那个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杨康。
人的一生,他所选择的道路,往往受到性格的影响,就像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杨康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已经有了结局。
其实,杨康和郭靖这两个人身上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俩人的身世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两人都是侠肝义胆的忠志之士的后代,流落他乡之后都在他乡有了良好的地位……但是就是这样两个生命轨迹十分相似的人,却有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和人生。金庸先生这样的设计可谓意韵颇深。通过这样的对比,杨康的个人悲剧形象更加鲜明,而郭靖的英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真正的侠士来说,他们并不是不会犯错,而是能够再犯错之后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修正自身的缺点,最终成就自己。而杨康和郭靖之间的差别也就在此。
5复杂矛盾的集合:黄药师
对于黄药师这个形象来说,有一句话倒是挺符合他的一生:唯大英雄本色,是真名士风流。这是《菜根谭》中的一句话,虽然前一句话中的“大英雄”这三个字不甚准确,后面一句倒极是合他。行事任诞,不拘于传统礼教;性格简傲,不囿于世俗凡见;体气清逸,志尚高雅;栖所隐逸,品藻精到。她的身上既有不同与同时代人的,承袭魏晋风度的名士风流,同时他的身上也镌刻着南宋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共同特征,那是时代的印记。
南宋王朝后期,国家衰微,饱受屈辱,无论是文人还是平民,实际上都有这两种情怀–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对于飘零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时代之音,也是它得以维系下去的力量源泉。黄药师看似对于混乱的时局采取了消极态度,他隐居在了桃花岛,但是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他虽然表面上遁世,实际上仍然心系山河,他对黎明百姓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对当权者无可作为有着强烈的不满。
黄药师实在是一奇人。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看似不合,实则非常和谐的特质–他有文人骚客的风雅情怀,又有着侠士江湖中人的果决杀伐之气;如果说他的文人情怀是来自于对魏晋风度的继承和发扬,那么他的侠气则一定来自于作为南宋之人身上所特有的时代风气;他即是隐士,又是拥有济世情怀的有识之士;就算骨子里有再多的对于自由的向往,他也始终遵守着大义礼法。
他的脸上仿佛带着很多重的面具一样,他既是心系百姓的济世者,又是沉默的遁世者,也是深婉的讽刺者,可是,摘下这一层又一层的面具,余下的,是那一颗始终热忱却又矛盾不已的黄药师。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复杂而又令人动容的人物,《射雕英雄传》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才又重了几分。
在《射雕英雄传》里,我看到了他的傲气,他的风雅,他的痴心,他的邪魅。细细品味,才发觉他是那样的孤独,自从阿衡离去,他的生命里再没有了懂他的人,他的才,他的傲,他的雅,他的邪值得尊重,他的痴情更值得怜惜。
6肝胆恒赤,一心为公
那么洪七公则是人间烟火,万户见喜。洪七公的出场,正如其人,绝妙横生。金庸先生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虽然他还未正式出场,已然听得一声“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开口便是吃,也不知他从何处冒出。比出场更绝妙的,是他的退场。只听见他说了一句“我去也”,人就消失不见了,就连那三个字都显得油腻不堪,实在是无法分辨是洪七公用鸡腿写得,还是猪蹄写得。这样的写法生动活泼,只几个字就将洪七公率性洒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要说起洪七公,最大的特点不外乎是爱吃至极,也曾经因为贪吃耽误了事情,为了让自己长记性,他自己削掉了一根手指,也因此得名“九指神丐”。但是吃也不总是误事,他正因为贪吃才与黄蓉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今天的话讲,洪七公实在是当得“吃货”二字。首先要说明的是,吃货可不仅仅是能吃,见食就吃,更要会吃,敢吃,好吃。这一点,古龙在他的作品《吃客》中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如果以这三条为标准来看,七公不仅是吃货,还是一枚资深吃货呀。首先,从“会吃”来讲,七公可谓鼻子灵敏,舌头精到。眼睛一看,舌头一品,菜肴的材料和做法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们从七公品尝好逑汤可见一斑,书中一段话记载精妙:【洪七公品味之精,世间稀有,深知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这道理与武学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现神奇,才说得上是大宗匠的手段。】[引自金庸《射雕英雄传》]金庸先生这段话写得可谓颇有文采,颇有深度。不仅仅是武艺,烹调等等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所谓大音必稀,大味必淡,我们在平淡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才是真功夫。再说“敢吃”,要论为吃铤而走险,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过洪七公为人了。洪七公曾经为了吃,在皇宫大内,御厨房中做了三个月的梁上君子,由此可见,为了吃七公的胆子实在不小,哪怕是到了后来,他被欧阳锋打伤,也不顾自己的伤势,恋恋不忘的只有吃。会吃,敢吃都谈到了,那么“好吃”就更不不说了,尤其是在以吃会友,结识黄蓉之后,在黄蓉用美食的引诱下,洪七公不轻易教授他人武功的习惯都被打破了。
七公在吃上不免口腹难饱,但是,在正事上,他始终保持着侠肝义胆,热忱洋溢,实在是值得尊重。在《射雕英雄传》这本小说中,七公就像是正义的化身,良善的代表。在书中,金庸先生曾经多次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洪七公的善良,无论是他对欧阳锋几次出手相救,还教授穆念慈武功。在书中,有一段记载实在让人难忘:第22回“骑鲨遨游”中,欧阳锋欲杀洪郭黄三人,【待走到欧阳锋身边,洪七公睁眼笑道:‘好威风,好杀气啊!’欧阳锋脸上微微一红,这时一出手就可将他立毙于掌下,但不知怎地,只感到他一股正气,凛然殊不可辱,不由自主的准过头去,避开他的目光】七公的浑然正气让人感到畏惧,连西毒都不再敢下手,实在令人惊叹。又如,在华山上的时候,裘千仞被追杀,当人们被他的话唬住,只有洪七公保持真清醒,他说:【不错,老叫化一生杀过231人,这231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有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就是第232人!】这段话说的实在是太过凛然,裘千仞竟能够忽然醒悟,甚至愿意以死谢罪。在场的各位都是在一生中杀人无数的,可是真正能说,敢说自己一生从未错杀一人的又有几个呢?在这一方面,洪七公当得“问心无愧”这四个字。洪七公毕竟是一帮之主,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责任,严格来讲,他太过洒脱,没有做到一个好帮主应该做的种种,但是,好在他知人善任,将帮主之位传授给了黄蓉,还讲自己的武学修为传授给了郭靖,也算是圆满了。
7结语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金庸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影响深远,不仅仅在其描写了一个让人向往的江湖,更重要的是作品对人性的解读与思考。本文从人物的命运角度出发,
致谢
毕业论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可以给大学生活划上圆满的句点。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与此同时,我也又一次翻看了金庸先生的十五部小说,感受到了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情。
首先,在我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要感谢于老师对我的指导。他认真耐心地为我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帮助改正,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于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真心感佩。因此,我向于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姐姐。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是父母和姐姐帮我仔细分析资料,给予我信心和正能量。因此,我也要对父母和姐姐献上最真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参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各位老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的论文进行批评指导!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