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粤语在广州的衰微迹象

摘要: 粤语,是在港、粤一带主要语言,追源溯古,在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粤语体系。同时,由于广东地区处于珠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流十分便利,粤语也借助经济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身权威的地位,从而使粤语在广东省中比其他的方言

   摘要:粤语,是在港、粤一带主要语言,追源溯古,在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粤语体系。同时,由于广东地区处于珠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流十分便利,粤语也借助经济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身权威的地位,从而使粤语在广东省中比其他的方言更具备竞争力,逐渐成为广东的通用语。目前,在全国推行普通话的环境下,粤语在广州呈现出衰微的现象。对此,笔者以粤语作为研究视觉,从广东粤语的特性着手分析它在普通话推广下的危机及保护粤语及岭南文化的重要性探究可行性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广东粤语;衰微;现象;
论粤语在广州的衰微迹象

  第一章粤语作为广州主导方言的必要性

  1.1粤语的历史价值

  粤语,广府人称为“白话”,英语称为Cantonese。直至1934年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语言区域图》才称之为“粤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粤语是汉语各大方言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正因为粤语完整地保存着唐朝以前汉语的韵尾体系,也就完整保存着唐诗及唐代以前传统诗歌韵律。我国传统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韵律,将汉语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南朝起,传统诗歌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永明体”首先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根据汉字本身平上去入声调组合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唐代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行两项改革,一是将四声二元化,即“平”与“仄”;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同时派生出绝句。到开元时期,律诗和绝句的韵律形式已臻成熟,成为传统诗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生气勃勃的盛唐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推上巅峰。
  中唐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中原汉语音系发生裂变。到宋朝推行的正音,塞音韵尾彻底归并。例如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物”、“壁”、“雪”等字,在唐代分属不同韵尾,而在这里变成了同韵字。从元朝开始通行的官话,吸收了阿尔泰语系的大量因素,包括与诗歌韵律毫不相干的翘舌音和儿化韵,而韵律中不可或缺的塞音韵尾及双唇鼻音韵尾全部脱落。没有塞音韵尾,入声也就不存在,原有的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入声本属仄声,其中一部分变为平声,原有的平仄格律也就打乱。作诗的人要分清平仄,必须查韵书。即使分清了,原有“抑扬顿挫”之美感也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原已经失落的古代汉语音韵的基本特点,由粤语传承下来。因为粤语保存着中国传统诗歌辉煌时期的音韵,可以“原汁原味”地领略其韵律“抑扬顿挫”之美感。粤语保存着这些在中原一带已经失落的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1.2粤语对于广州的文化价值

  粤语承载着广府地区大量文化品种,充分体现了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王蒙指出:“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广府文化独特的魅力,不仅体现于广式民居、广式菜系等,更体现于“铿锵自得”的粤语及以粤语为载体的一系列文化品种。
  粤语歌,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品种。尤其是上世纪下半叶,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从香港到珠江三角洲出现了粤语流行歌曲,不仅盛行南国歌坛,而且跨五岭、过长江、越黄河,风靡全国,有些人甚至为唱好粤语歌而学习粤语。这些歌本来大都有“国语版”,但相当一部分男女青年总觉得非用粤语唱不够味。个中奥秘,就在于粤语的声调独特,不仅平、上、去、入四声俱全,而且四声俱分阴阳,所有阴调的调值高,所有阳调的调值低,本身就具有一种高低起伏之美。粤语歌之所以在汉语方言歌曲中独树一帜,就因为它的旋律跟歌词声调的阴阳是协调的。比如“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歌词,前五个字都是阳声调,调值低;“不倒”两字是阴声调,调值高,其中“不”为阴入,调值5;“倒”为阴上,调值35。旋律与调值相适应,唱起来十分顺口,充分表现了粤语自身的魅力。又如“浪奔,浪流”,“奔”是阴平,调值高;“流”是阳平,调值低。作者正是发挥这一高一低的特点,通过旋律的配合,产生一种起伏感,加上后面“万里滔滔”由低而高推进,表现出一浪接一浪的意境。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不分阴阳,平声虽有阴阳之分,而阳平的调值幷非低平,失去阳调的本义,因此,用普通话演唱的歌曲,不必考虑旋律与声调是否配合。粤语歌与普通话歌不同的特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长期以来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其实粤剧不少唱腔也跟粤语一样大部分来源于外地,例如“梆子”来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二黄”来源于安徽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来源于陕西的秦腔。还有一些小曲,例如《喜洋洋》、《春江花月夜》等,也非广东“地产”,但一经用粤语填词和演唱,便带有浓郁的“粤味”了。究其原因,全在于粤语声调与粤曲旋律巧妙配合之下,其“抑扬顿挫”之美便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广东传统艺术要打自己的名牌,就一定要充分发挥粤语及其他方言的作用。
  近年来,保护母语跟保护文化遗产一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濒危语言法案》,并将当年定为“拯救濒危语言年”。此后,便将对濒危语言的关注转到各地母语的保护,1999年决定将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在同年公布《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的报告中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我们研究粤语的文化价值,就要将文化自在变为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保护、发展粤语文化。

  1.3粤语对于推广岭南文化的绝对作用

  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梁正祥简要介绍了广州市近年来在弘扬岭南文化艺术方面的举措和成果。XX通过整合资源,把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合并组建广州粤剧院,并将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打造成粤剧演出的基地,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三家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剧目,繁荣了粤剧演出市场。XX同时还积极扶持本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现在广州有250多个“私伙局”(以演唱粤曲为主的民间曲艺团体)遍布各区县,他们都在积极挖掘和传承岭南文化。广州还以中国音乐金钟奖为平台,积极开展本土音乐的推介工作,使广东音乐、曲艺的演出形成常态化。
  “书同文,语同音,历来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聪在介绍“推普”工作情况时强调,“不是要普通话就不要广州话,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积极传承和保护方言,促进多元和谐良好语言文字的环境形成”。
  作为汉藏语系中汉语族声调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语在我国的广东、广西及港澳等地区应用较广泛,尤其是以广东地区最突出,并且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当前普通话不断推广的背景之下,广东粤语正在面临较大的危机,再加上粤语中存在较多古汉语的特点,有利于对古汉语文化的研究。因此,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广东粤语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粤语为基础的岭南文化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中的戏剧、对白及唱词含有很多的粤语口语元素,而粤语中的童谣、山歌等也有较浓厚的岭南色彩。粤语在现今的语言学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并不妨碍沟通交流,而且广东省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与国外交流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不少国内外人士都在学习及使用粤语进行交流。粤语作为广东省的代表性语言,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粤语中不仅仅保留许多的传说、故事及民谣,还存在众多的信仰、活动及艺术等,承载众多的文化,一旦粤语消亡,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损失。因此,在普通话推广的背景之下,加强对粤语及岭南文化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粤语在广州衰微现象的具体表现

  2.1粤语在如今孩子们中的弱势地位

  2.1.1小学生在校的交流方式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减少广东省方言在媒体中的播出时间,从而增加普通话播出时间,尤其是播放少儿节目,全部利用普通话。儿童、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习惯,并纳入教学计划。这些措施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但大大降低了一些年轻人接触的粤语,在粤语粤语新一代下降,加上在普通话推广学校实施强制性措施,学生说粤语的话,是要扣“行为”分,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粤语的兴趣,久而久之,粤语的在广州不断衰微,不利于粤语的发展,对于有岭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2小学生在家庭中的交流方式
  当前有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州年轻一代已经习惯普通话的交流与沟通,粤语作为主要语言的人口已经大大减少。小学生的在校几乎是百分之八十九都是说普通话。当前,广州的年轻一代已经丧失了了在广州的集体话语权。现在,想要教孩子广东话的家长们只能担心,久而久之对粤语就是丧失。更可悲的是,似乎广州的许多家长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的下一代广东人就会说粤语,到最后,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失去那些更珍贵的东西。

  2.2粤语在日常文字交流中的弱势地位

  很多时候,广东人在说粤语的时候,粤语受英文的影响大,所以很多时候粤语口语中多是夹杂英文的现象,难以被普遍接受。在正式的文字交流表达中,粤语在人们的心中的定位是非正式文字,而网上是多用口语化的文字进行交流,由此可见,粤语在日常文字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

  第三章粤语出现衰微现象的原因

  3.1外来文化的冲击

  3.1.1外来教育的冲击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粤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为语言,中国大陆则认为是汉语方言。目前粤语在其核心地区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约占全省人口68%,以粤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官话和吴语,其影响力更不逊于官话,在X、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的华人社区中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且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3.1.2外来饮食习惯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饮食文化、生活文化等都在不断受到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冲击,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广州饮食文化受到冲击,主要有:如西方快餐为代表的KFC、以麦当劳等汉堡快餐,此类饮食文化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岭南饮食文化广州而言,深受冲击与挑战。汉堡快餐文化主要是占据了不少年青人和儿童的市场,使不少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也发生了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食在广州”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饮食与旅游相结合。酒家饭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发展相配套,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建设,与旅游产品整体规划,互相促进;旅游部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广泛推介广州饮食文化,把饮食与旅游的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用餐方便化。针对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秦,各类即食品、半制成品、快餐发展迅速,受到广泛的欢迎。第三,食品营养科学化。广州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并已逐步讲究营养结构的科学搭配,讲究食补、食疗、药膳,对营养学的学习和研究方兴未艾。第四,原料天然化。广州人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心菜、放心肉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第五,美食情趣化。广州的酒楼饭店越来越注重装修,格调高雅,环境舒适,厅房陈设、菜式命名、服务员的服饰等,无不透露出饮食文化的品味。再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或设舞蹈曲艺、时装表演,或设卡拉OK,让食客在美的艺术气氛下,自娱自乐中进餐畅饮。这种饮食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广州美食情趣不断提高,食客将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饮食文化。
  3.1.3外来方言的冲击
  第一,粤语流行,主要是开始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主要表现方式通常是粤语、港乐、电影等,这流行的重要原因,是基于香港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背后,更好地带动文化发展。但是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香港自从收到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一蹶不振,而反观内地主要是内销,金融危机后内地发展依旧势头充足,作为香港文化一部分的粤语,在全国各地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吸引力亦都减弱好多.香港回归之后,大量的内地游客涌入,很多商家为了赚钱,就要适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因此,普通话变得越来越广泛。普通话成为香港人赚钱工具之一,加上香港人为了打入内地市场,不管是生活,抑或是经济、文化等,都使用普通话,受众人群更为广泛。根据数据统计,2011年广东太多外来人员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深圳和广州就有上千万外来人员,且外来务工人员多是讲普通话

  3.2城市多样性的需要

  粤语作为一个方言,随着与大陆的密切交往,不会再像97年以前那样,几乎可当作一门“外语”。这和政治、霸权无关。这是语言的社会演变趋势。希望保全粤语纯洁性的人,只能像保护粤剧那样,勉力维持传统了。以武汉话打比方。在1970年代和80年代,武汉街头很少听到普通话。我在武汉的高校长大,说普通话,至今不会说武汉话。读中学时,班上仅有几个说普通话的学生。说普通话,会被贬低“乡里伢”,因为只有外地农村人才说普通话。而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普通话。年轻一代的家长,互相说武汉话,却和孩子说普通话。社会的流动性,逐渐消解了语言的差异。武汉人从未觉得这是语言的霸权。香港地处偏远,又因政治原因,多年来隔绝在普通话之外,保存了粤语的纯粹性。现在,两地社会、经济交往日趋紧密,方言已无法胜任地域之间的交流。

  3.3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的拓展需要

  随着新中国成立,广州书法繁荣昌盛、蓬勃发展,这与广州一大批老一辈书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广州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一批专业书法家协会群体,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代表人物有麦华三、秦咢生、张桂光、曹宝麟、陈初生教授以及其他专门从事书法教学、研究或服务的从业人员;二是学者书家在康有为、李文田、梁启超的传统上仍然代有才人,如研究古文字的容庚、商承祚、陈永正,研究史学的戴裔煊,研究音韵学的吴三立,研究心理学和音乐的何绍甲,研究林业的侯过等;三是一些长于收藏鉴定的专家如叶恭绰、黄咏雩、黄文宽、苏庚春、王贵忱等在书法上也是功力不浅;四是一些在诗词方面很有建树的文人如朱庸斋、李曲斋等也兼擅书法;五是画家擅书者在传统基础上仍然生生不息,他们首先在画坛上享有声名,但其书法却不亚于专业书家,如吴子复、张坤仪、黎雄才、陈大羽、赵少昂等。特别突出的是在书法专业上产生了一种庞大的“分工合作”的模式,其中包括容庚、商承祚的篆书,麦华三、朱庸斋的楷书,吴子复、莫珉府的隶书,李曲斋、卢子枢的行书,阮退之、佟绍弼的草书,黄文宽、张大经的篆刻。他们在自己所专长的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深厚的造诣共同为岭南书法学脉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一些在书苑中默默耕耘、艺术水平极高,但却长期湮没无闻者也比比皆是,如戴镇龙、张臧、伍根天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书法家纷纷崛起,人才辈出,继承并推动了广州书艺的发展。如陈景舒、连登、黄子厚、李伟、曾景充、欧广勇、董百振、龙志航、吴光光、张标、卢有光、陈秋明、周树坚、姚永全、李昶海等,是颇具功力而又各具风格的岭南书法家,他们的不懈努力为岭南书法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元化成为新时期广州书法的特点。

  第四章粤语作为广州主导语言的辩证方法

  4.1广州本地家庭对于粤语的重视

  粤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已经远远超出了方言本身的意义,香港流行音乐、香港电影、电视的风行,已经使粤语成为解读文化的一种工具。就像不懂英语就搞不懂“低俗小说”中的那些幽默的X俚语一样,不懂粤语也远远不能体会到《功夫》的妙处,更唱不出Beyond歌曲的韵律,甚至连风靡一时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都看不懂,只能眼巴巴地看报纸上登出来的一点皮毛,还不急死你?如果您是刚来到广东“淘金”的外来人士,一口流利的粤语不仅可以在菜市场上不被欺骗,而且你会发现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正向你大抛媚眼,在谈生意的场合更令你如鱼得水。这样的经济形势使得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与岭南地区流行的粤语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该校特点:培训内容:学习粤语语音基础、发音规律及技巧,专门针对北方人口音施教和纠正不同地方的口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较常用的和较实用的重点词语及日常用语,以及粤语特殊词法、句法,对粤语语法特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配合多媒体仿真情景教学,穿插南粤风土人情,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全面提高粤语听说能力,使其短期内迅速掌握和运用粤语的能力。了解粤语的基础常识及其特点;学习并掌握标准粤语语音及语法知识,不断增加词汇量,强化听力和口语训练;除正规的教学方法之外,以听讲粤语故事,教唱粤语歌,观看粤语精典影视等立体式教学模式,力求营造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另外,在课后有专业老师随时跟进为你解答,及时解决你在语言上的烦恼,让你学得快,用得好。

  4.3广州XX对于广州文化的推广

  4.3.1市XX对于岭南文化的推广
  导致目前岭南文化始终没有被拔高到一定高度的原因在于,风骨和浪漫方面的情怀在岭南文化中却甚少提及。大多数人只知道广东人务实,却不知道有这么一面。其实,岭南文化中的风骨与浪漫并不亚于中原,这与岭南地缘人文一脉相承: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岭南人轻快活泼的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业绩,养成许多浪漫的习惯。粤语中有很多古语,如“吃”说成“食”;不说“喝茶”说“饮茶”;广州人喜欢插花、喜欢以花传情、以茶待客等等,这些都是岭南文化“浪漫”的典型特征。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将在两年内建设46个重点项目,文化导向型城市要求佛山跳出文化看文化,文化思维在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等发挥出全方位的导向作用。文化导向型城市其中之一的要求,就是岭南风韵突出,这其中,对于岭南文化的发掘、研究将是第一步。“比如佛山保留了一些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在如何对这些古村落进行活化和岭南风情的再现上,村容村貌、村庄肌理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等多方面值得研究。其实,不仅仅是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在城市文化的演变等命题上,岭南文化应该是可以触摸、可感可见的再现。”
  2009年,佛科院率先成立广东首个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在这一研究基地的基础上新成立的岭南文化研究院,以“地方智库、协同平台、传播中心、文化实体”为发展定位,设有学术委员会、理事会以及“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与产业促进研究基地”、“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等四个研究基地。
  4.3.2市XX在教育层面对于粤语的推广
  长久以来,粤语广泛应用于广东人的商业运作,在从古至今的商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粤语体系。同时,由于广东地区处于珠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流十分便利,粤语也借助经济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身权威的地位,从而使粤语在广东省中比其他的方言更具备竞争力,逐渐成为广东的通用语与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本身具有独特的表达体系,粤语当中的口语能够全部使用汉语和粤语当中的特殊词语进行书面表达,这就使得粤语在普通话不断推广的背景下拥有较旺盛的活力。同时,粤语在正式场合进行使用之时往往应用的是现代汉语白话文的表达书写方式,与普通话相比,粤语本身的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言文分离”的情况,在进行交流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表面意思利用粤语进行表述。粤语中有很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字,瘛,痢?等等。另外,粤语中虽然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但是其所表述的意思却有差异,如“孤寒”在粤语中的意思是吝啬,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差别。

  第五章结论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各学校逐渐将普通话作为正式的教学语言,然而,在普通话推广的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普通话与粤语之间的关系,国家在校园当中实施普通话推广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课堂环境,并非严格禁止学生利用方言进行交流。学校若是采取过度的措施,就容易造成方言文化的消失。因此,在加强粤语保护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上课用普通话交流。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乡土知识及草根文化,在广东地区根深蒂固。因此,加强对粤语以及岭南文化的保护,首要的任务就是积极做好相应的媒体宣传工作,在电视节目安排方面,应尽可能地保留一定量的粤语节目,在确保普通话推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粤语节目播出的时间,正确认识普通话推广与粤语文化保护之间的联系性,在不改变民众收视习惯的前提下,利用普通话与粤语节目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丰富民众的生活,使粤语文化与民众的关系更密切。可以在粤语节目中配置相应的中文字幕,使得不精通粤语的观众借助中文字幕了解节目所表达的信息,利用媒体的力量,加强对粤语的保护,为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同样如此。汉语自古至今都由多种方言所构成,各种方言都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的雅言、中原正音、官话和当今的普通话都是汉民族共同语而并非汉语的唯一形态。古代的雅言、中原正音和官话都对促进各地区人民的「和」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它们都没有「统一语言」、取代方言;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同样是为了「和」,而不是为了「统一语言」、取代方言。

  参考文献:

  [1]易爱文.熟练普—粤、粤—普双方言者语言表征及转换的ERP研究[D].暨南大学,2017.
  [2]郭宸宇.一种保险自助查询问答装置[P].浙江:CN206097110U,2017-04-12.
  [3]郭兴荣,陈晓湘.北京话和粤语背景学习者英语词重音产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02):188-201+319.
  [4]黄阳.南宁粤语的助词“晒”[J].方言,2016,38(04):410-419.
  [5]张美兰.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不平衡对应分布——以《官话指南》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6):54-63+192-193.
  [6]梁嘉乐.广州粤语语音比较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7]宋珊珊,静进,王庆雄,杨文翰,金宇,朱艳娜,陈亚军,陈学彬,李秀红.粤语大学生粤语和普通话双语Stroop效应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4):552-555.
  [8]张积家,张凤玲.熟练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听觉词的语言表征[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4):433-440+468.
  [9]麦穗妍,陈俊.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语义通达:来自听觉词加工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46(02):227-237.
  [10]侯兴泉.论粤语和平话的从邪不分及其类型[J].中国语文,2012(03):266-275+288.
  [11]屈哨兵.广州“撑粤语”事件引发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1):54-62.
  [12]吴福祥.粤语差比式“X+A+过+Y”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的视角[J].中国语文,2010(03):238-255+288.
  [13]麦耘.从粤语的产生和发展看汉语方言形成的模式[J].方言,2009,31(03):219-232.
  [14]张倩秋,张积家.加工水平对普通话与粤语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05):795-806.
  [15]詹伯慧.粤语研究的当前课题[J].方言,2007(03):193-196.
  [16]伍巍.粤语[J].方言,2007(02):167-176.
  [17]梁忠东.广西玉林话的粤语系属[J].方言,2006(04):364-373.
  [18]张积家,张倩秋.普通话和粤语记忆中的语言依赖效应[J].心理学报,2006(05):633-644.
  [19]邓思颖.粤语疑问句末“先”字的句法特点[J].中国语文,2006(03):225-232+287-288.

  致谢

  感谢XX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四年来学到很东西,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得以在这四年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此,我还要感谢在班里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在本系统开发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系统开发到结束中过程遇到很多困难都是他给我鼓励与指引,使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系统做完成,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51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月11日
Next 2020年1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