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语中的歇后语

歇后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文化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对于歇后语本身更深刻地了解,才会深刻的体会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之间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变化,创作群体

  前言

  歇后语作为习语的成员之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渐渐固定下来的特殊语言。歇后语的语言具有幽默、讽刺等特点,正是因为歇后语的这一独特性才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不可避免的表现一些传统文化。对于这些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才是歇后语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本文在探讨歇后语自身的语言及其特点的同时,对于歇后语的研究主要从蕴含有自然观,人物形象以及政治、经济、心里文化的歇后语入手进行。

  一、汉语中的歇后语概述

  (一)歇后语的概念及其结构分类

  歇后语是习语之一,习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熟知的固定了的短语。歇后语的语言结构形式较为简单,语言内容短小滑稽、诙谐。歇后语的结构以破折号为界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部分抛砖引玉,引出后面,相当于谜面。后一部分猜晓结果,揭开谜面,相当于谜底。前后两大部分的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在书面语中用破折号“——”隔开来表示,前后两部分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前半部分是三个臭皮匠,后半部分是顶一个诸葛亮,中间的破折号在口语中停顿,相当于“怎么了”,等待对方思考。臭皮匠在人们看来是比较愚钝的,而诸葛亮是聪明的化身,意思是你再怎么不聪明,只要团结起来,也大过一个人的力量。
  由此看来,这两部分间是通过相反的语义关系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表现出来了一定的教化功能。通过歇后语前后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据此可以将歇后语进行分类:第一类,前后两部分之间为比喻关系,称之为比喻歇后语;第二类,后半部分的语音相同构成双关,称之为谐音——双关歇后语。

  1.比喻歇后语

  比喻歇后语指的是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一种打比方的关系。前半部分是喻体,放在前面做解释。后半部分是想要表达的意思,用来展现表达的对象。
  例如:八百年的枫树蔸——顽固不化
  “顽固不化”是要说明的对象,“八百年的枫树蔸”则是一种比喻。“蔸”是一种树根,“八百年”形容时间长,这么长时间的树根,在大自然的风化作用下,肯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固,也不会被腐蚀。也就用它来比喻人的思想固执,不会轻易改变。此外,还有:
  鸡蛋碰石头——白白送死,“鸡蛋碰石头”是一种比喻,石头比鸡蛋硬多了,拿着鸡蛋去碰石头,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鹤楼上看翻船——幸灾乐祸
  坏人斗坏人——以毒攻毒

  2.谐音——双关性歇后语

  谐音——双关性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后半部分通过用相似或相近音的方式来兼顾内外两种意思,它建立在比喻歇后语的基础之上。它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谐意双关。
  谐音双关,例如: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卖布的肯定要带尺子才能量尺寸,这里却不带表面上是说不量布的尺寸,实际上的意思是比喻人心眼不好。
  癞蛤蟆跳水井——不懂(噗咚)。这句形象的将拟声词用相近的语音来表达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谐意歇后语,例如:饺子破了皮——露馅儿。饺子皮破了就会露出里面的馅儿,在这里比喻事情败露。
  拉弦唱戏——有板有眼。板和眼都是指音乐的节拍,在这里比喻做事情有条理。
  卖烧饼的不带干粮——吃货。“货”在这里本来指的是货物,在这里用来讽刺。
  石灰布袋——到处留迹
  石灰浸水——一身松等等。
  歇后语有其特殊的应用场合,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的褒贬色彩是不一样的。据此,我们把它分为褒义歇后语,贬义歇后语以及中性歇后语三大类。
  褒义歇后语。指的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歇后语,即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是对人的一种表扬和赞美。
  例如:裹脚布做雨伞——一步登天,指地位突然提高了。
  画笔敲鼓——有声有色,指把事情干的漂亮。
  警察打他爹——公事公办
  鞋帮子做帽檐——高升
  贬义歇后语。指的是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表现出个人品质中不好的一面,具有贬低人的意思。
  例如:仓官不识“串”字——中中
  登梯子上树——攀高枝儿
  一嘴吃了个阎王殿——满肚子鬼,形容人心眼坏。
  银枪鑞枪头——中看不中用,指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却没有实际价值。
  纸糊的驴——嗓门不小,形容声音大,虚张声势。
  小气的妈妈哭小气——小气死了,比喻肚量很小。
  带有中性色彩的歇后语。带有中性色彩的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既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比较客观。
  例如:小秃子长虱子——明摆在头上,指把事情放在明地里说。
  新打剪刀——难开口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哑巴吃黄连——闷在心里。

  (二)歇后语的特点

  汉语中的歇后语数量巨大,从古代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出本地区的歇后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歇后语,为歇后语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正是由于歇后语的长时期发展和浓厚的口语特色使得歇后语在流传中不免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本文着重从时代性、方言性以及变易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歇后语的特点。

  1.歇后语具有时代性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向前发展变化,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的新鲜事物,为了给这些事物以名称,就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据此,可以将歇后语的时期分成古代,近代和现当代。1840年以前为古代,这时期的歇后语数量巨大。
  例如:周瑜要饭——穷都督(嘟嘟)
  猪八戒戴花——自觉自美
  殷纣王的棺材——古板
  大闺女上花轿——半推半就,等等。
  1840年至1919年为近代,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许多外国的东西涌入中国,出现了以这些名字命名的歇后语。
  例如:飞机上扔相片——丢人不知高低
  马歇尔计划——难于实现。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由X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计划。
  新的世纪,网络异军突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此环境下,必然会产生特有的网络语言,而歇后语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例如:刘谦上春晚——露馅,刘谦是魔术师近年来上在春晚上的表演收到观众的喜爱,但是在羊年春晚的时候因为一句话露出了破绽。
  80岁老太太踢毽子——盖中盖,盖中盖一种补钙的药品,此处用来形容老太太精力充沛。
  一群文盲玩劲舞团——闻鸡起舞,劲舞团是网络上的一种游戏,大家都沉迷这个游戏。

  2.歇后语具有方言性

  歇后语是由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所产生的,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民在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地方方言特色。以陕北歇后语为例子,有:
  穿上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
  三张纸画得个驴——好大的脸面
  红萝卜挨刀子——干红不出血
  拦羊的打酸枣——捎带活
  柳木锯牛角——一物降一物
  羊油滴的石板上——冷咧。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烧酒、酸枣,石板都是陕北所特有的,“咧”等这些词都带有浓厚的陕北口语特色。

  3.歇后语具有变易性

  歇后语的变易性是指歇后语的大多数是由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水平的高低,加之上面提到的时代的变化,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歇后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定的变动。这种变易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前半部分不同,后半部分相同。
  例如:疤瘌眼做梦娶西施(癞蛤蟆娶仙女、天狗吃月亮、猴子下井取月亮、梦里娶媳妇儿)——想得美,前半部分的喻体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来形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板上钉钉(鸡窝里捉鸡、翁里捉鳖)——没跑儿,“没跑儿”就是跑不掉,已经注定了的事情。
  苍蝇包网儿(虼蚤包网儿,苍蝇戴网子,苍蝇包网巾,一张纸画了个鼻子,三张纸画了个驴皮,城门大的纸画了个鼻子)——好大面皮,“面皮”就是脸面的意思,前面不同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人不知羞耻。
  另一方面是后半部分不同,前半部分相同。例如:
  房檐滴水——照道描(照坑砸,落原坑),房檐的雨水下落总是砸在原来的地方,用来比喻人们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

  二、汉语中蕴含自然观的歇后语

  蕴含自然观的歇后语是指在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出现了与自然有关的现象或名称。先秦时期,有许多先贤认识到了大自然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例如: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曾经在他文章中倡导这样一种观念,“上天和大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一定要好好善待自然”。用我们现代的观念来讲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要和自然背道而驰。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天人合一”,到了汉代董仲舒将这一理论不断发展,使之不断完善。逐渐地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我们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的占卜中也有夜观天象这样的说法。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与敬仰。加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化。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与大自然相关的歇后语,涉及到天文、地理、省份和地区以及自然现象等方方面面。

  (一)涉及天体方面的歇后语

  涉及到天体方面的歇后语主要集中在月亮,太阳这两大方面,其中以月亮为题材的最多。这里只简单列举一二。
  例如: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
  天上的月亮——看着晃眼,想够又够不着
  太阳离了地皮——亮啦。
  从歇后语所反映出来的天体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于天体及其现象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落后。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于天体的认识必将不断提高。

  (二涉及地理地形方面的歇后语

  涉及地理地形方面的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含有与地理地形相关的省份、河流、山川、平原、盆地等信息。涉及到此类的歇后语数量十分丰富,遍布全国各地,都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地形创作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十里高山望平原——看远景
  七月里的黄河水——全上岸
  干河滩撒网——瞎张罗
  干潭子摸鱼——难得
  泰山顶上观日出——风光看不够。
  除此之外其他的如:吐鲁番的葡萄——一串一串的
  具有陕西特色的,例如:城固到洋县——现(县)过现(县)
  一个和尚担两个西瓜——三原(圆)
  新媳妇不戴花——咸阳(嫌洋)
  搭梯子上坟——高陵
  马路上擀面——长安(长案)
  墙上掏窟窿——临潼(临通)
  棒槌塞沟子——礼泉(里窜)
  拔不出来——永寿。
  这些歇后语都是关于陕西的几个市区和县,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关于地理方面的歇后语。

  (三)涉及自然现象方面的歇后语

  涉及自然现象方面的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出现相关的气象,例如:
  天下冰雹光搂头——啥也不顾
  六月里下雪——稀罕事
  西北风卷蒺藜——连风(讽)带刺
  下雪天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大风天里吃炒面——没法张口
  以上歇后语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与人们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天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当然与天气现象有关的歇后语还有很多,本文只简单列举一二。

  (四)涉及相关的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歇后语

  蕴含有关动植物的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中出现有关的动物、植物的名称。其中出现动物的歇后语最多,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植物主要表现在水果、蔬菜以及农作物方面。与动物有关的,
  例如:蛤蟆吞西瓜——开口不怕大
  哈巴狗戴串铃——充大牲口
  见了骆驼不说牛——啥大说啥
  属螃蟹的——横行
  千年的野猪——老虎的食。
  与植物有关的,例如:根藤上结的瓜——苦都苦、甜都甜
  瓜地里挑瓜——越挑越花
  三月的荠菜——心里烂
  水仙不开花——装蒜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坏
  水面上的葫芦——不稳
  芝麻里的黄豆——老大
  从这些歇后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丰富,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也应该注重保护,而不只是一味地去索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涉及相关节气和月份方面的歇后语

  中国历来有重视农业的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人们都重视农业的生产。大自然为农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按照气候的变化进行农业活动才能有好的收获。因此,人们按照二十四节气去劳作。在春天的时候播种,夏天庄稼生长,秋天忙碌的收获季节,冬天修养生息,这些集中地表现在《诗经·七月》中。与节气有关的歇后语,
  例如:三九天掉进冰窟窿——凉透
  大寒吃雪条——凉了心
  过了霜降割豆子——误了三秋。
  所有的这些蕴含自然观的歇后语反映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当时当地的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将这些歇后语分类归纳出来,并且正确地理解歇后语的语义,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去了解和认识大自然。

  三、汉语中蕴含有关人物的歇后语

  蕴含有关人物的歇后语指的是在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出现了与人物有关的名字,这些名字大多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人物来源丰富,主要取材于优秀文学作品中那些典型的人物形象,民间的传说,以及人们虚构出来的英雄人物,对人们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歇后语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才会进一步的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

  (一)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歇后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典籍得以保存。相应的文学作品典籍浩如烟海,使得文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也不胜其数。其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并出现在歇后语中,
  例如:八擒孟获——多此一举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二郎神缝破皮袄——神缭(聊)。

  (二)来源于宗教及神话传说的歇后语

  歇后语中宗教色彩浓厚主要表现在佛教方面,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唐代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与此有关的神话传说也与其有关,因此佛教人物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歇后语。
  例如:丈二长和尚——摸不出头脑
  土地庙的横批——有求必应
  太上老君叫蛇咬——法尽了

  (三)来源于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历史人物主要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并被人们所熟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历史人物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例如: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程咬金上阵——三板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孔夫子别腰刀——能文能武
  伍子胥过昭关——一宿白了头
  武大郎登梯子——想高出一头
  从上面看出,关云长、程咬金、刘备、孔夫子、伍子胥、武大郎等人物都对于他们那个特定的时代产生很大的作用,人民群众也比较容易记住,因此作为创作歇后语的来源。

  (四)来源于其他方面的歇后语

  歇后语中有其他人物的来源于市民阶层的身份,地位,称呼,亲属等。
  例如:丈母娘夸姑爷——傻好傻好
  丫鬟拿钥匙——当家不主事
  王奶奶和玉奶奶比武——差一点儿
  麻子的剪刀——真钢(刚)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老婆坐飞机——抖起来
略论汉语中的歇后语

  四、汉语中蕴含文化内涵的歇后语

  文化反映人类的生活,与人类的联系最为紧密。通过对于歇后语中这些文化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水平状况,思想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语言与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才会更好的流传。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必然相应地传承着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对于歇后语中文化的探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与物质文化有关的歇后语

  物质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东西。与广大劳动人民相关的有农具、餐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与物质文化有关的歇后语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例如:一撅头挖了一口井——图名
  一斧子碰在钉子上——卷了刃
  十五个柳罐斗打水——七上八下
  刀子插进胸口里——伤透了心
  皮笊篱——滴水不漏
  老煤油桶——点火就着。
  除此之外,在歇后语中还体现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1.蕴含饮食文化的歇后语

  饮食文化又叫食品文化,餐饮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历来重视对于吃的研究,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尤其以“四大菜系”最为著名,分别是鲁菜、苏菜、川菜和粤菜,到了后来又发展成为“八大菜系”,直到“十大菜系”,足以证明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歇后语中的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食物方面。
  例如:糯米做饭——黏糊
  米粉包饺子——一煮就露馅儿
  冰糖拌黄瓜——甘(干)脆
  肉骨头敲敲——荤(昏)咚咚
  酱锅里煮元宵——混蛋
  刚刚出锅的糕——软扑塌塌
  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
  切糕换粽子——一路货
  黄杏熬北瓜——一色货
  牛奶倒进豆汁里——融洽极了
  刮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嘴
  三个指头抓田螺——十拿九稳
  一锅粥打翻在地——收不了场
  山核桃——差着一格儿
  七个馍馍顶一斤——不够头
  水豆腐——不经打
  包含有饮食文化的歇后语不胜其数,仅仅是在《新华歇后语词典》中,以“吃”作为开头的歇后语就占到41个,可见,吃对于人的重要性。
  我们再来看看“饮”,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茶叶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因此茶叶多产于南方,中国人对于饮茶也是非常将就的,真正的饮茶要经过好几道程序,同时饮茶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因此歇后语中不免提到茶,
  如:茶馆里不要了的伙计——哪一壶不开偏要提哪一壶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等
  除此之外,酒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对于含有饮食文化歇后语语义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饮食特色,将我们的美食文化发扬广大。

  2.蕴含服饰文化的歇后语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日常的穿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从产生之日起,就有羞耻之心,会有遮羞避体的需要。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用树枝、树叶来遮挡,后来用兽皮来取暖。用麻布开始做衣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到了后来,衣服的款式和面料多种多样,有上衣和下衣之分,与此同时产生了帽子和鞋。民国时期,孙中山改组西服,出现了中山装。开始流行旗袍。一直发展到现代,服装的种类可谓多种多样,人们已将其作为装饰品。与服饰有关的歇后语主要体现在面料以及当时当地人们的穿着上。例如:六月里买毡帽——不识时务
  二两棉花四张弓——慢慢往下弹
  左右皮靴儿——没反正
  白布落在染缸里——洗不清
  夹裤改单裤——没里(理)儿
  天官的衣服——麻布里子

  3.蕴含居住文化的歇后语

  住和食一样,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从以前的茅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只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大自然产生了人类,因此人类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中国的房屋建筑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北方天气寒冷,降水量少,建筑风格以平方顶为主,典型的建筑如:陕北地区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与此有关的歇后语如:
  长颈鹿进窑洞——不得不低头
  和尚钻窑洞——没事(寺)了
  一个院里住两家——谁也不知道谁
  南方湿热,降水量多,建筑风格以斜房顶为主。与此有关的歇后语,例如:
  搭房子风屋顶——铺天盖地
  三间房子不开门——怪物(屋)
  与此同时,由于地位、身份,阶级等级,贫富不均的问题,人们居住的也不相同。古代的皇帝居住的是宫殿,则有:
  猴子坐宫殿——惹祸大王
  四宫殿的——不牢固
  县级官员办公的地方称为“县府”、“衙门”,如:
  府官进衙门——直来直去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王侯将相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之为“府”,如:
  王府的差役——难当
  宰相门第元帅府——门当户对
  状元府内吃蟠桃——贵人吃贵物
  贾府的后代——坐享其成
  一般贫民生活困难的住茅草屋,如:
  草屋年年盖——一代管一代
  火烧草屋——没有救
  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住的瓦房,如:
  瓦房顶上盖草席——多此一举
  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好多高楼大厦,如
  高楼平地起——日新月异
  高楼里的电梯——能上能下
  高楼打鼓——名声在外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云彩里盖大厦——空中楼阁。

  4.蕴含出行的歇后语

  出行方式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最原始的两条腿走,到后来的骑马,划船,火车,飞机等,逐步的见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效率,好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这些明显的变化,在歇后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背靠背走路——各奔东西
  猛将军骑马——一跃而上
  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
  超载的火车——任重道远
  出门坐飞机——远走高飞。

  (二)与政治文化有关的歇后语

  政治指统治者为了管理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最主要的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中国的社会制度从古至今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秦始皇时期,开创了皇帝制度,施行三省六部制。与此有关的歇后语如:
  皇帝挑媳妇儿——不嫁也得嫁、嫁也得嫁,表现出了皇帝的独断专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程咬金做皇帝——当不了真
  汉代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歇后语中出现这些的,例如:
  杨国忠作宰相——江山难靠
  宰相的千金——不愁嫁不出去
  宰相门第元帅府——门当户对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选举总统来管理国家。与此有关的歇后语:
  做梦当总统——好事难成
  总统请客——高朋满座。
  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从古至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当时最好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到了明代,明太祖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考试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那些选拔出来的官员只是朝廷的奴仆,是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反映这些的歇后语如: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股文章——老一套
  蹲在厕所里写八股文——臭秀才
  这一制度直到清末才废除。

  (三)与心理文化有关的歇后语

  心理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对于信仰的追求方面。在中国古代,以儒、释、道三教为代表的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人物,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言一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的歇后语如: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秦始皇治儒生——坑了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释”指的是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自唐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信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有关佛教的寺庙。
  吃猪肉念佛经——假善人
  大佛殿的菩萨——满肚子泥
  大佛寺的大佛——半身金装
  镀金的佛像——华而不实
  乐山的大佛——老实(石)人
  弥勒佛管山门——自得其乐
  “道”是指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它将原有的道教思想神化了,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提倡“道法自然”。与此有关的歇后语,例如:
  老君爷(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无法可使。

  (四)与其他文化有关的歇后语

  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由当地的人们共同来遵守。在歇后语中的风俗习惯主要表现在节日习俗方面。节日习俗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来源和历史。主要的节日有除夕。除夕被认为是一年的结束,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渴望全家团圆,然后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常都会通过吃饺子,做年糕等来庆祝。有关的歇后语,如:
  除夕夜守岁——除旧迎新
  除夕吃团年饭——皆大欢喜
  除夕进厨房——你忙我也忙
  除夕晚上的案板——不得闲
  从这些歇后语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古代人过节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据说这一天也是佛教的参佛吉日。家家户户都要点灯,最主要的活动还是吃元宵。有关的歇后语,如:
  苞米面做元宵——捏不拢
  茶壶里煮元宵——满腹心事(食)
  肉锅里煮元宵——混(荤)蛋
  正月十五打灯笼——年年都一样
  正月十五的龙灯——任人耍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祭祀的日子,大约在每年的日月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功臣介子推而设立。人们也会到郊外去踏青,进行各种活动。相关的歇后语,如:
  三月的风筝——越放越高,说的是人们去郊外放风筝的情景。
  清明节上坟——哄死人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进行划龙舟的活动,因而又称为“龙舟节”。当然,粽子在这一天是必不可少的,老人还会缝制香包,用香草洗澡,拔艾叶等。与此有关的歇后语,如: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在这一天会有赏月亮,吃月饼,赏桂花等活动,是为了纪念嫦娥而设立的。这一天也被中国人认为是团圆的好日子。相关的歇后语,如: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是时候
  其次,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我们的日常行为离不开礼仪的规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都是如此。对歇后语中这些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教育后代,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相关歇后语,如:
  大虫窝里蒿草——无仁义
  对着镜子行大礼——自尊自敬
  背后作揖——反礼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
  做生意讲信誉——理所当然。

  结语

  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去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同时对于语言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着重从两大方面对于歇后语进行了研究,一是歇后语本身的独特形式以及它的语言特点。这一点也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理解。对于这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歇后语,进一步地去发掘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另一大方面主要是从歇后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内涵方面去研究,歇后语作为人们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语言,反映着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从这些语言我们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当时当地人们的情况,在这点上,本文从经济、政治、心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当然,对于歇后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远远不止这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根培,李延林.从跨文化视角看歇后语之英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3-94
  〔2〕李云彤.汉民族文化在有关人物的歇后语中的呈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76-79
  〔3〕许家群.汉语歇后语的翻译与文化壁垒〔J〕.作家杂志,2009,(3):166-167
  〔4〕吴庆芳.汉语歇后语的隐喻解读及其英译(J).苏州教学学院学报,2010,27(3):65-68
  〔5〕杨晖.汉语歇后语中蕴涵的文化及其翻译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42-43
  〔6〕郭彦成.略论汉语歇后语中的“毁鬼”形象(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1):43-45
  〔7〕唐蒋云露.论歇后语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6):175-178
  〔8〕张雪梅.现代汉语俚语刍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
  〔9〕王岩.歇后语的文化内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46-49
  〔10〕许海军.网络歇后语——现代汉语的一朵奇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3(1):51-58
  〔11〕钱轶群,王文斌.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J〕.台州学院学报,2008,30(1):41-44
  〔12〕赵红艳.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研究〔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2.
  〔13〕孙洪德.歇后语与传统节日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8,17(7):78-83
  〔14〕李金葆,梅芳.歇后语与汉族精神文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1):59-63
  〔15〕鲁杰杰.浅谈歇后语的分类及其语用功能(D).江苏:南通大学,2010
  〔16〕温端正.新华歇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6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2月16日
Next 2020年12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